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五氣丹
1. 梅花拳的梅花樁武功
武功是一個拳派的基本內容,武功則主要是由功法、套路和拳理所組成的。梅花拳是受漢民族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一種拳術,我們從它運動的特點和拳法的特殊結構就可以看出:
一、梅花拳是沒有固定的拳術套路。它的基本拳路稱為「架子」。「架子」的構造就很特殊,它有五個基本的拳勢稱為「樁步五勢」,它們在練習時要靜止站樁。此外就是運動變化迅速的「行步」。「樁步五勢」和「行步」的練習要在拳場中走遍東西南北各個方向也稱為「四門八方」。這種串連起來的拳路可按一定路線周而復始的循環練習。初學者可以先學基本的和變化簡單的,隨著功力加深和練功時條件的不同再不斷補充和不斷變化各種拳勢和動作。梅花拳的對練拳路「成拳」除了必須要在「四門八方」各個方向上練習外,它的抓拿摔打的動作和拳勢皆可以因人而異,隨時編造。到了梅花拳的更高級的對練拳路「擰拳」時,更是「手無定手、腳無定步,勢無定形、見勁使勁、引進落空、見空按豆,隨勢而布。」這種「架子」、「成拳」、「擰拳」的變化和不定的形態,使得它們的內容可以靈活多變,無窮豐富。這種拳法結構的特點反映了宇宙萬物千彎萬化,無窮無盡的基本特性。梅花拳文理中說的:「拳無拳,藝無藝,無藝之中是真藝。」有拳、有藝,有了一成不變的套路就不是真正的武藝了。正如「道無形」之理,真正的武功是變而不變,有而無的,它也是「無形」的。不懂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思維方法,就無法理解梅花拳的這種特殊結構。
二、梅花拳的基本拳路「架子」中有「樁步五勢」和「行步」。練拳時「樁步五勢」要站樁,要靜止不動:「行步」是不斷變化的動作要迅速輕靈,這一動一靜兩種極端的情況要在一個拳路中交替出現,這真是一種奇特的練法。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認為:「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據,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陰變陽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運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在梅花拳的「架子」中,「動為陽,靜為陰」,在「樁步、五勢」中的「大,順,拗,小,敗」五熱又與「金水木火土」五行相對應。五勢之變化「本陰陽之理,太極之功」,「按五行相生相之理不斷變化衍生」。其餘如「剛柔」,「起落」,「進退」皆可謂陰陽。梅花拳「架子」的結構和變化,正是一幅「太極圖」的景象。梅花拳若要練好,就必須在練「架子」時「動靜」要互根;「剛柔」要相濟;「起落」「進退」要靈利。這也就是「陰陽不測之謂神」使拳法出神入化變化莫測的道理。
三、在梅花拳的基本拳路「架子」和對練拳路「成拳」中都必須要在「四門八方」各個方向上練習。何謂「四門八方」?即八卦的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個方位,也稱為四正四隅。此外在梅花拳的掌法,拳法和腿法中也要有「九宮之變化」九宮也就是四正四隅八個方位及中一點,拳術的變化也是人體的一種形體的動動。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八卦思維是一套直觀的形式化系統,它具有巨大的可納性。梅花拳把各種拳法的變化和應用都在八個方位上考慮,或者都要符合「九宮」之數,使得其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可以根據八卦爻變道理使其拳法有無窮的變化。
四、在梅花拳的「架子」中因有「樁步五勢」和「行步」的不同練法,「樁步五勢」可練全身之氣。練時要凝神,聚氣,調息,懂聚氣之法,這顯然是在「練內」。而「行步」是練步法法之輕靈迅速,這主要是「練外」的,因此它是「內外兼練」的。
不論在練「架子」或「成拳」中都要一氣貫串,一氣呵成,不散不亂,內外一體。自始至終都要練形,練氣,練神。先要「形氣合一」再「神氣合一」達「精氣神一體」即「渾元一氣」。
梅花拳拳法中也把人體看做一個小天地,本「天人合一」之理。練拳必須知「四時行功加減」及「易筋經」之道理。梅花拳練拳之目的是要「先固根本」即:「仙煉之則為內丹,武煉之則為外丹,然內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動靜互根,溫養有法,自有結胎還原之妙。內丹既成,靈妙莫測,自成金剛不壞之體,則超凡人聖上乘可登,若雲制敵猶其小焉者也。」
上述精神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整體觀,正如朱熹說的:「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實際上若細心觀察,在梅花拳的「架子」中兩手的動作都在空間全方位上劃出了一個個的太極圖。
由上述討論的梅花拳武功的四個基本特點就可看出,梅花拳拳法的指導思想就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陰陽五行學說、八卦變易之理、渾元一氣的整體觀等。如果不懂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思維方法也就無法理解梅花拳的拳理,也不能煉好梅花拳武功。梅花拳弟子們都知道,梅花拳是很有文化素養的一種拳術,在武功鍛煉過程中拳法理論的指導作用是很重要的。常常要一邊練功,一邊學習拳理,還要在鍛煉過程中對拳理不斷地體會,領悟。因此,梅花拳武功的鍛煉過程也就是一個傳統文化思維方法的學習和訓練過程。
當梅花樁武功練到高級階段時,就要懂得煉神、煉氣之法,對此就要進行修心養性的文練。如前面所說,內丹養成,除武練外丹之外,還要用溫養之法,也就是文練的方法。因此文功實際上就是武功的高級階段。文理,是梅花拳文場中比拳理更高級的理論。它是指導梅花拳拳派一切活動特別是文場活動的理論和依據。文理主要以手抄本經書的形式世代流傳下來,也有一些輾轉抄錄的另散文字和圖譜。它們都被奉為比生命還貴重的至寶,被嚴密收藏,絕不輕易示人。我們在調查中經多次艱苦地說服工作,才看到和抄錄了其中一部分,雖未詳盡,但也看出了梅花拳的主要指導思想及其文場活動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文理主要取材於佛、道、儒三家學說及周易,但其內容主要是與修心養性,煉氣煉神有關部分。雖然其中仍保留一些神、佛、仙、道等宗教詞語,但其含意已經變了,成為煉神煉氣的功法所使用的名詞了。就連儒家學說和易經中的語句也是如此。例如:「三綱五常」,在討論修心養性時,人的精氣神謂之三綱,心肝脾胃腎謂之五常;在討論拳法和練體時,天地人稱為三綱;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就是五常。在梅花拳的任何拳法和功法中對方向都很重視,又如:在易經中艮卦的:「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是指文煉中的兩種功法(艮背)與(行庭)能止念凝神忘形的境界等。在文理的經書中也有一些神佛傳道的故事,但這都是有所指的,主要是指導梅花拳發展、流傳的歷史,並給於對梅花拳的發展、傳播有卓越貢獻的祖師某些尊稱,以示紀念。梅花拳祖師怕弟子們學文理時看不懂經書中隱語和借用的詞語,還有一段文字說明。「講道不離身,打鐵不離砧,大道分明在人身,迷人不知向外尋,泥胎木象都是假,鐵打銅鑄也不真,修行不遇名師點,枉費徒勞一片心」。這里所說的「道」、「大道」、「修行」當然都是指導煉功了,明確指出文理的內容不是宗教迷信,而是修心養性的功法。此外又能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這里所說的「佛」是指(長生之道),而「靈山」「靈山塔」就是指的(心)了。注意,煉功中的「心」可不是心臟,而是指導的產生意念的神經中樞,大腦皮層。梅花拳文場主要是煉文功,也就是修心養性,煉神煉氣。煉文功必須要心靜,清心寡慾,摒除一切雜念,清靜無為。文理中就吸收了很多佛、道兩家在修行時這方面的理論和方法。如佛教中的「三皈五戒」,即皈佛——元神;皈法——元氣;皈僧——元精。五戒——殺、盜、窯、酒、妄。道教中的「三寶五行」,即三寶——精氣神;五行——有仁慈——屬木利於肝;有義氣——屬金利於肺;有禮讓——屬火利於心;有智慧——屬水利於腎;有信實——屬土利於脾,等等。文理中還有很多內容是談功法的,如:「由凡希聖聖希天,反轉洛書參靜禪」、「要知性命在何方,離坎爻中是祖鄉」,「去妄存滅悟本空,正心反內守靈宮,希賢希聖希天容,一念不生萬法通。一條大道少人奔,尋至玄關始入門,養性靈台身有主,神存至善魄成魂」。以上都是修心養性,入靜調息之法又如:「修行不論行往坐卧,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專意觀看書,神不外游,氣不耗散,久久鍛煉自然心空,心空發朗體卦虛空,久而行之自然金丹成就。見性明心忽然惺悟,認得元性從何而來,往何而去,脫離生死返本皈源」。以上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根本大法。注意這里不僅談的是功法,還有些煉功時的感受體會。又如:「我大道言面壁非有別件,端疊生閉雙目如同泰山,去不追來不想不生一念,恐不視懼不驚不開一言,。無天地無日月無桉無殿,無飛禽無走獸無水無山,無人相無我相無紛無亂,無壽者無眾生無火無煙,知止定定後靜靈光閃閃,如此辰居其所龜息綿綿,心忘形性忘心真靈不散,靜之久忽然的元神出關,見天地和三光百般景現,這乃是身內道顯發外邊」。這是一個靜坐修行的功法,這里不僅是功法還有練功者的感受和思維活動。注意文煉之人當功夫達很高境界時,常常引發出人體的特異功能,因此他們的思維和感受是一般人很難理解體會的。這也是文理非常深奧,一般配人很難懂的一個原因。在文理中常把煉功者稱為修道之人或佛門弟子,把求得長生或練習文功,武功之理稱為無字真經,如:「金檁金梁金廟台,紅門落鎖無人來,你說你是佛家真弟子,為啥不帶鑰匙來?蓮為鑰匙性為簧,無字真經法內藏,真性打開三簧鎖,一條明路到家鄉」。這里說的梅花拳文功的要點:一個是「蓮」—即舌抵上齶,使內氣做周天循環;一個是煉性,煉成「真性」,這也是「性命」雙修的意思。
梅花拳根在平鄉,花開四方。自清初以來,以平鄉為中心,梅花拳遍布冀、魯、豫,輻射全國十數省市區及五大洲20多個國家和地區。至今平鄉縣253個行政村,村村習練梅花拳,有梅花拳班(隊)的村莊佔70%,其中大班幾十人,多者百餘人,小班十幾人。在二十世紀80年代經常習練梅花拳者多達6萬餘人,其中在班練習者萬餘人,散練者五萬人。廣宗、威縣、巨鹿、南和、雞澤、永年、巨野、嘉祥、沛縣等縣市習練人數也較多,其中廣宗有65%的村莊習練梅花拳,弟子達到4500人。自1991年以來,平鄉縣共舉辦中國*平鄉梅花拳聯誼會16屆每逢正月十六日全國各地及國外20個國家的弟子、弟子到後馬庄鄒氏墓群尋根祭祖、切磋技藝、交流研討,十幾年來,平鄉縣多次組織梅花拳武術隊參加省市及亞太武術交流會,並多次獲獎。
2. 三花聚頂的三花是什麼意思,五氣朝元的五氣又是什麼意思
所謂「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三花」與「五氣」,都是比喻的代名詞。三花即是「精」「氣」「神」。「五氣」,便是心、肝、脾、肺、腎或另用五行的代號,即是金、木、水、火、土等;至於印度的瑜伽術中,卻以上行氣、下行氣、中行氣、左行氣、右行氣等叫做五氣。名詞不同,實際上都是共通的。聚頂的頂,當然是指頭頂的「宮會穴」,也就是道家所謂的「泥洹宮」,密宗所謂的「頂輪」和「梵穴輪」的連帶關系。不過朝元的「元」,卻有不同的說法:有些根據醫學經脈穴道的觀念,便說這個「元」是指「關元穴」的部位,也就是一般所謂的「下丹田」,有些人卻認為這個「元」是指「會陰穴」,也就是密宗和瑜伽術所謂的「海底」。誰是誰非,從來就無確證,除非真是修煉到家的神仙肯出來當場指證,或許可息此一爭端。不過,從學理和中國文字學的詮解,以及經驗的求證。我們認為這個「元」字與本源的源字通用。換言之,所謂「元」,便是指原來的本位現象而已,所謂「五氣朝元」,也就是說人體內部的腑臟之氣,各歸原來的本位,充滿、和諧、均衡而沒有窒塞
3. 五氣是指什麼
基本內容
①指五種氣味:臊氣、焦氣、香氣、腥氣、腐氣。《素問·六節臟象論》:「天食人以五氣。」張景岳註:「天以五氣食人者,臊氣入肝,焦入心,香氣入脾,腥氣入肺,腐氣入腎也。」
②指五運之氣,即金、木、水、火、土。《素問·六節臟象論》:「五氣更立,各有所勝。」
③五臟化生的情志活動,即喜、怒、憂、悲、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④五色之氣,即青氣、白氣、赤氣、黑氣、黃氣。《素問·刺法論》:「五氣護聲之華。」謂五臟內在變化反映在外表上的五種氣色。青氣自肝而出,白氣自肺而出,赤氣自心而出,黑氣自腎而出,黃氣自脾而出。觀五色可察五臟之變化。
⑤土氣。土位中央,其次為五,故名。
⑥指五味所化之氣。《類經》卷十六:「五氣,五味之所化也。」
⑦指五臟之氣。氣,指臟腑的功能活動。《周禮·天官·疾醫》:「以五氣、五聲、五色眡其死生。」 鄭玄 註:「五氣,五藏所出氣也。肺氣熱,心氣次之,肝氣涼,脾氣溫,腎氣寒。」
⑧中醫謂寒、暑、燥、濕、風五氣。
4. 梅花易數中的八卦是先天八卦嗎
《梅花易數》相傳為宋代易學家邵雍所著,是一部以易學中的數學為基礎,結合易學中的「象學」進行占卜的書,相傳邵雍運用時每卦必中,屢試不爽。梅花易數依先天八卦數理,即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隨時隨地皆可起卦,取卦方式多種多樣。
數 字 吉 凶數字都有其獨特及深奧的含義存在。也就是「數理屬性」與「五行屬性」。而關於「數字吉凶」,是用深奧的「周易梅花易數」來分析,再經過歷史印證的結果而得來的。提醒您,數字吉凶的測算,應用在手機號碼和電話號碼上,都是准確無比!
梅花易數的起因宋朝易學大師邵康節在觀賞梅花時,偶然看見麻雀在梅枝上爭吵,以易理推衍後,預言明日夜晚會有女子前來來摘折梅花,被園丁發覺而追逐,女子驚慌跌倒傷到膝蓋;此預測現象果真在隔夜絲毫不差地得到驗證,因此邵康節名聞於當時,大家將這種預測方法取名為「梅花易數」。梅花易數的用途「梅花易數」除爻辭解釋外,還有吉凶趨勢圖。「梅花易數」可以產生聲音、方位、時間、動靜、地理、天時、人物、顏色、動植物等自然界或人類社會中的一切感知的事物異相,作為預測其發展趨勢的方法。從而可洞悉其先機達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效果。
八卦數目屬性代表圖
五行的屬性
五行木火土金水宇宙間「五數」的信息與五大系統的對應八卦震巽離坤艮乾兌坎後天之學與五大系統的吻合五季春夏長夏秋冬太陽輻射角與五大系統的關系五方東南中西北地球自轉與公轉引起的磁場定位五氣風暑濕燥寒氣候移易引起的環境變化五化生長化收藏物相及其屬性的變化五色青綠赤紅黃白黑紫電磁波(可見光)的長短變化五味酸苦甘辛咸性味與五大系統(包括五臟)的內在聯系五音角徵宮商羽音調清濁間的漸變五聲呼笑歌哭呻外在的情緒變化五數32541河圖天地數與入卦的配屬五體筋膜血脈肌肉皮毛骨髓生命機體的五種結構形態五官舌眼鼻口耳人體五分支的次級分枝五臟肝心脾肺腎與五體、五官、五華(爪、面、宮、毛、發)相通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五腑合成」「三焦」習稱六腑五常仁禮信義智源自於「五」數的論據規范五務步視坐卧立人體五種動靜狀態五腧井滎俞經合經絡的通道與門戶(穴位)五情怒喜思悲恐內在情感(情志)的外顯五精魄神意魂志精神與五臟的內在牽連 八卦屬性自然方位季節特性家人肢體動物乾天西北秋冬間健父首馬坤地西南夏秋間順母腹牛震雷東春動長男足龍巽風、木東南春夏間入長女股雞坎水、雨北冬陷次男耳豬離火、日南夏附次女目雉艮山東北冬春間止少男手犬兌澤西秋悅少女口羊
五行生剋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 代表相生
----> 代表相剋
八 卦 圖八卦圖有「先天」、「後天」之分,一般先天八卦圖為體,後天八卦圖為用。諸如天干、地支、五行生剋等配置,均以後天八卦圖作為背景參考。先天八卦圖又稱伏羲八卦圖,以乾坤代表天地定位,形成中軸經線;以坎離代表水火為界,作為橫軸緯線。相對二卦陰陽爻相反,互成錯卦。先天八卦數: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後天八卦圖又稱文王八卦圖,即震卦為起始點,位列正東。按順時針方向,依次為巽卦,東南;離卦,正南;坤卦,西南;兌卦,正西;乾卦,西北;坎卦,正北;艮卦,東北。如象徵節氣,則震為春分,巽為立夏,離為夏至,坤為立秋,兌為秋分,乾為立冬,坎為冬至,艮為立春。後天八卦數: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兌七、艮八、離九。 伏羲先天八卦圖 文王後天八卦圖 《河圖》和《洛書》設計思想是:以象涵數,以數示象。它由1至10的10個自然數構成,模擬天體星象。象分四方:左東右西,上南下北。數以點計:白點為奇數,或稱天數,代表陽;黑點為偶數,或稱地數,代表陰。點數由下而上,左、中、右,從1到10按內外兩層順序排列。每一方位的天地數之差皆為5,而天數之總和25,地數之綜合為30,其差也為5。《洛書》由從1到9的9個自然數組成,渾若一幅大地方點陣圖。其中奇數列於四方及中央,偶數則列於四角。全圖相對二側之數,加起來均等於10,合中數則成15。它們所代表的方位、季節等理念皆與《河圖》相同,只是更為細分。 河圖 洛書
5. 征途2習練五氣元朝
心法有四項到五十級,另外得有九轉玄龍丹,等級到150級,這樣你到小潘相那就可以完成了
6. 「五氣」是什麼
內丹學術語。「五氣」指的是心、肝、腎、肺、脾這五臟之氣。凡俗之人,五臟之氣散居五行所屬之位,未能形成統一的聚合能量。道教內丹家為了超越此等局限,遂探索煉氣法門,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與體驗,內丹家提出了「五氣朝元」說。早在漢代的《周易參同契》已經有關於「五氣」的朦朧意識,該書言「土王四季,羅絡始終,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稟中宮,戊己之功」。這雖然沒有出現「五氣」的概念,但卻以五種顏色作為象徵,以表明五行的關系。在道教中,五色就是五行的代表,也是五臟的符號象徵。從這個角度來看,《周易參同契》包含著五臟之氣的認識,這是可以得到證實的。不過,在這部書中並沒有明確的「五氣朝元」說法;直接使用這個概念的是《鍾呂傳道集》,該書有《論朝元》一節,提出了五臟之氣隨著陰陽的轉換而有不同朝元方式的觀點,以為日月運行之間,當一陽始生的時候,五臟之氣乃朝於「中元」,所謂「中元」實際上就是以兩乳之間為基準而切入的中丹田;當一陰始生的時候,五臟之液朝於「下元」,所謂「下元」就是以肚臍以下一寸三分為基準的下丹田。內丹家以神光察照,以水之壬氣、火之丙氣、金之庚氣為帥導,三陽(壬、丙、庚)上朝於天宮(腦門)內院,於是心神也返於天宮,五氣也就朝於上元。關於「五氣朝元」的問題,唐末五代以來,道門內丹家作了許多解釋,從宋代的張伯端,到金元時期的邱處機、蕭廷芝等都有論述,《性命圭旨》總結了前人的諸多論述,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五氣朝元」的理論,該書還繪制了「五氣朝元圖」,便於人們明了其要領。該書從生命發源的問題入手,首先指出了凡俗之人五常(五行)異地而五方異氣的情形,進而說明了修行之人合煉五氣使之朝元的可能與方法門徑。在《性命圭旨》的作者看來,人的五臟本來有青、赤、黃、白、黑五帝鎮守,五帝則以天干、五行、數字及其相互關系來表現其功能。青帝受甲乙木德之三氣,赤帝受丙丁火德之二氣,白帝受庚辛金德之四氣,黑帝受壬癸水德之一氣,黃帝受戊己土德之五氣。修煉之人,就是要促使分散氣氣匯通聚合,所謂「攢五簇四會三合二而歸一」就是通過會聚而使朝元的過程。金德之四氣與水德之一氣匯通而成五,木德之三氣與火德之二氣匯通亦成五,中央自有五氣,「三五」相聚,四大安和,五氣則朝元而聚於頂,體現了內丹修煉的一種高級境界。
7. 簡述五氣致病的特點
:「喜、怒、憂、思、悲、恐、驚,謂之七情,七情通於五臟: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憂思通脾,恐通腎,驚通心肝。故七情太過則傷傷五臟……。」說明情志變動可以損傷內臟,其中首先是心,因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為精神之所舍。另外,不同的情志變化,對內臟又有不同影響,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喜傷心,憂傷肺,怒作肝,思傷脾,恐傷腎,」但一般說,情志傷臟,常以心、肝、脾三臟的症狀多見。
情志變動影響氣機《素問.舉痛論》雲:「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驚則氣亂。」說明不同情志變化,對人體氣機活動的影響是不相同的,所以導致的症狀亦各異。反之,內臟變化也可引起精神情志的變化,如《素問.宣明五氣篇》中說:「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怒,並於脾則是思,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並者也。」《靈樞.本神》中又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所以,當患病後,不論急性病還是慢性病,都可導致精神情志的變化,而情志變動反過來又可導致臟腑功能進一步紊亂。
8. 頂上三花,胸中五氣是什麼
頂上三花,胸中五氣
所謂「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三花」與「五氣」,都是比喻的代名詞。三花即是「精」「氣」「神」。「五氣」,便是心、肝、脾、肺、腎或另用五行的代號,即是金、木、水、火、土等;至於印度的瑜伽術中,卻以上行氣、下行氣、中行氣、左行氣、右行氣等叫做五氣。名詞不同,實際上都是共通的。聚頂的頂,當然是指頭頂的「宮會穴」,也就是道家所謂的「泥洹宮」,密宗所謂的「頂輪」和「梵穴輪」的連帶關系。不過朝元的「元」,卻有不同的說法:有些根據醫學經脈穴道的觀念,便說這個「元」是指「關元穴」的部位,也就是一般所謂的「下丹田」,有些人卻認為這個「元」是指「會陰穴」,也就是密宗和瑜伽術所謂的「海底」。誰是誰非,從來就無確證,除非真是修煉到家的神仙肯出來當場指證,或許可息此一爭端。不過,從學理和中國文字學的詮解,以及經驗的求證。我們認為這個「元」字與本源的源字通用。換言之,所謂「元」,便是指原來的本位現象而已,所謂「五氣朝元」,也就是說人體內部的腑臟之氣,各歸原來的本位,充滿、和諧、均衡而沒有窒塞。我們簡略地從學理上解釋過這兩句話的意義以後,再從實證的現象來作說明。
「三花聚頂」的景象:靜坐到達精化為氣的階段。奇經八脈的通暢情況,猶如以往所說,已一步步獲得了實證。從此漸漸到達忘去身體的感覺,周身如嬰兒似的柔和輕軟,非常安適妥貼,若存若亡。此時,唯一還有感覺的便是頭腦的反應。再漸漸的靜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現象。到此忽然會進入幾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頭頂「泥洹宮」「百會穴」部分,感覺如天窗的開啟,如陽光的透射,豁然開朗而呈現無比的清涼之感。猶如乘虛而下的一股清虛之氣,下降而遍灑及於全身。道家丹經所謂的「醍醐灌頂」,便是形容這種境界。不過,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學理不明,觀念不清,內心如果存有絲毫的幻想,或潛意識中存有強烈的宗教意識,可能便會心神出竅;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覺;便有許多類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現了。對此種種境象,必須要一一掃除,不落筌蹄才為究竟。
9. 頭頂三花 胸中五氣 指的什麼
所謂「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三花」與「五氣」,都是比喻的代名詞。三花即是「精」「氣」「神」。「五氣」,便是心、肝、脾、肺、腎或另用五行的代號,即是金、木、水、火、土等;至於印度的瑜伽術中,卻以上行氣、下行氣、中行氣、左行氣、右行氣等叫做五氣。名詞不同,實際上都是共通的。聚頂的頂,當然是指頭頂的「宮會穴」,也就是道家所謂的「泥洹宮」,密宗所謂的「頂輪」和「梵穴輪」的連帶關系。不過朝元的「元」,卻有不同的說法:有些根據醫學經脈穴道的觀念,便說這個「元」是指「關元穴」的部位,也就是一般所謂的「下丹田」,有些人卻認為這個「元」是指「會陰穴」,也就是密宗和瑜伽術所謂的「海底」。誰是誰非,從來就無確證,除非真是修煉到家的神仙肯出來當場指證,或許可息此一爭端。不過,從學理和中國文字學的詮解,以及經驗的求證。我們認為這個「元」字與本源的源字通用。換言之,所謂「元」,便是指原來的本位現象而已,所謂「五氣朝元」,也就是說人體內部的腑臟之氣,各歸原來的本位,充滿、和諧、均衡而沒有窒塞。我們簡略地從學理上解釋過這兩句話的意義以後,再從實證的現象來作說明。
「三花聚頂」的景象:靜坐到達精化為氣的階段。奇經八脈的通暢情況,猶如以往所說,已一步步獲得了實證。從此漸漸到達忘去身體的感覺,周身如嬰兒似的柔和輕軟,非常安適妥貼,若存若亡。此時,唯一還有感覺的便是頭腦的反應。再漸漸的靜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現象。到此忽然會進入幾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頭頂「泥洹宮」「百會穴」部分,感覺如天窗的開啟,如陽光的透射,豁然開朗而呈現無比的清涼之感。猶如乘虛而下的一股清虛之氣,下降而遍灑及於全身。道家丹經所謂的「醍醐灌頂」,便是形容這種境界。不過,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學理不明,觀念不清,內心如果存有絲毫的幻想,或潛意識中存有強烈的宗教意識,可能便會心神出竅;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覺;便有許多類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現了。對此種種境象,必須要一一掃除,不落筌蹄才為究竟。
10. 天人五衰 三花聚頂 五氣朝元 是什麼意思
天人五衰:1、衣服垢穢。2、頭上華萎。3、腋下流汗。4、身體臭穢。5、不樂本座三花聚頂:三花聚頂,內丹學術語。在古代,「花」與「華」通,「華」乃是「花」的本字,故而「三花」就是「三華」,表示人體精氣神之榮華。所謂「聚頂」就是精氣神混一而聚於玄關一竅。蕭廷芝《金丹大成集》說:「問三花聚頂。答曰:神氣精混而為一也。玄關一竅,乃神氣精之穴也。」這里的「頂」有特指意義,它表示「天宮內院」。所謂「天宮」指腦部,「內院」就是以印堂穴與百會學垂直線為中心點的腦部內空間。「三花聚頂」是一種內丹功的上乘狀態,這種狀態的出現必須經過循序漸進的煉養過程。古代道教內丹家由於害怕泄漏天機,又擔心大道失傳,便以含蓄的符號象徵方式來表達。於是,有關「三花」的名稱便有許多轉換的形式。從本質上看,「三花」的內在意義乃是「三陽」。所謂「三陽」也就是陰中之陽,陽中之陽,陰陽中之陽。「三陽」之說來自五行與天乾的轉換。在中國古代,以「水」代表北方,於天干為壬癸,在人體則與腎臟相對應;以「火」代表南方,於天干為丙丁,在人體則與心臟相對應;以金代表西方,於天干為庚辛,在人體則與肺臟相對應。腎主精,心主神、肺主氣。水在北方為陰方,所對應的天干壬癸,一陰一陽,壬為陽,癸為陰,所謂「陰中之陽」指的就是代表北方兩個天干之中的「壬」;火在南方為陽方,所對應的天干丙丁,也是一陰一陽,丙為陽而丁為陰,所謂「陽中之陽」指的是代表南方兩個丙丁中的丙;金在西方為陰方,所對應的肺臟吐故納新,交接內外表裡,故有陰陽轉換之性,所謂「陰陽中之陽」指的是代表西方和肺臟的天干庚辛中的「庚」。內丹學講究「煉精化氣」就是去腎水中的癸,而升壬;「煉氣化神」就是去肺金中的辛,而升庚;「煉神返虛」,也就是去心火中的丁,而升丙。其壬、庚、丙,象徵精氣神中的「三陽」,經過進火而升華,最後聚於泥丸宮,這就叫做「三花聚頂」。頂者,鼎也。革故鼎新,脫胎換骨,則成聖明境界,到了這樣的境界,則骨體榮華煥發,光芒四射。此時,精氣神已從分的狀態而回歸於「合」的狀態,恍若金花片片自現於空中,這是內功的美好結果,所以,「花」也就是「華」。
五氣朝元:氣功內丹術術語。其說不一。一指五臟真氣聚於上丹田。《性命圭旨》:「蓋身不動,則精固而水朝元;心不動,則氣固而火朝元;真性寂,則魂藏而木朝元;妄情忘,則魄伏而金藏元;四大安和,則意定而土朝元。此謂五氣朝元,皆聚於頂也。」一說為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金丹四百字·序》:「以眼不視而魂在肝,耳不聞而精在腎,舌不聲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動而意在脾,故名曰五氣朝元。」總之,五氣朝元之要,在於收攝身心,心不外馳,情不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