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武西山櫻花
A. 郴州臨武有哪些鄉鎮
9個鎮、8個鄉、1個民族鄉。舜峰鎮轄:韓山、南塔、成仙觀、武江、東雲5個社區居委會;蔬菜、東城、西城、杜家、南溪、曾家嶺、塘下、新屋場8個村委會。武水鎮轄:鄺家、玉屏、車頭、黃蓮、慕沖、陶家、劉家、洞頭、太和、建新、圳上、堯豐、城頭、淋灣洞、三江、力鴨、山青、雙塘、東揚黃、李家20個村委會。南強鎮轄:渣塘、鄧家、周家、栗坪、上官莊、下官莊、二八、文溪、香塘、陳家、林家、庭上、鳳岩、寨江、田頭、秀水、蒙童灣、蓮塘、大廣、古山、增家山、歐家灣、土橋、九澤水、嶺背塘、賽塘、百樂坪、沙灣、杉樹、寨頭水、上板力、平天頭、油麻、塔橋、元富、安富、上幻、曾家、黃家、灣垢、龍水、鄒家、小廣、東沖冷、羅城山45個村委會。金江鎮轄:金仙1個社區,林森、溫泉、金泉、金山、何家、紅星、新華、袁家、沙田、上富、木沖、唐家、羅家、杉木橋、鐵坑、白嶺、白鶴、黎明18個村委會。香花鎮轄:建設嶺、工人村、金石嶺、二五零4個居委會;香花嶺、大井、甘溪、三合、天河、各山、賀家、童子、芹菜、五村、南力、木灣、新甘、江山、廣坪、石岩16個村委會。楚江鎮轄:沖頭、城貝、粗石江、楚江、顧村、東山、赤源、下舟、上舟、曉言塘、龍布江、連塘、矮碧、付塘、下城、塘里、大溪頭、妙山江、章山、敖塘、楊烏磊21個村委會。麥市鎮轄:麥市、坪山、琶溪、下庄、茶沖、長庄、上庄、馬渡、五星、聯合、上喬、下喬、樂園、高峰、竹山、焦溪、農豐、獨石、清塘、瓦石、水源21個村委會。汾市鎮轄:汾市居委會;上樂、橫山、白石、渡頭、北岸、南岸、南福、社下、頂下、城貝、麻落、張家沖12個村委會。水東鎮轄:孫南、黃家、新坪、東江、深渡、畔塘、萬田、小城、天堂坪、茅金坪、斗水坪、黃泥坪、神山、桃竹14個村委會。花塘鄉轄:石門、鋪下、斜江、志木山、下駱家、夏家灣、花塘、農科、靛江、燕江、東村、香花卜、東山、常青14個村委會。同益鄉轄:老寨、兩寨、大步、同益、油行、歐果、秀源、三村、唐家、石橋、太坪、集村、坦下、溪江、楊柳15個村委會。土地鄉轄:土地、小灣、石里、大泉、橫圳、楓橋、張家、臘水、山塘、古城、玉美、書樓、龍坪、力坪、寺沖15個村委會。雙溪鄉轄:禾魚、勤儉、田心洞、車閣田、胡家田、撥昌、沐塘、貝溪、金盆、南沖、大嶺、農林12個村委會。武源鄉轄:大塘、界頭、龍家、黃壽灣、村頭、寺灣、新塘、庄村、華陰、新屋裡、大嶺背、野羊山12個村委會。萬水鄉轄:李羅、長坪、雙源、井頭、愁下、林里、山下、嶺貝、黃祖江、大漢、盧市、譚何、大城、上橫、下橫、門頭、儒風、塘頭18個村委會。鎮南鄉轄:鎮南、杉木溪、茶山、深坪、錦田、排洞、聯水、大富、江口、佛祖、五里、西沖鄉12個村委會。大沖鄉轄:岳橋、上塘、坪溪、油灣、西山、大沖、大坪、樂嶺、柳塘9個村委會。西山瑤族鄉轄:谷富塘、馬頭騎、橫頭、新建、文昌坪、桃源坪6個村委會。
B. 臨武在哪裡
臨武縣地處湖南省最南部,南嶺山脈東段北麓,是湘南置縣歷史最悠久縣之一。戰國時期設臨武邑,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北界桂陽,東連北湖、宜章,南鄰廣東省連州市,西靠藍山,西北毗嘉禾,南距廣州市300餘公里,是湖南改革開放的南大門,通往廣東沿海的咽喉要地。縣域面積1392平方公里,轄5鎮17個鄉,總人口31萬。
境內礦藏資源豐富,素有「有色金屬之鄉」和「煤炭之鄉」的美譽。 已探明礦藏有9類50餘種,其中大型礦床9處,中型礦床12處。非金屬礦藏有石墨、花崗石、螢石等,「香花石 」以其獨特的科研價值被譽為「國寶」。臨武的煤炭儲量近1億噸,為全國2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
臨武傳統產品豐富,最具代表性的品種有:能與「北京鴨」媲美而被列為國內優良鴨種的「臨武鴨」;曾為清朝貢品的「香塘魚」;久負盛名的「龍須草席」;「瑩比積雪」的白蠟以及東山雲霧茶、臨武冬醐酒等。
悠久的歷史,富饒的物質,孕育了臨武眾多的人文景觀。有龍洞煙雲、東林勝景、西山霽雪、掛榜晴崗、武水拖藍、舜峰晚眺、韓張山光、秀岩風月等八大名勝。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宋代大書法家米芾以及明代大旅遊家、地理學家徐霞客等文人墨客曾駐足臨武,留下了不少人文墨寶。
多年來,臨武縣委、縣政府銳意改革、團結奮進,不斷調優調強經濟結構,促進了縣域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初步形成了以臨武鴨、優質水果、商品蔬菜為主導產業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和以有色金屬采選冶、煤炭、汽車修配、農產品加工等為主體的工業產業格局。 ??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大力實施「科教興縣」戰略,臨武豐富的資源優勢逐漸轉變為經濟優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在農業方面,由傳統的精耕細作逐步向商品化、產業化的現代農業邁進,形成了以臨武鴨、臨武小水果和臨武香芋為主的三大農業支柱產業。在工業方面,正在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努力做大做強東塔新區、城南工業園、萬水工業園區和汾市冶煉工業區,使縣境工業由傳統單一手工作業、家坊式生產逐步向輕工業、礦業、機器製造業等科技含量高、規模效益好的產業邁進,特別是有色金屬加工業得到長足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成為臨武經濟的新亮點。2004年,臨武縣委、縣政府確定了以整治促穩定,以建設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全縣各項工作開局良好,經濟社會穩步發展。年計劃投入3.2億元的16大重點項目,1至4月份已完成投資1.2億元.一個繁榮富強的臨武正在不斷崛起。
C. 湖南臨武哪裡有休閑地方
太陽島位於湖南省郴州市臨武縣花塘鄉的東村水庫,這里有天然的美景;這里有人工的天橋;這里有新鮮的山菜野味。在這里你可以盡情釋放壓抑的情感,;在這里你可以盡情品嘗不同的美味。 呵呵,不是廣告
D. 臨武縣的地理環境
臨武地處湖南省最南部,南嶺山脈東段北麓,北緯25°~25°35′,東經112°20′~112°47′。東部和東南部與宜章縣為鄰,南部與廣東省連州市接壤,西南部與藍山縣相靠,西北部與嘉禾縣毗連,北部與桂陽縣交界,東北部與北湖區相接。臨武縣域面積有1392平方公里。
臨武縣境最低點位於武水河出境處(縣水泥廠對面的五塘沖河床),海撥203米;縣城平均海撥276米。地形西北高,東南低,以東山、西山、桃竹山為骨架,如箕狀向東南傾斜。地貌類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三類,各佔59.43%、29.27%、9.51%。
臨武縣境內有通天廟和桐柏兩座山脈。通天廟位於臨武縣香花嶺鎮,海拔1594m,方圓約100km2。桐柏山即西山,位於臨武縣西南部西山林場文昌坪,是縣內湘水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主峰天頭嶺,海拔1712米。 臨武縣溪河依西山、東山走向,南部之武水,由西向東流,屬珠江水系;北部之猴子江、無利河,由南向北流,屬湘江水系。
武水系珠江流域北江水系一級支流,發源於臨武縣的三峰嶺,經宜章縣的羅家渡流入廣東省,郴州市集雨面積3365.7平方公里,幹流長147公里,平均比降1.49‰。其中:南花溪(樂水河),系北江水系二級支流,發源於宜章縣楊子坑,於廣東省水口匯入武水,流域面積1223平方公里,幹流長115公里,河床平均比降3.28‰,控制市宜章縣集雨面積1026平方公里。 臨武境內礦藏資源豐富,被譽為「小有色金屬之鄉」和「煤炭之鄉」。已探明儲量9類50多種,還有煤炭、石墨、大理石等非金屬礦。大型礦床9處,中型礦床12處。
煤炭儲量1.14億噸,保有地質儲量7600萬噸,原煤年產量200多萬噸,是全國2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燃燒值達5500大卡。臨武境內大理石儲量豐富,儲量在2億噸以上。
E. 2013年臨武縣各鄉各鎮有哪些村
臨武縣來地處湖南省最南部自,2012年,對臨武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轄6個鎮、11個鄉、1個民族鄉:舜峰鎮、金江鎮、香花鎮、武水鎮、南強鎮、水東鎮、雙溪鄉、同益鄉、汾市鄉、土地鄉、花塘鄉、楚江鄉、武源鄉、萬水鄉、麥市鄉、鎮南鄉、大沖鄉、西山瑤族鄉.
F. 臨武在中國的東西南北哪個地方
臨武地處湖南省最南部,南嶺山脈東段北麓,北緯25°~25°35′,東經112°20′~112°47′。東部和東南部與宜章縣為鄰,南部與廣東省連州市接壤,西南部與藍山縣相靠,西北部與嘉禾縣毗連,北部與桂陽縣交界,東北部與北湖區相接。臨武縣域面積有1392平方公里。
折疊地形地貌
臨武縣境最低點位於武水河出境處(縣水泥廠對面的五塘沖河床),海拔203米;縣城平均海拔276米。地形西北高,東南低,以東山、西山、桃竹山為骨架,如箕狀向東南傾斜。地貌類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三類,各佔59.43%、29.27%、9.51%。
臨武縣境內有通天廟和桐柏兩座山脈。
折疊水文環境
臨武縣溪河依西山、東山走向,南部之武水,由西向東流,屬珠江水系;北部之猴子江、無利河,由南向北流,屬湘江水系。
武水系珠江流域北江水系一級支流,發源於臨武縣的三峰嶺,經宜章縣的羅家渡流入廣東省,郴州市集雨面積3365.7平方公里,幹流長147公里,平均比降1.49‰。其中:南花溪(樂水河),系北江水系二級支流,發源於宜章縣楊子坑,於廣東省水口匯入武水,流域面積1223平方公里,幹流長115公里,河床平均比降3.28‰,控制市宜章縣集雨面積1026平方公里。
折疊氣候特徵
臨武縣境地處中低緯度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充足。年平均氣溫為17.9°C;年降雨量在1022.3至1917.4毫米之間,縣城平均降雨量為1421.8毫米。
G. 臨武有什麼歷史事件
公元前260年,楚考烈王封臨武君於臨武邑。這是臨武作為楚南郡邑之最古者的歷史記載。
臨武君是何人,他的真實姓名,史書上都沒說。《戰國策》只記載了秦攻趙,趙使趙嘉求救於平原君,平原君以臨武君為將,帶兵救趙。《資治通鑒》記載了臨武君與荀況在趙孝成王面前談論用兵之道,他主張「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後之發,先之至。」以及「兵之所貴者,勢利也;所行者,變詐也。」可見是一位戰將。考烈王把他封在這個鄰近百越的地方,又可見臨武自古就被看作用兵的要地。
事實也確實如此,兩千多年來,在臨武這地方就沒少打過仗。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進兵取嶺南地,征發逃亡者、贅婿、商人等50萬人分守五嶺(五道),為此,修築了從郴縣經魯塘,連接臨武、連縣的驛道,把兵駐在臨武邊境一帶;同時,還將我們現在的人民河命名為溱水。
秦二世時,南海尉任囂死,龍川令趙佗當即移檄湟溪關,令急絕道聚兵。很顯然,一旦用兵,臨武必然首當其沖。到西漢呂後聽政時,趙佗便自稱南越武王,首先攻入臨武,直下長沙。
漢武帝元鼎四年,派路博德將兵駐守在茅結嶺,復又以路博德為伏波將軍南下,討平呂嘉的叛亂,後人稱茅結嶺的遺址為衛尉屯營。明末,曹志建據龍虎關抗清,也曾在此駐兵,遺址現仍隱約可辨。
東漢建武十七年(41),劉秀以馬援為伏波將軍,率兵取道臨武,沿武水下交趾,擊敗征側、征貳。班師時,又在馬侯嶺下駐扎休整。
中平三年(166),郭石等占據臨武城,響應長沙區星起義,孫堅親自率軍經桂陽,直取臨武。
後來的三國廖式,南北朝蘭裕的叛亂,都是首攻臨武,然後才能順利北上。而嚴容起義,更是以騾溪為大本營引來了梁武帝蕭衍的左衛將軍的攻打。
唐末黃巢起義,從廣東揮師北上時,也是取道臨武,並在臨武休整一段時間。
五代後晉時,為了加強對臨武的軍事管制、和在鐵砂坪采礦、煉礦,撤去臨武縣建置,並入桂陽監,臨武更成了中原各朝代與南漢國的拉鋸戰場。
宋慶歷三年(1043年),臨武西山瑤民及藍山、連州、賀州瑤民聚集五千餘人販私鹽、殺官軍,朝廷幾次攻討都沒能取勝,到第三年,楊畋等八路兵馬攻進桃源坪一帶,村寨悉被盪平。到南宋紹興二年(1132),江西人曹成聚眾十餘萬,占據郴、連、賀、韶等州,大本營就設在北藏嶺(現名東山),岳飛率兵討伐,先後在太平場(即太平圩)、桂嶺、北藏嶺打了幾個惡仗,最後才在蓬頭嶺擊破曹成軍,這是有歷史記載的、在臨武打的最殘酷的一戰,當時有人描寫北藏嶺和蓬頭嶺下是「屍橫遍野,流血漂櫓。」淳熙六年(1179)宜章農民陳峒義軍攻下臨武、藍山,宋朝庭調發湘、鄂、桂軍2萬多人攻臨武,陳峒敗回宜章。宋朝為防止臨武宜章一帶民變,在麻落、平頭嶺設寨,派孫國泰為總統將軍鎮守。
元朝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黃大成率眾攻陷衡州、桂陽,佔領臨武城,從茅結嶺逾嶺南下韶州、連州、梧州,至正十二年(1352年),紅巾軍廖景知攻佔臨武縣城,臨武縣人陳均義、陳舜隆率眾與紅巾軍戰,歷經五年,最後才以紅巾軍的失敗告終。陳均義因而成為判臨武知事兼湖南宣慰副元帥,領兵節制郴、桂、連、韶諸州。
明代中葉,湘粵桂邊境上的少數民族,接二連三地舉行起義,特別是天順年間,四年內就五次攻打臨武,這時,政府一方面趕築縣城,一方面調兵拒守,起義軍最多時達兩萬多人,最激烈的一戰要數順頭嶺的伏擊戰,少數民族軍死者達八成多。明英宗為此封肖授為臨武伯,領兵鎮守。正德四至十二年間,先後又有連州瑤民、郴州瑤民、常寧瑤民攻打過臨武縣城。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廣東飛天王率眾攻城七日七夜,當時,劉堯誨正住在家裡,便讓他的學生艾朝仁率子弟兵迎戰,擒斬了飛天王。由此,臨武便專設了艾兵營,並專門撥給軍餉,稱為艾餉。明崇禎八年(1635年)臨武人劉新宇帶領礦工及農村飢民在烏溪洞起義,攻下了粵北、桂北一些地方,鋒芒直指衡陽、湘潭、長沙、瀏陽及江西袁州,四省震驚,急調兵圍剿,起義軍敗退禾倉堡、芹寨、猴寨。歷時四年多,為此,明朝廷為便於統治,析臨武及桂陽各部分領地設嘉禾縣。
明朝末年,先是張獻忠部朱衣點佔領了臨武縣城先後與明軍作戰兩年,後是李自成舊部郝搖旗佔領縣城與南明曹志建軍相持一年多。再後是南明曹志建軍與清軍爭奪縣城四年。
清康熙二年(1663年),因西山瑤民起義,桂陽知州發大兵攻入西山,大肆屠殺。道光十二年(1832年),粵北、桂北瑤民起義,集結臨武邊境,清政府急調綠營兵駐守茅結嶺,起義軍未能進入境內。
清咸豐年間(1851——1861),先是紅巾軍四次圍攻縣城,三次進入臨武境內,1856年這次,紅巾軍進入縣城殺清參將、把總、民團長各一人。接著是太平軍石達開部於1859年由江西進入臨武牛頭汾、城背嶺、燕溪西去;不久轉回頭攻縣城;10月在順頭嶺大戰清副將李輔國軍,擊斃把總李錦春、外委李秀文等。次年元月,在車田江打敗曾繼盛民團;1859年5月,太平軍石鎮吉部進入臨武在土地圩與清軍激戰,殺死清都司盧秀峰。
清朝對臨武的設防是非常重視的,清順治四年(1647)就專設臨武營,置一名正三品銜的參將駐臨武,兩員千總中,一名駐臨武,一名駐桂陽州城;4名把總中,一名駐臨武;外委把總3名,也有一名駐臨武,其餘分守藍山、嘉禾、桂陽,由此可見其重視程度。
民國初年,由於軍閥混戰,在臨武駐過的各色軍隊就更多了,1921年滇軍沈鴻英在縣城設立過「督理廣東軍行署」,1923年粵軍謝炳文部駐牛頭汾。桂軍陸雲高駐縣城,1924年王邦吉駐縣城。1927年粵軍陳士虎占縣城,並自稱縣長。1934年,李雲傑部一個營駐臨武。後又有第八軍第五師駐臨武。1945年2月,暫編54師駐臨武。最後一次駐軍是1949年10月、11月,國民黨交警總隊王春暉部,在臨武建立湘南行署,與王慎敏的保安團占據縣城及汾市、小灣一帶,企圖負隅頑抗,終於在11月30日,被中國人民解決軍493團所殲滅。
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先遣隊就是從郴縣安源進入臨武境,並於24小時左右便佔領了縣城。次日,主力部隊分四路進入臨武,一路是從宜章泗溪來,經水東、汾市、斜江向西挺進,一路從宜章太平圩進入臨武南強經縣城西進,其中一部分還繞道雙溪、土橋再出朱禾鋪;再一路由郴縣安源進入,在土地與第一路會師,還有一路由桂陽小沖、神塘等地進入臨武大沖、鎮南、三合、麥市一帶,後方留守處政治部走的卻是西瑤、武源一帶,可說是紅軍足跡印遍了臨武各個鄉、鎮。紅軍在臨武下九江的仁興嶺、蛇天嶺與國民黨追兵中央軍周渾元縱隊及湖南軍閥王東原師進行了激烈戰斗,使追兵後退。
1945年元月,日本侵略軍侵入臨武,走的就是從朱禾鋪、盧市,經斜江、葡萄灣、汾市,從桐子坪東去宜章的。
這就是臨武幾千年的兵事史,無怪乎當時設邑時,就叫做臨武,後雖經兩度改名為大武或隆武,但為時都極為為短暫,不久都恢復原名,且大武、隆武的含義也與臨武一致。所以,當代有人說,臨武是「臨文不足,臨武有餘」,也是有道理的。
H. 臨武八景有哪些,我要四個字的
龍洞煙雲,秀岩風月,西山霽雪,官山遺跡(韓張遺址)、舜峰晚眺、掛榜晴嵐、長河漣漪、武水拖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