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之琛梅花
1. 請說出盡可能多的趙姓 武俠人物或者歷史人物,越多越好,最多的給分。要求列出出處
趙姓名人
趙衰(?-前622),春秋時晉國卿。即趙成子,字子余,亦稱成季、孟子余。隨從公子重耳(即晉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即位,多得從者之力,他和狐偃尤稱首功。任原大夫,亦稱原季。後任新上軍之將和中軍之佐,敗秦師於彭衙。曾推薦先軫、欒枝等人,幫助文公創建霸業。
趙盾,春秋時晉國執政。即趙宣子。趙衰之子。前622年,代其父為晉國執政。襄公死,他開始擬立襄公弟雍,後太子母繆嬴不讓,復立太子,即靈公。執政期間,數與秦戰。前607年,其弟趙穿以兵殺靈公,太史董狐直書:「趙盾弒其君」。同年,使其弟趙穿迎立襄公弟黑臀為君。即晉成公。
趙武(?-前541),春秋時晉國大夫、將領。即趙文子,亦稱趙孟,趙朔子。晉景公討滅趙氏,他隨母庄姬(晉成公女)畜養於公宮。後被繼立為趙氏後嗣,歷任新軍、上軍之將,後執晉國政。晉平公十二年(前546)與楚屈建(即子木)主持弭兵之會。
趙鞅(?-前477),春秋末年晉國正卿。即趙簡子,又稱趙孟。景叔之子。任晉卿,長期執掌國政。其時六卿強大,公室益卑,前514年誅滅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邑為十縣,六卿各令其族為大夫。其後六卿內部互相兼並,以兵擊敗范氏、中行氏。前494年圍范氏、中行氏於朝歌,次年,在鐵地誓師,擊敗護送糧餉給范氏、中行氏的鄭兵,范氏、中行氏遂奔齊。趙氏封地進一步擴大,為此後趙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趙雍(?-前295),戰國時趙國君主。即趙武靈王。肅侯子。前325年即位,以為應「隨時製法,因事制禮」。親自提倡「胡服騎射」(《史記·趙世家),移風易俗,改革軍制,國力漸強。先後滅中山,破林胡,敗樓煩,拓地至燕、代。並先後助立燕公子職為王(燕昭王)、秦公子稷為王(秦昭王)。後讓位給少子何,自號「主父」,引起內亂,被困沙丘(河北平鄉)宮,餓死。
趙括(?-前260),戰國時趙將。別名馬服子,馬服君趙奢之子。空談其父所傳兵法,實際不會指揮作戰。把國王賞賜金帛,買進上好宅田。趙孝成王六年(前260),趙中秦反間計,用他代廉頗為將,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舉出擊,被秦將白起包圍,突圍不成,被射死。趙軍四十萬都被俘坑死。
趙勝(?-前251),即平原君,戰國四君子之一。趙國宗室大臣。惠文王弟。任趙相,禮賢下士,門客雲集。惠文王死,相孝成王,封邑東武城(今河北故城西南)。秦軍圍困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勝散盡家財,遣使、門客毛遂告援魏、楚,堅守三年,遂解圍。
趙奢,戰國時趙將。初任趙田部吏,主治國賦。後任將軍,善於用兵。前210年秦軍進攻閼與(今山西省和順縣,位昔陽縣南),他奉命增援,先偵察敵情,繼以急行軍馳奔前線,居高臨下,大破秦軍,因功封馬服君。
趙高(?-前207),秦宦官。本趙國人。以母受刑為官奴婢,兄弟數人亦被宮刑。秦始皇以他通獄法,任為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親近秦始皇少子胡亥。公元前210年,始皇死,與李斯偽造遺詔,逼使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胡亥為二世皇帝。任郎中令,居中用事,控制朝政,掌握大權。後殺李斯,任中丞相;不久又殺二世,立子嬰為秦王。旋為子嬰所殺。一說「趙高兄弟皆生隱宮」,即秦律的「隱官」,系在隱蔽處工作的工匠。
趙充國(前137-前52),西漢名將。上邽(今甘肅天水西南)人。字翁孫。善騎射,好兵法,有謀略,知夷事。武帝時,以擊匈奴功,拜中郎將。後與霍光定策,迎立宣帝,封營平侯。西羌叛,充國自請征之,至金城圖上方略,旋即招降罕並,擊破先零,復奏陳屯田十二,便為儲糧制敵計。會帝別遷將破羌,後回里,卒謚壯。
趙佗(?-前137),南越國王。真定(河北正定)人。亦稱尉佗。秦時為南海龍川令、南海尉。秦亡,據南海、桂林、象郡,建南越國,自為南越武王。漢初,劉邦派陸賈將其招撫,封南越王。呂後時,背漢自立為帝,攻掠長沙,與漢並立。文帝時,又遣陸賈將其招撫。景帝時,歸漢稱臣。
趙禹(?-約前100),西漢司法官。斄縣(今陝西武功西南)人。景帝時,任丞相史,稱其廉平。武帝即位,以刀筆吏積功遷御史,歷任太中大夫、廷尉等職。為人廉傲,不受私人之請,家無食客,治獄嚴峻,而執法稱平。曾和張湯共同編訂律令,作有《朝律》。後卒於家。
趙過,西漢農學家。籍貫和生卒年不詳。武帝末搜粟都尉。漢崔寔《政論》:趙過「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至今三輔猶賴其利。」按「三犁共一牛』即三腳耬。又《漢書·食貨志》記載:「過能為代田,……其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大致當時由他主持或設計,創造了三腳耬,並改進其他耕耘工具,還提倡代田法,對當時農業生產都起過一定作用。
漢成帝皇後(前45年—前1年)原名宜主,江南姑蘇人氏,後為長安宮人。因其舞姿輕盈如燕飛鳳舞,故人們稱其為「飛燕」。趙飛燕出生後便被父母丟棄,三天後仍然活著,父母也覺得奇怪,就開始哺育她。稍大後,她同妹妹一同被送入陽阿公主府,開始學習歌舞。她天賦極高,學得一手好琴藝,舞姿更是出眾. 漢成帝劉驁喜歡游樂,經常與富平候張放出外尋歡作樂,他在陽阿公主家見到趙飛燕後,大為歡喜,就召她入宮,封為婕妤,極為寵愛,後又廢了許皇後,立飛燕為後,趙飛燕之妹趙合德亦被立為昭儀,兩姐妹專寵後宮,顯赫一時.漢成帝死後,趙飛燕姐妹無子,由定陶王劉欣即位,即漢哀帝,趙飛燕被尊為太後,哀帝沒過幾年就死了,漢平帝劉衍即位,後由於其妹合德害死了後宮的皇子,被送去陪葬陪孝成皇帝,趙飛燕則被貶為庶人。當時民間曾流傳有這樣一首童謠:「燕燕尾涎涎,張公子,時相見。木門倉琅琅,燕飛來,啄皇孫,皇孫死,燕啄矢。」說的就是趙飛燕,燕燕尾涎涎說的是趙飛燕的美貌,木間倉琅琅說的是她將當皇後。
西漢成帝昭儀趙合德(?—?),漢成帝皇後趙飛燕之妹,漢成帝劉驁的寵妃。趙合德和姐姐原是陽阿公主家舞姬,後由姐姐趙飛燕引見給漢成帝,深得皇帝寵愛。與趙飛燕聯手,成功迫使班婕妤退出爭奪皇帝寵愛的斗爭,使皇帝廢掉許皇後,被封為昭儀,並助趙飛燕登上皇後寶座。後因與趙飛燕爭寵,與其發生嫌隙。但兩人為了將皇帝掌握,仍然在眾多後宮及政治斗爭中聯合。當趙飛燕因不能為皇室產下子嗣,而在後宮行淫亂之事,被皇帝發現後,趙合德為趙飛燕解了圍,免其被廢。傳說趙合德生得體態豐腴,較趙飛燕更得皇帝寵愛,留下溫柔鄉和禍水的典故。因劉驁與其日夜縱欲,性能力迅速衰退,後為與趙合德繼續行床笫之事,服下春葯,最終在與趙合德雲雨之後身亡,趙合德因此被迫自盡。臨死前,趙合德憤慨地說:「我把劉驁當成一個嬰兒,玩弄股掌之上!」並不誇大。
趙苞(?-177),東漢臣。甘陵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人,字威豪。從兄宦官趙忠為「十常侍」之一,他深以為恥,不與往來。初舉孝廉,後任遼西太守。其母、妻赴遼西時,途中為鮮卑貴族劫質,載以進攻。他仍堅持抗擊,其母亦遙勉以忠義,母、妻因被害。鮮卑破後,他葬母事畢,嘔血而死。
趙壹,東漢辭賦家。字元叔,漢陽西縣(今甘肅禮縣)人。初為郡吏,曾上計於京師,以博學口辯為士大夫所仰慕。壹正直不阿,曾「屢抵罪,幾至死」,雖受袁逢、羊陟舉薦,十辟公府而不就。著有《解擯》、《刺世疾邪賦》及箴、誄等各體文十六篇。
趙岐(?-201),東漢經學家。字邠卿,京兆長陵(今陝西咸陽)人。初名嘉,字台卿,後因避宦黨唐衡迫害,遂改名。桓帝、獻帝時歷任並州刺史、太常等職。精通經學,著有《孟子章句》、《三輔決錄》等。
趙雲(?-229),三國蜀漢將。字子龍,常山真定(屬河北)人。初依公孫瓚,後歸劉備。曹操攻荊州,備大敗於當陽長坂,他力戰救出甘夫人及劉禪。從備取成都,定益州,奪漢中,驍勇善戰,屢立大功。劉備稱贊說:「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三國志·趙雲傳》)。官至鎮東將軍。卒,追謚順平侯。
趙爽,三國吳數學家。一名嬰,字君卿,籍貫不詳。曾著《周髀算經》,他對勾股定理有關勾股弦之各種關系式和二次方程解法都有幾何學之證明。
趙文淵,生卒年不詳,北周書家。字德本,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曾任丞相府法曹參軍。天和元年(公元566年)以題榜有功,除趙興郡守。擅長楷隸,當時碑文多出其手,西魏時奉命編定六體書法字典。
趙嘏,詩人。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字承佑。武宗會昌四年(844)進士,宣宗大中年間官終渭南(今陝西渭南,位西安東北)尉,世稱趙渭南,卒年四十餘歲。他的詩和許渾同調,《全唐詩》稱其「為詩贍美,多興味」。後得杜牧賞識,呼為「趙倚樓」,而實際上他的詩風也多少接近杜牧,如在《寄歸》一詩中:「三年踏盡化衣塵,只見長安不見春」,其五言成就低於七言。著有《編年詩》二卷、《渭南集》三卷。
趙匡,唐經學家。河東(治今山西永濟西)人,字伯循。官洋州刺史。曾補訂啖助所撰《春秋集傳》和《春秋統例》,並自撰《春秋闡微纂類義疏》。遺說保存在陸淳《春秋集傳纂例》中。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另輯存一卷。
趙干,五代南唐畫家。江寧(今江蘇南京)人。961-975年間(後主李煜時)為畫院學士。擅畫山水,長於布局,其所作畫多為江南一帶之樓觀、舟船、水村、漁市等景物,並點綴花竹,具有煙波浩渺之勝。存世作品有《江行初雪圖》,描繪漁民在雪天捕魚之辛勤勞動情況。
趙延壽(?-948),五代時後唐將領。常山(今河北正定)人。本姓劉,為趙德鈞養子。曾任後唐樞密使,鎮守徐州。後與德鈞降契丹,為幽州節度使,封燕王,進大丞相,導契丹南下攻後晉,企圖代晉稱帝。契丹滅晉後,任為中京留守。契丹主死,自稱權知南朝軍國事。不久為契丹永康王耶律阮所執,死於契丹。
趙普(922-992),北宋臣。字則平,幽州薊縣(天津薊縣)人。後遷居洛陽。後周時為趙匡胤掌書記,參與策劃陳橋兵變。宋初任樞密使。乾德二年(964)為宰相。協助趙匡胤制定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戰略;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等剝奪禁軍將領和藩鎮勢力的措施,以加強中央集權。太宗朝,又兩度為相。《宋史》贊其「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剛毅果斷,未有其比」。
趙匡胤(927-976),宋朝開國皇帝。即宋太祖。性孝友,有勇略。後周世宗時,從征淮南、揚州、壽春(今安徽壽縣)、濠泗等處,屢立大功。官至檢校太尉,節度歸德。顯德9年,出師御契丹,次年陳橋驛諸軍擁之還朝,乃受周禪即帝位,國號宋。先後平定荊南、南漢、江南等處,群雄相繼滅,至此乃告一統。天下既定,以文臣知州事,削藩鎮兵權,繩贓吏重法,以絕禍患之源,務農興學,輕刑薄斂,與民休息。在位十六年崩。廟號太祖,又稱藝祖。
趙昌,北宋畫家。字昌之。廣漢(四川廣漢)人。擅畫花果,兼工草蟲。師法滕昌佑,亦效徐崇嗣「沒骨法」。常在曉露未乾時觀察花卉,調色摹寫,自號「寫生趙昌」。精於敷彩、暈染,明潤勻薄而色若堆起,惟筆跡柔弱。存世作品有《杏花圖》、《蛺蝶圖》、《歲朝圖》等。
趙抃(1008-1084),北宋臣。字閱道,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縣)人。景佑進士,累官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幸,時稱「鐵面御史」。治平初知成都府,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神宗即位,擢參知政事。有《御試官日記》、《清獻集》。
趙令穰,北宋畫家。字大年,汴京(河南開封)人。官崇信軍節度觀察留後。多藏書法名畫,與蘇軾、米芾等交遊。擅作設色平遠小景,風格清麗。亦工雪景,筆調似王維;兼善墨竹、禽鳥,學蘇軾小山叢竹,亦有情致。存世作品有《湖庄清夏》、《春江煙雨》等。
趙明誠(1081-1129),宋金石學家。字德父,密州諸城(今諸城)人。宋徽宗時尚書右僕射(丞相)趙挺之之季子。少為大學生,先後任鴻臚寺少卿、萊州太守、淄州知事、潮州軍州事等職。與妻李清照同好金石圖書,所藏商周彝器及漢唐石刻拓本甚富。曾仿歐陽修《集古錄》例,編成《金石錄》三十卷。
趙佶(1082-1135),宋徽宗。趙佶初封寧國公,哲宗即位後改封遂寧郡王、端王、彰信軍節度使等。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卒,趙佶以兄終弟及的方式即位。趙佶雖然在政治上昏庸無能,但其藝術成就,尤其書畫方面的成就是絕不亞與歷朝歷代的任何一個帝王的,他自創「瘦金體」書法聞名後世,存世畫跡有《芙蓉錦雞》、《池塘秋晚》、《四禽》、《雪江歸棹》等圖。死葬永佑陵。
趙鼎(1085-1147),南宋臣。字元鎮,號得全居士,解州聞喜(屬山西)人。崇寧進士。遷洛陽令。高宗立,權戶部員外郎,累遷御史中丞。紹興四年(1134)拜相。八年與秦檜論和議持異,罷節奉國軍。十七年移吉陽軍,知秦檜不容,絕食卒。《宋史》載其題銘旌:「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著《忠正德文集》。
趙伯駒(?-約1173),南宋畫家。字千里。為南宋宗室,高宗(趙構)時,官至浙東兵馬鈐轄。善畫山水,學唐李思訓父子筆法,秀勁工緻,布景周密,著色清麗,改變了唐人濃郁之風。兼工花果、竹石禽鳥,並精畫人物。傳有《江山秋色圖》,前人提為趙伯駒所作。其弟伯驌,字希遠,亦擅畫金碧山水和界畫、人物,尤長於花鳥,著特工,與兄齊名,現存作品有《萬松金闕》圖。
趙汝愚(1140-1196),南宋臣。字子直,饒州余干(江西余干)人。乾道進士。紹熙二年(1191),召吏部尚書。五年拜右相。為韓侂胄誣謫永州,途暴卒。「方孝宗崩,光宗疾,大喪無主。」「汝愚獨能奮不慮身,定大計於頃刻,收召明德之士,以輔寧宗之新政,天下翕然望治,其功可謂盛矣」(《宋史》)。
趙秉文(1159-1232),金文學家。磁州滏陽(今河北磁縣)人,字周臣,號閑閑老人。大定進士。累遷禮部尚書、翰林侍讀學士,同修國史。曾建言行遷都、導河、封建三事。知貢舉,改取文風峭麗者,被劾致仕。後復職,為翰林學士。與楊雲翼同掌文柄,進《龜鑒萬年錄》、《君臣政要》。工詩文、草書。著述頗富,有《閑閑老人滏水文集》。
趙師秀(?-1219),南宋詩人。字紫芝,號靈秀,又號天樂。溫州永嘉(今浙江)人。紹熙進士,歷高安推官。與徐照、翁卷、徐璣合稱「永嘉四靈」。反對江西詩派的艱澀生硬,推崇晚唐賈島、姚合的詩。比較擅長五律,多閑逸寫景之作,風格亦近賈島、姚合。著有《趙師秀集》、《天樂堂集》(已佚)。今存《清苑齋集》。
趙孟性(1199-1267前),南宋畫家。嘉興海鹽(今屬浙江)人,字子固,號彝齋。太祖十一世孫。寶慶進士。曾為湖州掾,入轉運司幕,知諸暨縣,嗣為御史所劾,罷歸。後曾作賈似道幕僚。工水墨梅、蘭、竹、石,取法揚無咎。尤精白描水仙,筆致細勁挺秀。能詩,善書法。存世書畫有《白描水仙卷》、《墨蘭卷》、《自書詩卷》等。著有《彝齋文編》。
趙汝適,南宋地理學家。太宗八世孫。理宗時,以朝散大夫提舉福建路市舶司。經心采訪來往商人、船員,收集海外諸國情況,於寶慶元年(1225),撰成《諸蕃志》。此書為研究宋代中外交通貿易及亞非諸國的歷史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
趙復,宋元之際理學家。字仁甫,世稱江漢先生,德安(湖北安陸)人。《元史》稱其為人「樂易而耿介」,「與人交,尤篤分誼」。元師攻宋時,在故鄉被俘,為姚樞發現,偕至燕京(北京)。建太極書院,講學其中。選取二程、朱熹等遺書八千宗卷,廣為傳播,由此北方始知有程朱之學。北方大儒許衡、郝經、劉因等皆因得其書而信奉理學。著作有《傳道圖》、《伊洛發揮》、《希賢錄》等。
趙孟頫(1254-1322),元書畫家。字子昂,湖州(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十四歲為真州司戶參軍。宋亡家居,自力於學。至元二十三年(1286)由程鉅夫於江南搜訪遺逸,才被引見忽必烈二十七年升集賢直學士。延佑三年(1316)拜翰林學士承旨。卒。追封魏國公,謚文敏。著有《尚書注》、《琴原》、《樂原》。能篆、籀、分、隸、真、行、草書善畫山水、木石、花竹、人馬。
趙元欽,元科學家。字子恭。江西郡陽人。對天文、數學與物理各領域都有研究。提出中天觀測法以求恆星的赤經差;關於視角、光的直線傳播等也有研究。通過實驗得出大孔成像、小孔成像等正確結論。同時對圓周率也有深入研究,證明了是較為精確的近似值,並予應用。主要著作有《革象新書》五卷。
趙雍(1289-1360),元書畫家。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字仲穆,趙孟頫之子。官至集賢待制,同知湖州路總管府事。繼承其家學,工正、行、草書,亦長篆書,體勢清勁有力,並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尤精畫人馬,人稱其多得曹霸之法,寫蘭竹則腴潤灑落。其存世作品有《溪山漁隱》、《駿馬圖》、《著色蘭竹》等圖。其子鳳,字元文;麟,字彥徵,亦工書畫。
趙原,元末明初畫家。莒城(今山東莒縣,位沂水東南)人。一名元,字善長,號丹林,畫家。曾寓居於吳(今江蘇蘇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間征至中書,命繪古代賢者之像,後被殺。他擅畫山水,遠師董源,近法王蒙,善用焦墨,頗得蒼郁幽深之致。並兼工竹石,亦為時所重。其存世作品有《合溪草堂》、《晴川送別》等圖。
趙鐩(?-1512),明農民起義軍將領。霸州文安(今屬河北)人。秀才出身。有膂力,因議論驚人,人稱「趙瘋子」。正德六年(1511),被起義軍所俘,為劉寵(即劉六)、劉宸(即劉七)等所信用,任劉惠部副元帥,改名懷忠。明使人招降,他復信要求皇帝「梟群奸之首以謝天下,即梟臣之首以謝群奸。」兵敗後,化裝做和尚,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被捕,於北京被殺。
趙文華(?-1557),明臣。慈溪(治今浙江鎮海西北)人。嘉靖八年(1529)進士。由刑部主事,累官至工部尚書。認權相嚴嵩為父。曾督師抗倭,恨將領張經、李天寵不阿附己,把他們誣陷害死。值胡宗憲討平通倭之徐海、陳東等寇,遂以功召還京。後因驕橫失寵,罷官病死。
趙南星(1550-1627),明政治家、文學家。字夢白,號儕鶴,別號清都散客,河北高邑(河北元氏)人。萬曆進士,官至吏部尚書。為東林黨重要人物,與鄒元標、顧憲成號稱海內三君。《明史》載其「慨然以整齊天下為任」。天啟三年(1623),任吏部尚書,草舊弊,任賢能,為權閹魏忠賢嫉恨,謫戍代州,病卒。有《趙忠毅集》、《味檗齋文集》、《笑贊》等。
趙左,明畫家。字文度,華亭(上海松江)人。工畫山水。受業於宋旭,宗董源、倪瓚、黃公望、與董其昌友善,曾為其代筆,善用干筆焦墨,長於烘染。畫雲山出己意,煙雲生動。首創「松江派」。
趙良棟(1621-1697),清將領。字擎之,號西華,寧夏(治銀川)人。順治初,應募從軍,署潼關守備。康熙十五年(1676),任寧夏提督,平定駐軍叛亂。三年後出兵攻吳三桂,授勇略將軍。康熙十九年(1680),進克成都,擢雲貴總督。次年與彰泰等攻下雲南城(今昆明),平定三藩之亂。後受權貴排擠,乞病歸里。
趙學敏(約1719-1805),清葯學家。字依吉,號恕軒,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通醫術,尤精葯學,著成《本草綱目拾遺》,載葯物七百十六種。又搜集醫學秘方及平時所錄效方匯編成《串雅內篇》、《串雅外篇》,保存了大量民間醫葯驗方。另有《醫林集腋》、《奇葯備考》等。
趙翼(1727-1814),清史學家、文學家。字耘松。江蘇陽湖(今常州)人。初由舉人充內閣中書,供職軍機處,乾隆中期成進士,授編修。出任鎮安知府、貴西兵備道。有經世之略、先後參與用兵緬甸、台灣之事。辭官後以著述為務,與同時學者袁枚、蔣士銓齊名。以史學見長。著有《二十二史札記》、《皇朝武功紀盛》、《陔余叢考》、《檐曝雜記》、《甌北詩集》。
趙之琛(1781-1860),清篆刻家。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字次閑,號獻父,別號寶月山人。篆刻早年師法陳鴻壽,後從陳豫鍾,取各家之長,以工整挺拔出之,尤以單刀著名。為「西泠八家」之一。工書法,亦能畫。有《補羅迦室印譜》及詩集等。
趙慶熺(1792-1847),清文學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秋舲。道光進士。曾選任為陝西延川知縣,未往,改金華教授,未履任。工詩詞,擅散曲。有《香消酒醒詞》、《香消酒醒曲》、《蘅香館詩稿》等。
趙之謙(1829-1884),清書畫家、篆刻家。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撝叔,號悲盦、無悶。清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咸豐舉人。歷任江西奉新、南城等縣縣令。詩文務為新奇,書畫篆刻獨步一時,別具新意,影響頗大。著有《勇廬閑話》、《補環宇訪碑錄》、《六朝別字記》等,篆刻有《二金蝶堂印存》。並輯刻《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收錄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史料。
趙三多(1841-1902),清末義和團首領之一。又名洛珠,字祝盛,人稱趙老祝,直隸威縣(河北威縣)人。為梅花拳(後稱義和拳)師,在直、魯兩省交界鄉村廣設拳場,收徒兩千餘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在冠縣(屬山東)聚眾起義,以「助清滅洋」為旗幟,義和團運動由此發端。轉戰於直、魯兩省,多次攻打洋教堂及清軍。二十八年,兵敗被捕,絕食身亡。
趙爾豐(?-1911),清末將領。字季和,漢軍正藍旗人。歷任道員、川滇邊務大臣等職,曾在川邊推行改土歸流。又令川商自辦淺水輪,是為川江駛輪之始。宣統三年(1911)擢四川總督,鎮壓保路運動,時人斥為「屠戶」。武昌起義後,被迫宣布四川獨立,及見清廷未亡,又煽動兵變。被處死。
趙藩(1851-1927),清末民初學者。雲南劍川人,字樾村,號蝯仙。白族。清光緒舉人。早年參加鎮壓雲南杜文秀回民起義。曾任四川川南道按察使。辛亥革命前棄官回籍。1913年當選為眾議員入京,後反對袁世凱稱帝,曾代表唐繼堯任廣州護法軍政府交通部部長。1920年辭職回滇,任雲南省圖書館館長。編有《雲南叢書》,著有《向湖村舍詩初集、二集》、《桐華館夢緣集》等。
其他趙姓名人有傳說人物趙公明;春秋趙國君趙無恤、趙浣、趙籍、趙章、趙種、趙語、趙何、趙丹、趙偃、趙王遷、趙嘉,大臣趙豹;西漢大臣趙廣漢;東漢大臣趙溫;唐琴家趙耶利;北宋皇帝趙光義、趙恆、趙禎、趙曙、趙頊、趙煦、趙桓,大臣趙高,將領趙珣,詩人趙鼎臣;南宋皇帝趙構、趙昚、趙敦、趙擴、趙昀、趙禥、趙昰;金隱士趙質;明火器專家趙士禎,醫學家趙獻可,藏書家趙均;清大臣趙慎喬,文學家趙慈等;近當代趙姓名人有革命家趙世炎,政治家趙紫陽,民主革命家趙聲,紅軍將領趙博生,軍事家趙爾陸、趙壽山,抗日英雄趙尚志、趙一曼、趙登禹,北洋政府將領趙秉鈞,國民黨將領趙恆惕、趙錫田,佛教學者趙朴初,基督教學者紫宸,空間物理學家趙九章,物理學家趙忠堯,化學家趙承嘏,化學工程專家趙宗燠,地質學家趙亞曾、趙金科,葯學家趙燏黃,育種學家趙洪璋,建築師趙深,市政和道路工程專家趙祖康,語言學家趙元任,目錄版本學家趙萬里,編輯出版家趙家璧,戲曲理論家趙景深,音樂理論家趙沨,小說家趙樹理,專欄作家趙超構,畫家趙少昂、趙望雲、趙無極,電影演員趙丹、趙子岳,舞蹈演演員趙青,中央電視台台長趙化勇,電視主持人趙忠祥、趙赫,評劇演員趙麗蓉,西河大鼓趙派創始人趙玉峰,小品演員趙本山,相聲演員趙炎,羽毛球運動員趙劍華及青海省知名站長趙生祥等。
http://tieba..com/f?kz=593593474
2. 民國邵子獻對聯(芯包老)八十年代裱
民國對聯三百副及其註解【珍藏版】
曲園聯
王闓運
曲徑通幽處;
園林無俗情。
[簡注]曲園:在浙江杭州,為俞樾之別墅。樾號曲園。王闓運(1833-1916),字壬秋,一字壬父,號湘綺,清末湖南湘潭人。咸豐舉人。入曾國藩幕僚。後相繼為成都尊經書院、長沙思賢講舍主講,為衡山船山書院山長,江西大學堂總教習。辛亥革命後,為袁世凱政府清史館館長。有《湘綺樓聯話》、《湘綺樓詩文集》。「曲徑」句:出自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詩:「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園林」句:「出自晉陶淵明《辛丑歲七月赴假江陵夜行塗口》詩:「詩書敦宿好,林園無俗情。」 聯語集句,信手拈來,上聯切曲園清靜幽深的環境;下聯切園林高雅,無世俗情態。化用時只將陶詩中「林園」顛倒為「園林」,嵌「曲園」二字,真乃匠心獨運,妙化天成,令人神往。
嶽麓寺
前 人
漢魏最初名勝;
湖湘第一道場。
[簡注]嶽麓寺:在湖南長沙嶽麓山腰。建於公元268年(晉武帝泰始四年)。漢魏:指東漢和三國時魏國。名勝:風景優美的地方。此指嶽麓寺為著名的古跡。湖湘:即湖南。道場:指佛寺。聯語著眼於歷史久遠和規模宏大,紀事簡潔明晰。
關聖殿
前 人
匹馬斬顏良,河北英雄皆喪膽;
單刀赴魯肅,江南士子盡低頭。
[簡注]關聖殿:在湖南湘潭。祀關羽。顏良:東漢末,袁紹手下的一員大將。「單刀」句:指諸葛瑾沒能討回荊州,孫權設下一計,叫魯肅宴請關羽,若不肯交出荊州就將關羽殺掉。關羽見邀,單刀赴會,沉著機智地脫離險境。聯語演繹《三國演義》中表現關羽剛毅忠勇的故事,上下聯的結句以議論的筆觸,突出關羽的英雄形象。對仗工整,通俗易懂,婦孺可誦。
湖南會館
前 人
少年裘馬錦江游,喜整頓重來,秋稻屢豐兵氣靖;
高會簪纓華屋敞,願英賢繼跡,甘棠留蔭後人看。
[簡注]湖南會館:在四川成都。裘馬:車馬衣裘。《論語·公冶長》:「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後以喻生活豪華。唐杜甫《秋興》:「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 錦江:水名。在四川成都南。此代成都。整頓:收拾,准備。宋辛棄疾《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詞:「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兵氣:戰爭的氣氛。 靖:止息。 高會:大宴會。簪纓:古代官吏的冠飾。喻顯貴。華屋:壯麗的房屋。甘棠:喬木名,也稱棠梨。此指《詩經·召南》篇名。傳說周武王時,召伯(奭)巡行南國,曾憩甘棠樹下,後人思其德,因作《甘棠》詩。後用作稱頌官吏政績之詞。蔭:蔭庇。聯語於敘事抒情、感懷寄慨之時,寄希望於地方官多施惠政,福澤蔭庇後人。是勉人亦是自勵。
贈與會者聯
馬相伯
恥莫大於亡國;
戰雖死而猶生。
[簡注]與會者:1937年7月7日,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全國救國會第二次執委會在上海召開時,馬相伯題聯贈與會者。馬相伯(1840—1939),字良,江蘇丹徒人。入耶穌教,獲神學博士,為神父。曾創辦震旦學院,復旦公學,曾代理北大校長。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聯語直抒胸臆,豪氣凌雲,激勵國民鬥志,表現了一個愛國者的感天動地的氣概。
賀熊希齡續娶
前人
艷福晚年多,人成佳偶;
春光先日到,天結良緣。
[簡注]熊希齡(1870—1937),字秉三,湖南鳳凰人。清光緒進士。朝考後點翰林院庶吉士。參加湖南維新運動,被劾革職。後東渡日本。回國後,任袁世凱政府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後在北京創辦香山慈幼院,從事社會慈善事業,出任世界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會長。1935年1月,六十六歲的熊希齡續娶三十三歲的女教授毛彥文。相伯賀以此聯。上聯以「艷福」切合晚年娶年青貌美之妻;下聯以「春光」句切續娶。聯語諧而不俗,諷中見雅,讀來別有韻味。
賀章炳麟六十九歲壽
前人
絳帳談經,頭點虎丘之石;
瀛州說理,律回黍谷之春。
[簡注]章炳麟(1869-1936),一名絳,字枚叔,號太炎。浙江餘杭人。早年參加同盟會,主編《民報》與改良派論戰。辛亥革命後,任孫中山總統府樞密顧問,曾七次被追捕,三次入獄,後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晚年力主抗日救亡。國學造詣極深,著述甚豐,著有《章氏叢書》、《續編》、《三編》,《太炎集聯》等。絳帳:後漢馬融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後因用絳帳作為師長或講座的代稱。亦指代學校。談經:指章在蘇州授徒講學。 「頭點」句:化自古代傳說,道生法師入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群石皆點頭。後指講道說理透徹,使不易感化者信服。虎丘山名。在蘇州。瀛州:州名。在今河北河間縣一帶。此借指日本。說理:指章在日本東京主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宣傳革命。 「律回」句:謂處境困難而出現了轉機為黍谷回春。黍谷:山名。又名燕谷山,寒谷山。在今北京密雲縣西南。相傳此處地美而寒,不生五穀,鄒衍吹律而暖氣生,燕人種黍其中,故曰黍谷。聯語古樸典雅,化典實自然貼切,表達作者頌贊和敬仰之情。
題寒山寺
陸潤庠
近郭古招堤,毗連滸墅名區,漁水秋深涵月影;
傍山新結構,依舊楓江野渡,客船夜半聽鍾聲。
[簡注]寒山寺:在江蘇蘇州市西楓橋附近。該寺於咸豐十年(1860)毀於戰火,宣統三年(1911)重建告竣,陸題此聯。陸潤庠(1841—1915),字鳳石,江蘇元和(今蘇州人)。同治進士第一,官至東閣大學士。辛亥革命後留毓慶宮為溥儀師傅,授太保。工聯擅書,時有雙壁之譽。郭:外城。招提:梵語,義為四方。四方之僧稱招提僧,四方僧之住處稱招提僧房。後為寺院的另稱。此指古寒山寺。毗連:聯接。毗,通「比」。滸墅:地名。在江蘇吳縣(今蘇州)西北有滸墅關。名區:著名的地區。指蘇州楓橋。漁水:漁船上點點漁火映入江水中。新結構:指重建的寒山寺。楓江:這里指寺前的大運河。野渡:郊野的渡口。唐韋應物《滁州西澗》詩:「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客船」句:化自張繼《楓橋夜泊》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聯語藉寒山寺重建竣工,即景生情,楓江依舊,漁火客船,月影鍾聲,好一幅深秋夜色圖,宛如畫境詩廊,饒有情致。
題遠香堂
前人
舊雨集名園,風前煎茗,琴酒留題,諸公回望燕雲,應喜清流同茂苑;
德星臨吳會,花外停旌,桑麻閑課,笑我徒尋鴻雪,竟無佳句續梅村。
[簡注]遠香堂:在江蘇蘇州拙政園。舊雨:喻老朋友。唐杜甫《秋述》:「秋,杜子卧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 名園:指拙政園。燕雲:五代燕雲十六州約當今河北、山西兩省北部地區。此指代京都北京。清流:此指知名的文士詩家。茂苑:花木繁茂的苑囿。德星:比喻賢士。吳會:指今蘇州市。旌:此指代旌車。漢時朝廷用旌帛蒲車徵召民間人士,合稱「旌車」。課:此謂課讀,從事教學、傳授知識。鴻雪:鴻鳥在雪泥上留下的爪印。宋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爪印,鴻飛那復計東西。」此喻往事的痕跡。梅村:清代詩人吳偉業的號。聯語追憶舊事,記述詩文舊友聚會暢詠之盛況,觸景生情,感慨當年,寄意園林,蘊含別趣。
平山堂
金武祥
勝跡溯歐陽,當年風景何如?試問橋頭明月;
高吟懷水部,此去雲山更遠,重探嶺上梅花。
[簡注]平山堂:在江蘇揚州。為北宋文學家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所建,亦為他與詩人宴會吟詠之場所。金武祥(1841—1925),字溎生,號粟香,別署水月主人。江蘇江陰人。署赤溪直隸廳同知。工詩擅聯,有《粟香隨筆》等。溯:追憶。歐陽:指歐陽修。「試問」句:化自唐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二十四橋明月夜」句。水部:指南朝梁詩人何遜,他曾任尚書水部郎,後移居揚州。何遜有《揚州法曹梅花盛開》詩。嶺上:指揚州梅花嶺。因滿山栽種梅樹而得名。
聯語詠懷勝跡,追昔撫今,生滄桑興替之慨,抒緬懷前賢之情。結構工整,詞彩燦然。
環川草堂
前 人
芙蓉江上占林泉,解組歸來,勝境重開摩詰畫;
桃李園中宴花月,飛觴歌詠,良游愧乏惠連詩。
[簡注]環川草堂:在江蘇江陰。芙蓉江:水名。甌江別名。在浙江溫州。作者有《芙蓉江上草堂詩稿》。林泉:山林與泉石。指幽靜宜於隱居之處。解組:解下印綬。組,印綬。指辭去官職。摩詰:即唐代詩畫家王維的字。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以詩畫名盛開元天寶間。人稱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桃李園:指環川草堂。花月:花晨月夕。《舊唐書·羅弘信傳》附《羅威》:「每花朝月夕,與賓佐賦詠,甚有情致。」 飛觴:傳杯飲酒。觴,盛有酒的杯。歌詠:歌唱吟詠,以抒胸臆。良游:暢游。此指歡游的遊人。愧乏:慚愧缺少。惠連:即南朝宋詩人謝惠連。惠連十歲能屬文,書畫並妙。族兄靈運特賞之。聯語感事懷人。抒情寄慨,山水旨趣盡表現在駢驪的字里行間。
成都武侯祠
馮 煦
親賢臣,國乃興,當年三顧頻煩,始延得漢家正統;
治大事,人為本,今日四方靡騁,願佑茲蜀郡遺黎。
[簡注]成都武侯祠:在四川成都市南郊。西晉末年十六國時期李雄所建。後與劉備昭烈廟合並,名漢昭烈廟。康熙十一年(1672)重新修建。武侯,即蜀漢諸葛亮,字孔明,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官至丞相,死後謚號忠武侯。馮煦(1842—1927),字夢華,號蒿庵,江蘇金壇人。清光緒進士。官至安徽巡撫。入民國,總纂《江南通志》。工詩詞,雅好制聯。有《蒿庵類稿》、《續稿》。親賢臣:見諸葛亮《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親近。乃:才。三顧:見唐杜甫《蜀相》詩:「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頻煩:頻繁,指反復咨詢、商議。延:延接、延續。漢家:指劉氏的漢朝。此指蜀漢。正統:指一脈相承、統一全國的封建王朝為正統。漢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劉備稱帝於蜀,國號漢,自稱繼漢正統。舊史以別於前後漢,稱為蜀漢,又稱季漢。明朝謝陛撰《季漢書》,尊蜀漢劉備為正統,以吳、魏為世家。治大事,人為本:化用劉備的話:「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本,事物的根基主體。四方靡騁:化自《詩經·小雅·節南山》:「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靡騁,本謂不能縱馬賓士。後以喻不能施展抱負。佑:助,保佑。蜀郡:指四川。遺黎:亡國之民。亦作遺民。聯語構思工穩,化用詩文詞句妥切,詠史論理,緬懷人物,寄意抒情,表達對諸葛亮的敬仰之忱。他的另一副武侯祠聯,從一個角度,高度評價武侯。聯雲:「此老不攻畫,不善書,不精雜詩,壓倒蜀吳魏中幾多偽士;其人可託孤,可寄命,可臨大節,算來夏商周後一個純臣。」
葛蔭山莊
徐致靖
對此好湖山,再休提世外滄桑,人間營逐;
無多新結構,且領略稚川凡訣,孤嶼清風。
[簡注]葛蔭山莊:在浙江杭州葛嶺。徐致靖(1843—1917),字子靜,晚號僅叟,江蘇宜興人。寄籍順天宛平(今並入北京市)。清光緒進士,官至禮部侍郎。戊戌政變後被逮問。有《僅叟詩文》。滄桑:滄海桑田的省稱。意為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喻世事變化之大。營逐:圍繞追逐。結構:物體構造的樣式。漢王文考(延壽)《魯靈光賦》:「於是詳察其棟宇,觀其結構,……三間四表,八維九隅。」領略:欣賞體會。稚川:道家傳說的仙都。為稚川真君所居。稚川,葛洪的字。僧契虛曾入商山,見山頂有城邑宮闕,珍珠寶玉交映於雲霞之外,謂是仙都稚川。凡訣:大概的秘訣、要領。孤嶼:此指葛嶺。聯語由晉葛洪煉丹成仙而生發感慨。對「世外滄桑」、「人間營逐」採取逃避的態度,對「稚川凡訣」、「孤嶼清風」產生了欣賞的興趣。即事抒懷,意在聯外。
鑫泰恆錢庄
盛宣懷
朱提公子千金諾;
白水真人四海游。
[簡注]鑫泰恆錢庄:在浙江杭州。盛宣懷(1844-1916),字杏蓀,號次沂,江蘇武進(今常州)人。清末諸生。早年入李鴻章幕。後辦洋務,任輪船招商局會辦、紅十字會會長、電報局總辦。官至郵傳部大臣。有《愚齋存稿》。朱提:山名。在雲南昭通縣境。《漢書·地理志》上《犍為郡》:「縣十二……朱提,山出銀。」《注》:「應邵曰:朱提山在西南。蘇林曰:朱,音銖;提,音時。」又《食貨志》下:「朱提銀重八兩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後以朱提為銀的代稱。公子:此指漢朝季布。千金諾:即一諾千金。諾言之信實可貴。《史記·季布傳》:「楚人諺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季布,楚人,為項羽大將,多次使劉邦受困。劉邦滅項羽後,以千斤重賞追捕季布。布藏匿魯朱家處,朱家勸灌嬰說服劉邦赦免季布。布得赦免,拜為郎中。白水:典出《左傳·僖公》二四年:「到黃河,子犯拿一塊寶玉送給公子說:『我執轡相從巡行天下,我的罪過實在很多,我自己都知道,何況你呢!請讓我從此離開你吧。』公子說:『此後如果不與舅氏同心的話,就請以白水為證。』」後以白水表示信守不移之詞。白水真人,指東漢光武帝劉秀。秀生於南陽白水鄉,讖稱白水真人。四海游:化用「四海承風」意。此指錢庄信實風行天下。聯語化用典實,組句精工,切錢庄、切誠信,構思不可不謂之巧。
鑒 亭
吳昌碩
攬景鑒湖同,鷗鷺盡堪尋舊侶;
成仁泰山重,松筠猶自此清風。
[簡注]鑒亭:在浙江杭州西湖西泠印社。吳昌碩(1844—1927),原名俊,又名俊卿,字倉石,後改昌碩,號缶廬、老缶,浙江安吉人。諸生,官江蘇安東縣令,一月即辭,居上海致力繪畫。創辦西泠印社,任社長。有《缶廬存詩》、《缶廬存印》、《吳昌碩書畫集》。人稱他「道咸同光宣五朝,兼詩書畫篆刻四絕」,亦精對聯。鑒湖:湖名。在浙江紹興。鷗鷺:海鷗、白鷺。《列子·黃帝》:「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後指人無巧詐之心,異類可以親近。後以「鷗鷺忘機」比喻淡泊隱居,不以世事為懷。宋陸游《烏夜啼》曰:「鏡湖西畔鞦韆頃,鷗鷺共忘機。」舊侶:舊友。成仁:成就仁德。《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指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生命叫成仁。泰山重:化自《漢書·司馬遷傳》報任安書:「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松筠:松與竹。因其材質堅韌,經冬不凋,多用作比喻節操堅貞。清風:喻高潔。聯語要言不煩(凡?),語意凝重雅緻,清新脫俗,表達作者追求美德、淡泊明志的情操。
西泠印社隱閑樓
前人
印詎無原,讀書坐風雨晦明,數布衣曾開浙派;
社何敢長,識字僅鼎彝瓴甓,一耕夫來自田間。
[簡注]西泠印社:在浙江杭州西湖孤山,因地近西泠橋故名。詎:豈,那能。原:水源,來源。風雨晦明:指刮風下雨,昏暗晴朗的天氣。宋蘇軾《放鶴亭記》:「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布衣:平民。此指未做官的人。浙派:指由清乾隆時丁敬創立的篆刻流派,繼起者有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等,世稱「西泠八家」。他們的特點是宗秦、漢而取眾家之長。這些人沒有任過官職,所以說「數布衣」。社:西泠印社。長:指印社社長。鼎彝:鼎,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常見者為三足兩耳。彝,古代宗廟中的禮器,常於上刻銘功記德的文字。瓴甓:古代的陶磚瓦缶,上面亦都刻有文字。這些常作為篆刻仿效的對象。一耕夫:一個耕種的農夫。吳昌碩的自稱。自謙為「來自田間」的「耕夫」。此聯撰於1917年,聯語簡明扼要,主旨明確,記述「西泠印社」篆刻藝術的源流,表現了該社當時對篆刻書畫的研究所起到的作用,及其在我國篆刻史上的學術地位。
墓聯自題
傅毓湘
梅花明月幽人宅;
蘭芷香風故國魂。
[簡注]墓聯:鐫刻於墳墓碑石上之聯。傅毓湘(1845—1922),字金波,湖南湘鄉人。清同治舉人。歷藍山、寶慶等地教職二十年。特授南陵縣令。有《樓山吟草》稿本。幽人:隱士。《易經·履》:「履道坦坦,幽人貞吉。」喻人死後入土為歸隱。蘭芷:蘭草和白芷,皆香草。故國:古國,祖國,故鄉。此指祖國。聯語遣詞工緻,淡雅中透出一股清香,表現作者高潔的情懷,超然自得的旨趣。
題林海亭
樊增祥
小住為佳,且吃了趙州茶去;
曰歸可緩,試同歌陌上花來。
[簡注]林海亭:在浙江杭州西湖九溪。樊增祥(1846—1931),字嘉父,號雲門,別號樊山,湖北恩施人。清光緒進士。官至江寧布政使,護理兩江總督。有《樊山全集》。 「小住」句:勸人暫留的話。化自晉無名氏《且住為佳帖》:「天氣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近,且住為佳爾。」宋辛棄疾《霜天曉角·旅興》詞:「宦遊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落花寒食,得且住,為佳耳。」
趙州茶:趙州,人名。本姓郝,曹州人。唐代高僧,法名從諗,南泉普願弟子。傳揚佛教,不遺餘力,世稱趙州和尚。每出言,必先說「吃茶去」。據說飲茶可達於頓悟,即所謂趙州禪法。見《五燈會元·南泉普願禪宗法嗣·趙州從諗禪師》。後遂為典故,並以「趙州茶」指寺院招待的茶水。
「曰歸」兩句:化自宋蘇軾《陌上花引》。陌上花,民歌名。宋蘇軾《陌上花引》詩:「游九仙山,聞里中兒歌《陌上花》。父老雲:吳越王(錢鏐)妃每歲春必歸臨安,王以書遺妃曰:『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聯語平實奇巧,俗中見雅,借典故而翻新意,游者自能品出個中情味。
3. 清末篆刻名家
張辛(1811~1848)清代篆刻家.原名辛有,字受之,浙江海鹽人.張燕昌從子,張廷濟侄,嘗為廷濟刻印,極受稱賞.廷濟清儀閣中收藏金石艾字甚富,受之得窺珍秘,其藝日進.兼善刻竹,蒼勁渾朴,別有生趣.
吳咨(1813~1858)清代篆刻家.字聖俞,又字曬予,江蘇武進人.曾學於李兆洛,工篆,隸書.能晝花卉,魚鳥,得惲壽平神趣.尤精篆刻,所見金石文字,秦漢碑版極多,故所作多字印與筆晝繁復之字,處理妥貼舒暢.曾寄居江陰陳式金家,為其刻印頗多.著有《續三十五舉》及《適園印存》二卷,《適園印印》四卷.
陳介祺(1813~1884)清代篆刻家,鑒別家.字壽卿,號簠齋,別號海濱病叟,山東濰縣(今濰坊)人.富收藏,精鑒別.工書法,以顏真卿筆意出入鍾鼎文字,自成一家.生平好占文字,與吳式芬,潘祖蔭,吳雲,吳大澄等,文字之交甚密.因藏有十鍾,名其齋曰「十鍾山房」.又以三代璽及秦漢印萬餘方,輯成《十鍾山房印舉》.
胡震(1817~1862)清代篆刻家.字伯恐,不恐,號鼻山,別號胡鼻山人,富春山人,富春大嶺長,浙江富陽人.對篆,隸之學,造詣均深,尤工隸書.所作有亂頭粗服,天真自然之致.與錢松往還甚密.同治元年(1862)卒於滬上.
錢松(1818~1860)清代篆刻家.字叔蓋,號耐青,鐵廬,別號末道士,西郭外史,雲居山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流寓上海.善書法,能山水,花卉.精鑒別,工篆刻,為西冷八家之一.曾摹漢印二千方,所刻雄渾淳樸,在浙派中別具面目.著有《未虛室印譜》,《鐵廬印譜》.傳世晝跡有咸豐七年(1857)作《梅竹圖》軸,圖錄於《名人梅花集》;八年作《仿黃子久山水圖》軸,圖錄於《金石家書晝集》;同年又作《仿白玉蟾梅花圖》軸,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欣賞
江尊(1818~1908)清代篆刻家.字尊生,號西谷,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晚寓吳中.工篆刻,為趙之琛弟子,傳乃師衣缽.戴熙,黃谷原為其作《西谷圖》卷,均名流題詠.
孫三錫清代篆刻家.字桂山,又字桂珊,子寵,號懷叔,別號碧壺生,華南逸史,浙江平湖人;一說晚徙海鹽;平湖,海鹽,明清時均屬嘉興府.官陝西蟄厔縣丞.工書法,學孫過庭.善刻竹;篆刻師陳鴻壽,渾朴遒勁,頗有韻致.善晝花鳥,為江介門生,亦清麗絕俗.
徐三庚(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詵郭,號井疊,又號袖海,別號金疊山民,似魚室主,餘糧生,浙江上虞人.善篆,隸,常用《吳紀功碑》體勢入印,在吳熙載,趙之謙外,能另闢面目.刻款運刀熟練,不加修飾,有生辣遒勁之致.著有《金疊山民印存》二卷.作品欣賞
趙之謙(1829~1884)清末篆刻家,書晝家.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偽叔,號悲盦,憨寮,無悶,鐵三,梅盦,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文宗咸豐九年(1859)舉人.歷官江西鄱陽,奉新,南城等知縣.博古通今,與文人周白山(字雙庚,號四雪,餘姚人)相友善.精篆刻,初學浙,院二派,後突破秦漢璽印規范,吸取古錢幣,鏡銘及碑版等篆字入印,章法講究,吉勁渾厚,閑靜遒麗,別創新格,印側刻晝像,亦屬首創.書法初學顏真卿,兼習南北二派,一度去揚州鬻字,未得時賞,折回後苦心精思,悟徹書畫合一之旨,求筆訣於古今人書,得包世臣,張琦的論著,而知鉤捺拒送,萬毫齊力之法,遂專力於篆隸八分,參以六朝造像,隸書師法鄧石如,以魏碑筆勢寫行書,日臻神妙,創立自己面目.擅晝花卉蔬果,筆墨酣暢,水墨交融,設色濃艷,有寬博淳厚之趣,揉合徐渭,原濟,李鱔諸家而抒出已意,開清末寫意花卉新風.傳世作品有《秋葵芭蕉圖》軸,《菊花圖》軸,現藏上海博物館;《綉球圖》軸,《山茶梅石圖》軸,藏遼寧省博物館.著有《二金蝶堂印譜》,《補環字訪碑錄》,《六朝別字記》等.曾總纂《江西通志》.1935牢上海中華書局出版《趙偽叔花卉冊》影印本.作品欣賞
王石經(1833~1918)清代篆刻家.字西泉,一字君都,別署甄古齋主,山東濰縣人.與同里陳介祺交善,得窺其所藏三代器物,璽印,陶,瓦等,因對三代,秦漢文字,極有研究.所作篆法運刀,能合古制.刻古璽,有三代鼎彝末經剔刷的款識之生辣感.治漢印,規炬准繩,寧靜平穩,頗有清氣,惜呈疲軟.著有《甄古齋印譜》(又名《西泉印存》).。
胡钁(1840~1910)清代篆刻家.字匊鄰,號老匊,匊,一作菊,別號晚翠亭長,浙江崇德(今桐鄉)人.生於清道光二十年,卒於宣統二年,享年七十一歲.工詩,善書,精刻印刻竹.得力於漢玉印,鑿印詔版.所作白,匠心獨運能於疏落中見緊湊,得自然之趣.曾摹刻宋拓《聖教序》,《麻姑仙壇記》及《醴泉銘》不失神韻.刻竹木一如刻石,不以平底光潔取勝,而著眼傳神,故亦以刻竹家著名.著有《不波小泊吟草》,《晚翠亭印儲》
4. 書法經(213) 西泠八家的對聯,絕對不
趙之琛《隸書「碧蘿綠蟻」七言聯》
釋文:碧蘿滿瓶書滿架,綠蟻沿壁蘚沿階。
款識:次閑趙之琛。
錢松
錢松《隸書七言聯》
釋文:闕文完補崇先正,舊學加修屏異思。
款識:集史群鄉孔廟碑。嘯篁仁兄先生大雅之屬。叔蓋弟錢松書時丁巳冬。
鈐印:雲居山人(朱文)、錢松之印(白文)
5. 民國對聯三百副及其註解
曲園聯
王闓運
曲徑通幽處;
園林無俗情。
[簡注]曲園:在浙江杭州,為俞樾之別墅。樾號曲園。王闓運(1833-1916),字壬秋,一字壬父,號湘綺,清末湖南湘潭人。咸豐舉人。入曾國藩幕僚。後相繼為成都尊經書院、長沙思賢講舍主講,為衡山船山書院山長,江西大學堂總教習。辛亥革命後,為袁世凱政府清史館館長。有《湘綺樓聯話》、《湘綺樓詩文集》。「曲徑」句:出自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詩:「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園林」句:「出自晉陶淵明《辛丑歲七月赴假江陵夜行塗口》詩:「詩書敦宿好,林園無俗情。」
聯語集句,信手拈來,上聯切曲園清靜幽深的環境;下聯切園林高雅,無世俗情態。化用時只將陶詩中「林園」顛倒為「園林」,嵌「曲園」二字,真乃匠心獨運,妙化天成,令人神往。
見《古今名人聯話》。下同
嶽麓寺
前
人
漢魏最初名勝;
湖湘第一道場。
[簡注]嶽麓寺:在湖南長沙嶽麓山腰。建於公元268年(晉武帝泰始四年)。漢魏:指東漢和三國時魏國。名勝:風景優美的地方。此指嶽麓寺為著名的古跡。
湖湘:即湖南。道場:指佛寺。聯語著眼於歷史久遠和規模宏大,紀事簡潔明晰。
關聖殿
前
人
匹馬斬顏良,河北英雄皆喪膽;
單刀赴魯肅,江南士子盡低頭。
[簡注]關聖殿:在湖南湘潭。祀關羽。顏良:東漢末,袁紹手下的一員大將。「單刀」句:指諸葛瑾沒能討回荊州,孫權設下一計,叫魯肅宴請關羽,若不肯交出荊州就將關羽殺掉。關羽見邀,單刀赴會,沉著機智地脫離險境。聯語演繹《三國演義》中表現關羽剛毅忠勇的故事,上下聯的結句以議論的筆觸,突出關羽的英雄形象。對仗工整,通俗易懂,婦孺可誦。
湖南會館
前
人
少年裘馬錦江游,喜整頓重來,秋稻屢豐兵氣靖;
高會簪纓華屋敞,願英賢繼跡,甘棠留蔭後人看。
[簡注]湖南會館:在四川成都。裘馬:車馬衣裘。《論語·公冶長》:「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後以喻生活豪華。唐杜甫《秋興》:「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
錦江:水名。在四川成都南。此代成都。整頓:收拾,准備。宋辛棄疾《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詞:「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兵氣:戰爭的氣氛。
靖:止息。 高會:大宴會。
簪纓:古代官吏的冠飾。喻顯貴。華屋:壯麗的房屋。甘棠:喬木名,也稱棠梨。此指《詩經·召南》篇名。傳說周武王時,召伯(奭)巡行南國,曾憩甘棠樹下,後人思其德,因作《甘棠》詩。後用作稱頌官吏政績之詞。蔭:蔭庇。聯語於敘事抒情、感懷寄慨之時,寄希望於地方官多施惠政,福澤蔭庇後人。是勉人亦是自勵。
見《中華對聯大典》
贈與會者聯
馬相伯
恥莫大於亡國;
戰雖死而猶生。
[簡注]與會者:1937年7月7日,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全國救國會第二次執委會在上海召開時,馬相伯題聯贈與會者。馬相伯(1840—1939),字良,江蘇丹徒人。入耶穌教,獲神學博士,為神父。曾創辦震旦學院,復旦公學,曾代理北大校長。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聯語直抒胸臆,豪氣凌雲,激勵國民鬥志,表現了一個愛國者的感天動地的氣概。
見《古今名人聯話》。下同
賀熊希齡續娶
前人
艷福晚年多,人成佳偶;
春光先日到,天結良緣。
[簡注]熊希齡(1870—1937),字秉三,湖南鳳凰人。清光緒進士。朝考後點翰林院庶吉士。參加湖南維新運動,被劾革職。後東渡日本。回國後,任袁世凱政府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後在北京創辦香山慈幼院,從事社會慈善事業,出任世界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會長。1935年1月,六十六歲的熊希齡續娶三十三歲的女教授毛彥文。相伯賀以此聯。上聯以「艷福」切合晚年娶年青貌美之妻;下聯以「春光」句切續娶。聯語諧而不俗,諷中見雅,讀來別有韻味。
賀章炳麟六十九歲壽
前人
絳帳談經,頭點虎丘之石;
瀛州說理,律回黍谷之春。
[簡注]章炳麟(1869-1936),一名絳,字枚叔,號太炎。浙江餘杭人。早年參加同盟會,主編《民報》與改良派論戰。辛亥革命後,任孫中山總統府樞密顧問,曾七次被追捕,三次入獄,後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晚年力主抗日救亡。國學造詣極深,著述甚豐,著有《章氏叢書》、《續編》、《三編》,《太炎集聯》等。絳帳:後漢馬融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後因用絳帳作為師長或講座的代稱。亦指代學校。談經:指章在蘇州授徒講學。
「頭點」句:化自古代傳說,道生法師入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群石皆點頭。後指講道說理透徹,使不易感化者信服。虎丘山名。在蘇州。瀛州:州名。在今河北河間縣一帶。此借指日本。說理:指章在日本東京主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宣傳革命。
「律回」句:謂處境困難而出現了轉機為黍谷回春。黍谷:山名。又名燕谷山,寒谷山。在今北京密雲縣西南。相傳此處地美而寒,不生五穀,鄒衍吹律而暖氣生,燕人種黍其中,故曰黍谷。聯語古樸典雅,化典實自然貼切,表達作者頌贊和敬仰之情。
題寒山寺
陸潤庠
近郭古招堤,毗連滸墅名區,漁水秋深涵月影;
傍山新結構,依舊楓江野渡,客船夜半聽鍾聲。
[簡注]寒山寺:在江蘇蘇州市西楓橋附近。該寺於咸豐十年(1860)毀於戰火,宣統三年(1911)重建告竣,陸題此聯。陸潤庠(1841—1915),字鳳石,江蘇元和(今蘇州人)。同治進士第一,官至東閣大學士。辛亥革命後留毓慶宮為溥儀師傅,授太保。工聯擅書,時有雙壁之譽。郭:外城。招提:梵語,義為四方。四方之僧稱招提僧,四方僧之住處稱招提僧房。後為寺院的另稱。此指古寒山寺。毗連:聯接。毗,通「比」。滸墅:地名。在江蘇吳縣(今蘇州)西北有滸墅關。名區:著名的地區。指蘇州楓橋。漁水:漁船上點點漁火映入江水中。新結構:指重建的寒山寺。楓江:這里指寺前的大運河。野渡:郊野的渡口。唐韋應物《滁州西澗》詩:「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客船」句:化自張繼《楓橋夜泊》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聯語藉寒山寺重建竣工,即景生情,楓江依舊,漁火客船,月影鍾聲,好一幅深秋夜色圖,宛如畫境詩廊,饒有情致。
題遠香堂
前人
舊雨集名園,風前煎茗,琴酒留題,諸公回望燕雲,應喜清流同茂苑;
德星臨吳會,花外停旌,桑麻閑課,笑我徒尋鴻雪,竟無佳句續梅村。
[簡注]遠香堂:在江蘇蘇州拙政園。舊雨:喻老朋友。唐杜甫《秋述》:「秋,杜子卧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
名園:指拙政園。燕雲:五代燕雲十六州約當今河北、山西兩省北部地區。此指代京都北京。 清流:此指知名的文士詩家。茂苑:花木繁茂的苑囿。德星:比喻賢士。
吳會:指今蘇州市。旌:此指代旌車。漢時朝廷用旌帛蒲車徵召民間人士,合稱「旌車」。課:此謂課讀,從事教學、傳授知識。鴻雪:鴻鳥在雪泥上留下的爪印。宋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爪印,鴻飛那復計東西。」此喻往事的痕跡。梅村:清代詩人吳偉業的號。聯語追憶舊事,記述詩文舊友聚會暢詠之盛況,觸景生情,感慨當年,寄意園林,蘊含別趣。
平山堂
金武祥
勝跡溯歐陽,當年風景何如?試問橋頭明月;
高吟懷水部,此去雲山更遠,重探嶺上梅花。
[簡注]平山堂:在江蘇揚州。為北宋文學家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所建,亦為他與詩人宴會吟詠之場所。金武祥(1841—1925),字溎生,號粟香,別署水月主人。江蘇江陰人。署赤溪直隸廳同知。工詩擅聯,有《粟香隨筆》等。溯:追憶。歐陽:指歐陽修。「試問」句:化自唐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二十四橋明月夜」句。水部:指南朝梁詩人何遜,他曾任尚書水部郎,後移居揚州。何遜有《揚州法曹梅花盛開》詩。嶺上:指揚州梅花嶺。因滿山栽種梅樹而得名。
聯語詠懷勝跡,追昔撫今,生滄桑興替之慨,抒緬懷前賢之情。結構工整,詞彩燦然。
環川草堂
前
人
芙蓉江上占林泉,解組歸來,勝境重開摩詰畫;
桃李園中宴花月,飛觴歌詠,良游愧乏惠連詩。
[簡注]環川草堂:在江蘇江陰。芙蓉江:水名。甌江別名。在浙江溫州。作者有《芙蓉江上草堂詩稿》。林泉:山林與泉石。指幽靜宜於隱居之處。解組:解下印綬。組,印綬。指辭去官職。摩詰:即唐代詩畫家王維的字。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以詩畫名盛開元天寶間。人稱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桃李園:指環川草堂。花月:花晨月夕。《舊唐書·羅弘信傳》附《羅威》:「每花朝月夕,與賓佐賦詠,甚有情致。」
飛觴:傳杯飲酒。觴,盛有酒的杯。歌詠:歌唱吟詠,以抒胸臆。
良游:暢游。此指歡游的遊人。愧乏:慚愧缺少。惠連:即南朝宋詩人謝惠連。惠連十歲能屬文,書畫並妙。族兄靈運特賞之。聯語感事懷人。抒情寄慨,山水旨趣盡表現在駢驪的字里行間。
見《中華對聯大典》
成都武侯祠
馮
煦
親賢臣,國乃興,當年三顧頻煩,始延得漢家正統;
治大事,人為本,今日四方靡騁,願佑茲蜀郡遺黎。
[簡注]成都武侯祠:在四川成都市南郊。西晉末年十六國時期李雄所建。後與劉備昭烈廟合並,名漢昭烈廟。康熙十一年(1672)重新修建。武侯,即蜀漢諸葛亮,字孔明,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官至丞相,死後謚號忠武侯。馮煦(1842—1927),字夢華,號蒿庵,江蘇金壇人。清光緒進士。官至安徽巡撫。入民國,總纂《江南通志》。工詩詞,雅好制聯。有《蒿庵類稿》、《續稿》。親賢臣:見諸葛亮《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親近。乃:才。三顧:見唐杜甫《蜀相》詩:「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頻煩:頻繁,指反復咨詢、商議。延:延接、延續。漢家:指劉氏的漢朝。此指蜀漢。正統:指一脈相承、統一全國的封建王朝為正統。漢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劉備稱帝於蜀,國號漢,自稱繼漢正統。舊史以別於前後漢,稱為蜀漢,又稱季漢。明朝謝陛撰《季漢書》,尊蜀漢劉備為正統,以吳、魏為世家。治大事,人為本:化用劉備的話:「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本,事物的根基主體。四方靡騁:化自《詩經·小雅·節南山》:「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靡騁,本謂不能縱馬賓士。後以喻不能施展抱負。佑:助,保佑。蜀郡:指四川。遺黎:亡國之民。亦作遺民。聯語構思工穩,化用詩文詞句妥切,詠史論理,緬懷人物,寄意抒情,表達對諸葛亮的敬仰之忱。他的另一副武侯祠聯,從一個角度,高度評價武侯。聯雲:「此老不攻畫,不善書,不精雜詩,壓倒蜀吳魏中幾多偽士;其人可託孤,可寄命,可臨大節,算來夏商周後一個純臣。」
見《古今名人聯話》
葛蔭山莊
徐致靖
對此好湖山,再休提世外滄桑,人間營逐;
無多新結構,且領略稚川凡訣,孤嶼清風。
[簡注]葛蔭山莊:在浙江杭州葛嶺。徐致靖(1843—1917),字子靜,晚號僅叟,江蘇宜興人。寄籍順天宛平(今並入北京市)。清光緒進士,官至禮部侍郎。戊戌政變後被逮問。有《僅叟詩文》。滄桑:滄海桑田的省稱。意為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喻世事變化之大。營逐:圍繞追逐。結構:物體構造的樣式。漢王文考(延壽)《魯靈光賦》:「於是詳察其棟宇,觀其結構,……三間四表,八維九隅。」領略:欣賞體會。稚川:道家傳說的仙都。為稚川真君所居。稚川,葛洪的字。僧契虛曾入商山,見山頂有城邑宮闕,珍珠寶玉交映於雲霞之外,謂是仙都稚川。凡訣:大概的秘訣、要領。孤嶼:此指葛嶺。聯語由晉葛洪煉丹成仙而生發感慨。對「世外滄桑」、「人間營逐」採取逃避的態度,對「稚川凡訣」、「孤嶼清風」產生了欣賞的興趣。即事抒懷,意在聯外。
見《中華對聯大典》。下同
鑫泰恆錢庄
盛宣懷
朱提公子千金諾;
白水真人四海游。
[簡注]鑫泰恆錢庄:在浙江杭州。盛宣懷(1844-1916),字杏蓀,號次沂,江蘇武進(今常州)人。清末諸生。早年入李鴻章幕。後辦洋務,任輪船招商局會辦、紅十字會會長、電報局總辦。官至郵傳部大臣。有《愚齋存稿》。朱提:山名。在雲南昭通縣境。《漢書·地理志》上《犍為郡》:「縣十二……朱提,山出銀。」《注》:「應邵曰:朱提山在西南。蘇林曰:朱,音銖;提,音時。」又《食貨志》下:「朱提銀重八兩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後以朱提為銀的代稱。公子:此指漢朝季布。千金諾:即一諾千金。諾言之信實可貴。《史記·季布傳》:「楚人諺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季布,楚人,為項羽大將,多次使劉邦受困。劉邦滅項羽後,以千斤重賞追捕季布。布藏匿魯朱家處,朱家勸灌嬰說服劉邦赦免季布。布得赦免,拜為郎中。白水:典出《左傳·僖公》二四年:「到黃河,子犯拿一塊寶玉送給公子說:'我執轡相從巡行天下,我的罪過實在很多,我自己都知道,何況你呢!請讓我從此離開你吧。』公子說:'此後如果不與舅氏同心的話,就請以白水為證。』」後以白水表示信守不移之詞。白水真人,指東漢光武帝劉秀。秀生於南陽白水鄉,讖稱白水真人。四海游:化用「四海承風」意。此指錢庄信實風行天下。聯語化用典實,組句精工,切錢庄、切誠信,構思不可不謂之巧。
鑒
亭
吳昌碩
攬景鑒湖同,鷗鷺盡堪尋舊侶;
成仁泰山重,松筠猶自此清風。
[簡注]鑒亭:在浙江杭州西湖西泠印社。吳昌碩(1844—1927),原名俊,又名俊卿,字倉石,後改昌碩,號缶廬、老缶,浙江安吉人。諸生,官江蘇安東縣令,一月即辭,居上海致力繪畫。創辦西泠印社,任社長。有《缶廬存詩》、《缶廬存印》、《吳昌碩書畫集》。人稱他「道咸同光宣五朝,兼詩書畫篆刻四絕」,亦精對聯。鑒湖:湖名。在浙江紹興。鷗鷺:海鷗、白鷺。《列子·黃帝》:「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後指人無巧詐之心,異類可以親近。後以「鷗鷺忘機」比喻淡泊隱居,不以世事為懷。宋陸游《烏夜啼》曰:「鏡湖西畔鞦韆頃,鷗鷺共忘機。」舊侶:舊友。成仁:成就仁德。《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指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生命叫成仁。泰山重:化自《漢書·司馬遷傳》報任安書:「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松筠:松與竹。因其材質堅韌,經冬不凋,多用作比喻節操堅貞。清風:喻高潔。聯語要言不煩(凡?),語意凝重雅緻,清新脫俗,表達作者追求美德、淡泊明志的情操。
西泠印社隱閑樓
前人
印詎無原,讀書坐風雨晦明,數布衣曾開浙派;
社何敢長,識字僅鼎彝瓴甓,一耕夫來自田間。
[簡注]西泠印社:在浙江杭州西湖孤山,因地近西泠橋故名。詎:豈,那能。原:水源,來源。風雨晦明:指刮風下雨,昏暗晴朗的天氣。宋蘇軾《放鶴亭記》:「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布衣:平民。此指未做官的人。浙派:指由清乾隆時丁敬創立的篆刻流派,繼起者有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等,世稱「西泠八家」。他們的特點是宗秦、漢而取眾家之長。這些人沒有任過官職,所以說「數布衣」。社:西泠印社。長:指印社社長。鼎彝:鼎,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常見者為三足兩耳。彝,古代宗廟中的禮器,常於上刻銘功記德的文字。瓴甓:古代的陶磚瓦缶,上面亦都刻有文字。這些常作為篆刻仿效的對象。一耕夫:一個耕種的農夫。吳昌碩的自稱。自謙為「來自田間」的「耕夫」。此聯撰於1917年,聯語簡明扼要,主旨明確,記述「西泠印社」篆刻藝術的源流,表現了該社當時對篆刻書畫的研究所起到的作用,及其在我國篆刻史上的學術地位。
見《中國名勝古跡對聯選注》
墓聯自題
傅毓湘
梅花明月幽人宅;
蘭芷香風故國魂。
[簡注]墓聯:鐫刻於墳墓碑石上之聯。傅毓湘(1845—1922),字金波,湖南湘鄉人。清同治舉人。歷藍山、寶慶等地教職二十年。特授南陵縣令。有《樓山吟草》稿本。幽人:隱士。《易經·履》:「履道坦坦,幽人貞吉。」喻人死後入土為歸隱。蘭芷:蘭草和白芷,皆香草。故國:古國,祖國,故鄉。此指祖國。聯語遣詞工緻,淡雅中透出一股清香,表現作者高潔的情懷,超然自得的旨趣。
見《中華對聯大典》
題林海亭
樊增祥
小住為佳,且吃了趙州茶去;
曰歸可緩,試同歌陌上花來。
[簡注]林海亭:在浙江杭州西湖九溪。樊增祥(1846—1931),字嘉父,號雲門,別號樊山,湖北恩施人。清光緒進士。官至江寧布政使,護理兩江總督。有《樊山全集》。
「小住」句:勸人暫留的話。化自晉無名氏《且住為佳帖》:「天氣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近,且住為佳爾。」宋辛棄疾《霜天曉角·旅興》詞:「宦遊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落花寒食,得且住,為佳耳。」
趙州茶:趙州,人名。本姓郝,曹州人。唐代高僧,法名從諗,南泉普願弟子。傳揚佛教,不遺餘力,世稱趙州和尚。每出言,必先說「吃茶去」。據說飲茶可達於頓悟,即所謂趙州禪法。見《五燈會元·南泉普願禪宗法嗣·趙州從諗禪師》。後遂為典故,並以「趙州茶」指寺院招待的茶水。
「曰歸」兩句:化自宋蘇軾《陌上花引》。陌上花,民歌名。宋蘇軾《陌上花引》詩:「游九仙山,聞里中兒歌《陌上花》。父老雲:吳越王(錢鏐)妃每歲春必歸臨安,王以書遺妃曰:'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聯語平實奇巧,俗中見雅,借典故而翻新意,游者自能品出個中情味。
見《古今名人聯話》。下同
6-10頁
賀子五十壽
前人
我亦痴翁,願再撫汝五十年,壽汝乎,抑自壽也;
身臨大邑,豈獨有民數萬戶,保民者,則天保之。
[簡注]撫:撫養。汝:你。大邑:古稱王畿、侯國、大夫采地曰邑,尊稱為大邑。後泛稱城市,如通都大邑。上聯由家事著筆,長者口氣,體現老人愛子之情;下聯就政事立論,仁者心懷,體現從政愛民之意。聯語借題發揮勉勵其子。幽默諧趣,親切感人。
望湖亭
劉心源
世界半瘡痍,城郭人民環眼底;
英雄一盼睞,山川門戶在胸中。
[簡注]望湖亭:在湖南長沙嶽麓山。劉心源(1848—1917),字幼丹,湖北嘉魚人。光緒進士。官至廣西按察使。辛亥革命後,任湖北省臨時議會議長、湖南巡按使等。有《奇觚室古文審》、《樂石文述》等。瘡痍:創傷。也比喻人民的疾苦。唐杜甫《雷》詩:「故老仰面啼,瘡痍向誰訴!」城郭:泛指城邑。城,內城。郭,外城。盼睞:顧盼。聯語即景生情,藉登臨而寄慨,攬雲天以興懷,作者憂樂情思表現在平淡的兩行文字中,工穩貼切。
見《中華對聯大典》。下同
匡山書院
嚴寅亮
望遠特登樓,分明幾座村莊,紅杏叢中沽酒旆;
感懷憑倚檻,遙憶先生杖履,白雲深處讀書台。
[簡注]匡山書院:在四川江油西郊。嚴寅亮,字弼臣,清貴州人。七品京官。頤和園成,慈禧太後召之備論書法。後為四川知縣。卒年八十餘。「望遠」句:化自唐王之煥《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句。沽酒:賣酒。唐白居易《杭州春望》詩:「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旆:旗幟的通稱。杖履:拄杖散步。履,鞋。聯語即景生情,以「登樓」、「倚檻」作喻,感懷寄意,勉勵學子求知須更上一層,方能望遠,方能廣求博採,並把農事與讀書並提,切教育宗旨。
題東湖聯
陶濬宣
此是山陰道上;
如來西子湖頭。
[簡注]東湖:在浙江紹興東南,本為烏門山石塘,後經開鑿,修建園林,遂為浙江三大游湖之一,與杭州西湖、嘉興南湖齊名。陶濬宣(1849—1915),字心雲,晚號稷山居士,浙江紹興人。清同治舉人。官道員。有《稷山詩文集》。山陰:即今浙江紹興市。秦置縣,以邑在山之陰而名。相傳秦始皇東巡時過山陰,在東湖附近的箬簣山停車飼馬。山陰道為古代之大道。西子:本人名。春秋時吳國美女西施。此指杭州西湖。宋蘇軾《湖上初晴後雨》詩:「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里是把東湖與西湖相比。《世說新語·言語》:「王子敬(獻之)雲:'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贊美一路山水秀美,看不勝看。聯語用比較手法,衍化詩文仿其意,說明東湖的悠久的歷史,表現東湖的秀麗風光。要言不煩,言簡意明。
見《中國名勝古跡對聯選注》。下同
秋瑾墓
前人
巾幗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
亭台悲風雨,雖死不死終自由。
[簡注]秋瑾墓:在浙江杭州西湖孤山西坡,西泠橋畔。是辛亥革命後移葬於此。附近還有風雨亭和秋祠,供遊人憑吊。墓前有孫中山的題書「巾幗英雄」和「鑒湖女俠千古」。座石背部有「鑒湖女俠秋君墓」石刻。石刻由當時南社著名女詩人徐自華撰文,書法大家吳芝瑛書寫。秋瑾(1875—1907),清末女革命家。字璇卿,號競雄,自號鑒湖女俠,浙江山陰(今紹興)人。通經史,工詩詞,善騎射擊劍。在日本加入同盟會,回國後組織光復軍,積極准備舉事,密謀反清。被捕後,就義於紹興的古軒亭口。有《秋瑾詩》。巾幗:婦女的頭巾和發飾。後巾幗為婦女的代稱。
「求仁得仁」句:「語出《論語·述而》:「求仁得仁,又何怨?」後泛指適如其願。晉阮籍《詠懷》詩之六:「求仁自得仁,豈復嘆咨嗟。」 亭台:指紹興古軒亭。
悲風雨:化用秋瑾烈士就義前寫的絕命詞:「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個字。
「雖死」句:意謂為正義事業而死雖死猶生。聯語以議論之筆,評價我國近代傑出的女革命家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事業的貢獻,高度贊揚了秋瑾雖死猶生的精神。哀輓情生,感情真摯。
6. 著名小篆家都有誰
汪啟淑
(1728一1800)清代篆刻鑒別家.字慎儀,號秀峰,,安徽歙縣人.官兵部職方
可郎中.酷愛印章,自稱印癖先生.僑寓杭州,家有「開萬樓上藏善本書數千種, 搜有周秦至元明印章數萬鈕.與同里丁敬,黃易,金農等極為友善.輯有《飛鴻 堂印譜》五集,《漢銅印叢》十二卷等多至二十餘台.另有《續印人傳》八卷,《水 曹清暇錄》,《小粉場日記》等.
潘西鳳
清代篆刻家.字桐岡,號老桐,別號天姥山樵,浙江新昌人,僑居揚州. 約創作活動於乾隆(1736一1795)的.為王良常弟子.與鄭燮,等友善.精篆刻, 古拙有致.並擅刻竹製印章,分貽戚友.子封,字小桐,亦善刻竹印.
桂馥
(1736-1805) 清代篆刻家,文字訓詁學家.字末谷,號冬卉,別署瀆井復民,
山東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登進士,宮雲南永平縣知縣.藏書甚富,好
考訂文學源流.篆刻宗秦漢璽印,刀法挺拔,不求時尚,非至好不能得其所刻,
作品流傳至少.研究語言文字之學,取《說文解字》與古代諸經典文義相參校.
著有《繆篆分韻》五卷,《續三十五舉》,《說文義證》等.
喬林
清代篆刻家.字翰園,號西墅,晚號墨庄江蘇如皋人.善篆隸書.篆刻師法許容, 頗負時譽;善刻晶,玉,瓷何等北各臻其妙.側款作行草,間亦刻隸.亦工畫.
子昱,字丹輝,號錦潭.篆刻承家學,兼長水墨蘭竹.
張燕昌
(1738一1814)清代篆刻家.字芑堂,號文漁,一作文魚,別號金粟山人,浙江海鹽人.優貢生,舉孝廉方正.篆刻拜丁敬為師.工篆,隸,能飛白,擅金石
文字考證.晝蘭得陳古白意.著有《金石契》,《飛白書隸》,《石鼓文存》及《芑 堂刻印》.
鞠履厚
清代篆刻家.字坤皋,又字樵霞,別號一草主人.奉賢(今屬上海市)人.篆刻工
整秀麗,功力極深.與其表兄王玉如,均為雲間(今上海市松江)篆刻名手著有《坤
皋鐵筆》二卷.
董洵
(1740-?)清代篆刻家.字企泉,號小也又號念巢.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曾官通判,棄官後,落拓京師,賣印為生.與同時人余集,黃鉞,趙秉沖,羅聘等友 善,為羅聘刻印獨多.所作雖事法秦漢,但結構多變化,無妍媚之態,別有新意. 刻款亦瀟灑自然.善書,工蘭竹.嘉慶十七年(1812)尚在世.著有《小池詩鈔》, 《多野齋印說》,《石壽軒印譜》.作品欣賞
陳克恕
(1741一1809) 清代篆刻家.字體行,號目耕,又號吟香,健清,妙果山人 等,浙江海寧人.善篆隸書,篆刻學.其篆刻頗為工穩,惜較板滯,缺少變 化,流傳作品不多.著有《存幾希齋印存》四卷,《篆刻針度》八卷,《篆 學示斯》二卷,《篆體經眼》二卷等.
蔣仁
(1743一1795)清代篆刻家.原名奉,字階平,後得「蔣仁」古銅印,乃更名,
號山堂,別號吉羅居士,女床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篆刻師法丁敬,參以
已意,於流利中見朴茂,且以顏體行楷刻側款,別有風致.與丁敬,黃易,奚岡
齊名.為「西冷八家」之一.兼善書法.作品欣賞
鄧石如
(1743一1805) 清代篆刻家,書法家.原名琰,又字頑伯,一件完伯,別號 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安徽懷寧人.精四體書.篆書得漢碑篆額及唐李陽冰《三 墳記》等篆字的體勢筆意,沈雄樸厚,自成面目,一洗刻板拘謹之風.曾書《黃 鶴樓詩軸》,《晚眺峻爽樓詩軸》,《四體書屏》,《滄海日長聯》等.篆刻得力於書 法,蒼勁莊重,流利清新,使當時局限於取法秦漢璽印的風氣為之一變,世稱「鄧 派」,亦稱「皖派」.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子傳密,原名尚璽,字守之, 號少白,亦工篆,議和篆刻,能傳家法.作品欣賞
巴慰祖
(1744-1793)清代篆刻家.字雋堂,晉堂,號予籍,又號子安,蓮航等,安徽
歙縣人.生於乾隆九年,卒於乾隆五十八年.富收藏,工書畫.篆刻初宗程邃,後於書體章法,有所改進,所作構 思精密,用刀挺秀,自具面目.嘗摹刻《顧氏集古印譜》,將其中部份秦漢印輯 成《四香堂摹印》二卷,精心細作,幾可亂真.復有《百壽圖印譜》一卷.
作品欣賞
林德樹
清代篆刻家.字德樹,號雨蒼,別號桃花洞口漁人,晚號晴坪老人,福建福州人. 篆刻結構工穩,章法安詳,側款作行楷.著有《印商》二卷.
黃易
(1744-約1802) 清代篆刻家,書晝家.字大易,號小松,秋盦,浙江仁和(今
杭州)人.篆刻醇厚淵雅,與丁敬並稱「丁黃」,為西冷八家之一.擅山水,筆墨
清篇,亦寫墨悔.曾作《看潮圖「《溪水清遠圖》,《李竹懶詩意圖》,《墨悔圖和《仿元人觀瀑圖》等.傳世畫還有《悔花圖》,《開河舟中詩意扇》等,現藏北京 故宮博物院.工隸書,沈著有致;兼喜集金石文字.官山東濟寧府同知時,廣搜 碑刻,繪有《訪碑圖》,並著《小蓬萊閣金石文字》等.與丁敬,蔣仁,奚岡齊 名.作品欣賞
奚岡
(1746一1803) 清代篆刻家,書畫家.初名鋼,字純章,號鐵生,又號蘿龕,蝶野子,別署鶴渚生, 蒙泉外史,蒙道士,奚道士,散木居士,冬花庵主,原籍安徽新安(今歙縣),寓浙江杭州西湖.擅篆刻,宗秦漢,師法丁敬,並有發展,風格清雋,為浙派印人之傑出者.與丁敬,黃易,蔣仁齊名,為杭郡四名家;再加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錢松合為西冷八家.
亦工詩善書,長於繪事,性孤介, 非其人不予.書兼工四體,真書法褚遂良,古隸筆意超逸,高出流輩.山水瀟灑 清潤,得董其昌法.老年入李流芳一派.花卉有惲壽平氣韻,蘭竹亦超脫,為浙 中晝家巨擘.曾作《溪山素秋圖「《蕉竹幽蘭圖》,《春林歸翼圖》等軸.傳世畫 還有《蕉林學書圖》卷,《題襟館圖》卷,現均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著有《冬花庵燼餘稿》.作品欣賞
張開福
清代篆刻家.字質民,號石匏,晚號太華歸雲叟,浙江海鹽人.張燕昌子.工畫 蘭,精篆刻,宗家法.家貧,常遨遊,所至搜訪殘闕於荒煙叢棘中,偶有所獲, 必手拓以返.故其學亦旁及考證金石.著有《山樵書外紀》一卷等.
胡唐
(1765-?)清代篆刻家.初名長庚,字子西,別署城東居士,安徽歙縣人.約生於清乾隆三十年,卒年不詳.巴慰祖外甥.工書法篆刻一如其舅,風格婉約清麗,小行書側款尤精絕.道光六年 (1826)尚在世.並無印譜傳世,程芝華曾摹刻巴,胡作品成《古蝸篆居印述》巴胡兩家,以精嚴取勝,趙之謙甚為稱贊,並且也受了他們的影響.作品欣賞
翁大年
(1760一1842)清代篆刻家.初名鴻字叔鈞,又字叔均,號陶齋,江蘇吳江人.
精考證,篆刻取法秦漢,結體工緻妥貼.側款作小楷,頗有韻致著有《古官印志》 八卷,《古兵符考》八卷,《泥封考》二卷,《陶齋金石考》二卷,《瞿氏印考辨證》 一卷,《舊館壇碑考》二卷,《陶齋印譜》二卷.
陳豫鍾
(1762-1806)清代篆刻家.字浚儀號秋堂,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生於清乾隆二十七年,卒於嘉慶十一年.篆刻早年師法 文彭,何震,後學丁敬,工整秀致,側款尤為清麗.為西冷八家之一.亦能書晝, 善松竹.與陳鴻壽齊名,世稱「二陳」.著有《求是齋集》,《今古畫人傳》,《明畫姓氏韻編》等,篆刻作品收錄於《西泠八家印譜》中.作品欣賞
錢善揚
(1765-1807)清代篆刻家.字順父,又作順甫,又字慎甫,號幾山,又號麂山,浙江秀水(今嘉興)人.錢載之孫篆刻取法秦漢,蒼茫古樸,在疏
密處理上亦別出心裁,作品流傳極少.晝善墨竹,得其祖法,亦具奇趣.與
同里文鼎同學,極友善.著有《幾山吟稿》.
文鼎
(1766-1852)清代篆刻家,畫家.字學匡,號後山,別號後翁,浙江秀水(今嘉興)人.顏所居曰「停雲舊築」.文宗咸豐元年(1851)徵舉孝廉方正,不亂篆刻謹嚴,章法二億,得文彭遺言.亦精刻竹,所刻扇骨或臂擱,皆自作書晝.善山水,松石,師法文徵明,亦秀麗絕俗,曾作《張琴和古松圖》,《桐華書屋圖》《榴花蒲酒圖》,《虯松圖》等.
傳世晝還有嘉慶二十五年(1820)作《梅華水榭圖》軸,圖錄於《名人書畫》;道光四年(1824)作《梅蘭綺石圖》軸,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精鑒別,富收藏,曾得漢元延三斗鋗,因顏其室曰「三斗鋗齋」.與同
里錢善揚為同學,論書讀晝,往還甚密.著有《五字不損本詩稿》.
陳鴻壽
(1768一1822)清代篆刻家,書晝家,制陶家.字子恭號曼生,又號曼公,別號種榆道人,夾谷亭長,浙江錢塘(今杭州)人.陳士播孫.仁宗嘉慶六年(1801)拔貢,官淮安同知.篆刻繼杭郡四名家丁敬,奚岡,黃易,蔣仁.取法秦漢,擅切刀,縱肆爽利,浙中人多宗之,並對後來取法浙派者影響頗深.為西冷八人家之一.官溧陽縣時,曾設計有紫砂壺樣十八式,由制陶家楊彭年為之制茶具,經其刻詩詞書書壺身刻「阿曼陀室」銘文,風行一既有「曼生壺」之稱.亦擅竹刻,篩亂凡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乃見天趣.」
詩文書晝皆以資勝,以學古受知於阮元,尤嗜摩崖碑版.行楷有法臣,八分書簡占超逸.畫山水不著筆,悠然意遠,在姚雲東(公綬),程孟陽(嘉燧)間,兼工花卉,蘭竹,與陳豫鍾齊名,世稱「二陳」.著有《種榆仙館印譜》,《桑連理館集》等.1935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陳曼生花卉冊》影印本.作品欣賞
高塏
(1769-1839) 清代篆刻家.字子高,號爽泉,浙江杭州人.曾為阮元幕客.篆刻宗浙派,秀勁有法.書法秀麗絕俗,頗見功力,又善小楷.曾手寫薛氏鍾鼎款識並釋文考證.
瞿中溶
(1769-1842) 清代篆刻家.字鏡濤,號木夫,又號萇生,晚號木居士,江蘇定(今屬上海市)人.同里錢大昕之婿.仁宗嘉慶十九年(1814)進士,官湖南布政司理問.廣搜訪,富收藏,工書晝,好篆刻,尤精金石考證之學.生平勤於著述,故書晝篆刻作品存世較少.著有《漢金文篇》,《湖南金石志》,《吳郡金石志》,《集古官印考人《集古虎符魚符考》,《古玉圖錄》,《弈載堂文集》,《古泉山館集》等.
孔千秋
清代篆刻家.原名廣居,號瑤山,作瑤珊,堯山,江蘇江陰人.約創作活動於乾隆(1736-1795)間.因得「孔千秋」漢銅印一枚,遂改名千秋.又得奇石一座,巒壑幽邃,有文徵明署刻瑤山二字,因號瑤山.通六書,工篆,隸.篆刻師秦漢鑄印,工整滔勁;摹刻碑帖,尤能傳神.畢沅《經訓堂法帖》,多為其手刻.著有《說文疑疑》,《玉台印譜》.其子昭孔,孫顯三,均以篆刻世其業.
徐同柏
(1775一1860或1854) 清代篆刻家.原名大樁,字籀庄,又字壽藏,浙江嘉興人.得舅氏張廷濟指授.精研六書,篆籀,多識古文奇字.廷濟所用 印,多出其手,得古器,必與之考證..著有《從古堂款識學》十六卷,《從古 堂吟稿》等.
孫均
(1777~1826) 清代篆刻家.字古雲,又字詒孫,浙江杭州人.篆刻宗陳鴻 壽,有育勁渾朴之趣,善晝花卉,得徐渭,陳道復筆意.中年奉母南歸, 僑寓吳門(蘇州).
屠倬
(1781~1828)清代詩人,畫家,篆刻家.字孟昭,號琴塢晚號淺園,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仁宗嘉慶十三年(1808)進士.任江蘇儀徵縣令時,以紡織之具教民,頗得民心.道光元年(1821),官至袁州知府.善畫山水遠宗董源,米芾,近師奚岡.意境開拓,筆墨蒼潤,有融渾秀逸之氣.兼工花卉蘭竹,金石篆刻亦具功力.篆刻宗陳鴻壽,用單刀刻邊款,得自然渾仆之趣.傳世作品有嘉慶七年作《蕭寥溪煙圖》軸.十七年作《墨竹圖》軸,均圖於《金石家書畫一集》;二十四年作《墨梅屏》,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亦工詩,著有《是程堂集》
楊澥
(1781~1850)清代篆刻家.原名海,字竹塘,又字竹唐,號龍石,晚號野航,別號石公山人,江蘇吳江人,深研金石考據,並善刻竹.篆刻早年學浙派,後重秦,漢,力矯嫵媚之習,自有特點.晚年刻正書,隸書側款,得漢魏六朝碑刻遺意.著有《楊龍石印存》二卷.
趙之琛
(1781~1860)清代篆刻家,晝家.字次閑,號獻父,別號寶月山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精心嗜古,遂金石之學,篆刻早年師法陳鴻壽,後以陳豫鍾為師,兼取各家之長,以工整挺拔出之,尤以單刀著名.為西冷八家之一.亦工書善晝,媲美奚岡.山水師黃公望,倪鑽,以肅疏幽淡為宗.花卉筆意瀟灑,點色清雅,饒有華邑神趣.間作草蟲,隨意點染,體態畢肖,為寫生能手.晚年喜晝佛像.傳世作品有道光十七年(1837)作《南極老人圖》軸,圖錄於《中國名晝寶鑒二十年作《大士圖》,圖錄於《金石家書晝集》;三十年作《悔花幽篁圖》 圖錄於《藝林月刊》第八期.著有《補羅迦室印譜》.作品欣賞
馮承輝
(1786~1840) 清代篆刻家.字少眉,又字少糜,號伯承,別號老糜,眉道人,悔花晝隱,松江(今屬上海市)人.篆刻取法秦漢,旁及浙院兩派,所作能出新意,自成面目.工晝人物,花卉,而晝梅有獨到處.著有《古鐵齋印譜》,《印學管見》,《歷朝印識》,《題晝小稿》等.
王應綬
(1788~1841)清代篆刻家.一名日申,號子若,江蘇太倉人,王原祁裔孫.精篆刻,工篆,隸書,善畫山水,並皆佳妙.嘗應葛廉山之聘,以硯石百餘方,縮摹漢硯刻成《百漢硯碑》,神態畢肖.
達受
(1791~1858)清代篆刻家,書晝家.僧人.字六舟,,別號寒泉,南屏退叟等,浙江海昌(今海寧)人.俗姓姚,為白馬寺僧;一說本姓陳,名畯.善篆刻,尤精摹拓古器,碑帖,阮元譽為「金石僧」.工篆,隸書,擅山水,花卉,得青籐老人縱逸之風.曾作《群仙祝壽圖》;傳世晝跡有《墨悔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亦好收藏,精鑒別,曾築磨磚作鏡室及墨王樓以儲古物,所藏唐代懷素《小字千
文》真跡,為稀世珍寶.因追慕懷素以蕉葉代紙練字而名所居曰「綠天廣」,乃自號「小綠天庵僧」.與何紹基,戴熙交往甚密.曾主持杭州西湖凈慈寺,蘇州滄浪亭大雲庵.著有《小綠天庵吟草》,《寶素室金石書畫編年錄》,《山野紀事詩》等.
黃學圮
清代篆刻家.字孺子,號楚橋,江蘇如皋人.篆刻工整有法度,大小篆咸能得其生趣.嘉慶,道光(1796-1850)間著有《歷朝史印》,朱珪,陶澍,石韞玉,梁帝鉅為之作序.除《歷朝史印》十卷外,另著有《楚橋印稿》四卷.
程庭鷺
(1796~1858)清代畫家,篆刻家.字序伯,號蘅鄉,紅蘅生,夢盦等.嘉定(今屬上海市)人.早歲問業於陳文述(1771-1843),居蘇州多年.工詩詞駢文,並擅丹青.畫山水從文徵明入手,筆墨勁秀者居多.後得錢杜指授,清蒼雅秀,近李流芳.篆刻上溯秦漢,有《小松園閣印本》.傳世作品有咸豐六年(1856)作《為秋谷寫山水》軸,圖錄於《金石家書畫集》;同年作《仿王奉常設色》扇面, 圖錄於《歷代名人扇集》.著有《練水畫徵錄》,《篛庵畫塵》等.
吳熙載
(1799~1870) 清代篆刻家,晝晝來.原名廷颺,字讓之,號晚學居士,方竹丈人,江蘇儀徵人.工四體書,尤精篆,隸,溫婉圓健.篆刻學鄧石如,並參漢印,於遒凝練中見流暢.
曹世模
清代篆刻家.字子范,號山彥,浙江秀水(今嘉興)人.篆刻取法秦漢,謹嚴古樸,頗有韻致.又善刻竹.嘗摹秦漢官私印為《強勉齋印譜》二卷.兄世楷,號芹泉,亦工篆刻及鐫竹木.
何昆玉
清代篆刻家.字伯瑜,廣東高要人.篆刻師法秦漢,旁及浙派,所作謹嚴渾厚,時出新意.尤擅模拓彝器,嘗客山東濰陳介祺家,得見陳氏所藏古物,賞奇析疑,見聞日廣,鑒別遂精.輯有《吉金齋古銅印譜》六卷.
張辛
(1811~1848) 清代篆刻家.原名辛有,字受之,浙江海鹽人.張燕昌從子,張廷濟侄,嘗為廷濟刻印,極受稱賞.廷濟清儀閣中收藏金石艾字甚富,受之得窺珍秘,其藝日進.兼善刻竹,蒼勁渾朴,別有生趣.
吳咨
(1813~1858) 清代篆刻家.字聖俞,又字曬予,江蘇武進人.曾學於李兆洛,工篆,隸書.能晝花卉,魚鳥,得惲壽平神趣.尤精篆刻,所見金石文字,秦漢碑版極多,故所作多字印與筆晝繁復之字,處理妥貼舒暢.曾寄居江陰陳式金家,為其刻印頗多.著有《續三十五舉》及《適園印存》二卷,《適園印印》四卷.
陳介祺
(1813~1884)清代篆刻家,鑒別家.字壽卿,號簠齋,別號海濱病叟,山東濰縣(今濰坊)人.富收藏,精鑒別.工書法,以顏真卿筆意出入鍾鼎文字,自成一家.生平好占文字,與吳式芬,潘祖蔭,吳雲,吳大澄等,文字之交甚密.因藏有十鍾,名其齋曰「十鍾山房」.又以三代璽及秦漢印萬餘方,輯成《十鍾山房印舉》.
胡震
(1817~1862)清代篆刻家.字伯恐,不恐,號鼻山,別號胡鼻山人,富春山人,富春大嶺長,浙江富陽人.對篆,隸之學,造詣均深,尤工隸書.所作有亂頭粗服,天真自然之致.與錢松往還甚密.同治元年(1862)卒於滬上.
錢松
(1818~1860)清代篆刻家.字叔蓋,號耐青,鐵廬,別號末道士,西郭外史,雲居山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流寓上海.善書法,能山水,花卉.精鑒別,工篆刻,為西冷八家之一.曾摹漢印二千方,所刻雄渾淳樸,在浙派中別具面目.著有《未虛室印譜》,《鐵廬印譜》.傳世晝跡有咸豐七年(1857)作《梅竹圖》軸,圖錄於《名人梅花集》;八年作《仿黃子久山水圖》軸,圖錄於《金石家書晝集》;同年又作《仿白玉蟾梅花圖》軸,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欣賞
江尊
(1818~1908) 清代篆刻家.字尊生,號西谷,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晚寓吳中.工篆刻,為趙之琛弟子,傳乃師衣缽.戴熙,黃谷原為其作《西谷 圖》卷,均名流題詠.
孫三錫
清代篆刻家.字桂山,又字桂珊,子寵,號懷叔,別號碧壺生,華南逸史,浙江平湖人;一說晚徙海鹽;平湖,海鹽,明清時均屬嘉興府.官陝西蟄厔縣丞.工書法,學孫過庭.善刻竹;篆刻師陳鴻壽,渾朴遒勁,頗有韻致.善晝花鳥,為江介門生,亦清麗絕俗.
徐三庚
(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詵郭,號井疊,又號袖海,別號金疊山民,似魚室主,餘糧生,浙江上虞人.善篆,隸,常用《吳紀功碑》體勢入印,在吳熙載,趙之謙外,能另闢面目.刻款運刀熟練,不加修飾,有生辣遒勁之致.著有《金疊山民印存》二卷.作品欣賞
趙之謙
(1829~1884) 清末篆刻家,書晝家.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偽叔,號悲盦,憨寮,無悶,鐵三,梅盦,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文宗咸豐九年(1859)舉人.歷官江西鄱陽,奉新,南城等知縣.博古通今,與文人周白山(字雙庚,號四雪,餘姚人)相友善.精篆刻,初學浙,院二派,後突破秦漢璽印規范,吸取古錢幣,鏡銘及碑版等篆字入印,章法講究,吉勁渾厚,閑靜遒麗,別創新格,印側刻晝像,亦屬首創.
書法初學顏真卿,兼習南北二派,一度去揚州鬻字,未得時賞,折回後苦心精思,悟徹書畫合一之旨,求筆訣於古今人書,得包世臣,張琦的論著,而知鉤捺拒送,萬毫齊力之法,遂專力於篆隸八分,參以六朝造像,隸書師法鄧石如,以魏碑筆勢寫行書,日臻神妙,創立自己面目.擅晝花卉蔬果,筆墨酣暢,水墨交融,設色濃艷,有寬博淳厚之趣,揉合徐渭,原濟,李鱔諸家而抒出已意,開清末寫意花卉新風.
傳世作品有《秋葵芭蕉圖》軸,《菊花圖》軸,現藏上海博物館;《綉球圖》軸,《山茶梅石圖》軸,藏遼寧省博物館.著有《二金蝶堂印譜》,《補環字訪碑錄》,《六朝別字記》等.曾總纂《江西通志》.1935牢上海中華書局出版《趙偽叔花卉冊》影印本.作品欣賞
王石經
(1833~1918) 清代篆刻家.字西泉,一字君都,別署甄古齋主,山東濰縣人.與同里陳介祺交善,得窺其所藏三代器物,璽印,陶,瓦等,因對三代,秦漢文字,極有研究.所作篆法運刀,能合古制.刻古璽,有三代鼎彝末經剔刷的款識之生辣感.治漢印,規炬准繩,寧靜平穩,頗有清氣,惜呈疲軟.著有《甄古齋印譜》(又名《西泉印存》).
王爾度
清代篆刻家.字頃波,江蘇江陰人.極膺服鄧石如的書法,篆刻,所刻所書均以鄧氏為宗,曾摹刻鄧印為《古悔閣仿完白山人印謄》二卷.
王雲
清代篆刻家.字石香,號石薌,江蘇蘇州人.篆刻章法工穩,用刀挺勁,時有新意;側款作行楷及隸書,秀麗有致.同里曹秋舫將所藏古器編為《懷米山房吉金圖》時,其器形及銘文均由石香手摹於石.
胡钁
(1840~1910) 清代篆刻家.字匊鄰,號老匊,匊,一作菊,別號晚翠亭長,浙江崇德(今桐鄉)人.生於清道光二十年,卒於宣統二年,享年七十一歲.工詩,善書,精刻印刻竹.得力於漢玉印,鑿印詔版.所作白,匠心獨運能於疏落中見緊湊,得自然之趣.曾摹刻宋拓《聖教序》,《麻姑仙壇記》及《醴泉銘》不失神韻.刻竹木一如刻石,不以平底光潔取勝,而著眼傳神,故亦以刻竹家著名.著有《不波小泊吟草》,《晚翠亭印儲》.作品欣賞
7. 梵高同時期的抽象畫家
荷蘭畫家梵高,全名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 後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是19世紀人類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他熱愛生活,但在生活中屢遭挫折,艱辛倍嘗。
和他同時期的畫家有:
居廉(1828~1904),清代畫家。字古泉,自號隔山老人。居巢之弟。工花鳥、草蟲、人物,尤以寫生見長。筆法工整,設有色妍麗。在繼承和發展惲壽平沒骨花鳥畫的基礎上,創造了撞水和撞粉法。作品有《花卉草蟲圖冊》和《牡丹雙蝶圖軸》等。
羅清(1821~?),清代畫家。字雪谷。擅長指畫。作指畫時常於指甲內藏棉絮少許以蓄水墨,無異於毛筆作畫。七十四歲雙目失明時,仍能以指頭畫蘭竹。其作品筆墨變化,濃淡交融,別有意趣。作品有《蘭竹石圖軸》等。
趙之琛(1781~1860),清代畫家。字次閑,號獻父。工書法,善畫山水、花卉、佛像。山水師法元代倪瓚和黃公望,用筆蕭疏、幽澹。花卉用筆瀟灑,著色淡雅。作品有《雙勾竹石圖軸》、《梅花山茶圖軸》等。
劉彥沖(1809~?),清代畫家。號泳之。工詩文,善畫山水、人物、花卉。師法朱昂之而青出於蘭,是晚清傑出的畫家之一。作品有《山水圖軸》等。
虞蟾(約1785~1864),清代畫家。字步青,號半村老人。早年畫北宗工細山水,畫筆蒼莽雄肆。壯年入供奉局,晚景凄涼。作品有《丹楓絕壁圖軸》等。
任熊(1823~1857),清代畫家。字渭長,號湘浦。善畫人物、山水、花鳥,工筆、寫意兼長,尤以人物畫著稱。人物學陳洪綬,風枚有所變化。筆力雄厚,氣韻靜穆,富有裝飾意味。其繪畫兼具傳統繪畫及民間繪畫之長,富有創造性。作品有《瑤宮秋扇圖軸》、《少康像》等。
任熏(1835~1893),清代畫家。字舜琴、阜長。任熊之弟。善畫人物 、山水、花卉、禽鳥。亦長於園林設計。其人物畫取法陳洪綬及任熊,然奇軀偉貌,別出匠心,尤其晚年大作,運筆有如行草,氣勢沉雄。花鳥畫則工寫兼善,取景布局,富有奇趣。作品有《松菊錦雞圖軸》、《花鳥圖軸》等。
任頤(1840~1895),清代畫家。初名潤,字小樓、伯年,後改名頤。擅長畫肖像、人物、花鳥。其人物畫題材廣泛,尤善寫真術。其花鳥畫,手法多樣,博採眾長,無論是工筆、寫意、勾勒、沒骨、設色、水墨,均能運用自如,多用濕筆,運用淡墨尤有獨到之處,能在寫意畫中摻和水彩畫法,風格清新活潑。其山水畫,氣象萬千,別具丘壑。作品有《飯石山山農像軸》、《芭蕉紅葉圖軸》、《仿高克恭雲山圖軸》、《酸寒尉像軸》等。
虛谷(1824~1896),清代畫家。俗姓朱,名虛白,字懷仁,出家後以虛谷為名,號紫陽山民、倦鶴。工詩,善畫花鳥、蔬果、人物肖像。其人物肖像畫造型准確,面部有一定立體感,刻畫較精細,而衣紋及背景用筆簡率,但仍能融為一體。其花鳥草蟲則善用枯筆逆峰作顫動的線條,似斷似續,韻味十足。作品有《雜畫冊》、《花鳥水族圖冊》、《枇杷圖軸》和《梅花金魚圖軸》等。
朱偁(1826~1900),清代畫家。早年名琛,後更名為偁,字夢廬,號覺未。善畫花鳥,晚年畫藝大進,然未脫霸氣。作品有《桃花白頭圖軸》等。
趙之謙(1829~1884),清代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字撝叔。工篆刻、書畫。書法初學顏真卿,後專師北碑,自成一家。花卉繼承陳淳、「揚州八怪」的傳統,並融合金石篆刻,筆勢流動,結構新穎,是近百年來著名書畫家之一。作品有《積書岩圖軸》、《古柏圖軸》等。
蒲華(1830~1811),清代畫家。字作英、胥山外史,原名成,字竹英。工書畫,早年花卉學徐渭和陳淳,晚年畫竹學文同,山水、樹石取法石濤、石溪,筆法淋漓瀟灑,不拘成法。作品有《山晴水明圖軸》等。
吳昌碩(1844~1927),清末民初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字俊卿,初字香補,中年後更字昌碩,亦署倉碩、蒼石,別號老蒼、石尊者、苦鐵等。工篆刻、書畫。其畫取法趙之謙,上追八大、石濤、陳淳、徐渭,並以金石、書法的筆法入畫。繪畫題材以花卉為主,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詩文和不凡的書法,並加蓋古樸的印章,使詩書畫印熔為一爐,對近世花鳥畫有很大的影響。作品有《桃實圖軸》、《葫蘆圖軸》、《梅花圖軸》和《菊花圖》
8. 趙氏家譜的名人
趙衰(?-前622),春秋時晉國卿。即趙成子,字子余,亦稱成季、孟子余。隨從公子重耳(即晉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即位,多得從者之力,他和狐偃尤稱首功。任原大夫,亦稱原季。後任新上軍之將和中軍之佐,敗秦師於彭衙。曾推薦先軫、欒枝等人,幫助文公創建霸業。
趙盾,春秋時晉國執政。即趙宣子。趙衰之子。前622年,代其父為晉國執政。襄公死,他開始擬立襄公弟雍,後太子母繆嬴不讓,復立太子,即靈公。執政期間,數與秦戰。前607年,其弟趙穿以兵殺靈公,太史董狐直書:「趙盾弒其君」。同年,使其弟趙穿迎立襄公弟黑臀為君。即晉成公。
趙武(?-前541),春秋時晉國大夫、將領。即趙文子,亦稱趙孟,趙朔子。晉景公討滅趙氏,他隨母庄姬(晉成公女)畜養於公宮。後被繼立為趙氏後嗣,歷任新軍、上軍之將,後執晉國政。晉平公十二年(前546)與楚屈建(即子木)主持弭兵之會。
趙鞅(?-前477),春秋末年晉國正卿。即趙簡子,又稱趙孟。景叔之子。任晉卿,長期執掌國政。其時六卿強大,公室益卑,前514年誅滅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邑為十縣,六卿各令其族為大夫。其後六卿內部互相兼並,以兵擊敗范氏、中行氏。前494年圍范氏、中行氏於朝歌,次年,在鐵地誓師,擊敗護送糧餉給范氏、中行氏的鄭兵,范氏、中行氏遂奔齊。趙氏封地進一步擴大,為此後趙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趙雍(?-前295),戰國時趙國君主。即趙武靈王。肅侯子。前325年即位,以為應「隨時製法,因事制禮」。親自提倡「胡服騎射」(《史記·趙世家),移風易俗,改革軍制,國力漸強。先後滅中山,破林胡,敗樓煩,拓地至燕、代。並先後助立燕公子職為王(燕昭王)、秦公子稷為王(秦昭王)。後讓位給少子何,自號「主父」,引起內亂,被困沙丘(河北平鄉)宮,餓死。
趙括(?-前260),戰國時趙將。別名馬服子,馬服君趙奢之子。空談其父所傳兵法,實際不會指揮作戰。把國王賞賜金帛,買進上好宅田。趙孝成王六年(前260),趙中秦反間計,用他代廉頗為將,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舉出擊,被秦將白起包圍,突圍不成,被射死。趙軍四十萬都被俘坑死。
趙勝(?-前251),即平原君,戰國四君子之一。趙國宗室大臣。惠文王弟。任趙相,禮賢下士,門客雲集。惠文王死,相孝成王,封邑東武城(今河北故城西南)。秦軍圍困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勝散盡家財,遣使、門客毛遂告援魏、楚,堅守三年,遂解圍。
趙奢,戰國時趙將。初任趙田部吏,主治國賦。後任將軍,善於用兵。前210年秦軍進攻閼與(今山西省和順縣,位昔陽縣南),他奉命增援,先偵察敵情,繼以急行軍馳奔前線,居高臨下,大破秦軍,因功封馬服君。
趙高(?-前207),秦宦官。本趙國人。以母受刑為官奴婢,兄弟數人亦被宮刑。秦始皇以他通獄法,任為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親近秦始皇少子胡亥。公元前210年,始皇死,與李斯偽造遺詔,逼使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胡亥為二世皇帝。任郎中令,居中用事,控制朝政,掌握大權。後殺李斯,任中丞相;不久又殺二世,立子嬰為秦王。旋為子嬰所殺。一說「趙高兄弟皆生隱宮」,即秦律的「隱官」,系在隱蔽處工作的工匠。
趙充國(前137-前52),西漢名將。上邽(今甘肅天水西南)人。字翁孫。善騎射,好兵法,有謀略,知夷事。武帝時,以擊匈奴功,拜中郎將。後與霍光定策,迎立宣帝,封營平侯。西羌叛,充國自請征之,至金城圖上方略,旋即招降罕並,擊破先零,復奏陳屯田十二,便為儲糧制敵計。會帝別遷將破羌,後回里,卒謚壯。
趙佗(?-前137),南越國王。真定(河北正定)人。亦稱尉佗。秦時為南海龍川令、南海尉。秦亡,據南海、桂林、象郡,建南越國,自為南越武王。漢初,劉邦派陸賈將其招撫,封南越王。呂後時,背漢自立為帝,攻掠長沙,與漢並立。文帝時,又遣陸賈將其招撫。景帝時,歸漢稱臣。
趙禹(?-約前100),西漢司法官。斄縣(今陝西武功西南)人。景帝時,任丞相史,稱其廉平。武帝即位,以刀筆吏積功遷御史,歷任太中大夫、廷尉等職。為人廉傲,不受私人之請,家無食客,治獄嚴峻,而執法稱平。曾和張湯共同編訂律令,作有《朝律》。後卒於家。
趙過,西漢農學家。籍貫和生卒年不詳。武帝末搜粟都尉。漢崔寔《政論》:趙過「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至今三輔猶賴其利。」按「三犁共一牛』即三腳耬。又《漢書·食貨志》記載:「過能為代田,……其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大致當時由他主持或設計,創造了三腳耬,並改進其他耕耘工具,還提倡代田法,對當時農業生產都起過一定作用。
趙飛燕(?-前1),漢成帝皇後。善歌舞,以體輕,故稱「飛燕」。成帝時入宮,為婕妤,後立為皇後。平帝即位,被廢為庶人,自殺。
趙苞(?-177),東漢臣。甘陵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人,字威豪。從兄宦官趙忠為「十常侍」之一,他深以為恥,不與往來。初舉孝廉,後任遼西太守。其母、妻赴遼西時,途中為鮮卑貴族劫質,載以進攻。他仍堅持抗擊,其母亦遙勉以忠義,母、妻因被害。鮮卑破後,他葬母事畢,嘔血而死。
趙壹,東漢辭賦家。字元叔,漢陽西縣(今甘肅禮縣)人。初為郡吏,曾上計於京師,以博學口辯為士大夫所仰慕。壹正直不阿,曾「屢抵罪,幾至死」,雖受袁逢、羊陟舉薦,十辟公府而不就。著有《解擯》、《刺世疾邪賦》及箴、誄等各體文十六篇。
趙岐(?-201),東漢經學家。字邠卿,京兆長陵(今陝西咸陽)人。初名嘉,字台卿,後因避宦黨唐衡迫害,遂改名。桓帝、獻帝時歷任並州刺史、太常等職。精通經學,著有《孟子章句》、《三輔決錄》等。
趙雲(?-229),三國蜀漢將。字子龍,常山真定(屬河北)人。初依公孫瓚,後歸劉備。曹操攻荊州,備大敗於當陽長坂,他力戰救出甘夫人及劉禪。從備取成都,定益州,奪漢中,驍勇善戰,屢立大功。劉備稱贊說:「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三國志·趙雲傳》)。官至鎮東將軍。卒,追謚順平侯。
趙爽,三國吳數學家。一名嬰,字君卿,籍貫不詳。曾著《周髀算經》,他對勾股定理有關勾股弦之各種關系式和二次方程解法都有幾何學之證明。
趙文淵,生卒年不詳,北周書家。字德本,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曾任丞相府法曹參軍。天和元年(公元566年)以題榜有功,除趙興郡守。擅長楷隸,當時碑文多出其手,西魏時奉命編定六體書法字典。
趙嘏,唐詩人。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字承祐。武宗會昌四年(844)進士,宣宗大中年間官終渭南(今陝西渭南,位西安東北)尉,世稱趙渭南,卒年四十餘歲。他的詩和許渾同調,《全唐詩》稱其「為詩贍美,多興味」。後得杜牧賞識,呼為「趙倚樓」,而實際上他的詩風也多少接近杜牧,如在《寄歸》一詩中:「三年踏盡化衣塵,只見長安不見春」,其五言成就低於七言。著有《編年詩》二卷、《渭南集》三卷。
趙匡,唐經學家。河東(治今山西永濟西)人,字伯循。官洋州刺史。曾補訂啖助所撰《春秋集傳》和《春秋統例》,並自撰《春秋闡微纂類義疏》。遺說保存在陸淳《春秋集傳纂例》中。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另輯存一卷。
趙干,五代南唐畫家。江寧(今江蘇南京)人。961-975年間(後主李煜時)為畫院學士。擅畫山水,長於布局,其所作畫多為江南一帶之樓觀、舟船、水村、漁市等景物,並點綴花竹,具有煙波浩渺之勝。存世作品有《江行初雪圖》,描繪漁民在雪天捕魚之辛勤勞動情況。
趙延壽(?-948),五代時後唐將領。常山(今河北正定)人。本姓劉,為趙德鈞養子。曾任後唐樞密使,鎮守徐州。後與德鈞降契丹,為幽州節度使,封燕王,進大丞相,導契丹南下攻後晉,企圖代晉稱帝。契丹滅晉後,任為中京留守。契丹主死,自稱權知南朝軍國事。不久為契丹永康王耶律阮所執,死於契丹。
趙普(922-992),北宋臣。字則平,幽州薊縣(天津薊縣)人。後遷居洛陽。後周時為趙匡胤掌書記,參與策劃陳橋兵變。宋初任樞密使。乾德二年(964)為宰相。協助趙匡胤制定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戰略;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等剝奪禁軍將領和藩鎮勢力的措施,以加強中央集權。太宗朝,又兩度為相。《宋史》贊其「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剛毅果斷,未有其比」。
趙匡胤(927-976),宋開國皇帝。即宋太祖。涿郡人。性孝友,有勇略。後周世宗時,從征淮南、揚州、壽春(今安徽壽縣)、濠泗等處,屢立大功。官至檢校太尉,節度歸德。顯德七年,出師御契丹,次年陳橋驛諸軍擁之還朝,乃受周禪即帝位,國號宋。先後平定荊南、南漢、江南等處,群雄相繼滅,至此乃告一統。天下既定,以文臣知州事,削藩鎮兵權,繩贓吏重法,以絕禍患之源,務農興學,輕刑薄斂,與民休息。在位十六年崩。廟號太祖,又稱藝祖。
趙昌,北宋畫家。字昌之。廣漢(四川廣漢)人。擅畫花果,兼工草蟲。師法滕昌祐,亦效徐崇嗣「沒骨法」。常在曉露未乾時觀察花卉,調色摹寫,自號「寫生趙昌」。精於敷彩、暈染,明潤勻薄而色若堆起,惟筆跡柔弱。存世作品有《杏花圖》、《蛺蝶圖》、《歲朝圖》等。
趙抃(1008-1084),北宋臣。字閱道,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縣)人。景祐進士,累官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幸,時稱「鐵面御史」。治平初知成都府,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神宗即位,擢參知政事。有《御試官日記》、《清獻集》。
趙令穰,北宋畫家。字大年,汴京(河南開封)人。官崇信軍節度觀察留後。多藏書法名畫,與蘇軾、米芾等交遊。擅作設色平遠小景,風格清麗。亦工雪景,筆調似王維;兼善墨竹、禽鳥,學蘇軾小山叢竹,亦有情致。存世作品有《湖庄清夏》、《春江煙雨》等。
趙明誠(1081-1129),宋金石學家。字德父,密州諸城(今諸城)人。宋徽宗時尚書右僕射(丞相)趙挺之之季子。少為大學生,先後任鴻臚寺少卿、萊州太守、淄州知事、潮州軍州事等職。與妻李清照同好金石圖書,所藏商周彝器及漢唐石刻拓本甚富。曾仿歐陽修《集古錄》例,編成《金石錄》三十卷。
趙鼎(1085-1147),南宋臣。字元鎮,號得全居士,解州聞喜(屬山西)人。崇寧進士。遷洛陽令。高宗立,權戶部員外郎,累遷御史中丞。紹興四年(1134)拜相。八年與秦檜論和議持異,罷節奉國軍。十七年移吉陽軍,知秦檜不容,絕食卒。《宋史》載其題銘旌:「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著《忠正德文集》。
趙伯駒(?-約1173),南宋畫家。字千里。為南宋宗室,高宗(趙構)時,官至浙東兵馬鈐轄。善畫山水,學唐李思訓父子筆法,秀勁工緻,布景周密,著色清麗,改變了唐人濃郁之風。兼工花果、竹石禽鳥,並精畫人物。傳有《江山秋色圖》,前人提為趙伯駒所作。其弟伯驌,字希遠,亦擅畫金碧山水和界畫、人物,尤長於花鳥,著特工,與兄齊名,現存作品有《萬松金闕》圖。
趙汝愚(1140-1196),南宋臣。字子直,饒州余干(江西余干)人。乾道進士。紹熙二年(1191),召吏部尚書。五年拜右相。為韓侂胄誣謫永州,途暴卒。「方孝宗崩,光宗疾,大喪無主。」「汝愚獨能奮不慮身,定大計於頃刻,收召明德之士,以輔寧宗之新政,天下翕然望治,其功可謂盛矣」(《宋史》)。
趙秉文(1159-1232),金文學家。磁州滏陽(今河北磁縣)人,字周臣,號閑閑老人。大定進士。累遷禮部尚書、翰林侍讀學士,同修國史。曾建言行遷都、導河、封建三事。知貢舉,改取文風峭麗者,被劾致仕。後復職,為翰林學士。與楊雲翼同掌文柄,進《龜鑒萬年錄》、《君臣政要》。工詩文、草書。著述頗富,有《閑閑老人滏水文集》。
趙師秀(?-1219),南宋詩人。字紫芝,號靈秀,又號天樂。溫州永嘉(今浙江)人。紹熙進士,歷高安推官。與徐照、翁卷、徐璣合稱「永嘉四靈」。反對江西詩派的艱澀生硬,推崇晚唐賈島、姚合的詩。比較擅長五律,多閑逸寫景之作,風格亦近賈島、姚合。著有《趙師秀集》、《天樂堂集》(已佚)。今存《清苑齋集》。
趙孟堅(1199-1267前),南宋畫家。嘉興海鹽(今屬浙江)人,字子固,號彝齋。太祖十一世孫。寶慶進士。曾為湖州掾,入轉運司幕,知諸暨縣,嗣為御史所劾,罷歸。後曾作賈似道幕僚。工水墨梅、蘭、竹、石,取法揚無咎。尤精白描水仙,筆致細勁挺秀。能詩,善書法。存世書畫有《白描水仙卷》、《墨蘭卷》、《自書詩卷》等。著有《彝齋文編》。
趙汝適,南宋地理學家。太宗八世孫。理宗時,以朝散大夫提舉福建路市舶司。經心采訪來往商人、船員,收集海外諸國情況,於寶慶元年(1225),撰成《諸蕃志》。此書為研究宋代中外交通貿易及亞非諸國的歷史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
趙復,宋元之際理學家。字仁甫,世稱江漢先生,德安(湖北安陸)人。《元史》稱其為人「樂易而耿介」,「與人交,尤篤分誼」。元師攻宋時,在故鄉被俘,為姚樞發現,偕至燕京(北京)。建太極書院,講學其中。選取二程、朱熹等遺書八千宗卷,廣為傳播,由此北方始知有程朱之學。北方大儒許衡、郝經、劉因等皆因得其書而信奉理學。著作有《傳道圖》、《伊洛發揮》、《希賢錄》等。
趙孟頫(1254-1322),元書畫家。字子昂,湖州(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十四歲為真州司戶參軍。宋亡家居,自力於學。至元二十三年(1286)由程鉅夫於江南搜訪遺逸,才被引見忽必烈二十七年升集賢直學士。延祐三年(1316)拜翰林學士承旨。卒。追封魏國公,謚文敏。著有《尚書注》、《琴原》、《樂原》。能篆、籀、分、隸、真、行、草書善畫山水、木石、花竹、人馬。
趙元欽,元科學家。字子恭。江西郡陽人。對天文、數學與物理各領域都有研究。提出中天觀測法以求恆星的赤經差;關於視角、光的直線傳播等也有研究。通過實驗得出大孔成像、小孔成像等正確結論。同時對圓周率也有深入研究,證明了是較為精確的近似值,並予應用。主要著作有《革象新書》五卷。
趙雍(1289-1360),元書畫家。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字仲穆,趙孟頫之子。官至集賢待制,同知湖州路總管府事。繼承其家學,工正、行、草書,亦長篆書,體勢清勁有力,並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尤精畫人馬,人稱其多得曹霸之法,寫蘭竹則腴潤灑落。其存世作品有《溪山漁隱》、《駿馬圖》、《著色蘭竹》等圖。其子鳳,字元文;麟,字彥徵,亦工書畫。
趙原,元末明初畫家。莒城(今山東莒縣,位沂水東南)人。一名元,字善長,號丹林,畫家。曾寓居於吳(今江蘇蘇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間征至中書,命繪古代賢者之像,後被殺。他擅畫山水,遠師董源,近法王蒙,善用焦墨,頗得蒼郁幽深之致。並兼工竹石,亦為時所重。其存世作品有《合溪草堂》、《晴川送別》等圖。
趙鐩(?-1512),明農民起義軍將領。霸州文安(今屬河北)人。秀才出身。有膂力,因議論驚人,人稱「趙瘋子」。正德六年(1511),被起義軍所俘,為劉寵(即劉六)、劉宸(即劉七)等所信用,任劉惠部副元帥,改名懷忠。明使人招降,他復信要求皇帝「梟群奸之首以謝天下,即梟臣之首以謝群奸。」兵敗後,化裝做和尚,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被捕,於北京被殺。
趙文華(?-1557),明臣。慈溪(治今浙江鎮海西北)人。嘉靖八年(1529)進士。由刑部主事,累官至工部尚書。認權相嚴嵩為父。曾督師抗倭,恨將領張經、李天寵不阿附己,把他們誣陷害死。值胡宗憲討平通倭之徐海、陳東等寇,遂以功召還京。後因驕橫失寵,罷官病死。
趙南星(1550-1627),明政治家、文學家。字夢白,號儕鶴,別號清都散客,河北高邑(河北元氏)人。萬曆進士,官至吏部尚書。為東林黨重要人物,與鄒元標、顧憲成號稱海內三君。《明史》載其「慨然以整齊天下為任」。天啟三年(1623),任吏部尚書,草舊弊,任賢能,為權閹魏忠賢嫉恨,謫戍代州,病卒。有《趙忠毅集》、《味檗齋文集》、《笑贊》等。
趙左,明畫家。字文度,華亭(上海松江)人。工畫山水。受業於宋旭,宗董源、倪瓚、黃公望、與董其昌友善,曾為其代筆,善用干筆焦墨,長於烘染。畫雲山出己意,煙雲生動。首創「松江派」。
趙秉忠(1573—1626),字季卿,明青州府益都縣(今山東省青州市)人。明萬曆二十六(1598)年趙秉忠25歲時高中狀元,官至禮部尚書,後因秉性剛直,被削職還鄉。趙秉忠狀元卷為歷史僅存的狀元卷,系國家一級文物。
趙良棟(1621-1697),清將領。字擎之,號西華,寧夏(治銀川)人。順治初,應募從軍,署潼關守備。康熙十五年(1676),任寧夏提督,平定駐軍叛亂。三年後出兵攻吳三桂,授勇略將軍。康熙十九年(1680),進克成都,擢雲貴總督。次年與彰泰等攻下雲南城(今昆明),平定三藩之亂。後受權貴排擠,乞病歸里。
趙學敏(約1719-1805),清葯學家。字依吉,號恕軒,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通醫術,尤精葯學,著成《本草綱目拾遺》,載葯物七百十六種。又搜集醫學秘方及平時所錄效方匯編成《串雅內篇》、《串雅外篇》,保存了大量民間醫葯驗方。另有《醫林集腋》、《奇葯備考》等。
趙翼(1727-1814),清史學家、文學家。字耘松。江蘇陽湖(今常州)人。初由舉人充內閣中書,供職軍機處,乾隆中期成進士,授編修。出任鎮安知府、貴西兵備道。有經世之略、先後參與用兵緬甸、台灣之事。辭官後以著述為務,與同時學者袁枚、蔣士銓齊名。以史學見長。著有《二十二史札記》、《皇朝武功紀盛》、《陔余叢考》、《檐曝雜記》、《甌北詩集》。
趙之琛(1781-1860),清篆刻家。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字次閑,號獻父,別號寶月山人。篆刻早年師法陳鴻壽,後從陳豫鍾,取各家之長,以工整挺拔出之,尤以單刀著名。為「西泠八家」之一。工書法,亦能畫。有《補羅迦室印譜》及詩集等。
趙慶熺(1792-1847),清文學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秋舲。道光進士。曾選任為陝西延川知縣,未往,改金華教授,未履任。工詩詞,擅散曲。有《香消酒醒詞》、《香消酒醒曲》、《蘅香館詩稿》等。
趙之謙(1829-1884),清書畫家、篆刻家。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撝叔,號悲盦、無悶。清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咸豐舉人。歷任江西奉新、南城等縣縣令。詩文務為新奇,書畫篆刻獨步一時,別具新意,影響頗大。著有《勇廬閑話》、《補環宇訪碑錄》、《六朝別字記》等,篆刻有《二金蝶堂印存》。並輯刻《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收錄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史料。
趙三多(1841-1902),清末義和團首領之一。又名洛珠,字祝盛,人稱趙老祝,直隸威縣(河北威縣)人。為梅花拳(後稱義和拳)師,在直、魯兩省交界鄉村廣設拳場,收徒兩千餘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在冠縣(屬山東)聚眾起義,以「助清滅洋」為旗幟,義和團運動由此發端。轉戰於直、魯兩省,多次攻打洋教堂及清軍。二十八年,兵敗被捕,絕食身亡。
趙爾豐(?-1911),清末將領。字季和,漢軍正藍旗人。歷任道員、川滇邊務大臣等職,曾在川邊推行改土歸流。又令川商自辦淺水輪,是為川江駛輪之始。宣統三年(1911)擢四川總督,鎮壓保路運動,時人斥為「屠戶」。武昌起義後,被迫宣布四川獨立,及見清廷未亡,又煽動兵變。被處死。
趙藩(1851-1927),清末民初學者。雲南劍川人,字樾村,號蝯仙。白族。清光緒舉人。早年參加鎮壓雲南杜文秀回民起義。曾任四川川南道按察使。辛亥革命前棄官回。
其他趙姓名人 趙紫陽,小說家趙樹理,專欄作家趙超構,畫家趙少昂、趙望雲、趙無極,電影編導趙煥章,電影演員趙丹、趙子岳,葯業名人趙先新,舞蹈演演員趙青,電視主持人趙忠祥,評劇演員趙麗蓉,大印書法創始人趙文濤,龍形山水畫創始人、龍形山水畫派創始人趙偉,西河大鼓趙派創始人趙玉峰,著名書法家趙保雲,小品演員趙本山,相聲演員趙炎,羽毛球運動員趙劍華等。
9. 西泠八家書法對聯,各有千秋
丁敬《隸書六言聯》釋文:飲酒敢忘古態,溫經如逢故人。——胸中古態熏,因出見皮日休和陸魯望壓酒詩。敬身撰句,書贈寶岑秀才。
丁敬《楷書七言聯》釋文:衣帢蘊藉多風貌,幾研清嚴見性情。丁敬。
蔣仁《行書柳子米南八言聯》釋文:柳子厚文章多六法,米南宮書畫為一家; 款識:吉羅居士仁。 印鑒:蔣山堂印、吉羅庵
黃易《隸書授其為復八言聯》 釋文:授其大道以極無上,為復定禮而表所尊。秋庵黃易。
奚岡《隸書華言妙句七言聯》釋文:華言承以青鏁闥,妙句付之烏絲闌。 款署:菽雪二兄屬書於冬花盦。庚申十月,鐵生弟奚岡。 鈐印:鶴渚生(白文)、奚岡之印(白文)、冬花盦(白文)
陳豫鍾《隸書七言聯》釋文:夜半聽松風竹韻,午余試枕味茶香。秋堂陳豫鍾。 鈐印:陳豫鍾印、秋堂
陳鴻壽 行書七言聯釋文:奇花有骨開逾秀 滿月無波望轉深 曼生陳鴻壽
陳鴻壽 行書聯釋文:染指不妨因滌研 折腰何惜為澆花 曼生陳鴻壽
陳鴻壽 隸書七言聯釋文:課子課孫先課己 成仙成佛且成人 曼生陳鴻壽
陳鴻壽 行書七言聯 131×31cm×2 釋文:古劍不磨留養氣 異書多讀當加餐 曼生陳鴻壽
陳鴻壽《隸書應將定有七言聯》 釋文:應將筆研隨詩主定有笙歌伴酒仙瑟庵三兄屬 陳鴻壽鈐印:曼生(白) 陳鴻壽印(白)
陳鴻壽《隸書七言聯》釋文: 篆書。書對聖賢成主客。竹兼風雨似笙鏞。款。秋甫大雅之屬。曼生陳鴻壽。 鈐印二。曼生。陳鴻壽印。
陳鴻壽《隸書六言聯》 鈐印:曼生、陳鴻壽印 釋文:結德言而為佩,援雅範以自綏。 題識:曼生陳鴻壽。
陳鴻壽《彝鼎醴泉行書七言聯》釋文:彝鼎圖書自典重,醴泉芝草見根源。曼生陳鴻壽。
陳鴻壽《隸書五言聯 》釋文:閑中有富貴 壽外更康寧
隸書五言聯 釋文:漢室賢良傳,周人豈弟詩。陳鴻壽鈐印:曼生、陳鴻壽印
隸書四言聯 釋文:得魚沽酒,賣畫買山,嘉慶丁丑夏六月朔日曼生陳鴻壽書
隸書四言聯釋文:山川香草,鐵石梅花。西橋世兄屬 曼生陳鴻壽
趙之琛《隸書「流攬放情」七言聯》釋文:流攬古今咸敘錄,放情山水得興群。 款識:次閑趙之琛。 鈐印:趙之琛印(朱文)、獻父印信(朱文)
趙之琛《隸書「萬事一生」六言聯》釋文:萬事最難稱意,一生怎奈多情。 款識:子惠大兄以句屬書。道光己酉十二月,六十九叟趙之琛。 鈐印:儒名不入縉紳編(白文)、趙之琛印(白文)、芬陀利花(朱文)
趙之琛《隸書「碧蘿綠蟻」七言聯》釋文:碧蘿滿瓶書滿架,綠蟻沿壁蘚沿階。 款識:次閑趙之琛。
錢松《隸書七言聯》 釋文:闕文完補崇先正,舊學加修屏異思。 款識:集史群鄉孔廟碑。嘯篁仁兄先生大雅之屬。叔蓋弟錢松書時丁巳冬。 鈐印:雲居山人(朱文)、錢松之印(白文)
10. 蓮心壺 雲仙
到網路知道的休閑愛好區-茶藝區或者收藏區問一下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