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小茴香細辛治痛經
⑴ 痛經中醫辨證論治及方葯治法
婦女正值經期或行經前後,出現周期性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則痛劇昏厥者,稱為痛經,亦稱經行腹痛。西醫將痛經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痛經以月經初潮1~2年開始發病的青年婦女為多見。
【辨證治療】
1.氣滯血瘀
臨床表現:每於經前一二日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量少或經行不暢,經色紫暗有塊,血塊排出後痛減,經凈疼痛消失。常伴胸脅,乳房脹痛,煩躁易怒,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滑。
立法:理氣化瘀止痛。
主方: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加減。
加減:若兼口苦,苔黃,月經持續時間延長,經色紫暗,質稠粘,為肝鬱化熱象,當佐以清泄肝熱,上方加梔子、夏枯草、益母草等;若肝鬱伐牌,證見胸悶,食少者,加炒白術、陳皮、茯苓;若痛甚而見惡心嘔吐者,為肝氣挾沖氣犯胃,上方加吳萸、黃連、生薑,以和胃降逆:若兼前後二陰墜脹者,加川樣子、柴胡。
2.寒凝胞中
(1)陽虛內寒
臨床表現:經期或經後小腹冷痛,喜按,得熱則舒,經量少,經色黯淡。腰腿瘦軟+小便清長:舌苦白潤,脈沉。
立法:溫經暖宮止痛。
主方:溫經湯(《金匱要略》),加附子、艾葉、小茴香。
加減:若手足不溫,面色青白,舌質淡嫩,宜去麥冬、阿膠,以其陰柔礙陽滯血。
(2)寒濕凝滯
臨床表現:經前數日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按之痛甚,經量少,經色黯黑有塊。畏寒身疼,菩白膩,脈沉緊,立法:溫經散寒除濕,化瘀止痛。
主方: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加蒼術、茯苓。
加減:痛甚而厥,證見手足不溫或冷汗淋漓,為寒邪凝閉陽氣之象.宜於方中加附子、細辛,溫壯陽氣而運血行。
3.濕熱下注
臨床表現:經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熱感或伴腰低脹痛,經色黯紅,質稠有塊。平時少腹時痛,經來疼痛加劇,低熱起伏,帶下黃稠,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而膩·脈弦數或糯數。
立法:清熱除濕,化瘀止瘤。
主方:清熱調血湯(《古今醫鑒》)+加紅藤、敗醬草、苡仁,加減:若兼有月經不調或帶下異常者,參照有關章節處理.
4.氣血虛弱
臨床表現:經後一二日或經期小腹隱隱作痛,或小腹及陰部空墜,喜揉按,月經量少色淡質薄,神疲乏力,面色不華,納少便溏,舌質淡,脈細弱:
立法:益氣補血止痛,
主方:聖愈湯(《蘭室秘藏)),去生地,加白芍,香附、延胡索。
加減:血虛肝鬱,證見脅痛,乳脹,小腹脹痛,上方加川楝子、柴胡、小茴香、台烏葯;血虛甚,證見頭暈,心悸,眠差者,加雞血藤、大棗、酸棗仁;兼腎虛,腰腿疫軟者,加絲子、續斷、桑寄生.
5.肝腎虛損
臨床表現:經居一二日內小腹綿綿作痛·腰部瘦脹,經色黯淡,量少質稀薄,潮熱,耳鳴,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立法:益腎養肝止痛。
主方:調肝湯(K傅青主女科》).
加威:痛及腰骶,加續斷、杜仲;尿頻清長,加益智仁、桑螵蛸、菟絲子;兼少腹兩側或兩脅脹痛,乃挾肝鬱所致,宜佐以調氣,上方加川楝子、延胡索,或加小茴香,橘核、鬱金等。
【其它療法】
1.體針
取穴關元、中極,次髎,地機、足三里(雙)三陰交(雙)。實證用瀉法,留針15~20分鍾。
2.耳針
取子宮、內分泌、交感、腎穴,每次選2~4穴,用中、強刺激,留針15~20分鍾,或用耳穴埋針。
3.穴位敷貼痛經葯
痛經膏主葯為丁香,白芷、生草烏、生川烏、川椒、川芎、麝香等加入皮膚滲透劑。有活血止痛,溫經散寒,祛瘀開竅等作用。於月經來潮時或經前腹痛時+進行穴位(氣海、子宮、三陰交)敷貼。
4.單方、驗方
(1)雲南白葯,每次2丸,每日4次。
(2)傷科七厘散,每次1支,每日2~3次,於經前或經痛時溫開水送服。
(3)田三七末2~3克·經前或經痛時溫開水送服,每日1~2次。
⑵ 痛經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1.薄貼法
(1)取痛舒寧硬膏,剪成1厘米見方小塊,於經前3日或經期,貼敷於關元、中極、三陰交、腎俞、次骼、阿是穴上,3日換1次,經令停貼,連續貼3個月經周期。適用於各型痛經。
(2)取王不留行子放在香桂活血膏上,於經前2-3日感到略有不適時,貼於三陰交、關元、氣海穴上,並常用手按壓,每日換1次。適用於寒凝血癖型。
2.敷臍法
山楂、乳香、沒葯、葛根、穿山甲、川厚朴各100克,白芍150克寬含高,甘草、桂枝各30克,細辛揮發油、雞矢藤揮發油、冰片各適量,先將山植、葛根、白芍、甘草水煎2次,煎液濃縮成稠糊,混入溶於適量95%的老弊乙醇的乳香、沒葯液,烘乾後與穿山甲、川厚朴、桂枝共研細末,再加入適量的細辛揮發油、雞矢藤揮發油、冰片,充分混合,過100日篩,貯藏備用。患者經前3-5日用溫水洗擦臍部後,取上葯0.2-0.25克,氣滯血癖者用食醋調糊,寒濕凝滯者用薑汁或酒調糊,敷臍中,外用膠布固定,待經來痛止或經期第3日去葯。適用於氣滯血癖及寒濕凝滯型。
3.葯熨法
食鹽、蔥白各250克,生薑125克,共炒熱,裝布袋熨下腹部,葯涼後可再炒熱再熨,每日數次,每次30分鍾。適用於慎尺寒濕凝滯型。
4.洗足法
益母草、香附、乳香、沒葯、夏枯草各20克,加水煎成2000毫升,浸洗雙足,每次15-30分鍾。適用於氣滯血癖、寒濕凝滯、濕熱蘊結型。
5.點舌法
肉桂、公丁香、樟腦(可用冰片代)各30克,碾碎,以南昌酒廠出品的三花酒500毫升浸泡,1月後去渣,置眼葯或滴鼻液瓶中,點舌面,每次5-10滴點,先含後咽,3-15分鍾內痛緩。適用於寒濕凝滯型。
6.塞耳法
(1)75%的酒精50毫升,用消毒棉球蘸後塞耳中,5-30分鍾內見效。適用於痛經痛勢劇烈者。
(2)大蒜適量,搗汁狀,用消毒棉球蘸汁後塞耳中。適用於痛經痛勢劇烈者。
7,搽葯法
清涼油適量,外搽神胭穴,每日2-3次,痛愈為止。適用於各型痛經。
8.摩葯法
用康香風油精按摩氣海、關元穴3-5分鍾,致發熱內傳為止,每日1次,經凈停止,連用2-3個月經周期。適用於寒濕凝滯型。
⑶ 為什麼有的人痛經會從18歲左右開始,而以前卻不會痛呢
分類: 醫療健康
解析:
痛經是月經期和月經期前後出現的周期性下腹痛,常發生在月經前和月經期,偶爾發生在月經期後數日內。下腹痛呈痙攣痛和脹痛,可放射至腰骶部、大腿內側及 *** 周圍。可伴有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全身或下腹部畏寒、大便頻數,劇痛時可發生虛脫。痛經程度依賴主觀感覺,無客觀標准,因此發生率不一。我國29個省市調查結果(1980),痛經發生率33.19%,其中原發性痛經30.06%,輕度45.73%, 中度38.81%,重度13.55%,Andersch(1982)等對19歲未產女性的調查中,痛經佔72.4%(420),重度痛經佔15.4%(90),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且對止痛葯無效。原發痛經在初潮後半年內發生的很少見,據報道75%的原發痛經發生在初潮後的1年內,13%發生在第二年內,50%在第三年。繼發性痛經常發生在初潮2年以後,不同疾病痛經的年齡、病程不一,痛經發生的早晚也各異。
經痛(dy *** enorrhea)是婦科常見的一種月經病,很多婦女都有過痛經的病使,每當月經來潮,痛經就會找上門來,大大困擾了我們正常的工作和學習,哪些辦法可以減輕痛經呢?
◆飲食均衡
布多夫醫師說:"大多女性省略正餐,而吃過量的甜食及鹹食。"雖然健康的飲食無法消除經痛,但對改善全身的健康狀況卻有神奇功效。避免過甜或過鹹的垃圾食物,它們會使你脹氣及行動遲緩,多吃蔬菜、水果、雞肉、魚肉,並盡量少量多餐。
◆服用維他命
布多夫醫師指出,他的許多病人在每天攝取適量的維他命及礦物質之後,已較少發生經痛。他建議服用綜合維他命及礦物質,最好是含鈣且劑量低者,你一天可服用數次(飯後)。
◆補充礦物質
鈣、鉀及鎂礦物質,也能幫助緩解經痛。專家發現,服用鈣質的女性,較未服用者還少經痛。鎂也很重要,因為它幫助身體有效率地吸收鈣。不妨在月經前夕及期間,增加鈣及鎂的攝取量。
◆避免咖啡因
咖啡、茶、可樂、巧克力中所含的咖啡因,使你神經緊張,可能促成月經期間的不適。因此,應避免咖啡因。此外,咖啡所含的油脂也可能 *** 小腸。
◆禁酒
假使你在月經期間容易出現水腫,則酒精將加重此問題。勿喝酒。如果你非喝不可,則限制在1一2杯酒之間。
◆勿使用利尿劑
許多女性認為利尿劑能減輕月經的腫脹不適,但拉克醫師反對這種方法。利尿劑會將重要的礦物質,連同水分排出體外。拉克醫師建議,不妨減少攝取鹽及酒精等會使水分滯留體內的物質。
◆保持溫暖
保持身體暖和將加速血液循環,並鬆弛你的肌肉,尤其是痙攣及充血的骨盆部位。多喝熱的葯草茶或熱檸檬汁。也可在腹部放置熱敷墊或熱水瓶,一次數分鍾。
◆泡礦物澡
在溫水缸里加入1杯海鹽及1杯碳酸氫鈉。泡20分鍾,有助於拍啟者嘩鬆弛肌肉及緩和經痛。
◆運動
尤其在月經來臨前夕,走路或從事其它適度的運動,將使你在月經期間較舒服。
◆練習瑜伽操
瑜伽也有緩和的作用。舉例如下。彎膝跪下,坐在腳跟上。前額貼地,雙臂靠著身體兩側伸直。保持這姿勢,直到感到不舒服為止。
◆服用止痛葯
阿司匹林及acetaminophen可緩解經痛。然而,更有效的成葯包括Advil、Haltran、Medipren及Nuprin。這些葯物含有ibuprofen,能抑制前列腺素的作用。當經痛開始時,和些許牛奶或食物一起服用(1片),以免傷胃,並持續服用到經痛消失。
◆襲嫌如其它解決途徑
指壓法
足部含有一些指壓點,被認為與骨盆部位的氣路相連。在腳踝雙邊的凹陷處,皆有指壓點。輕輕地用拇指與其它指尖捏後,延著跟腱(Achillestendon)而上,直至小腿肌。右腳作完,換左腳,各指壓數分鍾。
家庭自療
1. *** :先用拇指點按肚臍、氣海、關元、中極、歸來、三陰交,每穴半分鍾。然後仰卧位,用右手掌按揉下腹部(臍以下)約3分鍾,再由臍部向恥骨聯合( *** 前方高骨)推摩30分鍾。要求經前1周開始自我 *** ,每日1次,月經干凈後3天結束。
2.灸法:
(1)取關元、氣海、曲骨、外陵、三陰交穴。按艾卷溫和灸法操作施術,每次選用3個穴,每穴施灸20分鍾左右,連續治療4天。腰痛重者,加灸腎俞。4次為1療程,治療間隔4天,適應於痛經,一般在月經來潮前2天施灸術。
(2)取神闕、子宮穴。按灸法常規施灸。取川牛膝、乳香、沒葯、白芍、丹參、紅花、山檢查,廣木香各15克,上葯共研細末,加冰片1克,混合後貯瓶備用。敷灸時每次取上葯30克,以薑汁(或黃酒)適量調和糊膏狀,分別敷於神闕、子宮穴,上蓋紗布(或油紙),橡皮膏固定即可,2日換1次葯,應於月經前3天(或經期)敷灸。
3.刮痧:主要刮拭、大椎、肩井、大杼、膏盲,配刮關元至中極、地機至三陰交、5次。肝鬱加刮太沖經穴部位,氣血虛加刮足三里、命門經穴部位。輕刮足三里、命門經穴部位3分鍾;重刮其它穴位3~5分鍾。
4.拔罐:取腎俞、胸腰部(後背)、骶椎兩側、下脘穴,選用大小適當的玻璃火罐,用閃火法將罐吸附於所選部位上,每次只拔2~3罐,留罐25~30分鍾,每日1次,7~10次為療程。
5、敷貼法:
(1)取當歸、吳茱萸、乳香、沒葯、肉桂、細辛各50克,樟腦3克。先將當歸、吳茱萸、乳香、沒葯、肉桂、細辛水煎2次,煎液濃縮為糊狀,混入(溶於95%乙醇)適量乳香、沒葯液,烘乾後研細末,加樟腦備用,月經前3天取葯粉5克,用黃酒調為糊狀,外敷臍,用膠布固定,葯干則調換1次葯,月經3天後取下,每月1次,連續使用,治癒為止。
(2)將肉桂10克、吳茱萸20克,茴香20克研為末,用白酒調成糊狀加熱敷臍,每日1次,經前連用3天,適用於寒凝血瘀型痛經。
經期是女性的一個特殊時期,由於在這段時期女性的生理情況比較特殊,因此應該避免食用一些食物,否則容易造成身體的損害。
這些食物主要由三大類:
1、生冷類:既中醫中所說的寒性食物如:梨、香蕉、荸薺、石耳、石花、地耳。這些食物大多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功效,在平時食用,都是有益於人體的,但在月經期卻應盡量不吃或少吃這些食品,否則容易造成痛經,月經不調等症狀。
2、辛辣類:如肉桂、花椒、丁香、胡椒等。這類食品都是佐料,在平時,菜時,菜中放一些辣椒等可使菜的味道變得更好。可是,在月經期的婦女卻不宜食用這些辛辣 *** 性食品,否則容易導致痛經、經血過多等症。
3、影響性功能的食品:菱角、茭白、冬瓜、芥藍、蕨菜、兔肉、黑木耳、大麻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