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鬱金香簡介
㈠ 張愛玲簡介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本名張瑛,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的一幢建於專清末的屬仿西式豪宅中。張愛玲的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張愛玲一生創作大量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張愛玲結識作家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9月8日,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死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
處女作:17歲時創作的短篇小說《霸王別姬》 中短篇小說集《傳奇》(內中有中篇小說《傾城之戀》) 長篇小說《半生緣》《赤地之戀》《小團圓》 詩歌《雨》 學術著作《紅樓夢魘》
㈡ 鬱金香的內容簡介
這部作抄品依然是男女情感糾葛的故事。襲一個舊式大家庭中,女僕金香與大少爺真心相愛,而二少爺也對金香展開了虛偽的追求,同時貫穿著家族中正房、側室的明爭暗鬥。小說結尾,也充滿著濃郁的「張風」,月亮、深夜中突兀的聲音等張愛玲最喜愛的意象,一應俱全。
小說所塑造的女僕金香的形象和寶初、寶余的兄弟形象,完完全全是張愛玲式的;小說結構的完整和情節的巧設,也完完全全是張愛玲式的,特別是小說所營造的情感氛圍和精妙細節,更是張愛玲式的,出人意外的結局,餘音裊裊,充滿張愛玲獨有的「蒼涼」。寶初這個人物雖然著墨不多,卻分明能在他身上看到《半生緣》中沈世鈞的影子。
從文本上看,《鬱金香》無論在結構、文字、細節等各個層面,都具備張愛玲獨特的韻味。而《鬱金香》悲劇性的結尾,也令人隱隱聯想到《十八春》。
㈢ 張愛玲的《鬱金香》主旨是什麼
張愛玲的這篇名為《鬱金香》的小說從1946年5月16日連載於《小日報》,分16次連載完專,每節約600餘字,共約近萬屬字。小說秉承張愛玲一貫的犀利明快的風格,講述了一個現代都市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陳子善、吳福輝和李楠都認為,這篇小說,是張愛玲作品中的上品。張愛玲1995年9月8日逝世,她於1920年9月30日出生,也在9月。此次發現,也是歷史的機緣巧合。
㈣ 鬱金香的作者簡介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張煐。1922年遷居天津。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讀《紅樓回夢》和《三國演義》。1930年改答名張愛玲,1939年考進香港大學,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投入文學創作。兩年後,發表《傾城之戀》和《金鎖記》等作品,並結識周瘦鵑、柯靈、蘇青和胡蘭成。1944與胡蘭成結婚,1945年自編《傾城之戀》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戰勝利。1947年與胡蘭成離婚,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離港赴美,並拜訪胡適。1956年結識劇作家賴雅,同年八月,在紐約與賴雅結婚。1967年賴雅去世,1973年定居洛杉磯;兩年後,完成英譯清代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1995年九月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
㈤ 張愛玲的《鬱金香》表達主題是什麼
塵封58年的張愛玲佚文《鬱金香》近日出土。初讀之下感覺故事比較平淡,不及《傾城之戀》的華麗蒼涼,也不及《金鎖記》的撼人心魄。但語言還是十足的張愛玲味,比如這樣的描寫:「一枝花的黑影斜貫一輪明月。一明,一暗;一明,一暗」。還有結尾處寶初「站在窗戶跟前,背燈立著,背後那裡女人的笑語啁啾一時都顯得朦朧了,倒是街上過路的一個盲人的磬聲,一聲一聲,聽得非常清楚。聽著,彷彿這夜是更黑,也更深了」,都是典型的張派風格。
《鬱金香》的故事並不復雜,一如張愛玲過去的作品,在新舊雜糅掩映之中,展開舊式大家庭衰微的背景之下,兩個少爺寶初、寶余與丫頭金香之間的或明或暗,或輕薄或深婉的關系。情節看似單純,但是結構非常講究。作品以金香推門亮相始,以寶初的凄然回憶終,金香彷彿迎面而來,轉身遠去。在人物關系的發展中,可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作品開頭寫寶余狂追金香,使人誤以為是要寫金香與寶余之間的糾葛,並引出寶初與閻小姐之間的戀愛,然而山重水復之後才發覺金香愛的是寶初,而寶余最終與閻小姐成了婚。作品前半部分節奏緩慢,極力鋪陳舊家庭中兩三天間的日常生活情態,交待錯綜的人物關系。後半部分節奏驟然加快,倏忽已到中年。這種節奏類似於《金鎖記》。後半部寶初漸成主角,金香等人退出畫面之外,成為側寫的對象。結尾處,寶初與金香之間本有重逢的機會,然而在擁擠的電梯里,只聽到別人喊她的名字,卻無法分辨她的身影,兩人擦身而過但卻並未謀面。這與《紅玫瑰與白玫瑰》結尾寫振保與嬌蕊在公共汽車上相遇的情景大異其趣。作品故事雖然簡練,但是線索明暗交錯,起伏有致,充分顯示了張愛玲結構小說的才華。
作品中三個最主要的人物寶初、寶余兄弟和金香之間的三角戀關系,從框架上看多少有點《邊城》的味道,然而內涵是迥然不同的。寶余是張愛玲筆下最擅長的花花公子形象,是那種既輕佻又世俗的角色。寶初和寶余同是庶出,但是同父異母。由於母親早逝,寶初由寶余的母親養大,並一起寄居在寶余的親姐姐阮太太家裡。這樣的成長環境養成了寶初沉靜、憂郁的性格。與寶余對金香的輕浮舉止不同,寶初是認真的,含蓄的。他尊重金香,愛護她,但他的愛是有限的,也是軟弱的。
對浪漫愛的拆解,尤其是對男性愛的懷疑一直是張愛玲早期小說的主題。只有到了《多少恨》《小艾》以及《十八春》(後改寫為《半生緣》)里,張愛玲才漸漸露出溫情的面目。而這篇寫於1947年的《鬱金香》,通過寶初對金香的感情描寫,透露出剛剛經歷感情創痛的張愛玲對愛情的懷疑。作品寫寶初出門的時候,金香將一個精心縫制的小禮物悄悄裝到他的口袋裡:一個白緞子糊的小夾子,緞子的夾層下還生出短短一截黃紙絆帶,是裝市民證和防疫證用的。金香設想得非常精細,大約她認為給男人隨身攜帶的東西沒有比這更為大方得體的了,然而寶初並未珍惜,反而心裡有點鄙夷、輕蔑,覺得這東西看上去實在有一點寒酸可笑,也不大合用。而且每「一看見,心裡就是一陣凄慘」。可是「怎麼著也不忍心丟掉它」,於是故意夾到書本里,讓人家去摔掉它罷。這個看起來溫文穩重、誠摯內向的寶初對金香的愛不過如此!陳子善先生說寶初的身上有《半生緣》里沈世鈞的影子,我覺得從沉靜、平和的性格來看自然相像,然而在對待愛情的態度上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張愛玲前期作品的愛情描寫,多的是現實利益的斤斤計較,少的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詩意,然而卻不能說她是個愛的虛無主義者。她筆下的女人多少都帶點怨女的氣質。在男女愛情的「兩個人的戰爭」中,女人往往是失敗者。她們付出的感情總比男人多,對愛情的期待總比男人高,如葛薇龍之於喬琪喬,曹七巧之於姜季澤,王嬌蕊之於佟振保,而金香之於寶初也不例外。從老太太的嘴裡,我們得以約略了解金香後來凄苦悲慘的生活:嫁人,生孩子,男人待她不好,還不給她錢,她只能出來找事情做,養活兩個孩子。讀到這里,一個身份卑微的女子在艱難的生活中辛苦輾轉的身影閃現在畫面之中,一種鬱郁蒼蒼的身世之感漫上心頭,留給我們無限的嘆息和惆悵。這時候,我們才真正領略到這篇小說題目的深長意味:「鬱金香」原來是要把郁和金香拆開來讀的。金香帶著青春活潑的氣息撲面而來,卻連一個匆忙落寞的身影都未及留下。張愛玲又一次將她的「荒涼」拋灑在我們對「鬱金香」的華麗想像之中。
㈥ 張愛玲 鬱金香 要表達什麼含義
人生中的錯過很多,在錯的時候遇見對的人,結果還是無比遺憾,卻沒有辦法改變什麼。
㈦ 張愛玲海上花開的主要內容
《海上花》小說原本描寫十九世紀末,上海英租界的妓院生活。因為清朝政府禁止官員狎妓,只有在租界區的妓院「長三書寓」可以公開接待社會上層人物(做花頭)。
用妓女戶這個空間折射世紀末的中國,階級、性別、家庭、宗法狀況。電影改編自韓子雲以蘇州話寫成的《海上花列傳》,1894年首次印行,1926 年以標點版重新面世,70年代張愛玲譯注為國語版《海上花開》、《海上花落》。
(7)張愛玲鬱金香簡介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海上花開》、《海上花落》是張愛玲將清末韓邦慶寫的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翻譯成為國語,分為《海上花開》《海上花落》兩本。
張愛玲將《海上花列傳》視作《紅樓夢》之後傳統小說的又一座高峰,推崇備至。為了去除書中的吳語對白對讀者造成的障礙,她將之盡數譯為國語,希望能使更多人讀到並重視這部小說。
第一章節內容節選:
按此一大說部書系花也憐儂所著,名曰《海上花列傳》。只因海上自通商以來,南部煙花,日新月盛,凡冶遊子弟,傾覆流離於狎邪者,不知凡幾。
雖有父兄,禁之不可;雖有師友,諫之不從。此豈其冥頑不靈哉?獨不得一過來人為之現身說法耳。方其目挑心許,百樣綢繆,當局者津津乎若有味焉。
一經描摹出來,便覺令人慾嘔,其有不爽然若失,廢然自返者乎?花也憐儂具菩提心,運廣長舌,寫照傳神,屬辭此事,點綴渲染,躍躍如生,卻絕無半個淫褻穢污字樣。
蓋總不離警覺提撕之旨雲。苟閱者按跡尋蹤,心通其意,見當前之媚於西子,即可知背後之潑於夜叉;見今日之密於糟糠,即可卜他年之毒於蛇蠍。
也算得是欲覺晨鍾,發人深省者矣。此《海上花列傳》之所以作也。看官,你道這花也憐儂究是何等樣人?原來古槐安國之北有黑甜鄉,其主者曰趾離氏,嘗仕為天祿大夫。
晉封醴泉郡公,乃流寓於眾香國之溫柔鄉,而自號花也憐儂雲。所以花也憐儂,實是黑甜鄉主人,日日在夢中過活,自己偏不信是夢,只當真的作起書來。
及至捏造了這一部夢中之書,然後喚醒了那一場書中之夢。看官啊,你不要只在那裡做夢,且看看這書,倒也不錯。這書即從花也憐儂一夢而起。
也不知花也憐儂如何到了夢中,只覺得自己身子飄飄盪盪,把握不定,好似雲催霧趕的滾了去,舉首一望,已不在本原之地了,前後左右,尋不出一條道路,竟是一大片浩淼蒼茫無邊無際的花海。
看官須知道,「花海」二字非是杜撰的,只因這海本來沒有什麼水,只有無數花朵,連枝帶葉,漂在海面上,又平勻,又綿軟,渾如綉茵錦一般,竟把海水都蓋住了。
花也憐儂只見花,不見水,喜得手舞足蹈起來,並不去理會這海的闊若干頃,深若干尋,還當在平地上似的,躑躅留連,不忍捨去。
不料那花雖然枝葉扶疏,卻都是沒有根蒂的,花底下即是海水,被海水沖激起來,那花也只得隨波逐流,聽其所止。若不是遇著了蝶浪蜂狂,鶯欺燕妒。
就為那蚱蜢蜣螂蝦蟆螻蟻之屬,一味的披猖折辱,狼藉蹂躪。惟夭如桃,如李,富貴如牡丹,猶能砥柱中流,為群芳吐氣。
至於菊之秀逸,梅之孤高,蘭之空山自芳,蓮之出水不染,那裡禁得起一些委屈,早已沉淪汩沒於其間!花也憐儂見此光景,輒有所感,又不禁愴然悲之。
這一喜一悲也不打緊,只反害了自己,更覺得心慌意亂,目眩神搖;又被罡風一吹,身子越發亂撞亂磕的,登時闖空了一腳,便從那花縫里陷溺下去,竟跌在花海中了。
花也憐儂大叫一聲,待要掙扎,早已一落千丈,直墜至地,卻正墜在一處,睜眼看時,乃是上海地面,華洋交界的陸家石橋。
花也憐儂揉揉眼睛,立定了腳跟,方記今日是二月十二日;大清早起,從家裡出門,走了錯路,混入花海裡面,翻了一個筋斗,幸虧這一跌倒跌醒了。
回想適才多少情事,歷歷在目,自覺好笑道:「竟做了一場大夢!」嘆息怪詫了一回。看官,你道這花也憐儂究竟醒了不曾?請各位猜一猜這啞謎兒如何?
但在花也憐儂自己以為是醒的了,想要回家裡去,不知從那一頭走,模模糊糊,踅下橋來。剛至橋堍,突然有一個後生,穿著月白竹布箭衣,金醬寧綢馬褂,從橋下直沖上來。
花也憐儂讓避不及,對面一撞,那後生撲塌地跌了一交,跌得滿身淋漓的泥漿水。那後生一骨碌爬起來拉住花也憐儂亂嚷亂罵,花也憐儂向他分說,也不聽見。
當時有青布號衣中國巡捕過來查問。後生道:「我叫趙朴齋,要到咸瓜街去。哪曉得這冒失鬼跑來撞我跌一交!你看我馬褂上爛泥!要他賠的!」
㈧ 張愛玲小說《鬱金香》為什麼叫鬱金香
以鬱金香按時女主角的命運,是小說的一條暗線
㈨ 張愛玲小說《鬱金香》和她的小說《半生緣》哪個好啊都講的是什麼內容啊
十八春最好, 半生緣是張愛玲老了後在十八春的基礎上改的, 不過不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