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臨汾小梅花蒲劇團

臨汾小梅花蒲劇團

發布時間: 2022-03-03 01:13:12

⑴ 第二十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都有誰

作為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的「第二屆中國戲劇獎�6�1梅花表演獎(第二十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在杭州揭曉,三十五朵「梅花」璀璨綻放。
經過一個多月的激烈角逐,來自河北省京劇院,有「活武松」、「活林沖」之稱的裴艷玲最終摘得了本屆梅花大獎的桂冠;太原市實驗晉劇院青年團的謝濤、天津評劇院的曾昭娟、天津市青年京劇團的孟廣祿以及山東聊城市豫劇院的章蘭四位演員獲得二度梅獎;山西省臨汾市眉戶劇團的潘國梁、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的王英會、山西運城市鹽湖區蒲劇團的孔向東等三十位戲劇演員獲得了一度梅獎。

⑵ 孔向東的奪梅歷程

5月21日,運城機場管樂齊鳴、鮮花簇擁,沿街巷內鞭炮轟鳴、人聲鼎沸,鹽湖區四大班子、戲迷朋友、廣大市民以無比喜悅的心情迎接著名蒲劇演員孔向東奪梅載譽歸來。
第二天,「紀念毛澤東同志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7周年暨第24屆梅花獎山西獲獎演員座談會」在太原隆重舉行,省領導胡蘇平、張平會見了我省三名奪梅演員,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王愛愛、田桂蘭等眾多名家共慶奪梅,並對孔向東取得如此好的成績,給予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
第二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第24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於5月18日在杭州市揭曉,孔向東以大型歷史古裝悲劇《清風亭》的出色唱腔和完美表演,經過層層激烈角逐,以第三名的優秀成績問鼎梅花,這是運城市戲劇界摘取的第六朵「梅花」,是獲得本次戲劇梅花獎演員中唯一的縣級劇團演員。 蒲劇是中國戲劇的源頭,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關漢卿誕生於運城鹽湖解州,他創作的《竇娥冤》聞名遐邇、源遠流長。古老的蒲劇是河東梆子戲的鼻祖,她腔高板急、起伏跌宕,長於抒發慷慨之情,彷彿黃河艄公、纖夫號子的恢宏氣勢,那行雲流水般大氣磅礴的唱腔,疾風暴雨般激越昂揚的伴奏,爆發力、沖擊力和震撼力激盪著當地的百姓,人們閑暇之餘喊兩句盪氣回腸的蒲劇,都是一種極大享樂和享受。孔向東便是在這種藝術生態質朴而濃烈的土地上悄然成長的。
1972年,孔向東出生於運城市芮城縣山區一個普通農家,兒時的他天賦聰穎,酷愛蒲劇,加之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和一種異乎尋常的悟性,他對蒲劇的痴迷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他們村古樹上的大喇叭,天天播放王天明的《空城計》,小向東太入迷了,他用棗木削成木梆,打著節拍邊敲邊學,得空就唱,尤其是在每天放學回家的路上,當時村民沒有看鍾表的習慣,一聽見巷道里孔向東的梆子響了,就知道學生放學了……孔向東的奶奶有根鐵拐,中空帶彎,小向東喜歡把鐵拐當號吹,每逢星期天,他便糾集村裡的同學娃娃,吹著敲著打著,自己編著曲唱,觸景生情看見什麼唱什麼,活色生香別有一番風味和樂趣。
由於對蒲劇的由衷熱愛,孔向東在12歲那年,以自學《空城計》里一段清唱考上了芮城戲校。兩年後,以《蘆花》中一段純凈、洪亮的唱腔,受到各位老師的格外青睞,順利考入運城地區藝術學校。該校為向東的起根發苗、茁壯成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各位老師手把手教戲,打著拍子一句一句教唱,在他們的悉心指點下,他苦練基本功,鑽研演唱技巧,向老師學、前輩學、向同行學、向其他劇種學,一個個榮譽記下了他勤奮藝術的足跡。
1991年赴太原參加山西省教學劇目匯演,獲得舞台表演、唱腔比賽兩個一等獎;1996年在中央電視台影視部、運城行署文化局等聯合拍攝的蒲劇電視連續劇《西廂記》中,擔綱張生配唱和主題歌獨唱,該劇不僅獲得了省「五個一工程獎」,而且還獲得了中國戲曲電視「飛天獎」。2001年,山西衛視《走進大戲台》欄目舉辦首屆年度總決賽,孔向東以《清風亭》中張元秀、《轅門斬子》中的楊延景、《周仁獻嫂》中的周仁,老生、須生、小生三個不同角色、不同年齡跨度的表演,令評委和觀眾叫絕,以幾乎滿分的成績技壓群雄,一舉奪得專業組總擂主,「三生紅」的美譽在三晉大地不脛而走。 2003年,為了傳承蒲劇藝術,振興蒲劇事業,鹽湖區重組蒲劇團,特別聘請孔向東擔任團長。他接過重擔決心在這里扎穩根基,實現人生價值,孔向東的藝術之路從此轉入一個嶄新階段。
一個好的團長可以帶出一個好團隊,一出好戲可以救活一個劇團。孔向東走馬上任後,克服重重困難,連續恢復排練了《薛剛反朝》《善士亭》《周仁獻嫂》和《清風亭》等傳統劇,還移植演出了大型現代戲 《搶來的警官》,排練出《岳飛夫人》《雙官誥》等戲。當時正值防非典時期,他一方面突擊排戲,一方面派人購置戲箱,抓基礎設施建設。8月份便率領鹽湖區蒲劇團奔赴運城、臨汾、呂梁各地傾情演出……
戲曲的主打市場在農村,藝術的蓬勃生機在民間,鹽湖區蒲劇團長年奔波在晉、陝、豫黃河「金三角」一帶演出,每年的演出多達300餘場,演一場爆滿一場,演一場成功一場,所到之處備受當地百姓的熱烈歡迎和由衷喜愛。
2005年,山西省舉行第十屆戲劇「杏花獎」評比活動。孔向東以大型歷史改編戲《趙氏孤兒》與大批省、市級演員同台競爭,榮獲比賽第一名,捧回杏花獎;2007年,山西省組織「四大梆子」赴京展演。孔向東代表蒲州梆子再顯身手,唱響了京華劇場和著名學府,以藝術實力擴大了蒲劇的影響力;2008年,以《三別牛背梁》又一次捧回「杏花獎」;同年孔向東率團赴京匯報演出,引起專家格外關注,同時對基層團隊的不凡業績和孔向東的藝術造詣給予充分肯定。由於他唱腔飽滿、道白鏗鏘、行腔舒展、韻重味濃,藝術風格獨具匠心,又被譽為山西蒲劇「男一號」。
孔向東盛名之下不肯停歇前進的步履,他把目光投向了戲劇的最高獎項——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
奪梅征程曲折而艱難,首先是歷盡艱辛找原創劇本:由運城專家多次開會討論創作,走雲南下四川辛苦奔波,赴河南上太原多方求告,幾次到北京找國家級導演出謀劃策……結果還是沒有合適的劇本。直到2008年前半年,中國戲劇學院導演系主任裴福林來運城,看了他的演出後,認為孔向東對《清風亭》把握透徹,拿捏准確,建議以此參加比賽。
《清風亭》為大型歷史古裝悲劇,是一部人間倫理道德故事劇,著名京劇大師周信芳、馬連良均擅演此劇,許多地方戲都演出過。要想重新推出,難度很大,必須對劇本進行大量的修改,進一步突出蒲劇特色。經過裴導和當地劇組的多次研究改編,劇本層次分明,內容充實,情節細膩,引人入勝。整個劇情合理流暢,情節細致入微,人物形象突出,唱腔和表演空間增大。
為演好這場戲,孔向東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對每個細節、每句唱段都摳來摳去反復揣摩,尤其是那辛苦養育孩子十三年的主題唱段,他做了上千次的模唱,最後採用了輕音低唱和高亢緊唱相結合,把蒲劇的二性、流水、一倒一爻運用得嫻熟自如。他力求表演生動細膩,在「譴子」一場中,為了追求一個動作的完美,他一次又一次反復訓練,摔裂了膝蓋,幾乎撕斷韌帶,到北京診斷時,大夫建議立馬做手術,想到術後漫長的恢復時間,孔向東一口回絕,他說:「只要一上台,我就忘掉所有疼痛,只要能捧回梅花獎,為我們鹽湖區塑造一個文化的品牌,哪怕這條腿不要了……」
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潛心苦練的《清風亭》在平頂山演出時,孔向東在清風亭前「撿子、追子、認子、譴子」幾場情節戲中,把張元秀老人養子之艱難,失子之悲痛,追子之心情,盼子之凄苦,譴子之義憤,由喜、而憂、至憤復雜交加的情感,唱得氣息飽滿,激昂宏亮,形神兼備,真切感人,把一個衰派老生的形象演繹得聲情俱佳。尤其是老生程式和圓場功、跪步、搶背等難度頗大的演技,他表演得淋漓盡致,扣人心弦,盡管存在著地域、劇種、唱腔、念做的差異,但仍使觀眾掌聲雷鳴,喝彩不斷。演出結束後,孔向東幾次謝幕,觀眾的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久久不肯離去。 孔向東像報春的紅梅,歷經幾多風霜雨雪,幾多艱難困苦,幾多陽光照撫,幾多雨露滋潤,才含苞怒放。
奪梅後的孔向東有三個感慨,一是一名演員的成長離不開一個和諧的團隊,他說這朵梅花吸收了他們全團的營養,是鹽湖區蒲劇團培育的結果。六年來,大家以劇團為家,一個灶上吃飯,一個大廳排戲,集體觀念強,精神面貌好。每次外出演出,裝台卸台齊動手,全團上下協力干,主角次角一盤棋,這種精神激勵著每位團員。孔團長說,劇團能有如此蒸蒸日上的局面,他之所以能夠把全部精力放在演戲上,關鍵是有一個堅如磐石的後盾,這和各位團員長年辛苦工作是分不開的。正因為有他們嚴絲合縫的流暢配合,有他們一絲不苟地前後台認真檢點,有他們多年嚴密組織的經驗,才有了平頂山這次成功演出。
二是得了梅花獎的孔向東不敢有絲毫懈怠馬虎,把奪梅當做又一個新的起點。他說男演員到了40歲的年齡才會演戲,光會演戲還遠遠不夠,關鍵是還要有好的劇本。好的劇本是一個劇團的生命,今後要在創新劇本、更新劇目上下大工夫,困難和挑戰是存在的,但他非常有信心。
三是如何發揚光大蒲劇,特別是發展蒲劇男聲唱腔。蒲劇的男聲唱法行腔一致,唱腔音調高、板眼緊,對演員的聲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存在再好的男聲也保持不到50歲的殘酷局面。眼下蒲劇擁有的年輕戲迷越來越多,他們非常喜歡聽現代蒲劇新唱腔,渴望蒲劇與時俱進,因此用科學的方法改革蒲劇勢在必行。他想把現代歌曲的元素融進古老的戲劇,創新男聲蒲劇新唱腔,使蒲劇逐步與國家大劇種唱腔接軌。他說:「我愛唱,也能唱,但還不能說會唱」,目前他正潛心研究發聲規律,使咬字、噴口、偷氣等細節力求精益求精,他已把一種悠揚委婉的唱腔錄成帶從網上發布出去,先接受戲迷評論。
孔向東奪梅後,說的最多的是對傳統藝術的繼承、發展和創新。又一個新的蒲劇梅花獎的誕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和文化標志,是蒲劇傳唱千年的歷史見證。一個好演員可以支撐一個好劇種,我們期待這一傳統戲劇能夠持久地滋潤觀眾的生活。(新聞來自:胡向澤 趙山理 任文芳)

⑶ 翎子功的產生與發展

翎子功產生與發展翎子功首創人賈王女(1864—1919),工小生,曲沃縣人。曾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在新絳梁升泰(乳名「梅隆」)創辦的梁梅隆娃娃班獻藝。他天賦嗓音清脆,扮相俊俏,以生旦戲而馳名,他飾演《小宴》之呂布,想借翎子刻畫呂布挑逗和戲耍貂蟬,於是,瞞著戲班的人偷練翎子,雖然當時的翎子僅有四五尺,他終於練得使其能上能下,能彎能直,他用雙手扳翎,用翎尾在貂蟬嘴角一掃,將呂布的風騷與調情絕妙的表現出來。在此期間,培養出翎子功二代傳人黃鴻才。繼而又有舒全管(又名舒從錄),雖同出一源,但各有發展。 黃鴻才(1888—1926),工小生,萬榮縣南和村人,12歲偕弟鴻喜,投名小生賈王女學戲,為翎子功第二代傳人。黃的翎子功在未使用前向左、右兩邊下垂,然後再倒甩、順甩、矗立。他先後在侯馬「八條棍班」和汾城南賈村「來成班」從藝,在此期間,將此技傳授給亓俊美。1926在翼城擔子山村演出,因身患重病,班主為索取高價,強令登台,化妝後未及出場,即死於後台,年僅38歲。 亓俊美(1897—1967),工文武小生,祖籍山東萊蕪,後定居翼城,為翎子功第三代傳人。亓俊美文武皆能,表演動作幅度小,快捷麻利,剛勁有力;其唱腔嗓音脆,無雜音,他能戲甚多,在《風儀亭》、《小宴》一折中飾呂布,他身著蟒袍,頭戴翎盔,用翎子功的左擺、右攔、直立,翎子時而單鳳展翅,時而雙風齊飛,造型絕妙。把呂布飾演的活靈活現,刻畫出呂布的英武、驕矜和輕佻好色的性格。特別是呂布佯裝依桌而睡,當貂蟬上前呼叫時,其翎子即由腦後自然地豎起,此時的觀者無不為之喝彩稱奇。《中國戲曲·志山西卷》載:「亓俊美在《小宴》摺子戲中之翎子技藝堪稱一絕」。亓俊美後又將其特技傳給其長子亓建生。1959年,晉南蒲劇院在翼城蒲劇團舉辦「翎子功」特技訓練班,參加訓練班的學員有:原臨汾蒲劇二團劉生志,其長子亓建生,萬榮縣蒲剛團林永民,稷山蒲劇團薛東元,芮城蒲劇團張玉芳(女),夏縣蒲劇團崔高升。 亓建生(1941—2001)。工文武小生,翎子功第四代傳人。在其父的言傳身教下,深得真諦,經自己長期勤學苦練,深琢細研,在其基礎上使他藝術去蕪存菁,不斷得到創新與發展,形成獨領風騷,獨有造詣的亓派藝術。他在《小宴》一劇中巧妙的運用一對翎子,做出單豎、雙豎、換豎、旋轉、曲鉤、大擺尾、小擺尾等各種優美的動作,以表現劇中人的憤怒、焦急、憂愁、煩惱、喜悅等各種心情。王允設計請呂布小酌,讓小女貂蟬前來陪伴,呂布等候良久不見貂蟬出來心中十分焦急,頭上的翎子呈現出「細柳分枝」、「飛燕展翅」、「鯉魚擺尾」、「銀蛇飛舞」、「飛雲盤花」、「鳳凰繞枝」等各種絕妙的程式,突然,貂蟬屏後咳嗽一聲,隨著呂布舉首探望,而支翎子竟神奇的直立起來,且靜止不動,觀者無不稱絕。此時,貂蟬姍姍而出,呂布見了這位絕代天仙,心中狂喜,頭上的翎子由雙豎變為換豎,左邊倒下,右邊豎起,右邊倒下,左邊豎起,尤其是把呂布愛慕貂蟬的心理通過翎子擺巧妙的表露出來。之後,貂蟬又暗挑呂布,呂布一支翎子准確地甩到貂蟬嘴邊,隨機將翎子一抽,翎稍恰巧從貂蟬的唇邊摸過,更為稀奇的是,也屬亓建生獨創的一招,雙翎在急速擺動中,左翎突然豎起,而後,再經急擺,右翎又突然豎起,然後,雙翎急擺,瞬間雙翎矗立,觀後無不為之拍手叫絕。1995年10月,亓建生攜《小宴》一劇,在北京參加全國首屆中老年戲曲「牡丹獎」匯演時,短短十分鍾的表演,觀眾報以熱烈掌聲達十多次。正如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所贊「蒲劇藝術歷史悠久,亓派翎子堪稱一絕」。亓建生從不保守,「寧可蠟燭燃盡身,但願梨園花競開」,毫不保留的將其翎子功傳授給第五代。他的嫡傳弟子有崔永榮、齊臨生、王猛、辛慧、李曉芳,嫡派學生有王藝華、雷俊生。亓建生於1983年在運城舉辦了「翎子功」培訓班,慕名前來參加學習的有河北梆子郎進才(現為北京河北梆子劇團演員),江西贛劇安華、蒲縣蒲劇團劉海建,之後,還將「翎子功」傳授給北路梆子成鳳英及陝西秦腔、河南豫劇等全國十多個地方剛種的演員。 齊臨生又培養出郭安存(運城王子蒲劇團)、王鵬澤(市蒲劇團)、曹志華(市蒲劇團)、張大偉(運城市蒲劇團)、張麗麗(女,運城王子蒲劇團)、侯波(小梅花蒲劇團)、李志英(小梅花蒲劇團)、翟聖恩(女,市藝校)、陳秀琴(女,霍州市蒲劇團)等「翎子功」特技演員。 舒全管(又名舒從錄,生卒不詳,工小生),洪洞縣人,同黃鴻才均為翎子功第二代傳人,為舒明貴之叔父。舒全管的翎子,初則挺直,甩時或倒或豎,隨意表演, 舒明貴(1905—1970)洪洞縣人,工小生,同亓俊美均為翎子功第三代傳人。12歲隨其叔父舒全管學戲。一生多搭戲班,新中國成立後。在臨汾人民蒲劇團演戲,他功底扎實,技藝全面,扮相大方,表演細膩,以翎子功特技著稱,尤以《小宴》中耍翎子名躁秦晉。他的翎子絕活有鳳凰點頭、風掃雪、翎尖子插酒盅、掃貂蟬嘴唇等。其甩發也堪稱一絕,尤擅傳情達藝、表達劇中人物的內心活動。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政府倡導下,他努力學習,改進藝術,還參加了導演工作,是臨汾人民蒲劇團負有聲望的老藝人。 許安仁,1935年出生.洪洞縣人,工小生。同亓建生均為翎子功第四代傳人。1948年在臨汾縣人民劇團參加工作.1957年,拜舒明貴為師學習翎子功,1959年登台演出《小宴》,1960年以《小宴》一劇參加地區匯演,後被調臨汾地區青年蒲劇團,1961年.隨團赴省城演出,應邀到省藝術學校獻演《小宴》,進行藝術交流。1970年,因臨汾、運城兩地分家,被分配到運城地區蒲劇團,1973年調離劇團,先後到臨汾互感器廠、地區印刷廠、地區工商局工作,1982年退休。

⑷ 朱秀英的人物生平

到團後,她拜著名青衣演員及教練,著名蒲劇老藝人馮安榮(藝名筱艷秋,民間稱馮安娃)的徒弟宋榮庭為師,學唱青衣。宋榮庭唱腔嗓音純正、柔媚委婉、跌岩有致、高唱低吟、入耳中聽,並將蒲劇唱腔技巧總結為「按、點、頓、拉、閃、放」六字決竅,一改過去蒲劇亂彈鬆散吊板的弊端,以別致的韻味,自成一派。宋榮庭繼承和發展了馮派的唱腔特點,尤其注重節奏鮮明、抑揚適中、輕重緩急得當,拖腔剛勁有力。他在對弟子朱秀英教學中,不僅傳授了「六字訣」要領,又把男旦的唱法化為女旦的唱法,使其在繼承中音唱法的基礎上,唱出了自己的特色。朱秀英通過勤學苦練,對六字訣的唱法進行大膽革新和發揮,賦予了新的內容,使自己唱法讓觀眾更能字字入耳,聲聲動情。她只要開口一唱,就能使觀眾陶醉在其中。有人說她是「美聲唱法」,有人誇她是「獨樹一幟」,不論如何贊譽,普遍承認朱秀英是安娃亂彈的真正傳人,確實在蒲劇界有著較大的影響。
朱秀英剛到翼城縣蒲劇團時,個子不高,五官端莊,看不出什麼靈秀,有些人說她不是唱戲的料,但時任指導員的任致祥卻從他老誠中發現了聰慧,從憨笨里發現了靈巧,特別是從她具有爆發力的唱腔中發現是一個好苗子,便讓著名導演魏影,專門給她排了《斷橋》、《教子》、《三對面》等幾個唱功戲。她帶《三對面》參加晉南專區匯演,一炮打響,獲得了二等獎。1963年晉南專區組織一批蒲劇名演員到北京灌制唱片,其中就有朱秀英。在灌唱片時,不少領導和專家對她的唱腔高度評價。他們說,這個小胖子唱得好,不僅動聽,北京人和其它地方人都能聽得懂。這次錄制她的《三娘教子》、《四進士》唱片竟達45分鍾之長,在當時屬獨一無二。
朱秀英擅演的劇目有《三對面》(飾秦香蓮)、《三擊掌》(飾王寶釧)、《三娘教子》(飾王春娥)、《四進士》(飾楊素貞)等。在傳統戲中演過《乾坤帶》(飾銀屏公主)、《妲已亂朝》(飾姜皇後)、《牧羊圈》(飾趙錦棠)等。在現代戲中演過《向陽坡》(飾隊長妻)、《紅燈記》(飾李奶奶)、《沙家浜》(飾沙奶奶)、《槐樹庄》(飾趙大娘)、《龍江頌》(飾盼水媽)等。還演過眉戶戲《張連賣布》、《軍民魚水情》、《蟠桃園》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先後為她灌制了《三擊掌》、《三對面》、《三娘教子》、《柳林寫狀》等唱片。1978年,她曾以《三擊掌》摺子戲參加臨汾地區戲劇調演,獲得好評,並為全區演員做了示範表演。
朱秀英在翼城縣劇團期間,不斷把「六字經」演唱技巧傳授給一代又一代學員,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她1985年調入侯馬市蒲劇團,1989年退休。她退而不休,致力於戲曲教學工作,2003年赴河津市文化藝術專修學校任教,培養出多名小梅花獎。如今她桃李滿園,弟子眾多,其流派聞名於晉、豫、陝蒲劇界,相信將會對蒲劇的繼承、革新、發展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⑸ 運城青年蒲劇團好,還是臨汾小梅花蒲劇團好

臨汾小梅花的出名

運城的也不錯的
望採納謝謝

熱點內容
海棠花花邊 發布:2025-09-13 17:05:49 瀏覽:854
全彈子盆景 發布:2025-09-13 16:59:46 瀏覽:832
盆景沙柱法 發布:2025-09-13 16:50:58 瀏覽:471
梅花味精渣 發布:2025-09-13 16:50:53 瀏覽:182
泡干荷花 發布:2025-09-13 16:37:12 瀏覽:472
想起米蘭花 發布:2025-09-13 16:35:37 瀏覽:3
牡丹籽油吃法 發布:2025-09-13 16:26:28 瀏覽:700
梅花頭花 發布:2025-09-13 16:17:37 瀏覽:63
一把火一朵花猜成語 發布:2025-09-13 16:08:57 瀏覽:186
白酒澆蘭花 發布:2025-09-13 16:07:22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