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四川插花貧困

四川插花貧困

發布時間: 2025-10-18 12:49:07

❶ 沈復的《浮生六記.閑情記趣》全文帶譯文

浮生六記·閑情記趣

(一)原文:

余閑居,案頭瓶花不絕。芸曰:「子之插花能備風晴雨露,可謂精妙入神。而畫中有草蟲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蟲躑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過耳。」余曰:「試言之。」

曰:「蟲死色不變,覓螳螂蟬蝶之屬,以針刺死,用細絲扣蟲項系花草間,整其足,或抱梗,或踏葉,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見者無不稱絕。求之閨中,今恐未必有此會心者矣。

譯文:

我閑居在家,桌上的瓶花總是不斷地更換新鮮的。芸對我說:「你的插花中能夠體現大自然的氣息與特徵,可算是十分精妙傳神。在畫畫的技巧中有畫草蟲的方法,你在插花時為什麼不仿效呢?」我說:「蟲在插花上是會跑來跑去不聽話的,怎麼能仿效呢?」

芸說:「我有個辦法,就是怕那樣的做法有罪過。」我說:「你不妨說說看。」她說:「蟲子死後顏色不變,你可以捉來螳螂和知了、蝴蝶之類的昆蟲,用針把它們刺死,用細絲系住蟲的頸部綁在花草當中,整理它們腿的姿態。

有的抱住根莖,有的站在葉上,就像活的一樣,不也很好嗎?」我很高興,按照她的辦法去做,看到的人沒有不稱贊絕妙的。如今在閨中尋找,恐怕未必有能夠如此懂得我心思的人了。

(二)原文: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目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譯文

我回憶幼小的時候,能睜大眼睛對著太陽,眼力足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見到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花紋。所以時常有觀察物體本身以外的樂趣。

夏天蚊子的飛鳴聲像雷一樣,我私下裡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心中想像的景觀(鶴舞),那麼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飛舞著的蚊子)果真(覺得它們)是鶴了。仰起頭來觀賞這種景象,脖頸因為這樣都僵硬了。

(有時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帳里,用煙慢慢地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霧飛叫,當做青雲白鶴看,果真就像鶴在雲頭上高亢地鳴叫,令人高興得連聲叫好。我常在高低不平的土牆邊,雜草叢生的花台旁,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樣高,定睛細看。

把叢聚的草當做樹林,把昆蟲螞蟻當做野獸,把泥土瓦礫突起的地方當做山丘,低窪的地方當做山溝,想像在裡面游歷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暢,自得其樂。一天,看見兩只蟲子在草叢間相鬥,觀看這一情景興趣正濃厚的時候。

突然有一個很大的東西,像搬開大山,撞倒大樹一般地闖過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蛤蟆)舌頭一伸,兩只蟲子就全被吞掉了。我那時年紀還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驚叫一聲,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來,捉住蛤蟆,鞭打它幾十下,把它趕到別的院子里去了。

(1)四川插花貧困擴展閱讀:

《閑情記趣》是《浮生六記》的第二卷。 作者以朴實的文筆,記敘自己大半生的經歷,歡愉與愁苦兩相照應,真切動人。書中描述了他和妻子志趣相投,伉儷情深,過一種布衣蔬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

由於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經歷了生離死別的慘痛。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韜曾為書作跋,稱贊此書「筆墨之間,纏綿哀感,一往情深」。

與妻子的故事:

陳芸是沈復的表姐,長沈復十月,二人幼即無猜,芸生而聰慧,刺綉之餘漸通吟詠,沈復眷其才思雋秀,締姻。及長,花燭之夕,比肩調笑,恍同密友重逢。自此耳鬢廝磨,親如形影,常寓雅謔於談文論詩間。二人琴瑟和鳴二十三年,年愈久情愈密。

家庭之內,同行同坐,初猶避人,久則不以為意。沈復曾於七夕鐫「願生生世世為夫婦」圖章二方,沈復執朱文,陳芸執白文,以作往來書信之用。二人又曾請人繪月下老人圖,常常焚香拜禱,以求來生仍結姻緣。陳芸於珠寶不甚愛惜,於破書殘畫反極珍視。

芸嘗著沈復衣冠與夫一同出遊,知音相得。後芸失歡於公婆,夫妻幾度受逐於家庭,二人痴情一往,略無怨尤,患難之間感情益深,然芸終因血疾頻發不止,魂歸一旦。因貧困,芸至死不肯就醫,彌留時惟心心念念緣結來生。芸雖亡,而沈復對她的深情卻無止境。

沈復與陳芸的事跡在沈復的自傳《浮生六記》中有詳細的記述。沈復夫婦為家庭所不容,固然還有家族內部財產爭奪以及小人撥弄是非、蓄意陷害等因素,但最本質的原因還是他們夫婦二人率真任情的個性作風與封建禮法相沖突。以家長和傳統的眼光來看。

沈復就是一個「不思習上」的敗家子,而陳芸則是助紂為虐的壞媳婦。盡管因此遭遇種種變故,但沈復始終不曾因自己的品行而懺悔,他自信與陳芸相親相愛是夫妻應有之義,自信個人才性無可指責,所以他敢於敞開胸懷,坦然相陳。他或許算不上偉男子,卻絕對是一位奇男子。

作者介紹:

沈復 (1763年—1832年),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清代傑出的文學家。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於姑蘇城南滄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十九歲入幕,此後四十餘年流轉於全國各地。

後到蘇州從事酒業。他與妻子陳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歷經坎坷。妻子死後,他去四川充當幕僚,此後情況不明。著有自傳體作品《浮生六記》六卷(後佚兩卷),影響甚大,1936年林語堂曾將這部作品譯成英文在國外出版。

❷ 彝族的吃穿住行特點是什麼

彝族十八月歷就是將一個月分為二十天,一年分為十八個月,另加上五天的「祭祀日」。一個月的各日,一年的各月有其名稱。一年十八個月的專名為:1月風吹月;2月鳥鳴月;3月萌芽月;4月開花月;5月結果月;6月天乾月;7月蟲出月;8月雨水月;9月生草月;10月鳥窩月;11月河漲月;12月蟲鳴月;13月天晴月;14月無蟲月;15月草枯月;16月葉落月;17月霜臨月;18月過節月(過節終了加五天,一年正好365日)。一個月二十天的名稱為:1、開天日;2、闢地日;3、男子開天日;4、女子闢地日;5、天黑日;6、天紅日7、天紫日;8、火燒天日;9、水冷日;10、洪水日;11、葫蘆日;12、伏羲皇帝日;13、伏羲姐妹日;14、尋覓人日;15、野蜂日;16、蜜蜂日;17;出人日;18、天窄日;19、天寬日;20、地縮日。由於彝族十八月歷形成歷史久遠,距今有上萬年歷史,關於十八月太陽歷的形成推理較多,多為人們接受的是人類藉助自身腳和手的數量計數的推理。即人類最開始使用的計數器正是人類自身的器官腳和手、總數正好是二十個。世界歷法分為太陽歷、太陰歷和陰陽歷三種。曇華鄉彝族的十八月歷是一種自然歷,其實質也是太陽歷,不過是將對太陽的直接觀察轉變為對太陽影響的萬物的觀察,原始人通過對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候的觀察,日積月累,終於發現了自然界中物候的周期性變化,並將其進行排列組合,根據這個排列組合序列進行自己生活生產安排,從而形成了古老的十八月歷。歷法是人類文明及科技進步的重要標志,十八月歷因其古老性為人類對自身科技發展的認識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彝族文化十分豐富,反映在吃穿住行及婚喪嫁娶的方方面面,其中節日文化的「插花節」、居住文化的「垛木房、麻秸房、閃片房」、婚俗文化的「取名酒」都十分著名
(一)、飲食文化
獨特的彝族風俗和獨特的地域環境,形成了曇華獨具特色的風味飲食,其中最具民族色的食品主要有全羊湯鍋、苦蕎粑粑。全羊湯鍋主要選用肥壯的黑山羊,宰殺後湯褪去毛,開膛洗凈內臟,用火燎去羊頭、羊腳皮毛,在炭火上烤黃後用錘擊碎內骨,最後連羊血、肚雜、全都切塊一鍋煮。香味溢出,移至小火上慢煮,待肉煮熟時,即可邊煮邊食。煮時除放鹽外不放其他佐料,食用時再佐以花椒、辣椒面、薄荷等。這種吃法的好處是無膻味、湯白、味濃、肉香,營養豐富。在曇華彝家山寨,每逢節日集會或是趕山街,都會有大量的全羊湯鍋上市。趕街的、跳腳的,走累了、唱累了,就在食攤旁的松毛地上一坐,吃上一碗湯,品上一、二兩酒,再吃上一塊蕎粑粑,是很愜意的事情。彝族對蕎有特殊的感情,他們認為蕎是五穀之王。傳說在洪水時代沒有莊稼,一隻斑鳩飛來曇華山死去,胃裡面有兩顆苦蕎子,人們把它種在地里,三月種下,七月長大,結了籽再撒,種出了最早的莊稼。過去,苦蕎曾經是曇華彝族的主食,由於產量低,種植面積越來越小,現在已成了彝家過年過節和招待客人才拿出來的風味食品。苦蕎面營養豐富,清涼,利腸胃。其製作方法是把蕎面摻水調稀後,倒入熱鍋中微火自然成餅,然後再放入火塘邊烤熟或在火灰中焐熱,用蜂蜜蘸食。其特點是清香甘甜,細膩而有回味,便於攜帶、食用。
(二)、服飾文化
曇華鄉彝族村民日常的著裝仍然多為傳統的彝族服飾。男子穿青布料的對襟短衣,衣服短至腹部,袖子細窄,衣襟上釘著兩排布疙瘩紐扣。為了使其富於變化,多用白線縫成雙線,並在右胸和下面的兩個口袋上綉兩朵色澤艷麗的花或在衣襟邊上打一道花邊。褲子則用黑色布料,做成筒褲,肥大而短,有的只達小腿部。腳上多穿一雙用花邊縫制並綴有紅綠絨球的布涼鞋。上頭纏一頂青布包頭,再披上一件黑羊皮褂子,挎包是稱之為「皮里格底」的羊皮挎包。「皮里格底」的製作很講究,用上好的羊皮去毛,經雞蛋黃反復揉搓光亮後縫制,有的還裝飾皮穗帶,綴上珠子。在彝家男子眼裡,擁有一件全無雜毛,黝黑發亮的羊皮褂,再有一個做工考究的「皮里格底」,就等於有了一套名牌服裝。女子服飾比較注重保暖,頭上一般都打著青黑布包頭,別無其他飾物。上身的右衽大襟衣,在領邊、袖口和衣襟邊緣都鑲有寬窄不一的多層布和刺綉花邊。圍腰除了用色布刺綉鑲邊外,中間還有非常精美的刺綉,並用銀鏈挎系在脖子上,腰後的飄帶用綉有精美圖案的白布或色布製成,看上去十分清新秀麗。背布包,布包多用青布,亦有以火草絨布做挎包的,布包上綉各自喜歡的圖案,樣式美觀,堅實耐用。穿青布褲,不鑲花邊。著綉花鞋,披毛朝外的羊皮褂。看起來,整個色調艷麗,凝重。用以銀器為主的項鏈、手鐲、戒指、耳環、銀鈴、銀牌、銀泡做裝飾,也有玉器飾物,多作手鐲和耳環片。彝族婦女綉花的方式分為排花、穿花、按花、堆花、扣花、切針花、貼布花等。鑲邊有嵌鑲、流邊、鎖邊等。圖案一般先製作在小塊布或緞子上,再縫在衣物上,包括花草、鳥獸、樓閣、人物等。
(三)、居住文化
曇華彝族村落,大多依山而建,坐落在向陽背風、有樹有水、環境優美的山坡上,取其用柴用水之便,利於安排生活。一般二三十戶到五六十戶為一村。村中的住房,大都依地勢分布,高低錯落,韻味古樸,並無固定格局。彝族傳統民居垛木房、閃片房、麻秸房至今在曇華都保留得比較完整。建築方法是四面牆壁用一根根原木經過修整、打榫垛積而成,稱為垛木房;房頂用成片樹皮或木板鋪成的稱閃片房;房頂用麻秸鋪蓋的稱麻秸房。者些房子的保暖性能好。現在,因為不砍樹已成為村民的共識,新蓋的民居已經不再用木頭、樹皮和麻秸做材料,而是採用泥土瓦片。但人們蓋房時仍然用垛木建房方法,把泥土一截一截舂打著往上垛積,保留了彝族民居特有的垛的特色。住房多為院落式,正房住人,兩廂多作堂屋,磨房和畜廄。正房一般分左、中、右三間,右間住人,左間作廚房,中間作堂屋,堂屋一般都有一個火塘,塘內火種長年不息。彝族人民有火崇拜的習俗,視火塘為聖潔。所以在彝家做客,一般不能從火塘上跨過,不能向火塘吐口痰或投放穢物。火塘上置鐵三腳可以支鍋,或放下吊鍋,即可煮菜做飯。堂屋是家庭餐飲、會客、舉行祭祀的地方。堂屋上方一側,多安置男性家長寢榻,堂屋正上方的壁前,設有供桌作祭祀祖先之用。供桌上方壁上挖一洞,內置祖靈。祖靈一般人不得看視。正屋前端,接一廈子,作家務雜事之用。
(四)、出行文化
曇華鄉屬於高寒山區鄉鎮,彝族人民大多居住在山上,交通工具以騾馬為主,每戶人家都養有一至二匹騾馬,用以運送生產生活物資。男女老少都會騎騾馬,在坡地也穩如平地。
(五)、彝族十八月太陽歷
彝族十八月太陽歷是曇華鄉丫古埂村畢摩李家材(男,1935年生)口述。其間由雲南省彝族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堯漢教授、彝文古籍室主任朱琚元副研究員經過1990年4月12日,7月13日和1991年3月23日三次訪問整理而成。
彝族十八月太陽歷是將一個月分為二十天,一年分為十八個月,另加上五天的「祭祀日」。一個月的各日,一年的各月有其名稱。一年十八個月的專名為:1月風吹月;2月鳥鳴月;3月萌芽月;4月開花月;5月結果月;6月天乾月;7月蟲出月;8月雨水月;9月生草月;10月鳥窩月;11月河漲月;12月蟲鳴月;13月天晴月;14月無蟲月;15月草枯月;16月葉落月;17月霜臨月;18月過節月(過節終了加五天,一年正好365日)。一個月二十天的名稱為:1、開天日;2、闢地日;3、男子開天日;4、女子闢地日;5、天黑日;6、天紅日7、天紫日;8、火燒天日;9、水冷日;10、洪水日;11、葫蘆日;12、伏羲皇帝日;13、伏羲姐妹日;14、尋覓人日;15、野蜂日;16、蜜蜂日;17;出人日;18、天窄日;19、天寬日;20、地縮日。
(六)、節日文化
曇華彝族傳統的節日很多,幾乎每個月都有一個節日活動。除了彝族人民共有的彝族年和火把節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農歷二月初八在曇華鄉曇華山舉辦的插花節了。關於插花節的來歷,在彝族民間有許多的傳說。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兩個,其中一個是:傳說古代曇華山有位美麗的彝族姑娘名叫米依嚕,她與青年獵人朝列若相愛。曇華山有個殘暴的土官,圖謀霸佔米依嚕。米依嚕設計用有劇毒的白馬櫻花酒毒死土官,自己也獻出年輕的生命。朝列若為愛人的死感到悲痛萬分,流乾眼淚,滴出了鮮血,鮮血染紅了滿山遍野的馬櫻花。為紀念這位獻身除暴的彝家姑娘,每年農歷的二月初八,當地彝族采來朝列若鮮血染紅的馬櫻花戴在頭上,插在門上,表示抗暴除魔,吉祥幸福。另外一個傳說是:相傳,「插花節」源於遠古洪荒時代,那時因為洪水淹沒了一切,只留下兄妹二人。金龜老人為了繁衍後代,令其成親。成親後妹妹生下一團大血肉,金龜老人用劍劈開大血肉,血肉裡麵包著五十個童男、五十個童女。金龜老人把血肉摔在樹枝上,到了二月初八這一天,摔在樹枝上的血肉變成了一朵朵紅艷艷的馬櫻花,於是五十個童男童女就在馬櫻花樹下成親,從此逐漸繁衍了人類。以後,曇華山人民就把二月初八定為紀念始祖的節日,到時候聚會在馬櫻花樹下,打跳娛樂,然後把馬櫻花採回家插在祖宗牌位上。
每年的「插花節」在鄉政府旁曇華寺遺址的千柏林舉行中午一點,在會場舉行一個簡朴、熱烈的開幕儀式。主席台上,臨時栽一棵開滿鮮花的馬櫻花樹,由畢摩主持祭奠馬櫻花並選出當年的馬櫻花女,隨後是民族歌舞、體育運動表演,祭祀念咒語。參加插花節的彝族無論男女老幼,大多著民族服裝。
(七)、婚俗文化
彝族男女青年在戀愛中有一個奇特而重要的地方———草樓。「草樓」在大姚縣的其他鄉也叫「姑娘房」。由於貧困原因,建在畜圈樓上的就叫「草樓」。「姑娘房」或「草樓」一般都是獨立成間的房屋,每一間隨意放置床鋪數量,姑娘們可即興搬遷,也可依各自喜好擺放家私用具。當彝家女孩達成年後,便可以隻身住到「姑娘房」或「草樓」里,與「外人」交往,享受屬於自己的自由自在的戀愛生活。此後,房中有何動靜,父母都不管不問,來往的小夥子、小姑娘越多,說明姑娘越有本事和魅力。這種有趣的戀愛方式有一個浪漫的名字「爬草樓」或「串姑娘房」。彝族人民有屬於自己的一套「串姑娘房」的倫理道德觀來約束戀愛者,絕不是無知者想像的「性放縱」或「一夜情」。彝家人與大多數民族一樣,公開婚戀家人認同後生育兒女為榮,鄙視唾棄還住「姑娘房」就懷孕的女孩。所以男女雙方心裡都有數,單間「姑娘房」是不可久住的。當男女青年們自己認為條件成熟時,男青年便會以愛情為後盾選個明媚清新的早晨鼓起勇氣趕早和愛人一塊回女方家,最常見的表現方法是很快把家裡的水缸挑滿,然後同愛人出工做活去。這樣過不了幾天,兩人就搬回女方家裡住,徹底告別「姑娘房」生活。不幾天,也得回男方家去小住。就這樣往來生活,兼顧兩家,一般懷上小孩才確定要生活在哪裡。曇華鄉彝族人民在居家生活中,結婚不鬧熱,甚至不舉行結婚儀式,認為婚戀純屬個人私事,但特別看中生兒育女,當新生兒滿月時後都要大張旗鼓邀請所有遠親近鄰進行宴請慶賀。這時候也是男女宣告成家立業的最佳標准。
(八)、《梅葛》
《梅葛》是彝族五大創世史詩之一,其他四部是《查姆》、《阿細的先基》(流傳在雲南);《俄勒特依》(流傳於四川);《天下祖先歌》(流傳於貴州)。
《梅葛》主要流傳於雲南楚雄的大姚、姚安、永仁一帶的彝族人民中。特別是大姚縣的曇華地區和姚安縣的馬游地區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梅葛」一詞,是彝語的音譯。彝語「梅」,意為「嘴、唱、說」;「葛」,意為「過去、歷史」。「梅葛」就是「說唱過去」。在大姚、姚安一帶的彝族中,把運用來唱述過去歷史的一種民歌曲調,稱為「梅葛調」,「唱梅葛」就成為當地彝族一種說唱性質的曲藝形式,慢慢也就演變成了民族曲種。作為一種曲調名稱,「梅葛」的唱腔頗多。曇華鄉的「梅葛」總的分為兩大類,即「赤梅葛」和「輔梅葛」,「赤梅葛」為「悲調」,俗稱「哀調」,也叫「古腔調」,多用於喪葬和祭祀;「輔梅葛」是喜調,多用於婚嫁、播種和豐收等喜慶節日。曇華鄉是《梅葛》的主要傳唱地。筆者曾利用曇華鄉趕集天在街上進行觀察,發現凡賣音像製品的地方都賣得有「梅葛調」的vcd,筆者駐足觀看多時,發現購買的人還比較多,但購買者從年齡上來看多為中老年人。筆者也花了十元錢買了兩碟,發現帶子是本地人自己錄制的。
(九)、宗教文化
曇華鄉的宗教文化主要以原始宗教為主。現在鄉政府旁還有曇華寺遺址,但經過調查,沒有發現信佛教的人。曇華鄉的原始宗教信仰中包括了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
曇華鄉的彝族,敬奉天神、山神、火神、土地神、水神、穀神、樹神、大王和火塘龍。
曇華鄉的彝族逢年過節都要例行祭天,他們在村寨附近的山林中建造祭天棚,內供天神。天神偶像是一節尺許長的竹筒,上端削尖,筒里填入羊毛、草根、米粒。意思是祈求天神天鬼不忘人間人、畜、草、木,施以陽光和甘露,使人、畜、草、木生計盎然;曇華彝族建有專門祭祀土地神的土主廟,內供土主偶像。村民每逢春播或秋收季節,都到土主廟燒香供獻土主神,祈求地母神保佑穀物豐產;曇華鄉彝族認為高山是神靈的住所,是通往天神的途徑和撐天的柱子。在彝族的原始宗教觀念中,山是山神的化身,山神有撐天之力,在自然諸神中,山神的力量最大,它能制服一切鬼邪。把山神作為地方保護神而進行祭山活動,建有簡陋的山神廟,以石頭和樹枝作為山神的象徵供於廟內,逢農歷四月一日殺雞祭祀,祈求山神保佑村寨人畜興旺。在動植物崇拜中,曇華鄉的彝族也崇拜黑虎,在舉行祭祖儀式時門楣上懸掛虎頭畫像。彝族習慣戴虎頭帽,穿虎頭鞋,認為能辟邪,把虎奉為保護神。在植物崇拜中,最突出的是樹木崇拜。有一套崇拜神林神樹的儀式。其儀式一般都以豬、雞、牛、羊作為犧牲,甚至對祭物的性別、顏色都有嚴格規定。在圖騰崇拜中,有的以虎、鷹為圖騰,有的以松樹、水牛、綿羊、岩羊、白雞、綠斑鳩、獐、蛤蟆等作為自己祖先的名號。彝族最崇拜祖神,曇華鄉彝族的祖先崇拜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祖宗靈牌,靈牌一般要供祭五代,五代子孫死時放在棺材上帶到墳地燒化。二是土主,所謂土主,是本鄉本寨的較有威望者,為村民辦過好事的人死後被供為土主神。曇華鄉丫古埂村土主廟,是騎著一條白水牛,同巍山縣白牛土主廟的土主類似。曇華鄉還流行生殖崇拜,在曇華山一條深箐的崖壁上有兩件奇特的東西,壁上伸出一根約1.2米的粗壯石柱,形似男性的生殖器,對面岩石上突出一具肥臀中間深凹形似女性的生殖器。他們是古人頂禮膜拜的祭物。多少年來,新婚的彝族夫婦,不怕山高路遠,吃盡千辛萬苦,帶上香紙,背著祭品到曇華山的拉扎么村旁生殖崖下參拜祭祀,以保佑母子安康,早生貴子。已婚不會生育的婦女,要背開眾人,偷偷到生殖崖下祈拜,求神靈保佑早日生子。
(十)、彝劇
中國彝劇的發源地正是大姚縣的曇華鄉。楊森是彝劇創世人,他創辦了第一個彝劇團——曇華麻秸房俱樂部。1957年,曇華鄉麻秸房高級社全是彝族農民,當時全村220人中,只有兩三個人初識文字。18個學員建立了文藝祖。以彝劇創始人楊森為首的宣傳組,編寫了短劇《半夜羊叫》,用彝族的曲調演唱,把偷羊吃的真情揭發出來,在社員中產生了較大的教育和影響。俱樂部又編了《牧羊在森林中》。另外,群眾自己用「梅葛」來宣傳當時的政策。俱樂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四面開花。1958年12月,文化部在大理召開了「西南地區民族文化工作會議」,彝劇《半夜羊叫》和《青年們的心》在會上演出後,受到與會同志的肯定,以《半夜羊叫》為代表的彝族戲劇被正式定名為彝劇。

❸ 浮生六記主要內容

內容概要

《浮生六記》以作者夫婦生活為主線,贏余了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遊各地的所見所聞。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陳芸情投意合,想要過一種布衣蔬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由於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

本書文字清新真率,無雕琢藻飾痕跡,情節則伉儷情深,至死不復;始於歡樂,終於憂患,漂零他鄉,悲切動人。此外,本書還收錄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憶語》。

作品簡介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字三白,號梅逸)著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散文。清朝王韜的妻兄楊引傳在蘇州的冷攤上發現《浮生六記》的殘稿,只有四卷,交給當時在上海主持申報聞尊閣的王韜,以活字板刊行於1877年。

「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3)四川插花貧困擴展閱讀

作品評價

《浮生六記》是一部水平極高影響頗大的自傳體隨筆,在清代筆記體文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該書的特點在於真純率真,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富有創造性。這種創造性,首先體現在其題材和描寫對象上。

在書中,作者以深情直率的筆調敘了夫妻閨房之樂,寫出了夫妻間至誠至愛的真情。在中國文學史上,描寫情愛的詩文很多,但大多或寫宮廷艷史,或寫權勢禮法淫威下的愛情悲劇,或寫風塵知己及少男少女之間的纏綿,很少涉及夫妻之情。

別具慧眼的陳寅恪指出:「吾國文學,自來以禮法顧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間關系,而於正式男女關系如夫婦者,尤少涉及。蓋閨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鹽之瑣屑,大抵不列於篇章,惟以籠統之詞,概括言之而已。此後來沈三白《浮生六記》之《閨房記樂》,所以為例外創作。」

熱點內容
牡丹香業 發布:2025-10-18 14:48:44 瀏覽:813
沁海棠 發布:2025-10-18 14:40:58 瀏覽:907
花藝桌藝 發布:2025-10-18 14:33:09 瀏覽:300
荷花有水珠 發布:2025-10-18 14:12:15 瀏覽:524
百合花各部分 發布:2025-10-18 14:12:11 瀏覽:811
蝴蝶蘭花台 發布:2025-10-18 13:54:22 瀏覽:136
百合天地酒店 發布:2025-10-18 13:41:50 瀏覽:61
丁香狠狠 發布:2025-10-18 13:23:15 瀏覽:965
插花數量 發布:2025-10-18 13:22:23 瀏覽:656
蘭花國際酒店 發布:2025-10-18 13:21:05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