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新調曲譜
⑴ 哪位好心人給提供一下李軍夢葦老師演唱的梅花賦的簡譜,謝謝!
歌曲《梅花賦》的簡譜請見圖。
⑵ 梅花引簡譜
如下:
(2)梅花新調曲譜擴展閱讀
《梅花引》歌詞:
一枝梅花踏雪來,懸崖上獨自開。
一枝梅花踏雪來,懸崖上獨自開。
回眸一望,遍地芳菲都消盡,
紅顏寂寞,空守天地一片白。
誰是我知音,誰解我情懷,
誰是我知音,誰解我情懷。
疏影橫斜,一樹梅花一斷魂,一片冰心等君來。
一枝梅花踏雪來,懸崖上獨自開。
一枝梅花踏雪來,懸崖上獨自開。
臨風一笑,化作春泥飄零去。
孤芳無痕,難留清香透天外。
誰聽我吟唱,誰為我徘徊,
誰聽我吟唱,誰為我徘徊。
撥開風雪,贈君東風第一枝,萬朵霞衣任君采。
⑶ 梅花 王安石簡譜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C3%B7%BB%A8%20%BC%F2%C6%D7這個網站
⑷ 誰有梅花三弄的完整樂譜
2月23日 18:46 梅花三弄:中國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曲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譜中解題稱晉代桓伊曾為王徽在笛上「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此說源於《晉書。列傳第五十一》,但未寫明是以梅花為題材。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鮑照(約414~466)《梅花落》解題稱,「《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聲猶有存者」。今存唐詩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說明南朝至唐間,笛曲《梅花落》較為流行。關於笛曲《梅花落》改編,移植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於唐人顏師所作《江梅引。憶紅梅》中「漫彈綠綺,引三弄,不覺魂飛」句,說明此曲寧代尚流傳。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聲演奏主調,並以同樣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3次,故稱為《三弄》。《樂府詩集》卷三十平調曲與卷三十三清調曲中各有1解題,提到相和三調器樂演奏中,以笛作「下聲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體結構可能就是這種表演形式的遺存。
關於《梅花三弄》的樂曲內容,歷代琴譜都有所介紹,與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內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輯,1868年刊本),其節奏較自由,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
另外"梅花三弄"也有人把之比做像征著梅花花開三度,每度都含有不同的韻味。一度開花稀少,欲露還藏;二度開花大片綻放,滿樹飄白;三度開花稀落,有綠芽相伴,象徵著冬去春來。而在梅花的花期內,一天賞梅花又分早、午、晚三個時間段。早上的梅花含苞欲放,晶瑩潔白,幽香陣陣;午時的梅花繁華盛開,燦爛芬芳,笑臉迎人;而傍晚的梅花伴著西斜的夕陽,落英繽紛,景緻非常迷人。
後來有瓊瑤的小說「梅花三弄」代表三個故事:一弄,梅花烙;二弄,鬼丈夫;三弄,水雲間。梅花一弄斷人腸 梅花二弄費思量 梅花三弄風波起。
⑸ 梅花落 求曲譜
不知道這個是不是你要的,我盡力了。
⑹ 鄧麗君 梅花簡譜
給你一張,看是不是的。
⑺ 《梅花淚》簡譜是什麼
《梅花淚》簡譜第一部分:
《梅花淚》是由劉海東作詞,劉亦敏作曲,郭津彤演唱的單曲,於2017年8月31日首發。
《梅花淚》是一首典型的中國風歌曲,前奏在古箏的悠揚聲中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彷彿又回到了那青絲曼妙長袖當舞的漢唐盛世。
(7)梅花新調曲譜擴展閱讀
《梅花淚》整首作品貫穿其中的,是從與愛人離別的思念,到紅顏易逝花易老的感傷,聲聲入心、字字含情,充滿濃厚的古典韻味。「紅顏付流水,片片花骨也成堆;誰說梅花沒有淚,只是冰雪還未寒透梅花蕊……」極具意境的歌詞,配上郭津彤低回婉轉的嗓音,讓詞、曲、意、人完全融為一體,將中國女性的溫婉之美、中國的傳統音樂表達得淋漓盡致。
歌詞:
那日君一別,今又雪花飛
思念你的歌,醉了那枝梅
白雪飄紅淚,滴滴寒香為誰醉
紅顏付流水,片片花骨也成堆
誰說梅花沒有淚,只是冰雪
還未寒透梅花蕊,誰說梅花沒有淚
只因等你,幾度寒來望春歸
那日君一別,今又雪花飛
思念你的歌,醉了那枝梅
白雪飄紅淚,滴滴寒香為誰醉
紅顏付流水,片片花骨也成堆
誰說梅花沒有淚,只是冰雪
還未寒透梅花蕊,誰說梅花沒有淚
只因等你,幾度寒來望春歸
誰說梅花沒有淚,只是冰雪
還未寒透梅花蕊,待到漫山春又紅
共吟花前,不枉此生夢一回
共吟花前,不枉此生夢一回
⑻ 中國象棋中的「梅花譜」是怎麼回事
《梅花譜》,中國象棋古譜,棋譜成書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著者王再越。為中回國象棋史上影答響最大的兩大全局名譜之一,與《橘中秘》並列稱為「橘梅」。
《梅花譜》,是一部劃時代的象棋瑰寶。全書共六卷,分前、後兩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分門別類,對屏風馬破當頭炮(八局)、當頭炮破過宮炮(五局)、當頭炮破轉角馬(三局)、順炮直車破橫車(五局)、順炮橫車破直車(五局)、列手炮(五炮)等六種全局作了專題研究,其中尤以上篇卷上所載屏風馬破當頭炮八局為全書精髓,著法細致、深刻、精巧,如行雲流水,華美奔放。在源自《橘中秘》的「起炮在中宮,比諸局較雄」的當頭炮時代,它提出了柔能克剛,屏風馬必破當頭炮的新論點,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雖然觀點有片面主觀之嫌,但其創立的屏風馬對當頭炮布局體系,確實開創了馬炮爭雄的新局面,對後世影響深遠。許多精彩著法,爭奇鬥巧之處,極變幻之能事,為後學典範。而今中炮對屏風馬仍舊是最主流的象棋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