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的由來
『壹』 奈良為什麼野生飼養梅花鹿 春日大神 鹿
東大寺所在的奈良,目前全境大約有1200多頭野生梅花鹿,它們棲息在公園或森林中,主要集中在東大寺/奈良公園/春日大社這幾個景點附近等待遊客投喂。 關於奈良鹿的由來有這么一個傳說,說是在公元710年在創建奈良的春日大社的時候,從鹿島請來的.
『貳』 中原是梅花鹿發源地嗎
「問鼎中原」和「逐鹿中原」的由來
我知道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就是不知道它們是怎麼演變來的?
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
早在東周時期,周天子的中央政權日益衰落,各諸候國紛紛覬覦王權,位於南方的楚國更是野心勃勃,一次,楚莊王正在會見周朝使者王孫滿時,故意問:「你可知道周朝九鼎的大小和重量?」表明其藐視王權,意欲奪權的野心,後來楚莊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因此留下成語「問鼎中原」。
據《史記.封禪書》曰」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後世所發現的商代前後期大型方鼎,都是同期青銅器之最,應為王室寶器。所謂」鼎宜見於祖禰,藏於帝廷」,表明只有王室才有權擁有和使用。久而久之,寶鼎成了國家政府的象徵。當時,寶鼎成為鎮國利器,一個國家失去寶鼎,即等於國家滅亡,而為敵者,也是著力搶奪對方寶鼎等國家重器。
傳說大禹治水後,劃神州大地為九州,他要在每個州都立一個扶正祛邪的紀念物,於是搜集天下青銅鑄成九鼎,每一鼎代表一個州。他在每件鼎上都刻著助人行善的神、害世傷民的鬼蜮等各種各樣的形象,讓每個人都牢記這些形象,從而可以辯識世間的一切好與壞,善與惡,讓每人以此為德行標志,照此做人行事。從此,九鼎就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徵。
據說,夏桀無道,商湯滅夏後,九鼎便飛向商都。後來,商紂王荒淫無道,周武王伐紂滅商,九鼎歸周所有。傳說九萬人方能拉動一鼎,周武王發兵八十一萬才將九鼎運到都城鎬京。
到了春秋周定王時,楚莊王稱霸天下,當他興兵攻打洛水流域的陸渾時,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別有用心地問王孫滿九鼎輕重,王孫滿則稱:「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還用「在德不在鼎」教訓了楚莊王,使他收回了野心。後來,人們用「問鼎」一詞來比喻某人圖謀王位。這就是「問鼎」典故的由來。」問九鼎」輕重,實際上是強大的諸侯國楚國向周天子挑戰,企圖奪取周室江山的一種嘗試。這里」九鼎」明白無疑地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徵。在春秋戰國時代,周王室衰弱,諸侯長期混戰爭霸,無非為爭奪政府,取代周王而統治天下。其所謂」定鼎中原」,就是指在中原取得了天下,即立國之意。把鼎視為國家政府的象徵,是人們給鼎所賦於最神聖的社會意義。
逐鹿中原
逐:追趕;鹿:指所要圍捕的對象,常比喻帝位、政權。指群雄並起,爭奪天下。
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疾足者先登焉。"又相傳,當年劉邦、項羽爭奪天下,群雄並起,戰事頻仍,亦曾以"逐鹿"取決勝負。因為"鹿"這種動物奔跑似飛箭,追得鹿者為勝,也不為過。後劉邦掃滅群雄,終於一統天下,"逐鹿中原"之說便由此傳開,而"鹿"自那時便成為勝利和競爭的象徵。身處中原的人們對這個故事並不陌生。項羽乃宿豫名人,雖然他自刎烏江,但其威武不屈、奮勇作戰、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仍為後人所傳頌。
因而鹿只是勝利和競爭的象徵,中原並不是梅花鹿發源地。
『叄』 請寫一個與鹿有關的典故或故事與
指鹿為馬。
典故:
秦二世的時候,趙高駕著一頭鹿隨從二世出行,二世問他說:「丞相為什麼駕著一頭鹿呢?」
趙高說:「這是一匹馬啊!」
二世說:「丞相錯了,把鹿當做馬了。」
趙高說:「這確實是一匹馬啊!(如果)陛下認為我的話不對,希望(陛下允許我)問一問群臣。」
群臣之中一半說是鹿,一半說是馬。在這種情況下,秦王不能再堅持自己的看法,只好順從趙高的說法。
(3)梅花鹿的由來擴展閱讀:
指鹿為馬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zhǐ lù wéi mǎ,意思是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
白話譯文: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吧?您把鹿說成是馬。」
用法: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例句:縱然是長官,也不可以要求部屬指鹿為馬,顛倒是非。
『肆』 梅花鹿起源於哪個朝代
據考證,鹿科動物的祖先最早出現在距今2500萬年的第三紀漸新世,而梅花鹿可能在上新世晚期起源於我國華北地區,距今300多萬年。
『伍』 梅花鹿為什麼叫梅花鹿
梅花鹿
別名花鹿、鹿,屬於鹿科,學名為 Cervus nippon。
梅花鹿是一種中型鹿,體長140~170厘米,肩高85~100厘米,成年體重100~150千克,雌鹿較小。雄鹿有角,一般四叉。背中央有暗褐色背線。尾短,背面黑色,腹面白色。夏毛棕黃色,
遍布鮮明的白色梅花斑點,故稱「梅花鹿」。臀斑白色。
生活於森林邊緣或山地草原地區。季節不同,棲息地也有所改變。雄鹿平時獨居,發情交配時歸群。晨昏活動,以青草樹葉為食,好舔食鹽鹼。
產於東北、安徽、江西和四川。梅花鹿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歷史上捕捉獵殺過度,野生數量極少,現人工養殖種群己達數十萬只。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馬身羊尾,頭側面長,高腳而行速,牡者有角,夏至則解,大如小馬,黃質白斑。」梅花鹿是中國最早利用鹿茸制葯和馴養的野生動物之一,因而古時就有確切的描述。
梅花鹿過去廣布中國各地,但現在僅殘存於吉林、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四川、廣西等有限的幾個區域內。台灣亦分布有一個特有亞種。棲息於灌林而有雜草叢生的丘陵區。群棲,常一、二十頭在一起活動。其活動范圍與植被、地形有關,一般為數十平方公里,棲息地較固定,在沒有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通常並不易地,即使受驚外逃,多數有不久便返回原地的依戀性。
雄鹿多單獨活動,秋末冬初繁殖季節,雄鹿經過激烈的斗爭,勝者佔有雌鹿群。四月至六月產仔,每胎一頭,偶爾二頭。
中國古書記載,服用鹿茸有「補精髓、壯腎陽、健筋骨」之功。古人當然不了解其成分,只是通過實踐而認識其功用。當時的解釋也頗有意思,認為「凡含血之物,肉差易長,筋次之,骨最難長。故人自胚胎至成人二十年,骨髓方堅。惟麋鹿角自生至堅,無兩月之久,大者至二十餘斤,計一日夜須生數兩。凡骨之生無速於此。雖草木易生,亦不及之。此骨之至強者,所以能補骨血,堅陽道,益精髓也。」他們注意到鹿角骨質生長異常迅速,一定會有某種特殊的物質在起作用。現在經分析和臨床證明,鹿茸含有內分泌素鹿茸精等,確有增強人體各種機能的作用,已成為公認的滋補強壯葯物。
『陸』 指鹿為馬的由來
1、故事來歷
相傳趙高試圖要謀朝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願,特地呈上一隻鹿給秦二世,並說這是馬。秦二世不信,趙高便借故問各位大臣。不敢逆趙高意的大臣都說是馬,而敢於反對趙高的人則說是鹿。後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用各種手段害死了。指鹿為馬的故事流傳至今,人們便用指鹿為馬形容一個人是非不分,顛倒黑白。
2、成語解釋
釋義: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處: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近義詞:混淆是非、顛倒黑白、是非不分
反義詞:是非分明、循名責實、實事求是、求真務實
同韻詞:裝聾作啞、敲敲打打、涉筆成雅、動靜有法
『柒』 麋鹿的俗稱和由來
【中文名稱】:麋鹿
【拉丁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
【俗名】:四不像
【英文名】:Pere David's Deer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
【特有種】:是
【瀕危等級】:野生絕滅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態環境】:低窪濕地和沼澤(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
【致危因素】:棲息地破壞,過度捕獵
【國內分布】:北京, 江蘇 (人工引進)
【分類地位】: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鹿科 Cervidae
亞科: 鹿亞科 Cervinae
屬: 麋鹿屬 Elaphurus,Milne-Edwards, 1866
種: 麋鹿 E. Dravidians
歷史發展
麋鹿是我國特有的世界珍稀動物。它善游泳,再加上寬大的四蹄,非常適合在泥濘的疏林沼澤地帶尋覓青草、樹葉和水生植物等食物,棲息活動范圍在今天的黃河流域一帶。黃河流域是人類繁衍之地,生息於此的麋鹿自然成了人們為獲得食物而大肆獵取的對象,致使這一珍奇動物的數量急劇減少,其野生種群很快便不復存在了。值得慶幸的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時,麋鹿就被捕進皇家獵苑,在人工馴養狀態下一代一代地繁衍下來,一直到清康熙、乾隆年間,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獵苑內尚有二百多頭。這是在中國大地上的人工環境中生活的最後一群麋鹿。根據大量化石和歷史資料推斷,野生麋鹿大概在清朝才瀕臨滅絕的境地。
1865年,法國傳教士兼博物學家阿芒·戴維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動植物時發現了這種奇特的動物,這是世人第一次從學術角度知道了麋鹿。此後的幾十年間,不斷有麋鹿的活體被運出中國,流向西方。此時歐洲一些國家動物園內的麋鹿,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面臨著滅絕的威脅。熱愛動植物的英國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出高價把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地動物園內的18頭麋鹿全部買下,放養在他水草豐茂的烏邦寺庄園內。後經精心護理放養,這18頭麋鹿逐漸繁衍生息。
1894年,永定河水泛濫,沖破了南苑的圍牆,逃散的麋鹿成了飢民們的果腹之物。到1900 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南苑裡的麋鹿幾乎被全部殺光。一部分被運往為歐洲各地。據說僅剩下一對,養在一處王府里,以後轉送萬牲園(現北京動物園),也死掉了。至此,中國特產動物麋鹿,在國內完全滅絕。而烏邦寺庄園內所飼養的麋鹿也成為了世界上僅有的麋鹿群。中國人想要看一眼本國的特產動物,不得不跑到國外去了。
野生的麋鹿雖然滅絕了,但是通過放養,最終在中國重新建立了麋鹿的自然種群。1985年8月從英國烏邦寺迎歸了20頭年輕的麋鹿,放養在清代曾豢養麋鹿的南海子,並建立了一個麋鹿生態研究中心及麋鹿苑;1986年8月,英國倫敦動物園又無償提供了39頭麋鹿,放養在大豐麋鹿保護區至今,這兩處的麋鹿都生長良好,並且繁殖了後代。為此,我國重新把麋鹿列為一級保護動物。
外形特徵
麋鹿體長約200厘米。 肩高:80—85厘米(雄) 70—75厘米(雌), 幼體體 重:35—40公斤(雄) 24—28公斤(雌) 一般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千克,角較長,每兩年脫換一次。雌麋鹿沒有角,體型也較小。因其頭似馬、角似鹿、尾似驢、蹄似牛而俗稱「四不像」,因在古代神話小說《封神榜》中是姜子牙的坐騎,使其更富有傳奇色彩。麋鹿僅雄鹿有角,且各枝角向後,是在鹿科動物中獨一無二的,頸和背比較粗壯,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趾間有皮健膜, 側蹄發達,適宜在沼澤地中行走。夏毛紅棕色,冬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紅,並有白斑。尾巴長用來驅趕蚊蠅以適應沼澤環境。
雄性小鹿在兩歲時長角分叉,6歲叉角才發育完全。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代帶有響亮的磕碰聲。尾特別長,有絨毛,呈灰黑色,腹面為黃白色,末端為黑褐色。夏季體毛為赤銹色,頸背上有一條黑色的縱紋,腹部和臀部為棕白色。9月以後體毛被較長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麋鹿 (Elaphurus davidianus)哺乳綱,偶蹄目,鹿科。俗稱「四不像」,因其尾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面似馬非馬,角似鹿非鹿。原是我國特產的珍獸,起源於早更新世晚期,距今200多萬年。其化石從我國東北遼寧省到長江以南,幾乎整個中國的東部地區均有分布。由於人類的大量捕殺和氣候的變化,使野生麋鹿種群在19世紀後半期絕滅。到清朝時僅在皇家獵苑北京郊區的南海子飼養著唯一的一群。1865年,法國傳教士大衛在獵苑隔牆發現了麋鹿,賄賂守苑人,取得麋鹿皮及頭骨,第二年麋鹿以大衛氏作為種的命名。其後,南海子麋鹿流入歐洲多家動物園。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再加上水災,使南海子的麋鹿全部毀滅。50年代從英國接回幾頭種獸,1985年再從英國烏邦寺接回20頭,在它們祖先的故居北京南海子還家落戶,重建種群。目前,我國另一個麋鹿飼養中心為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
分布范圍
麋鹿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有時到海中銜食海藻,體長達兩米,重300千克,在10000年-3000年以前相當繁盛,以長江中下游為中心分布西從山西省北到黑龍江省,在朝鮮和日本也發現過麋鹿化石。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類的獵殺,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元朝時,蒙古士兵將殘余的麋鹿捕捉運到北方以供游獵。在自然界已經滅絕。到19世紀時,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一群,約200-300頭。1866年,被法國傳教士大衛神甫發現並寄回法國由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愛德華確定拉丁種名,各國公使用賄賂、偷盜等手段,為自己國家動物園搞到幾只。1894年永定河泛濫,沖毀皇家獵苑圍牆,殘存的麋鹿逃出,被飢民和後來的八國聯軍獵殺搶劫,從此在中國消失。
1898年英國11世貝福特公爵花重金將流散到巴黎、安特衛普、柏林和科隆的18頭麋鹿全部購回,放養到烏邦寺庄園,到1983年已經繁殖到255頭,為了防止其滅絕,開始向各國動物園疏散。
麋鹿在世界動物保護組織的協調下,英國政府決定無償向中國提供種群,使麋鹿回歸家鄉。1985年提供22隻,放養到原皇家獵苑,北京大興區南海子,並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986年又提供39隻,在江蘇省沿海大豐市原麋鹿產地放養,並成立自然保護區。1987年又提供18隻。
回歸後的麋鹿繁殖相當快,1994年中國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鵝洲成立第三個麋鹿保護區,從北京前後遷去九十多隻。目前在中國的麋鹿總數已經繁殖達1320頭。但仍然是一個瀕危物種。全世界已超過2000頭。
『捌』 鹿的起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康叔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風俗通》記載:西周初期,周文王之子康叔建立了衛國。 在周公旦平定了商紂王之子武庚祿父聯合管叔、蔡叔等人發動的殷商遺民叛亂之後,封其同母少弟姬封於「衛」。實際上,康叔最初的封地在康邑(今河南禹縣),金文中常見的康侯、衛康叔、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衛國封地在殷墟及其周圍數百里的地方,大體包括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區。這一帶曾是夏朝與國韋之所在地,也是商王朝末期「大邑商」中心區,所以,周族人仍習慣稱商地為「衣」、「殷」。「殷」、「韋」二字古代同音相通,康叔封此國號曰衛,即取舊地為名。衛國建立之後,衛康叔遵守周公教誨,「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充分利用商人政治來貫徹周法,治理的很成功。衛國成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衛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擔任上卿即大司寇。這樣,衛國實際上就交由其子姬庸伯(大庸)統治。
衛康叔的支系子孫世代為衛國大夫,後來有人被封於五鹿(今河南濮陽),其後裔子孫遂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五鹿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鹿氏、五氏等,世代相傳至今,其鹿氏史稱正宗。鹿氏族人大多尊封衛康叔為得姓始祖。[2]
第二個淵源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拓跋部阿鹿桓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期,北魏政權的鮮卑族中有代北鮮卑族三字姓阿鹿桓氏,後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改為漢姓鹿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3]
第三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犬鹿氏,屬於以氏族名稱為氏。蒙古族歷來有「犬鹿成族」的歷史傳說,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其為姓氏者,漢化單姓為鹿氏。[3]
內蒙古師范大學著名蒙古族語言學家芒·牧林教授提出了新觀點,他認為,中華民族有著共同的祖先「犬鹿氏」或「鹿犬氏」,約在一萬千五千年前生活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扎賚諾爾地區和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地區。[4]
第四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①蒙古族博爾蘇特氏,源於元朝時期的別速惕氏族,著名將領哲別、迭該、古出古兒闊闊出皆出此族,世居錫喇木楞。後有滿族引以為姓氏,滿語為Borsut Hala。後冠漢姓為鹿氏。
②蒙古族博古羅特氏,源於元朝時期舊姓,是阿蘭豁阿五子之一不古納台的後裔,世居揚什木。後有滿族引以為姓氏,滿語為Bogulot Hala。後冠漢姓為鹿氏。
③蒙古族博和羅克氏,亦稱博古羅克氏,世居科爾沁。後有滿族引以為姓氏,滿語為Bohelok Hala。後冠漢姓為鹿氏。[5]
第五個淵源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布希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族蒲鮮氏部落,以姓為氏,是東真國國主蒲鮮·萬奴的後裔,滿語為Busi Hala,漢義為「去毛的狍皮、鹿皮」,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鹿氏、步氏、布氏等。
『玖』 鹿姓氏的由來
鹿姓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康叔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風俗通》記載:西周初期,周文王之子康叔建立了衛國,其支系子孫世代為衛國大夫,其中有人被封於五鹿(今河南濮陽),後人遂以地名取姓,稱五鹿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鹿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拓拔部阿鹿桓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有代北鮮卑族三字姓阿鹿桓氏,後在北魏孝文帝的漢化各國過程中改為漢字單姓鹿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犬鹿氏,屬於以氏族名稱為氏。
蒙古族歷來有「犬鹿成族」的歷史傳說,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其為姓氏者,漢化單姓為鹿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①蒙古族博爾蘇特氏,源於元朝時期的別速惕氏族,著名將領哲別、迭該、古出古兒闊闊出皆出此族,世居錫喇木楞。後有滿族引以為姓氏,滿語為Borsut Hala。後冠漢姓為鹿氏。
②蒙古族博古羅特氏,源於元朝時期舊姓,是阿蘭豁阿五子之一不古納台的後裔,世居揚什木。後有滿族引以為姓氏,滿語為Bogulot Hala。後冠漢姓為鹿氏。
③蒙古族博和羅克氏,亦稱博古羅克氏,世居科爾沁。後有滿族引以為姓氏,滿語為Bohelok Hala。後冠漢姓為鹿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布希氏,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族姓氏「蒲鮮」,以姓為氏,乃東真國國主蒲鮮萬奴後裔,滿語為Busi Hala,漢義為「去毛的狍皮、鹿皮」,世居葉赫。後冠漢姓有鹿氏、步氏、布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