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茶花女歌劇內容

茶花女歌劇內容

發布時間: 2021-02-24 22:52:41

⑴ 歌劇《茶花女》在什麼地方上演主要描寫了什麼內容其中哪些最為精彩

歌劇《茶花抄女》1853年首演於威尼斯。襲根據法國作家小仲馬的小說編劇。描寫了法國巴黎社交界的名妓薇奧列塔嚮往真誠愛情的悲劇故事。其中的精彩唱段層出不窮,如《飲酒歇》《在普羅文察地方》《永遠忘不了那一天》《永別了,我的理想》等。

⑵ 歌劇《茶花女》主要描寫了什麼故事

歌劇《茶花女》1853年首演於威尼斯。根據法國作家小仲馬的小說編劇。描寫版了法國巴黎權社交界的名妓薇奧列塔嚮往真誠愛情的悲劇故事。其中的精彩唱段層出不窮,如《飲酒歇》、《在普羅文察地方》《永遠忘不了那一天》《永別了,我的理想》等。

⑶ 茶花女的大致內容

<<茶花女>>的義大利名稱為Traviata,原意為"一個墮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譯作"茶花女"。歌劇描寫了十九世紀上半葉巴黎社交場上一個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瑪格麗特。她名噪一時,才華出眾,過著驕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卻並沒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風,是一個受迫害的婦女形象。雖然她贏得了阿爾弗雷德·阿芒的愛情,但她為了挽回一個所謂體面家庭"的"榮譽",決然放棄了自己的愛情,使自己成為上流社會的犧牲品。劇情梗概是因喜愛茶花而被稱為"茶花女"的巴黎名妓瑪格麗特原是一名商店職員,淪落為娼妓後,雖然過著一擲千金的生活,但精神與肉體上卻蒙受著巨大的痛苦,因而身染重病。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結識了一位青年阿芒,阿芒已在暗中愛了她4年。見面後,瑪格麗特正巧發病,其他人對此漠不關心,而阿芒卻真誠地照護她、體貼她。瑪格麗特深受感動,接受了阿芒的愛情。

為了擺脫那種奢華但又令人窒息的環境,她傾全部積蓄,與阿芒到鄉間居住,平靜的生活中兩情繾綣,十分恩愛。不料阿芒的父親聞訊後大怒,趕來鄉間興師問罪,當他得知瑪格麗特對自己兒子確是一片真心後,有所觸動,但仍堅決要求她與兒子斷絕關系。瑪格麗特考慮到阿芒將來的幸福,忍痛答應阿芒父親的要求,給阿芒留了一封信,假稱自己已做了別人的情婦,又重回巴黎。阿芒不知內情,指責她為了享樂而負心絕情。瑪格麗特遭此打擊,頓時暈倒,病情加劇,生命垂危。至此,阿芒父親才將真情告訴兒子,阿芒懷著歉疚之情再次回到瑪格麗特身邊時,她已是奄奄一息,最後帶著無法實現愛情與家庭幸福的遺恨,離開了人間。

⑷ 《茶花女》這部作品的內容敘述了什麼劇情

《茶花女》是一部我們非常熟悉的作品,無論是小說,還是話劇或歌劇,《茶花女》的故事內容基本上沒有多大的改變,它敘述的始終是男主人公阿爾芒與女主人公瑪格麗特的愛情悲劇。

《茶花女》的義大利語原意為「一個墮落的女人」。歌劇描寫了19世紀上半葉巴黎社交場上一個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瑪格麗特。這個喜愛茶花而被稱為「茶花女」的巴黎名妓從一名商店職員淪落為娼妓後,雖然過著一擲千金的生活,但精神與肉體上卻蒙受著巨大的痛苦,因而身染重病。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結識了一位青年阿爾芒,阿爾芒早已暗戀她4年了。見面後,瑪格麗特正巧發病,其他人對此漠不關心,而阿爾芒卻真誠地照顧她、體貼她。瑪格麗特深受感動,接受了阿爾芒的愛情。

為了擺脫那種奢華但又令人窒息的環境,瑪格麗特傾全部積蓄,與阿爾芒到鄉間居住。平靜的生活中兩情繾綣,十分恩愛。不料阿爾芒的父親聞訊後大怒,趕來鄉間興師問罪,當他得知瑪格麗特對自己兒子確是一片真心後,有所觸動,但仍堅決要求地與兒子斷絕關系。瑪格麗特考慮到阿爾芒將來的幸福,忍痛答應了阿爾芒父親的要求,並給阿爾芒留了一封信,假稱自己已做了別人的情婦,又重回巴黎,阿爾芒不知內情,指責她為了享樂而負心絕情。瑪格麗特遭此打擊,頓時暈倒,病情加劇,生命垂危。至此,阿爾芒父親才將真情告訴兒子,阿爾芒懷著歉疚之情再次回到瑪格麗特身邊時,她已是奄奄一息,最後帶著無法實現愛情與家庭幸福的遺恨,離開了人間。

⑸ 誰能告訴我威爾第及其歌劇作品《茶花女》的資料

歌劇的老家在義大利,但是義大利歌劇缺乏音樂性內容,只是追求聲音提效果。只有羅西尼創作的《塞爾維亞的理發師》和《威廉.退爾》稱得上義大利歌劇的精品。在他之後,出現了威爾第和普契尼兩位歌劇大師,才使意大歌劇取得與法國歌劇同等的地位。 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l813年出生於義大利北部的一個小村莊。他從小熱愛音樂,但是卻沒有學習音樂的良好環境。18歲的時候,受一名富商的資助,到米蘭投考音樂學院,卻因年齡太大,又被考官們認為缺乏音樂才能而拒之門外。那些考官們怎麼也沒有想到,被他們拒之門外的這個年輕人,日後會成為義大利最優秀的歌劇作曲大師。 威爾第26歲時寫的歌劇《奧拜爾托》獲得成功。此後,他又創作了《弄臣》、《游吟詩人》和《茶花女》三部不朽的歌劇傑作。據說《弄臣》首演排練的時候,扮演曼圖亞公爵的演員發現他的分譜上有一段空白,就去問威爾第。威爾第答應在綵排的時候把它補上。

綵排的時候,他才把這一段曲譜交給演員,並且規定在公演之前任何人都不準把它泄露出去。這段詠嘆調就是至今仍然非常有名的《女人善變》。威爾第知道,如果它事先流傳出去,熱愛音樂的威尼斯人很快就會把它傳遍歐洲,到歌劇上演的時候,就沒有新鮮感了。果然,當首演時演員剛一唱完《女人善變》,就引起了全場轟動。 此時,歐洲人對瓦格納非常推崇,威爾第也受到他的影響而創作了蔚為奇觀的大歌劇《阿依達》。他採用瓦格納的音響極厚重的管弦樂,場面宏麗而盛大。這部歌劇使他的事業更上了一層樓。16年後,他根據莎上比亞的戲劇《奧賽羅》創作了同名歌劇。這部歌劇的連貫性是早年作品不可比擬的,它被認為是意大和歌劇中的最上乘之作。 威爾第80高齡的時候,還創作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喜歌劇《福爾斯塔夫》,這也是一部上乘之作。威爾第一生創作了27部歌劇,在他的音樂中,始終未拋棄義大利美聲唱法的傳統,他非常注意作品的歌唱性,管弦樂的戲劇性發展和聲樂的鮮明旋律性非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他是l9世紀最偉大的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http://www.msnqq.net/Article/Personal/Civility/2005-10-08/Article_29514.html

義大利的歌劇作曲家。1813年生於在義大利北部布塞托(Busseto)附近的龍科(Le Roncole)的小鄉村。當他還小時,就顯出對音樂的興趣。村莊教堂里的一位風琴演奏家教導他音樂課,稍後還請他做其助手。十二歲那年,他搬至布塞托的一位富商巴雷齊(Antonio Barezzi)家中去住 ,並跟普羅維西(Ferdinando Provesi)學音樂。在普氏的指導下,他在布塞托的市立音樂學校攻讀了四年之久(1825一29)。一八二九年起他做普氏的助手,在該校教書、演奏風琴、替音樂協會抄寫樂曲、指導試唱或演奏鋼琴。他也寫了許多樂曲。巴雷齊雖是商人,卻酷愛音樂,巴氏的家中經常有一大群當地的音樂家們聚在那兒。受到這些人的影向,威爾第開始為這些音樂家寫短曲或幫他們抄譜。他想進一步去米蘭深造,巴氏的大女兒瑪格麗特也與威爾第雙雙墜入愛河,彼此相戀,因此巴氏同意在金錢上資助他前往米蘭深造。

於是他向米蘭的音樂學校申請入學。那時他已十八歲。這所學校通常僅招收十四歲以下的學生,十八歲的他太大了些。但是這所學校仍然勉為其難的破例為他舉行考試,看看他能否以「天賦特優」的身份通過。很不幸,他的鋼琴和樂理兩關都未能通過。鋼琴的主考認為他的指法可能需要改一改,他的對位法也被主考認為不行。但是他是一位意志堅強、不屈不撓的年青人,他並未輕易地接受失敗。靠著巴氏的支持,他仍然定下心來住在米蘭,跟米蘭有名的劇院「史卡拉(La Scala)」的樂師拉威那(Vicenzo Lavigna)學對位怯。他一方面盡可能的多聽歌劇 ,另一面分析鑽研義大利早期作曲家們的作品,特別是帕勒斯替那(G.P. da Palestrina)的音樂。

一八三六年,他與瑪格麗特結婚。不久,他的第一部歌劇「奧貝爾托(Oberto)」為史卡拉劇院所接納。經過數月的耽擱,這部歌劇終於在一八三九年製作出來,而且非常成功。義大利的音樂出版商黎科迪(Giovanni Ricordi)的公司購得此歌劇出版權。就靠威爾第的音樂作品,再加上稍後浦契尼(Puccini)的作品,這家出版公司發了大財。

史卡拉劇院委託他再寫兩部歌劇。第一部是喜歌劇「一日之王(Un giorno di regno)」。他立刻著手寫他的歌劇劇本。但是悲劇接踵而來。一八四O年,他的幼兒、幼女以及太太先後在兩個月之內死去。同時,他還得掙扎著把他的喜歌劇寫完。同年演出,不料卻不賣座,失敗得很。聽眾粗魯、殘忍地對演員和這位不幸的作曲家予以噓聲和嗤斥。

從這次事件以後,他對喜歡歌劇的大眾感到十分憤慨;直到他暮年時,他才再寫了「法斯塔夫(Falstaff)」這部喜歌劇。由於沮喪和對人生價值的懷疑,他有點想放棄歌劇。但是史卡拉劇院的經理說服他,叫他看一本以聖經里尼布加尼撒王的故事為綱的劇本,他對這個故事很有興趣。於是他埋首致力寫音樂,一八四二年完成,叫「那布果(Nabucco)」。「那布果 」立刻造成轟動,極為成功。

在一八四二年以後的八年中,他又寫了十三部以上的歌劇。在這些歌劇中,「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倫巴底人(I Lombardi alla prima crociato 1843)」;「艾爾納尼(Ernani 1844)」;「聖女貞德(Giovanna d'Arco 1845)」;和「麥克白(Macbeth 1847)」比較受歡迎。其餘的歌劇則起碼可以說有中等地成功。

一八五一年,他開始寫令他舉世皆知的一些歌劇。他先完成「弄臣(Rigoletto)」;一八五三年,完成「游唱詩人(IlTrovatore)」和「茶花女(La Traviata)」。其後幾乎每隔一年即有傑作:「西西里島之晚禱(Les Vepres Siciliennes)」在巴黎演出(1855);「西蒙波卡奈格拉(Simone Boccanegra),在威尼斯上演(1857);假面舞會(Un ballo in maschera)」,在羅馬公演(1859)。繼這些歌劇之後,是他最強有力的兩部作品「命運的力量(La forza di destino 1862)」和「唐.卡羅(Don Carlo 1867)」。

威爾第對題材的選擇-經常含有激烈而有革命思想的-在他的義大利同胞的心靈中引起了共鳴。一千多年以來,義大利被弄得四分五裂。因此,國家的統一成為義大利人的願望。復興運動,或統一運動,正在如火如荼的展開,反抗奧國的鐵蹄。對千萬義大利愛國志士而言,威爾第的名字就足以鼓舞人心,因為他的名字意味著「光榮與義大利同在」。當義大利得到獨立時,他被選為國會議員,後來還當了參議員。不過他只到參議院一次而已 當他就職的時候。做為一個民主的鬥士,他深知他的奮斗方向與其擺在辯論上還不如放在音樂上的好。

在「唐,卡羅」之後的歌劇是「阿依達(Aida)」。「阿依達」被授權在開羅演出,用以慶祝蘇伊士運河的開航。在這部歌劇中,他開始舍棄舊式的短歌獨唱曲(set arias)和各種器樂合奏。這些短曲雖然仍在,但是它們是由戲劇的本身發出,因此情節直接由景中出來,不必被弄得中斷。他仍舊喜歡壯觀。「阿依達」充滿了凱旋行列、合唱隊和舞蹈。這部歌劇使許多聽眾大吃一驚。這些人抱怨他想學華格納般的去寫歌劇。他們指出「阿依達」的主題(themes)的特性和華格納的主導動機(Leitmotifs)一樣。對這種批評,他一笑置之。他說他是一位寫義大利歌劇的義大利人,而華格納則是一位寫德國歌劇的德國人,豈能相提並論 到這個時候,他已名利雙收,生活優裕。他與第二任太太史特瑞波妮(一位女高音,名字為Giuseppina Strepponi)在一八五九年結婚,並過著美好的生活。

一八六八年羅西尼的死導致一群義大利作曲家想合力寫一首「追思彌撒」,每人各寫一小部分,威爾第所分配到的部分是「解救我」,但是這個合作計劃最後沒有成功。後來義大利詩人曼左尼(Manzoni)於一八七三年逝世,他(威爾第)獨自為了一首「追思彌撒曲」夾追念曼左尼。他的這首追思彌撒(或安魂彌撒)已經被公認為偉大的聖詠-管弦樂傑作之一,可以與莫差爾特的安魂曲和布拉姆斯的日耳曼安魂曲(German Requiem)互相媲美。當它首次演奏時,有人攻擊它說它矯飾,但是很少人懷疑它的美感或效力。當像布拉姆斯如此有名望的作曲家挺身為這首追思彌撒的優美做辯護時,絕大多數的批評者就不再吭氣了。

他老而彌堅,勤奮不懈。以莎翁戲劇「奧泰羅(Otello)」為藍本,他在一八八七年完成歌劇「奧泰羅」,並在是年一月在史卡拉劇院首次公演,相當成功。「奧泰羅」是他的第二部不朽之作。他仍然採用他一貫的歌劇手法,即把歌劇精煉和強化。他的管弦樂的運用充分顯示他有辦法把樂器所能發揮的明暗與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發揮得淋漓盡致。但是管弦樂從未乾擾歌聲(voice),因此每句話都清晰可聞。「奧泰羅」歌劇中的和聲比他以前歌劇中的和聲更為巧妙和具有召喚力。至於旋律,就如通常的狀況,旋律是為聲音而寫。

在「奧泰羅」之後,他一直想把莎翁的溫莎的快樂妻子(Merry Wives of Windsor)」變成歌劇。但是由他過去有喜歌劇失敗的慘痛經驗,他躊躇不前,直到有個年青的劇作家朋友包益多(Arrigo Boito)說服並鼓舞了他,他才著手工作,結果產生了所有喜歌劇中最偉大的「法斯塔夫(Falstaff)」,也是他向世界的歌劇告別之作。他那典型的諷嘲個性把世人幽了一默。這部歌劇是以復格(或遁走)曲式譜寫音樂的一句話「世界原是個笑話(Tuttonel mondo e'burla)」做為該劇的終結。

他並未就此不再創作。他仍然利用他最後的有生之年作了一組四首的聖詠曲,一八九八年在巴黎演出。這些聖詠曲都是難解的變化音的曲子。四首中的一首『聖母頌(Ava Maria)就是以他自己所謂的「像謎一般的音階(enigmatic scale)」:c、 d flat、e、f sharp、g sharp、a sharp、b、c為主。這些聖詠曲說明他雖老,但仍舊試著在新的音樂領域上去鑽研、試驗。

他的第二任太太在一八九七年先他而逝世。為了紀念他的亡妻,他在米蘭設立了一個專為退休的音樂家們所設立的休憩之所,由他自己花錢去支持。這個音樂家休憩之所維持了卅年之久。一九0一年,他逝世。按照他自己的遺囑,他被葬在這個休憩之所(義文為:Casa di Riposo per Musicisti),儀式簡單,沒有任何哀歌伴奏,與他的亡妻比鄰長眠。

他是個能言善道而又機敏的人。他雖然沒有像華格納一樣著文闡釋他自己的理論,但是他深知其留下的作品本身,當能使後人聽了以後就知道其偉大。他常以諷嘲來看社會大眾,因為當他元配夫人去世,他亟需聽眾的同情時,聽眾們竟揶愉他。因此他的作品主要的是寫來滿足他自己,其次才是聽眾。他是十九世紀的一個偉人,也是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弄臣」中的「善變的女人(La donna e'mobile)」在初次演出以後,被全義大利人在哼著。有一段時間,他的偉大的某些部分被彌漫全歐洲的華格納主義(Wagnerianism)的歌劇浪潮弄得暗然無光。再加上他的後起之秀浦契尼的聲望也遮掩了他。只有他的少數最有名的歌劇,在世界上的歌劇院依舊上演。然而逐漸地,一部又一部,他的歌劇被人們重新所熱愛,他的天才也被世人所確認。

⑹ 茶花女的主要內容

《茶花女》故事內容:
主要講述了一個巴黎當紅妓女瑪格麗特與阿爾芒的愛情悲劇。故事以瑪格麗特死後眾人拍賣她的遺產以還債開始,由阿爾芒講述整個故事:

年輕貌美的瑪格麗特是巴黎最著名的妓女,因酷愛茶花,人稱「茶花女」。她與並不富有的阿爾芒相愛,並拒絕了其他所有的追求者,也就意味著她拒絕了錢財來源。瑪格麗特身患肺結核,阿爾芒帶她到鄉下療養,享受甜蜜生活,也因此耽誤了探望父親的時間。於是,阿爾芒的父親來巴黎找他,獲知了兒子現在的狀況。他讓阿爾芒去巴黎等他,自己卻來到鄉下以身份地位財力為由要求瑪格麗特離開阿爾芒,瑪格麗特傷心欲絕,但還是同意了。阿爾芒回到鄉下,發現瑪格麗特已經回到了巴黎,又開始紙醉金迷的墮落生活,比以前更甚。不明就裡的阿爾芒展開了瘋狂的報復,他找了一個漂亮的妓女作情婦,隨時刺激瑪格麗特。瑪格麗特忍受不了,離開巴黎又病重住院,很快處於彌留狀態。她把事情的真相寫在了日記里,交給了自己的朋友,求她轉交給阿爾芒。直到死去,阿爾芒也沒能來看她。直到聽說瑪格麗特死去,來到她的遺物拍賣會現場,即作品開頭的部分.

瑪格麗特原來是個貧苦的鄉下姑娘,來到巴黎後,開始了賣笑生涯。由於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貴族公子爭相追逐,成了紅極一時的「社交明星」。她隨身的裝扮總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稱「茶花女」。

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礦泉治療時,療養院里有位貴族小姐,身材、長相和瑪格麗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小姐的父親摩里阿龍公爵在偶然發現瑪格麗特很像他女兒,便收她做了乾女兒。瑪格麗特說出了自己的身世,公爵答應只要她能改變自己過去的生活,便負擔她的全部日常費用。但瑪格麗特不能完全做到,公爵便將錢減少了一半,瑪格麗特入不敷出,到現在已欠下幾萬法郎的債務。

一天晚上10多鍾,瑪格麗特回來後,一群客人來訪。鄰居勃呂當司帶來兩個青年,其中一個是稅務局長杜瓦先生的兒子阿芒·杜瓦,他風狂地愛著茶花女。

一年前,瑪格麗特生病期間,阿芒每天跑來打聽病情,卻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勃呂當司向瑪格麗特講了阿芒的一片痴情,她很感動。瑪格麗特和朋友們跳舞時,病情突然發作,阿芒非常關切地勸她不要這樣殘害自己,並向瑪格麗特表白自己的愛情。他告訴茶花女,他現在還珍藏著她六個月前丟掉的紐扣。瑪格麗特原已淡薄的心靈再次動了真情,她送給阿芒一朵茶花,以心相許。

阿芒真摯的愛情激發了瑪格麗特對生活的熱望,她決心擺脫百無聊賴的巴黎生活,和阿芒到鄉下住一段時間。她准備獨自一人籌劃一筆錢,就請阿芒離開她一晚上。阿芒出去時,恰巧碰上瑪格麗特過去的情人,頓生嫉妒。他給瑪格麗特寫了一封措辭激烈的信,說他不願意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他將離開巴黎。

但他並沒有走,瑪格麗特是他整個希望和生命,他跪著請瑪格麗特原諒他,瑪格麗特對阿芒傾述「你是我在煩亂的孤寂生活中所呼喚的一個人」。

經過努力,瑪格麗特和阿芒在巴黎效外租把一間房子。公爵知道後,斷絕了瑪格麗特的經濟來源。她背著阿芒,典當了自己的金銀首飾和車馬來支付生活費用。阿芒了解後,決定把母親留給他的一筆遺產轉讓,以還清瑪格麗特所欠下的債務。經紀人要他去簽字,他離開瑪格麗特去巴黎。

那封信原來是阿芒的父親杜瓦先生寫的,他想騙阿芒離開,然後去找瑪格麗特。告訴瑪格麗特他的女兒,愛上一個體面的少年,那家打聽到阿芒和瑪格麗特的關系後表示:如果阿芒不和瑪格麗特斷絕關系,是要退婚。瑪格麗特痛苦地哀求杜瓦先生,如果要讓她與阿芒斷絕關系,就等於要她的命,可杜瓦先生毫不退讓。為阿芒和他的家庭,她只好作出犧牲,發誓與阿芒絕交。

瑪格麗特非常悲傷地給阿芒寫了封絕交信,然後回到巴黎,又開始了昔日的荒唐的生活。她接受了瓦爾維勒男爵的追求,他幫助她還清了一切債務,又贖回了首飾和馬車。阿芒也懷著痛苦的心情和父親回到家鄉。

阿芒禁仍深深地懷念著瑪格麗特,他又失魂落魄地來到巴黎。他決心報復瑪格麗特的「背叛」。他找到了瑪格麗特,處處給她難堪。罵她是沒有良心、無情無義的娼婦,把愛情作為商品出賣。瑪格麗面對阿芒的誤會,傷心地勸他忘了自己,永遠不要再見面。阿芒卻要她與自己一同逃離巴黎,逃到沒人認識他們的地方,緊緊守著他們的愛情。瑪格麗特說她不能那樣,因為她已經起過誓,阿芒誤以為她和男爵有過海誓山盟,便氣憤地把瑪格麗特推倒,把一疊鈔票扔在她身上,轉身離去。瑪格麗特大叫一聲,昏倒在地。

瑪格麗特受了這場刺激,一病不起。男爵與阿芒決斗受了傷,阿芒出國了。新年快到了,瑪格麗特的病情更嚴重了,臉色蒼白,沒有一個人來探望她,她感到格外孤寂。杜瓦先生來信告訴她,他感謝瑪格麗特信守諾言,已寫信把事情的真象告訴了阿芒,現在瑪格麗特唯一的希望就是再次見到阿芒。

臨死前,債主們都來了,帶著借據,逼她還債。執行官奉命來執行判決,查封了她的全部財產,只等她死後就進行拍賣。彌留之際,她不斷地呼喊著阿芒的名字,「從她的睛里流出了無聲的眼淚」。她始終沒有再見到她心愛的人。

死後只有一個好心的鄰居米利為她入殮。當阿芒重回到巴黎時,她把瑪格麗特的一本日記交給了她。從日記中,阿芒才知道了她的高尚心靈。「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終愛我的證據外,我似乎覺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會顯得越加崇高。」

阿芒懷著無限的悔恨與惆悵,專門為瑪格麗特遷墳安葬,並在她的墳前擺滿了白色的茶花。

⑺ 茶花女 的主要內容

《茶花女》描寫一個妓女的愛情悲劇,取材於當時巴黎一名妓的真實故事。據考證,這回個妓女名叫答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因家境貧困,十五歲出走巴黎,由於她天資聰穎關稅,便開始出入巴黎各大舞場,成了有錢的闊佬、公子哥們獵艷的口肉,以後便靠容貌和肉體換取奢侈的生活享受。終國過度的暴飲、狂歡和不分晝夜的肉慾縱橫而染身肺癆,吐血而死,二十三歲就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小說的主人公瑪格麗特本是一位貧窮的鄉下姑娘,為謀生來到巴黎,不幸落入風塵,做了妓女,染上了揮霍錢財的惡習;她瘋狂地尋歡作樂麻痹自己,但內心卻討厭這種空虛的生活。這個依舊保持有純潔心靈的淪落女子,嚮往真正的愛情生活,後來被阿爾芒的一片赤誠之心所感動,彼此深深地相愛,在遠離巴黎市區的鄉間過起美滿的田園生活。瑪格麗特受到創傷的心靈也開始癒合,並決心徹底改掉過去的習慣,永遠和阿爾芒在一起,享受一個正常女人的真正生活。不幸阿爾芒父親的出現粉碎了她的美夢,他的虛偽、自私再一次把瑪格麗特推入災難之中。她被迫離開了阿爾芒,事後遭到阿爾芒不明真相的種種侮辱和傷害,終因心力交瘁,飲恨黃泉。

⑻ 茶花女的主要內容概括(中文)

<<茶花女>>的義大利名稱為Traviata,原意為"一個墮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譯作"茶花女"。歌劇描寫了十九世紀上半葉巴黎社交場上一個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瑪格麗特。她名噪一時,才華出眾,過著驕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卻並沒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風,是一個受迫害的婦女形象。雖然她贏得了阿爾弗雷德·阿芒的愛情,但她為了挽回一個所謂體面家庭"的"榮譽",決然放棄了自己的愛情,使自己成為上流社會的犧牲品。劇情梗概是因喜愛茶花而被稱為"茶花女"的巴黎名妓瑪格麗特原是一名商店職員,淪落為娼妓後,雖然過著一擲千金的生活,但精神與肉體上卻蒙受著巨大的痛苦,因而身染重病。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結識了一位青年阿芒,阿芒已在暗中愛了她4年。見面後,瑪格麗特正巧發病,其他人對此漠不關心,而阿芒卻真誠地照護她、體貼她。瑪格麗特深受感動,接受了阿芒的愛情。

為了擺脫那種奢華但又令人窒息的環境,她傾全部積蓄,與阿芒到鄉間居住,平靜的生活中兩情繾綣,十分恩愛。不料阿芒的父親聞訊後大怒,趕來鄉間興師問罪,當他得知瑪格麗特對自己兒子確是一片真心後,有所觸動,但仍堅決要求她與兒子斷絕關系。瑪格麗特考慮到阿芒將來的幸福,忍痛答應阿芒父親的要求,給阿芒留了一封信,假稱自己已做了別人的情婦,又重回巴黎。阿芒不知內情,指責她為了享樂而負心絕情。瑪格麗特遭此打擊,頓時暈倒,病情加劇,生命垂危。至此,阿芒父親才將真情告訴兒子,阿芒懷著歉疚之情再次回到瑪格麗特身邊時,她已是奄奄一息,最後帶著無法實現愛情與家庭幸福的遺恨,離開了人間。

⑼ 請問歌劇《茶花女》的作者和作品背景分別是什麼

《茶花女》是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

創作背景:

《茶花女》就是根據小仲馬親身經歷所寫的一部力作,這是是發生在他身邊的一個故事。小仲馬出生於法國巴黎,他的母親卡特琳娜·拉貝是一個貧窮的縫衣女工,他的父親大仲馬當時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抄寫員,後來在戲劇創作和小說創作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中的重要代表。

《茶花女》就是根據他親身經歷所寫的一部力作。這是是發生在小仲馬身邊的一個故事。1844年9月,小仲馬與巴黎名妓瑪麗·杜普萊西一見鍾情。瑪麗出身貧苦,流落巴黎,被逼為娼。她珍重小仲馬的真摯愛情,但為了維持生計,仍得同闊佬們保持關系。小仲馬一氣之下就寫了絕交信去出國旅行。

1847年小仲馬回歸法國,得知只有23歲的瑪麗已經不在人世,她病重時昔日的追求者都棄她而去,死後送葬只有兩個人!她的遺物拍賣後還清了債務,餘款給了她一個窮苦的外甥女,但條件是繼承人永遠不得來巴黎!現實生活的悲劇深深地震動了小仲馬,他滿懷悔恨與思念,將自己囚禁於郊外,閉門謝客,開始了創作之程。

一年後,當小仲馬24歲時,寫下了這本凝集著永恆愛情的《茶花女》。名妓瑪麗·杜普萊西嚮往上流社會生活,和小仲馬母親卡特琳娜·拉貝被大仲馬拋棄,同時反映當時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拜金現象,批判當時資本主義的黑暗。

(9)茶花女歌劇內容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茶花女》為讀者塑造了一些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難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瑪格麗特。她美麗、聰明而又善良,雖然淪落風塵,但依舊保持著一顆純潔、高尚的心靈。

她充滿熱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愛情生活,而當這種希望破滅之後,又甘願自我犧牲去成全他人。這一切都使這位為人們所不齒的煙花女子的形象閃爍著一種聖潔的光輝,以至於人們一提起「茶花女」這三個字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麼下賤的妓女,而是一位美麗、可愛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

小說採用了三個第一人稱的敘述法。全書以作者「我」直接出面對瑪格麗特的生平事跡進行采訪著筆,以亞芒的自我回憶為中心內容,以瑪格麗特臨終的書信作結。這就把女主人公的辛酸經歷充分展露在讀者面前,很易激起讀者的同情和憐憫。

眾人對瑪格麗特遭遇的反應,也通過作者「我」表達了出來;這樣就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使作品充滿了濃厚的抒情色彩。小說動用倒敘、補敘等多種手法,從瑪格麗特的不幸身死,對她的遺物進行拍賣,作者「我」搶購到一本帶題詞的書寫起,從而引出題贈者亞芒對死者的動人回憶。

作者簡介

小仲馬,法國小說家,戲劇家。大仲馬的私生子。7歲時大仲馬才認其為子,但仍拒不認其母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馬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受盡世人的譏誚。成年後痛感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淫靡之風造成許多像他們母子這樣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決心通過文學改變社會道德。

⑽ 歌劇茶花女觀後感

《茶花女》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以大部分篇幅讓茶花女的情人阿爾芒復述專她的遭遇,最屬後又以她本人的日記更深地展示她的內心世界。這種敘事方式使讀者感到格外親切。

因為愛,勇敢跨越門第禮教;因為誤解,終生陷入悔恨遺憾,一個令人為之嘆息的愛情故事,一首首撩撥心弦的動人樂曲,造就全世界最受歡迎的歌劇名作。



(10)茶花女歌劇內容擴展閱讀

主要歌手:巴黎風塵女郎瑪格麗特約見華維爾男爵卻與青年亞芒認識。後倆人在書店相遇,瑪得知亞芒每天送花探病,深受感動邀其參加生日宴會。亞芒見她強顏歡笑更加憐惜,遂對她示愛。

當晚男爵回來亞芒吃了閉門羹,懊悔之餘斥責她無情,請求父親資助他出國旅行。瑪趕去見他並互吐心意,瑪同意和男爵分手隨他到鄉下調養身體。

亞芒父親勸瑪放棄亞芒,瑪因真心愛亞芒,為其著想,騙亞芒與其分手。幾個月後亞芒與男爵及瑪在賭場相遇,不料亞芒大贏,叫瑪隨他走,瑪拒絕,亞芒盛怒之下加以侮辱,並與男爵決斗,男爵受傷,亞芒畏罪潛逃。瑪深愛亞芒,卻拒絕任何資助,病情加重,待亞芒了解真相瑪已撒手人寰。

熱點內容
插花小技能 發布:2025-05-15 22:10:56 瀏覽:546
玫瑰花糯米 發布:2025-05-15 22:05:00 瀏覽:910
情人節一個人說說 發布:2025-05-15 22:04:56 瀏覽:164
野生鬱金香的花語是 發布:2025-05-15 21:50:27 瀏覽:434
樂村蘭花 發布:2025-05-15 21:37:12 瀏覽:150
情人節偷跑 發布:2025-05-15 21:34:32 瀏覽:440
樹狀玫瑰花 發布:2025-05-15 21:34:24 瀏覽:851
暴食西蘭花 發布:2025-05-15 21:28:07 瀏覽:816
蘭花紅鳳凰 發布:2025-05-15 21:18:16 瀏覽:773
越南蘭花郵票 發布:2025-05-15 21:15:23 瀏覽: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