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的墓
⑴ 茶花女墓的簡介
茶花女的墓,位於巴黎東北角的蒙馬特爾公墓區內。公墓是社會的縮影,有豪門內大宅,也有平民小區。容茶花女出身貧苦,身後蕭條,她的墓自然坐落在平民小區——偏僻的第15墓區。茶花女的墓為石築,形制頗高。兩側刻寫著她的真名實姓:「阿爾封西娜·普萊西(1824.1.19-18472.3)長眠於此」。茶花女雖無親屬,可她的墓前,一年四季卻不斷有各種各樣的花擺在那兒。這是世界各地遊客從四面八方給她帶來的心意。
⑵ 小仲馬的茶花女是誰
小仲馬筆下茶花女原型之墓
在歷史上,有關著名青樓女子的故事,可謂舉不勝舉。如我國就有杭州的蘇小小,南京的李香君等。而在法國,就要數茶花女了。
茶花女,出身在諾曼底的一個貧農家庭。她父親曾是一個跑江湖的術士,酗酒,打老婆。她母親因不堪虐待,早故。12歲的她跟著一個賣藝老頭四處流浪。後來,她隻身來到花花世界的巴黎,經過一段艱難的歲月,靠她的天性聰穎,憑著自己的美貌,逐漸放盪沉淪,不久便成為紅粉世界裡的一顆新星。達官貴人,豪門富商,紛紛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這時,她覺得自己的名字太土氣,便改名為「瑪麗」,為了顯示有貴族氣派,又在自己的姓前面加了個「迪」,於是,瑪麗·迪普萊希,就成了當年巴黎交際界紅極一時的「女王」。
瑪麗生性偏愛茶花,每逢外出,隨身必帶茶花,其顏色時紅時白。據說,這是她暗示客人的信號:紅色表示這一天不能接待客人;白色則意味歡迎來訪。或許這正是「茶花女」得名的由來。
然而,茶花女正當春風得意之時,卻患上了肺結核病。不久,便於1847年香銷玉殞,終年僅23歲。她一生短促、凄美,紅顏薄命,讓人哀嘆。茶花女無親無戚,她死後,是兩個舊情人為她操辦了簡單的後事。
茶花女的墓,位於巴黎東北角的蒙馬特爾公墓區內。公墓是社會的縮影,有豪門大宅,也有平民小區。茶花女出身貧苦,身後蕭條,她的墓自然坐落在平民小區——偏僻的第15墓區。
茶花女的墓為石築,形制頗高。兩側刻寫著她的真名實姓:「阿爾封西娜·普萊西(1824.1.19-1847.2.3)長眠於此」。茶花女雖無親屬,可她的墓前,一年四季卻不斷有各種各樣的花擺在那兒。這是世界各地遊客從四面八方給她帶來的心意。
茶花女能受此「殊榮」,當然應該感謝法國作家小仲馬。
小仲馬認識瑪麗是在1844年9月,兩人相見後,互為對方的氣質所吸引。此後,兩人時常交往,成為知己。當年,他倆都是20歲,小仲馬對她並非逢場作戲,而是真愛上了她。小仲馬能給予她的當然不是金錢,而是溫存和體貼。至於瑪麗是否真的也愛上了小仲馬,對於身處風月場漩渦的瑪麗來說,恐怕很難說清。後來,瑪麗沾上了賭癮,又常在賭場大把輸錢,加上她無節制地飲酒,常年激動和失眠,在交際場上養成的那些壞習慣,也難以改掉等,這一切都促使小仲馬不得不忍痛與她分手。
離開瑪麗後的小仲馬,隨父親去了北非,在阿爾及利亞待了一年多,又回到了巴黎。這時,茶花女已去世一個星期,人去樓空,別人正在拍賣她的遺物還債。小仲馬觸景生情,感慨萬千。他重訪當年和茶花女度假的鄉村,昔日的回憶湧上心頭,他閉門寫作,一氣呵成寫出《茶花女》。
1848年,小仲馬傾情寫就的長篇小說《茶花女》,一經在巴黎出版,就轟動了整個法國社會。1852年,小仲馬的歌劇《茶花女》又被搬上了舞台。從此,茶花女的悲情故事幾乎傳遍了世界每一個角落。這部史詩般的悲劇以其不朽的藝術魅力,在人世間傳播蔓延,經久不息。
⑶ 茶花女墓的經歷
一個多世紀以來,茶花女瑪格麗特的悲慘命運一直感動著眾多的讀者和觀眾。這位善良可愛卻又不幸的女子是法國作家小仲馬(1824~1895年)的傳世名作《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這部小說使這個大仲馬(亦是著名作家,成名比小仲馬早)的私生子——當時還不到25歲的小仲馬一舉成名。朋友們勸他乘勝追擊,把小說改編成劇本,他照辦了,又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讀過這部在當時大膽得出奇的小說的人們,或許還記得書中茶花女的墓地——那個覆滿了白茶花的小方場。書中寫它在蒙馬特爾公墓。實際上,位於法國巴黎北部克利希廣場附近的蒙馬特爾公墓裡面確實有一座茶花女墓,墓的主人是當時巴黎的一位名妓,生前曾是小仲馬的情人,死後成了小仲馬筆下的瑪格麗特的原型。
這個不自知的「模特兒」原名阿爾芳新·普萊西,出生在法國北部的奧爾納省。幼年跟隨母親離家出走到日內瓦,母親在一個貴婦人家當傭人,不久就去世了。飄零無依的14歲的阿爾芳新來到巴黎,靠賣花為生,後來委身為一個顯赫人物的情婦,改名瑪麗·杜普萊西,從此她在風月場中一直使用這個假名,因為她喜歡戴茶花,所以被人們稱為茶花女。
年輕的小仲馬像書中的阿爾芒一樣偶然地走進了茶花女的生活。1844年9月的一個晚上,小仲馬在劇院與茶花女邂逅。這個亭亭玉立的年輕女郎容貌嬌媚,服飾高雅,出類拔萃,
小仲馬對她一見傾心,懷著痛苦的熱情迷上了她。他認為茶花女是「一位難能可貴的有良心的風月女子」,他愛她,並且照料她,因為她得了肺病,已經生命垂危。 他的寫過《三個火槍手》的父親對他說:「你憐憫她是對的,她遠遠高出她的職業。」小仲馬試圖把茶花女從墮落的生活中拯救出來,但他的財力顯然使他力不從心,為了應付環境,瑪麗的生活排場不得不闊綽豪華,自己也不免染上了揮霍的習氣。她每年開銷10萬法郎。小仲馬為了買禮物,同她旅行以及各種零星花費,已經負了5萬法郎的債。他只得承認自己的失敗,於1845年給她寫了一封信,要求互相忘情。這封絕交信寫得非常動人,其中寫道:「我不夠富,不能像我希望的那樣愛你……讓我們彼此忘卻——你是忘卻一個對你說來相當冷酷的姓名,我是忘卻一種我供養不起的幸福。……你那樣聰慧,不會不寬恕我……。」
顯然,在矛盾和痛苦中掙扎的小仲馬高估了茶花女的承受力。她以為自己可以依靠從小仲馬那裡得到的真正的愛情,來擺脫這種空虛墮落的生活,然而這封信卻告訴她,她的依靠是流沙,她依然獨自生活在深淵里。茶花女無限哀怨,於1847年病逝,年僅23歲。然而,她卻使那位懷著仰慕和同情,毫無希望但始終如一地愛她的人萬世留芳。
瑪麗·杜普萊西死後,小仲馬這個青年花花公子洗心革面,安坐下來認真工作,付清了全部債務,並且一舉成名。因為他寫了一部關於瑪麗的小說:《茶花女》。那是在1848年,他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或許是因為愛,或許是因為悲痛,他非常勇敢地寫了這部書。在中產階級假裝正經的世紀里,根本沒有作家膽敢描寫專供出賣的色相,更不用說對其滿懷同情、聲言女主人公的所作所為是無罪的了。
⑷ 茶花女滴原型,名字叫什麼
茶花女,出身在諾曼底的一個貧農家庭。她父親曾是一個跑江湖的術士,酗酒,打老婆。她母親因不堪虐待,早故。12歲的她跟著一個賣藝老頭四處流浪。後來,她隻身來到花花世界的巴黎,經過一段艱難的歲月,靠她的天性聰穎,憑著自己的美貌,逐漸放盪沉淪,不久便成為紅粉世界裡的一顆新星。達官貴人,豪門富商,紛紛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這時,她覺得自己的名字太土氣,便改名為「瑪麗」,為了顯示有貴族氣派,又在自己的姓前面加了個「迪」,於是,瑪麗·迪普萊希,就成了當年巴黎交際界紅極一時的「女王」。瑪麗生性偏愛茶花,每逢外出,隨身必帶茶花,其顏色時紅時白。據說,這是她暗示客人的信號:紅色表示這一天不能接待客人;白色則意味歡迎來訪。或許這正是「茶花女」得名的由來。然而,茶花女正當春風得意之時,卻患上了肺結核病。不久,便於1847年香銷玉殞,終年僅23歲。她一生短促、凄美,紅顏薄命,讓人哀嘆。茶花女無親無戚,她死後,是兩個舊情人為她操辦了簡單的後事。茶花女的墓,位於巴黎東北角的蒙馬特爾公墓區內。公墓是社會的縮影,有豪門大宅,也有平民小區。茶花女出身貧苦,身後蕭條,她的墓自然坐落在平民小區——偏僻的第15墓區。茶花女的墓為石築,形制頗高。兩側刻寫著她的真名實姓:「阿爾封西娜·普萊西(1824.1.19-1847.2.3)長眠於此」。茶花女雖無親屬,可她的墓前,一年四季卻不斷有各種各樣的花擺在那兒。這是世界各地遊客從四面八方給她帶來的心意。
⑸ 茶花女墓的影響
1852年,小仲馬只花幾天時間改編好的五幕劇《茶花女》歷盡周折,終於在巴黎的通俗歌舞劇院上演了。結果非常令人歡欣鼓舞。在母親家痛快地吃過晚飯以後,小仲馬給在布魯塞爾的大仲馬發了一份電報:「極大、極大的成功!太偉大了,我不知所以,竟以為是在觀看你的作品的首場演出。」父親的復電是:「親愛的孩子,我最好的作品是你。」「正人君子」則慷慨陳辭,憤怒聲討《茶花女》。茶花女沒有想到也無從知道她身後的世界會因為她而如此喧囂,她只是靜靜地安息在墓中。 她的墓樸素而雅緻,呈正方形,花崗岩底座,白色的大理石碑。石碑正面雕刻著瓣瓣下垂的花朵圖案,由茶花女姓名第一個字母「A·P.」的花體字交織而成。碑兩側鐫刻著同樣的碑文:「阿爾芳新·普萊西於此長眠。生於1824年1月15日,卒於1847年2月3日。安息吧。」碑前方懸掛著一方磁製的靠墊,周圍飾以黃釉絛帶,中間淡紫色的墊心上面,斜放著一束淺粉色的茶花。花束之下是一張折角的白色信紙,上書一「怨」字。顯然為她設計墳墓的人是懂得她的,懂得她的善良與她的不幸。
也許是《茶花女》的成功與聲名遠播,懷著或好奇或敬佩或同情或更為復雜的心情的人們絡繹不絕地來拜訪這座清雅的茶花女墓。他們大都知道並尊重茶花女生前的喜好,為她獻上美麗的紅茶花、白茶花。由於幾乎每天都有獻花的人,茶花女墓便終日芬芳馥郁,鮮艷醒目,就像書中所描寫的,那是「一個放滿鮮花的小方場,如果不是一塊刻了名字的白大理石說明這是一座墓,誰也不會把它看成是墓的。」而就在這座墓前——我是指五幕戲劇《茶花女》里的墓——發表了一篇遭到「正人君子」猛烈譴責的葬禮演說:「她的罪惡很多,但已被寬恕;因為她愛得很多……」這篇被認為是「太令人作嘔」的演說是直接引自《聖經·新約全書》的。小說中的神甫也曾說過:「她活著的時候是個罪人,可是她死的時候是個基督徒。」得到寬恕的茶花女——無論是瑪格麗特還是瑪麗——可以安息了。
⑹ 「中國版茶花女」蘇小小為何名留青史,死後被葬西湖湖畔

蘇小小的意義在於,她構成了與正統人格結構的奇特對峙。再正經的鴻儒高士,在社會品格上可以無可指摘,卻常常壓抑著自己和別人的生命本體的自然流程。這種結構是那樣的宏大和強悍,使生命意識的激流不能不在崇山峻嶺的圍困中變得恣肆和怪異。這里又一次出現了道德和不道德、人性和非人性,美和丑的悖論:社會污濁中也會隱伏著人性的大合理,而這種大合理的實現方式又常常怪異到正常的人們所難以容忍。反之,社會歷史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犧牲人本體的許多重要命題為代價。單向完滿的理想狀態,多是夢境。人類難以掙脫的一大悲哀,便在這里。
⑺ 《茶花女》中後來是不是阿爾芒看到了瑪格麗特的腐爛的屍體是不是對屍體有描寫啊
《茶花女》中,阿爾芒到蒙馬特公墓為瑪格麗特遷墓時,看到了瑪格麗特的回腐爛屍體,他答吐了,惡心得發吐,在這之後,阿爾芒病情越來越重,乃至神志昏迷。小說中有對屍體的具體的描寫,不過我手頭沒有小說,無法摘錄其中的文字。
⑻ 茶花女墓的相關知識--《茶花女》
《茶花女》就是根據他親身經歷所寫的一部力作。是發生在小仲馬身回邊的一個故事。答在19世紀40年代,一個叫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貧苦鄉下姑娘來到巴黎,走進了名利場,成了上流社會的一個社交明星,開始了賣笑生涯;並改名為瑪麗·杜普萊西。她愛好文學,音樂,談吐不俗。一次在劇院門口咳血時被阿爾芒看見,阿爾芒甚是心痛。瑪麗也非常感動,於是兩人開始了一段交往。後來阿爾芒和瑪麗的感情出現了問題。一次阿爾芒回到巴黎時聽說了瑪麗的離去,異常後悔,愧疚,於是寫出了這部文學史上的經典。在一些版本里,您會看到這本書的第一頁就是小仲馬為瑪麗·杜普萊西寫的一首詩,名叫《獻給瑪麗·杜普萊西》。此外,由於小仲馬的母親並不是大仲馬的妻子,大仲馬曾不肯相認。小仲馬也藉此為當時所有母親這樣的女人說話。
值得一提的是,《茶花女》是第一本流傳到我國的外國小說,由著名的翻譯家林琴南先生用文言譯就。現在也有很多翻譯家譯出的不錯的譯本,其中以王振孫的譯本(人民文學出版社與上海譯文出版社都出版這個版本)、鄭克魯的譯本(譯林出版社出版)流傳較廣。
⑼ 茶花女墓的人物介紹
在歷史上,有關抄著名青樓女子襲的故事,可謂舉不勝舉。如我國就有杭州的蘇小小,南京的李香君等。而在法國,就要數茶花女了。茶花女,出身在諾曼底的一個貧農家庭。她父親曾是一個跑江湖的術士,酗酒,打老婆。她母親因不堪虐待,早故。12歲的她跟著一個賣藝老頭四處流浪。後來,她隻身來到花花世界的巴黎,經過一段艱難的歲月,靠她的天性聰穎,憑著自己的美貌,逐漸放盪沉淪,不久便成為紅粉世界裡的一顆新星。達官貴人,豪門富商,紛紛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這時,她覺得自己的名
字太土氣,便改名為「瑪麗」,為了顯示有貴族氣派,又在自己的姓前面加了個「迪」,於是,瑪麗·迪普萊希,就成了當年巴黎交際界紅極一時的「女王」。 然而,茶花女正當春風得意之時,卻患上了肺結核病。不久,便於1847年香消玉殞,終年僅23歲。她一生短促、凄美,紅顏薄命,讓人哀嘆。茶花女無親無戚,她死後,是兩個舊情人為她操辦了簡單的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