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梅花畫
『壹』 清金農扇面畫梅花圖的作品簡介
觀金農畫,即被他畫中的方勁古拙之氣所打動。這與他的人生經歷不無關系。他不同於那些從小便開始習畫、一步一步成為畫壇名家的畫家。他步入畫壇的時候是50歲,已近晚年。此前,他的創作主要以詩文為主,希望以詩人、學者的身份受人賞識,且被重用,能施展才華,因此他雲游四方、廣結名賢。50歲時,他被舉薦博學鴻詞科,卻又應試落第而返,這一打擊使他堅定了「以布衣雄世」的態度,於是僑居揚州,鬻文賣畫。
金農出身文人,富有才華,學識淵博,這些為其繪畫注入了深厚的內涵。他學畫起步雖晚,但「涉筆即古」。其繪畫集詩、書、畫、印於一體,別具文人畫的意趣,時人推之為「揚州八怪」之首。對於繪畫創作,他提倡展現畫家的個性,反對泥古不化。他的繪畫題材涉獵廣泛,人物、梅竹、山水、走獸等都入其筆,尤擅梅竹。他曾在其畫的題記中自敘「六十始畫竹,徙居城南,以每竿三十青蚨自山僧買來,栽於園中,並在恥壽亭旁栽老梅三十株,朝夕相對」。所以他畫梅竹自得清氣,有寫生之意。
『貳』 清吳昌碩扇面畫梅花圖的畫家
吳昌碩一生酷愛畫梅,自稱「苦鐵道人梅知己」。他謂畫梅為「掃梅」。單這一個「掃」字就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畫家畫梅的特點,「以作篆之法寫之,師造化也」。他主張畫梅取出世姿,要得古逸蒼冷之趣,曾有詩雲:「卅年學畫梅,頗具吃墨量。醉來氣益粗,吐向苔紙上。浪眙觀者笑,酒與花同釀。法疑草聖傳,氣奪天池放。」該詩體現了畫家突破古法、氣度豁達的胸懷。古人雲:「唐人尚巧,宋人尚法,元人尚意,明清尚變。」從此畫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吳昌碩「縱橫破古法」的藝術追求。其焦墨重彩,老筆紛披,正所謂「筆走龍蛇,左右逢源」。最後,畫家女在扇面的左上角題款數行,墨色凝重,收住陣腳。至此,畫面形成大開大合,疏密有致的格局,使咫尺空間神采煥發,洋溢著抒情寫意的氣息,張揚著中國繪畫的寫意精神,與歷史上的畫梅大家拉開了距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特徵。吳昌碩曾這樣說過:「小技拾人者易,創造者則難,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這體現了他對藝術的創新有著極其深刻的認識。
吳昌碩(1844—1927),名俊卿,號缶廬、老缶、苦鐵、大聾,浙江安吉人。吳昌碩出身於書香門第,其祖父、父親都是舉人出身。他自幼喜吟詠及篆刻,三十餘歲始學繪畫,並求教於任頤,直到40歲以後才肯以畫示人,可謂十年磨一劍。其繪畫博取徐渭、八大山人、石濤、李鱓、趙之謙諸家之長,熔詩、書、畫、印於一爐,成為「海上畫派」金石大寫意流派的代表人物。
吳昌碩與虛谷、蒲華、任頤並稱為清末「海派四傑」。吳氏對寫意花鳥畫的傳承和創新,直接影響了近現代許多傑出的藝術家。齊白石曾有詩雲:「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他將吳昌碩與徐渭、八大山人並列在一起,從而也可以看出吳昌碩在中國花鳥畫上的歷史地位。同時,吳昌碩與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一起,被譽為近百年來中國畫壇借古開今的四大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