三弄梅花盡
Ⅰ 梅花三弄之梅花烙劇情
就是一個清朝的王爺三十歲生日的時候別人送給他一個美女當側福晉,他內的福晉已經生了好容幾個女兒,然後擔心側福晉生了兒子會影響她的地位,就把自己剛出生的女兒*(白吟霜)換了一個兒子(浩禎),並且在女兒的後背上用梅花簪烙了一個烙印。白吟霜長大後跟著她養父以賣唱為生。由於長得漂亮被一個貝子調戲,然後被浩禎救了,兩人一見鍾情。公主看上了浩禎,浩禎被逼無奈只好娶了公主,但是也把白吟霜納為了妾。公主對白吟霜百般刁難,以致白吟霜流產。附近無意中發現白吟霜身上的梅花烙,確認了其格格的身份。最終浩禎被發現是假貝勒,而吟霜才是真格格,皇上以欺君罪判浩禎午時斬首。吟霜對浩禎說自己決不獨活,會陪著浩禎一起走。公主向皇上求情在最後關頭救下了浩禎,可吟霜已經上吊自盡了。最後是浩禎抱著吟霜的屍體離開了,化身為兩只白狐永遠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Ⅱ 梅花三弄是講的什麼
《梅花三弄》是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花的佳作。作家瓊瑤著有《梅花三弄》三部曲(《梅花烙》、《鬼丈夫》、《水雲間》),並分別改變成同名電視劇。電視劇主題曲為姜育恆所演唱的《梅花三弄》。
Ⅲ 《梅花三弄》的「三弄」是什麼意思
三弄又稱《梅花三弄》,中國古琴名曲。以泛聲演奏主調,並以同樣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三次,故稱為《三弄》。
關於《梅花三弄》的樂曲內容,歷代琴譜都有所介紹,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後人入於琴。」
「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三弄之意,則取泛音三段,同弦異徵雲爾。」 (明《伯牙心法》)從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後來才改編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難以定論)。
值得注意的是,唐以前所稱的「笛」其實即現代的簫。《梅花三弄》在清代又被改編為琴簫合奏曲,或可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晉代笛曲的風格。
(3)三弄梅花盡擴展閱讀:
《梅花三弄》的歷史典故是東晉大將桓伊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調》的故事。
《晉書·列傳五十一》和《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里都曾記載了這段典故。桓伊善吹笛在當時很有名氣,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慕名已久,但一直沒有機會聽其演奏。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過,桓伊與王徽之並不相識。
這時船上一位客人性:「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
桓伊此時已是貴胄,但他也久聞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笛聲悠揚動聽,清亮激獵冬高妙盡倫。奏完畢,桓伊立即上車,揚長而別,賓主雙方沒有交談一句話。晉人之曠達不拘禮節、磊落不著形跡,由此事可見一斑。
Ⅳ 梅花三弄的典故出處
《梅花三弄》的歷史典故是東晉大將桓伊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調》之事。《晉書·列傳五十一》和《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里都曾記載了這段典故。
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過,王徽之並不相識他。這時船上一位客人道,「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貴胄,但他也久聞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車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吹奏完畢,桓伊立即上車走了。賓主雙方沒有交談一句話。晉人之曠達不拘禮節、磊落不著形跡,由此事可見一斑。
根據《晉書》的介紹,桓伊是武將,被封為右軍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也許是音樂陶冶了他的心性,桓伊為人謙虛樸素,個性不張揚,曾立大功而從未招忌。正是由於這樣的性格,他才能靜的下心來精研音樂。《晉書》稱贊了他這方面的突出才能,「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東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後秦苻堅率大軍進攻東晉,時任中郎將的桓伊與冠軍將軍謝玄、輔國將軍謝琰共破苻堅於淝水(即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而丞相謝安也因立下存晉之功而進官至太保。後來晉孝武帝之弟司馬道子與謝安發生權爭,屢進讒言,對謝安極盡誹謗。晉孝武帝對謝安有了猜疑之心,漸漸開始冷落謝安。桓伊為此很是不平。在一次宴會上,桓伊為晉孝武帝演奏一曲悲歌《怨詩》,詩中唱道:「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其「聲節慷慨,俯仰可觀」。這使晉孝武帝甚有愧色,謝安也為之動容。
「梅花三弄」典故里的另一位主角王徽之,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曾任黃門侍郎。王徽之行為怪誕,故作超脫,有才而放盪不羈,做官而不管事。
王徽之曾任車騎將軍桓沖手下的騎兵參軍一職。一次桓沖問他:「你在哪個官署辦公?」他回答說:「不知是什麼官署,只是時常見到牽馬進來,好像是馬曹。」桓沖又問:「官府里有多少馬?」他回答說:「不問馬,怎麼知道馬的數目?」桓沖又問:「近來馬死了多少?」他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
王徽之的答復幽默詼諧,但都有來處。西漢時丞相府曾設馬曹,但東晉時軍中並無馬曹一職,王徽之為顯示自己率性超脫,不理俗務,故意說成馬曹。後來,宋代陸游曾有「文辭博士書驢券,職事參軍判馬曹」的詩句,說的就是王徽之這一段典故。上述對話中「不問馬」,來自《論語·鄉黨》,原是說孔子的馬廄失火,孔子「不問馬」,只問傷了人沒有。「不知生,焉知死?」一句,則來自《論語·先進》,原文為「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王徽之答非所問,令人捧腹,但句句有來歷。其應變之妙,學問之深,令人佩服。
桓伊既敦和又風雅,而王徽之狂狷且博聞,二人相會雖不交一語,卻是難得的機緣。正是由於桓伊和王徽之的不期相遇,才導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誕生。
Ⅳ 《梅花三弄》來源於哪個典故
東晉時的一個清晨,一艘船靜靜地停泊在秦淮河的青溪邊。船頭站立著幾個表情嚴肅的侍衛。岸上來往的行人們早已猜到船中坐的必定是某位官職不小的人,卻也不敢走近前去探查一番。偶有幾個膽大的,也只是神色匆匆地往船里瞥一眼,就在侍衛冷峻的注視下慌忙走開。船中坐著的王徽之眯著眼懶洋洋地打了個哈欠。這次赴皇帝之召趕赴京師,本來在常人看來算是件要緊事,可誰讓他王徽之生性清高又孤傲,一路上隨心所欲不緊不慢,船停停走走,最終又在秦淮河邊停靠了。
久坐不免無聊。王徽之從船中的暗處看著一個個帶著滿臉憧憬與敬畏神色向船中窺視的人,不禁暗暗覺得好笑。一朝為官,各種規矩束縛多得很,還不如以前自己無官一身輕的時候,想去飲酒便飲酒,想去遊玩就去遊玩,多麼隨性!可惜自己如今一身官服,就連沒有著裝整齊都要被人指指點點,好不麻煩!如此累贅的苦差事,為何他們就如此嚮往呢?
王徽之注視著平靜又帶些微綠的水面,思緒又轉到了他酷愛的那一片竹林上。浪費這大好的時光千里赴京城,最後也不過又要得一個更加麻煩的官職,還不如回家尋一片竹林,安安心心每日賞竹,吹簫飲酒,也不枉虛度年華啊!
思緒已定,王徽之決定上岸去再買一壺酒打發這平淡的時光。他隨手抄起手邊的一件外衣就套上了,也沒有在意自己是否穿戴齊整。一旁侍候的書童見狀面露難色,但在看到王徽之的目光後立即低頭,欲言又止。王徽之撇了一下嘴。蓬首散帶,不綜府事,隨你世人怎樣說,我自這樣瀟灑來去,你又奈我何?
還沒等步出船頭,王徽之立即被岸上的一位駐足賞景的行人吸引了注意力。那位路人不是別人,正是擔任過豫州刺史進督豫州十二郡和揚州之江西五郡軍事,任建威將軍、歷陽太守等的名將桓伊。雖為將軍,但桓伊並不是粗野之人。恰恰相反,謙遜文雅的桓伊不僅有著文韜武略,而且音樂素養頗為深厚。世人皆知桓伊最擅長的是吹笛,據說他使用的竹笛,是東漢著名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柯亭笛」,音色清雅柔和,十分珍貴。
這下可有意思了。王徽之高興地想,想必是上天看我無聊,賜了位名士來為我奏樂取樂。他想馬上走出船去叫住桓伊,卻看見桓伊轉身上了輛馬車。這可不行!王徽之皺眉望著桓伊的馬車,立即回身坐下,抓起毛筆速寫了一封拜柬,隨後往目瞪口呆的書童手裡一塞:「去,讓他回來給我吹個曲子聽。」
書童慌忙沖出船,在路人驚訝的目光中小跑幾步攔住馬車,硬著頭皮高聲說:「我家主人方才在船中閑坐,見到桓野王路過,又知道您擅長吹笛,想請您為他吹奏一曲,不知您可否願意?」一邊說,書童一邊遞上了拜柬。桓伊從馬車中探身出來,親手接過拜柬。他看著緊張得臉紅脖子粗的書童,有點忍俊不禁。真不知道是哪家的士人,如此冒失地就派人過來,又是追車又是攔截遞拜柬,就為了能聽自己吹一首曲子?也難怪把小小一個書童緊張成這樣。
打開拜柬,桓伊深吸一口氣。雖然這拜柬筆跡潦草,顯然是在倉促之下完成,但那筆墨之間,分明是一股壓不住的豪氣。拜柬上,字字筆法多變,妍美流暢,絕不是出自普通人的手筆。細看其行跡,竟然和書聖王羲之有幾分相似。
再打量神色拘謹的書童幾眼,桓伊心中有了底。想必這家書童的主人就是那傳聞中的王徽之了。作為書聖王羲之的第五個兒子,這位王徽之可是出了名的狂傲和散漫,但書法功力也絕對不屈於人下。
雖然早就聽說過這位名家不修邊幅,是個隨性之人,但自己名聲顯赫,畢竟也是有些地位的顯貴,真沒想到他會不顧禮儀貿然叫人來攔車遞拜柬,果真是位性情中人。
桓伊一向隨和文雅,也不計較這些官場上的禮數瑣事。自己早就聽聞過這位王徽之的多種事跡了,如今碰見也是緣分,既然想聽,那就去吹一首好了。
想到這,桓伊走回王徽之的船邊,叫隨從拿出胡床,然後取出心愛的柯亭笛,一言不發地坐在胡床上吹奏了起來,笛聲悠揚,曲調優美。
一位著名將軍坐在岸邊為神秘的船中人吹笛。岸邊的百姓哪裡見過這么怪異的場景,一個個目瞪口呆,既心存疑惑,又不想開口驚擾了桓伊的笛聲,思緒紛飛間又漸漸被樂聲陶醉了,誰也不敢出聲。
一曲完畢,桓伊站起身輕輕地拍拍身上的土,把柯亭笛仔細地收了起來。他沒有再往船的方向看,也沒有說任何話,轉身就往馬車走去。隨從見狀趕緊收起了胡床,也隨著馬車漸漸遠去了。停泊的船依然安靜。從始至終,兩方都一言不發。
船中的王徽之仍然坐在原地,微微一笑。他看著桓伊遠去的身影,仍然沒有任何走出船相送的意思。拿起身邊的一壺殘酒,王徽之對著書童,又像是自言自語地說:「不錯,是不是?」
書童再次愣住,還沒想好如何回答,又聽到王徽之吩咐了一聲:「開船吧!」馬車和船都遠去了,但岸邊的人卻未散盡。這首曲子悠揚的旋律久久在他們心中耳畔回響。桓伊當時即興為王徽之吹奏的這一首曲子,就是後來著名的《梅花引》也叫《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
Ⅵ 《梅花三弄》有哪些小故事
桓伊奏曲尋覓知音南嶽七十二峰之一的岣嶁峰,蜿蜒延伸,在衡陽縣杉橋鎮生出一座雲錦峰來。雲錦峰不高,卻也重巒疊嶂,山上茂林修竹,山澗泉水潺潺,山下阡陌縱橫。峰巒深處,有一古寺,大約建於魏晉期間,取其山名,叫雲錦庵。
雲錦庵庵內雖然殿堂矮小,但環境優雅,景物宜人。寺內寺外,梅樹蔥蘢,梅影綽綽,有「雲錦梅香」之稱。每當冬春之交,朵朵梅花白如瑞雪,紅似朝霞,清香撲鼻,吸引了無數文人學士、顯宦名流來此,觀梅賞梅,詠梅畫梅。甚至有人禁不住「雲錦梅香」的誘惑,棄家隱居於此。
一個10歲的小男孩,跟隨父親從譙國銍縣千里迢迢宦遊蒸湘,便寓居在雲錦庵,讀書習武,觀梅吹笛。小男孩漸漸長大成人,初任淮南太守,後遷升豫州諸軍事、西中郎將,豫州刺史。
這個男孩長大之後仍然酷愛梅花,常常以梅譜曲,以笛演奏,音韻悠揚。夜幕降臨萬籟俱寂時,他吹起梅笛,婉轉清幽,經久不息,人們常以為是仙樂。晉成帝常召這個男子吹梅笛,其間成帝一邊聽梅笛,還一邊做梅舞。他就是桓伊,東晉名將。
《晉書》稱贊他: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
383年,前秦王符堅率百萬大軍進犯東晉,桓伊同謝安、謝石、謝玄等率8萬晉兵迎戰秦軍於淝水,史稱淝水之戰,以一當十,打得秦兵一敗塗地。戰後,桓伊功成身退,於385年,帶著心愛的柯亭笛又一次旅居衡陽雲錦庵。
這個柯亭笛可不是普通的笛子。它是由東漢文學家、書法家,才華橫溢的蔡邕精心製成的。據說當年,蔡邕全家曾到會稽高遷。那裡竹子成林,引起了蔡邕的逸趣,想取竹製笛以消除旅途之勞累。
一天午後,蔡邕獨自到竹林里挑竹料,可是並沒有找到合適的,只好掃興而歸,不覺來到柯亭,這個小巧玲瓏的竹亭子卻吸引住他。他邁步踏了進去,四邊瞧瞧,忽然對著屋檐下的竹子數了起來,數到第十六根就停住了,睜大眼睛獃獃地看著,好似想到了什麼。蔡邕馬上搬來了一把梯子爬上去對著那根竹子又看又撫摸,越看越愛,並一邊喊著:「來人!快來人!把這第十六根竹子給我拆下來!」隨從不解地說:「亭子昨天才蓋好,拆不得啊!您要竹子,後面竹林有的是我給你去砍來。」
蔡邕著急地說:「我要的並非普通的竹子,而是絲紋細密,又圓又直,不粗不細的竹子。你看這竹子光澤淡黃又有黑色的斑紋,從里到外都是一根再好不過的制笛材料,林子里的竹子我都找遍了,就沒有這么好的,請你還是給我拆下來吧!」
隨從砍下竹子後,蔡邕用它製成的笛子果然不同凡響。由於竹子取材於柯亭的緣故,因此取名「柯亭笛」。桓伊對這個柯亭笛愛護得很,常想著何時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竹林,能得老天垂愛作出更多優美的曲子。
但比起竹林,桓伊更愛雲錦庵的梅香,愛得如痴如醉。一個冬夜,雲錦庵所在的山上下起了大雪。清晨時桓伊放眼窗外,梅枝上的花蕾傲雪待放,好一幅「素艷雪凝樹,清香風滿枝」的畫面。桓伊靈感突襲,立即興致勃勃地手握笛管,吹奏起當年在江邊即興為王徽之創作的《梅花引》。那清雅、悠然的笛聲繞過殿宇,穿過梅林,直上雲霄。夜幕降臨,萬籟俱靜,桓伊又吹起這首曲子,似乎要獻給天地聆聽。
不期然間,桓伊的笛聲不再孤獨,他聽到禪房裡有古箏的聲音正在附和這首曲子。桓伊沒想到在這荒山上還能有幸遇到知音,驚喜萬分的他循聲尋去,箏聲卻又停住。桓伊急忙問起寺僧,寺僧卻說寺院根本就沒有會彈奏古箏的人。桓伊失落地返回房中,笑自己太過痴傻,在荒山中尋得知己,那是伯牙與子期千古難得的幸事。可自己不過平平凡凡一位賞樂之人,哪能有如此榮幸?也許是自己賞梅太久,出了幻覺。
不久後的一個清晨,雪後初晴,桓伊推窗望見梅花依然迎雪綻放。梅與雪融為一體,梅中有雪,雪中有梅。紅梅在白雪的映襯下,如剛出浴的少女,羞紅的臉龐更加嫵媚。桓伊即景生情,由情入神,又譜成梅花二調,與梅花前一調「合頭」,緊密銜接。
桓伊握笛吹奏,在另一徵位上用泛音重吹兩次,此時,如寧靜的西湖掀起萬頃碧波,跌宕起伏;又如草原異軍突起鐵馬賓士,曲調節奏此起彼伏,重復變幻,把傲骨錚錚、斗雪綻放的伊山梅花描寫得淋漓盡致。《梅花引》由此變得更加引人入勝。
夜裡,當桓伊再次奏起《梅花引》,某間禪房裡又飄出古箏聲與其相附和。在寂靜的夜色里,這聲聲圓潤的音色越發清晰。這一次,桓伊又急忙循聲尋至窗下,但還沒他找到人,箏聲卻又一次戛然而止。
初春,又是一場大雪,寺中梅花竟然二度綻放,舞玉翻銀,疏影橫斜,暗香浮動。桓伊情不自禁,再譜成梅花三調,與二調「合頭」,自此梅花三調遂成,《梅花引》已經被改進到令桓伊認為盡善盡美的程度了。
桓伊握笛吹起,泛音曲調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復三次,並在一調、二調不同的徵位上重復一調,三調渾然一體,節奏漸趨平穩,然而意境更加深邃。通過音調變化,把音樂推向高潮,然後又漸趨悠揚,餘音裊裊。
到了晚上,一位老僧月下敲門,攜箏求見桓伊。桓伊立即起身相迎:「老禪師為何姍姍來遲?」
老僧回答說:「聽到將軍用笛吹奏《梅花三調》,老衲剽學已成,因此我冒昧前來,想與將軍笛箏合奏,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桓伊高興地說:「我正有此意,請老禪師賜教。」於是二人笛箏合奏《梅花三調》,珠聯璧合,其音渾厚質朴,韻味雋永,更加優美動人。
奏完一曲,桓伊驚喜萬分。詢問之後才知道,原來老禪師是寺院住持,法號「智凱」,俗名」孝廷」,是伯牙弟子的後人,箏技出神入化。後來,桓伊逝世後,《梅花三調》廣為流傳。到了唐代,著名琴師顏師古將《梅花三調》改為同名琴曲。明代朱權將《梅花三調》列入《神奇秘譜》輯中,並改曲名為《梅花三弄》。
Ⅶ 求前輩高手補充詩句:三弄梅花笛飄雪,心隨風。
三弄梅花笛飄雪
四季逍遙心隨風
人生長將書相伴
無冷無熱不懼冬
Ⅷ 梅花三弄 歌詞
歌詞:
紅塵自有痴來情者自
莫笑痴情太痴狂
若非一番寒澈骨
那得梅花撲鼻香
問世間情為何物
只教人生死相許
看人間多少故事
最消魂梅花三弄
梅花一弄 斷人腸
梅花二弄 費思量
梅花三弄 風波起
雲煙深處 水茫茫
紅塵自有痴情者
莫笑痴情太痴狂
若非一番寒澈骨
那得梅花撲鼻香
問世間情為何物
只教人生死相許
看人間多少故事
最消魂梅花三弄
問世間情為何物
只教人生死相許
看人間多少故事
最消魂梅花三弄
(8)三弄梅花盡擴展閱讀
《梅花三弄》是電視劇《梅花三弄之梅花烙》的主題曲,由姜育恆演唱,瓊瑤作詞,陳志遠譜曲編曲,歌曲被收錄在專輯《梅花三弄之梅花烙》中。
姜育恆的歌是非要在深夜獨聽不可的,喧囂中不可能體會到他的精髓,但一旦在他的歌聲里悟出了什麼,聽懂了獨特的訴說,便不免有一絲來自心底的顫粟。
他用整個心靈去演繹內心深藏已久的情感。觸撥聽眾最敏感、最脆弱的那根心弦,讓人不覺被他牽引、被他感染,寂寞著他的寂寞,憂傷著他的憂傷,而那些塵封已久的心事也在他的歌聲里找到了停泊的港灣。
姜育恆(Johnny),1958年11月15日出生於韓國首爾,原籍山東榮成,中國籍職業歌手。
Ⅸ 三弄梅花香雪海= 對聯
三弄梅花香雪海
二泉月色碧螺春
Ⅹ 梅花三弄.出自什麼典故
桓伊橫笛做三弄――《梅花三弄》 梅花,志高潔,冰肌玉骨,凌寒留香,歷來是文人墨客詠嘆的對象。《梅花三弄》是笛曲或簫曲,後被改編為琴曲。 「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調反復演奏三次。這種反復的處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風中次第綻放的英姿、不曲不屈的個性和節節向上的氣概。 《梅花三弄》的歷史典故是東晉大將桓伊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調》的故事。《晉書·列傳五十一》和《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里都曾記載了這段典故。 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過,王徽之並不相識他。這時船上一位客人道,「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貴胄,但他也久聞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車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吹奏完畢,桓伊立即上車走了。賓主雙方沒有交談一句話。晉人之曠達不拘禮節、磊落不著形跡,由此事可見一斑。 根據《晉書》的介紹,桓伊是武將,被封為右軍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也許是音樂陶冶了他的心性,桓伊為人謙虛樸素,個性不張揚,曾立大功而從未招忌。正是由於這樣的性格,他才能靜的下心來精研音樂。《晉書》稱贊了他這方面的突出才能,「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東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後秦苻堅率大軍進攻東晉,時任中郎將的桓伊與冠軍將軍謝玄,輔國將軍謝琰共破苻堅於淝水(即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而丞相謝安也因立下存晉之功而進官至太保。後來晉孝武帝之弟司馬道子與謝安發生權爭,屢進讒言,對謝安極盡誹謗。晉孝武帝對謝安有了猜疑之心,漸漸開始冷落謝安。桓伊為此很是不平。在一次宴會上,桓伊為晉孝武帝演奏一曲悲歌《怨詩》,詩中唱道:「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其「聲節慷慨,俯仰可觀」。這使晉孝武帝甚有愧色,謝安也為之動容。 「梅花三弄」典故里的另一位主角王徽之,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曾任黃門侍郎。王徽之行為怪誕,故作超脫,有才而放盪不羈,做官而不管事。 王徽之曾任車騎將軍桓沖手下的騎兵參軍一職。一次桓沖問他:「你在哪個官署辦公?」他回答說:「不知是什麼官署,只是時常見到牽馬進來,好像是馬曹。」桓沖又問:「官府里有多少馬?」他回答說:「不問馬,怎麼知道馬的數目?」桓沖又問:「近來馬死了多少?」他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 王徽之的答復幽默詼諧,但都有來處。西漢時丞相府曾設馬曹,但東晉時軍中並無馬曹一職,王徽之為顯示自己率性超脫,不理俗務,故意說成馬曹。後來,宋代陸游曾有「文辭博士書驢券,職事參軍判馬曹」的詩句,說的就是王徽之這一段典故。上述對話中「不問馬」,來自《論語·鄉黨》,原是說孔子的馬廄失火,孔子「不問馬」,只問傷了人沒有。「不知生,焉知死?」一句,則來自《論語·先進》,原文為「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王徽之答非所問,令人捧腹,但句句有來歷。其應變之妙,學問之深,令人佩服。 桓伊既敦和又風雅,而王徽之狂狷且博聞,二人相會雖不交一語,卻是難得的機緣。正是由於桓伊和王徽之的不期相遇,才導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誕生。 據說明清金陵十里秦淮河上,《梅花三弄》是歌舫之上最流行的笛曲之一。《梅花三弄》幾乎成了以秦淮八艷為代表的名妓們的必修科目。槳聲燈影里傳來陣陣清笛聲,為當時一佳景。秦淮河甚至誕生了「停艇聽笛」、「邀笛步」等人文景觀。 1972年作曲家王建中將古曲《梅花三弄》改變為鋼琴曲,其表現主題為毛澤東的詞《卜運算元·詠梅》,即「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姜玉恆演唱過一首流行歌曲《梅花三弄》,也是取自古曲,歌詞這樣唱道「紅塵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看人間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 從通俗歌曲的角度來看,也算得上是一首佳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