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梅花鳥
㈠ 家(暨有影響力的書畫家)有哪些
歐陽詢 唐代書法家。字信本,潭州臨湘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
封渤海縣男。書法學二王,
參以隸法,勁險刻厲,於平正中見險絕,自成面具,世稱「歐體」。對後世影響很大。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唐初四大書家。張懷瓘《書斷》稱其書:「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
飛白冠絕,峻於古人。」 又稱:「真行之書出於大令,別成一體,森森焉若武庫矛戟。風神嚴於智永, 潤色寡於虞世南。
其草書迭盪流通,視之二王,可為動色;然驚奇跳駿,不避危險,傷於清雅之致。」傳世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皇甫誕碑》、《房彥謙碑》等,墨跡有《張翰帖》、《卜商帖》、《夢奠帖》等,編有《藝術類聚》一百卷。
歐陽通 唐代書法家。字師通,潭州臨湘人。歐陽詢子。官殿中監。繼承家法,而險峻過之。世稱「小歐」。相傳晚年用狸毛為筆, 覆以兔毫,
以犀象牙為筆管,無此筆則不作書。南宋董卣《廣川書跋》評其書:「筆力勁健,盡得家風,但微傷豐濃,故有愧於父。至於驚奇跳駿, 不避危險,則無異也。」
傳世墨跡有正書《道因碑》、《泉男生墓誌》等。
懷素 (725-785)唐代書法家。僧人。俗姓錢,字藏真,
長沙(今屬湖南)人。
上元三年(762)詔住西太原寺。工書。尤擅狂草,興到運筆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變化莫測而又法度謹嚴。晚年書趨於平淡。學書貧無紙,曾種芭蕉萬余株,取葉練字,名其居為:「綠天庵」;
相傳精勤學書,
禿筆成冢。南宋陳思《書小史》載:「書不足乃漆一盤書之,又漆一方板,書至再三,盤板皆穿。」受筆法於金吾兵曹鄔彤,彤轉述張旭。狂草繼承張旭而有所發展,稱為「以狂繼顛」。與張旭齊名,世稱「顛張醉素」。對後世影響巨大。傳世墨跡有《苦筍帖》、《自敘帖》、《小草千字文》;刻本《聖母帖》、《律公帖》等。
髡殘 俗姓劉,字介丘,號石溪,又號石道人、殘道者等。湖廣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好游名山在川,後寓江蘇江寧(今南京)牛首祖堂山幽棲寺。精繪山水,師法王蒙,善用禿筆和干筆皴擦,淡墨渲染,間以淡赭,境界奇辟,氣韻渾厚,景物稠密,筆墨高古,以真山實水為粉本,奧境奇辟,緬貌幽渾,名垂海內。與石濤合稱「二石」,又與朱耷、弘仁、石濤合稱「清初四畫僧」。
何紹基 湖南道州(今道縣)人,晚清人書法家兼詩人,字子貞,號東洲居士,晚號暖叟,一作猿臂翁,因其執筆縣肘,若開勁弩,故取李廣猿臂彎弓之義。官至文淵校理,武英殿篆修、學政等職。曾主講長沙城南書院、寓長高碼頭東洲草堂。
何氏精通金石書畫,以書法著稱於世。譽為清代第一。初習顏,中年博習南北朝書,筆法剛健,此期作品傳世甚少。後致力分隸,漢魏名刻,無不深研熟密閉,臨摹多至百本。偶為小篆,不顧及俗敷形,必以頓挫出之,寧拙毋巧。暮年眼疾,作書以意為之,筆輕墨燥,不若中年之沉著俊爽,每有筆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書反多,故史年作品傳世較多。尤以篆隸法寫蘭蕙竹石,寥寥數筆,金石書卷之氣盎然。何氏博學多才,尤工於詩。有《東洲草堂集》。何氏晚年寓滬,卒於吳縣,歸葬長沙南郊石人沖。
他是一位十分勤奮的書法家。他自己說:「余學書四十餘年,溯源篆分。楷法則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緒。」何紹基早年由顏真卿,歐陽通入手,上追秦漢篆隸。他臨寫漢碑極為專精,《張遷碑》,《禮器碑》等竟臨寫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進而「草、篆、分、行熔為一爐,神龍變
化,不可測已。」至今存臨本仍然不少。中年潛心北碑,用異於常人的回腕法寫出了個性極強的字。
何是一位大書法家,但他的詩名為書名所掩。在晚清宋詩派中他是一位健將,擅於描繪山川。如其七律《元象》中有「石根水怒水根石,天外山驚山外天」一聯,上句比喻人世風波之復雜、險惡,下句又展示人類進步之不可限量,耐人咀嚼。
何紹基為官,因言事降調,於是遠離官場,周遊各地,以書法著作自娛,晚年倦遊,在長沙生活,與黃道讓、王先謙、王闓運等人相唱和,成為長沙詩壇雅韻之一章。
曾紀澤 清末著名外交家,字劼剛。湖南湘鄉人。曾國藩長子,「少負俊才」,1870年(同治九年)由蔭生補戶部員外郎,1877年(光緒三年)承襲一等勇毅侯。1878年(光緒四年)充出使英法大臣,補太常寺少卿,轉大理寺。從光緒四年至光緒十一年(1878年至1885年)他作為清政府的外交官員,奉命出使英、法、俄等國。在這期間,他恪守「替國家保全大局」的信條,極力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尊嚴,不折不撓,與列強唇槍舌劍,在外交上取得很大的成就。
毛澤東 毛澤東作為偉大領袖的形象蓋過了其他的一切,或者說,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詣,與他偉人形象相比,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他精書法,是中國當代的書法巨匠,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傑出的書法家之一。
毛澤東的書法采千古之遺韻,熔百家於一爐,龍蛇飛舞,俏俊飄逸,大氣磅礴,豪放酣暢。
毛澤東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一個農家。8歲進私塾,對毛筆字的書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自此與翰墨結下不解之緣而成為當代書法巨匠。早期的書法藝術即得力於鍾王,在漢魏、隋碑、章草、晉唐楷書等前人碑帖的基礎上下了較深的功夫,為他一生的書法風格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毛澤東在指揮中國革命各個戰略階段之餘,一直不忘他的書法實踐,時常披覽碑帖,從江西根據地到延安,毛澤東身邊別無長物,卻一直把晉唐小楷等他閱讀臨寫過的法帖帶在身邊。他的書法成就在於狂草,來源於張旭、懷素。
中年以後,形成了獨到的個人風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強烈的視覺美感。他的字,既充滿激情,又有理性。看他的草書,視線不由自主地受到牽引,隨著他草書的線條、用筆,時緊時密,時快時慢。籠罩在他草書製造的「氣場」中,就像在現實生活中被他偉人風范所吸引一樣。
齊白石 原名純芝,字渭清,後更名璜,字萍生,號白石,別號借山館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是我國20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國立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曾被授予「中國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榮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金獎、1963年誕辰100周年之際被公推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作品集》等傳世。
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後從當地文化人陳少蕃、胡沁園學習詩文、篆刻、書法、繪畫。遂以賣畫、刻印為生。中年曾多次游歷祖國大好河山。詩宗樊增祥,用真心,有古民歌意趣。制印取法秦權、漢印、漢碑額,單刀直下,豪快有力。書學何子貞、金冬心、李北海、《天發神讖》、《三公山》,晚年參以曹子建碑。繪畫在陳師曾支持下有「衰年變法」,在博大與精微之間游刃。做了不少「千古絕唱」的「好文章」。
齊白石像中國所有書法家一樣,都有一個出入古賢門庭的學書過程。如他所說:「書法得李北海、何紹基、金冬心、鄭板橋與《天發神讖碑》的最多。寫『何體』容易有肉無骨,寫『李體』容易有骨無肉,寫金冬心的古拙,學《天發神讖碑》的蒼勁。」他一生中最有成就的書體應是行書與篆書,但行書終生未脫李北海形神,篆書至死未跳出《天發神讖碑》藩籬。當然,個別行書單字部首換上鄭板橋的寫法,如走之最為明顯。這倒有了變法的意識。篆書用筆上,改方起為圓起,尖收為平出,轉折加重頓筆,亦是其篆書的新格。
齊白石的行書作品,形神酷似李北海《李思訓》碑,神采飛揚,堪稱精品。他曾借蘇軾的話說自己「我書意造本無法」則是英雄欺人了。他自辯說「我是學習人家,不是摹仿人家,學的是筆墨精神,不管外形像不像。」(與胡橐談臨摹)其實,他學習也好,摹仿也好,既有取外形的,也有取筆墨精神的。取形取神是學書的前後過程,每位書家都有個中甘苦,大可不必閃爍共詞。他的作品頗為率真勁健,橫劃向右上聳,以取氣勢,但有聳右肩之嫌。有時行筆太快,一劃而過,雖有筆力,但缺少內在的力美蘊含,稍嫌油氣,而大起大落的甩筆出鋒,筆到手未到,看似兇狠勁利,實則單薄村野氣。他為了造勢,一味以偏鋒出鋒為能,看似雄強,卻無內涵雋永之味,識者自當鑒之。20世紀的人們由於種種非藝術的原因,僅憑小花、小草、小鳥、小蟲、小魚、小蝦、小擺設等日常小物象,以及草野書法便把他捧上大師的寶座,確實捧過了頭。若說他是一介普通的民間書畫家,卻又委屈了他。只有觀照他的作品本身審美價值,才是他藝術定位的標准。作為一代名家,齊白石當之無愧。
曾熙
字季子、子緝,號俟園,晚號農髯。湖南衡陽人。早年與李瑞清同在北京做官,共研書法。清朝滅亡之後,歸隱故里。後因生活窘迫,接受李瑞清到上海賣字之邀。從此,「南曾北李」,名揚十里洋場。
曾熙書法學《石鼓文》、《夏承碑》、《華山碑》、《史晨碑》、鍾繇、二王,尤好《瘞鶴銘》和《金剛經》,自號「南宗「,以與「北宗」的李瑞清相敵,用筆圓通流暢,線條柔和潤澤。所以他的書法是學魏碑而能得秀雅婉麗之美。又能以碑入帖,書法饒有晉人疏朗秀逸的風度。其實,曾熙北碑也寫得不壞,只因當初李瑞清已經以善寫北碑名聞遐邇,而名聲為李瑞清所掩而已。曾李兩人是交情相當好的朋友,在當時上海灘被傳為美談,「文人相輕「的惡習,在曾、李二人身上不曾見到。
譚延闓 民國時期,在朝的顯貴許多能寫一手好字,但最著名的莫過於譚延闓、於右任二家。
譚延闓,字祖安、祖庵,號無畏、切齋。湖南茶陵人。譚延闓一直是國民黨政府里的高官,管制行政院院長、並二任國民政府主席,他的字,亦如其人,有種大權在握的氣象,結體寬博,顧盼自雄。是清代錢灃之後又一個寫顏字的大家。顏真卿楷書自從被米南宮批判之後,一直不很被重視,宋、元、明三代不出一個善寫顏字的大家。清初基本上是董其昌書法的天下。直到清中葉劉石庵以及後來錢灃、何紹基、翁同和等出,顏書才始得到復興。但清代書家多數還是寫行草書,篆隸也頗有好手,只是規規矩矩的楷書尚不多見。錢灃是一時名家了,學顏字得其神趣,氣象渾穆。但橫平豎直處時顯板硬,不若魯公之靈妙。即使如此,同時代及後世,楷書領域內,錢灃也是罕有其匹的。楷書是能顯示真功夫的,一點一畫,稍有偏差,一望便知。
從民國至今,寫顏字的人沒有出譚延闓右者。他尤以顏字楷書譽滿天下。譚延闓可以說一生基本都在攻顏書。
易元吉 北宋畫家,字慶之,長沙(今湖南省長沙市)人。原工花鳥蜂蝶,後見到趙昌作品,自認為其精絕處難以超越,乃立志致力於他人所未到處,於是轉攻猿猴。易元吉的畫生動而不刻板,深受北宋鑒賞家、書畫家米芾贊許,推崇為「徐熙後一人而已」。他雖以善畫猿獐著稱,但其花鳥畫也很精妙。因此沈括在《圖畫歌》中謂:「惟有長沙易元吉,豈止猿猴人不及」。
陳少梅 (1909-1954)名雲彰,字少梅,號升湖,湖南衡山人。
自幼隨其父陳嘉言習詩文書法,15歲入中國畫學研究會,為金北樓最後一位弟子 。
17歲入湖社畫會 。
1930年,其作品曾獲比利時國際博覽會百年紀念會美術銀牌獎
。
1931年赴天津,主持湖社畫會天津分會,以賣畫為生,並課徒授畫,於京、津、滬舉辦畫展 。
1949年後曾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天津分會副主席 。
1953年遷居北京,次年因病逝世 。
擅山水、人物、工寫兼能 。
在藝術上師法唐寅、仇英、吳偉、戴進,旁參倪雲林,上追郭熙、馬遠、夏圭,崇尚「北宗」而探求自家風格 。
早年作品有《西園雅集圖》等,後期有《江南春》、《浴牛圖》等 。
《小姑山》等為中國美術館收藏 。
逝後,天津為其舉辦了遺作展覽 。
有《陳少梅畫選》、《陳少梅畫輯》、《陳少梅畫集》等行世。
黃永玉 黃永玉,1924年出於湖南省鳳凰縣,土家族人,受過小學和不完整初級中學教育。十六歲開始以繪聲繪色畫及木刻謀生。曾任瓷場小工、小學教員、中學教員、家眾教育館員、劇團見習美術隊員、報社編輯、電影編劇及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副主席。
自學美術,文學,為一代「鬼才」,他設計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裝家喻戶曉。其人博學多識,詩書畫俱佳,亦是詩、雜文、散文、小說、劇本的大家,,寫過、出版老祖宗多種畫冊,還有《永玉六記》、《吳世茫論壇》、《老婆呀,不要哭》、《這些憂郁的碎屑》、《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太陽下的風景》、《無愁河的浪盪漢子》等書。畫過《阿詩瑪》、生肖郵票《猴》和毛主席紀念堂山水畫等。在澳大亞、德國、意大得和中國內地、香港開過畫展,其美術成就曾獲義大利總司令獎。在海內外享譽甚高。
段輝 段輝,男,1961年9月出生,湖南省新化人。岳陽師范學院美術系講師。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水彩、水粉畫藝術委員會委員。畢業於湖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結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研究生課程班。從事水彩畫的創作和教學。在藝術上追求朴實、抒情、和諧美,在技法上充分發揮水彩畫的特色,力求以寫實的表現手法創造個人的藝術風格。作品《青銅》獲「第2屆全國水彩、水粉畫作品展」優秀作品獎。《悠悠歲月》獲「第4屆全國水彩、水粉畫作品展」銅獎。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及在新加坡、香港、台灣等地展覽。
段江華 段江華,男,1963年生於湖南省麻陽。湖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講師。1985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3畫室,1989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1989年至今任教於湖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現為中國油畫學會理事、湖南油畫學會主席、湖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油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1993年參加在北京國際藝苑主辦的「湖南油畫邀請展」,作品《花》為國際藝苑美術館收藏。1994年作品《王·後·2號》參加第2屆中國油畫展,獲金獎。1995年
作品《捆紮的王和後》參加第8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展,並赴日本展出。同年隨中國美術家代表團赴日本做學術訪問交流。1996年作品《王》參加首屆中國油畫學會年展;作品《天門》參加第3屆中國油畫年展,並被主辦單位收藏。1998年作品《聖地》參加』98中國國際美術年「中國山水畫·油畫風景畫大展」。
㈡ 學國事花鳥寫意不知學習哪位畫家好
花鳥畫學民國的陳少梅,現代的孫其峰,霍春陽,賈保珉。
書法工筆學寫瘦金體,行楷學元代趙孟頫(1254~1322) 元朝文學家、藝術家。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出身宋朝宗室。南宋末年,為真州(今江蘇儀征)司戶參軍。元滅南宋後,閑居家中。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世祖忽必烈為了籠絡南方地主階級,派人尋訪江南有聲望的人物,趙孟頫應召到大都,任兵部郎中、集賢直學士等職,後出任濟南、汾州(今山西汾陽)、泰州等處地方官。至大三年(1310),復召入京,先後任翰林侍讀學士、集賢侍講學士等職。延祐三年(1316),為翰林學士承旨(從一品)。元朝實行四等人制,趙孟頫為南人而官至一品,在當時是極罕見的寵遇。但實際上,他長期擔任的是一些閑散職務,在政治上並不起多大作用。
趙孟頫在詩文、音律、書法、繪畫、古物鑒定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他的詩清新自然,在元代詩歌中佔有重要地位。他在書法上提倡復古,博採眾長,自成一格,楷、行、草書無一不精,有「趙體」之稱,對後代影響很大。在繪畫方面,趙孟頫擅長山水、鞍馬、花鳥、人物。他反對南宋的院體,開一代風氣,成為元代畫壇的領袖。
他的詩文有《松雪齋文集》十卷;傳世的書法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有《仇鍔墓碑銘》、《許熙載神道碑》等;繪畫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有《鵲華秋色圖》、《秋郊飲馬圖》等。
陳少梅(1909年4月至1954年9月),男,漢族,名雲彰,又名雲鶉,號升湖,字少梅,以字行。生於湖南衡山的一個書香之家,自幼隨父學習書畫詩文,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15歲加入金北樓、陳師曾等發起組織的「中國畫學研究會」,17歲成為名噪一時的「湖社畫會」之骨幹,22歲主持「湖社天津分會」,成為津門畫壇領袖。1930年他的作品獲「比利時建國百年國際博覽會」美術銀獎,以後開始在畫壇嶄露頭角,成為京津一帶頗有影響的畫家。新中國成立後,他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天津分會主席、天津美術學校校長。
孫其峰1920年生。字其峰、琪峰。別署雙槐樓主。山東招遠人。1947年年畢業於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國畫科。曾先後從師於徐悲鴻、黃賓虹、李苦禪、王友石、汪慎生等名家。擅山水、花鳥畫、書法、篆刻,兼治畫史畫論。1952年後任教於天津美術學院,曾任天津美術學院副院長,繪畫、工藝系主任,天津市書法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等職。現為天津美術學院終身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天津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天津市海河印社社長、北京中國畫研究院院委等職。
賈寶珉,1941年6月生,天津人。大學文化。1965年畢業於河北藝術師范學院中國畫專業。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天津美術家協會理事。早七十年代末期,賈寶珉就隨蕭朗、孫其峰赴中央美院、中央工藝美院、廣西藝術學院等處講學,得到了劉海粟、陳大羽、李駱公以及李可染、李苦禪、黃胄等名家指導。作品造型生動嚴謹,筆墨洗練精到,設色單純典雅,構圖考究多變,意境清新、恬靜、幽谷、高雅,詩一般的藝術風格。
編輯本段成就與榮譽
作品多次在全國各省、市及日本、美國、義大利、俄羅斯、新加坡、香港等地展覽。作品《秋獲》入選東京「中國現代一流書畫作品展」;《長壽》入選紐約「世界和平畫展」;《和平之使》入選莫斯科「中國中青年國畫精品展」;《雄鷹》入選全國第七屆美展;《春臨江岸》入選全國第八屆美展,其書法作品《草書》入選「中國1990年赴日書展」;《一夜風雨》入選「全國首屆花鳥畫展」。作品《秋雨》入選2004年首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精品展。另有部分作品曾在《中國畫》、《美術》、《迎春花》、《新作選》、《河南畫報》等刊物發表,或收入《中青年花鳥畫家作品選》、《佳作賞析》、《天津畫家選集》、《賈寶珉花鳥畫集》等。出版有《賈寶珉花鳥畫》、《中國畫基礎》、《花鳥畫技法問答》,其中《花卉畫法》、《肖鳥畫法》、《蔬果草蟲》、《中國花鳥畫》20餘冊理論著作,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其藝術傳略入典《世界華人藝術家成就博覽大典》、《世界華人美術家年鑒》、《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當代國畫家辭典》、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等。
霍春陽,1946年生於河北省清苑縣。1969年畢業於津美術學院,留校任教至今。現為天津美術學院繪畫系主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天津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天津美術館館長,天津青年美術交流學會會員,天津畫院院外畫師,天津文史研究館館員,《人民日報》社神州書畫院特聘畫家,新華社書畫院特聘畫家,中央電視台書畫院特聘畫家。 霍春陽先生70年代中期嶄露頭角,擅長寫意花鳥畫。80年代以後進入創作豐收期,並確立了在當代中國畫壇的地位,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術大展並獲獎。 近年來創作的大量作品被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館、毛主席紀念堂、釣魚台國賓館、中央電視台等單位及國外博物館收藏,多次出國進行藝術交流,出版個人畫集多種。 自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待遇.1997年被中國文聯評為「中國畫壇百傑」之一 霍春陽傾心元、明、清以來的文人畫傳統,經過對中國傳統文化深刻領悟及對自然之美的悉心體味,潛心追求虛靜空靈的藝術境界,以「凈化人的心靈」為創作宗旨,是我國傳統寫意花鳥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 自1976年以巨幅作品《山花爛漫》名聞四方後,霍春陽一直執教於天津美術學院國畫系,潛心花鳥畫,成為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寫意花鳥大家之一。 青年時期在峨眉山
霍春陽追求畫的意境,用簡約的形象表達出深沉、博大的意境。繪畫中的用筆能傳達情性,線條中輕重緩急的變化,更能呈現出一個人的思想、情感乃至學識修養。他的畫中能有超凡脫俗的意境,主要得益於自己繼承傳統和文化上的積淀。在霍春陽看來,傳統本身是一個博大的世界,經久彌遠,是精神世界永恆的自由王國。 對於霍春陽的成功探索,美術界一直評價頗高。當代著名的寫意人物畫家趙星說:「最簡單的一花一草在他的繪畫中,都以境界的營造融入了畫家已有的思想和情懷,這樣的『因心造境』,顯示了畫家厚重豁達的性格內涵和人格修養。」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著名畫家吳山明說,霍春陽深厚的傳統根基,才使他能夠由傳統而出新,形成有時代特徵的個人畫風。美術評論家薛永年更是贊嘆霍春陽「是在物慾膨脹、生態危機的異化威脅中重建著充滿自信的精神家園。」
霍春陽,1946年生於河北省清苑縣。1969年畢業於津美術學院,留校任教至
霍春陽珍貴照片集(6張)今。現為天津美術學院繪畫系主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天津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天津美術館館長,天津青年美術交流學會會員,天津畫院院外畫師,天津文史研究館館員,《人民日報》社神州書畫院特聘畫家,新華社書畫院特聘畫家,中央電視台書畫院特聘畫家。 霍春陽先生70年代中期嶄露頭角,擅長寫意花鳥畫。80年代以後進入創作豐收期,並確立了在當代中國畫壇的地位,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術大展並獲獎。 近年來創作的大量作品被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館、毛主席紀念堂、釣魚台國賓館、中央電視台等單位及國外博物館收藏,多次出國進行藝術交流,出版個人畫集多種。 自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待遇.1997年被中國文聯評為「中國畫壇百傑」之一 霍春陽傾心元、明、清以來的文人畫傳統,經過對中國傳統文化深刻領悟及對自然之美的悉心體味,潛心追求虛靜空靈的藝術境界,以「凈化人的心靈」為創作宗旨,是我國傳統寫意花鳥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 自1976年以巨幅作品《山花爛漫》名聞四方後,霍春陽一直執教於天津美術學院國畫系,潛心花鳥畫,成為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寫意花鳥大家之一。 青年時期在峨眉山
霍春陽追求畫的意境,用簡約的形象表達出深沉、博大的意境。繪畫中的用筆能傳達情性,線條中輕重緩急的變化,更能呈現出一個人的思想、情感乃至學識修養。他的畫中能有超凡脫俗的意境,主要得益於自己繼承傳統和文化上的積淀。在霍春陽看來,傳統本身是一個博大的世界,經久彌遠,是精神世界永恆的自由王國。 對於霍春陽的成功探索,美術界一直評價頗高。當代著名的寫意人物畫家趙星說:「最簡單的一花一草在他的繪畫中,都以境界的營造融入了畫家已有的思想和情懷,這樣的『因心造境』,顯示了畫家厚重豁達的性格內涵和人格修養。」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著名畫家吳山明說,霍春陽深厚的傳統根基,才使他能夠由傳統而出新,形成有時代特徵的個人畫風。美術評論家薛永年更是贊嘆霍春陽「是在物慾膨脹、生態危機的異化威脅中重建著充滿自信的精神家園。」
㈢ 求一些天津的畫家 書法家
李叔同(1880-1942)世居天津。幼承庭訓,深得天津鴻儒畫家多方教誨,打下深厚的經史詩文及書畫篆刻根基。1905年率先東渡日本留學,被日本《國民新聞》視為「 有志於西洋的第一位中國人」。1911年學成返國,在天津高等工業學堂首開圖案課,同時在直隸模範工業學堂任國畫教師,最先掀起中國學堂美術教育新潮。 1912年後他主要活動於南方,但對家鄉書畫界親朋故舊聯系不斷,對「津派國畫」的形成貢獻頗多。李叔同最早引進西方繪畫、美術教育、音樂教育、話劇、廣告設計、畫報編輯等文藝品類,為20世紀中西文化交融拉開了時代序幕。《中國民初畫家》一書記載呂鳳子對李叔同的評價:「嚴格地說起來,中國傳統繪畫改良運動的首倡者,應推李叔同為第一人。根據現有的許多資料看,李先生應是民國以來第一位正式把西洋繪畫引介於我國,進而啟發了我國傳統繪畫需改良的思潮,而後的劉海粟、徐悲鴻等在實質上都是接受了李先生的影響,進而為中國傳統繪畫改良運動的推行者。」 李叔同(1880-1942)世居天津。幼承庭訓,深得天津鴻儒畫家多方教誨,打下深厚的經史詩文及書畫篆刻根基。1905年率先東渡日本留學,被日本《國民新聞》視為「 有志於西洋的第一位中國人」。1911年學成返國,在天津高等工業學堂首開圖案課,同時在直隸模範工業學堂任國畫教師,最先掀起中國學堂美術教育新潮。 1912年後他主要活動於南方,但對家鄉書畫界親朋故舊聯系不斷,對「津派國畫」的形成貢獻頗多。李叔同最早引進西方繪畫、美術教育、音樂教育、話劇、廣告設計、畫報編輯等文藝品類,為20世紀中西文化交融拉開了時代序幕。《中國民初畫家》一書記載呂鳳子對李叔同的評價:「嚴格地說起來,中國傳統繪畫改良運動的首倡者,應推李叔同為第一人。根據現有的許多資料看,李先生應是民國以來第一位正式把西洋繪畫引介於我國,進而啟發了我國傳統繪畫需改良的思潮,而後的劉海粟、徐悲鴻等在實質上都是接受了李先生的影響,進而為中國傳統繪畫改良運動的推行者。」
劉奎齡(1885 -1967),字耀辰,是天津八大家之『土城劉家』的後裔。少年時代開始學習西畫技法,接受了透視、色彩、解剖等寫生知識,也掌握了攝影技能。為了使筆墨 傳神達意,他經常到動物園或郊外寫生,將生活中的鳥獸魚蟲速寫或拍攝下來,回家悉心整理、提煉,然後付諸筆端。步入中年以後,他在臨摹古代名家名作時,努力汲取宋元畫家的典雅和精謹之處,也充分採用呂紀、沈銓等明清畫家筆墨遒勁、造型生動的特點。同時在當時藝術 思潮鼓動下,不遺餘力地研究並引入西洋寫實傳神技法,特別是對郎世寧與竹林棲鳳等人的技法情有獨鍾並有巧妙的借鑒,使其作品形象真實生動,極富立體感、運 動感和質感。
劉奎齡的國畫技藝全面,花卉、禽鳥、畜獸、山水畫均取得了較高的成就,但畫畜獸、禽鳥的造詣最能獨步畫壇。其 筆下的花鳥畜獸大多來自生活,源於他對大自然動物的細微觀察,既不照搬自然,也不復制古人,在章法與造型等方面均表現出卓越的創造性和出眾的藝術纔華,他 真正做到了將古今優秀的筆墨傳統、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物象、西洋畫的真實感和整體感與其豐富活潑的藝術想像,極為圓滿地融為一體,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面 貌。在具體技法上,他創造了濕地絲毛的筆法,善於將用筆、用色與用水靈活地結合在一起,以多種顏色調配成典雅的色澤,惟妙惟肖地表現禽鳥畜獸的形體結構、 膚色光澤,收到了極佳的藝術效果。
劉子久 (1891.5—1975 3)別名飲湖、光城,天津人。擅長中國畫。1920年畢業於中央陸軍測量學校。曾任天津市立美術館主任、館長。1949年後任天津藝術館副館長、天津文史研究館館員。作品有《支援前線》、《長城放牧》等。
張兆祥,字和庵,生於咸豐二年(1852),家住城裡報功祠胡同,書齋名「聽松軒」。他師從名畫家孟毓梓,畫多新思。孟之師李紱麟,則早在嘉慶、道光年間 即已成功地引西洋顏料入畫。如此一脈相承,至張兆祥則更是成就顯著。兆祥強調「以萬物為師,以生機為運」,注重實物寫生,曾面對荷池芍圃,用丈二大紙為花 寫照,取姿賦色,筆法清勁俏利,得古法又不為古法所拘。他通曉西洋照相技法,是我國第一位將攝影術運用於國畫創作的智者。他的花卉作品既有古代畫家徐熙、 黃筌之奧,又兼具西洋畫師郎士寧之妙,因此一花一葉,形神兼備,光彩熠熠,極具立體感,創一代新風,被譽為「花卉宗匠」。光緒十八年(1892),兆祥為 文美齋南紙局創作的《百花箋譜》兩函共200幅,印製出版後風行海內外,為國家級珍品。清末民初,天津居民以擁有兆祥畫幅為榮,商店以掛有他的花卉屏條為 吉祥,來津經商之外人,多購其畫攜走以珍藏。於是,眾多弟子循兆祥畫途而行之,後很多人成為著名畫家,為「津派國畫」的形成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徐世昌(1855-1939),號水竹邨人。其祖先自清乾隆年間移居天津。其七歲喪父,由母親劉氏教養長大。清光緒八年中舉,入翰林院,官至大學士、內閣副大臣。民國時期歷任國務卿、大總統等職。徐世昌作為「北洋軍師」,從天津起家,任大總統時倡導「文治」,組織晚晴簃詩社,創立「四存學會」,力主弘揚國學。策劃並協助金北樓,周肇祥等人在1920年創建中國畫學研究會。下野後回到天津做「租界寓公」的17年間,全力從事詩文書畫活動,出任東方繪畫協會駐中國方面會長。擅畫山水竹石松樹,畫風清逸靜雅。圍繞其身邊的官僚書畫文人如梁士詒、葉恭綽、龍建章、朱啟鈐、劉春霖、熊希齡、蔡元培、樊樊山、金北樓、周肇祥、陳師曾、趙元禮、傅增湘等人穿梭於京津兩地,為「津派國畫」增添了「津京畫系」的成分。也帶動了退隱天津租界的官僚政客及前清遺老們揮寫書畫及結緣畫家的社會風氣。徐世昌重視結交國外痴迷中國畫的畫家,如美國福開森、英國朱爾典、日本渡邊晨畝(入湖社、號曉湖)等人。加之當年天津俄、日、英、法諸國租界舉辦畫展或請外國畫家講座,使「津派國畫」誕生之初即帶有開放性、包容性的明顯特徵。
孟廣慧(1867-1939)天津近代著名書法家。字定生,也作定僧。別號很多,遠生,淳於室、問梅吟社、白雲山人、君子泉等。祖籍山東鄒縣(安徽壽光)?。久居天津。
他家學淵源,自小受父熏陶,很小就能作詩。8歲能寫擘窠大字,12歲能摹寫何紹基字,為津門臨摹南帖北碑的名手。他壯年游歷閩、浙、蘇、鄂各省名山大川。與畫家馬家桐同隸端方幕。
孟廣慧與「華(世奎)、嚴(修)、趙(元禮)」並稱天津「四大書法家」,而且都是親屬,往來密切。他於各種書體無所不能,無所不精,特別擅長隸書和行書。他把「真草隸篆」綜合一體,又結合顏、柳、歐、趙、蘇、黃、米、蔡歷代書法家之特色,他多在深夜作寫,對硯墨更精心研究。
孟廣慧致力於書法之發展,為人寫條幅、匾額,書體不一,風貌各異,受到人們的喜愛,知名人士的贊揚。早年還為東門內孔廟寫過碑文等。
他還擅長臨摹,就連用墨濃淡都掌握相似,能以假亂真,他的書法與他本人的江河性格有關,不願追逐一家書體,也不願受拘束,而他自己不會畫卻能教畫。30年代的名畫家楊清我就是他的徒弟之一。
他的興趣廣泛,喜好京劇、崑曲、曲藝,並曾為「中國大戲院」書寫牌匾。1921年參加嚴修組建的城南詩社。
孟廣慧自幼還喜好古物,收集各朝代出土文物及書法用紙、扇面、信箋,收藏以大錢為最出名。尤其重視甲骨文的研究和收藏,也是中國的甲骨文收藏家之一,與王襄、王懿榮齊名。前後共收購甲骨430片,與王襄是殷墟的最早發現者。由此他們把中國古代史向前推延了幾乎1000年。所藏古物至今有些都是難遇之品。他還好交往、重友誼,與弘一大師李叔同從小要好,曾為他的60壽辰題寫大「壽」字。
孟廣慧作品不多,他說少者為貴,寧可受窮也不可多寫。著有《兩漢殘石編》、《定生藏泉》,藏李鶴年處。一生貧寒,直到臨終時,他的藏書中只翻出2元錢的偽幣。1939年因病去世,享年73歲。
嚴修(1860~1929)教育家。字范孫,號夢扶。天津人。清末翰林。任貴州學政時,倡新學,以奏請開經濟特科名於世。 1897年任滿辭歸,熱心於鄉里興學。先約張伯苓來教家塾,後又辟私宅為敬業中學堂(今南開中學前身),又聯合士紳創辦民立第一、第二小學,協助地方當局辦起多所官立小學與半日學堂、補習所等多種教育機構。之後,在私宅創辦女子小學、保姆講習所(幼師)、蒙養園,對天津新式教育的興起,起到了啟蒙與促進作用。1918年與張伯苓創辦南開大學。晚年倡組城南詩社、崇化學會,講義理、訓詁之學。著述存稿有詩、文、日記、函札多種,輯錄出版有《嚴范孫先生遺著》、《嚴范孫先生古近體詩存稿》等書。其書法俊逸瀟灑,嫵媚多姿,為近代天津四大書法家之一。嚴修(1860-1929)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學者,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先驅。字范孫,號夢扶,別號偍屚生。原籍浙江慈溪。1860年出生。漢族。世業鹽商。
幼年受傳統教育,飽讀經籍。1882年鄉試中舉,次年中進士,後入清翰林院任職。做過清朝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會典館詳校官、貴州學政、學部侍郎,掌管全國的教育。但他不同於一般封建官史,積極倡導新式教育。曾以奏請光緒帝開設「經濟特科」藉以改革科舉制度而傳名於世。
嚴修大力推進民間辦學,熱心於鄉里興學。開始以學館為基地,改革舊式教育,推進「西學」傳播。先約張伯苓來教家塾(時稱「嚴館」),習英文、數學和自然科學,開津門西學之先。又聯合士紳創辦民立第一、第二小學堂,協助地方當局辦起多所官立小學與半日學堂、補習所、研究所等多種教育機構。
嚴修提倡女子教育,是中國最早的女學倡辦者之一。1902年創辦的嚴氏女塾,被《大公報》稱為「女學振興之起點」。1905年將嚴氏女塾改為嚴氏女學,成為一所正規的民辦女子小學。並在私宅創辦了「保姆講習所」(幼兒師范)及嚴氏蒙養園(幼兒園),培養出了我國最早的幼兒教育骨幹。
在推行新式教育方面,嚴修的重大貢獻是籌設南開學校。1902年到1904年間曾兩次東渡日本考察教育方法。1904年春出任直隸學校司督辦。之後與張伯苓決定將嚴館和王(益孫)館合並,籌設私立敬業中學堂。1904年10月,中學正式開學,聘張伯苓為監督(即校長)。這就是南開學校的前身。1907年改名南開中學堂。嚴修作為校董,不僅以個人財力、物力資助學校發展,而且在教育思想和辦學方向上對南開也有很大影響。1918年與張伯苓同赴美考察大學教育。1919年二人又共同創辦南開大學,此後又成立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到1928年,獨具特色的南開系列學校(小學、中學、女中、大學)終於全部建成。
嚴修晚年還在天津倡組了城南詩社、崇化學會,著述存稿有詩、文、日記、函札等多種,現輯錄出版的有《嚴修東游日記》、《嚴范孫先生古近體詩存稿》、《蟫香館手札》等著作。嚴修不僅通經史、習數算,還研究泰西之學。而且琴棋書畫樣樣通曉,其書法秀逸渾雄,頗有功力,為當時津門四大書家之一。其還善詩歌,與趙幼梅、王守恂同被譽為 「近代天津詩壇三傑」。
1929年3月15日南開「校父」嚴修在天津病逝,享年69歲。遍及全世界各地的南開校友捐款,在南開中學建「范孫樓」,並塑造了銅像。1992年,南開大學又塑銅像於校園,以此來紀念嚴修一生矢志新學的功績和對祖國教育事業的貢獻。
趙元禮,(1868--1939)字幼梅,號「藏齋」,近代書法家、詩人。與華世奎、孟廣慧、嚴修並稱"津門書法四大家」。1921年與嚴范孫、金息侯、王守恂等人組織「城南詩社」,又以「天津近代詩壇三傑」享譽津門。著有《藏齋集》《藏齋詩話》等,李叔同曾從其學。趙元禮的「蘇體」書法,在雅逸婀娜之中展現出一種雋永剛健的韻味,不僅繼承了蘇體的瀟灑飄逸、典雅舒暢的特色,而且具有鮮明的自家面目,字里行間透出濃郁的書卷氣。趙元禮在蘇體方面的造詣可謂獨樹一幟。「在津門書法四大家中,趙元禮的書法別具特色。和華世奎、孟廣慧、嚴修的字體多類不同,趙元禮專工蘇(蘇東坡)體。豐腴中透出勁健,飽滿中不乏力度。」天津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孫寶發先生對趙元禮的書法頗為欣賞,「在天津籍的書法家乃至全國的書法家中,趙元禮在蘇體方面的造詣可以說是獨樹一幟。」
華世奎(1863~1941), 書法家, 字啟臣,號璧臣。天津人。清內閣閣丞,民國成立之後,以遺老自居,終生不剪辮子。同嚴修組崇化學會,主其事。其書法走筆取顏字之骨,氣魄雄偉,骨力開張,功力甚厚。手書的"天津勸業場"五字巨匾,字大1米,蒼勁雄偉,可謂其代表作。書法作品小至蠅頭小楷,大至徑尺以上榜書,結構都很凝重舒放,晚年更加蒼勁挺拔。居近代天津四大書法家之首。近代,天津最著名的書法家當推華世奎、嚴修、孟廣慧、趙元禮。其中,華世奎位列榜首。一方面是華的書法造詣出類拔萃。另一方面華曾任八旗官學教習,是清朝賞加二品頂帶的大臣,可謂官高爵顯。華世奎出身舊鹽商家庭,四歲開始接受家塾啟蒙教育。每天堅持練字不輟,其父要求甚嚴,偶見稍有懈怠,就拿煙袋鍋往腦袋上敲。為了糾正執筆姿勢,其父獨出心裁地在他筆桿上放一枚銅錢,只要筆桿稍有傾斜,銅錢就會掉落下來。據說,華到後來可在筆桿上放十個銅錢,仍能運筆自如,可見功力之深。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華終成書法大家。宣統退位,華脫離官場返回天津靠賣字為生。為"天津勸業場" 題寫匾額一事,最值一提。民國十七年天津勸業場建成,德商買辦高星橋派人找華求寫牌匾。按當時慣例,凡有登門求字者,皆與帳房管事談妥潤格即可,華從不見求字的客人。但是高星橋派來的人卻走進了華的書房,簡明扼要地說明" 勸業場" 牌匾的尺英寸以後,遂叫人端來三百塊現洋,客氣地說:"區區潤金,不成敬意。"華淡然一笑,頷首將此事應允下來。當時,還沒有影印、照排、放大的技術。主家要多大的字,書家就得寫多大,像"勸業場"牌匾屬於榜書。寫榜書是非常見功力的,不好寫。事隔幾天,華剛把牌匾寫好,求字的人又送來二百現洋,面帶難色地告訴說,因為一時疏忽,幾乎貽誤大事,勞煩先生在" 勸業場" 前上"天津" 二字。華聽了心裡很是不悅,吩咐僕人當即鋪紙研墨,揮筆寫就"天津" 二字。 華世奎還有兩件軼事頗值一提。他任內閣中書行走時,與翰林徐世昌同拜在戶部尚書祁世長門下。祁晚年得一子,十分喜愛,曾托華、徐日後照料。一九三○年祁幼子貧困潦倒,特從家鄉來天津求助。華感念師情,贈其二百塊現洋,又親自去徐家代其求助。可徐對華說:"你近來賣字日進斗金,我的字賺錢不多。這樣吧,我照你的數減贈一半。"事後,華以此對後人諭諷徐世昌:"你們可要好好地練字呀!字練好了,比當一任民國總統都強!"因為徐世昌曾任民國大總統。華雖系清室舊臣,但很講氣節。他與羅振玉私交甚深,羅曾勸他輔佐溥儀。他說:"現在的皇上是滿洲的皇上,不是大清的皇上,他穿西服,勾結日本人,背叛祖宗。我是大清的臣,決不背叛先朝與其同流。"縱觀他一生,其人性品格和鮮明的民族意識是值得稱道的。
粱崎(1909~1996),回族.字礪平,號職叟,別署幽州野老、燕山老民等,齋名守研廬,河北省交河人。1945午移居天津。曾任天津市文史館館員兼天津畫院畫師。書畫造詣精深,詩文修養高超,以大寫意山水和工筆花鳥畫名聞天下,被藝術界譽為『今之八大』。
陳少梅(1909 -1954.9.9),名雲彰,學省梅,號升湖,湖南衡山人。自幼隨其父陳嘉言習詩文書法,15歲入中國畫學研究會,為金北樓最後一弟子?7歲入湖社畫會。1930年,其作品曾獲比利時國際博覽會百年紀念會美術銀牌獎。1931年赴天津,主持湖社畫會天津分會、長期從事書畫創作。歷任天津美術學校校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天津分會主席。作品有《江南春》、《浴牛圖》、《叢林遠嶺》等。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並被中國美術館等收藏。出版有《陳少梅畫選》、《陳少梅畫輯》、《陳少梅畫集》。
劉繼卣(1918——1983),天津市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傑出的中國畫家。他為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土城劉家」後裔,自幼受其父著名畫家劉奎齡 的影響,酷愛繪畫,十六歲入天津市立美術館西畫系,系統學習了素描、速寫、水彩、油畫,並從劉子久學習山水畫技法。十八歲開始賣畫生活。1947年曾在天 津永安飯店舉辦個人畫展。解放初期在文化部藝術局搞創作,後轉入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組。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市工筆人物畫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花鳥畫 研究會副會長。擅長中國畫、連環畫。作品有組畫《武松打虎》,獲1956年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美術作品獎;組畫《鬧天宮》參加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 覽;國畫《金絲猴》、《東北虎》被中國郵票公司採用為紀念郵票發行,1980年同獲全國最佳郵票獎。連環畫《窮棒子扭轉乾坤》、《東郭先生》1963年分 別獲全國連環畫創作評獎繪畫一等獎、二等獎。 他臨終前抱病創作了巨幅中國畫《雙獅圖》,獻給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劉繼卣以他高尚的品格、精湛的畫藝為祖國藝術寶庫增添了寶貴財富。他長於工筆、白描和 重彩,後多畫寫意,融中西畫法於一爐。他筆下的人物、動物、花鳥、山水形神兼備,畫放嚴謹,獨具特色,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陳少梅(1909 -1954.9.9),名雲彰,學省梅,號升湖,湖南衡山人。自幼隨其父陳嘉言習詩文書法,15歲入中國畫學研究會,為金北樓最後一弟子?7歲入湖社畫會。1930年,其作品曾獲比利時國際博覽會百年紀念會美術銀牌獎。1931年赴天津,主持湖社畫會天津分會、長期從事書畫創作。歷任天津美術學校校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天津分會主席。作品有《江南春》、《浴牛圖》、《叢林遠嶺》等。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並被中國美術館等收藏。出版有《陳少梅畫選》、《陳少梅畫輯》、《陳少梅畫集》。
劉繼卣(1918——1983),天津市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傑出的中國畫家。他為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土城劉家」後裔,自幼受其父著名畫家劉奎齡 的影響,酷愛繪畫,十六歲入天津市立美術館西畫系,系統學習了素描、速寫、水彩、油畫,並從劉子久學習山水畫技法。十八歲開始賣畫生活。1947年曾在天 津永安飯店舉辦個人畫展。解放初期在文化部藝術局搞創作,後轉入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組。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市工筆人物畫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花鳥畫 研究會副會長。擅長中國畫、連環畫。作品有組畫《武松打虎》,獲1956年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美術作品獎;組畫《鬧天宮》參加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 覽;國畫《金絲猴》、《東北虎》被中國郵票公司採用為紀念郵票發行,1980年同獲全國最佳郵票獎。連環畫《窮棒子扭轉乾坤》、《東郭先生》1963年分 別獲全國連環畫創作評獎繪畫一等獎、二等獎。 他臨終前抱病創作了巨幅中國畫《雙獅圖》,獻給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劉繼卣以他高尚的品格、精湛的畫藝為祖國藝術寶庫增添了寶貴財富。他長於工筆、白描和 重彩,後多畫寫意,融中西畫法於一爐。他筆下的人物、動物、花鳥、山水形神兼備,畫放嚴謹,獨具特色,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㈣ 貴陽乾和藝術品2020年10月份在新加坡有拍賣會嗎
貴陽乾和藝術品2020年10月份在新加坡有拍賣會嗎?
新加坡 - 環球古韻 2020 年迎春藝術品拍賣會
LOT號:1001日期:2020-12-11 12:49:58
成交價:
估價:
新加坡-環球古韻2020年迎春藝術品拍賣會
預展信息
時間:2020年1月6日-7日 10:00-16:00
地點:Furama Riverfront (富麗華酒店) 405 Havelock Road, Singapore 169633 Venus I, Level 3
拍賣信息
時間:2020年01月08日
地點:Furama Riverfront (富麗華酒店) 405 Havelock Road, Singapore 169633 Venus I, Level 3
拍 賣 號 拍 品 名 稱 人民幣 CNY 新幣 SGD
1001 吳冠中 山水 3,737,500 747,500
1004 籍忠亮 解夢 2,185,000 437,000
1007 關山月 冷月 2,587,500 517,500
1009 潘素 湖山積雪 1,495,000 299,000
1015 吳青霞 花鳥 563,500 112,700
1017 郭沫若 書法 460,000 92,000
1019 王山群 書法 448,500 89,700
1021 啟驤 書法 1,012,000 202,400
1026 孫菊生 貓趣圖 1,437,500 287,500
1028 丁紹光 人物 431,250 86,250
1031 曹明冉 牡丹 373,750 74,750
1035 任預 佛祖 529,000 105,800
1037 張大千 執柳觀音 2,587,500 517,500
1040 佚名 佛像 575,000 115,000
1043 梅蘭芳 嬰戲圖 1,242,000 248,400
1046 陳少梅 泛舟圖 1,012,000 202,400
1048 黃賓虹 山水 1,725,000 345,000
1051 王美芳 仕女 333,500 66,700
2001 霽藍釉葫蘆瓶 2,875,000 575,000
2004 茶葉末釉長頸瓶 1,437,500 287,500
2007 茶葉末釉膽瓶 2,760,000 552,000
2013 官窯弦紋瓶 2,012,500 402,500
2015 青花釉里紅龍紋玉壺春瓶 4,025,000 805,000
2018 黃地粉彩花鳥紋六方瓶 1,610,000 322,000
2023 礬紅彩天球瓶 1,150,000 230,000
2026 黃地五彩麒麟紋將軍罐 782,000 156,400
2028 青花纏枝紋蓮紋梅瓶 1,265,000 253,000
2031 紅綠彩八方玉壺春瓶 471,500 94,300
2035 青花纏枝蓮龍紋賞瓶 2,415,000 483,000
2039 青花喜上眉梢雙耳抱月瓶 1,265,000 253,000
2042 青花山水紋花觚 1,035,000 207,000
2045 青花釉里紅九龍紋將軍罐 1,265,000 253,000
2048 鬥彩仿成化海水龍紋天字罐 1,150,000 230,000
2053 青花龍紋筆筒 517,500 103,500
2056 綠釉線條紋石榴瓶 1,437,500 287,500
2062 青花鬼穀子下山罐 1,265,000 253,000
2067 礬紅彩描金龍紋天球瓶 1,725,000 345,000
3001 大清銀幣(光緒三十年湖北省造)庫平一兩 1,437,500 287,500
3005 站洋(伍圓) 1,437,500 287,500
3008 光緒元寶(廣東省造) 1,725,000 345,000
3013 光緒元寶(北洋造)庫平一兩 1,610,000 322,000
3015 坐洋(1908年) 3,082,000 616,400
3017 中華民國十七年(貴州銀幣) 2,012,500 402,500
3021 中華民國袁大頭一組 1,610,000 322,000
3024 中華民國元年袁大頭(餉銀壹兩雙旗幣) 2,185,000 437,000
3025 孫中山像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壹圓銀幣 3,450,000 690,000
3030 光緒元寶(四川省造)庫平七錢二分 1,265,000 253,000
3033 中華帝國(洪憲紀元) 1,265,000 253,000
3038 中華民國十二年造龍鳳幣 3,162,500 632,500
3047 光緒元寶一組四枚 862,500 172,500
3053 中華民國三年袁大頭(甘肅) 2,012,500 402,500
3059 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三分、庫平七錢二分反版龍洋一組 322,000 64,400
3062 大清銅幣(戶部丙午)鄂字版 345,000 69,000
3068 光緒元寶(安徽省造)當制錢十文 322,000 64,400
3071 中華民國五年(貳分) 345,000 69,000
3076 光緒元寶(湖北省造)當十銅幣 471,500 94,300
3082 裕民通寶(背定三) 1,150,000 230,000
3088 保寧通寶方孔錢 862,500 172,500
3089 至正之寶花錢 552,000 110,400
3094 太平元寶鎮宅花錢 920,000 184,000
3101 發福生財花錢 258,750 51,750
4002 和田玉透雕龍紋佩 2,990,000 598,000
4008 高古玉谷紋出廓玉璧 2,530,000 506,000
4015 雞骨白雙龍首璜 1,035,000 207,000
4018 獅鈕田黃印章 1,150,000 230,000
4026 西藏老六眼天珠 2,300,000 460,000
4030 天然九眼石頁岩天珠 4,485,000 897,000
4032 八眼天珠 1,035,000 207,000
4034 銅鎏金葯師佛坐像 4,600,000 920,000
4036 銅鎏金景泰蘭觀音坐像 1,472,000 294,400
4049 紫銅雕刻仕女圖筆筒 322,000 64,400
4055 稀有鐵隕石 1,150,000 230,000
4060 石隕石 1,219,000 243,800
4067 銅鎏金山水人物故事浮雕筆筒 345,000 69,000
4074 石鐵隕石 1,483,500 296,700
4077 稀有金屬隕石 1,035,000 207,000
4087 十字綉《清明上河圖》滿綉 414,000 82,800
㈤ 陳少梅17歲的作品有哪些特色
遍觀所見的陳少梅抄作品,可知襲他的繪畫風格經歷了醞釀、發展與成熟的過程。1930年代初以前,是其繪畫風格的醞釀階段,其作品多為忠實原作的臨古之作。當時,陳少梅對揚州八怪一路的文人寫意畫產生過一定的興趣,如《墨菊瓦甌圖》、《墨梅圖》等明顯取法於邊壽民、汪士慎等人的花鳥畫。至於其後來擅長的山水畫,也基本處在仿古階段,卻大體能反映出青年時代的廣泛吸收與斟酌棄取,初步形成了構圖鋪陳、講求筆法和注重氣勢的特點。
㈥ 現在收藏字畫能掙錢嗎
名人字畫收藏未來投資潛力股,這是因為每個有錢人都有著敏銳的投資目光,所以我們更應該收藏名人字畫,再說名人字畫並非只有有錢人才能買的起,我們可以選擇當代實力畫家,他們的作品升值空間更大,並且能代表現代的審美藝術,留給後代子孫也是一筆巨大財富,可以去網上的「易從字畫」選擇收藏當代有實力的名人字畫作品。
這是張天成老師創作的一幅工筆山水畫作品。張天成的山水畫,追求宋畫的精密逼真和文人畫的意境營造,章法謹嚴,刻畫細微,筆墨蒼勁,境界開闊,用筆雄強穩重,在水墨設色上參以山水西畫光影效果,以寫實來抒情,富有請情畫意,體現了悠遠的傳統意蘊與深沉的生命體驗。
張天成,字朝銘,號翰墨行者,1970年生,籍貫山東,學士學位,在職研究生學歷,1992年定居北京,受教於白雪石先生。系文化部中藝卿雲書畫院專職畫家,中國國際書畫名家研究院院士。文化部評定的一級美術師、一級書法師。
張天成幼嗜書畫,秉承家學,少時即以書畫名播鄉梓,大學時代已名動一方。臨池二十餘載,出入儒釋道,精研易文化,並曾在國家畫院、徐悲鴻藝術學院進修學習,師法陳少梅、白雪石、李剛等藝術大師,對南、北宗山水畫均有研修。
㈦ 論宋元山水畫 怎麼寫
一、復古開新:沖破四王藩籬
20世紀山水畫的帷幕,是在延續晚清繪畫傳統的平靜氛圍中徐徐拉開的。四王的流風余韻,作為綿延數百年的主導風格,不僅左右了絕大多數成名山水畫家,同時也吸引著大批山水畫的後起之秀。當然,所謂四王風規,應該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具體到不同時空的畫家身上,除了婁東、虞山之類的不同落實點之外,還蘊含著因漫長的演衍過程而不斷變異以及在某種程度上旁涉兼容其他畫理畫風的多樣性選擇。與此同時,沾溉於四僧野逸派或者京江派、松壺派和文沈吳門風格的山水畫家亦不乏其人。但毋庸置疑的是,由董其昌等晚明山水畫家鼓盪起來的尊崇南宗的文人畫思潮,經過四王派系的演繹,則以其無可動搖的正統性地位,統領著20世紀初的山水畫壇。這與當時花鳥畫界依託海上畫派所進行的轟轟烈烈的變革態勢,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山水畫壇的平靜,首先是由伴隨辛亥革命而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打破的。康有為、陳獨秀、梁啟超、蔡元培等文化維新人士,不約而同地將批判的目光對准了中國傳統繪畫,並且在否定文人畫而提倡院體畫,乃至用西方寫實精神改造中國畫的主張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國畫學至國朝而衰弊極矣!」(康有為《萬木草堂藏畫目》)「若想把中國畫改良,首先要革王畫的命。」(陳獨秀《美術革命——答呂徴》)這些振聾發聵的呼喊,盡管出自於社會革命家之口,由於專業眼光的缺乏,立足點也多數不在藝術發展,故不無偏頗過激之弊,但對於當時的中國畫尤其是山水畫來說,仍然無異於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池塘而泛起陣陣漣漪。
如果說,山水畫自其誕生之初,就已通過「以形寫形,以色貌色」的手段,成為文士階層的「臥遊」、「暢神」之具,進入成熟期,又經由「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和「圖真」、「適意」、「自娛」、「寄樂」等方式,寄託著文人士夫們的「林泉之心」,那麼,凝聚了高度自覺的「筆墨」觀念而意境創造則相對穩定和停滯的明清山水畫,則體現了更加濃重的消極避世色彩。四王畫派入纘大統所引帶的陳陳相因與摹古之風,之所以成為社會革命者首選的批判對象,並非出於偶然。實際上,早在19世紀前中期的戴熙、張崟、錢杜、蔡嘉等人,就對四王偏弊進行了抨擊,並且醞釀起一股由吳門畫派甚至北宗追蹤宋元人的畫學潛流。這種從山水畫內部發生的回歸工夫、功力或者說是造型、寫實的要求,比起康、陳從繪畫外部強加的寫實入世精神來,雖然更富於實際操作上的優勢,但是只有到了20世紀特定的歷史情境中,才有可能匯為影響整個山水畫界的巨大力量。伴隨著維新改良、民主革命、留學之風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擴大,各種新思潮、新藝術應運而生,籠罩畫壇三百年的南北宗論及其崇南貶北觀念漸漸瓦解,許多山水畫家尤其是年輕的畫家,因此獲得了涉獵傳統資源更為開闊的眼界和更趨自由的選擇意識。而故宮博物院的開放,現代印刷業的普及,以及現代傳媒、現代教育、現代藝術社團的興盛,又從諸多層面上支持和豐富了人們的選擇。於是,從20年代開始,沖破四王藩籬乃至明清規格而上溯宋元傳統的多樣化山水畫追求漸成氣候。
曾主持籌建故宮博物院的前身——內務部古物陳列所的金城,率先提出了弘揚唐宋風格,力矯明清文人畫流弊的所謂視「工筆」為正宗的畫學主張。一時間,以京津為中心的北方山水畫壇,聚集起了蕭謙中、胡佩衡、劉子久、吳鏡汀、溥儒、秦仲文、陳少梅等大批畫家,他們大多把目光轉向宋元山水,或從北宗築基,強調對院畫、作家畫的研究與繼承,或致力於以北為主的南北融合,重視丘壑意境的描繪與營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溥儒和陳少梅,前者取鑒南宗馬夏的結景方式,多勾斫,少皴擦,浣卻鉛華,以凜冽嶙峋的清剛之氣獨樹一幟,後者從明代周臣、唐寅入手上溯馬夏,並廣采郭熙、劉松年、趙孟頫\遺規,將北宗水墨剛勁風格推向精緻雅潔的方向。
與北方畫壇掉頭於宋人的群體效應相比,以上海為中心的江南山水畫壇呈現出更加豐富多樣的色彩。
1926年至1927年間,金城與吳昌碩先後作古,令南北畫壇的局勢產生了不易為人注意的重大變化。金城的病故使原本藝事活動相當活躍的北方畫壇漸趨沉寂,雖然中國畫學研究會和湖社承其遺志,持續推動畫師宋元的潮流,但受南方畫壇崇尚四僧畫風和金石寫意畫派的風氣影響,蕭謙中、齊白石、陳半丁等人的逐漸崛起,北方畫壇由原先師法宋元的一枝獨秀逐漸分化,這一格局隨著北方畫壇整體影響力的衰退一直持續至建國前夕徐悲鴻入主北平藝專未曾發生重大改變。而南方畫壇在吳昌碩去世後則進入了藝術風格多元並起的新時期,隨著上海作為中國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日益突出,其影響力亦更趨廣泛。吳昌碩去世後海上山水畫壇最為重大的變化莫過於「三吳一馮」、「海上四大家」的崛起。這一變化產生於以花鳥畫為載體的金石寫意畫派大熾和以山水畫為依託的四僧熱之後,充分體現了四王風規在山水畫壇的持久影響力,乃基於其所維系的與唐宋山水畫傳統一脈相承的體「千仞之高」、「百里之迴」的「山水」內涵與趣味。
和南方金石寫意畫派與四僧熱影響北方畫壇形成鮮明對照的是,20年代由北方畫壇率先開啟的畫師宋元的思潮於30年代後開始影響南方畫壇。以吳湖帆、馮超然、鄭昶、賀天健為代表的海上山水畫家本與江南前輩畫家如戴熙、張崟、錢松、改琦等相後先,在四王風規之外經由沈文唐仇的吳門傳統突出南宗藩籬,又兼得20世紀上半葉博物館、出版、展覽事業襄助而得上窺宋元。尤其是吳湖帆,原家富收藏,又經禮聘入故宮博物院鑒定古畫,眼界既寬,畫風漸變,1936年《雲表奇峰》出,由唐仇而通融三趙,腴而能雅,似古實新,時論翕然歸之,非但一時執海上畫壇之牛耳,更令四王、松江、吳門的文人山水傳統以一種溫潤典雅的「摩登」面目重新振起。自吳湖帆以下,馮超然、張石園、吳琴木、殷梓湘等一大批山水畫家紛紛改弦易張而轉溯宋元,師王蒙,法李郭,宗董巨,更學李劉馬夏,近襲沈文青綠,遠追三趙古雅,與北方畫壇溥儒、陳少梅、胡佩衡、秦仲文、吳鏡汀等遙相呼應,令似古實新的畫風風靡了大江南北。
在這一遙追古代山水畫傳統的進程中,成名於海上畫壇的張大千無疑是走得最深最遠的一人。張大千於山水畫一道最初研習的是脫略時流之外的野逸畫派,而不蹈四王一筆。由四僧而轉向宋元,亦是近代山水畫史上的一條重要線索,只是比起從四王沿流討源者更多突變性,但在寫實造境一途卻與之殊途同歸。憑借上古名跡在戰亂中散佚的機緣廣搜博討,張大千於三四十年代之交已盡棄熟諳的石濤風習而優游於董巨、李郭以及王蒙為主的宋元傳統。與之相似的是黃君璧以及前述的鄭昶、賀天健等,由石溪、梅清、石濤的逸軌轉向師學李唐、馬遠、夏圭、王蒙的宋元。而張大千的突出之處更在於40年代初與謝稚柳西渡流沙,面壁石室,將追蹤古人的方向直指宋元以前的晉唐著色畫傳統。
㈧ 《二十四孝圖》是誰編輯的
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後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
㈨ 榮寶齋畫譜總共有多少冊 所有的書目 書名
榮寶齋畫譜,為榮寶齋出版社出版的古今中國著名中國畫藝術家所繪制的版中國畫系列畫譜叢書權名稱;出版規劃於1962年,但畫冊直至1979年才開始出版;這套叢書保留了中國歷代畫學的傳統,是中國傳統繪畫愛好者的必備圖書;其以較高的學術性、普及性和高品位拉近了畫家和美術愛好者的距離;畫譜分作中國近現代書畫名家以及古代名家繪畫兩部分,有山水、花鳥、人物畫譜等。
榮寶齋畫譜為北京榮寶齋編輯出版;它的的最初創意開始於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最初的出版規劃是榮寶齋經理侯愷(1922—)在1962年提出的,並請陳毅(1901—1972)撰寫了序言;但《榮寶齋畫譜》系列的第一本畫譜,即王雪濤的花鳥分冊,是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1979年出版的。
時至今日,《榮寶齋畫譜》仍在不斷出版當中,目前已出版了198分冊,這是當代美術出版史上出書種類最多的美術入門叢書,發行時間之長,發行量之大,其他的美術出版物均難以望其項背。
㈩ 海派畫家有誰
海派有多種含義來,第一自種指發生於十九世紀中葉至廿世紀初期時,活躍於上海地區的一群畫家,所從事繪畫創作的結果與風尚。
海派畫家一般具有三個特點:一.在上海居住或者客居過,二.作品屬於海派的風格,雅俗共賞,色彩鮮明,繪畫題材尤以花鳥為主(也有人物或者山水題材的,但海派國畫題材的主體是以花鳥為主),三.畫家籍貫與出生主要來源於浙江,此外就是江蘇或者上海,除這三地以外,海派畫家中只有極少數是來源於其他地方,這也是海派畫家的血統與地域特色。
代表畫家有:費丹旭、虛谷、蒲華、任頤、吳昌碩、吳湖帆、陸儼少、謝稚柳、朱屺瞻、江寒汀、唐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