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頂
Ⅰ 怎麼讓茶花長分枝
去掉茶花的頂芽,下面的側芽與休眠芽就會長出來了。至於如何讓花草長得更好,那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不同的花,採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Ⅱ 怎麼讓茶花長分枝
第一,在上盆種植時,把植株斜種,傾斜角度10°~40°,這樣能發展頂芽的生長優勢,從中、下部的葉芽間長出分枝來,防止了單稈而直生。第二,從直稈苗的根部起,用鋁絲從下而上的彎扎壓低,這樣不僅使之造型彎曲美觀,在其他葉芽中,也就多長出分枝來了。
Ⅲ 茶花頂端葉子發黃然後乾枯,看圖,是哪種問題
這是梔子花,環境變化植物生長不適應,注意澆水及時點,怕乾旱,干透澆水就可以,土不幹不澆水,見干見濕比較好,葉片經常噴噴磷酸二氫鉀,喜肥水澆水時加點全元素營養液,植物生長更好更旺,修剪一下壞葉
Ⅳ 茶花頂端發黃了怎麼辦
這是茶花的黃化病
可以用食醋水澆花每隔半月左右,用水和食醋按50:1的比例澆花,可防治
Ⅳ 茶花頂端葉子長的太密怎麼處理
你問的茶花頂端葉子長的太密怎麼處理。你就應該適當的減去一部分,梳稀一點點
Ⅵ 茶花該怎麼養護
1、山茶花養殖的盆土和盆的選擇
根據山茶花的生長特性,宜選用微酸性,疏鬆、肥沃、排水比較好的混合土作為盆土。特別要注意的就是排水要好,切忌用石灰質土壤。混合土的比例是:紅壤6份,蘭花泥(腐葉土)3份,細砂質土1~2份。
用盆大小要適中,不宜過大或過小。一般盆與苗的比例是:一株高達40~50厘米、冠幅20~25厘米的山茶花,宜種植在口徑20厘米左右的紫砂盆或瓦盆內。其他大小以此類推。
2、山茶花養殖的上盆時間
上盆時間為冬季11月、早春2~3月。此時花蕾肥大,花朵盛開,最適宜上盆。在花朵處於凋謝,新根尚在萌發時,如要上盆,須特別注意勿傷根系。一般在萌芽期前後停止上盆,因為這時新梢待發,葉子開展,需要大量的水分,如進行上盆,新根受傷,很容易影響當年的生長發育。高溫與嚴冬季節也忌上盆,以免引起植株萎縮死亡。
3、山茶花養殖的上盆方法
先在選擇好的花盆底孔上墊放3~4片碎瓦片,然後填放部分粗土,將苗植於盆中,用細土填塞根部,再將較大粒的盆土徐徐放滿盆的四周,輕輕搖動盆子,用手撳壓,使盆土與根部緊貼。大盆可用竹簽輕輕往下壓實盆土,要注意勿傷其根。盆土應占盆高度的4/5,以便澆水。
4、山茶花養殖的澆水方法
新上盆的種苗,第一次澆水要足,至盆底透水為止。
新上盆的苗,保持濕潤,2個月後可與其他盆苗一樣進行澆水。澆水次數要視氣候情況而定,以保持土壤濕潤為原則。一般春天可多澆,以滿足發芽抽梢的需要,夏季澆水宜在早晨與傍晚進行;梅雨期要防積水,秋旱要及時澆水,冬季澆水應在中午進行,防止盆土結冰,土壤乾燥受凍更烈。
(6)茶花頂擴展閱讀:
1、山茶花養殖的病蟲害防治
山茶花的主要蟲害為蛀莖蟲、介殼蟲。主要病害有葉面上的炭疽病、黑煤病及枝幹上苔蘚寄生。要及時剪除受害枝條和噴葯防治。
2、山茶花養殖的注意事項
山茶花不宜強度修剪,它的花、葉,芽發育時間較長,樹冠形成也較均勻。基本上不需特殊修剪,只要剪去病蟲枝、過密枝、弱枝和截短徒長枝就行了。
山茶花是多花樹種,特別在生長衰弱的植株上,如果花蕾密集,就會消耗過多的養分,對植株生長不利。所以摘蕾是栽培管理上的重要一環,以每枝上留1~2蕾為宜,最多隻留3個,並保持一定距離。疏下的花蕾可供葯用。
山茶花花期較長,整個花期長達半年。所以及時摘去接近凋萎的花朵,對減少養分消耗,增強樹勢大有好處。
參考資料:茶花-網路
Ⅶ 剛買的茶花,要怎麼養殖
一、養殖環境來
1、土壤:山源茶花適合疏鬆、排水性好的酸性土壤,一定不能用石灰質土壤。
2、澆水:新上盆的時候澆水要充足,要澆透,澆水量可以根據天氣而定,只要土壤保持濕潤即可;夏天可以適當多澆水,可以滿足其發芽需求;夏季澆水最好選在早上或晚上;雨季要注意排水,以免出現積水。
3、施肥:茶花不喜肥,所以不用過多施肥,一般要用混合肥料,以磷肥為主,氮肥也可以,肥料要充分腐熟才能使用,健壯時多施肥,弱苗時要少施肥或者不施肥。
4、它喜歡溫暖濕潤的環境,春季和梅雨季節要給它充足的光照,以免枝條變得細弱。
Ⅷ 青島嶗山茶的數據
2009年,嶗山區茶葉種植面積約1.3萬畝,年產量在600噸左右,產值1億元
話說嶗山茶 作者:段孝先
嶗山原生茶
現在一提起說「嶗山茶」,人們普遍就會認為是指從南方引種來的、落戶在嶗山的「茶」,恐怕絕對不會想到原生於嶗山地區的土生土長的真正的土著「茶」。那麼嶗山地區究竟有沒有自己的原生茶呢?筆者所聽到的外界一些說法是嶗山沒有原生茶。理由似乎是,到目前為止,未有記載,未見實物,嶗山原生茶的說法有些空穴來風;另外,好象從平常見到的一些書籍上來講,茶是原生於南方的一種喜溫暖濕潤自然條件下的植物,北方引種茶樹是當代的事情;另不少辭書如《辭海》載,茶樹「產我國中部、東南部、西南部」,甚至一些書中載我國江北地區沒有茶;唐朝茶聖陸羽在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也寫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在「茶之出」一節中歷數了我國除雲南以外的全部產茶區,惟獨沒有提及北方有茶的問題。筆者是嶗山人,自小聽到過的是嶗山裡邊有茶樹,而且圍繞嶗山茶在民間還流傳著許多的小故事。最近閑暇時,翻閱了一些文獻資料,果見其中有如北方高緯度地區有原生茶生長等如下記載:世界上在北半球發現茶樹緯度最高的地區是北緯49度,一百年前在俄羅斯遠東地區靠近我國黑龍江一帶,有植物學家發現過一片灌木狀茶樹,並且有經營管理過的痕跡;在我國北方緯度高於我嶗山地區北緯36度的地方,僅目前已經見到的資料就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在山西浮山縣和河北晉縣就發現有喬木狀茶樹,只不過已經毀於四十年代前後日本侵略時期、現在絕跡了而已;另有一資料中載,上世紀四十年代有一日本人發表過的一篇文章中稱,他於1940年在山東膠濟鐵路北緯36度附近曾發現一株大茶樹,樹圍可致二人環抱。上述如俄羅斯遠東、山西浮山、河北晉縣等地區,所處緯度高於嶗山、冬季氣溫低於嶗山、全年降雨少於嶗山、生長環境惡於嶗山,都有言之鑿鑿的野生茶樹生長記載,那麼嶗山地區有野生茶也就不足為奇了。另,那個日本人所說的「山東膠濟鐵路北緯36度附近」,查地圖可知,只能是西起膠州灣東岸的青島市區、東到嶗山灣西岸的嶗山地區這一片地方。如果他在書中所說的看到大茶樹這件事是真的,那麼這株茶樹長在這個地區,則是不言而喻的了。
即墨現代有一位周至元先生,對嶗山十分鍾情,往游不計其數,除盡賞山海情景外,每到一處,均仔細進行調查研究,終傾其一生之心血,著成《嶗山志》一書。他確認,嶗山地區有原生茶,「茶,深山時有之,味淡以清。惜山民不知採摘、烘焙之法,故不能與龍井等品齊名。」您看,不但有茶樹,不但為山民所認識,而且山民已經知道採摘、加工而成飲料,只不過由於加工不得法,因而所產成品質量還比不上龍井而已。還有一位即墨的藍水先生,是周至元先生的至交,也非常喜歡嶗山,自年青時即每年幾游嶗山,留下了一本游嶗山的詩文集《嶗山古今談》。他沒有肯定說嶗山有茶樹,但他卻提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時往游嶗山,借宿太清宮。當家老道給他沏上一壺自製的茶,藍老先生品後,感覺非常好,當即賦詩贊曰:「入口似龍井,味清色卻青。誰為添一品?新制續《茶經》。」現在推想,當家老道自製的茶應該采自太清宮周圍的地方,至於是什麼葉子,這個問題就不得而知了。不過,這已經足以說明嶗山有「茶」,嶗山出「茶」,而且是類似龍井的「綠茶」。這就夠了。
嶗山地區有原生茶,那麼究竟哪裡有呢?
嶗山最高峰巨峰頂海拔1133米,巨峰南不遠處有一兀立於其前懷中的巨大石崮名「比高崮」。當地流傳一繞口令說「比高崮比嶗頂高,嶗頂比比高崮高」,從中也可以看出比高崮的高與險來。據說,就是這既高且險、危不可攀的比高崮上生長著嶗山的原生茶。筆者有一次聽一位當地人說起過,他也是多年來聽說比高崮上有嶗山茶,為了親眼看一看究竟是真是假,約上了幾位朋友,帶上了一架高倍望遠鏡,從大河東沿山路爬到巨峰前面,找了一處適當的地方,架上望遠鏡對比高崮頂上岩縫中的綠色植物進行了仔細的觀察。他的結論是,不是一株,是數珠,灌木狀,枝、干、葉形似現在的茶樹,對比參照物可推算樹冠及蓬徑均約在兩米左右,因為無法近距離拿在手上,所以不能下定論說就是茶樹,但是在嶗山當地再找不出比它更形似茶樹的植物來了。
比高崮上有嶗山茶,這一說法在嶗山地區民間流傳既遠且廣。有這么一個真實的故事。上世紀初德國佔領青島期間,一天,兩個德國人一老一少父子二人,從青島來到沙子口,他們帶著爬山和野外食宿的用品,說是要去嶗山比高崮看茶葉樹,要僱傭一個身體強壯、熟悉道路的青年人幫忙。那位老者的中國話說得還能讓人明白意思。當時的沙子口住戶不多,有一位段姓青年應其所求,做了他們的向導。經過艱難攀涉,來到比高崮下,確見崮頂石縫中有幾株灌木狀綠色植物。德國人興奮不已。後來據那位段姓青年回憶,當時已是下午,老少兩德國人有些爭執,看意思是年輕者堅持要想法爬到崮石上去,年老者不同意,要阻止他。後來老者終於同意了兒子的要求。在選擇了一處他們認為較為有利的地角後,三人搭成人梯,年輕的德國人在最上面,他離開人梯後,憑借著攜帶的一些用具又艱難地向上攀登了一段距離,但最終還是從上面摔了下來。摔下來的兒子不省人事,後悔不已的老頭子號啕大哭,哀求段姓青年想辦法把他的兒子弄下山去。段姓青年趕緊下到大河東村,又找了四個人,借了一扇門板,返到山上。待到燈籠火把、把人抬下山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天凌晨,德國小青年也早已死了。帶著採摘嶗山茶的夢想,茶沒有採到,悲傷欲絕的德國老人伴著兒子的屍體離開了這個讓他痛斷肝腸的地方。
嶗山巨峰東南有一海拔981米的峰頂,周至元先生的《嶗山志》中稱之為「天茶山」,王哥庄當地人都叫它「天茶頂」。1980年前後嶗山縣地名普查詳及此名稱的由來時,當地人共同的說法是,天茶頂東側高約近十米的峭壁石峰中有一株野生茶樹,無人能采,故稱為「天茶」。久而久之,被捧為神茶,就是近代登高器具先進了、可以想法採到了,也無人去采。秉「天茶」名氣,有一家生產嶗山茶的企業已經以「天茶」為注冊商標,有一家企業以「某某天茶」為產品的名稱。
在嶗山的地名中,內含「茶」字的還有如下幾處。一是「茶澗」,是涼水河上游一條支流山澗的名字,在大河東村北約四五公里處。因曾??此山澗內發現過嶗山地區非常罕見的野生茶樹而得名。藍水老先生探察此處後作詩記曰:「茶澗得名信不虛,考盤往返憶當初;德人亦解愛奇秀,留有摩崖斗大書。」後二句說的是當年德國人也曾到此考察過,並在澗東摩崖上留有刻字。一是「茶澗廟」,在茶澗上游、黑風口下,明朝末年膠州王姓大戶人家所建,廟內供奉三官,所以稱「三元宮」,當地人因其坐落於茶澗內而呼之為「茶澗廟」(此廟於解放前傾圮,解放後國營嶗山林場有一工隊曾在此駐扎過)。一是「茶花頂」,也稱「茶頂」,在我區北宅石門水庫南、北澗村西、與李滄區畢家上流村東北交界處,為一較為平緩、海拔約280米的丘頂。地名普查時,當地人大多說不出它的名字來,只有個別老人說,以前有人叫它「茶花頂」,有人叫它「茶頂」。至於名稱的由來,說法更是不一。一說是該山頂處於兩條山澗交匯的中間,因此叫「叉頂」;一說是該山頂有野生山茶(耐冬),所以名「茶花頂」;一說是該山頂曾有過茶樹,所以叫「茶頂」。三種說法中,前兩種值得商榷。先看「河叉說」。大凡山區自上而下都是小溪匯流成溝,小溝匯流成河,小河匯流成大河,最後是一條大河通大海,整個水系宛如一棵枝椏繁雜的大樹,「叉叉」無數,恐怕所有的山和嶺都夾在叉叉之間,而獨有此山頂以叉為名,前所未聞。再看「曾有過野生山茶說」。山茶,嶗山當地人都叫「耐冬」,「茶花」或「山茶」這是近年才流行的「外來語」,老輩人叫它「茶頂」的時候,尚不知「茶花」為何物,何來夤花而名?再說,嶗山地區陸地上到目前為止,除1980年前後在嶗山頭岬角上海拔100米高的岩縫中發現有兩株野生耐冬外,其餘地方的耐冬都是人工栽培的,從來就沒有、至少到目前還沒有發現過野生耐冬,因此,此一說也恐站不住腳。那麼,惟一剩下的也就是「因有過茶樹而名」這一說了。雖然當年地名普查時的茶頂上滿是黑松和刺槐,沒有找到茶樹,但這只能說現在沒有茶樹,不能就斷言說這里歷史上就從來沒有茶樹。
文已至此,或許可以說明,嶗山地區有「土著」的原生茶,這是不爭的事實。只不過因其數量稀少,且只「深山時有之」,生長環境險峻,人跡罕至,山民鮮識,沒有被發現和開發而已。
有關嶗山茶的傳說
嶗山深山裡面長有茶樹,這在當地是普遍為大家所能接受的說法,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民間故事。
若干年以前,嶗山太清宮處來了一位年輕的白面書生。據說,該生原籍杭州,家境殷實,只因自小兩大嗜好,一是酷愛品茗飲茶,二是廣習琴棋書畫,而於八股學業上則聊無用心,所以屢試不第,遂心灰意冷,終致攜琴揣茗,離家出走,遍訪華夏名山大川,廣尋天下畫朋琴友。一日,來到嶗山太清宮處,但見山清水秀,石奇草異,浩瀚大海,一碧萬頃,清風徐來,花香鳥鳴,大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超然物外的愉悅心境。遂借居廟中,早晚與廟中道士或品茗論道,或撫琴賞樂,樂不思蜀,竟在此住了下來。話說東海龍王的三女兒一日閑暇遊玩來至嶗山太清宮,似神仙窟宅、類靈異府地的嶗山美景,深深地吸引了這位在寂寞深宮中長大的小龍女。走在綠蔭小徑上,忽然和煦的細風,從修篁掩映的深處送來了一陣委婉幽雅的琴聲。循著琴聲,來到一處道舍窗外。但見屋內一白面書生正在撫琴,面前的幾案上放著一杯熱茶,裊裊上升的熱氣中,股股濃郁的茶香沁人肺腑。面覷白面書生,耳聞陽春白雪,嗅品濃郁茶香,小龍女醉了。如是,他們相愛了,結為夫妻,嶗山就成了他們的家。遊山玩水,品茗撫琴,終日廝守相伴,其樂融融。卻說光陰如梭,轉眼已是數月。忽一日小龍女見書生面帶愁容,經再三究問,原來書生自杭州帶來的茶葉已經沒有了,嶗山當地又沒有茶,斷了吃茶這一嗜好之源,令書生整日無精打采、心思不安,大有回歸故里的意思。小龍女一聽,原來如此,笑對書生說:「相公,嶗山乃天下神山,不管是江南的,還是塞北的,只要是世上有的,嶗山就有,何況是一株茶呢。嶗山巨峰頂下、比高崮上,就有一株神茶,趕明天,我和您一起去採回來,茶葉不就有了嗎?」好小龍女,於不經意間,從頭上摘下一支珠花簪子,揚手一扔,只見這支簪子隨風飄飄搖搖,朝著比高崮飛了上去。待到第二天書生和小龍女來到比高崮上時,但見崮頂上石縫中,已經長出了數株翠綠鮮嫩的茶樹來了。於是,從此以後書生和小龍女也就在嶗山安居樂業、白頭偕老了,比高崮上也就有了茶樹了。
這個嶗山茶的民間故事,是二十多年前,一位八十多歲的宋姓老人在當時的嶗山林場里給周圍的人講的。老人還講了下面一個故事。
嶗山比高崮附近有兩座廟。東南不遠處的一座叫「鐵瓦殿」,此廟初建於何時沒有記載,只知曾於明朝萬曆年間重修過,據說因為當時所用的屋瓦都是從江南定製的鐵瓦,因而稱「鐵瓦殿」,此廟於清朝康熙初年遭雷擊引發火災而成廢墟。西南不遠處的一座叫「白雲庵」,建成於明朝嘉靖年間,略早於鐵瓦殿的重修,至清朝康乾時期,因已經無人居住而逐漸傾圮。故事說,早年間,有一位住在鐵瓦殿的老道士,因為年紀大了,為延緩體衰、祛病健身,所以經常出門爬山,一為鍛煉身體,二為採集山葯,堅持數年,自覺確實有益。鄰近的白雲庵里住著一位老道姑,年紀跟老道士相仿,也經常出門爬山,有時候與老道士相伴一起走上一段山路,不過,很少見到老道姑採集山珍草葯一類的東西。令老道士百思不解的是,雖兩人年紀相仿,但多年來自覺自己堅持不懈的鍛煉和葯補,確實於身體有益,可是終究年紀不饒人,一年一年,老相益深。再看老道姑,鍛煉是一樣的,雖從未見人家服用什麼靈丹妙葯,但人家多年來始終就是鶴發童顏。常想至此,老道士自愧弗如,見面時就覺矮人三分,時間一長,竟因此而病,一直卧床不起,形影枯槁,危在旦夕。忽一日,但聞「吱呀」一聲,鐵瓦殿柴扉輕啟,老道姑來到了老道士的病榻前。只見道姑從懷中摸出一小紙包,從中取出幾片黑褐色的樹葉狀的東西,放在碗里,沖上開水,扶起老道士,給他喝了幾口。昏睡中的老道士,正迷迷糊糊遊走在豐都城外,忽然覺得一股熱流從口入後,直沖丹田,盤桓不一會,奔向全身。只聽得「啊」的一聲,老道士緩過氣來了。睜開眼的老道士見道姑坐在自己的身旁,知道是道姑救了自己一命。遂轉問道姑給自己喝的是什麼葯。道姑回道是比高崮上神茶葉子,並且告訴他說,自己就是因為常年喝這種神茶水,所以體質健壯,百病不染,容顏不衰。老道士恍然大悟,只覺得精氣神又回到了自己的軀體內。從此,每日與道姑一起到比高崮下尋撿神茶落下來的葉子,常年飲用,兩人相偕百歲之後無疾而終。
這個故事與四川雅安蒙頂茶的故事如出一轍,只不過時間、人物、地點有了變化:時間成了漢代,嶗山成了雅安,老道士成了老和尚,老道姑成了山中老翁,比高崮成了蒙頂。抄襲是說不通的,兩個相類似的故事,只不過說明包括茶本身在內的好多東西都是相通的。
有關嶗山茶的民間故事還有一些。比如:大蛇誤吞了卵石自尋茶樹吃茶葉助消?的故事,年輕的樵夫歷經磨難深山尋茶給母親及村民們解毒的故事,漂亮的山姑娘借濃茶水的力量將前來騷擾的海中惡少擊敗的故事等等,這一些故事,除了歌頌正義、歌頌親情的主題外,說的都是嶗山茶的珍貴和神奇。
嶗山地區茶俗
1898年以前,嶗山地區是屬山東省萊州府即墨縣的偏東南海邊的一偏僻山區,窮鄉僻壤,經濟落後,交通閉塞,民風拙撲,當地人沒有喝茶的習慣,甚至相當一部分人尚不知茶為何物。直到上世紀初開始,茶這個東西才由當時的上流社會逐漸進入到平民百姓家,到五十年代後才在老百姓中普及。咱是嶗山,不是夜郎,實事求是說,喝茶是沒有多少年的事,尚不足言「道」。但是,作為一種外來(是外地,不是外國)文化的影響、熏陶和被當地的有選擇的、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的接受,逐漸也就形成了帶有濃厚地方文化色彩的一種習俗,這就是嶗山地區的茶俗。
先說飲之茶料。上世紀初期,大戶人家從外地帶回來或友人贈送一些茶葉,居家待客,時不時地沖泡上一壺,在這個層次來說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了,但一般老百姓恐怕不敢奢想。老百姓家有時也沖泡一些飲料來喝。這些飲料采自嶗山當地,自己回來加工。主要有:一是石竹,這種植物嶗山很多。春天尚未開花時,從山上將其嫩莖以上部分採回來,稍微晾一下,然後用草火在鐵鍋內烘炒,火候不能過,也不能欠。過則有煳味,成湯顏色紅黑;欠則有草味,湯色雖青綠但太淺。出鍋後,用紙包好,放在抽屜里或木匣里,也有一些仔細人把它放在襪子筒里(當地有一說法,說茶葉類飲料容易被其他有「外味」的東西「熏」了,所以把茶葉和旱煙葉放在一起,或是放在棉線襪子筒里可以使其保持原味,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有一些農村老太太還這么做)。街坊鄰居坐在一起,用大鍋把水燒開,沖泡上石竹茶,每人一碗,邊喝邊聊。嶗山當地石竹不少,所以以它為茶比較普遍。再一種是酸棗葉。也是春天上山采酸棗發出來的嫩芽,如法炮製。嶗山酸棗不少,可能因為採摘不方便,所以以它為茶者不及石竹茶多。還有一種是黃連茶。黃連茶樹在嶗山是一種高大喬木,野生的不多,只山陽坡上偶或可見一二株,家前屋後人工栽植的時有所見。如我區沙子口街道竹窩村的寨上就有一株,樹冠達一百多平方米,一人環抱不及。以此為茶,苦味較重,初上口可能口感不適,飲用時只放很少的幾片葉即可。上面說到的嶗山當地的「茶」,老百姓不但當作飲用品,而且還悟出了它們的葯用價值。說是,石竹茶活血化淤,具有清腦健神的作用;酸棗茶補血益氣,能起到養心安神的作用;黃連茶可以敗火祛毒,清熱解濕,若上焦有火或是腸胃不適,只需以此為茶,連飲兩天,保你茶到病除。
自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起,特別是解放後,現代意義上的茶葉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到八十年代以前,以花茶為主,輔以少量的龍井。在花茶中,又是以茉莉花茶為主,玉蘭、珠蘭花茶為副。自八十年代初期始,以嶗山茶為主的綠茶進入人們的生活。目前,除農村少量老年人仍飲用花茶外,人們基本上是以綠茶為主。
再說茶具。這里特別應當說一說嶗山地區的「鑲茶壺」和「快壺」。在嶗山地區使用的茶壺主要有兩種。一是瓷茶壺,大多是白顏色的,圓柱形,壺口的前後有兩根半圓狀的提把,用時扶起,兩根合一,用畢放下,圍在壺口周圍,這種茶壺容量較大。另外一種是泥壺,有南泥的(即紫砂壺),也有北陶的。這種壺買回來後,有的就直接這樣用,有些家庭把茶壺送到錫匠那裡再裝飾一番:將原來的壺嘴拿掉,換上一個用錫(實際上是錫與鉛的合金)製作精美的壺嘴,在壺蓋的頂珠和邊沿、壺口的四周、壺身的突出部分、壺底的圓周以及壺把等部位鑲嵌上漂亮的用錫做的裝飾物,一是漂亮美觀,二是對茶壺本身起一定的保護作用,這種裝飾、鑲嵌過的茶壺就叫「鑲茶壺」或「鑲壺」。
至於燒水用具,一般農家用做飯的大鐵鍋,多涮幾遍,然後再來燒水,可能燒出來的水,帶有鍋味。也有不少的人家使用一種叫做「快壺」的專用器具來燒水,這樣燒出來的水,沒有大鍋的那種飯菜餘味,沖出來的茶那可是原汁原味。快壺由手工用鐵皮做成,外觀呈圓柱形,高約40厘米,徑約25厘米左右,內套一等高圓台,柱與台之間上下封住,水就盛在圓柱和圓台之間。壺的外體上端有左右對稱的把手,便於拿動,還留有一蓋、一嘴,用來灌水、出水。圓台中空,作爐膛。用時,從壺蓋往裡灌滿水,將快壺架在專用的爐子上,或就用三塊石頭墊在快壺下面,爐膛內點上小木柴,注意按時填火,這就行了。水燒開後,端著把手,將熱水倒出即可。這種快壺,又叫「茶燎子」,直到現在,一些山裡人家仍在使用這種快壺燒水——說是燃松毛、燎快壺燒出來的山泉水沖上嶗山茶,味道就是不一樣,喝著心裡就是舒坦。
下面再說說以茶待客之禮道。前面已經說到,嶗山地區民間飲茶的歷史不長,就是在五六十年前,還是比較時髦的東西,因此,有朋或客來,以茶待之,是很講究的。作為東道主更要特別注意在禮數上不能有失當之處,免得在朋友或客人面前丟丑失敬。作為嶗山地區喝茶講的是「三道茶」。一般是待來人坐定後,將提前准備好的干凈的壺、杯端上來,下茶要比平日自家喝的用量多一點。然後沖上熱水,同時將茶杯用熱水溜一遍。由於頭道茶往往渣子多、浮沫多,主人家可根據對自家茶葉的了解,作如下「打茶」和「溜茶」兩種處置辦法的選擇:如果茶葉下色快而渣沫少,沖後稍頓,第一杯倒好後,將這杯水再倒回茶壺,這就叫「回杯打茶」,再一頓,即將這個杯子倒上茶(一定是要原來打茶的杯子,如果另用了一個別的杯子給客人端水,而打茶的杯子自己用,則是非常失禮的舉動),用右手端杯、左手扶狀,端送到客人面前;如果自家的茶葉渣沫多而又下色慢,則可以先用少量的熱水沖一下茶葉,提壺一涮,將壺裡面的熱水倒掉、瀝凈,再沖上熱水(這就叫「溜茶」),少時一頓,將茶倒上,第一杯端給客人。在在座人都有了自己的杯子後,主人家開始請用茶。這就是「頭道茶」,茶湯色淡,茶味不全,主客間尚在寒暄。接下來逐漸進入「二道茶」工夫,茶色轉正,茶香外溢,有話也轉入正題。正如有的戲文中所說的,「這茶喝到這個份上,這才喝出點味來」。中間給人續水,一要看準時機,不能等客人杯子中的水在杯子的一半以下時再倒,應當在杯水多於一半時就續,否則,有嫌人不是喝茶而是單純解渴,或讓人覺得主人有提示客人應該離開之嫌;也不能一口一續,這樣可能會弄得客人不好意思,或是主人有獻殷勤之嫌。二是給人續水不能倒滿,應當倒在八分滿時即可。說八分滿,是在「九五」的位置,「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受者尊貴,萬事亨通,是對客人的一種祝福和敬意;如果續水太滿,則有「六九」之嫌,「亢龍有悔」,反而不是好事。就算這一說法有待商榷,起碼倒得太滿,客人端來不便,手不穩,茶湯溢出,令人難堪,主客雙方都不好意思。三是續水的姿勢和位置。如果主人或座中另一人為客人續水,應當起立,??壺,從主要客人起,面對被續水者,但壺嘴不能正對客人;如果另有人或主人下座為客人續水,則應從客人的右後側一一為座中人續水。不管是座中也好,座下也好,倒水時,應當右手執壺、左手護壺,壺嘴略向內彎。確實右手不方便時,可以將壺換在左手,右手護壺。不管用哪只手執壺,絕對不可以壺嘴向外給人家倒水,那種姿勢給人倒水,是對人的大不敬。這里有一個忌諱,說是過去在刑場上,劊子手給臨刑的犯人倒水或是倒酒,就是反手向外。試想,如果客人中有人知道這種說法、並且也挺在乎這個事的,你說,這個水他喝還是不喝?直到今天,山裡人家,特別是一些老人,還是很講究這個事的。客人也有個講究。主人給斟茶,或用右手端起茶杯,左手輕護,以示謙讓;或一手放在茶杯旁邊,手指輕點桌面,以示謝意。飲用時,一次喝的量不要太多,更不能喝到杯子的二分之一處以下,否則,會被視為來人不是為了敘情,而是為了解渴,或是沒有教養。「二道茶」後,主客間談話的主題已經說透,聊天的興致也已轉低,茶湯顏色逐漸灰白,茶葉香味揮發殆盡,這時,其實已經進入「末道茶」了。「末道茶」在嶗山當地有個非常形象的名字,叫「布漏水」,或「辣布漏水」(「布漏」,嶗山方言的發音,不知是哪兩個字,以此二字音代之。「辣布漏」,即「辣螺」,生長在沿海潮間帶石礁上,形狀類似海螺,個頭約在二厘米左右,主要是吃它的螺旋狀肉體的前半部,後三分之一部分是它的消化系統,當地人稱為「腚根」,顏色黑綠,略有辣味,因此不少人棄之不食),意思是說,已無滋味,再飲無趣,尚能解渴,棄之不舍。茶到此時,主人已不再勸飲,如果客人沒有留下來的安排,待到主人再勸或是詢問是否再重新另沏新茶時,趁機提出告辭。
以茶待客時,也不能光喝點茶水,大部分家庭提前准備一點「水餚」,一般是各類乾果、糖果、點心、瓜子等。沿海如石老人一帶漁民家,春天曬一點「嶗山金鉤」蝦米,為保住其原有的鮮味,不去皮,有客人光臨時,用盤盛出,邊剝邊吃,以佐茶飲,這在嶗山當地也是獨有的一景。
Ⅸ 茶花家庭插法扦插茶花頂芽要摘掉嗎
家庭盆栽茶花扦插
盆土選擇未經過扦插繁殖的砂壤土為基質。將盆土攤在清潔處曝曬兩三內天,用瓦片蓋上排水孔容,盆底層碎粒,再加沙壤土震。用浸水法使盆土濕透;
待用。扦插時間一般在霉雨季節進行;五月下旬至六月中旬為最適期。選一年生半木質花嫩枝,長八至十厘米,留兩三片葉,在節下削成馬蹄形。然後,放在百分之四十的蔗糖(或100PPM萘乙酸)溶液中浸泡八小時,取出,插條基部蘸硫磺粉。然後將枝條三分之一插入盆中;放在遮蔭處,避免強光直接照射,保持空氣和插壤濕度,每天噴霧兩三次,高溫乾燥多噴幾次,約一個月即可生根成活。
Ⅹ 茶花樹開春後怎麼管理
越來越多的朋友加入了養花的行列,在家裡擺放幾盆花卉,不僅能美化家庭環境,也有助於我們放鬆身心,看著家裡的花卉迎來花季,一盆盆奼紫嫣紅的開滿花盆時,我們也十分有成就感,今天為大家的介紹的就是一種常見花—茶花。
我們將家中吃剩的骨頭保存下來,然後放到清水中浸泡兩天,將骨頭中的鹽分清除,再准備一個密封性好的塑料瓶,將骨頭放到裡面,為了避免骨頭發酵時產生異味我們可以在裡面放入一些橘子皮,然後在瓶中倒入2/3的清水,等液體發酵成黑褐色時就證明已經發酵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