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月妝梅花
Ⅰ 清風什麼細柳,淡月什麼梅花
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
傳說中,蘇東坡有個妹妹叫蘇小妹,不僅聰明伶俐、能詩善對,還經常出題難為蘇軾和親朋好友,即便在新婚之夜對自己的新郎也不放過。致使蘇小妹三難新郎的故事流傳至今。當新郎秦少游順利過了兩關之後,第三道考題又送到他的面前。
秦少游一看考題是「閉門推出窗前月」,讓他對出下聯。秦觀看著這個出句,心裡可犯了難,怕對得平平,顯示不出自己的才華;但此聯確實又不怎麼好對。他坐在池塘邊冥思苦索,眼看三更已過,還是理不出頭緒。
此時,蘇東坡可急了,忙出來觀察動靜,見秦少游仍在池塘邊不住的喃喃自語「閉門推出窗前月」,知是任性的小妹還在發難,便想辦法幫其解圍,他隨手撿起石子扔入池中。只聽「砰」的一聲,池中月影散開,星光盪漾,這景象使秦少游眼前一亮,下聯即出,「投石沖開水底天」。於是,被難為了大半夜的新郎官終於如釋重負,踏入了洞房之門。
蘇小妹本想用第三關這個出句難住秦少游,好給他一個下馬威。沒想到秦少游終於對上了,而且更勝一籌,她知道,這個「沖」字用得太生動太傳神了,簡直是畫龍點睛之筆! 蘇小妹轉念一想,秦少游恐怕沒有這個本事,準是哥哥蘇軾從中相助,於是就產生了借機也考考哥哥的想法。
有一天,蘇小妹來到大哥蘇軾跟前,讓他在「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為腰眼。蘇東坡不加思索,信口說道:「前句加『搖』,後句加『映』」,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蘇小妹不屑一顧。
蘇東坡認真想了想,又說兩句:「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但仍不是上品。」東坡只好讓小妹作答。蘇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東坡聞之,不禁拍手叫絕。心想,「輕風」徐徐,與「搖」、「舞」是匹配不當。
唯有用「扶」字才恰到好處地顯現出輕風的溫柔和細柳被輕拂的形態。同時,一個「扶」字又把「風」人格化了,給人一種親切的美感。下句添一個「失」字,也使全句皆活,勾畫出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形態。於是,蘇東坡對小妹的「煉字」功夫更加欽佩。
(1)淡月妝梅花擴展閱讀
我國古代詩人為了增強詩詞的表現力、感染力,經常針對某些字詞,精雕細琢、反復推敲。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是他十易其字才始定為「綠」。盧延讓曾發出「吟安一個字,捻斷數頸須。」的感慨。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是詩聖杜甫的詩句,充分表明了詩人對詩歌語言的刻意求工,對文學創作嚴肅認真的態度。這也是他成為偉大詩人的重要條件之一。長期以來,人們把這種精益求精的執著稱之為「煉字」、「煉意」。
這些被反復推敲的某些字詞,往往就成了一首詩的「詩眼」或一首詞的「詞眼」。有的竟成了千古名句,世代流傳。
作詩填詞要能耐得住寂寞,要能豁出去辛苦。所以,在詩歌興盛的唐代,就出現了苦吟派詩人,代表人物有賈島、李賀、孟郊。所謂苦吟派,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一個字,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說明詩人作詩已經達到了痴迷的程度。
苦吟派代表人物賈島,作詩以苦吟著稱,「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有一次,賈島騎驢在路上走,由於正在琢磨一句詩,嘴裡還不斷的叨咕:「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是用推好呢,還是用敲好呢?」由於精力過於集中,結果闖進了大官韓愈的儀仗隊里。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亂闖。賈島先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然後就將自己正琢磨對其中一句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時候,不留神才擋了韓愈的大駕的經過說了一遍。韓愈聽了非常感動,他認真地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晚上去別人家,還是敲門有禮貌!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
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一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從此他就和韓愈交上了朋友。於是,「推敲」的典故也被後人傳為佳話。「推敲」也就成了「煉字」的代名詞。可見歷史流傳下來的膾炙人口的千古不朽之作,都是作者嘔心瀝血、歷盡艱辛創作出來的,是他們血汗的結晶。
Ⅱ 補充詩句清風( )淡月( ) 梅花
清風唱細柳 淡月和梅花
輕風撩細雨,淡月映梅花
1.輕風翩翩逐細雨,淡月溶溶惹梅回花
2.輕風無情催細答雨,淡月有意撫梅花
3.輕風拂細雨,淡月攬梅花
4.輕風和細雨,淡月對梅花
5.輕風徐奏,伴舞細雨。淡月低吟,對酌梅花
6. 輕風撩細雨,淡月映梅花
7.清風徐徐夾細雨,淡月輕輕戲梅花
8.清風起憶痴細雨,淡月回眸醉梅花
9.清風盈盈品細雨,淡月語語賞梅花
10.清風輕輕撫細雨,淡月淡淡吻梅花
Ⅲ 「輕風細柳,淡月梅花」在這兩句詩中各加一個字,怎麼加
清風拂細柳,淡月映梅花
Ⅳ 輕風 細柳,淡月 梅花
1、輕風唱細柳,淡月和梅花
2、清風吻細柳,淡月眠梅花
3、輕風悠悠細柳醉,淡月隱隱梅花殘
4、輕風吹細柳,淡月彈梅花
5、輕風亂細柳,淡月撫(弄)梅花
6、輕風撫細柳,淡月映梅花
7、輕風扶細柳,淡月照梅花
8、輕風弄細柳,淡月照(幽)梅花
9、清風漸遠細柳哀,淡月藏雲梅花怨
10、輕風無語醉細柳,淡月有心洗梅花.
11、輕風折(she)細柳,淡月落(lao)梅花
12、輕風眠細柳,淡月靜梅花
13、輕風揚細柳,臘月襯梅花
14、清風吹折細柳腰,淡月輕撫梅花臉
15、輕風纏細柳,淡月望梅花
16、輕風醉細柳,淡月思梅花
17、絲雨輕風疏細柳,淡月孤雲傲寒梅
18、輕風黯歸細柳影,淡月清葬梅花魂
19、清風搖細柳 淡月笑梅花
20、清風擁細柳 淡月弄梅花
21、清風攬細柳,淡月撫梅花。
22、清風凌細柳,淡月沁梅花
23、清風噬細柳,淡月啃梅花
24、清風忽細柳,淡月悠梅花
25、輕風醉細柳...淡月釀梅花
26、輕風氽細柳,淡月晾梅花
27、輕風相擁細柳暖...淡月回眸梅花寒
28、清風一怒細柳斷,淡月無情梅花殘
29、兩朵梅花吟淡月,一行細柳醉清風
30、輕風變細柳,淡月化梅花
31、細柳扶堤清風繞,梅花掩扉淡月來
32、輕風綠細柳,淡月白梅花
33、輕風欺細柳,淡月叛梅花
34、細柳引輕風共冤魂語,梅花邀淡月映白骨寒
35、輕風拂細柳,淡月印梅花
36、輕風撫細柳,淡月照梅花
37、清風掃細柳,淡月洗梅花
38、輕風潤細柳,淡月沁梅花
39、清風惹細柳,淡月思(棄)梅花
40、風雨瀟瀟斜橋寒,青煙裊裊殘燈渙
41、風雨扎細橋,青煙熏殘燈
42、風雨瀟瀟斜橋寒,青煙裊裊殘燈
43、風雨落兮沒(寞)斜橋,青煙彌(迷)兮 碎(醉)殘燈
44、輕風亂細柳,淡月映梅花
45、風雨過斜橋,青煙繞殘燈
46、清風閉細柳,淡月羞梅花
47、風雨憐斜橋,青煙撫殘燈
48、風雨踏斜橋,輕煙曳殘燈回復
Ⅳ 淡月( )梅花(顯、掩、隱)
宋代文人蘇軾,一天同他妹妹和詩友黃庭堅一起論詩談文。蘇小妹大回家在「輕風細柳答,淡月梅花」中間各添一個字,變成五言聯句。蘇東坡略一思索,脫口而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接著黃庭堅吟出兩句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蘇小妹隨後也念出自己的詩句:「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相比之下,蘇、黃二位添加的字意思平常,而蘇小妹用一個「扶」字將輕風與細柳擬人化了,寫出了細柳的纖弱形態;一個「失」字,寫出了淡淡的月光中梅花隱隱約約的朦朦朧朧美景,十分傳神。
Ⅵ 輕風( )細柳,淡月( )梅花。該補哪兩個字,說說理由
這句話是蘇東坡年少的詩作,原作為「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而後蘇東坡在每句中間改一字變為「清風扶細柳 淡月失梅花」.「扶」字不僅寫出風的輕柔和柳的纖弱,而且寫出了風與柳的親昵之態,因而更形象生動;「失」字也較「隱」字貼切,既強調了月光的皎,又兼顧了梅花的潔,突出了兩者融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貼切.
傳說有一天,蘇小妹、蘇東坡和黃山谷三人在一起談論詩句.蘇小妹說:「輕風細柳,淡月梅花.兩句中間各加上一個字,作為詩的『腰』,成為五言聯句.」
蘇東坡略加思索,隨即說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蘇小妹說:「還算好.不過,這個『腰』不夠美.」黃山谷接著吟道:「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蘇小妹說:「是個佳句,但是仍然沒用上理想的字.」這時蘇東坡忍不住了,問:「那麼,妹妹你加的是什麼字呢?」蘇小妹說:「兄長的『搖』『映』二字,確實寫出了柳的動態和月的皎潔,但山谷公的『舞』『隱』,要略勝一籌.因為『舞』是模仿人的動作,把柳的姿態反映得更加形象;『隱』是誇張寫法,使月的皎潔更加突出.而我要說的是:『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蘇東坡、黃山谷聽了,一起鼓掌稱贊,說:「妙極!」
蘇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擬人化更准確,既寫出了風的輕微、柳的纖弱,又寫出了風與柳的親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態,所以黃山谷的「舞」更生動得體.「失」字,也比「隱」字更傳神,它准確地寫出了月、梅融為一體的情景.
思想感情就不知道了 還有.
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
好像不是詩額~
Ⅶ 輕風什麼細柳,淡月什麼梅花
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
出自:蘇小妹、蘇東坡和黃山谷的典故《給詩加腰》。
譯文:清風吹動著楊柳,皎潔的月光在梅花的照映下黯然失色。
賞析:「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擬人化更准確,既寫出了風的輕微、柳的纖弱,又寫出了風與柳的親昵和互相依偎的姿態,它准確地寫出了月、梅融為一體的情景。
(7)淡月妝梅花擴展閱讀:
「蘇小妹」其人:
「蘇小妹」這個名字,在中國民間知名度極高。她的名字最早見於南宋無名氏的《東坡問答錄》(又名《東坡居士佛印禪師語錄問答》),「東坡之妹,少游之妻也。」
明末清初作家馮夢龍的《醒世恆言》里,有「蘇小妹三難新郎」的故事;清代文人李玉的《眉山秀》里,濃墨重彩地描寫了蘇小妹的才華橫溢、文思敏捷。
蘇小妹相傳為蘇軾的妹妹,野史記載其名蘇軫(zhěn),是當時出了名的才女,民間更有「蘇小妹三難秦觀」的故事流傳。
蘇軾平生喜歡書信與親人朋友,其書信被後人整理成文,現存的蘇軾親筆信件中,所寄大多是給自己的弟弟蘇轍。而信件中從未提起有這個「妹妹」,再看東坡的傳世詩詞中,也並無一篇提及這位「妹妹」。
但根據三蘇祠的記載,歷史中確有其人,不過因為蘇小妹在蘇軾、蘇轍兩兄弟還很小的時候便去世了,自然未能留下有關的書籍記載。
Ⅷ 對對子 淡月照梅花
輕風拂綠松
Ⅸ 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 全詩
這句話是蘇東坡年少的詩作,原作為「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而後蘇東坡在每句中間改一字變為「清風扶細柳 淡月失梅花」。「扶」字不僅寫出風的輕柔和柳的纖弱,,而且寫出了風與柳的親昵之態,因而更形象生動;「失」字也較「隱」字貼切,既強調了月光的皎,又兼顧了梅花的潔,突出了兩者融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貼切。
傳說有一天,蘇小妹、蘇東坡和黃山谷三人在一起談論詩句。蘇小妹說:「輕風細柳,淡月梅花。兩句中間各加上一個字,作為詩的『腰』,成為五言聯句。」
蘇東坡略加思索,隨即說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蘇小妹說:「還算好。不過,這個『腰』不夠美。」黃山谷接著吟道:「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蘇小妹說:「是個佳句,但是仍然沒用上理想的字。」這時蘇東坡忍不住了,問:「那麼,妹妹你加的是什麼字呢?」蘇小妹說:「兄長的『搖』『映』二字,確實寫出了柳的動態和月的皎潔,但山谷公的『舞』『隱』,要略勝一籌。因為『舞』是模仿人的動作,把柳的姿態反映得更加形象;『隱』是誇張寫法,使月的皎潔更加突出。而我要說的是:『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蘇東坡、黃山谷聽了,一起鼓掌稱贊,說:「妙極!」
蘇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擬人化更准確,既寫出了風的輕微、柳的纖弱,又寫出了風與柳的親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態,所以黃山谷的「舞」更生動得體。「失」字,也比「隱」字更傳神,它准確地寫出了月、梅融為一體的情景。
思想感情就不知道了 ?_? 還有....
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
好像不是詩額~
-_-!
Ⅹ 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求全詩。
全詩:
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
釋義:
輕輕的風扶著細柳,黯淡的月光,讓梅花的光線消失。
出自:
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給詩加腰》
原文:
蘇小妹在歷史上並無其人,但民間卻流傳著很多關於她的逸聞趣事。
傳說有一天,蘇小妹、蘇東坡和黃山谷三人在一起談論詩句。蘇小妹說:「輕風細柳,淡月梅花。兩句中間各加上一個字,作為詩的『腰』,成為五言聯句。」
蘇東坡略加思索,隨即說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蘇小妹說:「還算好。不過,這個『腰』還不夠美。」黃山谷接著吟道:「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
蘇小妹說:「是個佳句,但是仍然沒用上理想的字。」這時蘇東坡忍不住了,問:「那麼,妹妹你加的是什麼字呢?」蘇小妹說:「兄長的『搖』『映』二字,確實寫出了柳的動態和月的皎潔,但山谷公的『舞』『隱』,要略勝一籌。
因為『舞』是模仿人的動作,把柳的姿態反映得更形象;『隱』是誇張寫法,使月的皎潔更突出。而我要說的是:『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蘇東坡、黃山谷聽了,一起鼓掌稱贊,說:「妙極!」
蘇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擬人化更准確,既寫出了風的輕微、柳的纖弱,又寫出了風與柳的親昵和互相依偎的姿態,所以比黃山谷的「舞」更生動得體。「失」字,也比「隱」字更傳神,它准確地寫出了月、梅融為一體的情景。
(10)淡月妝梅花擴展閱讀:
文中的作詩方法簡介:
1、習題法
詩所最難者,訂立題目。烏有題目,詩才難攏,結構難架。唐人擅詩,尤擅擬題。此說或有所不以為然。古人應制,從口而出。即如今壇子,參社則有作,自題則乏詩,非其謂乎?!習題法者,用古人舊題,仿而做也。
2、依句法
一般是偶得一句或一聯,自以為佳,而後圍繞此句(聯)之意及韻格,湊成全詩。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可以為例。多為絕、律、短歌,短詞。
3、依韻法
先定一韻,後圍繞此韻之合韻之字而湊句,而合成全詩。多為律、絕。長律則必依此法。古人詩詞游戲甚至全篇定韻字者,如紅樓夢之白海棠社之所述。
4、渾成法
於韻熟捻,於情境之中突發而成,尤其易成絕句。多有後再加推敲者。李白似此法之本家。古人和「來」、「回」、「台」三字韻腳之絕句詩者尤多,蓋此三字之韻易熟吧。
5、推敲法
於擬定題目中,先粗略成詩,而後逐字推敲,以合韻和求彩。賈島推敲故事,說明此法。
6、集句法
偶爾得句則記之,得句至多,則能渾然湊成詩篇。有李賀騎驢背囊故事。
7、口佔法
興致所至,韻律無拘,不求嚴格,意思自然。與混成法相似。古人題中有「口占」二字者,多韻格不嚴,或語詞輕淺,即此意也。
8、化用法
前人有成詩甚至詩意,我盡可借用。未字句式不可盡抄,而合乎自己作詩時的情景。如唐朝李益《宮怨》之化自王昌齡。
9、反意法
此法用於做反面文章。既對前人之詩文,有不同或想法看法,反其意而為詩。一般說難定意,故難結構。而在本法中,最易定意,所以容易成篇。如毛澤東之《卜運算元·詠梅》
10、定題法
此為基本法和綜合法。即在確定題目後,依據題目之喜怒哀樂、情緒之輕重緩急、故事之上下前後而決定韻類、篇法和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