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野地百合舞蹈

野地百合舞蹈

發布時間: 2021-02-07 10:40:15

Ⅰ 聖誕節快到了,我想請個老師教我跳一個舞蹈

在這里發也太不現實了吧,還是做個廣告去吧

Ⅱ 莎樂美的戲劇

這個故事後被英國戲劇家,唯美主義的代表人物奧斯卡·王爾德改編成為戲劇《莎樂美》(Salomé,1893,法語)。劇中,莎樂美是個年僅十六歲的妙齡美女,由於向約翰求愛被拒,憤而請希律王將約翰斬首,把約翰的首級拿在手中親吻,以這種血腥的方式擁有了約翰。因此,莎樂美也被視為愛欲的象徵詞。
王爾德的《莎樂美》(Salome)取材於《聖經》故事,但《聖經》故事意圖向人們傳達出這樣一種信息:先知約翰,這位無畏、聖潔的傳道者,這位基督的引領者和施洗人,因為觸怒了希羅底王後,被這位陰毒的婦人殘害致死。希羅底利用丈夫對自己女兒的愛欲,把莎樂美作為要挾的工具———不處死約翰,就不讓女兒跳舞。大概是莎樂美的舞蹈過於誘人———有誰曾經目睹過莎樂美的七層紗舞?那應該是一種「脫衣舞」吧,希律王只好答應處死偉大的先知。從《聖經》的敘述中,我們讀到的是一個關於傳道者犧牲的故事,約翰死於希羅底的怨恨、希律王的肉慾,至於莎樂美,她那在七層紗背後隱約的胴體,只是讓這個悲劇故事多了一些香艷的色彩。美麗的莎樂美實在是與約翰之死沒有什麼關系。 約翰的故事直到19世紀方才有了些變化。德國詩人海涅重新解釋了王後希羅底殘殺約翰的動機。他在詩歌《阿塔·特羅爾》 AttaTroll,1841 中,賦予了希羅底對先知約翰的一種隱秘的愛欲,這個婦人最後捧著約翰死亡而冰冷的頭顱熱烈地親吻。把一個嚴肅的宗教故事情慾化是浪漫主義時期的時尚。三十多年後,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居斯塔夫·莫羅將目光轉移到少女莎樂美身上。莫羅富麗堂皇的莎樂美系列繪畫在巴黎的沙龍 1876 和巴黎世界博覽會 1878 上展出,使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傾倒———莎樂美面帶憂郁,舞蹈妖冶。她的乳峰上下顫抖,晃動的項鏈輕擦著硬起的乳頭;鑽石在她濕潤的皮膚上閃閃發光,像一束束火焰。莎樂美在七層紗背後隱約的胴體,現在終於成為了這個故事裡最引人聯想的部分。莫羅為人們提供了莎樂美活色生香的視覺造型,只等待著來者為這具美麗的肉體裡面注入新的靈魂。於是,王爾德的《莎樂美》出現了。
從劇作的人物關繫上看,王爾德僅僅變動了兩處:一是讓莎樂美愛上了先知,二是增加了一個人物侍衛隊長,並且讓他愛上了莎樂美。可這兩處變動卻讓這部短小的劇作裡面充斥了太多的愛欲和死亡:侍衛隊長和希律愛莎樂美,莎樂美愛約翰,約翰愛上帝;侍衛隊長死於絕望,約翰死於莎樂美極端的愛情,莎樂美死於懲罰。
王爾德盡管在作品中構設了愛欲的不同層面,但他對任何一個層面的愛欲形式都沒有作更為豐富的展示。觀眾如果意圖從《莎樂美》多層面的人物愛欲關系中去玩味人類情感的復雜性,那註定會要失望的。准確地說,王爾德在作品中只是為人們勾勒了一幅人物情慾關系的草圖,他僅僅告訴了我們:侍衛隊長和希律愛莎樂美,莎樂美愛約翰,約翰愛上帝,但愛在作品中更像是一個概念,它缺乏血肉的填充,因此當幾位人物因為各自的愛欲最後與死亡相擁時,觀眾並沒有因為他們的結局而產生太多的唏噓。實際上,《莎樂美》即便有三重死亡的設計,也並不因為「死亡的疊加」而加重劇作哪怕一丁點兒悲慘而沉重的色彩———年輕的敘利亞人的自殺令人感到有些滑稽的意外,約翰被剁下頭顱也全然喪失了偉大的犧牲所帶給人的痛心感受,而莎樂美之死———這個將死的少女仍然在痴情地注視著手中的頭顱,這一畫面太過詭異了。
《莎樂美》中的人物是剪影式的,他們的死亡,只是幾個影子在舞台上跌倒而已。王爾德並不想讓人物的死亡撞擊觀眾的情感,產生什麼煽情的效果,他也沒想藉助人物死亡誘引觀眾的理性,去思考什麼人生的奧秘。王爾德創作的興趣點並不在這里。
王爾德在他的《莎樂美》中顯然是在嘗試一種劇作的結構法,那就是在完成基本的故事敘事任務的同時,賦予作品一種交響樂般的結構。這是王爾德的興趣所在。除此之外,王爾德還有一種更大、更強烈的興趣,那就是他用非同尋常的熱情,以高度渲染的語言修辭風格,以一種類似詠嘆調般的歌唱,表達他對美的事物的精細、敏感的品味。而作品的思想,那就是一種「追求瞬間」的主義,是對當前的強調;。 莎樂美熱吻約翰的頭顱,的確是王爾德所主張的一種生活方式,不過,即便是已經「後現代」了的觀眾,恐怕對此畫面也會厭惡地皺起眉頭。要知道,憂郁的哈姆雷特王子在墳場上把玩手中的骷髏頭,對生命進行深沉的思考,都會讓人產生不快,更何況莎樂美這種戀屍的行為呢。
王爾德的其他戲劇都是喜劇,《莎樂美》是他唯一的悲劇劇本。莎樂美的故事起源於《聖經》,但王爾德更多的是受到十九世紀象徵主義和頹廢主義藝術家對該故事的再詮釋的影響:莎樂美是朱迪亞的王希律·安提帕的續弦希羅底的女兒。希律王十分迷戀繼女莎樂美的麗質,對她寵愛無度,以至以施洗禮者喬卡南的頭為許諾,請莎樂美跳舞。莎樂美非常任性,其根源是她愛上了喬卡南,因為不可得而由愛發展為恨:她吻不到活著的喬卡南,最終吻到了死去的喬卡南。莎樂美因此被希律王下令處死。
一八九一年秋天,王爾德在法國巴黎隱居時用法語寫下了《莎樂美》(Salomé)的劇本。一八九二年,他將劇本拿給薩拉·貝因哈特(Sarah Bernhardt)看,後者對劇本很感興趣,馬上主持在倫敦皇宮戲院(Palace Theatre)排練這出戲,並親自擔任莎樂美一角。但因為當時英國法律規定不得將聖經人物公開搬上舞台,宮務大臣(the Lord Chamberlain)拒絕頒發執照給這出戲。一八九三年二月,劇本在巴黎出版,後來又在倫敦出版了由王爾德的同性戀人阿爾佛雷德·道格拉斯翻譯的英文版本。英文版還請了當時名氣漸大的比亞茲萊(Aubery Beardsley)創作插畫和裝飾。
當時的王爾德還沉浸在《溫夫人的扇子》一劇的成功之中,雖然他應該早就知道《莎樂美》上演執照通過的機會不大,但仍對宮務大臣的做法感到憤怒。讓《莎樂美》無法上演的那項規定是在宗教改革運動(the Reformation)時期訂立的,目的是為了壓制天主教的「神秘劇」。憤怒使王爾德失去了冷靜判斷的能力,竟在巴黎報上刊登聲明宣布放棄英國國籍並成為法國人,毫不思索這樣做會造成何種後果。他在聲明中說:「我在深思熟慮後心意已決。既然我的藝術作品無法在英國上演,那麼我將投向另一個我仰慕已久的祖國。」(後來證明,王爾德並未如其言入法國籍是一件很可惜的事。王爾德在英國受到的審判在法國是不可想像的。)
法國可沒有不準上演聖經人物這樣奇怪的陳規陋習。一八九四年,薩拉·貝因哈特在巴黎重排了《莎樂美》,並最終於一八九六年在巴黎de l』ceuvre theater上演。而此時,王爾德卻正在里丁監獄里過著凄慘的勞役生活。一九零二年,《莎樂美》在德國柏林演出,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受到《莎樂美》柏林首演巨大成功的鼓舞,理查德·斯特勞斯將這個故事改編成了歌劇《莎樂美》。 《莎樂美》只是一出兩三萬字的獨幕劇,也是英國第一個象徵主義悲劇。劇中的莎樂美是一個象徵形象:她為了能夠吻到喬卡南的唇不顧一切,舍棄一切。這個人物對王爾德尤其有象徵意義,他對唯美主義的執著追求有如莎樂美對喬卡南的追求,而莎樂美作為朱迪亞的公主卻慘遭盾擊而死的結局似乎也預兆著王爾德大悲大喜的悲劇命運。《莎樂美》雖然短小,但可算得上是王爾德戲劇中最具張力且最完美的作品。
《莎樂美》中,衛隊長贊嘆莎樂美傾國傾城的容貌:你看見她正在翩翩起舞,看上去多蒼白。而莎樂美則對約翰唱出對男性身體的贊歌:約翰,你的身子令我痴狂!你的身子如未經耕耘的野地里的百合一般潔白。在最初的演出設計中,王爾德就這樣設想:她裸體會怎樣?是的,徹底裸露,身上披著層層薄紗,脖子上纏繞著寶石?隨後就有了演出中著名的「七層紗舞」。
莎樂美在劇終捧著剛剛砍下的約翰的頭顱,吻著他的唇、嘗著他的血唱道:「這也許是愛情的滋味吧。」許多文學評論家將這個段落總結為「剎那主義」,在這一刻,時間停止了,過去被否定了,未來也被否定了,但空間的感受被無限放大,這一瞬間是人生中的最美麗。英國的文藝理論家雷徹爾·鮑爾比將消費主義和王爾德聯系在一起,現代廣告促銷物品帶來的瞬間快感正是消費文化的開端,正是瞬間的快感將消費和唯美糾纏在一起。
王爾德放盪不羈的生活方式、蔑視倫理的立場乃至藝術至上的主張會激怒當時的道德。這種將男性與女性集於一身的美麗並不一定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同,但當他消失的時候,也一定會有人在心中回響起浮士德式的呼喊:「時間呀,你真美,請停留一下!」

Ⅲ 基督舞蹈《普天同慶主降生》的這個音樂節奏哪兒有

應該是連續三首贊美。

第一首是《創造的大能》,是野地百合的一個專輯《心的歸回》里的一首。
第二首不知道。
第三首還是第一首。

Ⅳ 找一首歌,基督教贊美歌

愛主的人,願主賜福給你!你可已搜<迦南詩選>或野地百合,再就是直接搜<基督教歌曲>.你要找的有些象"小敏"所作,有可能在<迦南..>里.

熱點內容
盆栽山楂樹圖 發布:2025-08-18 20:43:09 瀏覽:424
菜市場賣綠植 發布:2025-08-18 20:42:50 瀏覽:696
娛樂百分百白色情人節特別企劃唐禹哲 發布:2025-08-18 20:34:42 瀏覽:472
小盆栽朋友圈 發布:2025-08-18 20:33:11 瀏覽:848
水草種蘭花 發布:2025-08-18 20:30:53 瀏覽:82
夢見鈴蘭花 發布:2025-08-18 20:21:18 瀏覽:371
絲帶做玫瑰 發布:2025-08-18 20:13:45 瀏覽:895
茶花落下 發布:2025-08-18 20:08:42 瀏覽:122
手工瓶子插花 發布:2025-08-18 20:05:00 瀏覽:48
咋蘭花豆 發布:2025-08-18 19:55:38 瀏覽: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