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歌茉莉花
❶ 民歌經典歌曲
1、《半個月亮爬上來》
《半個月亮爬上來》是王洛賓根據西北地區民間音調創作的一首民歌。既保留了新疆維吾爾族民歌的質朴無華,又顯現了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段,因其曲調優美、意境深遠、易於學唱而流傳全國。
2、《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是四川康定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漢族民歌,經江定仙編曲、由喻宜萱1947年4月19日在南京演唱。此後《康定情歌》在全國流傳,而且聲名遠揚海外,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
3、《敖包相會》
《敖包相會》是電影《草原上的人們》的插曲。這首歌不僅描繪了草原夜空的遼闊、明朗,同時也訴說著人世間美好的愛情故事。歷經半個多世紀,依舊傳唱不衰。
4、《紫竹調》
《紫竹調》是廣泛傳播於吳語區(蘇南、上海、浙江大部、皖南等)的傳統小調歌曲,其源頭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歌。經過歷代藝人的傳唱和修改,各地的《紫竹調》都加入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在音節的處理上有所不同。
5、《在那遙遠的地方》
《在那遙遠的地方》是電影《小城之春》的插曲,由王洛賓創作。這首歌既有哈薩克民歌的特色,又有青海藏族民歌的風格,作為王洛賓最珍視的歌,屬於王洛賓歌曲中藝術評價最高的歌曲,被贊為「藝術里的珍品,皇冠上的明珠」。
❷ 江蘇《茉莉花》的旋律,風格
江蘇的《茉莉花》,其旋法以五聲音階曲折的級進為主,旋律婉轉流暢,有典回型的南答方民歌的特點,宛如一幅江南水鄉風土人情的圖畫。歌詞一般只有開始關於茉莉花的幾段,不唱《西廂記》的故事。民歌手往往採用吳語演唱這首歌曲,其風格細膩優雅,聽來感到新穎親切,生動地刻畫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很有藝術感染力。 江蘇的《茉莉花》是「茉莉花」這個大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它採用五聲音階,bB徵調式,旋律婉轉流暢,節奏穩重富於變化,音符的結合由於同吟誦歌詞的節奏基本一致,歌詞與【鮮花調】一樣,多為一拍一字或半拍一字,因此琅琅上口:
好一朵茉莉︱花 ~ 好一朵|茉莉花 ~
XXXXX︱X - XXX|XXX -
旋律以曲折的級進為主,小跳進很少,有典型的南方色彩特點,主要傳唱流域在江蘇、浙江、安徽一帶,也是最廣為流傳的版本。
旋律音調清麗,婉轉,體現了柔美,細膩的風格。 江蘇茉莉花
旋律音調誇張 風趣 體現了粗獷豪邁的風格 東北茉莉花
音樂書上有的 絕對沒錯
❸ 《茉莉花》是什麼地方的名歌
,<茉莉花>這首江南名歌,上升到從未有過的高度,可見這首歌確實有不同凡響的地方.音樂教研組的這篇版《權茉莉花》的教學,通過挖掘學生的多種體驗器官,把這首歌深深地埋入每個學生的心靈。這使我想到了在素質教育中的「美育」教學,尤其是傳統文化如何在孩子的心靈中生根發芽,是一個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問題。我覺得這種傳統文化的傳播,首先是要讓學生喜歡上,甚至是迷戀上我國的傳統文化,讓他們了解傳統文化的精粹所在,這樣的話,普及和頌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將不再是一件難事。
❹ <茉莉花>是山西的民歌還是江蘇的民歌呀
其中歌詞為"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丫...."的是蘇北民歌,歌詞為"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她....."的這一首是蘇南民歌,但是無論哪首,都是江蘇的.
但實際上這兩首歌究竟出自哪個地方,其實到現在仍然沒有定論,有說江蘇的,有說浙江的,甚至有說貴州的....很多說法,大家都在討論,連民俗專家也不得其解.
❺ 全國各個省的代表民歌都是什麼
民歌,顧名思義,就是民間創作歌曲,這個歌可能是簡單的喊號子似的聲音,可能是較完整的曲調。但是不管哪種類型,都是勞動人民在勞作的過程中不斷產生和進化的歌曲。反映的是勞動人員的生活。其實追溯中國的歷史,《詩經》可以說是最早的歌詞集了,裡面很多都是可以直接作為歌詞使用,典型的比如《關雎》這首歌,還有鄧麗君的《在水一方》等。
江南一帶自古以來都是經濟重地,人們的生活相對安逸舒適,因此這里的民歌就不會那麼悲傷,相對就是歡快清新自然。透著一種柔媚。比如江蘇民歌《蘇州好風光》。三十年代有一首《天涯歌女》,用的就是這個調。而最典型的代表則是《茉莉花》,歌劇《圖蘭朵》裡面就有用到這首歌的曲調。茉莉花這首歌已經是屬於全世界了。
❻ 茉莉花歌曲的地方版本有哪些
茉莉花》的版本有很多,河北、東北、湖北、江蘇都有茉莉花,即使同在江蘇,蘇州、泗陽、揚州,也都有各自的茉莉花。
❼ 《茉莉花》是哪裡的民歌
《茉莉花》最早版本,為清乾隆年間刊印的《綴白裘·花鼓》中的插曲。該劇演一對鳳陽夫妻打花鼓賣藝,被浪盪公子曹月娥邀至家中,唱了一首《花鼓曲》(又稱《鮮花調》)。該曲共12段,前兩段唱詞是:好一朵鮮花,有朝的一日落在我家。你若是不開放,對著鮮花兒罵。/好一朵茉莉花,滿園的花開賽不過它。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罵。後10段唱的是《西廂記》中「張生戲鶯鶯」的故事。演唱中,浪盪公子不時乘機調戲花鼓女。花鼓女躲之,其丈夫護之,形成熱鬧的三人歌舞表演。唱詞中的「茉莉花」,即為劇中的「花
鼓女」;想「采一朵戴」者,為劇中的「浪盪公子」;「看花的」為花鼓女的丈夫。
《鮮花調》的流傳主要有兩個載體:一是流傳六百年、走遍全國的民間鳳陽花鼓藝人,二是戲曲《打花鼓》中的《鮮花調》。到了清末,隨著地方戲、地方曲的興起,這首小曲成為全國眾多地方戲、地方曲藝、各地民歌中的重要曲目。18世紀末,《鮮花調》流傳至英國,後傳遍世界,並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於歌劇《圖蘭多》中。
1942年,新四軍小戰士何仿在江蘇六合採風時,記錄了一位民間藝人演唱的揚劇《打花鼓》中的《鮮花調》。1957年,改編成民歌《茉莉花》,參加全國會演。並被首次標名為「江蘇民歌」而傳遍全國。(《文藝報》2.11)
,《茉莉花》正式走出國門,在維也納歌劇院唱響。在這之前,何仿又對歌詞作了修改,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旋律上又進一步豐富,在維也納演出受到高度贊賞。從此《茉莉花》一發不可收,從奧地利唱到前蘇聯,唱到印尼、波蘭、匈牙利、阿爾巴尼亞,唱遍了世界各地。還被收入了《世界名曲專輯》。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會展中心5樓會議大廳,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開始之前,中國軍樂隊奏響了膾炙人口的江蘇民歌《茉莉花》;1999年12月19日午夜,《茉莉花》再次在我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交接儀式現場奏響。2002年12月3日,在摩納哥首都蒙特卡洛舉行的2010年世博會主辦權投票活動現場,中國代表團的申博宣傳片中先後十多次響起《茉莉花》的旋律,並以此征服了各國代表和國展局的官員。2004年8月19日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茉莉花》的旋律再次傾倒了全世界的觀眾。
發展影響
❽ 《茉莉花》 歌曲簡介
《茉莉花》是前線來歌舞團原唱的歌自曲,由何仿改編自中國民歌《鮮花調》,於1957年首次單曲發行。
《茉莉花》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它的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的結構,又能與西方的審美習慣相適應,因此其能夠在西方世界傳播。
該曲屬於小調類民歌,是單樂段的歌曲。它以五聲調式和級進的旋律,表現了委婉流暢、柔和與優美的江南風格,生動刻畫了一個文雅賢淑的少女被芬芳美麗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棄不舍的愛慕和眷戀之情。全曲婉轉精美,感情深厚又含蓄。
(8)浙江民歌茉莉花擴展閱讀:
2008年8月,為了迎接2008北京奧運會,該曲進行了MV的拍攝。雷佳身著金色旗袍參與了MV的拍攝,為了給觀眾不同的視覺享受,MV導演孔嘉歡首次運用了另類表現手法,把中國宗教文化和該曲結合起來。
作為MV鏡頭重要組成部分,導演策劃了雷佳站在幾丈高的大佛的手心裡演唱該曲,雷佳從容的在大佛上拍攝了MV畫面。此外,該曲MV作為向北京奧運會的獻禮,特別剪輯了鳥巢的鏡頭畫面,使整個MV充滿了奧運的氣息 。
❾ 第一個唱茉莉花歌是誰
金牛山下,小戰士採摘「茉莉花」
1942年冬天,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在華中堅持敵後游擊戰爭的新四軍與日寇展開了艱苦卓絕的反「掃盪」斗爭。當時,何仿只有14歲,是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一名文藝戰士。奉上級命令,何仿隨團來到江蘇的六合、儀征一帶開展反「掃盪」工作。時值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不久,新四軍二師政治部副主任張勁夫指示劇團要響應毛主席號召,搞民族化、大眾化文藝,向民族民間藝術學習。於是,大眾劇團的團員們晚上演戲宣傳,白天走村串戶,向人民大眾學習民間藝術。
在六合金牛山下采風時,何仿聽老鄉們說,在距離駐地四五華里的一個小村莊里,住著一位民間藝人,不僅會吹拉彈唱,而且滿腹的民歌小調。何仿一聽興奮極了,第二天就邁進泥濘的田埂,在一間茅草屋內尋訪到了那位30多歲的藝人。何仿至今還清楚地記得,那是個冬天的上午,天空下著小雨,雨中夾雜著雪花。
這位藝人身材瘦長,穿著破棉襖,戴著破氈帽。當他得知面前的何仿是新四軍戰士,特意來向他請教民歌小調時,就熱情地從牆上取下胡琴,校好琴弦,說:「小同志,我給你唱一曲『鮮花調』吧!」說完他拉起胡琴,用模仿女聲的高八度假嗓音唱起《茉莉花》的最初版本《鮮花調》來: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
金銀花開好比勾兒牙,
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
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一時間,何仿被這婉轉悠揚、優美動聽的民歌深深吸引住了,他如獲至寶地跳了起來,當場就請藝人教他唱,還一句句地記下了曲譜和歌詞,臨走時按照藝人教他的方法准確地唱了出來。從清朝道光年間流傳下來的這首民歌,從此深深地刻印在何仿的心中。
精心修剪,《茉莉花》超凡脫俗轉眼到了1957年,29歲的何仿已是前線歌舞團的作曲兼指揮,完成了在上海音樂學院的進修深造。那年夏天,總政調前線歌舞團進京演出。在此次演出中,何仿除了要指揮體現部隊氣魄的《東海凱歌》、《雨花台》兩組大合唱外,還要組織一個四人女聲小合唱,演唱安徽、浙江和江蘇三地各一首民歌。安徽、浙江的民歌《姐在田裡薅豆棵》、《李三寶》很快定了下來,江蘇民歌沒有現成的,何仿想起了那首記憶深刻的《鮮花調》。
但《鮮花調》來源於民間,歌詞內容比較散,第一段是唱茉莉花,第二段又唱金銀花,第三段再唱玫瑰花,不能給人鮮明的形象和統一的格調;人稱上「奴」字如舊戲里的「小奴家」,帶有封建色彩;原歌詞「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帶有明顯的挑逗性質,不適合女戰士演唱。何仿經過反復考慮,對《鮮花調》動了「大手術」,將歌詞中三種花改為一種花,即茉莉花;原來的「奴」,改成了「我」;把第一段的「又怕來年不發芽」放到了歌詞的最後。對曲子也作了改動,加了引子,在保留主體三段詞同一段曲的同時,加強了前兩句的曲調,使之更加生動曲折,並將原來的結束句進一步發展延長,加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使人有餘音繞梁之感。在排練中,何仿要求演唱者展開想像:一群天真活潑的少女輕盈地來到百花園中,被白花綠葉、清香高雅的茉莉花所吸引,用甜美的聲音和贊嘆的語氣來唱。
《茉莉花》在北京演出後一炮打響,隨即受到中國唱片社的青睞。不久,由前線歌舞團1957年學員陳鴻虹、宋桂英、計秋霞、李小林四人女聲小組演唱的民歌《茉莉花》被正式錄製成唱片,很快在全國流傳開來。《茉莉花》在中國樂壇的地位從此確立。
1959年,前線歌舞團受命參加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第七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茉莉花》是必唱曲目。為了完成好這次重要的演出任務,何仿第二次修改《茉莉花》,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一字之改,變靜為動,藝術誇張,全篇生動;「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太過於直白,改成了「又怕看花的人兒罵」,體現出含蓄之美,再者,三段詞的結尾統一為「又怕」後變得更上口;曲調上,何仿認為原來的結束句拖腔較短,沒有掀起高潮,意境沒有完全出來,有必要發展、變化、延長,於是,將結束音「5」前面的「1」作了延長處理。這樣一改,把少女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戀花、惜花、憐花,欲采又止,羞澀動情的美好心靈,活脫脫地表現了出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1981年,時任前線歌舞團團長的何仿又對《茉莉花》進行了新的藝術嘗試,他讓前線歌舞團青年歌唱家程桂蘭用蘇州方言演唱。於是用吳儂軟語演唱的《茉莉花》再次被製成唱片,很快唱紅了大江南北,以至於現在還有人把《茉莉花》誤認為一首蘇南民歌。
❿ 茉莉花是哪裡的民歌
《茉莉花》是揚州民歌。
《茉莉花》歌詞的最早刊載出版物是清乾隆年間(1736—1795)玩花主人選輯,錢德蒼增輯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記載了《西廂記》的劇詞,沒記曲譜。
《茉莉花》曲譜的最早刊載是道光十七年(1838)貯香主人編輯出版的《小慧集》,卷十二載有簫卿主人用工尺譜記錄的《鮮花調》曲譜。
《茉莉花》最早名稱叫《雙疊翠》,以後才稱為《鮮花調》或《茉莉花》。各地民歌《茉莉花》在音樂形態上有著不同演繹。我國著名音樂理論家、評論家易人、馮光鈺和錢國楨在各自的論述中,都是以揚州的《茉莉花》為最基本的形態。
(10)浙江民歌茉莉花擴展閱讀
《茉莉花》發展的歷史沿革:
1896年,萬國運動會召開,當時李鴻章作為中國代表出席,當時李鴻章所唱,正是如今大家耳熟能詳,享譽世界的中國名曲《茉莉花》。
18世紀末期,一位初至中國的英國年輕人,在他隨身攜帶的記事本上記錄下他初聽到中國民歌《茉莉花》時的激動心情。
1792年,馬嘎爾尼使團在華逗留期間,約翰·巴羅和使團的一位德籍翻譯惠特納都深深喜歡上了中國民歌《茉莉花》,並把它帶回了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