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陳淳墨牡丹

陳淳墨牡丹

發布時間: 2023-06-20 01:54:17

1. 陳淳徐渭對中國花鳥畫發展有什麼貢獻

陳淳
是繼沈周、唐寅之後對水墨寫意花鳥畫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的畫家。
明清以來畫家,尤其在花鳥畫方面,受他的影響很深。他與徐渭齊名,人稱「青藤白陽」。
他繪山水,效法米友仁、高克恭,水墨淋漓,頗得氤氳之氣。他的潑墨之功,往往見於畫煙雲之中。在寫意花卉方面,陳淳獨得玄門,筆法揮灑自如,富有疏朗輕健的風姿,用墨設色,則如徐沁所謂「淺色淡墨之痕俱化矣!」王世貞在《州續稿》中說:「勝國(元朝)以來,寫花卉者無如吾吳郡,而吳郡自沈啟南(周)後,無如陳道確,陸叔平(治)」。近代畫家如蒲華、吳昌碩,齊白石等,在詩文題書畫中,都對陳淳做出了極高的評價。明萬曆年間即有人曾評價過陳淳在花卉方面的造詣和聲譽都超過了文徵明,成為繼沈周之後的吳門大家。

徐渭
徐渭的繪畫新穎奇特,打破了花鳥畫、山水畫、人物畫的題材界限,水墨大寫意花鳥筆勢狂逸,墨汁淋漓,是寫意花鳥畫成熟的標志。與陳淳並稱為「青藤」、「白陽」。徐渭在《書謝時臣淵明卷為葛公旦》中指出:「……畫病,不病在墨輕與重,在生動與不生動耳。」他對後來清代八大山人、揚州八怪都有很大影響。例如,鄭燮自稱「青藤門下一走狗」。近代畫家齊白石曾說:「青藤、雪個、大滌子之畫,能橫塗縱抹,余心極服之,恨不生前二百年,為諸君磨墨理紙。諸君不納,余於門之外,餓而不去,亦快事故。」吳昌碩說:「青藤畫中聖,書法逾魯公。」
潑墨寫意畫,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時期的中國,美術正處在學習古人與創新兩種意識碰撞的特殊階段。水墨寫意畫迅速發展,以徐渭為代表的潑墨大寫意畫非常流行,名家出現很多,技法也不斷更新,徐渭憑借自己特有的才華,成為當時最有成就的寫意畫大師。他的寫意水墨花鳥畫,氣勢縱橫奔放,不拘小節,筆簡意賅,用墨多用潑墨,很少著色,層次分明,虛實相生,水墨淋漓,生動無比。他又融勁健的筆法於畫中,書與畫相得益彰,給人以豐富的想像。
似與不似之間,徐渭的潑墨寫意花鳥畫,別開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鳥畫,兼收各家之長而不為所限,大膽變革,極具創造力。其寫意畫,無論是花卉還是花鳥,皆一揮而就,一切盡在似與不似之間,對筆下的四時花木,畫家運用勾、點、潑、皴等多種筆墨形態,將牡丹之雍容、紫薇之雋秀、竹子之蕭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潔的神韻刻畫的入木三分,分別舒展九尺與五尺的梧桐和芭蕉,直沖畫外,不見首尾,與密如驟雨的葡萄、虯如蟠龍的藤蔓構成了巨大的張力,充溢在畫面中的縱橫之氣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有。他的水墨葡萄,串串果實倒掛枝頭,水鮮嫩欲滴,形象生動,茂盛的葉子以大塊水墨點成,風格疏放,不求形似,代表了徐渭的大寫意花卉的風格。豐富的運動軌跡與濃淡、徐疾、大小、干濕、疏密程度各異的筆蹤墨韻,無不具備振筆疾書的即興性和不可重復性,呈現出中國繪畫中最為強烈的抽象表現主義。這不是一般的描摹物象,而是藝術的加工,使其蘊含某種內在的氣質、精神,這種氣質、精神又使欣賞者有如臨其境之感。徐渭筆下的南瓜、菊花圖,一氣呵成,驅墨如雲,氣勢逼人,同時又恰如其分的駕馭筆墨,輕重、濃淡、疏密、干濕極富變化。墨法上既呈隨意浸滲的墨暈,又見控製得宜的濃淡。
書中有畫,畫中有書。徐渭是一個書法家,在繪畫中,他將自己的書法技巧和筆法融於畫中,使人覺得他的潑墨寫意畫簡直就是一幅慷慨淋漓的蒼勁書法。徐渭的書法造詣很高,其跌宕縱橫的筆法有助於繪畫藝術的巧妙變化,如畫墨荷、葡萄,大刀闊斧,縱橫馳騁,沒有深厚的書法功力是難以做到的。徐渭的書法和畫法都極為嫻熟,功底深厚,他的題字,如他的潑墨寫意畫,縱橫不羈,洋洋灑灑;他的潑墨寫意畫,融合了精熟的筆法,意趣橫生,極富韻味。

2. 簡述明代陳淳,徐渭花鳥畫作品特點

陳淳,
他的有些作品,所畫質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畫法的影響,
從他現存作品中即可見風格和用筆,既能放得開,又能收得住。在繪畫史上,陳淳與徐渭並稱為"白陽、青藤",
陳淳的繪畫當屬文人雋雅一路的,即"白陽"一派畫家。他繪山水,效法米友仁、高克恭,水墨淋漓,頗得氤氳之氣。他的潑墨之功,往往見於畫煙雲之中。在寫意花卉方面,陳淳獨得玄門,筆法揮灑自如,富有疏朗輕健的風姿,用墨設色,則如徐沁所謂"淺色淡墨之痕俱化矣!"開明代寫意花鳥畫新格局。筆墨簡潔精練,風格疏爽,追求閑適寧靜的意趣。他在水墨的表現上,能掌握生紙性能,使墨與水分開,從而產生前所未有的種種微妙變化。明清以來畫家,尤其在花鳥畫方面,受他的影響很深。他與徐渭齊名,人稱「青藤、白陽」。
徐渭
他的寫意水墨花鳥畫,氣勢縱橫奔放,不拘小節,筆簡意賅,用墨多用潑墨,很少著色,層次分明,虛實相生,水墨淋漓,生動無比。他又融勁健的筆法於畫中,書與畫相得益彰,給人以豐富的想像。
徐渭的潑墨寫意花鳥畫,別開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鳥畫,兼收各家之長而不為所限,大膽變革,極具創造力。其寫意畫,無論是花卉還是花鳥,皆一揮而就,一切盡在似與不似之間,對筆下的四時花木,畫家運用勾、點、潑、皴等多種筆墨形態,將牡丹之雍容
、紫薇之雋秀、竹子之蕭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潔的神韻刻畫的入木三分,分別舒展九尺與五尺的梧桐和芭蕉,直沖畫外,不見首尾,與密如驟雨的葡萄、虯如蟠龍的藤蔓構成了巨大的張力,充溢在畫面中的縱橫之氣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有。他的水墨葡萄,串串果實倒掛枝頭,水鮮嫩欲滴,形象生動,茂盛的葉子以大塊水墨點成,風格疏放,不求形似,代表了徐渭的大寫意花卉的風格。豐富的運動軌跡與濃淡、徐疾、大小、干濕、疏密程度各異的筆蹤墨韻,無不具備振筆疾書的即興性和不可重復性,呈現出中國繪畫中最為強烈的抽象表現主義。這不是一般的描摹物象,而是藝術的加工,使其蘊含某種內在的氣質、精神,這種氣質、精神又使欣賞者有如臨其境之感。徐渭筆下的南瓜、菊花圖,一氣呵成,驅墨如雲,氣勢逼人,同時又恰如其分的駕馭筆墨,輕重、濃淡、疏密、干濕極富變化。墨法上既呈隨意浸滲的墨暈,又見控製得宜的濃淡。雖然被徐渭自稱「戲抹」,然而在寫意中仍生動的傳達出了花果的不同秉性和生韻。它的梧桐圖,只以潑墨筆法繪其一小部分,卻有使人聯想到挺拔正直的參天梧桐。正如翁方綱所說:「紙才一尺樹百尺,何以著此青林廬。恐是磊落千丈氣,夜半被酒歌噓唏。」
(《復初齋詩集》)徐渭以其精湛的筆法,在似與不似之間,為欣賞者營造出一片開闊的審美天地。

3. 你能舉出徐文長他的作品嗎

徐渭(1521~1593),字文清,後改字文長,別號青藤、天池、田水月等,明山陰人。我國明代晚期傑出的文學藝術家,列為中國古代十大名畫家之一。
徐渭多才多藝,在書畫、詩文、戲曲等領域均有很深造詣,且能獨樹一幟,給當世與後代都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其畫能吸取前人精華而脫胎換骨,一改因襲模擬之舊習,喜用潑墨勾染,水墨淋漓,重寫意慕生 ,不求形似求神似,以其特有之風格,開創了一代畫風。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工,以花卉最為出色,公認為青藤畫派之鼻祖。
所著有《徐文長全集》、《徐文長佚草》及雜劇《四聲猿》,戲曲理論《南詞敘錄》等

4. 書畫美術

菏澤市(郵編:274000 電話區碼:0530)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與江蘇、河南、安徽三省接壤,位於北緯34°39〃--35°53〃,東經114°48′--116°24′。轄牡丹區、鄆城、鄄城、曹縣、定陶、成武、單縣、巨野、東明八縣一區和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007年人口887.6萬,面積12239平方公里。[1]
菏澤歷史
菏澤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古稱"天下之中"(史記)。別稱:中國牡丹城、曹州。相傳堯、舜、禹等著名氏族部落首領都曾在這一地區活動,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孫臏、農學家氾勝之、經濟學家劉晏、文學家溫子升等大批聖賢,都出生在這里,商湯時期的三朝元老伊尹、「商界鼻祖」范蠡經商、劉邦登基稱帝、曹操成就霸業、黃巢起義、宋江聚義等都發生在菏澤。境內仍保留著永豐塔、堯王墓、蚩尤冢、陳王台、范蠡湖、孫臏故里、秦王洞、宋江故里等100多處名勝古跡。是我國著名的牡丹城、書畫之鄉、戲曲之鄉和武術之鄉。被稱為「三鄉一城」。[1]
菏澤書畫概況
菏澤市歷史上書畫名人眾多,宋代晁補之、李昭己、何氏家庭、曹氏家庭都為書畫藝術留下了寶貴歷史遺產。較知名的近代書畫家有牛千古、卜昭信、張鳳集、李眉川等,現代有吳東魁、王兆石、晁楣、田伯平、何方華、張得蒂、包備五、魯風、劉昌傑、高觀凌、於玉軍、李明晉、曹明冉、馮訓文、李玉鳳等。真正群眾性的書畫熱活動是伴隨著改革開放而興起的。近年來發展較快,習書畫者眾多,書畫熱遍及城鄉,各級各類書畫展覽活動不斷,書畫隊伍逐漸壯大,老作者寶刀不老,後起之秀接連涌現。全市成立有各類書畫協會、書畫研究會等20多個,全國書協、美協會員5人,省級美協、書協會員200多人,每年舉辦各類書畫比賽、展覽、筆會等活動上百次,建有各類書畫、美術專業脫產(業余)校(班)近百處。全市書畫營銷門市300多個,從業人員2000多人,形成了一個產、供、銷一條龍的文化產業大軍。目前,菏澤的書畫產業已形成城市、鄉村於一體的網路,如菏澤城內的馬海書畫產銷一條街、曹縣邵庄農民書畫之鄉已初具規模,巨野縣被中國文聯授予「中國巨野農民繪畫之鄉」的稱號,該縣農民書畫作者近2000人,年書畫產值達2000多萬元。曹州書畫院作為全國地市級最大的書畫院,建院以來已舉辦書畫展覽200多次。[1]
菏澤書畫發展史
菏澤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不僅以國花牡丹名聞天下,而且以其繁榮發展的書畫藝術飲譽海內。 菏澤書畫歷史淵源流長,名人輩出。據宋史.燕肅傳載:燕素(曹州人),長詩文書畫,其作品多入妙品,以及北宋晁補之兄弟(鉅野人)、元代商挺(曹州人),至明代曹州何氏家族(何永勻,何永健四代孫)以詩書藝傳家,歷代不衰。清代馬延熙、郭如儀、劉琨、田如燴等皆為當時書畫名家。近代以來,著名書畫家牛千古、鄭樹屏、李楣川等都為菏澤地區的書畫藝術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2]
建國以來,菏澤的書畫藝術有了更快的發展。涌現出一大批才華橫溢、有較高藝術水平和影響的書畫家,如中國版協付主席、北大荒創始人晁楣先生、著名國畫藝術家田伯平先生、著名雕塑家龐媛女士,以及何方華、魯風、吳東魁等。他們在國內或國外都有一定的影響和名氣。目前,我區有國家級畫家5人,分別是許汝良、梁兆存、王福增、黃恩濤、上官超英,省級畫家88人,如李榮海、董洲、成弘夫、王進、周慶漢等,地區級200多人。[2]
各種類型的書畫組織遍布菏澤,美協、書協、文化藝術單位和民間書畫組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書畫組織網路。現有各類書畫協會、學會、畫店等100多家,其中影響最大的數曹州書畫院。 [2]
菏澤書畫藝術的存在與發展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據不完全統計,全區有全國、省級美術協會員近300人,參加全國書畫函授學習的達3000多人,參加地市級書畫培訓班的達數萬人。目前,書畫作品業已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經濟交往,聯誼會友的重要禮品。為滿足廣大書畫愛好者的需求,菏澤每年都舉行近百次不同規格的書畫展覽,推動了書畫藝術的提高和普及。 [2]
菏澤市巨野縣農民書畫展飲譽省城巨野縣民間書畫藝術展覽08年在省美術館開展,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朱正昌、副省長蔡秋芳、省文化廳廳長張長森等領導同志和省內書畫界部分知名人士參加了展覽活動。 [2]
巨野縣民間書畫藝術展覽作為山東省創建社會文化先進縣成果展演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由省文化廳主辦。此次展覽匯集了巨野縣39位書畫家的340多幅作品,代表了巨野縣書畫創作的最高水平。作品真實地表達了基層群眾的現實生活,生動反映了在新的時代農民群眾嶄新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在展覽開幕式上,朱正昌、蔡秋芳、張長森等為展覽剪綵,並向參展作者代表頒發了榮譽證書。 [2]
曹州書畫院創建於1985年10月,佔地一萬六千平方米,建築面積九千多平方米,是集書畫研究、創作、展覽、交流、收藏於一體的文化事業單位。目前為全國地市級規模最大的畫院。 [2]
曹州書畫院建築既有傳統的民族特色,又有現代的園林風格,院內藤廊、亭台、假山、噴泉、千字文石刻壁,松竹斗奇,百花爭艷,景觀幽雅,宜書宜畫,已成為菏澤對外開放的窗口,書畫活動的中心,參觀旅遊的重要景點和愛國注意教育基地,並常年對外開放。東西兩大展廳,面積九百多平方米,先後承辦、舉辦各種展覽二百多場次;曹州碑廊全長四百多米,內容以反映菏澤風光、贊美曹州牡丹為主題,並刻制了部分歷史名人的肖像和事跡。作品多出自當代書畫名家之手,也刻制了數位偉人和先賢的手跡,具有強烈的民族性、鮮明的地方性和高超的藝術性;曹州書畫家作品陳列館陳列的作品均系菏澤書畫名家之精心創作,代表了菏澤書畫藝術的最高水平;晁楣版畫藝術陳列館所藏80幅精品是晁先生無償捐獻的,作品以當年人們開墾"北大荒"熱火朝天的創業精神和壯麗景觀為主要內容,融歷史性、藝術性為一體,展示了晁楣先生高超的版畫藝術水平。由此,書畫院被譽為"藝苑奇葩"、"畫宮無雙"、"民族文化的基地,書畫藝術的殿堂"。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炳森先生贊道:"靈根天降魯西南,魏紫姚黃墨牡丹。更著曹州書畫府,蒞臨皆有十分緣"。書畫院的獨特魅力,吸引著八方來賓。建院以來,共接待國內外參觀遊客人八十餘萬人次。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李錫銘,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吳學謙,全國人大委員會副委員長王光英、何魯麗,全國政協副主席萬國權等,先後視察了曹州書畫院,並給予了高度評價。[2]
曹州書畫院1985年聘請舒同先生為首席顧問,蘇毅然、崔子范、許麟廬、於希寧、劉炳森、劉藝為名譽院長,院外畫師120多名。兩次應邀赴中南海為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創作書畫作品65幅。15年來,在中央、省級報刊發表書畫作品二千餘幅,入選國家、省級展覽六百餘幅,外出辦展六十餘次。先後編輯出版了《劉炳森楷書曹州書畫院碑記》、《當代中國花鳥畫集》、《牡丹杯大獎賽作品選》、《曹州碑林作品集》和《曹州書畫院》等大型精裝畫冊。2000年4月舉辦中國文聯黨組書記高占祥大型牡丹攝影作品展,《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大眾日報》、山東電視台、香港衛視中文台、日本有關新聞機構等一百多家新聞單位對書畫院及書畫家進行了專題介紹或新聞報道。[2]
另外,建於書畫院內的趙登禹紀念館,以大量翔實的文字和圖像資料再現了菏澤籍抗日名將趙登禹將軍各個時期的光輝業績,熱情謳歌了趙登禹將軍崇高的民族氣節和為國捐軀的愛國主義精神。
曹州書畫院被評為地市級"文明單位"、"文明窗口單位"、"省級衛生先進單位","山東省文化下鄉先進集體"、地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2年,被國家旅遊局收入《中國旅遊信息庫》;1997年,入編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旅遊協會、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中國博物館協會主編的《中國著名風景名勝旅遊景區大觀》,被列入全國著名景區景點500家;2000年中國文聯在曹州書畫院設立"中國文聯文藝家生活創作基地"。[2]
位於曹州書畫院的曹州碑廊分別於1985年和1995年兩期施工落成,全長近500米,刻碑四百餘塊,目前為全國最長的碑廊。碑廊內容多以贊頌國花牡丹的歷代詩詞和牡丹風采為主,其中有部分歷史名人和偉人的手跡,也有舒同、啟功,藏克家、黃苗子、唐雲,沈鵬、劉炳森、武中奇、沙孟海等現代名家的作品,同時還刻制了數塊反映曹州歷史名賢和名貴牡丹品種的繪畫作品,以豐富多才的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形成了一個集現代書法家作品之大成,熔牡丹文化於一體的亮麗景觀,吸引著上萬遊客前來觀光,在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培養書畫藝術人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
巨野縣的書畫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最早可上溯到秦漢時期,到了宋代,頗具建樹,清代和民國時期發展迅速,形成了以劉藻為代表的一個書畫家群體,留下了大量的碑貼、畫本。 [2]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巨野縣以黃恩濤、王世超、董森、梁福根、鄒德玲、劉新義、王廣雲、李世群為代表的廣大書畫藝術工作者繼承和發揚傳統書畫藝術,植根巨野這片沃土,用丹青繪志抒懷,把全縣的民間書畫藝術又提高到一個新水平。[2]
目前,全縣擁有國家和省級美協會員二十多人,市縣級會員九百多人,市級以上參展作品一千餘幅,群眾性的各類書畫組織遍布全縣,書畫研究會、美術家協會、麟州書畫社等組織已成為廣大書畫愛好者學習交流的場所。全縣集創作、銷售、裝裱於一體的大型繪畫點達三十餘處,以姚貴元、王傳學、黃呈進、常進等為代表的農民繪畫創作學習班、加工點和以工筆牡丹為主的產銷網路,遍布全縣十多個鄉鎮,獨山鎮劉庄村等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書畫專業村。全縣常年在外地從事書畫銷售的人員達六十餘人,年銷售書畫作品二十餘萬幅,年產值達二千餘萬元。 [2]
巨野縣書畫藝術的蓬勃發展,引起上級領導的高度重視。2000年被中國文聯命名為「中國巨野農民繪畫之鄉」,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高占祥發來了賀信。繪畫之鄉的命名提高了巨野農民書畫的知名度,為巨野縣農民書畫走向市場、形成書畫產業奠定了基礎。 [2]
2001年,中國巨野農民書畫家協會、中國巨野農民書畫銷售總公司成立。為了向外界充分展示巨野書畫藝術的風采,該縣多次遠赴上海、嘉興、西寧、西安等地組織農民畫家舉辦作品展覽,並與香港、北京等地的藝術中介機構保持熱線聯系,積極開拓書畫市場。 [2]
2002年,中國巨野農民書畫院暨巨野農民書畫研究會成立,為菏澤文化大市的創建添了新的亮點。兩個組織薈萃巨野書畫精英,集研究、創作、培訓、銷售功能於一體,內靠基地,外聯市場,實行市場化運作,充當巨野縣書畫產業「橋頭堡」,打響「中國巨野農民書畫」品牌,從而帶動全縣文化產業的發展。[2]
編輯本段福建省詔安縣地理位置
詔安縣,福建省漳州市轄縣,地處福建省最南端,是海西對接珠三角的「橋頭堡」,是著名的「中國青梅之鄉」和「書畫藝術之鄉」,也是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素有「福建南大門」、「閩南大溫室」之稱。[3]
書畫起源與發展
詔安書畫,始自唐代。唐開元年間,著名書法家鍾紹京貶任懷恩縣尉,其人「字畫妍媚,遒勁有法」,其書風對九龍江流域書畫藝術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宋代,陳景肅、翁待舉等漸山七賢和應他們邀請來訪的丞相陳俊卿、梁克家,知州朱熹,學者陳淳、林用中,以及避禍隱居九侯山的江南趙嘉客、洛陽周直言等人的詩文書畫,豐富了詔安的書畫藝術。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起先後興辦的石屏、漸山、丹詔等書院,促進了詔安書畫的交流與發展。元代,到九侯山掛錫的僧無礙倚崖題刻的「九侯名山」4個擘窠大字,為閩省金石之寶,對詔安書法起了一定影響。
明代末年,詔安書畫風氣鼎盛,先後出了沈起津、徐登第、方映辰等書畫名家。當時,詔安文人墨客崇尚題記碑刻。至今,詔安城鄉還保留著大量的明代碑石題記、牌坊榜書,挺拔遒勁,嘆為觀止。沈起津的《雙屏泰山廟記》被譽為碑林瑰寶。
清代,隨著海運業的發展,詔安許多書畫家趁商旅之便,南下潮、汕、穗,北上滬、甬、揚、津、京等地,拜會各方名家,交流取經。而外地書畫家也不斷來詔交流,使詔安書畫家擴大了視野,提高了技藝水平。詔安書壇畫苑一時名家輩出,出現了康瑞、劉國璽、謝廷爚、沈錦州、沈瑤池、謝琯樵、汪志周等書畫名人。當時從北方學成回詔的沈錦州在繼承詔安傳統文人畫的基礎上,大膽吸取北派畫風,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詔安畫派」,他畫風蒼勁,韻致清麗;著色偏重赭石花青,孤冷淡雅,自成一格。後由其學生沈瑤池、謝琯樵繼承發揚他的藝術風格,在各地產生重大影響,被稱為「閩派」。謝琯樵還東渡台灣,作畫授徒,被譽為台灣畫壇的開山祖師。
清末民國時期,詔安書畫家達80多位。馬兆麟等書畫家,大膽吸收海派之長,使詔安書畫在傳統的基礎上呈現出新的風貌。 新中國成立後,詔安相繼出現林林、沈福文、沈柔堅、林仰崢、韓柯、沈錫純、沈耀初、許海欽等馳名中外的書畫家,以及在藝術上頗有建樹的謝有秋、沈漢楨、徐序行、許沙洛、沈榮添、高繼文、沈吉文和一批中青年書畫家。
改革開放20年來,詔安書壇畫苑,新人輩出,能書善畫者參加各級美協、書協的有近百人之多,許多作品入選全國展覽並獲獎。《中國美術家名人辭典》記載歷代詔安籍書畫家23人;中國美術家協會13個常務理事中,詔安籍畫家就佔了2位,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之職也曾由詔安人擔任,詔安書畫家在海內外藝壇盡領風騷。
1993年被文化部正式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詔安書畫名家
「三沈」:沈福文、沈柔堅、沈耀初
用書畫看詔安
從2008年至今,詔安縣先後舉辦四屆青梅節暨書畫藝術節,大力弘揚詔安書畫藝術,同時也邀請CCTV《歡樂中國行》《激情廣場》《紅星藝苑》等欄目助陣,將節會推向巔峰,使得詔安書畫產業蓬勃發展,對詔安書畫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做響品牌,具有重要意義。
編輯本段甘肅省通渭縣
處在渭河北岸支流牛谷山中上游的通渭縣,是東漢著名詩人秦嘉,徐淑夫婦等古代優秀人物的故里。長期以來,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通渭人以書畫作為表現感受的載體,城鄉村野處處散發出書畫藝術的幽香,營造出了濃烈的藝術氛圍,被人們稱為「通渭現象」。通渭人的書法作品風格多樣,蘊涵著傳統的技藝和不斷的創新意識。美術作品又有別於陝西戶縣,天津楊柳青的農民畫,風俗畫。而以地道的文人畫成其一大亮點。1986年,通渭書畫作品進京展出。
1992年,被文化部正式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5. 徐文長作品有哪些

徐文長 明清兩代,出現過不少多才多藝的文人。不過象徐文長那樣,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能獨樹一幟,給當世及後代留下深遠影響的,卻也頗為難得。他的詩,袁中郎尊之為明代第一,他的戲劇,受到湯顯祖的極力推崇,至於繪畫,他更是我國藝術史上成就最為特出的人物之一。鄭板橋對徐文長非常敬服,曾刻一印,自稱「青藤門下走狗」。近代藝術大師白石老人,也對他深為傾慕。然而,徐文長的一生卻很不幸。他雖然有著強烈的功名事業心和報國願望,卻連舉人也不曾考取,中年因發狂殺妻而下獄七載,晚年靠賣字畫甚至賣書賣衣度日,終於潦倒而死。老百姓倒是十分喜愛他的,至今在浙江還流傳著許多徐文長的故事。他在紹興的故居——青藤書屋,歷盡四百餘年的人世滄桑,還依然保存,維系著後人對這位富有平民氣息的文學藝術家的長久懷念。
^^一、才名早揚屢試不售
徐文長,名渭,文長是他的字。又號青藤山人、天池生、田水月等。明正德十六年(1521)出生於山陰(今紹興)一個趨向衰落的大家族。他的父親徐鏓做過四川夔州府的同知,原配童氏,生下徐淮、徐潞兩個兒子,繼娶苗氏,不曾生育,晚年納妾生下徐文長,在文長出生百日後就死了。此後徐文長由嫡母苗夫人撫養到十四歲,苗氏死後,隨長兄徐淮生活,直到二十一歲入贅潘家。雖然出生在官僚家庭,但徐文長早年的生活並不愉快。他的生母是個婢女,在家中自然毫無地位。嫡母苗夫人將徐文長當作親骨肉撫養,寄予期望;但或許正因為這個緣故吧,在文長十歲那年,苗夫人就把他的生母逐出了家門。幼年奪母,對徐文長是一個很大的刺激。雖然二十九歲那年他得以把母親接回自己家中,但直到垂暮之年,他仍然不能忘懷這件事情。由於徐文長是庶出,而兩個嫡出的哥哥又比他年長二三十歲,所以徐文長在家中也沒有什麼地位。他年青時考秀才未取,在給督學官員要求復試的上書中這樣說道:「學無效驗,遂不信於父兄。而況骨肉煎逼,箕豆相燃,日夜旋顧,惟身與影!」顯得很悲憤。成年後家道中衰,徐文長入贅婦家,生活當然也不那麼自在。一個機警敏感的人,在如此坎坷的境遇中長成,自然容易養成執拗和偏激的性格。
徐文長生性極為聰慧。他六歲讀書,九歲便能作文,十多歲時仿揚雄的《解嘲》作《釋毀》,轟動了全城。當地的紳士們稱他為神童,比之為劉晏、楊修。二十來歲時他與越中名士陳海樵、沈鍊等人相交往,被列為「越中十子」之一。沈鍊曾誇獎他說:「關起城門,只有這一個。」據說在一次酒宴上,主人有意為難徐文長,指著席上一件小東西請他作賦,暗中卻命童僕捧上丈余長的紙卷。徐文長立身把筆,一氣寫盡,驚倒了滿座的人。
自幼以才名著稱鄉里的徐文長,一向頗有些自負自傲,對功名事業充滿了嚮往,然而在科舉道路上卻屢遭挫折。二十歲那年,他結結巴巴地考中了個秀才,此後一次又一次參加鄉試,直到四十一歲,考了八次,始終也未能中舉。其間二十六歲時喪妻,從潘家遷出,以教書糊口;三十七歲時應胡宗憲之邀,入幕府掌文書。徐文長在科舉中一再失敗,並不是偶然的。他少年時便喜歡博覽群書,討厭八股文字,加之個性顯露,情感張揚,恐怕確實寫不出合格的、規行矩步而陰沉死板的八股文來。不過徐文長雖然明知八股文毫無用處,對一些從科舉出身而絕無才學的官僚一向嗤之以鼻,但這畢竟是舊文人在政治上的唯一出路。屢試不售,前途無望,對徐文長是沉重的打擊。他暮年作《自作畸譜》,還特地記下了六歲入學時所讀的杜甫《早朝》詩句:「雞鳴紫陌曙光寒」,流露出無窮的人生感慨。
^^二、從戎幕到牢獄
徐文長通常給人以恃才縱誕的印象,不過他也是一個關心社會政治,富有愛國熱情的人。嘉靖時期,東南沿海遭受倭寇的頻繁侵擾,由於兵備鬆弛,官吏無能,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慘重損失。徐文長一方面以詩歌對此進行尖銳的抨擊,一方面滿懷熱忱地投入到抗倭戰爭中。他雖然身無一職,卻幾次換上短衣,冒險隨軍隊來到前線,觀察形勢,然後記錄下戰事的經過,分析成敗的原因,向有關官員提出破敵的方略。這些文章大都寫得比較切實,不同於一般的書生議論。
嘉靖三十六年(1557),徐文長以才名為總督東南軍務的胡宗憲所招,入幕府掌文書。這是徐文長一生中最得意的時期。入幕之初,他為胡宗憲作《進白鹿表》,受到皇帝的賞識。自此胡宗憲對他更為倚重,對他放任的性格,也格外優容。陶望齡《徐文長傳》記載說:徐文長常常與朋友在市井飲酒,總督府有急事找他不到,便深夜開著大門等待。有人報告胡宗憲,說徐秀才正喝得大醉,放聲叫嚷,胡宗憲反而加以稱贊。當時胡宗憲權重威嚴,文武將吏參見時都不敢抬頭,而徐文長戴著破舊的黑頭巾,穿一身白布衣,直闖入門,縱談天下事,旁若無人。在總督府中,徐文長究竟為抗倭戰事做了些什麼,已難以考實。不過,以徐文長的身份,以他好奇計喜談兵的性格,以他素來對於抗倭戰爭的熱情,可以斷定徐文長是參預了不少重要機謀的。在他留存的《擬上督府書》等文章中,也確實可以看到一些中肯的意見——雖然他所提出的治兵之術未免有些峻刻。
當然在幕府中也有許多不如意的事。胡宗憲出於各種原因,與權臣嚴嵩來往甚密,而徐文長是痛惡嚴嵩的,他最親近的友人沈鍊就因參刻嚴嵩而遭到殺害。但徐文長又不得不代胡宗憲寫了一些吹捧嚴嵩的文字,這真是文人的悲劇。
嘉靖四十一年(1562),嚴嵩被免職,徐階出任內閣首輔。在徐階的策動下,胡宗憲受到參劾,並於次年被逮捕至京(後來因平倭有功,只受到免職處分),徐文長也就離開了總督府。到嘉靖四十四年,胡宗憲再次被逮入獄,死於獄中,他原先的幕僚也有好幾人受到牽連。徐文長生性本來就有些偏激,連年應試未中,精神上很不愉快,此時他對胡宗憲被構陷而死深感痛心,更擔憂自己受到迫害,於是對人生徹底失望,以至發狂。他寫了一篇文辭憤激的《自為墓誌銘》,而後拔下壁柱上的鐵釘擊入耳竅,流血如迸,醫治數月才痊癒。後又用椎擊腎囊,也未死。如此反復發作,反復自殺有九次之多。嘉靖四十五年,徐文長在又一次狂病發作中,因懷疑繼妻張氏不貞,將她殺死,因此被關入監牢。
初入獄時,生活自然是痛苦的。徐文長身帶枷鎖,滿身蟣虱,冬天雪積床頭,冷得發抖,連朋友送來的食物也被搶走。後來他的許多朋友為解救他而四處活動,才使待遇有所改善。其中援助最為有力的,先是禮部侍郎諸大綬,後是翰林編修張元忭(他是明末著名散文家張岱的曾祖父),他們都是徐文長的至交,又都是狀元出身,頗有聲望。在這些朋友的解救下,徐文長坐了七年牢,終於借萬曆皇帝即位大赦之機獲釋。這是1573年的事,徐文長已經五十三歲了。
^^三、潦倒的晚年
經歷了如此多的磨難,徐文長已不再有什麼政治上的雄心,但他對國事的關注卻老而未衰。出獄後,他先在江浙一帶游歷,登山臨水,並交結了許多詩畫之友。萬曆四年(1576)夏,徐文長年輕時代的朋友,這時已經做到宣化巡撫、擔負北部邊防重任的吳兌邀他北上,他便欣然前往。徐文長在宣化幕府的時間不到一年,但留下了不少描寫北地風光、民俗和軍旅生活的詩文。在寫給許多官員的贈序中,他都喜歡議論政事,尤其是關於邊防的策略。當時張居正主持國政,對蒙古採取撫和的方針,徐文長對此表示贊賞。他在吳兌那裡受到敬重,無奈身體不好,只得於次年春經北京回到家鄉。
六十歲時,徐文長應張元忭之招去北京,但不久兩人的關系就惡化了。據張岱的記敘,張元忭是個性格嚴峻、恪守禮教的人,而徐文長卻生性放縱,不願受傳統禮法的束縛。張元忭常常以封建禮教約制徐文長,這使徐文長大為惱火。他曾對張元忭說:我殺人當死,也不過是頸上一刀,你現在竟要把我剁成肉糜!由於和老朋友的交惡,加上與官僚們交往受到不平等的對待,使徐文長情緒郁憤,舊病復發,便於居京三載後重歸家鄉。此後,徐文長就再沒有離開過山陰。
晚年鄉居的日子裡,徐文長越發厭惡富貴者與禮法之士,所交遊的大都是過去的朋友和追隨他的門生。據說有人來訪,徐文長不願見,便手推柴門大呼:「徐渭不在!」他一生不治產業,錢財隨手散盡,此時只得靠賣字畫度日。但手頭稍為寬裕,便不肯再作。倒是一班門生和晚輩的朋友,或騙或搶,常常得到他的傑作。徐文長似乎特別嗜蟹,許多題畫詩記載了朋友們用活蟹來換他畫蟹的經過。最後幾年,徐文長身患多種疾病,大約畫也不能常作,生活更為貧苦。《徐文長文集》中有《賣貂》、《賣磬》、《賣畫》、《賣書》諸詩,顯示出這位大文學家藝術家凄涼的晚境。1593年,徐文長去世,年七十三。
^^四、多方面的藝術成就
徐文長的文藝創作所涉及的領域很廣,但可以指出它們共同的特徵,就是:藝術上絕不依傍他人,喜好獨創一格,具有強烈的個性,風格豪邁而放逸,而且常常表現出對民間文學的愛好。
明代的詩壇,由於前後七子的提倡,出現了一股擬古的風潮。雖說他們也自有不可抹煞的成績,但這種擬古的風氣,顯然有礙於詩歌藝術的發展。徐文長對此深致不滿,並作了尖銳的批評。他說:鳥學人言,本性還是鳥;寫詩如果一意模擬前人,學得再象,也不過是鳥學人言而已,毫無真實的價值。他自己的詩歌創作,注重表達個人對社會生活的實際情感,風格略近李賀,問學盛唐,並雜取南朝,出入宋元,而終不失其為自我。這個傾向為稍後主張抒發性靈的公安派所繼承,對改變晚明詩風具有重要意義。公安派的主將袁中郎對徐文長的詩有一段精彩的評述:「文長既不得志於有司,遂乃放浪曲櫱,恣情山水……其所見山奔海立,沙起雲行,風鳴樹偃,幽谷大都,人物魚鳥,一切可驚可愕之狀,一一皆達之於詩。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滅之氣,英雄失路、托足無門之悲,故其為詩,如嗔如笑,如水鳴峽,如種出土,如寡婦之夜泣,羈人之寒起。當其放意,平疇千里;偶爾幽峭,鬼語秋憤。」徐文長的散文,以《自為墓誌銘》一篇最為出色。此外許多尺牘也很有特色,潑辣機智,幽默多趣,文風遠啟金聖嘆一流,但總的來說,成就不及詩歌。
徐文長的戲劇創作有雜劇集《四聲猿》,其中包括《狂鼓史》、《翠鄉夢》、《雌木蘭》、《女狀元》四個獨立的戲。《狂鼓史》是有感於嚴嵩殺害沈鍊之事而寫的,表現出狂傲的反抗精神。後兩個戲都是寫女扮男裝建功立業的故事,反映了徐文長對婦女的看法,有一定的反封建意義。這些作品都打破了雜劇固定的格式,為戲劇形式上的多樣化開拓了門津。在戲劇理論方面,他主張「本色」,即戲劇語言應當符合人物的身份,應當使用口語和俗語,以保證人物的真實性,而反對典雅的駢語,過度的修飾,這些看法都是很有見地的。此外,他還作有《南詞敘錄》,這是我國第一部關於南戲的理論專著,在戲劇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徐文長曾說:「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這大概是文人慣用的詭計,即把自己最受人重視的藝術放在最末的位置,以抬高其它。其實,他是我國大寫意畫的宗師,影響及於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直至吳呂碩、齊白石,在美術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他最擅長花卉畫,用筆放縱,水墨淋漓,氣格剛健而風韻嫵媚,具有詩一般的抒情性和韻律感,極為人們所珍視。其書法則長於行草,徐文長雖自列為第一,但成就似乎遜於繪畫。
此外,雜劇《歌代嘯》,小說《雲合奇縱》(即《英烈傳》),據說也是徐文長所作。這是兩部很出色的作品,但它們的著作權看來很成問題,這里就不予評述了。

——————————

徐渭,初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清藤等,明代正德十六年(西元1521年)出生於浙江山陰縣(今紹興市)的一個小官僚家庭。他從水聰明過人,十多歲時仿楊雄《解嘲》作了一篇《釋毀》。稍長,師事同鄉學者季本。季本是心學創始人王陽明的學生。因此,陽明心學通過季本的傳授對徐謂的一生起著很大的影響。陽明心學的主要觀點是「心即是理,心外無理」。這是對良知與直覺的承認,它與佛教的思維與超脫的思想有關,與「禪意」亦有關。陽明心學的出現,本身就是對當時占統治地位的答7b、朱理學的一種反叛和挑戰。這時期哲學、文學、藝術界都出現了追求個性解放,直抒性靈的傾向。徐謂自然了捲入了這股潮流。

徐渭自二十歲中秀才後,雖屢試鄉舉不中,但廣交益師良友。這些師友中有在籍官員、退休鄉坤、山林隱逸、還有少年後進。他們相從談藝,相互砥礪。後來他與蕭勉、陳鶴、楊珂、朱公節、沈練、錢鞭、柳林、諸大綬、呂光升等並號「越中十子」。陳鶴的戲曲、繪畫,楊珂的書法,都曾對悚7d謂有一定的影響。

此外,他還結交蘇杭一帶的著名文人書畫家。如陳淳、謝時臣、沈仕、劉世儒、沈明臣等。徐謂就在與這些文人雅士的交往中,「泡」成了一位兼善詩、文、書、畫、戲曲乃至軍事韜略的天才。

徐渭三十多歲時所寫的雜劇《四聲猿》得到同代戲劇大師湯顯祖的贊賞。

徐渭富有軍事才幹,扛7d得到當時搞倭總督胡宗憲的賞識,他在三十七歲時被聘為胡宗憲府幕僚。並為胡宗憲設計誘擒盜魁汪直、悚7d海。一次,胡宗憲捕獲白鹿,請徐渭撰《進白鹿表》並獻於朝中,明世宗及學士董汾等對悚7d渭文章大為賞識,徐渭也因此更常受胡宗憲的器重。

胡宗憲因嚴蒿奸黨失勢受牽連,二度入獄,最後死於獄中。徐渭亦怕受胡牽連,竟「引巨錐刺耳,深數寸;又以椎碎腎囊,皆不死。」(《明史¨文苑傳》)自殺達九次之多。這時他內心的憤郁與痛苦只有在強烈的自虐中得到發泄,並真的發起瘋來。後來竟發展到誤殺其妻,並因此入獄。在獄中,他的精神才稍稍平靜,但是並未痊癒。這位瘋狂了的天才後經同鄉張元汴竭力保救才得倖免一死。出獄時已五十三歲。
出獄後,徐渭曾一度浪遊金陵、宣遼、北京等地。從出獄到七十三歲去世期間窮困潦倒、凄涼孤獨,這整整二十年中他是在時而清醒時而反常的情況下度過的。據他自記行實中說:「畸譜屢稱祟兆紛紜,蓋精神顛倒至老未已也。」他能自己如此記載,正說明他雖常常精神錯亂,但有時卻是十分清醒的。

徐渭繪畫,既有一定的師承,又能突破前規以適抒發已性。他的人物畫受宋代梁瘋子的減筆劃影響,概括洗煉,造型生動;山水畫受沈周、文徵明等影響;花鳥畫在林良、陳淳等人的寫意畫基礎上又向前推進了一步。畫史上把他與陳淳並稱為「青藤」、「白陽」,並把他視為大寫意畫派的創始人。

徐渭特別注重繪畫的「生韻」、「生動」。這正符合中國畫法中的第一法—氣韻生動。他曾在一首詩中提到:「不求形似求生韻,根撥皆吾五指栽。」又在《書謝時臣淵明卷為葛公旦》中指出:「畫病,不病在墨輕與重,在生動與不生動耳。」他認為畫家如果要表現自己某種特定的氣質、胸次、情性,就必須選擇相應的題材,以適合表現本人的那種氣質、胸次、情性。他在題一幅水墨牡丹時提到:「牡丹為富貴花,主光彩奪目。故昔人多以勾染烘托見長。今以潑墨為之,雖有生意,終不是此花真面目。余本窶人,性與梅竹宜,至榮華富麗,若風馬牛弗相似也。」從他的這些見解來看,他的確有時是相當清醒的。正是他這些清醒時的高見的論使他在瘋狂的作品中更顯示出超人的膽略。

在徐渭的繪畫中,最能表現他目空一切、無視古今而率意揮灑的還是水墨花卉。南京博物院、北京榮寶齋各藏有一卷徐渭的《水墨花卉圖》,據說美國現藏有三卷。其中最精的要數南博所藏的《雜花圖》長卷。此卷共畫有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葡萄、芭蕉、梅花、水仙和竹十三種,水墨淋漓、恣意汪洋,干濕濃淡、渾然天成。此卷曾多次發表並印有單行本。榮寶齋所藏的《墨筆花卉》卷共畫九種,其中《梅石圖》旁題有經常被人分們引用的一首詩:「從來不見梅花譜,信手拈來自有神。不信試看千萬樹,東風吹著便成春。」既透露出他不願墨守成規、大膽創造的精神,又流露出他能落筆成春的自慰心情。

徐渭晚年題畫詩中經常提及「春」字。如「墨染嬌姿淺淡勻,畫中亦是賞青春。」(《題水墨牡丹》)「五十八年貧賤身,何曾妄念洛陽春。」(《題墨牡丹》)「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青天。」「那能更駐游春馬,閑看兒童斷線時。」(《 風鳶圖詩》)等。還有一些「胭脂」、「朱唇」、「芳姿」之類的辭匯。這是否與徐渭晚年因鰥居而受到壓抑的性的潛意識通過藝術創作得到發泄有關。

徐渭憤懣、抑鬱、孤獨、凄涼的內心世界,在「墨葡萄圖」這幅作品上的題詩,正反應了他內心的傾訴:「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

徐渭死後,他的作品越來越為一些有識之士所贊賞。石濤、石溪、八大山人以至揚州八怪都深受其影響,並卓絕於當時畫壇。直到現代,套d渭的作品仍在不斷地放射出耀人的光彩。

清代鄭板橋曾以五百金換天池(徐渭)石榴一枝,並願作「青藤門下走狗」。
當代畫家齊白石自稱「恨不生三百年前」為青藤「磨墨理紙」。

6. 陳淳屬於哪個時期的畫家,代表作有哪些

明代畫家陳淳,1482-1544(一作1482-1539),明。字道復,後以字行,更字復甫,號白陽回,亦答號白陽山人,蘇州(今江蘇蘇州)人。天才秀發,凡經學古文、詞章,書法、詩、畫,咸臻其妙。少年作畫,亦學元人為精工,中歲忽斟酌米、高間,寫意而已。畫山水淋漓疏爽,不落蹊徑。尤妙寫生,一花半葉,淡墨欹毫,而疏斜歷亂,偏其反而,咄咄逼真。久之,並淺色淺墨之痕漸無矣。嘗游文徵明之門,徵明嘗微笑謂:「吾道復舉業師耳,渠書、畫自有門徑,非吾徒也。」正書初從文氏,欲取風韻,遂成媚側;行書出楊凝式、林藻,老筆縱橫可賞;小篆瀟灑而勁。巡撫都御史陳公開館禮聘,俾書五經、周禮鏤板置學,名益大震。卒年六十二,一作五十八。現存作品《松菊圖》、《葵石圖》、《菊花圖》、《折枝柿》、《瓶蓮圖》、《花卉》扇面等。陳淳寫意,淡墨欹毫,獨創面目,在寫意花鳥方面顯得更有貢獻,成為明中葉的大家。

7.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國畫

那個啥!步輦圖師唐閻立本的!送子天王圖是吳道子的!吳道子的作品大多是白描!有好多!
像那個馬王堆出土的帛畫,
東晉顧愷之的 女史箴圖 洛神賦圖卷 烈女仁智圖卷,
唐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 閻立本的 步輦圖 古代帝王圖, 展子虔的游春圖,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 搗練圖,周昉的 簪花仕女圖 ,孫位的高逸圖,
五代徐熙的玉堂富貴,黃筌的寫生珍禽圖, 五代的四位山水大家南方山水荊浩 關仝 北方山水董源 巨然 的有好多作品 ,貫休的羅漢圖 ,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 ,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
北宋的范寬,郭熙 王希孟 米芾 米友仁 等的山水 ,李公麟的白描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宋徽宗趙佶的工筆畫 ,蘇軾,南宋四家 李唐 劉松年 馬遠 夏圭 的作品, 南宋梁楷的潑墨仙人 ,林椿的果熟來禽圖
金武直元的赤壁圖卷 ,張瑀的文姬歸漢圖
元趙孟頫 ,元四家 王蒙 倪瓚 黃公望 吳鎮的山水畫 ,永樂宮壁畫,
明吳門畫派 文徵明 唐寅 仇英 沈周 ,董其昌,花鳥畫徐渭 陳淳, 陳洪綬,等
清初四王王時敏 王鑒 王原祁 王翚 ,吳歷 惲壽平, 清初四僧 石濤 髡殘 弘仁 八大山人 ,揚州畫派, 海派趙之謙 吳昌碩 任伯年 等等
近現代 黃賓虹 齊白石 張大千 李可染 徐悲鴻 王雪濤 陳之佛

8. 1918年民國時期的茂盛畫的花鳥畫花鳥有嗎

來源多方的繪畫風格
與延續院畫風格的花鳥畫相比,京城畫壇的花鳥畫風來源多方。有的採用八大的疏放畫風;有的創作融陳淳、徐渭於一體;有的借鑒海派雅俗共賞之妙,並富於金石趣味;還有的繼承李鱓、華嵒等揚州八怪的意趣。
蕭愻(1883-1944),字謙中,號大龍山樵,一作龍樵,安徽安慶人。早年隨同鄉姜筠、陳昔凡學畫。「後姜筠赴京師供職,兼開館賣畫,蕭愻乃以弟子隨從」。山水似姜筠,並多為其代筆。曾出遊西南、東北名勝,行萬里路,開闊藝術視野。1920年蕭愻「復回北京,見展覽會中石濤、半千、瞿山畫,氣韻雄厚,遂一舍舊習,自創一格,用筆蒼厚,設色濃重」,實施「中年變法」,自成一派,其藝術創作以山水為多,與京派其他畫家進行合作時,兼有合作花鳥畫的作品。

蕭愻《松芝圖》紙本設色 90.2╳35厘米 首都博物館藏
此幅《松芝圖》為祝壽之作。款署「戊寅(1938)四月。蕭愻」鈐「龍山蕭愻」白文印。又題「博岩仁兄將此以壽,晴蓀先生五十大慶。蕭愻再紀之。」鈐「謙中」朱文印。畫面左下角鈐「龍樵壬申五十歲」朱文印。蕭愻畫松深受梅清影響,他曾說「畫松形式要古拙,梅淵公畫松,論者稱為神品,學者參看淵公之畫,自有進益。」
王雲(1888—1934)江西豐城人。字夢白,號破齋、罵齋、彡溪漁隱、彡道人。隨父流寓到浙江衢州,於上海學商,不久就放棄了。學畫得黃山壽、任伯年、吳昌碩指授。來平後得以博覽宋元舊跡及近代名作,得金城推薦,任北京司法部錄事。陳師曾勸其改畫李鱓、華喦。入中國畫學研究會,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授。為人率真有風骨,姚華作《王夢白小傳》,贊其為「樹風骨,尚意氣、甘窮困不悔者」。
曾洞滾凳有親歷者回憶,王夢白「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畫壇上是位名震京師的大畫家,那時他的聲望比齊白石、陳師曾還高」。惜其英年早逝,畫名漸湮。

王雲《猴圖》紙本設色 125×66.5厘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王雲喜畫猴,他筆下的猴多以濃淡墨干筆表現猿猴蓬鬆的皮毛,細筆勾勒猿猴的面部與手爪,顯示其靈動。此圖以老辣的線條、迅急的用筆繪出古藤纏繞的老樹,畫面正中,一隻母猴背負小猴在松枝上行進,盡顯母獸對幼兒的愛護之情。其餘的猿猴或攀爬藤蔓,或蹲坐休憩,有動有靜,作品內容豐富,繁而不亂。畫面一角鈐「王雲」白文印。

王雲《花卉成扇》紙本水墨 徑30厘米 首都博物館藏
圖繪水墨牡丹。淡墨勾花頭,重墨寫莖,濃淡墨畫葉片,重墨勾葉筋、花蕊。與《絲瓜昆蟲》相比,筆墨更為松活,風格更近陳白陽。上題「一春花信幾曾探,又值清明三月三。木筆山茶都過了,牡丹鮮艷數江南。夢白並題。」扇面背面題寫詩詞,年款為甲戌(1934)。
徐宗浩(1880—1957)字養吾,號石雪,江蘇武進(今常州)人,久居北京。善畫山水、花鳥,工篆刻,書法趙孟頫。1920年與金城、周肇祥等人組中國畫學研究會,1926年金城逝世後,金開藩另立「湖社」。中國畫學研究會由周肇祥任會長,徐宗浩任副會長。晚年被聘為文史館館員,歿後家人遵照遺囑,將其所藏書畫精品悉數捐公。著有《石雪齋詩稿》、《竹譜》等,「所題畫竹詩千餘首無一雷同」。

徐宗浩《松菊圖》紙本設色 103×34厘米 首都博物館藏
圖繪蒼松黃菊。一株蒼松斜伸,占據畫面一側。與松樹的傾斜方向相反的是松後的一塊巨石,巨石後是呈臨風浥露之姿的黃菊。松干粗壯虯曲,結疤似松鱗,松針密置;菊花花莖勁挺,金英傲霜,菊葉以青色寫就,更添風雅之致。署款「樂山仁兄大雅鑒,石雪居士徐宗浩寫。」鈐「宗浩長壽」白文印。
汪溶(1896—1972)字慎生,號滿川村人,安徽歙縣人,備液生於浙江蘭溪。1913年赴上海謀生。1924年赴京。納旅1934年起於京華美術專科學校、輔仁大學美術系、北平師范大學工藝系任教。1954年後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中國畫院畫師、院委。擅長寫意花鳥畫,師法華新羅。早年於京津、濟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
汪溶《蘆鴨圖》紙本設色 47×27厘米 首都博物館藏
圖繪水中蘆鴨。畫面中心偏下方,兩只悠閑的蘆鴨正在鳧水,河水清澈,水中擺動的鴨掌清晰可見,在平靜的水面攪起層層水波。蘆鴨身後是隨風飄盪的蘆葦和空茫的水岸。圖中的蘆鴨以深淺墨寫就,蘆葦以濃墨畫出,幾筆濃淡墨橫掃表現風中蘆葦,蘆葦後方以淡赭色暈染出一片坡岸,渲染出夕陽余暉中蘆鴨晚渡的田園景緻。上題「夕陽無限好,家鳧帶浪歸。蘆花風颯上,煙靄自依稀。慎生題並畫」。
此作尤為難得的是,詩堂上張伯英的題詩「秋水芙蓉老,秋風霜葉紅。雙鳧溪上宿,無意慕春風。子才仁兄正,辛巳(1941)冬,伯英」,鈐「張勺圃」白文印。此行楷書,融合北碑之勢與行書之流暢。
顏伯龍(1898—1954)名雲霖,字伯龍(以字行),號長白布衣。吉林人,居北京,師法王雲。工花卉翎毛,取法錢選、王淵、華嵒、惲壽平。繪畫注重寫生,畫風清雅秀逸。在當時與王雪濤、汪慎生、邱石冥齊名。顏伯龍曾說「要研究我的畫,須先研究透新羅山人的畫。」
顏伯龍《花鳥》紙本設色 136×33厘米 首都博物館藏
畫作兼工帶寫,繪柳樹、月季及禽鳥。畫面上方柳條倒掛,葉片似碧綠絲絛;月季正值花期,花朵茂盛嬌艷,蓓蕾如星;柳枝上三隻姿態各異的小鳥正在歇息,全圖筆法松活,色彩嬌艷,翎毛刻畫細致。上題「十日紅簾不上鉤,雨聲滴碎管弦樓。梨花已老春將去,愁白三公一夜頭。戊辰(1928)夏,伯龍子寫。」鈐「長白布衣」白文印。
顏伯龍《花鳥成扇》紙本設色 徑30厘米 首都博物館藏
圖繪松樹、紫藤,麻雀、紅羽鳥。扇面小雖,內容豐富,技法多樣,工寫結合。松樹、紫藤安排在扇面的下方,鳥兒停駐其上,唯有一隻小麻雀從遠處飛來,為其他鳥兒所矚目。兩只紅羽鳥,筆法工緻,色彩艷麗,位於扇面的中心,引人注目。署款「庚辰(1940)秋,顏伯龍。」鈐「伯龍」朱文印。
曹克家(1906-1979),又名汝賢,北京人。1924年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師范染織科畢業,1933年國立北平藝專國畫系畢業。解放後,曾任教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後任輕工業部工藝美術公司創作員。著有《怎樣畫貓》。
曹克家《觀望》紙本設色 101.3×32.9厘米 首都博物館藏
圖繪貓、石和花卉。一隻頑皮可愛的黑白花色的幼貓在巨石之下觀望飛來的飛蛾,巨石上下黃菊與海棠盛開。上題「觀望。曹汝賢畫貓,半丁補寫秋花、飛蛾、壽石。」鈐「山陰道人」白文印、「山陰陳年」白文印、「半丁合作」朱文印。曹克家對貓觀察細微,在其《怎樣畫貓》一書中,他談到自己畫貓最注重刻畫眼睛,「可以說貓的動、靜完全決定於眼睛。或有人問:畫背面看不見眼睛的貓怎樣決定一切?背面的貓雖然看不見眼睛,但是內在確實有它的兩隻眼睛存在,並且起著它注視的作用。故此我們在起稿之先扔須按照貓的意識所在和企圖方向假定它的眼睛位置,然後再畫其他部分。如此畫出來的貓雖無眼睛,但是神有所注自能生動。」了畫出綿軟的貓毛,他極其講究作畫的用筆的方法和工具。因此他筆下的貓刻畫細膩、生動傳神、富有情趣、惹人喜愛。畫貓時,他先以濃淡色渲染出身體的結構,然後用破筆層層繪成。
(連載)
倪葭
2004年畢業於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專業,獲碩士學位。201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獲博士學位。曾供職於首都博物館,現為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研究員、典藏部副主任。
主要從事美術學、博物館學研究。因多年從事博物館藏品管理與研究工作,所以選擇京派繪畫作為研究重點;在博物館學中側重藏品科學管理及文創衍生品的研究。已出版專著二部,發表論文近五十篇。
負責2015年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民國京派繪畫研究》(2015-2017年度)課題。
免責聲明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創作者,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點擊展開全文
打開騰訊新聞,閱讀體驗更好
血糖7.0以上,飯後一個習慣,血糖高連夜改善!
廣告
長興
打開
騰訊新聞
參與討論
血糖7.0以上,飯後一個習慣,血糖高連夜改善!
廣告
長興

9. 我想知到什麼是國畫

◇中國畫
簡稱「國畫」,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大致可分為;人物,山水、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璜之。人物畫從晚周至漢魏、六朝漸趨成熟。山水、花卉、鳥獸畫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科。五代、兩宋流派競出,水墨畫隨之盛行,山水畫蔚成大科。文人畫在宋代已有發展,而至元代大興,畫風趨向寫意;明清和近代續有發展,日益側重達意暢神。在魏晉、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時期,先後受到佛教藝術和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作畫之工具材料為我國特製的筆、墨、紙、硯和絹素。近現代的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上,有所突破和發展。

◇水墨畫
中國畫的一種。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基本要素有三:單純性、象徵性、自然性。相傳始於唐代,成於五代,盛於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圖畫歌》雲:「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就是說的水墨畫。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後人宗之。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著重要地位。

◇院體畫
簡稱「院體」、「院畫」,中國畫的一種。一般指宋代翰林圖畫院及其後宮廷畫家比較工緻一路的繪畫。亦有專指南宋畫院作品,或泛指非宮廷畫家而效法南宋畫院風格之作。這類作品為迎合帝王宮廷需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及宗教內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細膩。因時代好尚和畫家擅長有異,故畫風不盡相同而各具特點。魯迅說:「宋的院畫,萎靡柔媚之處當舍,周密不苟之處是可取的。」(《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採用」》)

◇文人畫
亦稱「士夫畫」。中國畫的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以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並目為南宗之祖(參見「南北宗」)。但舊時也往往藉以抬高士大夫階層的繪畫藝術,鄙視民間畫工及院體畫家。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曾說:「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胄,逸士高人,非閭閻之所能為也。」此說影響甚久。近代陳衡恪則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畫」多取材於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藉以發抒「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對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他們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姚茫父的《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評:「唐王右丞(維)援詩入畫,然後趣由筆生,法隨意轉,言不必宮商而邱山皆韻,義不必比興而草木成吟。」歷代文人畫對中國畫的美學思想以及對水墨、寫意畫等技法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畫分十門
中國畫名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六門,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馬、鬼神、花鳥等。北宋《宣和畫譜》分十門,即道釋門、人物門、宮室門、番族門、龍魚門、山水門、畜獸門、花鳥門、墨竹門、蔬菜門等。南宋鄧椿《畫繼》分八類(門),即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葯草、小景雜畫等。參見「十三科」。

◇十三科
中國畫術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為六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十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八類。元代湯垕《畫鑒》說:「世俗立畫家十三科,山水打頭,界畫打底。」明代陶宗儀《輟耕錄》所載「畫家十三科」是:「佛菩薩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剛鬼神羅漢聖僧、風雲龍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騾走獸、人間動用、界畫樓台、一切傍生、耕種機織、雕青嵌綠。」

◇人物畫
繪畫的一種。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中國的人物畫,簡稱「人物」,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出現較山水畫、花鳥畫等為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歷代著名人物畫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唐代韓滉的《文苑圖》,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南宋李唐的《採薇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元代王繹的《楊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曾鯨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現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像》等。在現代,更強調「師法化」,還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發展。

◇山水畫
簡稱「山水」。中國畫的一種。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於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驌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達到高峰。從此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

青綠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罩青綠。清代張庚說:「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元代湯垕說:「李思訓著色山水,用金碧輝映,自為一家法。」南宋有二趙(伯駒、伯驌),以擅作青綠山水著稱。中國的山水畫,先有設色,後有水墨。設色畫中先有重色,後來才有淡彩。

◇淺絳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在水墨鉤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芥子園畫傳》說:「黃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淺淺施之,有時再以赭筆鉤出大概。王蒙復以赭石和藤黃著山水,其山頭喜蓬蓬鬆鬆畫草,再以赭色鈞出,時而竟不著色,只以赭石著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這種設色特點,始於五代董源,盛於元代黃公望,亦稱「吳裝」山水。

◇金碧
中國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凡用這三種顏料作為主色的山水畫,稱「金碧山水」,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於鉤染山廓、石紋、坡腳、沙嘴、彩霞,以及宮室、樓閣等建築物。但明代唐志契《繪事微言》中另持一說:「蓋金碧者:石青石綠也,即青綠山水之謂也。後人不察,加以泥金謂之金筆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筆之名可笑也!」

◇青綠
中國畫顏料中的石青和石綠。也指以這兩種顏料為主色的著色方法。清代王翚說:「凡設青綠,體要嚴重,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余於青綠法靜悟三十年,始盡其妙。」(《清暉畫跋》)惲壽平也說:「青綠重色,為穠厚易,為淺淡難,為淺澹矣,而愈見穠厚為尤難。……運以虛和,出之妍雅,穠纖得中,靈氣惝恍,愈淺淡愈見穠厚,所謂絢爛之極,仍歸自然,畫法之一變也。」(《甌香館畫跋》)闡述了青綠設色的要旨。參見「青綠山水」。

◇花鳥畫
中國畫的一種。北宋《宣和畫譜.花鳥敘論》雲:「詩人六義,多識於鳥獸草本之名,而律歷四時,亦記其榮枯語默之候,所以繪事之妙,多寓興於此,與詩人相表裡焉。」歷代花鳥畫家輩出,如唐代薛稷的鶴、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暉的鷹,黃筌、徐熙的花鳥;北宋趙昌的花、崔白的雀、吳元瑜的花鳥;南宋吳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魚、惲壽平的荷、華喦的鳥;近代吳昌碩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綿延不絕。參見「四君子」。

詳細請看:
http://www.shineblog.com/user1/2200/archives/2005/20709.shtml

10. 花鳥畫的代表人物是

花鳥畫家輩出,如來唐代薛稷的鶴源、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暉的鷹,黃筌、徐熙的花鳥;北宋趙昌的花、崔白的雀、吳元瑜的花鳥;南宋吳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魚、惲壽平的荷、華喦的鳥;近代吳昌碩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現當代名氣最大的齊白石也。

熱點內容
頭發編玫瑰花 發布:2025-07-13 04:17:43 瀏覽:523
七夕的結局 發布:2025-07-13 04:15:12 瀏覽:275
西峰梅花鹿 發布:2025-07-13 03:58:07 瀏覽:41
南風與玫瑰番外 發布:2025-07-13 03:34:11 瀏覽:650
七夕美陳布置 發布:2025-07-13 03:32:53 瀏覽:297
美夢一朵 發布:2025-07-13 03:32:04 瀏覽:119
向蘭花一樣 發布:2025-07-13 03:31:18 瀏覽:869
七夕群互動 發布:2025-07-13 03:30:44 瀏覽:130
龍盆景起名 發布:2025-07-13 03:22:52 瀏覽:366
老樁吊蘭盆景 發布:2025-07-13 03:16:00 瀏覽: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