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演唱設計
⑴ 電影茉莉花開的插曲茉莉花是誰唱的
章子怡獻聲《茉莉花》
在《茉莉花開》的眾多演員當中,以章子怡最為引人專注目。她在影片屬中一人分飾茉、莉、花三個角色,成為最大的看點。而除了為影片獻身外,她還將把自己的歌喉一並奉獻給電影。
此前關於章子怡要開唱的消息一直傳得沸沸揚揚,但一直未能得到證實。投資方昨天終於承認,《茉莉花開》專門為章子怡量身打造了一首歌曲,由她自己演唱。記者獲悉,章子怡要在影片中清唱一曲中國經典民歌,但不是影片的主題曲。「我們最開始也考慮過讓章子怡演唱影片主題曲,後來因為許多原因只能作罷。」而由於章子怡在影片中扮演的「茉」這一角色,按照劇情設計她在年輕時曾當過明星,所以章子怡終於找到機會開唱。而清唱的曲目便是中國民歌《茉莉花》,歌名正好也與電影的名字很貼切。
⑵ 江蘇《茉莉花》的旋律,風格
江蘇的《茉莉花》,其旋法以五聲音階曲折的級進為主,旋律婉轉流暢,有典回型的南答方民歌的特點,宛如一幅江南水鄉風土人情的圖畫。歌詞一般只有開始關於茉莉花的幾段,不唱《西廂記》的故事。民歌手往往採用吳語演唱這首歌曲,其風格細膩優雅,聽來感到新穎親切,生動地刻畫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很有藝術感染力。 江蘇的《茉莉花》是「茉莉花」這個大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它採用五聲音階,bB徵調式,旋律婉轉流暢,節奏穩重富於變化,音符的結合由於同吟誦歌詞的節奏基本一致,歌詞與【鮮花調】一樣,多為一拍一字或半拍一字,因此琅琅上口:
好一朵茉莉︱花 ~ 好一朵|茉莉花 ~
XXXXX︱X - XXX|XXX -
旋律以曲折的級進為主,小跳進很少,有典型的南方色彩特點,主要傳唱流域在江蘇、浙江、安徽一帶,也是最廣為流傳的版本。
旋律音調清麗,婉轉,體現了柔美,細膩的風格。 江蘇茉莉花
旋律音調誇張 風趣 體現了粗獷豪邁的風格 東北茉莉花
音樂書上有的 絕對沒錯
⑶ 《茉莉花》歌曲背景介紹是什麼
《茉莉花》在兩個大陸相互隔絕的時代跨越了地理距離的藩籬,成為象徵中歐人民友誼和交流的生動符號,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首改編後的《茉莉花》唱響中國。她旋律委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通過贊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現了男女間淳樸柔美的感情。
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就刊載了它的歌詞,可見其產生流傳年代的久遠。
《茉莉花》的作詞編曲
這種曲調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鮮花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同宗民歌,流傳於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調各異,但歌詞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為主題。
這些民歌以江蘇的《茉莉花》流傳最廣、影響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文藝兵何仿記錄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的民歌版本《鮮花調》 ,後將原詞中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
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兩次修改,進一步豐富其旋律。
⑷ 音樂名作《茉莉花》有怎樣的音樂特點
《茉莉花》又名《鮮花調》,是清代以來在我國廣大城鄉十分流行的漢族民間小調。目前,流行地域遍及大江南北,成為我國民間小調中最具代表性的優秀曲目之一。
各地的《茉莉花》曲調不盡相同,但歌詞基本相同,都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為內容。北方的《茉莉花》還常唱《西廂記》中張生與崔鶯鶯的傳說故事。
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將《茉莉花》用於其著名的歌劇《圖蘭朵》中,使該曲作為代表性的民間歌曲,登上了世界歌劇舞台。
各地的《茉莉花》總的音樂特點是:起、承、轉、合式的四句體樂段,落音分別為:「徵」、「宮」、低音「羽」、低音「徵」。第一句分為兩個短句,其結構對稱,落音相對;第三句是緊縮句,並在句後不停頓,緊緊銜接第四句。旋律起伏大,曲折流暢,婉轉抒情。
現在人們聽得較多的是江浙地區的《茉莉花》。曲調細膩優美、委婉動人。這首小調與一般的小調相似,也是單樂段的分節歌,音樂結構也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點:第三句和第四句歌詞連成一氣,在音樂上也很難從中剪斷。此外,句尾運用切分節奏,給人以輕盈活潑的感覺。
磁帶收藏家費力先生是揚州曲藝界的老前輩,1986年他參加了《中國曲藝集成·江蘇卷》的編撰工作,在上海唱片公司倉庫里發現了一盤1934年由上海蓓開唱片公司灌制的膠術唱片,裡面有一首由當時揚州清曲名家黃秀花演唱的名叫《鮮花調》的老歌,居然就是現在聞名遐邇、膾炙人口的《茉莉花》,於是費老特意請人翻錄了下來。這也是現存最早的《茉莉花》音響資料。據他考證,這首《鮮花調》其實是明朝嘉靖年間流傳於江淮一帶的俗曲《雙疊翠》中的選段,換句話說,四百多年前,《茉莉花》就已經在揚州大地上廣為傳唱了。
⑸ 茉莉花歌曲創作背景是什麼(不一樣的)
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來到金牛山腳下演出。當時,隨團而至的何仿慕名拜訪了當地內一位彈唱藝容人。隨後,彈唱藝人為其表演了民歌《鮮花調》。何仿一下子就被《鮮花調》的旋律迷住了,於是他花了大半天的時間,用簡譜記下了該曲,而且按照藝人的方法准確唱了出來。
因為《鮮花調》是來自中國民間的創作,所以在整體上顯得有些粗糙。為了打磨該曲,何仿考慮再三,將《鮮花調》進行了改編,將歌詞中描述的三種花統一改寫為茉莉花。1957年,在北京全軍文藝會演上,何仿策劃由前線歌舞團首次公開演出該曲。
(5)茉莉花演唱設計擴展閱讀:
歌曲MV
2008年8月,為了迎接2008北京奧運會,該曲進行了MV的拍攝。雷佳身著金色旗袍參與了MV的拍攝,為了給觀眾不同的視覺享受,MV導演孔嘉歡首次運用了另類表現手法,把中國宗教文化和該曲結合起來。
作為MV鏡頭重要組成部分,導演策劃了雷佳站在幾丈高的大佛的手心裡演唱該曲,雷佳從容的在大佛上拍攝了MV畫面。
此外,該曲MV作為向北京奧運會的獻禮,特別剪輯了鳥巢的鏡頭畫面,使整個MV充滿了奧運的氣息。
⑹ 歌曲《茉莉花》是什麼調式
bB羽五聲調式。
歌曲為4/4拍,曲調清秀溫婉、優美抒情,歌曲的旋律以級進為主回,bB羽五聲調式,全曲結構為單樂答段分節歌,共分為四個樂句,第一、二樂句節奏舒展、旋律平緩。第三、四樂句節奏緊湊、旋律起伏明顯,同時一氣呵成,表達了賞花人對茉莉花的贊美之情。
歌名:茉莉花
演唱:宋祖英
曲調:鮮花調
來源:揚州民歌
歌詞: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
又香又白人人誇
oh hey yeah~~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
又香又白人人誇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
又香又白人人誇
ai~茉莉花
ai~茉莉花
茉莉花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茉莉花呀茉莉花
茉莉花呀茉莉花
⑺ 《茉莉花》歌曲創作背景
一、靈感來源
茉莉花這種植物在漢代就已傳入中國,最早種植於廣東一帶(南越、南海),到宋代開始廣泛種植於福建並傳入江浙等地;在傳播過程中逐漸中國化,並因其香氣而受喜愛,由於其芳香獨特,迎合了中國文化對「香」的崇尚,逐漸成為人們歌頌的對象。
二、作詞編曲
能見到的最早與現代版本相似的《茉莉花》歌詞收編在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馮夢龍的《掛枝兒》中;《茉莉花》歌詞的前身最早刊載於清朝乾隆年間(1764-1774)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在《綴白裘》中收錄的《花鼓曲》共有12段唱詞,敘述的是《西廂記》中「張生戲鶯鶯」的故事,前兩段唱詞以重疊句稱為《鮮花調》,也有從其為基礎發展的稱為《茉莉花》。
最早關於《茉莉花》的曲譜(《鮮花調》工尺譜)收錄在道光年間(1821年,一說1837年)的《小慧集》中 。
這種曲調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鮮花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同宗民歌」,流傳於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調各異,但歌詞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為主題。
這些民歌以江蘇的《茉莉花》流傳最廣、影響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文藝兵何仿記錄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的民歌版本《鮮花調》 。
後將原詞中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 ,將其他一些歌詞改為老少咸宜的語句。
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兩次修改,進一步豐富其旋律,將歌詞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7)茉莉花演唱設計擴展閱讀:
社會影響
《茉莉花》在兩個大陸相互隔絕的時代跨越了地理距離的藩籬,成為象徵中歐人民友誼和交流的生動符號。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首改編後的《茉莉花》唱響中國。
此後,眾多世界級亮相讓這首民歌引起蘇皖多地關注 。2002年10月,南京市六合區以該首民歌為名舉辦了首屆中國南京六合《茉莉花》音樂文化節。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頒獎儀式的現場《茉莉花》出現總共774次。
《茉莉花》歌詞
詞曲:何仿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⑻ 《茉莉花》是怎樣創作出來的
何仿與戰友冒著風雨,踏著泥濘的山間小路,去揚州附近的六合金牛回山地區,一天,他們找到答了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揚州民歌「茉莉花」的原版《鮮花凋》。反復吟唱,何仿又覺得原歌分別吟唱了三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藝術形象不夠集中,而且是以小女子的「奴」為人稱,唱的實際上是哥哥妹妹的相思情,對於部隊表演不太合適。此外,原歌盡管樂音優美,但帶有一定的輕佻感覺,如果能修改一下就好了。但當時的何仿還沒有這個能力,直到1957年,何仿被部隊送往上海音樂學院進修深造,在北京與民主德國的合唱專家一起探討民歌演唱要找一首適合女聲合唱的中國民歌時,他想到了這首《鮮花調》。經過對原曲原詞的修改,三段歌詞用同一段曲子,一唱三嘆,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茉莉花》在北京由前線歌舞團一曲唱紅,當年中國唱片社即出版了唱片。從此,這首江蘇揚州民歌以《茉莉花》之名傳遍世界樂壇。
⑼ 跪求茉莉花合唱譜曲式分析
歌曲為五聲調式,四個樂句,此歌共三段歌詞。用同一段曲子,一唱三嘆。音樂結構均衡版但又有自己的特點:第權三、四句歌詞連成一氣,在音樂上很難從中剪斷。流暢抒情的曲調洋溢出中國人民真誠善良的精神本質。它曾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作為素材用於著名歌劇《圖蘭朵特》,並通過它在全世界廣為流傳。 yE aim~
Qj?qWVapA
合唱曲《茉莉花》第一段為齊唱,第三段的主旋律在第I聲部,其下的Ⅱ、Ⅲ聲部運用固定節奏型「×○ ○×× ×× ×○」及歌詞「好一朵茉莉花」的反復演唱,利用和聲烘託了人們對茉莉花的贊美。第三段運用了復調手法,兩個聲部此起彼伏,情緒更為熱烈。 <$f7&6B
DE{tpN
婉轉優美的旋律要求在演唱中突出主旋律,保持歌詞語句的完整性和全曲的連續性,除標有換氣記號外,其餘樂句均以兩小節換氣為宜。隨著旋律的起伏,處理好力度的變化,注意聲部間的銜接和互補。由於此歌音域較寬(5~3),高音區還要用好「高位置」,低音區要控制好氣息,做到聲音自然下沉。因此排練中要加強氣息和音域擴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