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假單胞桿菌
A. 您好,請問lac啟動子可以再假單胞菌中啟動連接上的目的基因的表達么希望您能夠幫我分析解答!謝謝!
你好, 我最終還是沒有做這個實驗, 因為我沒有把握Lac啟動子能不能在假單胞菌里被識別和啟動回.
提供另一個思路: 假單胞答菌也有自己特有的質粒,而且有已經由前人構建好的質粒載體.你可以搜索一下找找相關的質粒資料,直接把目標基因轉入假單胞菌質粒載體中,這樣成功的可能性也許更高.
我記得日本有一個研究機構構建了一個質粒庫,而且免費提供給感興趣的人,但是忘了網址.你可以試著查詢一下.
B. 假單胞菌屬的代表菌種是何菌其生物學性狀有何特點
銅綠假單胞菌是假單胞菌屬的代表菌種。其生物學特性主要有4℃不生長,而42℃生長。在血瓊脂、麥康凱培養基上均可形成5種不同形態的菌落,在普通培養基上可產生多種色素。
C. 假單胞菌的研究進展
在假單胞菌中發現多種活性代謝產物,包括植物抗菌劑植物抗菌劑2,4-二乙醯基均苯三酚(2,4-DAPG).Orfamide A.抗菌劑莫匹羅星及抗腫瘤葯物番紅菌素和Syringolin。這些產物在農藝.化工和醫葯工業中已經得到廣泛應用。Harald的研究報告中列出了已經完成次級代謝基因簇鑒定的單個假單胞菌26種,已經完成測序的基因組大小為4.6~7.1Mb,包括4237~6396個基因,GC含量57.8%~66.6%,其中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da (Schroeter) Migula].熒光假單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 Migula)和丁香假單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ringaevan Hall) 全基因組序列測序結果顯示二次代謝產物豐富,其次生代謝產物的合成機制復雜,涉及PKS,NRPS和NRPS-PKS等多個基因簇。與放線菌的次生代謝產物合成研究相比,假單胞菌的研究更注重於次生代謝產物合成機制的研究,已經發現了多種組合生物的新機制,這項重要的進展不僅為假單胞菌次生代謝基因簇的鑒定和組合生物合成的機制的研究奠定了極為重要的生物信息學基礎,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些進展為以假單胞菌作為重要的宿主,利用基因工程,對假單胞菌相關基因簇進行重組.突變和插入等修飾,開發相關抗腫瘤葯物,建立了一個重要的資源基礎。
D. 櫻桃細菌性穿孔病的病原是什麼
病原主要為黃單胞桿菌屬桃葉穿孔病黃單胞桿菌[Xanthomonaspruni(Smith)Dowson]或丁香假單胞菌丁香致病變種[Pseudomonassyringaepv.syringaevanHall],可專單獨或混合侵染。黃屬單胞桿菌為細菌,菌體短桿狀,兩端圓,極生1~6根鞭毛,有莢膜,無芽孢。革蘭氏染色呈陰性反應,菌落黃色,圓形。發育溫度范圍為3~37℃,最適為24~28℃,致死溫度為51℃/10分鍾。在乾燥條件下可存活10~13天,在枝上潰瘍組織可存活1年以上。假單胞桿菌丁香致病變種,菌體短桿狀,大小1~3微米,極生鞭毛1~4根。肉汁腖平板培養基上菌落白色,圓形,表面光滑,後呈環狀輪紋。
E. 什麼是細菌的Ⅲ型泌出系統
已知動物和植物的革蘭氏陰性病原細菌有5種類型的蛋白質泌出系統。革蘭氏陰性的植物病原細菌利用Ⅲ型蛋白質泌出系統(TypeⅢproteinsecretionsystems,TTSS),主動將細菌的效應蛋白質輸入寄主細胞,干擾或調節細胞正常生理過程,使之有利於病原細菌的侵染和發病(Galan等,1999;Kjemtrup等,2000;Jin等,2001,2003)。由TTSS輸送的主要在植物細胞內發揮功能的蛋白質,被稱為Ⅲ型泌出系統效應蛋白質(TTSSeffectorproteins),簡稱效應子(effector)。TTSS缺陷突變菌株即使接種感病寄主,也不能生長和引起發病。這表明,完整的TTSS對病害發生非常重要(Lindgren等,1986)。植物病原細菌有多數III型蛋白質泌出系統效應子,它們共同起作用,單個效應子的突變,並不能顯著影響其致病性。<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效應子通過抑制寄主防衛反應而增強病原細菌的致病性。例如,丁香假單胞菌的AvrRpt2,AvrPphC和VirPphA等可阻止寄主植物識別具有特定毒性基因的菌系,從而抑制了病原菌侵染誘導的防衛反應。另外,也有些效應子可以調節植物的激素生理,使之有利於病原菌侵染和發病,甚至有些效應子還有促進病原菌在寄主組織中形成菌落、產生壞死病斑和協助病原菌傳播等功能。
F. 楊梅枝幹癌腫病的病原是什麼
楊梅枝幹癌腫病屬丁香假單胞桿菌楊梅病理型。細菌菌體短桿狀,兩端鈍圓內,具1~容5根極生鞭毛。革蘭氏染色陰性,無莢膜,無芽孢,溫度范圍5~35℃,最適溫度25~30℃,最適pH6~8,在pH5~9范圍內均可生長。在King'sB(金氏B)培養基上產生黃綠色熒光色素,在煙草上產生過敏性枯斑反應。
楊梅癌腫病病原細菌
G. 細菌的致病變種是怎樣劃分的
細菌在種下設置致病變種(pathovar,縮寫為.),系以寄主范圍和致病性來劃分的組群,相當於真菌的專化型。例如,在丁香假單胞菌(Pseudomonassyringae)種下,設立了56個致病變種,在野油菜黃單胞菌(Xanthomonascampestris)種下有120餘個致病變種。在致病變種之下,還根據在鑒別品種上的致病反應,再區分為小種或致病型。
植物病毒的株系(strain)則用以反映寄主專化性、致病性、血清學特點或介體傳毒專化性的差異,情況比較復雜。例如,煙草花葉病毒的普通株系(TMV-C)、番茄株系(TMV-Tom)、黃色花葉株系(TMV-YM)和環斑株系(TMV-RS),分別在三生煙、白肋煙、番茄、辣椒、洋酸漿等寄主上表現不同類型的症狀。我國番茄上發生的黃瓜花葉病毒(CMV),可利用4個番茄品種(早粉2號、542番茄、蘇抗9號、雙抗2號)和2種煙草材料(心葉煙、哈瓦那38號煙)作為鑒別寄主,劃分成4個株系,即輕花葉株系、重花葉株系、壞死株系和黃化株系。我國大麥黃矮病毒主要有4個株系,GAV株系的主要傳毒介體為麥二叉蚜、麥長管蚜,GPV株系為麥二叉蚜、禾縊管蚜,PAV株系為禾縊管蚜、麥長管蚜和麥二叉蚜,RMV株系為玉米蚜。GAV株系與MAV株系間抗血清反應強烈,外殼蛋白核酸序列同源性很高(周廣和等,1987)。
在進行抗病性研究和品種抗病性鑒定時,所採用的菌種應是由病株分離和純化後得到的菌株(isolates),在精密的試驗中,還需用單孢菌株或單病斑菌株。菌種若是由相關研究單位或菌種保藏單位索取的,亦應確保其純度,有時還要經過鑒定,確認其種、專化型或小種的真實性。
H. 植物病原細菌產生的毒素是哪種毒素
植物病原細菌產生的毒素為寄主非專化性毒素。丁香假單胞菌(Pseudomonassyringae)合成多種類型的寄主非專化性毒素(Bender等,1999),即環式脂肽類毒素(lipodepsipeptidetoxins),修飾肽類毒素(modifiedpeptides)和冠毒素(coronatine)等。
丁香假單胞菌素(syringomycins,
丁香假單胞菌煙草致病變種產生的煙草野火毒素和菜豆致病變種產生的菜豆暈枯毒素屬於修飾肽類毒素。煙草野火毒素是二肽類化合物,被植物體內的氨基肽酶水解後,釋放出毒性物質,引起植物細胞的葉綠素降解,誘導感病植物的褪綠和黃化症狀。還可以抑制谷氨醯胺合成酶,致使氨在細胞內積累,以至破壞葉綠體的類囊體。菜豆暈枯毒素是三肽類化合物,在植物細胞內被水解後,產生鳥氨酸轉氨甲醯酶的抑制劑,該酶為尿素循環的關鍵酶,被抑制後導致鳥氨酸積累,降低了精氨酸水平,結果使植物組織嚴重褪綠。煙草野火毒素和菜豆暈枯毒素都促進植物黃化,降低了光合作用,從而減少了植物用於防衛反應的代謝產物,增強了病原細菌的致病性。
I. 農作物有哪些病是細菌性病害
作物病害的常見病狀歸納起來有五大類,即變色、壞死、萎蔫、腐爛和畸形。
(1)變色作物患病後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綠色。如葉綠素受抑制或破壞,出現褪綠和黃化;花青素形成過盛,葉片變紅或紫紅,呈現紅葉;有的葉片黃綠相間,呈現花葉等。
(2)壞死作物的細胞組織或器官受到破壞而死亡。作物發病後最常見的壞死是病斑。病斑可以發生在作物的根、莖、果實等多個部位。有褐斑、黑斑、灰斑、白斑、紫斑等,以褐斑較多。形狀有圓形、橢圓形、梭形、多角形及不規則形等。
(3)腐爛作物病組織細胞受到破壞和消解,水分流出而腐爛。如根腐、莖腐、果腐和穗腐等。
(4)萎蔫作物全部枝葉或部分枝葉出現失水狀態而凋萎下垂。可分為生理性萎蔫和病理性萎蔫。生理性萎蔫是由於土壤中缺水或高溫時過分的蒸騰作用,而使植物葉片、頂部嫩莖失去膨壓而表現萎垂,若及時供水,植株可以恢復正常;病理性萎蔫是指植物的根或莖的維管束組織受病原物侵害,大量菌體堵塞導管或產生毒素,阻礙和影響水分輸送,引起葉片凋萎、枯黃,造成黃萎、枯萎,或植物迅速萎蔫而葉片仍呈綠色的稱為青枯,這種萎蔫大多不能恢復,甚至導致植物死亡。
(5)畸形作物病組織或細胞生長受阻或過度增生而造成形態異常。常見的有:全株節間縮短、分櫱增多,病株比健株矮小,稱矮縮,如水稻普通矮縮病等;作物病株比健株生長得特別細長,稱徒長,如水稻惡苗病等;局部病組織細胞發育不平衡,常見於葉面上高低不平的,稱皺縮;作物根、莖或葉片上形成突起的增生組織,稱疣腫,如玉米疣黑粉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