葯曲丁香散
A. 丁香茶喝的時候有禁忌事項嗎
丁香茶喝的時候沒有禁忌事項,適合所有人飲用。
丁香茶尤其對於胃脹痛專或者脾虛不明屬顯的,或者說脾胃虛弱恢復期的人,可以減少中葯的量,改服用丁香茶養胃。丁香茶雖不是治病的能手,卻是調理脾胃的最佳幫手。每日取3~5g茶葉反復沖泡飲用即可。
(1)葯曲丁香散擴展閱讀:
丁香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小枝粗壯無毛,葉廣卵形,通常寬大於長,寬 5~12 cm,端尖銳,基部長型至截形,全緣。有細皺紋。質脆易折斷,斷面顯油性。
丁香可入葯,木犀科品種,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長白縣地區,另外一種是中葯丁香,全稱為桃金娘科母樹紫丁香茶,花蕾為中葯,葉子作為飲品,我國主要產地為長白山,國外主要產自坦尚尼亞,印尼,馬來西亞等地。
B. 關於丁香的古詩
1、點絳唇·素香丁香
宋代:王十朋
落木蕭蕭,琉璃葉下瓊葩吐。素香柔樹。雅稱幽人趣。
無意爭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結愁千緒。似憶江南主。
譯文:
樹葉還是稀稀落落的,丁香樹葉下丁香花就開放了,吐露出的素淡的香氣環繞著樹,雅士稱贊這是幽居之士的樂趣。
丁香花沒有想爭奪春光,梅花不要嫉妒。她在春雨中愁緒滿懷,好像在懷念江南故土。
《點絳唇·素香丁香》是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王十朋的一首詞。此詞上闋從兩個方面落筆:一個方面是寫丁香之形態,另一個方面是寫丁香之意趣。
下闋由形而傳神,寫丁香之精神所在,也從兩個方面落筆,一個方面是寫其無意與群芳,另一個方面是寫丁香散露出的那種愁緒。
全詞的精彩之處全在其「豹尾」:作者大膽懸想,丁香之所以「結愁千緒」,也許是它在思憶江南的主人吧。讓本無情之花卉植物化為了有情意之作者心志的寄託。全詞多處用典,內涵深遠。
2、攤破浣溪沙·揉破黃金萬點輕
宋代:李清照
揉破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風度精神如彥輔,大鮮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結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夢,卻無情。
譯文:
桂花它那金光燦爛的色彩和碧玉一般如刀裁似的層層綠葉,其「風度精神」就像晉代名士王衍和樂廣一樣風流飄逸,名重於時。梅花只注重外形,它那重重疊疊的花瓣兒。
就像一個只會矯妝打扮的女子使人感到很俗氣。丁香花簇簇擁結在一起顯的太小氣,一點也不舒展。桂花的濃香把我從懷念故人和過去的夢中熏醒,不讓我懷念過去這是不是太無情了?
《攤破浣溪沙·揉破黃金萬點輕》是李清照的一首詠物詞,現存最早的版本收錄在《花草粹編》中。李清照在此詞中高度贊揚了桂花。
首先她從桂花的顏色和形態甚至是「精神」和「風度」程面給予了肯定。然後用桂花與梅花、丁香作對比,在她的眼中梅花和丁香是遠遠不如桂花的。當詞人從桂花香中驚醒過來,詞人又反過來嗔怪桂花的無情。
3、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
五代: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譯文:
捲起珍珠做的簾子,掛上簾鉤,在高樓上遠望的我和從前一樣,愁緒依然深鎖。風里的落花那麼憔悴,誰是它的主人呢?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
信使不曾捎來遠方行人的音訊,雨中的丁香花讓我想起凝結的憂愁。我回頭眺望暮色里的三峽,看江水從天而降,浩盪奔流。
《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中主李璟的作品。此詞借抒寫男女之間的悵恨來表達作者的愁恨與感慨。上片寫重樓春恨,落花無主;下片進一層寫愁腸百結,固不可解。
有人認為這首詞非一般的對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後周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李璟借小詞寄託其彷徨無措的心情。全詞語言雅潔,感慨深沉。
4、眼兒媚·楊柳絲絲弄輕柔
宋代:王雱
楊柳絲絲弄輕柔,煙縷織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
譯文:
楊柳絲絲風中擺弄輕柔,煙縷迷漾織進萬千春愁。海棠尚未經細雨濕潤,梨花卻已盛開似雪,真可惜春天已過去一半。
而今往事實在難以重憶,夢魂歸繞你住過的閨樓。刻骨的相思如今只在,那芬芳的丁香枝上,那美麗的豆蔻梢頭。
《眼兒媚·楊柳絲絲弄輕柔》為宋代詞人王雱所著。觸眼前之景,懷舊日之情,此詞為王雱懷念妻子所作,表現了傷離的痛苦和不盡的深思。
「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原來有一段值得留戀、值得追懷的往事。但是年光不能倒流,歷史無法重演,舊地又不能再到,則只有憑借回歸的魂夢,圍繞於女子所居的值得懷念的地方了。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詞人的相思之情,只有借丁香和豆蔻才能充分表達。這分明就是在感嘆自己心底的深情正像丁香一般憂郁而未吐。
但又是非常希望能和自己心愛的人像豆蔻一般共結連理。整個下片的意思是說,盡管一切的夢幻都已失落,然而自己內心纏綿不斷的情意依然專注在那個可人身上,真是到了「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境界。
5、代贈二首其一
唐代:李商隱
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中鉤。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譯文:
黃昏獨上高樓慾望還休,樓梯橫斷情郎不來,一彎新月如鉤。蕉心未展丁香花也郁結未解,它們同時向著春風各自憂愁。
以一女子的口吻,寫她不能與情人相會的愁緒。詩中所寫的時間是春日的黃昏。詩人用以景托情的手法,從詩的主人公所見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中,襯托出她的內心感情。
詩的開頭四字,就點明了時間、地點:「樓上黃昏」。接下「慾望休」三字則維妙逼肖地描摹出女子的行動:她舉步走到樓頭,想去望望遠處,卻又凄然而止。
這里,不僅使讀者看到了女子的姿態,而且也透露出她那無奈作罷的神情。她想去望她的情人,但又慾望還休。
C. 呃逆分那些類型如何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
(1)辨輕重:在快速吞咽乾燥食物、被動吸入大量冷空氣或受精神刺激等情況下,可發生短暫性呃逆,一般病情較輕,無須治療,通過飲熱水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可自行消失。若呃逆呈持續性或反復性發作,並伴有其他症狀者,則病情較重。某些重病患者後期出現呃逆不止,飲食不進,脈微欲絕,此乃元氣衰敗,胃氣將絕之危候,應高度重視。
(2)辨虛實寒熱:呃逆初期,呃聲響亮有力,持續發作,脈弦滑者,屬實;呃聲斷續、低長,氣怯乏力,脈弱者,屬虛;呃聲沉緩有力,胃脘不適,遇寒呃重,得熱呃輕,苔白滑者,屬寒;呃聲高亢有力,胃脘灼熱,口臭煩渴,便秘溲赤,苔黃者,屬熱。
2.分證論治呃逆一證總以理氣和胃,降逆止呃為治療原則。
(1)實證
①胃中寒冷
主證:呃聲沉緩有力,遇寒呃增,得熱呃減,胸膈、胃脘不適,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食少納差,苔白,脈遲緩。
治法:溫中祛寒,降逆止呃。
方葯:以丁香散為主方加減化裁。丁香6g,柿蒂10g,高良姜6g,炙甘草6g,吳茱萸3g,肉桂3g,陳皮6g,厚朴6g。
②胃火上逆
主證:呃聲洪亮有力,沖逆而出,口臭,煩渴飲冷,腹滿便秘,小便短赤;苔黃燥,脈滑數。
治法:清胃瀉火,降逆止呃。
方葯:竹葉石膏湯為主方。竹葉12g,生石膏30g(先煎),柿蒂10g,竹茹6g,法半夏9g,沙參12g,麥冬12g,生甘草6g。腹滿便秘者,可加生大黃6g或與小承氣湯合方。
③飲食停滯
主證:呃聲壯實有力,噯氣腐臭,吞酸嘈雜,脘腹脹滿或痛,大便或秘或溏;苔膩,脈滑。
治法:消導和胃,降逆止呃。
方葯:枳實導滯丸加減。神曲15g,枳實12g,大黃9g,茯苓15g,黃芩6g,黃連3g,焦山楂15g,萊菔子15g,白術9g,澤瀉6g。
④氣機郁滯
主證:呃逆連聲,持續發作,每因情志不遂而復發或加重,胸脅滿悶,脘腹脹痛,婦女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腸鳴矢氣,大便不調,苔薄,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降逆止呃。
方葯:五磨飲子為主方。代赭石30g(先煎),旋覆花9g(包煎),烏葯6g,沉香3g,木香9g,檳榔12g,枳殼9g,鬱金12g,川楝子9g。
⑤痰飲內阻
主證:呃逆連聲,持續發作,常因飲冷而發或加重,脘悶不舒,痰多,惡心,嘔吐痰涎,頭暈目眩;苔白滑,脈滑。
治法:和胃化痰,降逆止呃。
方葯:旋覆代赭湯合苓桂術甘湯化裁。旋覆花9g(包煎),代赭石30g(先煎),法半夏9g,茯苓15g,桂枝9g,白術9g,生薑10g,大棗4枚,炙甘草6g。
⑥瘀血阻滯
主證:呃逆日久,胸腹疼痛如刺,口渴不欲飲水;舌紫黯有瘀點或瘀斑,脈弦或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降逆止呃。
方葯:以血府逐瘀湯為主方。桃仁12g,紅花9g,川芎6g,赤芍6g,生地黃12g,當歸9g,柴胡5g,枳殼9g,桔梗6g,牛膝12g,甘草3g。
(2)虛證
①脾胃虛寒
主證:呃聲低弱無力,氣不得續,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溫喜按,面色蒼白,手足不溫,納食減少,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無力。
治法:溫補脾胃,降逆止呃。
方葯:附子理中湯加減化裁。炮姜9g,黨參12g,白術12g,刀豆子9g,丁香6g,炙甘草6g,吳茱萸6g,柿蒂9g。呃逆不止者,可加旋覆花9g(包煎),代赭石30g(先煎);兼腎陽虛者,加附子15g(先煎),肉桂9g。
②胃陰不足
主證:呃聲急促而不得續,煩躁不安,咽干口燥,食慾缺乏,或食後飽脹,大便秘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養陰生津,降逆止呃。
方葯:益胃湯化裁。北沙參12g,麥冬15g,生地黃15g,石斛12g,玉竹6g,柿蒂9g,竹茹6g,枇杷葉9g,冰糖3g,生甘草6g。
3.針灸療法
①實證取穴:以膈俞、內關為主穴。寒證隔姜灸中脘穴;熱證瀉內庭穴;痰證瀉行間、豐隆穴;瘀證瀉期門穴。
②虛證取穴:取胃俞、足三里(用補法),膻中(艾卷雀啄灸)、內關(平補平瀉)為主穴。陰虛者,加三陰交穴(補法);虛寒者,加關元穴(隔姜灸)。
4.拔罐療法主穴:取膈俞、脾俞、肝俞、膽俞、中脘、膻中等穴。先在背部俞穴拔罐4~6個,然後再在腹部腧穴拔罐,留罐15~20min。
5.外治法
①胃寒證:取吳茱萸、丁香、沉香各20g,研末,加蜂蜜、薑汁各20ml,調勻後備用。取葯膏適量,敷神厥穴,1/d。
②胃熱證:以硃砂、芒硝適量研末,用醋或清水調成糊狀,敷神厥穴,1/d。
③虛寒證:取艾葉、硫黃、乳香各等份研末,加白酒適量,煮沸,吸熱氣,並以生薑擦胸;久病呃逆,取蜂蜜、薑汁適量和勻,擦背。
6.中成葯
①胃寒證:選藿香正氣軟膠囊,每次2~4粒,2/d,溫開水送服;
②胃熱證:選用三黃片,每次4~6片,2/d,涼開水送服;
③食滯證:可酌選保和丸或枳實導滯丸,每次6~9g,2/d,溫開水送服;
④虛寒證:選附子理中丸,每次1丸,2/d,用姜湯或溫開水送服;陰虛證,用陰虛胃痛沖劑,每次1袋,2/d,溫開水沖服。
7.單驗方
①柿蒂9g,水煎代茶飲。
②枇杷葉30g,去毛,加水適量,煎服。
【預防】注意調節情志,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暢。注意飲食規律,避免進食過快、過飽,飲食不可太冷或太熱,忌刺激性過強的食品。
D. 體癬的治療葯方有哪幾種
體癬是指發生於除頭皮、毛發、掌跖和甲以外其它部位的皮膚癬菌感染。皮損初起為紅色丘疹、丘皰疹或小水皰,繼之形成有鱗屑的紅色斑片,境界清楚,皮損邊緣不斷向外擴展,中央趨於消退,形成境界清楚的環狀或多環狀,邊緣可分布丘疹、丘皰疹和水皰,中央色素沉著。本病夏秋季節多發。
本病相當於中醫學「圓癬」、「金錢癬」等范疇。
【方一】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明礬6克,白鳳仙花12克。
【功用】解毒殺蟲,燥濕止癢。
【主治】體癬。
【方解】方中明礬、白鳳仙花解毒殺蟲,燥濕止癢。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明礬抑菌。
【用法】研細調勻,塗在患處。
【方二】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土槿皮30克,百部30克,蛇床子15克,酒精240克。
【功用】殺蟲止癢。
【主治】體癬。
【方解】方中土槿皮殺蟲止癢;百部殺蟲滅虱;蛇床子殺蟲止癢,燥濕。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土槿皮與有機酸和乙醇浸膏及苯浸膏致病性皮膚真菌和白色念珠菌有一定抗菌作用;百部能抑制一切皮膚真菌,水浸液和醇浸液對體虱、陰虱皆有殺滅作用;蛇床子對皮膚癬菌有抑製作用。
【用法】浸泡3天,過濾取液每日1~2次,外塗患處。
【方三】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生大黃15克,丁香9克,米醋90克。
【功用】解毒殺蟲。
【主治】體癬。
【方解】方中生大黃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丁香散寒止痛;米醋收斂殺蟲。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大黃有抗感染作用;丁香有抗炎作用。
【用法】將生大黃與丁香浸泡在米醋中,5天後用消毒紗布過濾,去渣取汁,塗於患處。
【方四】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煅蚌殼、五倍子各60克,冰片少許。
【功用】清熱化濕,祛風殺蟲。
【主治】體癬。
【方解】方中五倍子、煅蚌殼收斂止血,收濕斂瘡;冰片開竅醒神,清熱止痛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五倍子能斂肺降火,止咳止汗,澀腸止瀉,固精止遺,收斂止血,收濕斂瘡;冰片對部分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
【用法】上葯共為細末,用植物油調敷患處。
【方五】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龍眼核、醋各適量。
【功用】消炎止癢。
【主治】體癬。
【方解】方中龍眼核可止血,醋有收斂作用。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醋具有抑菌作用。
【用法】將龍眼核去外黑殼,取內核,磨醋,取汁敷於患處。
【方六】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鮮土大黃、醋各適量。
【功用】清熱解毒,止血祛瘀。
【主治】體癬。
【方解】方中大黃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大黃有抗感染作用。
【用法】將鮮土大黃切片浸醋,搽患處。
【方七】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苦參50克,玄參30克,明礬10克,芒硝10克,花椒15克,大黃15克。
【功用】燥濕解毒,殺蟲。
【主治】體癬。
【方解】方中苦參、明礬清熱燥濕,殺蟲;玄參清熱涼血,瀉火解毒;芒硝清熱消腫;大黃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苦參具有抗炎,抗過敏,皮炎,燙傷作用;玄參有抑菌,癬菌,抗炎作用;大黃有抗感染作用。
【用法】將上葯加水煎取葯液500克,去渣,用消毒紗布蘸葯液外洗並濕敷患處,每日3次,每次30分鍾。
【方八】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羊蹄根300克,白酒600克。
【功用】清熱解毒,止血。
【主治】體癬。
【方解】方中羊蹄根殺蟲止癢,酒可抑菌。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羊蹄根據有抑菌作用。
【用法】將羊蹄根洗凈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蜜蜂,浸泡7天後去渣即成。塗於患處。
【方九】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夜交藤120克。
【功用】解毒殺蟲。
【主治】體癬。
【方解】方中夜交藤祛風通絡、解毒殺蟲。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夜交藤一筠作用。
【用法】加水煎煮,去渣取汁,溫洗患處,每日2次。
【方十】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硫黃5克,樟腦2克,大風子、生杏仁各6克,輕粉2克,豬油適量。
【功用】祛風燥濕,殺蟲止癢。
【主治】體癬。
【方解】方中硫黃外用解毒殺蟲療瘡;樟腦除濕殺蟲,溫散止痛,開竅辟穢;輕粉外用攻毒殺蟲,斂瘡。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硫磺與皮膚接觸可溶解角質、殺疥蟲、細菌、真菌作用,對動物實驗性炎症有治療作用;樟腦塗擦皮膚有溫和的刺激和防腐作用,止癢祛風;輕粉對致病性皮膚真菌有良好抑菌效果。
【用法】將硫黃、樟腦、輕粉共研細末,後如大楓仁、生杏仁、豬油,共搗糊狀,裝瓶備用,將葯搽患處,每日2次。
【方十一】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土槿樹皮適量。
【功用】清熱化濕,祛風殺蟲。
【主治】體癬。
【方解】方中土槿皮殺蟲止癢。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土槿皮具有抑菌作用。
【用法】上葯研細末,醋調,小火燉如膠,敷貼患處。
【方十二】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羊蹄根、枯白礬各等份。
【功用】殺蟲止癢。
【主治】體癬。
【方解】方中羊蹄根殺蟲止癢,枯白帆解毒殺蟲,燥濕止癢。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發現白礬、羊蹄根具有抑菌作用。
【用法】上葯共研成細末,用米醋調勻塗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