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不規范
㈠ 七夕節一個已婚女人給另外一個男人發520紅包什麼意思
七夕節,一個已婚女人給另外一個男人發520紅包,什麼意思?
其實七夕節的話,如果一個男人給另外一個一個已婚的女人跟另外一個男人花發一個520的紅包的話,那麼它們的關系是們倆的關系的話,也是讓人懷疑的,畢竟520這個數字的話,一般情況下是不鬥不會發的,發的發了以後的話是不容易讓人產生懷疑,或者讓人產生歧義的
㈡ 七夕繁體字怎麼寫
七夕是從代一直傳承下來的,所以「七夕」是傳承字,並不是什麼繁體字或簡化字,並沒「繁體字和簡體字是一樣的」之說
㈢ 關於七夕的傳說
民間相傳,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牛郎鵲橋相會之時。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
女孩們在這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3)七夕不規范擴展閱讀: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主要講述了孤兒牛郎依靠哥嫂過活。
嫂子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這頭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嬉戲,在河裡洗澡,老牛勸牛郎去相見,並且告訴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們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間了,
牛郎於是待在河邊看七個仙女,他發現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頓生愛意,想起老牛的話於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們洗好澡准備返回天庭,小仙女發現衣服不見了只能留下來,牛郎於是跟小仙女織女製造了邂逅,後來他們很談得來,明白了各自的難處,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
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天帝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喜鵲也會在身邊。以後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都會見面了。
牛郎織女的故事,由古典中蘊含浪漫,更反映了難能可貴的曲折愛情。我們相信,在天河的兩側,牛郎織女一直默默地守護著彼此,一直見證著「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的可貴精神,激勵著青年男女追求美好愛情的決心和勇氣!
㈣ 2022年淘寶七夕節活動管控規則
2022年淘寶七夕節活動管控規則遵守相應活動要求、遵循公序良俗、不違反活動管理要求、異常訂單不計入店鋪排名。1、遵守相應活動要求,遵循公序良俗原則,營造積極健康誠信的活動環境,不得以不正當方式獲得活動利益。2、賣家違反活動管理要求,限制參加活動。3、被排查到的異常訂單數據將不計入店鋪排名統計。
一、2022年淘寶七夕節活動管控規則:
1、本次活動期間賣家應遵守《淘寶網市場管理與違規處理規范》、《淘寶平台價格管理規則》、《淘寶網營銷活動規范》及相應活動要求,遵循公序良俗原則,營造積極健康誠信的活動環境,不得以不正當方式獲得活動利益。
2、賣家違反活動管理要求,或不符合報名要求的,除按照相關規則處理外,淘寶網還將視賣傢具體情況對其採取公示警告、營銷活動降檔或清退、限制參加營銷活動等處理措施。
3、在本次活動過程中,被排查到的異常訂單數據將不計入店鋪排名統計,且淘寶網將依據異常數據情況決定是否對賣家採取營銷活動降檔或清退等處理措施;
同時,淘寶網會對本次活動期間違規獲取或使用平台資源的賣家作出擾亂市場秩序的處罰。
4、為保障消費者在本次活動中的購物體驗,在活動過程中,淘寶網將對參加活動的商品進行不定期排查。
若賣家存在發布涉嫌不適合活動的商品或內容(含素材等),如低俗營銷、疑似違禁等,或者存在其他違反法律法規政策、公序良俗的行為的,淘寶網將通過清退活動或其他管理手段進行實時管控。
5、需要報名進入的會場活動且審核通過後,賣家不得無合理理由申請退出。若違反本規定,淘寶網將有權視情節嚴重程度,對賣家進行限制參加營銷活動30天~60天的處理。
二、2022年淘寶七夕節活動發貨規則
1、請根據活動報名設置的時間發貨,如跟消費者有特殊約定的,以雙方約定為准。避免不必要的投訴。
2、若發生特殊情形(如不可抗力、疫情影響等),以特殊通知為准。如疫情影響,淘寶網會針對部分地區的訂單以及情形,投訴賠付可暫時予以免除,同時賣家可根據情況設置區域限售,請隨時關注通知。
㈤ 關於七夕現今情況或發展趨勢(延續、繁榮、衰弱、消亡)
對七夕節發展現狀的研究
研究目的:
由於對中國歷史知識和中國
「節」
文化的學術方面的知識我們了解得還很少,
還沒有能
力從學術角度來研究七夕節的發展現狀。
因此,
我們把研究定在民眾對七夕節的看法的調查
上。這樣,我們就可以綜合社會多數人對七夕節的不同意見,通過總結、整理,向研究七夕
節節文化的工作者提供。
同時,
我們也可就針對這些百姓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宣傳,
以達到弘
揚中國傳統節文化的目的。
研究的實施過程
一、子項目的確定:
我們將這個項目分成二個子項目進行階段研究。
(
1
)
資料研究階段:
對各種書籍所記錄
的有關七夕節的資料和其他同類型研究的小組在網上發布的數據進行匯總和整理,
總結出七
夕節在古今的重要性。
(
2
)社會人群研究階段:對社會中的人進行調查和采訪,主要研究現
代青年對七夕節的看法。
二、各子項目的研究實施狀況
1.
資料調查階段
我們選擇了以在互聯網上的資料為主要資料來源,圖書館資料為輔的資料收集方法。
為了更好的對七夕節的資料進行分析和得出更直觀的分析結果,
我們選擇了西方的情人
節來作為輔助的參照系。
我們分別找來了七夕節起源的資料和情人節起源的資料。
由於七夕節的起源時間遠早於
情人節,
所以在歷史的舞台上,
七夕節獲得了更多發展的時間,
也發展成為了一項有著深厚
文化內涵的節日。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七夕節起源於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各民族由於文化相差異的不同,
在故事的細節上有少許不同。
總體來看,
七夕節在古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
尤其是對未
婚女子而言。
古代的七夕節並沒有直接與愛情接軌
(我們認為這是古代封建社會不允許戀愛
自由和婚姻自由所導致的)
,但是其所強調的女子應有的紡織、刺綉技巧卻從很大程度上影
響了女子婚姻對象的選擇和婚後質量。
所以,
其細節在古代尤其是古代女子心中有著不可磨
滅的地位。
作為後來者居上的情人節雖沒有較長的發展歷程,
但其開放自由的中心使其在近現代和
現代的青年中迅速傳播並獲得認可,這正是情人節所缺少的東西。
現如今,
七夕節在青年人中的認知度越來越低,
過七夕節的人群也越來越小。
相對於情
人節時商場餐廳等營業場所得海量廣告和海量收益而言,
七夕節幾乎沒有什麼經濟規模可以
言。情人節,人們會送玫瑰花和巧克力給自己心愛的人。
然而七夕節到來之際,卻並沒有多
少人送禮給心愛的人。
即使送,
送的也並非是七夕傳統的禮品,
而更多的是情人節該送的玫
瑰花和巧克力。
總的來說,
七夕節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商業體系,
七夕節的潛在商業價值還
有待開發,
人們對七夕這個中國傳統的節日的重視程度不夠,
政府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時也
沒有給七夕節一個合理的位置。
2
社會人群調查階段
活動一:調查問卷
2012浪漫七夕,與愛相約
七夕由來節俗大觀七夕詩詞七夕祝福七夕活動策劃
調查問卷內容:
調查問卷
性別:
男
女
您好:
我們是北京市育英中學的學生。
我們在做一個關於情人節與七夕節的研究性學習,
希望您能
積極配合。謝謝!
1
、你過七夕節嗎?
A
、每次都過
B
、經常過
C
、偶爾過
D
、從不過
2
、你過情人節嗎?
A
、每次都過
B
、經常過
C
、偶爾過
D
、從不過
3
、如果今天是七夕節,你會買:
A
、玫瑰花
B
、巧克力
C
、電子產品
D
、什麼都不買
E
、其他
4
、如果今天是情人節,你會買:
A
、玫瑰花
B
、巧克力
C
、電子產品
D
、什麼都不買
E
、其他
5
、你在七夕節時的平均消費為:
A
、大於
1000
元
B
、
1000
元
~500
元
C
、
500
元
~100
元
D
小於
100
元
6
、你在情人節時的平均消費為:
A
、大於
1000
元
B
、
1000
元
~500
元
C
、
500
元
~100
元
D
小於
100
元
7
、你認為二者的關系是:
A
、一樣,都是一個節日
B
、一樣,都是關於愛情的
C
、不一樣,日期不同
D
、不一樣,蘊含的文化不同
8
、你對於二者的態度是
A
、都很重要,一定要過
B
、情人節重要,七夕節無所謂
C
、七夕節重要,情人節無所謂
D
、都不重要,過不過無所謂
9
、您對於情人節和七夕節未來的觀點是:
A
、都很好,會有好的發展前景
B
、情人節的前景較好
C
、七夕節的前景較好
D
、都不會太好
E
、變數太大,不確定
我們此行的目的是:
1
、
了解目前現代青年對七夕節的看法。
2
、向現代青年宣傳我國歷
史悠久的七夕文化,為弘揚民族文化作貢獻。
我們下午
2
︰
00~~4
︰
30
在北京西單文化廣場調查了
50
個青年,大多數是在校或剛畢
業的大學生。
調查結果如下:有效問卷
38
份
/
共發放
50
份
題號
\
選項
A
B
C
D
E
1
5
人
/13.15%
2
人
/5.26%
11
人
/30.51%
20
人
/52.61%
2
6
人
/15.79%
2
人
/5.26%
8
人
/21.05%
22
人
/57.89%
3
4
人
/10.53%
16
人
/42.11%
4
人
/10.53%
14
人
/36.84%
4
6
人
/15.79%
14
人
/36.84%
3
人
/7.89%
15
人
/39.48%
5
6
人
/15.79%
0
人
/0%
2
人
/5.26%
30
人
/78.94%
6
4
人
/10.53%
1
人
/2.63%
5
人
/13.16%
28
人
/73.68%
7
4
人
/10.53%
9
人
/23.68%
2
人
/5.26%
23
人
/60.53%
8
10
人
/26.32%
5
人
/13.15%
5
人
/13.15%
18
人
/47.36%
9
10
人
/26.32%
12
人
/31.57%
4
人
/10.53%
3
人
/7.68%
9
人
/23.68%
我們的調查者中,
有一些表示由於身邊的人都不過七夕節,
且沒有一個過七夕節的好計
劃,所以放棄了這個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有人表示,現在過節早已沒有了「節味兒」
,尤其
是傳統節日,所以索性不過了。
研究結論
1
、七夕節自身的發展
第一:
內涵上的缺憾。七夕節,
是在一個封建的社會中發展開來的,由於涉及愛情和婚
姻等受封建思想約束的事物,
使得其在男女間自由表達感情方面沒有發展。
這不符合當下
「戀
愛自由,婚姻自由」和思想理念,使得其在節日內涵上不受重視。
第二:
環境上的缺憾。受外國文化的沖擊,七夕節對中國人的影響力在日益降低。
在當
代在各種迎接新思想、反封建的潮流中,七夕節作為一個非主流節日(主流節日:如春節、
端午節)在人們的腦海中已被沖淡。
2
、對七夕節前景的預測
七夕節在我國古代是一個舉足輕重的節日,
但在近現代的發展中,
七夕節已失去了原有
的地位。
這是一個文化全球化的時代,
但我們並沒有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走向世界,
而是
有些崇洋媚外地大力宣傳發展西方的節日。
這其中有商家為了利益的炒作,
有部分人為了追
新潮求另類的跟風而至,
也有政府對此的宣傳力度不夠。
近年來,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
提高,
娛樂類的信息越來越多地充斥著人們的生活。
但有些媒體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
一味
的追求更大的利益,
不負責任地將傳統娛樂化,
這也直接或間接導致了部分人對傳統節日的
無所謂的態度。
我認為,七夕節的前景還是很樂觀的。首先,隨著胡錦濤主席的「發展民族傳統,弘揚
民族精神」
的理念漸漸深入人心,
國家對於民族傳統的宣傳力度不斷加大,
屬於傳統節日中
的一員的七夕節將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目前情人節的市場已經很大,
但七夕節的這塊
蛋糕卻幾乎無人涉足。因此,商家為了開拓市場,
獲得更大利益,
應該會對七夕節的產業投
資開發,
隨著市場的完善,
想過節卻買不到傳統禮物的現象將會得到解決。
由於西方傳統節
日在中國的盛行,
力圖標新立異的人們已將目光漸漸轉向傳統節日,
這意味著時尚潮流中傳
統元素的增加,
也會帶來包括七夕節在內的傳統節日的興起。
國家目前正在不斷規范娛樂產
業,
不負責任的媒體將會得到懲罰。
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
隨著民眾維護傳統文化的意識的
不斷提高七夕節勢必會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
㈥ 農村老話「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啥意思有道理嗎
這句老話不管是在過去的農村還是現在的農村,大家都是比較遵從的,逢七步出門,逢八不回家,逢九出門是非多。 如果說問它有沒有道理, 對於農村老人來說,祖宗留下來的都有道理,但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說,確實沒什麼道理 ,尤其對於經常出來的人來說,公司安排你哪天走, 你還能因為這個忌諱去跟公司講么,說不通的 ,所以這句老話現在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說確實意義不是那麼重了。 下面咱們就來講講這句老話的含義。
一,七不出門聽爺爺講,過去的」跑商「的人總是挑日子走,因為在我們這一個習俗就是,」七「代表了妻,如果逢七出門的話就是」七離「寓意著妻離 ,如果初七出門會對夫妻的和睦和家庭關系帶來不好的影響。 還有就是我們這又燒頭七的習俗 ,而燒頭七是為了撫送先人,如果我們選擇逢七走的話, 會被人們看做是走向陽關道,是很不吉祥的,所以一般都不會選擇逢七出門。
二,八不歸我們這的八不歸有自己的說法 ,跟別人傳言的那個做人講究孝、悌、信、忠、義、禮、廉、恥, 沒有多大的關系 。我們這主要就是因為 」八「字和」人"字有著相像的形意 ,如果初八回家的話就是 把人給分開了 , 在農村是很忌諱的,所以回家的日子還是要選好。
三,逢九出門空手回滿九回娘家是我們這的一個習俗 ,一般在過完年初九那天媳婦會大包小包的提著禮物回娘家探親,而且一般都是 待上三天、六天、九天在回來 ,這樣也是寓意 三六九順順順 ,這樣對於媳婦來回去娘家的路上也能 一路順風 ,而我們帶去的禮物最後都會給娘家留下,所以才會空手回來, 也就是逢九出門空手回。
古語作為古人口口相傳下來的一種口頭語,有的是利用農業生產和生活,有的則是表達個人美好的願望,就像這句古語,說的不一定都有道理,我們只能吸取其中好的地方,運用到我們生活中,不管什麼樣的古語,我們都要結合自己的實際,這樣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意思是說,每逢新年大吉走親訪友、出門遠行辦事都得有所講究,要選擇良辰吉日,凡「逢七」不宜出門,「逢八」不宜返回,「逢九」出門將一無所獲空手而歸。
為什麼會這樣呢?你問大人們,他們會說:「你們問那麼多幹嘛,照著做沒有錯。」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才知道,在農村流傳下來的這句俗語,其實有其深意,並非單指出門遠行得看看「好日子」的意思。
如何理解「七不出門,八不歸」?與諧音有關。 「七」音同「妻」,「八」諧音「發」。「七不出門」既「妻不出門」,妻主內,是內當家,一般不出門,妻輕易的出門了,給人「妻離」之意。「七」還諧音「棄」「氣」,認為「棄、氣」不吉利。所以,人們忌諱「逢七」出門。
「八」既「發」,發,理解為發財之意。在外經商做生意,正是財源滾滾的時候,正是發財的好時機,這個時候應該安心做生意,萬不可此時思念故土非得回家。
與生計問題和道德觀念有關。 所謂「生計」就是說家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件事沒辦好就不能出門。這七件事事關一家人的生活,如果這七件事沒有辦好,一個家將過的不像家,你出門去也會牽腸掛肚,在外面也會辦不好事情。所以,你外出之前,需要先把自己的家庭事務處理好。
所謂道德,就是說的古人最講究的「八德」,即「忠孝禮義悌信廉恥」,如果沒做到「八德」,或者說有違「八德」,則無顏見江東父老,不好回家。這「八德」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國古代做人的基本原則,如果連這些基本的事情都做不好,還有什麼臉面回家?
與傳統習俗有關。 農村有「燒七」的習俗。"燒七"就是從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個祭日,稱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計49天。
傳說人有三魂七魄,死後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盡,七滿魄盡,所以要過"七期"和三周年。
民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死者從去世之日起,在49天內,每隔七天閻王要審問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稱"過七災"。所以,農村人很忌諱「逢七出門」。
與交通不便有關。 古代交通不便,人們外出做生意、做官、趕考等等,好一點就是乘船、坐馬車,一般則是步行。因此出去一趟很不容易,花費的時間很長,少則七八個月,多則三五兩年。所以,要就不出門,出門則七八個月,就是說沒有七八個月回不來。
如何理解「逢九出門空手回」?回娘家「空手而歸」之說。 農村有大年初九日,女婿挈妻回娘家的習俗,一方面讓妻子在娘家陪陪父母盡盡孝,另一方面讓妻子跟父母說說這一年來和丈夫生活的一些事,看看女兒有沒有吃苦,好讓父母放心。
妻子回到娘家,一般會在自己的父母家多待幾天,少則三五天,多則十天半個月。而女婿則要提前回家料理自家的大小事情,此時女婿當然是空手先回家。所以才有"逢九出門空手回"之說。
再說,等女兒回家時,父母會安排她的哥哥或者弟弟送她回去,並且會給的回禮。但是,回禮一般是女兒回來時帶來的,這樣做,是希望親家親家母更加關心愛護自己的女兒,娘家實際上沒有另添禮品。因此,這也相當於「空手回」。
「逢九年」不吉利之說。 所謂「逢九年」,指的是人的年齡虛歲時有九字的年。就稱為「逢九」年。
古時農村裡面很信封建迷信,流傳著「閻王點簿」的迷信。說是每年的除夕日和陰歷七月初一,閻王便要對生死簿進行檢查。並且,這個時候會對年齡逢九的人進行隨機點名,點到誰的名字,誰這一年不死也會脫層皮。
後來,七傳八傳引申為凡「逢九」年齡的人出門,容易遭遇災禍。輕者鬧病破財,重者險象環生。所以,便有了逢九出門不吉利的說法。
「逢九」沖撞煞氣之說。 「九」是數字中最大的一個數,也是戾氣最重的一個數字,一般說皇帝「九五至尊」,道家「九九歸一」的這些,一般人的命格扛不住這個數字,出門容易碰到沖撞煞氣等不利的事情,最後導致空手而歸。
對傳統習俗,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出遠門、辦大事看日子,選擇良辰吉日,如今仍較盛行。然而如今的年輕人基本不講究那一套了。
公務人員執行公務、履行職責,如果還選好日子再去做,往往錯失良機。經商做生意也必須搶抓商機,優柔寡斷如何抓住發展機遇?
再說做工作必須下級服從上級,個人服從組織,命令一來必須迅速行動。如遇軍情、災情、險情必須當機立斷,火速行動。否則就將釀成大錯。
當然,民族傳統文化流傳數千年,經受了時間和 歷史 檢驗,不能一概揚棄,需要去粗取精,發楊光大。對於民間俗語,也不要一味的照搬照抄,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選擇適合形勢發展要求的東西為我所用。
天天都是好日子,就看你如何對待生活,如何安排每一天。
相信大家對「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這句老話非常的熟悉,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按照這樣的習慣來安排自己的出行,其中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句俗語其中的原因,其實這和時代的發展是有關系的,現代人很難理解古人的思維,更很難設身處地的站在古人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在古代非常明顯的兩個時代特徵就是:一是知識文化水平有限。大多數人的文化水平都是比較低的,普通人家的孩子很少有機會去接受教育,大多數人對時代的了解都是非常有限的。二是傳統道德對人的束縛比較嚴重。在以前 社會 的時候,法律體系建設不是特別完備,所以很多時候一些東西都要依賴於倫理道德文化。「七不出,八不入,逢九出門空手回」這句老話也受到了這兩個時代特點的影響,給人們的理解增加了一些困難。
「七不出」,通俗的理解就是逢初七的時候不要出遠門,但其實並非只有這么簡單。對於這句俗語可以有兩方面的理解:一是和家中事物的安排有關系。這里的七指的是每個家庭里都會有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七件小事,不要看這七件事情比較小,但卻關繫到家庭的正常運轉。如果在家裡的大人外出的時候沒有把這七件事情處理好,那家裡很有可能就會因此亂成一鍋粥。二是和傳統思想有關系。七的諧音其實是「妻」,初七的時候外出工作,其實就是初七的時候離開家門,也就是「妻離」。在當時人們對這種東西非常的避諱,自然要避開初七才離家了。以上兩種說法是當下最流行,也相對靠譜的理解,對人有一定的啟迪和幫助。
「八不入」,簡單說就是初八的時候不要從外地歸家,但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它被賦予了另一層含義。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的交通不是特別好,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只能生活在一個地方。當時的人外出的話思鄉情懷都會比較重,因為外出的話很難再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去一次特別的麻煩和困難,所以才有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無奈。在外生活的人要遵守一些傳統文化道德的要求,「忠、義、孝、禮、信、悌、廉、恥」這八種基本的思想道德要求是人們都要遵守的。如果違背這八種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質,回家的話肯定免不了要被別人說閑話。
「逢九出門空手回」,這句俗語講的是初九的時候夫妻外出探親往往是男方一人獨自空手回來。人們一般會在初九的時候選擇和媳婦一同去丈母娘家省親,到了丈母娘家妻子往往會在自己的父母家多待幾天,丈夫因為要照看自己家裡的大小事情,所以會提前回家。丈母娘家給女婿帶的東西一般都是女兒帶回去,這樣會讓親家更加重視自己的女兒,這其實也是一種交往的技巧。「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這句老話現在看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管到什麼時候都需要處理好家中事情,才能夠離開家裡;不管在外面混的有多好,都要遵守基本的禮儀道德規范。
農村老話「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啥意思?有道理嗎?
要說農村的規矩,可以說是很多的,很多老人堅持流傳下來的那一套。因為,對於他們而言,文化傳承必有價值,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農民堅守的規矩,大部分都可以從農村老話、農村俗語當中獲悉。比如就有這么一句俗語,說的是「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為什麼出門還得看日子呢?
首先,七不出門,大年初七不適合,出門遠行。 有人說,七這個數字不好聽,農村有「做七」的傳統。就是說,在人去世之後,沒逢七要做法事。還有人說,「七」同「妻」,初七出門離家相當於「妻離」,這個是很不吉利的。也有人說,七代表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如果沒有將這些家庭瑣事安排妥當,出門也不得安心。 所以,在決定出門,要選定日子,不能初七出門,就是這個原因。
其次,八不歸,既有初八不回家,又說八德未行,不得歸家。 對於第二句俗語,有人初八不回家,因為「八」同分開的「人」,從語意上是不吉利的。也有人認為,八代表的是八德,即忠孝禮儀悌信廉恥,作為家庭擔當,如果出門在外沒有做到這么幾點,也是無顏見江東父老的。 所以,對於歸家,不說光宗耀祖,也得符合八德,不做坑門拐騙之事。
最後,逢九出門空手回,初九不適合出門,否則血本無歸。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宣揚九九歸一,初九是個位數當中最大的,也是戾氣最重的,這個時間出門,不利於成事。所以,有「初九出門惹是非」的說法。
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這是過去農村老人針對農村當家人出門而特意制定的老話。
意思是說農村當家人無論什麼事情要考慮的面面俱到,不能耽誤家裡的一切事物,比如想要出遠門,必須做好七件農民認為很重要的事情。
把家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置辦齊全以後再出門,否則你要是出了遠門,一連好幾天不回家,那麼得先考慮到了自己走了以後,家裡這一攤子是否有足夠的吃喝用度。必須給家人辦齊了才可以出遠門。過去就是都是當家人置辦家裡的東西。
八不歸是說這個當家人出去以後,如果有八件事情沒做好的話,那就別急著回來,等完成了這這事再回家不遲。這八件事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當年農村很講究道德禮儀,認為大男人應當在外面把祖宗教訓的這些道德禮儀做好才可以回家,不然的話對不起祖宗先人,又有什麼臉面見家裡人啊。
逢九出門空手回,是說三六九本來是媳婦回娘家的日子,這天如果當家的出門一般是陪媳婦孩子回娘家,去了以後難免丈母娘會留閨女和孩子住幾日,所以只好當家的兩手空空而歸,丈母娘即使要送啥東西,也是等媳婦回來時帶回家。因此當家的兩手空空回吧。
但這句老話只在過去有用,是提醒當家男人無論做什麼都要考慮的家裡人的感受的一句老話,現如今不好用了,因為現在男人只負責掙錢養家,花錢都是媳婦說了算,媳婦掌握經濟大權,所以老話成為了老去的話。現在用不上了。
「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是句農村廣為流傳的老話。過去人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往往會把自然規律與個人臆想連系起來,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生活習貫。
「七不出門」過去人們習貫認為「七」字與故去的人有關聯。紀念逝者故去的時間,往往都與七字有聯系。如一七,三七,五七都是己故去人靈魂活動的日子,所以才有了「七不出門」,要避開逢七倍數的日期才出門的說法。
「八不歸」是指嫁出去的女子過年時回門說的。「八」字與「扒」字同音,「扒」字字面上有扒分,扒扯的意思,聽起來似乎與家庭和睦不利,所以女人過年回娘家或婆家都要避開初八日子。
「逢九出門空手回」過去人們認為逢九是人生的節點,十九,二十九,五十六,七十九,九十九等,人心容易產生浮躁,會心不安氣不順,做事也不易成功,只會兩手空空。所以最好是靜下心來,不要趕在這個年令節點出門謀利。
農村老話俗語由於有 歷史 文化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完全符合科學原理,存在一些迷信糟粕也是必然的,不足為奇。隨著時代的進步,那些不合時宜的俗語也在逐漸被淘汰,很少會有人再去相信它了。
在我們河北農村,形容一個人幹嘛嘛不行,到哪哪叫人煩,通常說 「八不歸」 。意思就是說這個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樣都不佔,用家鄉話說就是這個人 狗屁不通,四六慈不懂。
借著這個話題,今天和大家聊聊 「 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 」 這句俗語在我們家鄉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
【01】、七不出,指的不是初七或者說帶七的日子不能出門
實際意思說的是出門前要辦好七件事,這七件事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即平常我們說的開門七件事。過去的人們出門辦事,或者做生意經商,一走就是幾個月,甚至三年五載,臨行時,自然要為家裡的妻兒老小做好生活的打算,只有這樣才能放心地遠行。
過去的男人是一家之主,離家之時合理安排好家裡的一切,合乎當時的 社會 現狀。只是後人慢慢就理解成了逢七的日子不出門了。
【02】、八不歸,說的是出門後有八件事沒做好不要回家
這八件事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古人的八條做人基本道德准則,違犯了任何一條,都覺得對不起祖宗,沒法面對江東父老,更無臉回來見家人。
因為這八項做不好就不能回家,慢慢曲解成了有八的日子不歸家了。
【03】、逢九出門空手回,說的是初九出門容易惹事非,會一無所獲最後空手而歸
據說在土家族的傳統習俗中,一月、四月、七月、十月的蛇日,冬月的雞日,三、六、九、臘月的牛日在土家地區被視為「紅煞日」。在這幾個日子裡是忌出門遠行的。
我們家鄉這些年一直盛行這樣的順口溜 「要出口(門),三六九,要回家,二五八」 ,意思是出門的日子三六九最好;回家的日子首選二五八。三六九代表六六大順;二五八表示年年大發。
綜上所訴: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在各民族文化水乳交融的過程中,五千年的漢文化對其影響深遠,至今每一句流傳下來的俗語都有其深刻含義,也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局限性。我們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一味的去迷信。
「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我們應該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那就是不忘初心,好好做人,用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人生。
農村人對數字比較講究,像我們小城的公交車一直沒有四路車,好像人們很忌諱四這個數字,就連自家車掛牌也是盡量避開四,在人們的印象里,「四」跟「死」是諧音,所以就不吉利,所以我們當地人都不喜歡四這個數字。至於七八九這三個數字倒沒有太多的忌諱,而且對於這三個數字各自的意思,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解釋。
平常的時候,人們非常喜歡「八」這個數字,因為「八」同「發」,買車掛牌的時候都希望有八這個數字。可是買樓的時候,人們卻都喜歡買七樓,不喜歡買八樓,理由是七上八下。十八樓的價格最低,因為沒有人願意購買十八樓,解釋的理由是,十八層是地獄。聽了這些解釋,是不是覺得有一些荒唐?可不管是不是荒唐,地方習俗就是這個樣子,大家也只能入鄉隨俗。 說到這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這句話,也是每個人的理解各不相同。
七不出門,就是逢七不能出門,也就是說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三天不適宜出門, 對於這個問題, 每個人的解釋不一樣。我理解的七不出門的原因是,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七夕節,是牛郎和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日子,他們夫妻分別一年,只有在七月初七這一天才能夠團聚,實在是太不容易。三百六十天的分別,所有的話都要等到這一天去訴說。
對於他們來說,七月初七這一天真是一刻值千金。善良的人們為了不打擾牛郎和織女相會,就決定七夕節這一天都不出門,可以讓牛郎織女安靜的待在一起,度過這美好的一天。凡間的人們,只需要晚上躲在葡萄架下面,偷偷的聽牛郎織女說的悄悄話。所以我認為七不出門,只是代表七夕節這一天。
八不歸,就是說初八十八二十八,在他鄉的人,這三天不適宜回家。 本來八是個吉利數字,前面我已經說過,可在買樓的時候人們都認為七上八下,這時候八成了一個被忌諱的數字。我理解的這八不歸,或許也是跟七上八下有關吧。也有人說「八」字是「人」分開了,按照字型來解釋是有道理的,但是歸家是和家人團聚。又不是離家,怎麼能是分開呢?所以覺得這個解釋也有一點牽強。
逢九出門空手回。 我們這里都說,要想走三六九,就是說要離家出遠門的時候,最好選擇三六九這三個日子,出門辦事順利。可能各地風俗不同,有的地方卻說逢九出門空手回,這個空手回,有人說是去父母家裡的時候帶著東西去了,而回家的時候空手而歸。我覺得這話可能在過去有道理,但是現在相反了,現在很多年輕人去父母家的時候是空著手,而回自己家的時候卻大包小包的滿載而歸,不管逢八還是逢九出門都是如此。
農村老話"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啥意思?是說舊時年青婦女七月、八月、九月 "月月重,節節高", 為此, 要宅在家裡,哪裡也不要去;否則凶多吉少。恕纖夫細究其因:
七不出門
″七月七″牛郎織女天河配,現代人賦予更濃重的愛情色彩,大有越演越烈之勢,″七夕節"已經被視為中國的″情人節″。即然如此,廣大織女,都要宅家恪守婦道,″不出門",未婚女子只能仰望星空,想像女郎織女鵲橋會的浪漫;已婚女子則兌現花前月下的海誓山盟,向牛郎織女那樣,不忘初心,互敬互愛。 如果在七月出門就等於″私奔了",這在舊時視為大逆不道。
八不歸
八月十五″中秋節″,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合家團圓,賞月圓,吃月餅,慶豐年。解放後,有的年份,國慶節也趕在農歷八月份,所以與中秋節稱為"雙節",普天同慶,愈加隆重,不遜於春節。其意義比"七夕節″更重要。封建 社會 ,凡節日,婦女行動都受到封建禮教的約束和禁固, 只能在婆家與月同圓,″八不歸"便在情理之中,把對娘家人的思念隱忍於心底。
逢九出門空手回
歲歲"九九重陽節″,現代被視為″敬老節"″祝壽節",舊傳統″三從四德"孝為先,重陽節也是十分重要的節日。以老人為尊,祝老人長壽,贈老人壽禮。然而 舊時男尊女卑,″卑″屋及烏,就連娘家老人也不被重視。除非娘家老人病重或去世,需要去奔喪,擺席祭祀,喪畢空手而回,"逢九出門空手回″也就不難理解了。
有道理嗎?
歸納起來,是說″七八九"這三個月每月一節,"七夕節"關繫到男女恩愛;"中秋節″關繫到家庭團圓;″重陽節″關繫到老人長壽,這″三個月″″三個節″涉及人生的重大節點。 在舊時婦女沒有家庭地位,被歧視和刁難,她們只能依附於聽命於婆家的安排。越是節日,婦女越受限制,這反映了舊時代的黑暗和廣大婦女的悲哀。
新中國成立後,廣大婦女翻身解放,與男同胞享有同等待遇,並愈來愈呈婦來者居上之勢。現在娘家成為至尊至敬,婦女獲得充分自由。" 七夕″成為婦女的狂歡節;″中秋″成為親家雙方的團圓節,娘家的豐收節;"重陽"成為雙方老人的互祝節,希望青年人不要忘了生養自己的前輩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