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位置
⑴ 圓明園最著名的景點有幾處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與頤和園相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萬春園組成,也叫圓明三園。圓明園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園林之一,面積五千二百餘畝,一百五十餘景。建築面積達16萬平方米,有「萬園之園」之稱。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時節會來這里理政,故圓明園也稱「夏宮」。
圓明園始建於1709年(康熙48年),是康熙賜給尚未即位的雍正的園林,用於打發空閑。1722年雍正即位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儲值房,御以「避喧聽政」。乾隆年間,圓明園進行了局部增建、改建,在東面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並入了萬春園,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年間,綺春園進行了修繕和拓建,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年間,國力日衰,財力不足,道光皇帝寧願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圍獵,但仍對圓明三園有所改建。
圓明園於1860年遭英法聯軍焚毀,文物被掠奪的數量粗略統計約有150萬件,上至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西郊皇家園林再遭劫難。在抗戰時期,又遭到不同程度破壞。最後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圓明園也受到某些破壞。
遭焚毀後的圓明園遺址在新中國成立後開始被保護起來,1956年北京市園林局開始採取植樹保護措施,1976年圓明園遺址隨成立專營機構。1988年6月29日,圓明園遺址向社會開放。
線法牆
線法牆南北平行分列磚牆五道,懸掛油畫布景,有謂西洋市街樓房,稱為阿克蘇十景。
方外觀
方外觀位於養雀籠之東,建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為二層西式小樓,左右有環形石階通二樓,是乾隆帝維吾爾族妃子——容妃(香妃)做禮拜的清真寺,「室內安放著兩塊伊斯蘭教的碑文,在直徑為四尺的白色大理石上,雕刻有阿拉伯碑文。這兩石碑已不復存在,但其碑文已被復制下來:『奧斯曼愛上帝,上帝愛奧斯曼』,『阿里愛上帝,上帝愛阿里』」。
養雀籠
養雀籠位於諧奇趣東側,實為通往東部西洋各景的入口處,西為中式牌樓,東為西洋宮門樣式,東門和西門外的左右券窗下都設有小型噴水塔,約建成於乾隆二十四年(1 759年)。南北側室內籠展陳孔雀等鳥類,因而得名養雀籠,亦俗稱雀鳥籠。現有西面中式牌樓基座遺存,東面西洋宮門遺存部分石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