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真國色有肉部分

牡丹真國色有肉部分

發布時間: 2023-06-02 11:27:04

A. 唯有牡丹真國色全詩及釋文是什麼

賞牡丹

劉禹錫 〔唐代〕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

庭前的芍葯妖嬈艷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1)牡丹真國色有肉部分擴展閱讀:

這首詩本來是《賞牡丹》,可落筆卻不先說牡丹,而先對芍葯和芙蕖進行評賞。

芙蕖,即荷花,這是自屈原以來在詩文中經常以清高潔凈面目出現的花。大概由於它亭亭玉立於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遠觀而不可近玩的緣故吧,劉禹錫覺得它雖純潔卻寡情。

至此前兩句已經分別對兩種可與牡丹並肩的花兒進行了評賞:芍葯的種植歷史悠久,也曾受到人們的喜愛,但卻「妖冶無格」;荷花也的確堪稱花中君子,清高潔凈,但卻冷艷寡情。至此為後兩句推出作者心中的最愛,可謂做足了鋪墊,唯有期待著作者心中的「花王」隆重登場了。

B. 誰知道"庭前芍葯妖無格,唯有牡丹真國色。"出自哪首詩

出自唐代劉禹錫的《賞牡丹》

【出處】《賞牡丹》——唐·劉禹錫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庭前的芍葯妖嬈艷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2)牡丹真國色有肉部分擴展閱讀

1、《賞牡丹》創作背景

此詩即寫唐人賞牡丹的盛況。關於此詩的創作時間與地點,由陶敏、陶紅雨校注的《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根據詩中用李正封「國色」之語推測此詩為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長安所作;瞿蛻園的《劉禹錫集箋證》認為,此詩作於唐大和年間作者重入長安之時。

2、《賞牡丹》鑒賞

此詩乃贊頌牡丹之作,其贊頌之手法,乃用抑彼揚此的反襯之法。詩人沒有從正面描寫牡丹的姿色,而是從側面來寫牡丹。詩一開始先評賞芍葯和芙蕖。芍葯與芙蕖本是為人所喜愛的花卉,然而詩人贊頌牡丹,乃用「芍葯妖無格」和「芙蕖凈少情」以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

劉禹錫也懷著主觀感情,把芍葯說成雖妖嬈但格調不高。「芙蕖」,是在詩文中常以清高潔凈的面目出現的花卉,但劉禹錫大概因為她亭亭玉立於池面之中,令人只可遠觀而不可近玩的緣故,說她純潔而寡情。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凈、格、情四種資質,可謂花中之最美者。

C. 賞牡丹 庭前芍葯妖無格, 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註:芙蕖又名蓮花。

詩中一個"賞"字,總攬全局,直貫通篇,意境全出.
詩中"真國色"三字,力重干鈞,擲地有聲,牡丹與芍葯,芙蓉相比,雍容華貴,艷壓群芳,才產生"動京城"的效應,神韻畢現.
通過寫芍葯的妖無格和芙蓉的凈少情,和牡丹進行對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擬人 "妖無格"與"凈少情" 比喻 "真國色"
這首詩借賞牡丹抒發表達了當時人們對牡丹的喜愛和尊寵。
蓮花可能太過清高,給人以寡情的感覺。
我也不知道對不對了

D. 牡丹真國色txt百度雲

鏈接:

提取碼:15tf

《牡丹真國色》是柔橈輕曼創作的網路小說,發表於晉江文學網。

E. 唯有牡丹真國色全詩及釋文

《賞牡丹》全詩:「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釋文為:「庭院前的芍葯妖嬈多姿卻缺少格調;池面上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熱情調;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國色天資,牡丹開花時的盛況驚動了整個京城。」

《賞牡丹》出處及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朝時期著名詩人劉禹錫贊賞牡丹所寫下的,此詩乃贊頌牡丹之作,其贊頌之手法,乃用抑彼揚此的反襯之法。詩一開始先評賞芍葯和芙蕖。芍葯與芙蕖本是為人所喜愛的花卉,然而詩人贊頌牡丹,乃用「芍葯妖無格」和「芙蕖凈少情」以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

劉禹錫懷著主觀感情,把芍葯說成雖妖嬈但格調不高。「芙蕖」,是在詩文中常以清高潔凈的面目出現的花卉,但劉禹錫大概因為她亭亭玉立於池面之中,令人只可遠觀而不可近玩的緣故,說她純潔而寡情。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凈、格、情四種資質,可謂花中之最美者。

作者簡介
劉禹錫,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貞元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

F. 穀雨一候:牡丹之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牡丹,毛茛 (茛gèn,落葉灌木,莖蔓生,葉到秋變紅,花黃綠色,果實多毛有毒,葉莖可做染料。亦稱「野葛」、「鉤吻」;毛茛 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高二三尺,莖葉都有毛,開黃色或白色小花,果實集成球形,莖葉根及果實都有毒,可以入葯) 科、芍葯屬植物 。多年生 落葉灌木 ,莖高達2米;分枝短而粗。 花期5月;果期6月。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牡丹味辛寒,一名 鹿韭 ,一名 鼠姑 ,生山谷。」在甘肅省武威縣發掘的 東漢 早期墓葬中,發現醫學簡數十枚,其中有牡丹治療血瘀病的記載。牡丹原產於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諸省山間或丘嶺中,人們發現了它的葯用價值和觀賞價值,而變野生為家養。

牡丹,又名木芍葯,花大、形美、色艷、香濃, 是中國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2000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牡丹」這一名稱的出現,標志著牡丹栽培歷史的開始。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牡丹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牡』(意謂可無性繁殖)寬塌稿,其花紅故謂『丹』。

自 清代末年 起,就被當作 國花,是花之寶貴者。 牡丹花 色澤艷麗,富麗堂皇, 素有 「花中之王」 的美譽,又其 花大而香 ,故又有 「國色天香」 之稱。根據顏色,牡丹可分成 上百個品種 ,以 黃、綠、肉紅、深紅、銀紅為上品,尤其黃、綠為貴。

牡丹文化的起源,從《詩經》牡丹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葯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葯物學。南北朝時,北齊 楊子華 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

唐代,牡丹詩 大量涌現,有 劉禹錫 的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有 李白 的「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宋代開始,除大量牡丹詩詞外,又出現了 牡丹專著 ,諸如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淩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等,宋代有十幾部。 元 姚遂 有《序牡丹》, 明 人高濂有《牡丹花譜》、 王象晉 有《群芳譜》, 薛鳳翔 有《亳州牡丹史》, 清 人 汪灝 有《廣群芳譜》、 蘇毓眉 有《 曹南牡丹 譜》、余鵬的有《曹州牡丹譜》、由於牡丹花花型優美,顏色絢麗、清雅,因此是當代畫家們經常表現的題材,如余致貞、吳玉陽等。散見於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賦,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數見不鮮。

牡丹文化 , 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牡丹文化學 ,是中華 民族文化和民俗學 的一個組成部分,是 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 ,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的一般特徵,即 牡丹文化是一種「文化全息」現象。

武則天與牡丹的典故,講的是 在一個 隆冬大雪飄舞的日子 ,武則天在長安游後苑時, 曾命百花同時開放,以助她的酒興。 下旨曰:「明早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誰都知道,各種花不僅開花的季節不同,就是開花的時刻也不一致。紫羅蘭在春天盛開,玫瑰花在夏天怒放,菊花爭艷在深秋,梅花斗俏在嚴冬;薔薇、芍葯開在早上,夜來香、曇花開在夜間。所以,要使百花服從人的意志,在同一時刻一齊開放,是難以辦到的。但是 百花懾於武後的權勢,都違時開放了,唯牡丹仍干枝枯葉,傲然挺立 。武後大怒,便把牡丹 貶至洛陽。 牡丹一到了洛陽,立即 昂首怒放,花繁色艷,錦綉成堆 。這更氣壞了武後, 下令用火燒 死牡丹,不料,牡丹 經火一燒,反而開的更是紅若煙雲、亭亭玉立 ,十分壯觀。表現了 牡丹不畏權勢、英勇不屈的性格。

毛澤東生前非常喜愛牡丹 ,1935年,毛澤東率領紅軍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徵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延安,在嚴酷的戰爭間隙,一天率領周恩來、朱德等去 延安萬花山賞牡慎孝丹 ,在牡丹叢中對身邊人說:「這里是一幅天然牡丹圖,一定要好好保護,等到全國解放了,可以在這里修建一座人民公園。」1950年冬的一天,毛澤東在中南海花園散步,走到牡丹跟前停下腳步,跟身邊工作人員講起武則天與牡丹的故事並意味深長地說: 「年輕人要具有牡丹的品格,不畏強暴,才能擔當起重任。」

年輕人要向牡丹,踏平山海,逐風挽浪,志向為燈,心向遠方。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唐·劉禹錫《賞牡丹》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衫吵。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唐·徐凝 《牡丹》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 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共說相思。——唐·薛濤 《牡丹》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唐代:王維《紅牡丹》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艷, 獨立人間第一香。 ——唐代:皮日休 《牡丹》

偶然相遇人間世,合在增城阿姥家。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唐代·劉禹錫 《思黯南墅賞牡丹》

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白居易《牡丹》

G.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出自哪全文是什麼

這句詩出自《賞牡丹》。

原文:

《賞牡丹》

唐劉禹錫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

庭前的芍葯妖嬈艷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長安城。

(7)牡丹真國色有肉部分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劉禹錫奉調回洛陽,任職於東都尚書省,開成元年(836年),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閑職,直至晚年,劉禹錫在洛陽常與朋友白居易、裴度、韋庄等交遊賦詩,唱和對吟,生活閑適。

開成二年(837年)五月辛未,適逢牛僧孺為東都留守,在洛陽南郭建造別墅,並把任淮南時,嘉木怪石,置之階廷,庭中種植大量牡丹,牛僧孺常與詩人白居易、劉禹錫等於庭中吟詩唱和賞牡丹,此詩即為劉禹錫此時所作。

劉禹錫此時期有多首賞牡丹詩詞,《思黯南墅賞牡丹》即是本文《賞牡丹》的姊妹篇。

賞析:

《賞牡丹》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所作的七言絕句,是一首托物詠懷之作。

此詩描繪了唐朝慣有的觀賞牡丹的習俗,以芍葯「妖無格」的和芙蕖「凈少情」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其中也蘊含了詩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

全詩用對比和抑彼揚此的藝術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國色」的花界地位,真實地寫出了當年牡丹花盛開能引起京城轟動的巨大效應。

H. 《賞牡丹》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的意思

全文釋義:

庭前的芍葯妖嬈艷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回只有牡丹才是真答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作品簡介:

《賞牡丹》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描寫京城長安牡丹盛開的七言絕句。詩中「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成為傳頌千年贊美牡丹的詩句。這首詩借賞牡丹抒發了作者的個人抱負與情感,只有真國色方能動京城。

作品賞析:

詩中一個"賞"字,總攬全局、直貫通篇,意境全出。詩中"真國色"三字,力重千鈞,擲地有聲,牡丹與芍葯、 荷花相比,雍容華貴、艷壓群芳,才產生"動京城"的效應,神韻畢現。通過寫芍葯的妖無格和荷花的凈少情,和牡丹進行對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作者簡介:

劉禹錫(約772年—約842),字夢得,漢族,唐代詩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曾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白居易合稱 「劉白」。

熱點內容
莫允雯百合 發布:2025-07-19 16:30:26 瀏覽:84
百合開車詞 發布:2025-07-19 16:30:01 瀏覽:680
迎夏花花語 發布:2025-07-19 16:18:01 瀏覽:981
貳佰的玫瑰表達了什麼 發布:2025-07-19 16:13:31 瀏覽:638
烏墨盆景 發布:2025-07-19 16:13:30 瀏覽:800
七夕藝術字體 發布:2025-07-19 16:12:15 瀏覽:214
拉拉百合電影 發布:2025-07-19 16:05:18 瀏覽:183
盆栽把玩 發布:2025-07-19 15:58:04 瀏覽:774
茶花要埋多深 發布:2025-07-19 15:51:15 瀏覽:980
玫瑰和桂圓 發布:2025-07-19 15:43:11 瀏覽: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