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2018封丘青龍湖鬱金香

2018封丘青龍湖鬱金香

發布時間: 2021-02-23 12:00:37

① 我在封丘去哪玩合適

古黃池遺址:位於封丘縣城南11.3公里的荊宮鄉壩台村東,南臨黃河大堤。當年周穆王曾游此地,春秋時為「黃池」。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在此大會諸侯,與晉爭做盟主,成為歷史上著名的「黃河會盟」,今存「古黃池」碑一通, 「黃池芳草」為古封丘八景之一。

青堆遺址及青陵台:青堆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高出地面0.8米。遺址21504平方米。遺物有石器、灰陶和俑腿。1978年,又發現蚌鐮、陶罐、陶瓮等;青陵台是位於封丘縣城東北16公里留光鄉青堆村東頭有一土台,名「青陵台」。記述戰國時期宋康王戴偃驅車出遊,來到此地,見一採桑女子貌美過人,心懷惡念,為能看到她,就令人在青堆村東築一土台望之,此即青陵台。康王差人訪查,知是其舍人韓憑之妻息氏(一做何氏),康王要韓憑將其妻獻給他,韓憑夫婦不從,憑在台下自殺,息氏亦投台死。宋康王命將其二人分葬於大路兩旁,不準合墓,後兩墓各生一梓樹,根交於下,枝交於上,即相思樹,樹棲鴛鴦,雌雄各一,聲音凄婉感人。文人墨客多有題詩,現息氏墓前存石碑一通,為清康熙九年知縣王賜魁所立。

宋太祖黃袍加身處:位於黃河段北岸封丘縣東南13公里的陳橋鎮,公元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登上皇位,開創了大宋王朝300餘年基業。現存建築有前大殿、後大殿、東西廂房、山門等,前大殿東前側有一株當年趙匡胤黃袍加身時拴馬的古槐,稱「系馬槐」,樹圍5.4米,一千多年樹齡,是「陳橋兵變」的唯一見證。

青龍湖:是位於封丘縣城東南18公里處的「青龍湖」與黃河僅一堤之隔,是清乾隆二十年(1761年)黃河決口時留下的一處自然湖泊,湖水面積2200畝,蓄水量300萬立方米,南北長6.5公里,平均水深2米以上,最深處可達8米,因水深色青,南北狹長,宛如巨龍,故稱青龍湖。

曹崗險工:曹崗險工為黃河下游最為險要的堤防工程之一,黃河原陽、封丘段灘區寬闊,河道呈「之」字型,黃河大堤184+040至189+300段正處於「之」字型折角上,河水常年直沖大堤,夏秋汛季險情不斷,因地處封丘曹崗鄉,故稱「曹崗險工」。 因河床一般比堤背面高十幾米,稱之為「懸河」、「天河」。黃河波濤由東西流向急轉為南北流向,形成橫河,河水直沖堤壩而來,形成險工之險,臨背懸差為全河之最,世稱黃河第一險工。

國家級濕地鳥類自然保護區:封丘縣的濕地屬於河流濕地,主要分布在大堤兩側,黃河素有「銅頭、鐵尾、豆腐腰」之稱。河道寬廣,河水漫溢,河灘面積廣;加之歷史上黃河多次決口,形成了灘區背河大片的濕地。濕地內蘆葦叢生,雜草茂盛,稻田棋布。為野生動物提供了適宜的棲息地,其中以水禽類為主,有丹頂鶴、白天鵝、黑鸛、蘆雁、水鴨等幾十種。

② 封丘縣青龍湖釣魚

青龍湖畔種果桑,果多魚肥財源旺!

③ 封丘有什麼好玩的嗎

玩,沒有。只有黃河灘綠地保護區和個別風景區可以觀望一下,其他就是花錢沒啥玩的,縣城除了個別旱冰跳舞的地方,就是網吧- -!!總之到黃河看看吧,還有封丘的人情世故(如果你女友是封丘的話)

④ 說一說河南新鄉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河南新鄉五龍山是出名的風景優美,有山有水才好玩。

⑤ 去封丘有好玩的地方嗎

貌似還沒有!

⑥ 誰有河南封丘青龍湖方面的歷史故事、自然景觀、詩詞歌賦等,謝謝。

第一章 封丘李氏
1
封丘縣位於河南省的東北部,現屬新鄉市管轄,東南距新鄉市60公里。東臨長垣縣,南隔黃河與開封市相望,西靠延津縣北接安陽市滑縣。地處黃河的故道,地貌復雜,沙崗、平原、窪地兼有,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這里是千里大平原,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黃河從縣南和縣東流過,農業種植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今天的封丘是全國100個商品糧生產縣之一,盛產作物有小麥、大米、玉米、大豆、穀子、綠豆、棉花、花生、油菜、芝麻等。金銀花是全國生產基地,芹菜、香菇、石榴、金銀花享譽全國。
封丘歷史源遠流長,人文底蘊豐厚,春秋時期即有文字記載。早在夏朝時就有我們的祖先在此繁衍生息。這里曾上演過諸侯爭戰、楚漢爭霸和陳橋兵變等驚天動地的歷史話劇。春秋時期,齊、晉、吳等諸侯國,曾在封丘境內開三次兵車之會。第一次是蟲牢之會,大約在公元前586年(周定王二十一年),晉景公發起九國諸侯在鄭地蟲牢抗楚之會,即歷史上有名的蟲牢之會。第二次是公元前529年(周景王十六年)晉召公為國君,欲恢復先主霸業,與齊國爭奪霸主,請各國諸侯於7月聚集衛地的平丘相會,史稱平丘之會。第三次是黃池之會。公元前482年(周敬王三十八年),吳王夫差率軍於黃池大會諸侯,與晉爭做盟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黃池之會,又稱黃池會盟。
翟母進飯也發生在封丘境內。楚漢戰爭中,劉邦被項羽打敗,落荒而逃,路過延鄉(今封丘縣城西北隅),遇翟母便向她乞食,翟母贈飯。劉邦得帝後,封翟母為封丘侯,設封丘縣於延鄉。「封丘」一詞就是這么來的。
最著名的當屬陳橋兵變。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宋太祖)率兵駐扎陳橋驛,發起兵變,黃袍加身,開創了大宋王朝300年基業,使中國由亂到治,由分裂走向統一。
陳橋遺址位於封丘縣城東南13公里的陳橋鎮小西街路北。陳橋村在五代時曾為後周驛站。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後,仍為驛站。祟寧四年(1105),微宗為顯揚列祖,把驛站改為東岳廟。明朝天順三年趙晃倡修,趙命長子益淡同天壇山紫薇宮王道然共修大殿、東西底、大門、寢宮、子孫殿。清順治十六年九月,楊九德主持重修。乾隆九年(1744),重修大殿閻羅神像。光緒十三年(1887)農歷十月,重修宋太祖黃袍加身大殿。建國前夕至今設立了學校,將東西房改為教室,拆去了大門和門前照壁。現僅存黃袍加身處大殿一座、「系馬槐」一棵、宋太祖黃袍加身處碑,顧貞觀《滿江紅》詞碑,農純題《念奴嬌》詞碑、金夢麟題「系馬槐」石碣和明朝重修山門碑記等。「系馬槐」歷盡千年,是歷史發展的見證,這里所保留的石刻,有詩詞、題字,不僅有文學藝術價值,而且有書法藝術價值,另外還有一口水井。宋太祖黃袍加身處大殿,仍保持清光緒重修時的建築風格,為單檐歇山九脊殿,柱子12根。 1978年又進行了維修,雕梁畫柱,紅牆綠瓦滾龍盤,金碧輝煌,內懸掛趙匡胤畫像,以供遊人觀賞。
曾任封丘縣令的唐代著名詩人高適留下了不朽的詩篇《封丘作》:
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澤中,寧堪作吏風塵下?
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
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悲來向家問妻子,舉家盡笑今如此。
生事應須南畝田,世情盡付東流水。
夢想舊山安在哉,為銜君命日遲回。
乃知梅福徒為爾,轉憶陶潛歸去來。

這首詩情意真摯,氣勢充沛,造語挺拔,結構嚴整而又有波瀾起伏,感情奔瀉而又有旋跌宕之姿。這是詩人發自肺腑的自白,揭示了他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和出仕之後又強烈希望歸隱的衷曲,也讓封丘在唐詩宋詞和文人墨客中佔有一席之地。
1958年4月15日,毛澤東著文《介紹一個合作社》,對苦戰兩年改變了面貌的河南封丘縣應舉社予以肯定。文章認為,共產主義精神已在全國蓬勃發展,廣大群眾的覺悟已迅速提高。群眾中落後階層奮發起來,努力趕上先進階層,這個事實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的經濟革命、政治革命、思想革命、技術革命、文化革命正在向前奮進。文章寫道:「中國6億人口的顯著特點是一窮二白。這看起來是壞事,其實是好事。窮則思變,要干,要革命。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
新中國成立後,封丘得到巨大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封丘的建設日新月異,交通便利,四通八達,95%以上的村通柏油路。工業初具規模,已形成化工、機械、建材、造紙為主體的工業生產體系。主要產品有碳銨、尿素、鋁合金窗紗、水泥、汽車軸件等,手工藝品有壁掛、刺綉、藤編、葦編、草編等。碧波盪漾的青龍湖,是黃河中下游最大的自然湖泊,面積6000多畝,水域廣闊,水草茂盛,常年不涸。黃河故道濕地鳥類自然保護區,千鳥翔集,景緻優美。觀光農業區,萬畝石榴園春來「石榴花開紅似火」,秋至「紅燈累累滿枝頭」。萬頃金銀花生產基地,流綠疊翠,無邊無際,置身其中,心曠神怡。地上懸河奇觀,波濤洶涌,雄渾壯闊。
李安勤出生的年代,封丘還處於極端落後的狀態,人們主要靠耕地務農為生,出行主要靠兩條腿,比較富裕的人家,可以藉助驢和騾馬來充當代步工具。加之戰爭頻仍,整個社會呈現民不聊生的局面。
2
李家的祖先可以一直追溯到700年前。
據李家的家譜記載(1918年第七次修譜時),在600多年前甚至更早的時候,他們由甘肅隴西遷來西王莊。在李家口耳相傳的敘說中,他們由山西洪洞大槐樹遷來。
隴西在今天的天水市以西200公里處。隴西得名於隴山,《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乘勢起於隴畝之中。」這里的隴就是田埂的意思。原來古代「隴」與「壟」相通,指的是田埂。古代人們看到橫亘於關中平原西部的山脈如同田埂一樣,就把它們稱之為隴山。《辭海》中說:隴山是六盤山南段的別稱。又稱隴坂,在陝西省隴縣西,南北走向,延綿約120公里,是渭漢平原和隴西高原的分界。
「隴西」一詞引人注目時是在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這一年秦昭王設置了隴西郡,並修築長城,以防禦西部的少數民族,從根本上確保秦人後方的穩定。 史籍和考古發掘證明,秦人就是在以禮縣為中心的廣大地域上發展壯大起來的。遠在夏朝時,他們為夏王室「調鳥獸,鳥獸多馴服」,於是「賜姓嬴氏」。夏亡商興之際,秦人去夏歸商,因軍功使「嬴氏多顯」。至周朝時,秦人為孝王「主馬於氵開渭之間,馬大蕃息,」因功封於秦(今甘肅天水)號嬴秦,周王室讓他們「以和西戎」。至秦襄公時,他們護送周王室東遷有功,被周王室分為諸侯,並且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秦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攻滅狄族,設置狄道。
秦置隴西郡,漢設襄武縣,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隴西一直為歷代郡、州、府治所在,還一度成為甘肅省最早的省會,是隴右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這里鍾靈毓秀,人文薈萃,是李姓的發源地,天下李氏源於隴西,歷代英才輩出,「隴西堂」聞名海內外,「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飛將軍李廣就是隴西人。唐王李世民的祖先也是隴西人。今天去天水旅遊的人還能看到飛將軍李廣墓。
在中國兩千多個縣份中,知名度最高的恐要數山西洪洞了。洪洞所以芳名遠播,首先是因了一位天姿掩藹的青樓女子那段凄婉哀涼的吟唱:「蘇三離了洪洞縣……」京劇是國粹,喜好者興發時自會哼幾句《玉堂春》,不好者偶爾打開電視機、收音機,眼睛或耳朵里說不定也會蹦進個蘇三來,於是「洪洞」便深嵌在國人記憶的屏幕上。
問咱老家在何處,
山西洪洞大槐樹。
祖先故居叫什麼,
大槐樹下老鴰窩。
這是流行大半個中國的一首民謠,講的就是對故鄉——洪洞的記憶。李家的口耳相傳不是沒有根據的。
確實,洪洞大移民是有歷史根據的,而且是有計劃有組織的官方行為。據民國《洪洞縣志》記載:「明洪武、永樂間,屢移山西民於滁、和、北平、山東、河南、保安等處,樹下為薈萃之所。」並在「廣濟寺設局駐員,發給憑照川資。」我國一些歷史文獻,如《明實錄》、《明史》、《續文獻通考》等書都有移民記載, 民間移民記載更為豐富,晉、冀、魯、豫、蘇、皖、 陝、甘等地大量的民間譜牒與墓碑、祠堂碑文也都有在洪洞縣大槐樹處移民的記載,這些資料說明,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的移民,是我國歷史上有組織、有計劃的一項重大決策。這次移民對鞏固明朝的封建統治、恢復生產、開展經濟、開發邊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以及爾後我國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綜合史料和家譜記載,李家的遷徙路線應該是這樣:
700年前或者更早的時候,一戶李姓人家還生活在甘肅隴西,之後某個時候,他們遷徙到山西洪洞,然後在明朝洪武、永樂年間遷移到河南西王莊。總之,這戶李姓人家開始了他們漫長的遷徙。
現在無法得知他們遷移的真正原因,不過根據歷史資料和經驗,可以測知,他們一定是遇到了困難,在隴西老家再也生存不下去了,或者不能很好的生存了,因此,他們才有了背井離鄉的壯舉。
他們循著祖先的蹤跡,先北上山西洪洞縣。山西曾經是他們的同宗祖先李世民父子發源之地。他們抱著藉由祖先保佑的希望,想在這里安身,光宗耀祖。但是,這里已經不是大唐時期的盛世景象,跟隴西一樣,這里也有飢荒,也有兵亂,還有貪官的逼迫,於是,還未等家安穩好,還來不及生兒育女,他們又一次出發了。現在無法確知他們是官方組織的還是自發的,總之,他們這次選擇了南下,直覺告訴他們,沿著有河流的地方,才能尋找到水草豐茂之地,只有到了那裡,辛勤的耕耘才能換回豐碩的收獲。於是,他們找到了黃河並越過了黃河。那些渾濁的、黃黃的黃河水啊!他們走啊走啊,終於看到了一大片平原,這是他們沒有見過的,是隴西和洪洞所沒有的,完全超出了他們的想像。他們本能地以為,這么大這么多平平整整的地,是多麼適合耕種啊。要是種上一大片小麥,那我們就離天堂不遠了。他們猶豫著、期冀著,留在了這里。
講述到這里,我們要稍微停留一會兒。人類的每一次遷移都是一次開天闢地的壯舉,一篇氣勢宏偉、驚天地泣鬼神的史詩。而每一次遷徙都是披荊斬棘、歷盡艱險,不管是一戶一姓還是一個族群,相對地,一戶一姓的遷徙更為艱難。李家遠祖的這次遷徙,同樣充滿了千辛萬苦,他們在迷茫中在希望中在最原始最強烈的內在需求的催動下,向著遠方的未知之途毫不猶豫地進發。魯迅說得好,一要生存,二要發展。生存是第一位的。若個世紀之後,他們的子孫,一個名叫李安勤的後生為了能夠生活下去,隻身遠赴新疆。
3
西王莊在黃河邊上,離黃河僅有幾里之遙。這是一個普通的農庄,就像我們平常所見的黃河中下游平原上的所有農庄一樣。有可能不同的是,西王莊的布局非常規整,四方四正。有三條平行的街道,主街被村民稱為中心街,中心街南邊的街是南街,北邊的街為後街,村子四周被一種叫做葛根的植物包圍,這是童年的李安勤和同伴們最愛去的地方。1966年,李安勤第一次回家鄉時,葛根已經明顯減少,幾乎絕跡了,到2002年他第二次回故鄉,葛根徹底不見了。
西王莊有四個神廟,分別沿中心街分布。村中心也就是中心街的中部,不但有一座小廟,有一口古井,小廟叫老奶廟;最西邊是一座大廟,也就是李家的祠堂,還有兩個小廟,供奉什麼神祗,李安勤已經不記得了。
李家的祖宅就在中心街小廟的對面,沿一條南北向的巷子東西分布。西邊一大塊房屋是李風動家的,街東是李風琪家的,他們分別是李安勤的二太爺和太爺。不過在李安勤出生的年代,他們早已作古了,只有子孫還在繁衍生息。
說起李家的祖先,不能不特別提到李玉佩,他是李家中興的關鍵人物。李家這一支遷來西王莊已經有好幾世了,到李玉佩已經是第十四代。前面幾代在西王莊辛勤耕作,也僅夠滿足溫飽,不過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他們的家道慢慢殷實起來。到了李玉佩時,他可以經商做生意了,加上他的聰明才智,很快使李家發展為大戶人家。
李玉佩生活的年代,大約在清朝咸豐年間。這是一個非常勤儉的人,他把勤儉發揮到一種極致。如果他走在路上,看到一塊破布頭,他就會彎下腰,把它撿起來帶回家裡;如果看到了一根柴火,哪怕是特別細小的一截樹枝,他也會彎下腰,把它撿起來帶回家。就是遇到一堆牛驢或騾馬的糞便,他也會鏟回家,如果因為別的事沒有工具,他會跑回家裡,拿了鐵杴出來鏟回去。在他的眼裡,這些都是好東西,是有用的東西。布頭可以用來縫縫補補,枝條可以添一把火,柴火甚至可以拿到集市上去賣或者互換別的一些用得著的東西,糞便可以給莊稼育肥,使它們長得更壯。他覺得不把這些東西撿回去,實在是太浪費了,簡直是暴畛天物。因此之故,他在街頭路尾撿拾不停。也因此在村裡人那裡得到一個稱得上刻薄的外號:過路凈!意思是只要他走過,就把一條路撿拾的乾乾凈凈了。
李玉佩的外號沒有白得,他的節儉,他的勤勞,還有善於經商的頭腦,使得他脫離同村人的一般生活,購置了大片田產,開起了染坊、鹽店。現在已不能詳細追尋他經商的事跡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畢竟是一個艱苦的過程。
李玉佩有兩個兒子,長子李風琪,次子李風動。李風琪就是李安勤的太爺爺,他先是過繼給李玉佩的弟弟李玉珍,然後又回到本家。李風琪回來時繼承了李玉珍的家產,這使他們家的家業進一步壯大。到了民國時期,也即李安勤爺爺手裡,李家是真正的大戶,不但有300餘畝土地,還有大批牲畜和長工雜役,並且在染坊、鹽店的基礎上,興辦了客棧。
李玉佩雖然非常節儉,但卻開舍大方,他對自己和家人要求嚴格,以儉省為務,對村人和親朋樂善好施。他的兒子李風琪也一如乃父。李風琪的兒子更有過之。
李風琪的長子叫李金嶺,號秀峰,生於1885年農歷9月22日,時為清道光12年,正在歷史劇變的關口。次子叫李金榮,也就是李安勤的爺爺。李金榮一共生了四個孩子,三男一女。李金榮在大兒子16歲時病故,時在1933年,正是年富力強的好時候。李金榮病逝一年後,好像追隨他一樣,李安勤的奶奶也隨即病逝了。這一年,他們的小女兒剛滿一歲,此後就在哥哥也就是李安勤的父親的照顧下長大。
李安勤的爺爺是一個個子高大的人,性格特別耿直。關於他的故事有兩點特別值得記述。一是他的力氣非常大,能單手將村裡任何一輛木製的獨輪車掄起來,這樣的力量是干農活的一把好手;二是他富於激情,敢想敢幹。當辛亥革命即起,剪辮子風潮席捲華夏大地時,他跑到封丘縣,將蓄了十幾二十年的辮子毫不猶豫地剪掉了。但是這樣一個風風火火的人卻英年早逝了,令人扼腕嘆息!
關於奶奶,李安勤記得,她有極好的醫術,懂得醫道,尤其擅割痔瘡,一般的瘡她也會診治,為村民解除過不少痛楚,因此,奶奶在村裡頗有口碑。奶奶的娘家是郎中世家,代代做郎中。由於傳男不傳女的封建傳統,家人都提防著她。奶奶只學會了割痔瘡,也懂得一些推拿按摩,但不會配葯,葯方在奶奶的父親手裡。
李風琪對於子孫的教育是很重視的,這是他跟自己的父親不一樣的地方,因此,長子李金嶺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成為李家的第一個秀才。李金嶺念過私塾,還到外面歷練過,見過大世面。他的青年時期正是辛亥革命風起雲涌之際,新思想、新學堂如雨後春筍,因此,他也受到新式教育的熏陶。
在李家的發展中,李金嶺也是一個關鍵人物,他把讀書的理念貫穿在自己的一生中,也灌輸給了子孫。他的爺爺李玉佩奠定了家族的經濟地位,李金嶺則奠定了家族的文化地位。知識改變命運,這是這個家族的經驗總結,雖然這句話是20世紀末期出現的,但李金嶺體會到的,包括後來李安勤深切體會的,正是這句話表達的同一個意思。

⑦ 封丘縣城有啥好玩的地沒

●青堆遺址:青堆遺址在縣城東北16公里的青堆村東,是新石器時代遺址,高出地面約4米。遺址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遺物有石器、灰陶(條紋、方格紋)和俑腿。是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又發現蚌鐮、陶罐、陶瓮。
●陳橋驛:陳橋驛站位於封丘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陳橋鎮。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此「黃袍加身」發動兵變,開創了大宋300年基業。這里作為出過皇帝的地方,也因此而名揚天下,注入史冊,一度成為護衛京都開封的四大名鎮之一,是宋文化的源頭,也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古平丘:古平丘位於封丘縣城東南25公里黃陵鎮平街村。據《封丘縣志》載,平丘春秋時屬衛。
●古黃池:在古代封丘的歷史上,為抵禦南方強楚的北侵,北方諸侯曾在封丘先後三次召開兵車之會。其中以黃池之會規模最為龐大。封丘的「古黃池」稱謂就是來源於此。
●息氏墓:息氏墓是戰國息氏貞烈之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就是創作於此。
●翟母井:據歷史記載,在楚漢戰爭中,劉邦被項羽打敗,落荒而逃,路過延鄉(今封丘縣城西北隅),遇翟母便向她乞食,翟母贈飯。劉邦得帝後,為報答翟母的恩情,下旨為翟母封墓修祠,地名改為「封丘」,還把翟母家中的那口水井賜名為「翟母井」。封翟母為封丘侯,設封丘縣於延鄉。
●使君祠:據《後漢書》記載,百里嵩,字景山,封丘人。墓呈八角形,尖頂,上植柏樹一株。今存山門、使君殿、廣生殿、玉皇殿、使君墓、端門和古碑4通,古柏1株。光緒六年(1880年),敕加「普佑」封號,頒發「千里秋成」匾。
●城隍廟:城隍廟,起源於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
●石佛寺:胡村石佛寺的始建,無記可考,只有到明朝正德年間重建胡村石佛寺時才刻碑記之。
●蟲牢:蟲牢又名桐牢亭,俗稱桐窩。春秋時屬鄭地,今居廂鄉桑村東北牢坑為其遺址。周定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86),晉景公召齊、衛、朱、杞等9國諸侯在鄭地蟲牢開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蟲牢之會。
●天爺廟:天爺廟位於封丘縣居廂鄉安上集村東南隅土崗上。相傳,它始建於明代。廟碑載: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重修,康熙、道光、光緒年間均有修繕。現存山門、大殿、後殿等。山門設正門和側門,大殿梁架有彩繪,後殿為兩層樓,彩畫梁架,山門有台階,兩側有井兩眼,東西對照。磚木結構,硬山頂,灰瓦覆蓋。
●關帝廟:關帝廟位於城關鎮西關村東南部。相傳,建於明萬曆年間。清順治九年(1652年)毀於水,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宣統元年(1909年)、民國15年(1926年)先後修繕。其規模原佔地面積20餘畝。今存大殿1座,帶卷棚拜殿3間,歇馬涼殿3間,有清代關公塑像等3尊,宋代鐵天官像1尊。
●兩程夫子祠:兩程夫子祠位於馮村鄉永頭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程氏遷居此地,為敬奉先祖而建。兩程夫子程顥、程頤為宋代理學家,對後世影響很大。這里有山門、大殿、照壁和東西廂房,增修二亭,大殿內奉兩程夫子塑像和牌位,有「顧余烝嘗」匾和對聯1副。兩廂敬奉兩程的成名弟子牌位。存古牌位兩尊,古碑兩通。
●天主教堂:天主教堂位於縣城東大街路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39年,美國牧師海玉節兄弟傳教到封丘建造,南北長大教堂1座。另有牧師住所1座,二層樓房,西式建築。
●東仲宮節孝坊:東仲宮節孝坊位於陳固鄉東仲宮村,在路中間,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為表彰孫承緒妻周氏、任氏所建。其造型為2層3間4柱坊,中間高,兩側低,中間可通人、車。中間檐下書「聖旨恩榮」4個大字,第2層橫書「已故生員孫承緒妻周氏、任氏之坊」。柱上雕花紋,石質。
●何家鋪牌坊:何家鋪牌坊位於司庄鄉何家鋪村東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乾隆年間。中間高,兩側低,4柱3間2層石牌坊,頂部屋脊式。由於沙土深埋,坊體書寫內容與雕飾不明。
●八角井:八角井位於潘店鄉潘店村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為潘美所建。清順治本《封丘縣志》:「八角井,在縣東二十里潘店。井有八角,不方不圓,旁有九井雲。」
●何家琪墓:何家琪墓位於馮村鄉小里薛村西,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何家琪小里薛人。光緒元年(1875),在河南鄉試中考取舉人第三名,曾報名入闈。因時局動盪,放棄仕途,就任洛陽教諭,後升汝南教授。著有《講學規約》、《講志聖社規》、《天根文抄》、《天根詩抄》等。他在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是明清時期河南的文化名人。
海棠賦碑:海棠賦碑因蘇軾撰寫《海棠賦》,鐫於石上而得名。
●塔兒經碑:塔兒經碑上刻經文款式,如螺旋形,下闊上銳如塔狀,故得此名。據載,經文為宋時蘇小妹所書,字徑三分,端楷顏體。其右下角載汲縣王諫書、鄢陵劉允成臨。
●烈士紀念塔:烈士紀念塔是1952年為紀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而建。塔上銘刻著封丘縣革命烈士歷史事跡和部分烈士名單。
●青龍湖:位於封丘縣城東南18公里處的「青龍湖」與黃河僅一堤之隔,是清乾隆二十年(1761年)黃河決口時留下的一處自然湖泊。湖水面積2200畝,蓄水量300萬立方米,南北長6.5公里,平均水深2米以上,最深處可達8米。因水深色青,南北狹長,宛如巨龍,故稱青龍湖。
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
●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黃河濕地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黃河下游濕地區,由封丘縣和長垣縣境內部分黃河灘塗、背河窪地組成,長70公里,平均寬度3.5公里,總面積22780公頃。保護區內共發現有鳥類達156種,野生獸類12種,兩棲、爬行動物9種,魚類32種,植物745種。鳥類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鳥類10種,二級重點保護的鳥類29種。
●黃河曹崗險工:黃河河南段因泥沙含量大,河床一般比堤背面高3米~13米,稱之為「懸河」。曹崗險工處,黃河河道由東西流向急轉為南北流向,形成橫河,河水急沖堤壩,形成險中之險,臨背懸差為全河之最,世稱黃河第一險工。

⑧ 封丘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沒!!!

古黃池遺址:位於封丘縣城南11.3公里的荊宮鄉壩台村東,南臨黃河大堤。當年周穆王曾游此地,春秋時為「黃池」。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在此大會諸侯,與晉爭做盟主,成為歷史上著名的「黃河會盟」,今存「古黃池」碑一通, 「黃池芳草」為古封丘八景之一。

青堆遺址及青陵台:青堆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高出地面0.8米。遺址21504平方米。遺物有石器、灰陶和俑腿。1978年,又發現蚌鐮、陶罐、陶瓮等;青陵台是位於封丘縣城東北16公里留光鄉青堆村東頭有一土台,名「青陵台」。記述戰國時期宋康王戴偃驅車出遊,來到此地,見一採桑女子貌美過人,心懷惡念,為能看到她,就令人在青堆村東築一土台望之,此即青陵台。康王差人訪查,知是其舍人韓憑之妻息氏(一做何氏),康王要韓憑將其妻獻給他,韓憑夫婦不從,憑在台下自殺,息氏亦投台死。宋康王命將其二人分葬於大路兩旁,不準合墓,後兩墓各生一梓樹,根交於下,枝交於上,即相思樹,樹棲鴛鴦,雌雄各一,聲音凄婉感人。文人墨客多有題詩,現息氏墓前存石碑一通,為清康熙九年知縣王賜魁所立。

宋太祖黃袍加身處:位於黃河段北岸封丘縣東南13公里的陳橋鎮,公元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登上皇位,開創了大宋王朝300餘年基業。現存建築有前大殿、後大殿、東西廂房、山門等,前大殿東前側有一株當年趙匡胤黃袍加身時拴馬的古槐,稱「系馬槐」,樹圍5.4米,一千多年樹齡,是「陳橋兵變」的唯一見證。

青龍湖:是位於封丘縣城東南18公里處的「青龍湖」與黃河僅一堤之隔,是清乾隆二十年(1761年)黃河決口時留下的一處自然湖泊,湖水面積2200畝,蓄水量300萬立方米,南北長6.5公里,平均水深2米以上,最深處可達8米,因水深色青,南北狹長,宛如巨龍,故稱青龍湖。

曹崗險工:曹崗險工為黃河下游最為險要的堤防工程之一,黃河原陽、封丘段灘區寬闊,河道呈「之」字型,黃河大堤184+040至189+300段正處於「之」字型折角上,河水常年直沖大堤,夏秋汛季險情不斷,因地處封丘曹崗鄉,故稱「曹崗險工」。 因河床一般比堤背面高十幾米,稱之為「懸河」、「天河」。黃河波濤由東西流向急轉為南北流向,形成橫河,河水直沖堤壩而來,形成險工之險,臨背懸差為全河之最,世稱黃河第一險工。

國家級濕地鳥類自然保護區:封丘縣的濕地屬於河流濕地,主要分布在大堤兩側,黃河素有「銅頭、鐵尾、豆腐腰」之稱。河道寬廣,河水漫溢,河灘面積廣;加之歷史上黃河多次決口,形成了灘區背河大片的濕地。濕地內蘆葦叢生,雜草茂盛,稻田棋布。為野生動物提供了適宜的棲息地,其中以水禽類為主,有丹頂鶴、白天鵝、黑鸛、蘆雁、水鴨等幾十種。

熱點內容
西蘭花變黃l 發布:2025-05-18 02:50:42 瀏覽:843
水梅花怎麼扦插 發布:2025-05-18 02:48:52 瀏覽:336
長發卷櫻花 發布:2025-05-18 02:44:56 瀏覽:993
七夕旅程 發布:2025-05-18 02:44:14 瀏覽:344
涼拌西蘭花放醋嗎 發布:2025-05-18 02:44:13 瀏覽:312
風動牡丹 發布:2025-05-18 02:14:23 瀏覽:717
黃玫瑰代一朵多少錢 發布:2025-05-18 02:11:23 瀏覽:150
意境畫荷花 發布:2025-05-18 02:10:42 瀏覽:909
七夕用的歌 發布:2025-05-18 02:10:41 瀏覽:312
盆栽箬竹 發布:2025-05-18 02:10:06 瀏覽: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