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篆字傳人
1. 「雙手會寫梅花篆字」啥意思
梅花篆字是小篆的一種,字體優美。這句是贊頌人能夠雙管齊下,同寫梅花篆字,形容書法功力高。
2. 篆書的代表人物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戰國時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縣)。後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標准書體小篆。現存於西安碑林的《嶧山碑》,系宋代摹刻。所書的刻石多已毀沒,存世的原石僅兩塊。相傳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百廢待興,因此秦國有眾所周知的七個同一,其中文字長短常重要的一項,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國原有篆書基礎上統一八國文字的結晶。金刻有權、量、詔版,石刻有嶧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會稽。因而秦代書法最聞名的便是以秦小篆書體所書之刻石文字。李斯所處的秦代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將戰國時期的混亂局面一掃而平。李斯後為趙高所誣,腰斬於咸陽,時年約七十歲。端莊、凝重乃至有幾分肅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們揭示出當年在中心集權獨裁統治下秦帝國的概況。統一後的秦國強盛異常,表現在書體文字中也必定與之相適應。
3. 歷代篆書名家有哪些
一、李斯
李斯(公元前284~公元前208年),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是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有書法作品(刻石)傳世的書法家,被譽為中國書法鼻祖、小篆第一人傳世書法作品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嶧山刻石》等
二、李陽冰
李陽冰(生卒不詳),字少溫、仲溫,譙郡(治今安徽亳州)人,唐代文學家、書法家其工篆書,被後人稱為'李斯之後的千古一人',主要著作有《三墳記》、《怡亭銘並序》、《城隍廟碑》、《易謙卦》、《滑台新驛記》
三、 周伯琦
周伯琦《1298-1369),字伯溫,號玉雪坡真逸,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元代書法家、文學家主要代表作品有《六書正偽》、《說文字原》等
四、鄧石如
鄧石如(1743-1805),名琰,字石如、頑伯,號笈游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安徽懷寧人清代著名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主要著作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篆書文軸》、《篆書中堂》、《游五園詩》等
五、錢 坫
錢坫(1744-1806),字獻之,號小蘭、十蘭自署泉坫,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嘉定區)人清代書家。主要著作有《十經文字通正書》、《漢書十表注》、《聖賢冢墓誌》、《十六長樂堂古器款識考》、《浣花拜石軒鏡銘集錄》、《篆人錄》等
六、伊秉綬
伊秉綬(1754-1815),字祖似,號墨卿,晚號默庵,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人,清代著名書法家,傳世書法作品有《留春草堂詩抄》、《節臨唐宋人書屏》、《臨柳公權尺牘軸》、《自書詩冊》、《七絕詩軸》等
七、吳熙載
吳熙載(1799-1870),原名廷揚,字熙載,號讓之、晚學居士、方林丈人。江蘇儀徵人,清代著名篆刻家、書畫家。主要代表作有《再生人三樂三憂帖》《梁吳均與朱元思書》、《宋武帝與臧燾敕》等
八、莫友芝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號郘亭,又號紫泉、眲叟,貴州獨山人晚清金石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家,宋詩派重要成員。莫友芝為有清一代十大書法家之一,主要代表作有《知見傳本書目》,《恃靜齋藏紀要》等
九、楊沂孫
楊沂孫(1813-1881),字子輿、子與,號泳春、濠叟,江蘇常熟人,清代著名書法家其工篆書,融會大、小篆,篆法精純,學力深厚,主要代表作有《贈少卿尊兄七言聯》、《文字說解問偽》、《完白山人傳》、《石鼓贊》等
4. 梅花篆字的李淑萍
陳三兩是業內人員公認的梅花篆字大家,原名李淑萍,祖籍山東惠民縣辛店鎮李家寨村人,明朝正德年間舉人李經九之女。李經九夫婦被宦官劉瑾謀害,而後她隱姓埋名,取名陳三兩。「陳三兩」不僅文章寫得好,還能雙手同寫梅花篆字,當時在武定周邊縣無人不曉。她樂善好施,口碑極佳,曾收落魄書生陳奎為義弟,拿出私蓄資助陳奎食宿,並親自教他讀書作文,後來陳奎中了狀元。到了晚年,「陳三兩」又用積蓄創辦「福利院」,收養了不少孤兒。其中有一郭姓兒童特別聰明,「陳三兩」不僅教他學文識字,還親手教他「梅花篆字」。「陳三兩」是梅花篆書大家,經她七、八年的精心傳授,這個孩子深得其真傳。長大走出福利院後,利用他學得的梅花篆字技藝走街串巷,以賣字養家糊口,並將這一書法藝術一代一代傳了下來。「陳三兩」去世時84歲,從當時的富春院到東關外她的墓地約有三華里,送葬的人們成百上千,都是自發趕來的。這個郭姓孩子不但親自為陳三兩送終出殯,每逢年節還要祭奠掃墓,亦可謂盡了孝道。「陳三兩」的事跡在其故後亦被搬上電影、電視、戲劇舞台,通過京劇、蒲劇、曲劇、豫劇、越劇、河北梆子等多種劇種傳唱至今。 郭氏將「梅花篆字」傳至十二世孫郭敬齋【號、文山】時,因正值民國戰亂時期,民不聊生,他遂又以賣字畫求生。有一年,郭敬齋來到中原古城蘄縣街頭,餓著肚子連擺了三天的地攤,無人問津,分文未進。在那個時代人們食不果腹,衣不遮體,哪有閑情雅緻去買字畫,懸於家中欣賞呢?那天晚上無處藏身的郭敬齋就躲到王家大門屋檐下避風禦寒,夜裡竟被凍僵門外。
王從彬先生早晨推開大門,卻發現一個中年男子蜷縮門前,已凍僵昏厥。他趕忙喊來家人,把中年男子抬到床上,加衣蓋被,熬葯喂飯。中年男子慢慢蘇醒過來。郭敬齋蘇醒過來才知緣由。得知救命恩人名叫王從彬,出身富貴家庭,讀過私塾,後來在當地當過教書先生,也是一介文人,兩人談得很是投機。為了報答王從彬的救命之恩,郭敬齋決定將祖輩從陳三兩那兒學得「梅花篆字」傳授給他。王從彬聽了很是高興,天天跟著郭敬齋研磨臨帖,潛心鑽研。過了足足半年之久,王從彬的梅花篆字技藝已是出神入化,揮灑自如,郭敬齋也就此告辭還鄉了。 王洪軍先生,出生於六十年代初期在宿州古城蘄縣一鄉村。洪軍先生幼時,家父遭受文革風雨洗禮,一窮二白。1980年5月,受父親教導自學醫學,承包土地12畝,卻喜好丹青,四處塗鴉。一牆之隔的大伯王從彬,已是耄耋老人,體弱多病,兒女又不在身邊,小洪軍常常幫著老人打水掃院,下地割麥種豆,忙得不亦樂乎。王從彬老先生看到小洪軍天資聰穎,又喜歡寫寫畫畫,終於有一天,他把小洪軍拉到屋裡,說:「洪兒,大伯教你寫梅花篆字吧。」小洪軍高興得手舞足蹈,喜不自禁。此時「文革」結束不久,舞勺之年的王洪軍正式拜王從彬老先生為師,研習梅花篆字,這一寫就是三十多個春秋。 王洪軍的確沒有辜負他大伯的一片苦心,在老人的精心指導下,書法技藝長進很快,沒幾年工夫就掌握了書寫梅花篆字的要領,並且帶著這門精湛藝術走進了大學,進而走上了工作崗位。他已是安徽省宿州市公安局的骨幹民警,
仍是忙裡偷閑,刻苦研習書法技藝。王洪軍的「梅花篆字」就是在篆字的基礎上,將梅花鑲在字中,使篆字和梅花巧妙地融為一體,達到「遠觀為花,近看是字,花中有字,字里藏花,花字相融」的獨特藝術效果。他決心進一步鑽研「陳三兩」的梅花篆字,不斷創新,求工於一筆之內,寄情與點畫之間,施美與花枝之中,展風神氣韻之美。為發揚光大中華傳統文化藝術,豐富社會文化生活做出更大的貢獻。清大師石濤說,筆墨當隨時代。洪軍先生謙虛地向前輩大師學習,融會貫通,勤奮好學,看病為主、閑余習字、忙時種田,幾十年如一日,臨池不輟,推陳出新,他吸取傳統梅花篆字的精髓,容入現代審美情趣,將生澀難懂的篆字轉換成易於辨認的現代漢字,將梅花的枝幹穿插字里行間,然後在所書篆字周邊或疏或密,圈點上不同角度的梅花作點綴,使原本顯得呆板單調的梅花篆字,愈發的風姿搖曳,婀娜多姿。為了畫好梅花,洪軍先生深入生活,同時還從傳統的國畫藝術中汲取營養,師古而不泥。將梅花篆字的藝術推向高峰,他的藝術作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登門求畫的絡繹不絕。
洪軍先生部分作品在人民大會堂、法國盧浮宮博物館、奧地利維也納展覽館展出並被收藏。傳略被《當代名人藝術大典》《世界藝術家傳略》《中國中華魂》《國際墨海精英精品集》120家辭典收錄
。2008年10月28日,應邀參加「首屆中日友好文化交流」,出訪日本,授於「中日友好文化交流特使」稱號。2009年6月28日,應邀出席英、德、法、瑞典中歐多國文化藝術交流展,反響強烈,特授「梅中藏書大師」稱號。曾多次應文化部邀請出訪:法國、德國、俄羅斯、英國、義大利、比利時、瑞士、奧地利、日本等26個國家和地區。授予「中歐友好文化交流特使」中日友好文化交流特使」「東方梅中藏字」。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任台北故宮書畫院名譽院長、聯合國書法家理事、2013年度中國十大傑出創意大師,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專利權。
藝術家年鑒:1996年7月,榮獲全國中和杯二等獎,紀念周恩來誕辰100周年榮獲中國人民藝術獎。1997年應文化部邀請出席「內蒙古自治區成立50周年慶典活動」2000年應文化部邀請出席北京人民大會堂「2000年當代中國精神座談會」,作品在人民大會堂展出榮獲藝術價值認證書,受到李瑞環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題詞2000年作品編入《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珍品選》2000年7月,被郭煌藝術研究院吸收為會員,作品被研究院美術館收藏
2000年8月,列入《中國文化名人大寫真》美術家卷2000年9月,經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質量部認定評審已加入ISC2000、2001、2002、2003年藝術質量價值評審網路體系,中國文化部首選入網書畫家之一。2003年獲中華國寶獎,列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2周年「中華魂」書畫集2004年載入《中國共產黨人格言選集》、《中華傑出人物》2005年榮獲《紀念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展覽全國三等獎,作品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展出並被人民大會堂收藏2006年8月8日,被評為中國書法美術家協會理事
2009年在中歐第九屆友好文化交流活動中,其梅花篆字作品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展出並被收藏,王洪軍榮獲「中歐友好文化特史」和「東方梅中藏字大師」稱號2009年8月,赴港澳出席香港回歸12周年,澳門回歸10周年紀念活動,其作品由香港和澳門美術館收藏2009年10月,榮獲「世界百位傑出藝術名家」稱號2010年5月,作品在上海世博會展出並收藏2011年2月,被聘為台北故宮書畫院終身客座教授2011年10月,赴俄羅斯出席首屆中俄文化交流展,作品在聖彼得堡宮展出並收藏,獲中俄友好文化交流特使獎2011年9月,獲傑出人類貢獻獎,世界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華人藝術大師知名藝術家稱號2011年11月,作品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獲知識產權保護。專利號碼:ZL201130398400.X;ZL201130398390.X;ZL2011303963.X.2013年,榮獲中國十大傑出創意大師
2013年7月,榮獲「梅花篆字」非物質文化遺產獎 2013年11月15日做客中央電視台《影響力對話》欄目專題報道2014年3月,被世界文藝家(感動世界年度人物評委會)授予「世界文藝功勛人物」榮譽稱號; 2014年4月,接受《世界華人頻道》欄目專訪2014年5月6日,被中國國家書畫院、中國社會文獻出版社審核評定,特授予「中國藝術大師金爵獎」榮譽稱號。2014年5月21日在北京成立了世界吉尼斯 非物質文化遺產梅花篆字(中國)藝術中心研究院。
2014年6月8日,在北京舉行「梅花篆字」新聞發布會,成立「梅花篆字」研究會(基金會)
2014年11月16日,中央電視台《發現之旅》成功之路欄目專訪
2014年10月1日,開始撰寫一部梅花篆字版《新華字典》,約28700字,正在創作中…
2015年8月10日,「梅花篆字」蘇州刺綉版落戶乾隆七下蘇州的本瀆鎮玲瓏銹展廳。2015年12月受邀美國集郵總公司作品出版「中美建交36周年紀念郵集」
5. 這幅書法寫的什麼
照片中的毛筆字寫得不敢恭維,談不上書法!
內容右起豎讀為:
沿途一望,生氣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
己亥春月 梅花篆字藝術傳人 ?? 於?城
其中正文「沿途一望,生氣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出自毛澤東主席1958年9月16日為安徽大學題寫校名後,給時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曾希聖同志寫的一封信,全文如下:
曾希聖同志:
校名遵囑寫了四張,請選用。沿途一望,生氣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但不要驕傲,以為如何?合肥不錯,為皖之中,是否要搬蕪湖呢?從長考慮,似較適宜,以為如何?
毛澤東
一九五八年九月十六日
希望能幫到你。
6. 梅花傳字解釋
梅花傳字就是像梅花一樣的字體。梅花篆字是指在篆字的基礎上,將梅花鑲嵌字內,使之天然成為一體,遠看像篆字飛舞,近看似梅花盛開,篆體本來就很難令人讀懂,加上梅花的點綴,便顯得更為生澀難懂,更增加了它蒙朧神秘感。
梅花是傳統的名花,又名「五福花」它象徵著快樂、長壽、順利、和平、吉祥。「梅花篆字」獨樹一幟、自成一體。現已列入世界吉尼斯紀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7. 梅花篆字是什麼
如圖:
8. 梅花篆字是怎摸回事名人中誰會寫
每個字都能寫成梅花形狀,就是梅花篆字
我知道寇準會寫。。。參考評書楊家將夜審潘洪一節
三國里徐庶的老娘會寫。。。參考三國演義徐庶故事
漢成帝皇後許氏,能寫一筆漂亮的梅花篆字。。。參考王昭君傳奇故事。
珍妃雙手能寫梅花篆字。。。參考珍妃故事
陳三兩雙手會寫梅花篆字
明武宗時期的大宦官、大奸臣劉瑾雙手能寫梅花篆字。
就搜到這些名人
9. 梅花篆字是什麼
梅花篆字,字形似梅花,故名。
歷史上「梅花篆字」經歷了商、漢、唐、宋、元、內明、清諸朝的風容雨沉浮。早在商朝時的古陶器上,就刻有梅花象形文字。到了漢代,梅花篆字就成了收藏佳品。它以「遠看為花,近看為字,花中有字,字里藏花,花字融為一體,字體剛勁有力」為特點。古人愛梅、賞字的習慣,賦予了「梅花篆字」遒勁、淡雅的文化內涵,也使之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書法的一塊活化石。
10. 梅花篆字
關於隸書的產生,有傳說為程邈所創。程邈是秦朝的一個徒隸,因得罪秦始皇,被關監獄,他覺得獄官的腰牌用篆書書寫很麻煩,就化圓為方,創出一種新書體。秦始皇看後很欣賞,不僅赦免他的罪,還封他為御史,並規定這種字體以後在官獄中使用。因為這種新書體起初專供隸役使用,而程邈又是徒隸,所以被稱之為隸書,或謂佐書、佐隸。當然,這只是一種傳說而已,因為,實際上任何一種代表性書體的產生,不可能憑空出現,不可能是朝夕間可以完成的事情,只能經過一段相當的時間的漸變,逐步成型;至於某個人的貢獻,一般只是綜合整理、集其大成。隸書如此,楷書、行書、草書等的產生過程,亦是如此。
考古實物資料證明,戰國至秦代的簡牘墨跡,簡化的和草化的篆書已然司空見慣,筆畫減少,字形有長圓變為扁方,除上述「純隸」之外,很多字的收筆開始出現捺腳波磔,稱為「秦隸」(有「秦隸」之名,以區別於成熟期的漢隸,漢隸又有所謂古隸及八分等稱謂,不必細分)。長沙馬王堆帛書(如《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銀雀山漢簡以及居延漢簡等大批墨跡書法,已有明顯隸意,此則不但展露了由尚帶篆意的渾朴的古隸如何演化到勁秀灑脫的標准漢隸的這一過程,也讓我們真切地領略到了漢人隸書的風采。戰國末期至秦間,隸書雖已露端倪,在民間也已使用,但隸書獨立地佔據統治地位,卻在兩漢,尤其在東漢,漢桓帝(147—167年)至漢靈帝(168-189年)間,當為隸書的全盛期。
隸書的產生,同後來的楷書、草書的產生一樣,乃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重大變革。倘若從文字史的角度看,隸書的出現,結束了以前古文字的象形特徵,跨進了書寫符號化的疆域。從書體史上觀看,隸書則上承篆書,下啟楷書,是書體演化的一大關捩。隸書的用筆,突破了篆書用筆單調的束縛,點劃分明,方圓相濟,輕重有致,尤具代表性的主筆捺腳——蠶頭燕尾,一波三折。
此外,漢隸的雄強朴茂之風格,正從一個側面反射出大漢帝國的壯闊景象。可惜,如此精彩紛呈的藝術,它們的創造者們,那些當時書丹的書家們,沒有留下姓名,連相關的史料記載也少得可憐。
劉勰《文心雕龍·誄碑》雲:「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樹碑,當然是正經事,所以其書法風格莊重肅穆,當在情理之中。而漢簡墨跡書法,則殊有不同之處,雖然也不失其謹嚴大度,但是畢竟隨意些、自然些,於是,我們便可以真切地看到了漢人隸書的真面目,揣摩書家當時落筆時章法、結體以及用筆、用墨的諸般奧妙。尤其令人驚喜的是,在這些漢簡墨跡中,已經有了成熟的章草書和類似楷書、行書的東西,這則透露了魏晉楷書和晉人行草的消息。
除了這些珍貴的墨跡實物之外,漢隸中最具價值的,莫過於大批的東漢碑刻。
西漢碑刻如《五鳳刻石》,與當時簡書面目相彷彿,逮及東漢,隸書爐火純青。彼時樹碑之風甚烈,加之寫手之層次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隸書面目豐富無比。《張遷碑》、《張壽碑》、《曹全碑》、《鮮於璜碑》、《禮器碑》、《史晨碑》、《孔廟碑》、《朝侯小子殘石》、《楊叔恭殘碑》、《熹平殘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張景碑》、《石門頌》、《西狹頌》、《孔廟碑》、《華山碑》、《封龍山頌》、《韓仁銘》……等等,各臻妙絕。
這些隸書雖然都是以稱作「蠶頭燕尾」的波筆捺腳為主要造型標志,但能各具特徵特色,拉開距離,這不得不令人驚嘆於漢人的藝術創造力。隸書僅就一種書體而言,在東漢獲得了中國書法史上空前絕後的鼎盛期。漢代實在是中國書法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段黃金季節,尤其是隸書。近人康有為極力推崇漢隸,他在《廣藝舟雙楫》中寫道:「書莫盛於漢,非獨氣體所高,亦其變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飛白,劉德升作行書,皆漢人也。晚季變真楷,後世莫能外。蓋體制至漢,變已極矣。」
除了作為主宰的隸書,在秦篆的基礎上,漢代篆書也有所發揚,如《開母廟石闕銘》、《袁安碑》、《太室石闕碑》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漢碑碑額,亦篆亦隸,開裝飾風一路。至於《祀三公山碑》則尤獨特,篆而參隸,峭拔奇聳。
另有一些刻石和磚刻,如《公羊傳碑》、《「急就」磚》等,亦引人注目,它們在為研究書體演化提供旁證的同時,還給我們以啟示,出自民間書家的書法,其質朴不雕、天真率直,於法度謹嚴的傳統之外別開生面。磚刻之外,漢代瓦當亦是中國書法史的珍寶,誠如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所雲「秦漢瓦當文,皆廉勁方折,體亦稍扁,學者得其筆意,亦足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