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江斷裂

牡丹江斷裂

發布時間: 2024-01-16 20:32:58

Ⅰ 深大斷裂的劃分及重磁場特徵

不同性質的斷裂,引起的重磁場特徵也不同。根據已知斷裂重磁異常的反應及實踐經驗,歸納出以下幾條重磁異常的標志作為確定斷裂的原則:①沿一定方向延伸的重力異常梯級帶,且梯度兩側重力場特徵不同,往往是深大斷裂。②串珠狀異常的兩側或中間連線,一般是由於斷裂形成後,後期有岩漿侵入,往往是張性斷裂。③異常梯級帶的扭曲和間距的變化,反映斷層被後期構造運動改造變形(一般指水平錯動斷層或指兩段傾角不同造成等值線的扭曲)。④異常等值線突然變寬、變窄地段,反映存在垂直錯動斷層。⑤異常特徵有明顯差別的分界線。⑥局部異常軸的偏轉或突然錯動扭曲地段,反映存在水平錯動斷層。⑦具有一定走向,兩翼重力異常梯度比較大的封閉異常兩側,這一特徵往往是在升降運動強烈的構造運動中形成的斷裂(凹陷、凸起、地壘和地塹等)。

根據航磁延拓不同高度的原始異常及其垂向一階、二階導數的地球物理場特徵對本區進行地球物理構造分區,可將研究區劃分為18個構造單元,用航磁為底圖,示於圖3-6。各個構造分區重磁異常的地球物理場特徵詳見表3-1。

以上幾種特徵的斷裂在重磁場上的反映,它們彼此之間並非孤立存在,有時一條斷裂會有幾種異常標志。以重磁異常資料為主,結合前人地質、地球物理等資料,以重力異常角度分析斷裂存在的依據,推斷研究區斷裂分布(圖3-7)。根據斷裂切割深度、地質發展史、對地質單元的控製作用等,將斷裂分成岩石圈斷裂(以F表示)及殼內斷裂(以f表示)二種。這些斷裂的具體特徵如下:

得爾布干斷裂(F1):在內蒙古界走向北東45°左右,進入黑龍江省,轉入北東60°~70°。然後向北東延伸入俄羅斯境內,該斷裂在地貌上反映明顯,其西北側多為陡緩的山;東南側為平緩丘陵或盆地。在區域航磁異常上主要表現為兩種不同磁場的分界線,斷裂的北西側為強烈升高的線性磁異常帶;南東側磁場強度明顯降低,且無明顯走向。重力場圖上在南段滿洲里東側為一條明顯的重力梯級帶;進入北段,在碧水、塔河一帶沿斷裂產生強烈的向南西方向扭曲。莫霍面等深在斷裂處形成「S」型的同形彎曲並在通過斷裂後驟然改變分布方向。

表3-1 各個構造分區重磁異常的地球物理場特徵

該斷裂是一條重要的地質界線。沿斷裂發育的一系列地塹型盆地,以呼倫湖盆地為代表,沿斷裂分布有火山岩,所以它是一條岩石圈斷裂。

車吳—額爾古納左旗(F2):在內蒙古東烏段走向近東西,往北轉向北東30°,進入黑龍江省後走向轉入北東走向,然後向東北延入俄羅斯境內。

該斷裂在航磁圖上位於北東向升高的磁場帶內,延斷裂有一系列的局部負異常斷續分布,在呼瑪北部磁場帶明顯受東西向構造的干擾而呈近東西向分布;在區域重力場圖上,該斷裂位於大興安嶺重力梯級帶的西側,是兩種重力異常形態明顯的分界線,其東側異常呈由低向高增加的梯級帶形態分布;而其西側異常呈形態不一、大小不一的圈閉形態分布。在北端受東西向構造的影響,重力異常呈現出近東西向分布。

圖3-6 航磁化極異常構造分區圖

該斷裂是額爾古納地塊,海拉爾盆地與大興安嶺褶皺帶的分區斷裂。兩側地質構造明顯不同。沿斷裂有不同時期的中酸性侵入岩分布,塔源東南只有基性岩體及火山岩沿斷裂分布。

大興安嶺斷裂(F3):分布於大興安嶺中軸部位,呈北北東走向。區域重力場為一條明顯的梯級帶。沿斷裂有多期基性至酸性岩漿岩分布。斷裂兩側古生界有明顯差異。該斷裂磁場特徵不明顯。

嫩江斷裂(F4):北起黑河,經嫩江、齊齊哈爾、泰來延入吉林省境內,走向北東。分布於松遼盆地以西,大楊樹盆地以東。斷裂東側重力場平緩低平,局部重力異常的走向多為近南北向;斷裂西側局部重力異常數量明顯增多,強度較大,單個異常的面積縮小,軸向多變,反映出斷裂西側基底向上抬升的特點。區域磁異常在斷裂以西呈北東向緊密排列的條帶狀異常,有些地區還伴有負值條帶狀異常;斷裂以東呈現寬緩負背景中疊加有不同方向的正異常帶(圖3-7)。顯然這里是一條斷裂的特徵,在斷裂上出現若干非常強的串珠狀磁異常,同時又被後期斷裂引起的異常截斷成若干小段。強磁異常北起黑河,經北師河、嫩江一直到泰來、白城,這里正是火山岩分布的地區。若乾地段(如嫩江北柳屯)見有超基性岩或陸緣火山岩。在異常圖上見有雁行排列的異常,說明該斷裂呈斷裂束出現,具有走滑特徵。由於上延圖中仍十分明顯,因此說明它延深較大。電性結構上斷裂(甘南段)兩側顯著不同,東側為統一低阻體,西側為高阻中有低速帶。中上地殼速度等值線斷裂兩側明顯錯位,東側呈下降趨勢。西側有兩個速度層面,而東側只有一個。斷裂淺部近直立狀,向深部逐漸向東緩傾,屬斷階式斷裂。該斷裂在莫霍面圖上也有顯示,是松嫩幔隆區深部的西部斜坡區與重要幔坳區的分界斷裂和盆地的西緣斷裂,對松嫩盆地的形成具有明顯的控製作用。該斷裂兩側北西向斷裂比較多育。

圖3-7 利用重力異常劃分的斷裂圖

孫吳-大慶-阜新斷裂(F5):位於松嫩盆地中部,走向北東。區域重力圖上,斷裂以西為依安-泰康重力低值帶;以東為寬緩的大面積區域重力正背景場。航磁主要表現為德都-大慶北東向正異常帶。該斷裂是深部構造分區中央上地幔凹陷帶與東部上地幔隆起區的分界斷裂,莫霍面形成明顯的深度陡變帶。據此推測它為切割深度達上地幔的岩石圈斷裂。

依蘭-伊通斷裂(F6):位於研究區東部,經伊通、舒蘭、依蘭、佳木斯到蘿北出境俄羅斯,向南西經吉林、沈陽與郯城-廬江斷裂相連。走向為北東40°~50°。區域重力場圖上斷裂顯示為大面積正異常和負異常的分界線。沿斷裂帶分布有一系列串珠狀重力正異常與負異常,兩側梯度變化較大。該斷裂由東西二支相互平行的北東向斷裂組成。在吉林市烏拉街以南兩斷裂間距20km,以北間距為8km以內,形成時間為白堊紀到新近紀,為一地塹型斷裂帶。沿線有著名的伊通火山群和缸窯嶺火山群。它切割了張廣才嶺岩漿岩帶與牡丹江斷裂,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斷裂。也是郯廬斷裂的一個分支。

在磁場圖上表現為串珠狀線性異常帶。在尚志附近,異常兩翼近於對稱,水平梯度大於10nT/km,向上延拓後合並為一個異常,表明有內傾特徵。依據1∶20萬航磁圖的模擬結果,斷裂呈漏斗狀地塹形式,深度較大。另外在重力異常圖上,多處表現北東向異常為北西向異常所錯動,尚志、延壽附近尤為突出。電性結構上西側為整體低阻體,東側在30km深處有殼內高導層。地震結果表明,該斷裂切割較深,可深達莫霍面。

敦化-密山斷裂(F7):走向北東,由敦化經穆棱、雞西、密山、虎林北部烏蘇里江進入俄羅斯境內。該斷裂在沈陽附近與郯城-廬江斷裂相接,是郯-廬斷裂在東北的重要分支斷裂。

斷裂帶由兩條高角度相對逆沖的主幹斷裂構成,為「逆地塹式」斷裂,地貌上表現為開闊的谷地,東北段與穆棱河谷分布基本一致。航磁表現為線性延伸的負磁異常帶,在雞西、牡丹江一帶顯示為兩種不同磁場的分界線;東北段在重力正異常背景上顯示出局部負異常封閉區。西南段表現出負異常背景上有正異常出現。重磁場的帶狀分布特徵顯示斷裂具有一定的寬度,一般在10~20km。

該斷裂經過多次活動,表現為明顯的左行走滑性質,斷裂東南盤向北東平移約240km。沿斷裂有大量新近紀玄武岩分布,說明斷裂很深。依據重力資料推斷,斷裂較陡略向西傾,屬逆斷層,斷距約為2~3km。地震資料顯示出該斷裂切過莫霍面,並略向西傾。

綏芬河-東寧-圖們斷裂(F8):沿中朝邊界延展,近南北走向,重力異常北段西側為負值區,東側有局部正異常出現;中段兩側均為負異常;南段經琿春進入俄羅斯境內,為正、負異常交替區。斷裂在異常形態不一,局部地段為小重力異常梯級帶上展布。

遜克-鐵力-尚志斷裂(F9):走向近南北,在地貌上主要表現為平原與山區的分界線。航磁圖上沿斷裂及其兩側分布有一系列南北向線性正異常和負異常,重力反映不同異常形態分界線。在鐵力以北顯示為等值線近南北平直分布。

該斷裂是小興安嶺-松嫩地塊與延壽地槽褶皺系的分界斷裂。斷裂東側為巨大的南北向分布的花崗岩帶;西側為寬闊的中生代松嫩盆地,該斷裂為深達上地幔的岩石圈斷裂。

牡丹江斷裂(F10):由寧安,經牡丹江、依蘭、佳木斯到嘉蔭過黑龍江進入俄羅斯境內。走向近南北。

斷裂在依蘭附近被北東向依蘭-伊通及佳木斯北部被近東西向富錦-小佳河斷裂切錯。斷裂南段主要沿牡丹江河谷分布,區域重力主要表現為南北兩個正異常圈閉區之間為小負異常圈閉帶。北段表現為鶴崗大面積正重力異常與伊春地區負異常的接合帶。在航磁異常圖上斷裂表現為南北向分布的負異常帶,兩側磁異常形成強烈反差:東側以平緩的正異常為特徵;西側為強烈線性延伸的正異常帶。重磁場的關系在斷裂以東為正相關區;以西為反相關區。斷裂兩側上地幔高導層深度明顯不同,西側100km,東側僅60km。殼內高導層自東向西逐漸加深。依地震資料,斷裂淺部近於直立,向下逐漸變緩,向西傾斜。斷裂方向與殼內高導層延伸方向一致,說明殼內高導層與牡丹江斷裂密切相關。

虎林-前進農場斷裂(F11):又稱大合鎮斷裂,走向近南北,南起虎林經迎春、前鋒農場,向東沿完達山北側進入俄羅斯境內。該斷裂為不同重磁場區的分界線,斷裂以東為重磁高值正異常區,重力異常呈現大的團狀圈封區;以西重力異常正值較低,形態為北東走向的小圈閉區。磁異常以西為低值負異常且走向分散。沿斷裂有動力變質帶,超基性岩體分布於南北兩段,北段見蛇綠岩套,說明該斷裂屬岩石圈斷裂。

赤峰-開原斷裂(F12):又稱華北地台北緣斷裂。該斷裂是華北地台與東北板塊的分界線,走向近東西。它又是不同特徵重磁場的分界線。斷裂以北的重磁異常的梯度比南側要小,異常走向北側不明顯,南側則以北東向居多。斷裂位置在區域重力場上主要以梯級帶形式出現。沿斷裂有超基性岩漿岩體,混合花崗岩帶和動力變質帶的分布,在吉林省磐石縣紅旗嶺附近出現蛇綠岩套,是典型的超岩石圈斷裂。

西拉木倫斷裂(F13):該斷裂沿西拉木倫河經開魯、通遼、長春南一直到吉林省的圖們然後進入朝鮮,走向近東西。具有一定的走滑性質。在重力場上通遼以西沿重力梯級帶展布;以東表現為兩種不同形態重力異常的分界線。斷裂深度和規模小於F11

加格達奇-雞西斷裂(F14):沿小興安嶺南側山前分布,走向北西。是松嫩地塊內兩個亞區的分界線。在重磁異常上也是異常形態的分界線。斷裂西南側,重力異常以正值為主,異常量級低緩;北東側,異常以負值為主,形成平均-10×10-5m/s2的小封閉圈沿小興安嶺方向展布。而在依蘭與雞西之間,重力異常形態與前者正相反,異常在斷裂北東側以正值為主,而西側以負值為主。在異常形態上,兩側也不一樣,北東側異常形態近東西向,而在西南側為近南北或北東走向。

以上14條斷裂均為岩石圈斷裂。從中看出以北東向斷裂為主;南北向和近東西向各有兩條;而北西向只有一條。從發育時間上看,東西、南北向斷裂早,北東向次之,北西向較晚。

除此之外,研究區還發育有地殼斷裂。根據重磁場特徵,可劃分11條。它們分別是漠河盆地南界斷裂(F1)、滿洲里-博克圖斷裂(F2)、扎魯特-開原斷裂(F3)、突泉-四平斷裂(F4)、烏蘭浩特-長春斷裂(F5)、扎賚特旗-吉林斷裂(F6)、齊齊哈爾-哈爾濱-牡丹江斷裂(F7)、孫吳-鶴崗斷裂(F8)、綏濱-雞西斷裂(F9)、富錦-小佳河斷裂(F10)以及佳木斯-雙鴨山斷裂(F11)不難看出,殼內斷裂以北北西走向為主,如F3、F4、F5、F6、F7和F8均屬北北西走向;近東西走向只有F1、F2、F10和F11四條;南北走向只有F9。從這些斷裂所處的位置及地質意義來講,F7、F11比較重要,所以這里只對這兩條斷裂進行簡單討論。

佳木斯-雙鴨山斷裂位於樺南隆起上,東西走向。重力等值線是一束東西走向的梯級帶,該斷裂又是南北兩側重力異常形態變化的分界線。南側異常呈塊狀近東西分布;北側異常呈北東分布。

齊齊哈爾-哈爾濱-牡丹江斷裂呈北西西走向,橫穿松遼盆地與張廣才嶺山區。在區域重力場圖上,斷裂兩側異常形態明顯不同,如齊齊哈爾與大慶段,斷裂東北側異常以正值為主,中間出現小負值圈閉區;而西南側異常以負值大圈閉形態為主。尚志與牡丹江段也是如此;西南側異常為負值且北東走向。航磁異常圖上,在齊齊哈爾與大慶段表現為磁異常梯級帶;大慶-哈爾濱與牡丹江段為磁異常扭曲帶。總體上看,磁異常沒有重力異常表現的明顯,說明該斷裂為沒有岩漿充填的殼內斷裂。另外在尚志附近重磁異常都有扭曲、平移和錯動形態,說明依蘭-舒蘭地塹在此處有走向上的折變,南段尚志-舒蘭為北東30°左右,北段尚志-湯原為北東25°左右。

根據黑龍江省區域地質志介紹,研究區處於古亞洲構造域和瀕太平洋構造域的交接復合部位。因此,形成了東西向構造被北東向構造改造、截切的復雜分布特點。研究區地殼斷裂(又稱區域性大斷裂)較多,其分布特點如下:東西向斷裂主要位於研究區西部,一般具有生成時間較早,繼承性活動強的特點。因而其往往切割其他方向的斷裂,常顯示逆斷層特徵。北東向斷裂數量多,主要分布於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及黑河一帶,常為平行地層走向的逆斷層或壓性兼剪性斷層,南北向斷裂主要分布研究區的中、東部,生成時間一般較早,顯示為逆斷層或走向斷層。北西向或北西西向斷裂較多,其生成時間一般晚於北東向斷裂,常常表現為北西向斷裂切割北東向斷裂。斷裂性質多為張性或張性兼剪性,這類斷裂往往發育在現代河谷或在中生代坳陷。

Ⅱ 鏡泊湖八大景點

1、鏡泊湖大孤山

是地殼斷裂後遺留下來的殘塊,主要是花崗岩。大孤山露出水面約150米,山上林林茂密。春暖花開時節,大孤山上開滿了杏花、李花、玫瑰花和興安杜鵑花等五顏六色的野花,絢麗多彩,故亦稱「花山」。

2、鏡泊湖小孤山

位於鏡泊湖中湖,距北湖頭六十餘華里,是地殼斷裂後留下的殘塊。小孤山高出水面十九米,面積為鏡泊湖大孤山的五分之一,大約2000多平方米。

3、吊水樓瀑布

又稱鏡泊湖瀑布,它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西南部,瀑布幅寬約70餘米,雨水量大時,幅寬達300餘米。落差20米 。它下邊的水潭深60米 ,叫「黑龍潭」。

4、白石砬子

白石砬子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縣的鏡泊湖邊,孤山前湖之左岸,是一座白石層疊、錯落有致的白崖島,為湖中名景之一。砬子為方言,指山上聳立的大岩石。白石砬子為鏡泊湖中「內八景」。

5、城牆砬子

位於鏡泊中部,小孤山西南的岸上,山岩峭立。山上有一座古城遺址,據考證,此處為渤海國上京路湖州故城,地勢險要,雖已歷經千年,但城牆大部分仍巍然屹立,可知其當年風貌,登城俯瞰,鏡泊風光,盡收眼底。

6、老鴰砬子

又稱老鴰山,在鏡泊湖的南部,是湖中一個小島,它像一隻老鴰卧在湖中,因此得名。山上蒼松翠柏,老鴰棲息林中。島上樹高林密,樹叉上老鴰巢穴星羅棋布。附近水域里還有鷺鷥、水雞、鴛鴦等水禽,所以此地又是水鳥的樂園。

7、道士山

實際上是一座島嶼,位於鏡泊湖的南部。駛過珍珠門,遙望湖之兩岸,有一山巒兀立湖中,它高出水面七十八米,這就是「道士山」。它左右各有一山環抱,猶如「二龍戲珠」。

8、鏡泊湖珍珠門

離城牆砬子不遠,湖上有兩座小島,宛若珍珠,對峙湖中,相距只10米,彷彿一道天然門戶。兩座小礁山宛若荷葉上浮動的晶瑩露珠,熠熠發光。這里世代相傳著許多盛產珍珠的故事。據說古時候珍珠門島上有家孫氏店房,過往者皆在此投宿。

Ⅲ 牡丹江經向構造體系

牡丹江經向構造體系,主要顯露於黑龍江省東部,故又稱東經向構造體系。它向北延入俄羅斯的布列亞山西側,向南延入朝鮮半島東北地區,其主要組成部分大體展布於東經128°~132°間。它包括佳木斯-老爺嶺古隆起帶及東西兩側的古生代坳陷帶,以及若干主要斷裂帶。

(1)佳木斯隆起帶

該帶又稱老爺嶺中間隆起帶,大體處於東經129°~131°間,呈南北向條帶展布,北過黑龍江延入俄羅斯,南由嘉蔭經鶴崗、佳木斯至穆棱-海林,被北東向的敦化-密山斷裂帶、長汀斷裂帶切,中段被依蘭-伊通斷裂和北西向塔溪-林口斷裂所穿切。它包括西張廣才嶺邊緣隆起帶。其東西寬約170km,南北長大於700km。帶中出露有新元古界黑龍江群綠片岩、碳酸鹽岩系,為深海閉塞環境產物。在麻山地區,新太古界麻山群組成古陸核,古元古界為陸緣活動型建造,呂梁運動(興東運動)褶皺隆起,靠近古陸核為南北向短軸背斜、向斜,非原地型花崗閃長岩將被破壞的古陸核鑲嵌在古元古代近南北向褶皺帶內。中元古代陸殼上隆導致晉寧期陸殼拉張,形成蘿北太平溝、依蘭、牡丹江3個南北向斷陷槽。早晉寧運動(1000Ma左右),在裂陷軸部形成了黑龍江群變質岩系(922Ma,但大部分同位素年齡反映為顯生宙)和同構造期花崗閃長岩、構造期末白雲母綠簾石花崗岩,將區內北東向褶皺帶與古陸焊結,形成兩者復合的古構造格局。晚亞寧期局部地帶形成馬家街群高綠片岩-低角閃岩相變質岩,晚晉寧運動(800~850Ma)褶皺隆起,有白雲母電氣石花崗岩侵位。震旦紀(張廣才嶺旋迴)在佳木斯隆起帶西部(即牡丹江斷裂以西)發育成活動型槽地,形成張廣才嶺群和黃松群,震旦紀末褶皺隆起成為佳木斯地塊西緣的西邊緣隆起帶,東南部則形成北東向的太平嶺構造帶。早加里東期以隆起為主,僅蘿北東部和興凱湖地區局部沉降形成下寒武統蓋層,缺失中寒武統-志留系;華力西期這一隆起帶仍處於抬升剝蝕階段;晚印支運動有大量花崗岩侵位,形成強大的印支期花崗岩帶;燕山期在鶴崗、嘉蔭兩凹陷形成含煤盆地。

(2)寶清-密山南北向褶斷帶

該帶處於佳木斯隆起帶以東,呈南北向且向西微突的弧形展布,北被江「三江」盆地掩蓋,東與完達山活動構造帶毗鄰,它是隆起帶與活動帶間的過渡地帶,主要形成於晚古生起西側呈南北展布,在這套變質岩系中有高壓低溫變質礦物,主要有藍閃石、多硅白雲母、黑硬綠泥石、紅簾石、鐵鋁榴右等,藍閃石類礦物可分出3個世代,第三世代應力作用明顯。

熱點內容
玫瑰橘子皮 發布:2025-09-14 14:52:52 瀏覽:911
七夕詩小學 發布:2025-09-14 14:37:09 瀏覽:537
女人紋玫瑰花有忌悔沒 發布:2025-09-14 14:16:55 瀏覽:575
櫻花任務是百合嗎 發布:2025-09-14 14:07:00 瀏覽:728
荷花薔薇招財 發布:2025-09-14 14:05:21 瀏覽:97
關於玫瑰的微信昵稱 發布:2025-09-14 14:04:24 瀏覽:589
策藏百合 發布:2025-09-14 13:49:37 瀏覽:75
澳門花藝設計 發布:2025-09-14 13:49:06 瀏覽:717
七夕針穿紅線 發布:2025-09-14 13:43:43 瀏覽:237
用扇子插花 發布:2025-09-14 13:23:26 瀏覽: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