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丁香
A. 香包節的xi料是什麼
香包:香包又叫香布袋.是用花布和絲線綉成鳥獸.魚蟲.花卉.五穀.人物等各種圖像.並在裡面裝上雄黃.蒼術.艾葉等中草葯物.佩帶在兒童身上.可以散發香氣和防止蚊叮蟲咬."香包身上帶.娃娃逗人愛".香包把兒童打扮得活潑可愛.增加了節日氣氛.薰衣草傳統香包中配以細辛.白芷.丁香.甘松.蒼術等各種中草葯研細配製而成的香味.除穢避邪.驅蟲防蚊.包括玫瑰.鼠尾草.薄荷.芸香.迷迭香.錦葵.蒔蘿.茴香等.它們既作為葯用.也可供烹飪.美容用.香草是我國特有的名貴香料植物香草全身是寶.經濟價值高.干香草放射濃香經久不息.不僅凈化空氣環境.還有除蟲滅菌之功,種子.莖葉都可以提取大量的內酯香種.是各種定香劑的首選材料.其精品有香囊.香水草.香蘭.香芥.香薄荷.檸檬羅勒.纈草.百里香..熏衣草等.可謂郡香薈萃.令人賞心悅目. 香包(sachet),古代稱「香囊」,亦稱「佩帷」、「容臭」、「香袋兒」、「荷包」,慶陽俗稱「絀絀」或「耍活」。它是用彩色絲線在綵綢上綉制出各種內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製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綉囊,內裝用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葯研製的細末,以作節令志慶、生活實用和觀賞品玩用。內裝的香料通常是用白術、白芷、山奈、蒼術、辛夷、香排草等植物的根莖碾碎混合製成的。製作步驟:一、材料::1,將寬約0.5-7公分的4種顏色絲帶(如紅、綠、藍、黃)各剪10小段,每段長4-5公分。2,先用厚紙製成直徑約4公分的園塊,作為模具,將模具紙板放在布上,用筆畫、剪出兩塊,布塊對折兩次,確定中心,用筆在中心畫一個點。3,薄綢子(色不拘)剪成斜條,寬約1.5公分,長約15公分。4,固體膠、剪刀、針、線。二、步驟:先做一個。1,將4種顏色的絲帶,各取1根,頭尾相壓用固體膠貼在布的中部,成田字,田字中心就是布的中心點。此為第一層。以後各層顏色的順序均同第一層.2,將4色絲帶在田字的外圍平行貼一方框,同色相鄰,首尾相壓,距離相等。此為第二層。3,將4色絲帶在田字的直角外與田字垂直貼一方框,同色相鄰,首尾相壓,此為第三層。。4,與2同。絲帶與第三層平行,粘貼時保留相同 的距離,四種顏色絲帶仍成方形。此為第四層。 5,與3同。絲帶與第四層方塊的直角垂直,與第三層平行,方法同上。此為第五層。至此粘貼完畢。四種顏色形成由內螺旋狀向外擴展的圖案。6,將布塊翻面,邊緣剪齊,未粘好部位補膠。7,用斜綢條滾一面邊。 按照做香囊大小大概比例是每種中葯2-3克,三個手指捏一撮為1克左右,下面都是仙劍有的,一般比較大的中葯店都可以買到,您只要寫好名稱交付葯店人員說做香包用,一般都可以買到,只是像沒葯之類比較貴。所以您要先讓他們幫您估計下價格再選定。沒葯×1為橄欖科植物沒葯樹或其他同屬植物皮部滲出的油膠樹脂。野生或栽培。至次年,採集由樹皮裂縫處滲出於空氣中變成紅棕色堅塊的油膠樹脂。揀去雜質,打成碎塊生用,內服多制用,清炒或醋炙【葯性】辛、苦,平。歸心、肝、脾經【功效】活血止痛,消腫生肌。【應用】沒葯的功效主治與乳香相似。常與乳香相須為用,治療跌打損傷瘀滯疼痛,癰疽腫痛,瘡瘍潰後久不收口以及一切瘀滯痛證。區別在於乳香偏於行氣、伸筋,治療痹證多用。沒葯偏於散血化瘀,治療血瘀氣滯較重之胃痛多用【用法用量】煎服,外用適量。【古籍摘要】1《醫學入門》:此葯推陳出新,故能破宿血,消腫止痛,為瘡家奇葯也。」2《本草綱目》:散血消腫,定痛生肌。乳香活血,沒葯散血,皆能止痛消腫生肌,故二葯每每相兼而用。3《醫學衷中參西錄》:乳香、沒葯,二葯並用,為宣通臟腑,流通經絡之要葯,故凡心胃脅腹肢體關節諸疼痛皆能治之。又善治女子行經腹疼,產後瘀血作痛,月事不能時下。其通氣活血之力,又善治風寒濕痹,周身麻木,四肢不遂及一切瘡瘍腫疼,或其瘡硬不疼。外用為粉以敷瘡瘍,能解毒消腫,生肌止痛。雖為開通之葯,不至耗傷氣血,誠良葯也。丁香×1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乾燥花蕾。習稱公丁香。我國主產於廣東、海南等地。花蕾由綠轉紅時採收,曬干。生用。【葯性】辛,溫。歸脾、胃、肺、腎經。【功用】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溫腎助陽。【應用】1胃寒嘔吐、呃逆。本品辛溫芳香,暖脾胃而行氣滯,尤善降逆,故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呃之功,為治胃寒嘔逆之要葯。常與柿蒂、黨參、生薑等同用,治虛寒嘔逆,如丁香茄蒂湯(《症因脈治》);與白術、砂仁等同有治脾胃虛寒之吐瀉、食少,如丁香散(《沈氏尊生書》);治妊娠惡阻,可與人參、藿香同用(《證治准繩》)。2脘腹冷痛。本品溫中散寒止痛,可用治胃寒脘腹冷痛,常與延胡索、五靈脂、橘紅等同用 3本品性味辛溫,入腎經,有溫腎助陽起痿之功,可與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同用。【用法用量】煎服,【使用注意】熱證及陰虛內熱者忌用。畏鬱金。【古籍摘要】《日華子本草》:反胃,療腎氣,奔豚氣,陰痛,壯陽,暖腰膝。《本草正》:溫中快氣。治上焦呃逆,除胃寒瀉痢、七情五郁。《得配本草》:丁香,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薑汁治干嘔。廣藿香×1為唇形科植物廣藿香。主產於廣東、海南等地。夏秋季枝葉茂盛時采割。切段生用。【葯性】辛,微溫。歸脾、胃、肺經。【功效】化濕,止嘔,解暑。【應用】1.濕阻中焦。本品氣味芳香,為芳香化濕濁要葯。又因其性微溫,故多用於寒濕困脾所致的脘腹痞悶,少食作嘔,神疲體倦等症,常與蒼術、厚朴等同用,如不換金正氣散(《和劑局方》)。2.嘔吐。本品既能化濕,又能和中止嘔。治濕濁中阻所致之嘔吐,本品最為捷要。常與半夏、丁香等同用,如藿香半夏湯(《和劑局方》)。若偏於濕熱者,配黃連、竹茹等;妊娠嘔吐,配砂仁、蘇梗等;脾胃虛弱者,配黨參、白術等。3.暑濕、濕溫。本品既能化濕,又可解暑。治暑月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而致惡寒發熱,頭痛脘悶,嘔惡吐瀉暑濕證者,配紫蘇、厚朴、半夏等,如藿香正氣散(《和劑局方》);若濕溫病初起,濕熱並重者,多與黃芩、滑石、茵陳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丹《溫熱經緯》。【用法用量】煎服,5~10g。鮮品加倍。【使用注意】陰虛血燥者不宜用。【古籍摘要】《名醫別錄》:「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本草圖經》:「治脾胃吐逆,為最要之葯。」《本草正義》:「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煦而不偏於燥烈,能祛除陰霾濕邪,而助脾胃正氣,為濕困脾陽,倦怠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葯。」青木香×1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的乾燥根。主產於江蘇、浙江、安徽等地。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切片。生用。【葯性】辛、苦,寒。歸肝、胃經。【功效】行氣止痛,解毒消腫。【應用】1.胸脅、脘腹疼痛。本品辛行苦泄,主入肝胃經,能行氣疏肝,和中止痛。治療肝胃氣滯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單味服用即有效,或與香附、川楝子、佛手等同用。2.瀉痢腹痛。本品苦寒,清熱解毒辟穢,味辛行氣止痛。可取鮮品搗汁服或干品研末服,或與葛根、黃連、木香等配伍,用治夏令飲食不潔,暑濕內阻所致瀉痢腹痛。3.疔瘡腫毒,皮膚濕瘡,毒蛇咬傷。本品苦寒,有清熱燥濕,解毒消腫之功。治疔瘡腫毒,可單味研末,水蜜調敷,或以鮮品搗敷;若治皮膚濕瘡,可取本品煎水外洗,並研末外撒,或配伍明礬、五倍子、爐甘石等;治毒蛇咬傷,則每與白芷配伍,內服並外用,或與穿心蓮、蚤休等同用。【用法用量】煎服,3~9g。散劑每次1.5~2g,溫開水送服。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使用注意】本品不宜多服,過量可引起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鑒別用葯】木香與青木香均有行氣止痛之功,均可用治脘腹脅肋脹痛,泄瀉或嘔吐,以及瀉痢、里急後重等症。但二者行氣的特點不同:木香辛散苦降,芳香溫通,主入脾胃,通理三焦,而尤擅調中宣滯,脾胃氣滯而有寒者用之最宜,並可用治黃疸,疝氣疼痛等症;青木香辛散苦泄,微寒清熱,主入肝胃,兼能解毒消腫祛濕,肝胃氣滯而兼熱者用之最宜,尤善治夏季飲食不潔所致的瀉痢腹痛。【古籍摘要】《新修本草》:「主積聚,諸毒熱腫,蛇毒」。《本經逢原》:「治癰腫,痰結、氣凝諸痛。」《本草求真》:「青木香,諸書皆言可升可降,可吐可利。凡人感受惡毒,而致胸脯不快,則可用此上吐,以其氣辛而上達也。感受風濕而見陰氣上逆,則可用此下降,以其苦能泄熱也。」 龍腦香×1為龍腦香科植物龍腦香樹脂加工品,或龍腦香樹的樹干、樹枝切碎,經蒸餾冷卻而得的結晶,稱「龍腦冰片」,亦稱「梅片」。龍腦香主產於東南亞地區,我國台灣有引種。冰片成品須貯於陰涼處,密閉。研粉用。【葯性】辛、苦,微寒。歸心、脾,肺經。【功效】開竅醒神,清熱止痛。【應用】1.閉證神昏。本品味辛氣香,有開竅醒神之功效,功似麝香但力較弱,二者常相須為用。冰片性偏寒涼,為涼開之品,更宜用於熱病神昏。治療痰熱內閉、暑熱卒厥、小兒驚風等熱閉證,常與牛黃、麝香、黃連等配伍,如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若閉證屬寒,常與蘇合香、安息香、丁香等溫開葯配伍,如蘇合香丸(《和劑局方》)。2.目赤腫痛,喉痹口瘡。本品苦寒,有清熱止痛、瀉火解毒、明目退翳、消腫之功,為五官科常用葯。治療目赤腫痛,單用點眼即效,也可與爐甘石、硼砂、熊膽等製成點眼葯水,如八寶眼葯水(《全國中葯成葯處方集》);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常與硼砂、硃砂、玄明粉共研細末,吹敷患處,如冰硼散(《外科正宗》);治療風熱喉痹,以冰片與燈心草、黃柏、白礬共為末,吹患處取效(《瀕湖集簡方》)。3.瘡瘍腫痛,瘡潰不斂,水火燙傷。本品有清熱解毒、防腐生肌作用,故外用清熱消腫、生肌斂瘡方中均用冰片。治瘡瘍潰後日久不斂,可配伍牛黃、珍珠、爐甘石等,如八寶丹(《瘍醫大全》),或與象皮、血竭、乳香等同用,如生肌散(《經驗方》);治水火燙傷,可用本品與銀朱、香油製成葯膏外用(《中草葯新醫療法資料選編》);治療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可以本品攪溶於核桃油中滴耳。此外,本品用治冠心病心絞痛及齒痛,有一定療效。【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15~0.3g。外用適量,研粉點敷患處。不宜入煎劑。【使用注意】孕婦慎用。【古籍摘要】《新修本草》:「主心腹邪氣,風濕積聚,耳聾,明目,去目赤膚翳。」《本草綱目》:「療喉痹、腦痛、鼻瘜、齒痛、傷寒舌出、小兒痘陷。通諸竅,散鬱火。」《醫林纂要》:「冰片主散鬱火,能透骨熱,治驚癇、痰迷、喉痹,舌脹、牙痛、耳聾、鼻息、目赤浮翳、痘毒內陷、殺蟲、痔瘡、催生,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然散而易竭,是終歸陰寒也。」鳶尾香×1別名烏園、烏鳶、紫蝴蝶、藍蝴蝶、老鴉扇、扁竹葉、九把刀、燕子花、扁竹蘭、扁竹、蒲扇風、老君扇、扁柄草、鐵扁擔、交剪七、鯉魚尾等,生於林緣、水邊濕地及向陽坡地。葯材基源為為鳶尾科植物鳶尾的葉或全草。 【葯性】: 辛;苦;涼;有毒 【功效】: 清熱解毒;祛風利濕;消腫止痛 【應用】 咽喉腫痛;肝炎;肝腫大;膀胱炎;風濕痛;跌打腫痛;瘡癤;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絞汁,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使用注意】 體虛便溏及孕婦禁服。 【功效分類】 消食葯;解毒葯 【古籍摘要】:《神農本草經》:主破症瘕積聚,去水,下三蟲。《名醫別錄》:療頭眩乳香×1為橄欖科植物乳香樹及其同屬植物皮部滲出的樹脂。野生或栽培。春夏季採收。將樹乾的皮部由下向上順序切傷,使樹脂滲出,數天後凝成固體,即可採收。可打碎生用,內服多炒用。【葯性】辛、苦,溫。歸心、肝、脾經。【功效】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應用】1.跌打損傷、瘡瘍癰腫。乳香辛香走竄,入心、肝經。味苦通泄入血,既能散瘀止痛,又能活血消癰,祛腐生肌,為外傷科要葯。治跌打損傷,常配沒葯、血竭、紅花等葯同用,如七厘散(《良方集液》);配沒葯、金銀花、白芷、穿山甲等,可治瘡瘍腫毒初起,紅腫熱痛,如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大全良方》);治癰疽、瘰癧、痰核,腫塊堅硬不消,可配沒葯、麝香、雄黃以解毒消癰散結,如醒消丸(《外科全生集》);治瘡瘍潰破,久不收口,常配沒葯研末外用以生肌斂瘡,如海浮散(《瘡瘍經驗全書》)。2.氣滯血瘀之痛證。本品辛散走竄,味苦通泄,既入血分,又入氣分,能行血中氣滯,化瘀止痛;內能宣通臟腑氣血,外能透達經絡,可用於一切氣滯血瘀之痛證。《珍珠囊》謂其能「定諸經之痛。」治胃脘疼痛,可與沒葯、延胡索、香附等同用,如手拈散(《醫學心悟》);若治胸痹心痛,可配伍丹參、川芎等葯用;治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腹痛,常配伍當歸、丹參、沒葯等葯同用,如活絡效靈丹(《醫學衷中參西錄》);治風寒濕痹,肢體麻木疼痛,常與羌活、防風、秦艽、當歸等同用,如蠲痹湯(《醫學心悟》)。【用法用量】煎服,3~10g,宜炒去油用。外用適量,生用或炒用,研末外敷。【使用注意】胃弱者慎用,孕婦及無瘀滯者忌用。【古籍摘要】《名醫別錄》:「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風癮疹癢毒。」《本草綱目》:「消癰疽諸毒,托里護心,活血定痛,治婦人難產,折傷。」「乳香香竄,能入心經,活血定痛,故為癰疽瘡瘍、心腹痛要葯。……產科諸方多用之,亦取其活血之功耳。」《本草匯言》:「乳香,活血祛風,舒筋止痛之葯也。……又跌仆鬥打,折傷筋骨,又產後氣血攻刺,心腹疼痛,恆用此,咸取其香辛走散,散血排膿,通氣化滯為專功也。」
B. 求放在香包里的香料配方。
製作香囊的材料主要有蒼術、山奈、白芷、菖蒲、藿香、佩蘭、川芎、香附、薄荷、香櫞、辛夷、艾葉,另加冰片,還可以適當加入蘇合香、益智仁、高良姜、陳皮、零陵香等葯材。香囊囊體可採用單面絨布等布面材料,囊體可根據需要作成多種造型和花色,如吉祥物、生肖動物、卡通人物等。
文化習俗
祛邪祈福,是香包文化的永久主題。而隱喻象徵、托物言志則是香包的鮮明藝術特色。慶陽香包的圖案和造型非常考究,具有豐富的意蘊:老虎獅子象徵勇猛威武,祛除邪惡保平安;雙魚、雙蝶、蛟龍等象徵兩性相愛、交合、生育;蓮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寓意女性的堅貞甜美;用登梅的喜鵲、採花的蜜蜂隱喻男性。
借葫蘆、石榴多籽,盼望多子多福;借大棗、花生、桂圓、蓮子之名,取其諧音,寓早(棗)生貴(桂)子;送給長壽老人的「耄耋童趣」,以貓和蝴蝶戲牡丹組合圖案,喻意老年生活富有情趣;送給小孩的「福壽娃娃」,以憨態十足的娃娃為主體,周圍環繞蝙蝠、桃子組圖,盼望孩子健康平安。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雞趕免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帶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在慶陽農村,花卉樹木、蟲魚鳥獸、日月風雲,樓台亭榭、幾何圖案,以及人物等等均可成為香包刺綉的題材。
心靈手巧的民間藝術家們,憑著一針一線一把剪刀,就把活靈活現的龍、鳳、金魚、小老虎、獅子、蛇、蟾蜍、壁虎、蜈蚣、蠍子等圖案呈現在世人面前,讓人們在芳香四溢的香包世界裡把玩欣賞,以此寄託人們心靈深處的美好訴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香囊、網路-香包
C. 香包能幹什麼用
香包(sachet),古代稱「香囊」,亦稱「佩帷」、「容臭」、「香袋兒」、「荷包」,慶陽俗稱「絀絀」或「耍活」。它是用彩色絲線在綵綢上綉制出各種內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製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綉囊,內裝用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葯研製的細末,以作節令志慶、生活實用和觀賞品玩用。
有些地方還有新嫁娘贈送親友香包的習俗,國人認為新娘子帶有喜氣,由她親手做的香包,更能祛邪解毒,所以在她新婚的第一年的端午節,新嫁娘必須縫制香包分送親友, 香包
這一送,少說要送一,二百個,除了送給親友之外,當然多半還是送給小孩子們佩戴,這是出自上一代對下一代的關愛,希望兒童能夠順利成長,諸邪遠避,同樣地也可以送給長輩以示尊敬和孝思。 至於送給情人的香包含意就更深遠了,一針一線都蘊涵了無限柔情。在以前,婦女們在子女情人要出遠門時,都會縫制香包讓他們帶在身上,一方面保佑他們旅遊平安,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提醒他們,家鄉有人倚門守候,應該早日歸來。這種溫馨的習俗,在現代就比較少見了。
慢慢的這兩項風俗逐漸合而為一,演變成用五色綵線系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防止毒蟲侵擾,有祛毒避邪的功用,並成為一種保命吉祥的象徵。於是就此確定了香包的地位。在傳統的農業社會里,做香包是婦女們表現女紅手藝最佳機會。從香包圖案和綉工可以看出製作者的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