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影視牡丹
㈠ 購買牡丹花苗怎樣區別葯用牡丹和觀賞牡丹
辨別方法如下:
1、株型上辨別
觀賞牡丹是從根部就分枝,而葯用牡丹是從株桿分枝,也有的是在油用牡丹幼苗時剪掉主桿讓其分枝的 但它始終是從地下主桿部分枝的。所以大家在買牡丹時如果發現是獨桿牡丹 98%是油用牡丹。
2、花瓣上辨別
牡丹總體分為兩種;一種是觀賞牡丹也叫國花牡丹,這種是真正用來觀賞用的花卉類牡丹,顏色分為9種、花型十種。詳情請網路。還有一種叫鳳丹 雖然也是牡丹的一種,但這種牡丹以前用來取根入葯,現在用來產籽榨油,所以也叫油用牡丹,這種牡丹花色只有白色和白粉色,且是單瓣花。
鳳丹,又名銅陵牡丹、銅陵鳳丹,屬江南品種群,其根皮有鎮痛、解熱、抗過敏、消炎、免疫等葯用,具有根粗、肉厚、粉足、木心細、亮星多、久貯不變質等特色,素與白芍、菊花、茯苓並稱為安徽四大名葯,亦是中國34種名貴葯材之一。
牡丹是芍葯科、芍葯屬植物,為多年生落葉灌木。莖高達2米;分枝短而粗。葉通常為二回三出復葉,偶爾近枝頂的葉為3小葉;頂生小葉寬卵形,表面綠色,無毛,背面淡綠色,有時具白粉,側生小葉狹卵形或長圓狀卵形,葉柄長5-11厘米,和葉軸均無毛。花單生枝頂,苞片5,長橢圓形;萼片5,果期6月。
㈡ 牡丹花的種植方法是什麼牡丹花有多少種顏色
一:牡丹花的種植
牡丹花雍容華貴、嬌俏艷麗,是我國特有的名貴花卉,象徵著吉祥富貴,特別漂亮,很多人都特別喜歡。
綜上所述:牡丹花的種植方法還是比較簡單的,牡丹花顏色也多,每一種都很漂亮,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觀賞牡丹花能給人帶來心情上的愉悅和滿足,牡丹是名貴花種,我們要愛惜和保護它。牡丹花的每一個顏色都很有特點,供我們觀賞。
㈢ 如何栽培牡丹
學名:PaeoniaSuffruticosa,
科屬:芍葯科、芍葯屬
觀賞特性:
牡丹生長緩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間;根肉質,粗而長,中心木質化,長度一般在0.5~0.8米,極少數根長度可達2米;根皮和根肉的色澤因品種而異;枝幹直立而脆,圓形,為從根莖處叢生數枝而成灌木狀,當年生枝光滑、草木,黃褐色,常開裂而剝落;葉互生,葉片通常為三回三出復葉,枝上部常為單葉,小葉片有披針、卵園、橢園等形狀,頂生小葉常為2~3裂,葉上面深綠色或黃綠色,下為灰綠色,光滑或有毛;總葉柄長8~20cm,表面有凹槽;花單生於當年枝頂,兩性,花大色艷,形美多姿,花程式為:K5G2~5:1:2~5,花徑10~30cm;花的顏色有白、黃、粉、紅、紫紅、紫、墨紫(黑)、雪青(粉藍)、綠、復色十大色;雄雌蕊常有瓣化現象,花瓣自然增多和雄、雌蕊瓣化的程度與品種、栽培環境條件、生長年限等有關;正常花的雄蕊多數,結籽力強,種籽成熟度也高,雌蕊瓣化嚴重的花,結籽少而不實或不結籽,完全花雄蕊離生,心皮一般5枚,少有8枚,各有瓶狀子房一室,邊緣胎座,多數胚珠,骨果五角,每一果角結籽7~13粒,種籽類圓形,成熟時為共黃色,老時變成黑褐色,成熟種子直徑0.6~0.9cm,千粒重約400克。
牡丹由野生變家種後,因環境條件變化及人工不斷地選育和栽培,除花色、花型、花期早晚有變異外,而且在株的形態、根的長短、粗細、葉的色澤、形狀等方面也發生了變異。
一.株型
因品種不同,牡丹植株有高有矮、有叢有獨、有直有斜、有聚有散,各有所異。一般來說按其形狀或分為五個類型;
1.直立型
枝條直立挺拔而較高,分布緊湊,展開角度小,枝知與垂直線的夾角多在30°以內。節間較長,新生枝年生長量在10~15cm,一般五年生株高40~50cm,高者達1米以上。如「首案紅」、「紫二喬」、「姚黃」等。
2.疏散型
枝條多疏散彎曲向四周伸展,株幅大於株高,形成低矮展開的株形,枝條展開時與垂直線的夾角多在45°以上,新枝長,較軟。如「趙粉」、「守重紅」、「山花爛漫」、「青龍卧墨池」等。
3.開張型
枝條生長健壯挺拔,向四周斜伸開張,角度在上述兩者之間,株形圓滿端正,高矮適中,新枝年生長量6~8cm,一般五年生株高在30~40cm。如「狀元紅」、「銀紅巧對」、「金玉交章」等。
4.矮生型
枝條生長緩慢,節間短而葉密,枝條分布緊湊短小,年新枝生長量為2~4cm,一般五年生株高15高cm左右。如「美人紅」、「羅漢紅」、「海雲紫」等為代表。
5.獨干型
多為人工培植的藝術造型,具有明顯的主幹,主幹高矮不等,一般在20~80cm。主幹上部分生數枝,構成樹冠(有的無樹冠),形態古雅,酷似盆景,生長較慢,一般成型期需8年以上。如「十八號」等。
述每一植株類型中,因品種不同,直立程度、高矮、斜伸角度等亦有不同;同時,枝條的粗壯、細弱、硬挺、直彎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如矮生類型中「羅漢紅」即屬於粗壯矮生型,而「出梗奪翠」則屬於細弱矮生型;又如直立型中的「首案紅」屬粗壯直立型,「姚黃」則屬於細硬直立型。
二.根
牡丹根系發達,具有多數深根形的肉質主根和側根。初生根始為白色,漸變為黃色至褐色,肉質白色,個別紅色,肉質中心木質化,俗稱「木心」。肉質部儲有大量養份和水份供植株生長,一般來說,根深的植株枝葉茂盛,植株較高,根淺則枝短株型矮。牡丹因品種不同,其根型、數量也不一致,但大體上可分為三類:
1.直根型
此類型的根深(四年生的牡丹根可入土80cm以上),但根條稀疏,沒有明顯的主根,僅有幾十條粗細均勻的粗「面條根」,根光滑、皮百,根上極少分生小根,根(加工後稱「丹皮」)產量高,質量好。如「鳳丹」、「趙粉」、「二喬」、「墨魁」等。這類牡丹多為葯用兼觀賞兩用品種。
2.坡根型
此類根條粗細長短不一,分生側根較多,交叉生長,俗稱「雞爪根」,多數入土較淺,斜坡角度大。如「青山貫雪」、「白玉」、「黃花葵」等品種,此類牡丹產丹皮質量、產量低於直根型,不適於葯用栽培。
3.中間型
此類根條稀密適中,無明顯主根,生有多數粗細均稱、根皮光滑的「面條根」,平均入土深度在70~80cm,如「種生黑」、「姚黃」等,既可觀賞,又可葯用。
三.芽
牡丹的芽外由6~8枚鱗片所包,所以牡丹芽又稱「鱗芽」。牡丹以鱗芽越冬。
牡丹的芽按功能和分化程度分為花芽、葉芽、潛伏芽和不定芽四種。
1.花芽
牡丹的花芽為混合芽,能抽枝、長葉、開花。著生在枝條頂端的稱為「頂生花芽」,開過一次花的枝條,花莖便自行乾枯回縮一段。著生在乾枯花莖下部的葉腋間的花芽稱為「腋生花芽」或「側生花芽」。花芽一般都比較肥大飽滿,剝除鱗片,可見「花胎」(即鱗芽內部的幼小花蕾)。
2.葉芽
葉芽只抽枝長葉,多數著生在花芽下部的葉腋間,也有著生在枝條頂端的,較花芽瘦小,萌發後發育成枝條。
3.潛伏芽
潛伏芽著生在新枝的最下部,形狀癟小,如粟粒,俗稱「狗鱉」。平時不萌發,在花芽、葉芽或枝條受傷後才能萌發,其壽命較長,可維持10~15年之久。
4.不定芽
著生在根莖處的芽叫做「不定芽」。出土後抽生為萌櫱枝,俗稱「土芽」。不定芽萌發力特強,是接穗、更新老枝(股)和增加新股的主要來源。不定芽當年不開花,生長旺盛者,在頂部當年可發育分化形成花芽,翌年開花。
牡丹在芽因品種不同在形狀、顏色等方面均有差異,形態百出,各有特徵。大體上有圓錐型、珍珠型、扁圓型、長錐型、鷹咀型等;各形狀之間又有大小、鱗片的多少、芽質癟瘦虛實等差別;顏色也有青綠、黃綠、土紅、土黃、銀灰、棕褐和不同程度的紫紅等色;另外還有花色和混和色,是秋季分辨品種的主要依據。因此,單靠芽的形狀、顏色等很難識別牡丹的品種,需靠長期耐心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每一品種鱗芽的特性。
四.分枝
因當年生效枝上節間長短不同,著生芽數及新枝萌發力強弱也不同,分枝的習性也有明顯差異但分枝大體上有以下兩種類型:
1.單枝型
當年生新枝節間長,著生芽較少,僅在基部1~2節部位或第1~3節部位上生芽,並且這些新芽中,當年僅有一芽萌發成為當年生新枝,該類型一般株高枝稀,如「姚黃」等。
2.稠枝型
當年生新枝節間短,著生新芽較多,一般3~5個,新芽發枝力強,每個新芽在當年都能抽出形成短枝,枝多較稠、叢生。這類品種的植株一般較矮,分枝密。如「瑛珞寶珠」、「丹爐焰」、「脂紅」等。
五.葉
牡丹葉互生,由葉片、葉柄組成。葉形、大小、色澤、質地等因品種而異可分為以下幾類:
1.大形圓葉型
全葉大而圓,長40cm以上,寬25cm以上,小葉寬大,圓純而肥厚,呈廣卵形或卵形;側小葉邊緣缺少;葉面多平展。如「王紅」、「大胡紅」、「墨魁」、「首案紅」等。
2.大形長葉型
全葉大小同前,但小葉較狹長,呈長橢圓形,質較薄,邊緣缺刻少而尖,葉較稀而平展或下垂,如「銀粉金鱗」、「冰凌罩紅石」等。
3.小葉圓葉型
全葉較小,長約20~30cm,小葉短而厚,邊緣缺刻少而圓純。如「葛巾紫」、「藍田玉」、「美人紅」等。
4.小形長葉型
全葉大小同上,但小葉較狹,邊緣缺刻尖而上卷。如「脂紅」、「煙龍紫」等。
5.中形葉型
全葉中等大小,長約30~40cm,小葉長橢圓形,邊緣缺刻多且較尖又上卷,葉多斜伸。如「假葛巾紫」、「狀元紅」、「大棕紫」等。
中外,還有特殊的葉形。如「三奇集盛」,每個葉柄上只生三枚不規律的圓形葉片,比一般品種少三分之二,為二回一出復葉;又如「肉芙蓉」、「大棕紫」,每一葉柄上著生三組葉片,分為頂五後六共十一枚小葉,比一般品種多二片。
牡丹葉的顏色以綠色、黃綠色為主,個別品種的葉有深淺不同程度的紫暈;有的葉面上還綴有紫色或黃色的斑點;葉背面多為灰綠色和淺灰色,個別的品種(如「鶴白」)茸毛特別多。
六.葉柄
牡丹的葉柄也有粗細、硬軟、長短之分,長者可達40cm,短者不過10cm;葉柄凹處多為暗紫、紫紅、灰褐、黃綠等不同顏色。
葉柄的長短,特別是葉柄和枝條夾角的大小因品種不同差異較大,同時對花的觀賞價值影響也較大,葉柄與枝夾角大,葉面平展或下垂,葉也較稀,如「墨魁」,花朵均著生在葉叢之上,形成花美葉秀,相得益彰的觀賞價值;相反,葉柄較短,葉柄與枝條夾角較小,因枝葉緊密,花朵常藏在葉叢中,造成「葉里藏花」現象,大大降低了觀賞價值。
七.花兒
牡丹花大色艷,品種繁多。有的品種花器齊全,萼片,雄蕊、雌蕊發育正常,如「似荷蓮」、「鳳丹白」等;但有的品種雄、雌蕊瓣化或退化,形成了多姿形美的花型,五彩繽紛的花朵。
根據花瓣層次的多少,傳統上將花分為:單瓣(層)類、重瓣(層)類、千瓣(層)類。在這三大類中,又視花朵的觀賞特性分為:葵花型、荷花型、玫瑰花型、半球型、皇冠型、綉球型(傳統上把皇冠型和綉球型稱為起樓)六種花型。這種分類方法比較直觀地反映了花朵的各種變化形態。
近幾年來,有關牡丹專家學者與產區的科研人員一起,結合傳統的分類方法,經多年實地觀察研究及對牡丹花的解剖觀察,摸清了花型及花朵構成的演化規律後,提出了新的花型分類,即把牡丹花型分為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薔薇型、千層台閣型、托桂型、金環型、皇冠型、綉球型、樓子台閣型。
生態習性:
牡丹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生育與其周圍環境條件相統一的習性。
1.中國牡丹屬於典型的溫帶樹種。
它們都集中地分布在我國西南部高山與中北部黃土高原和丘陵地帶。盡管西南部地區位於暖溫帶至亞熱帶的氣候帶內,但是,這里的牡丹卻都生長在海拔2500m以上的山地,與分布在我國中北部的牡丹一樣,都是長久地生長在溫帶型的環境中。因此,它們都適應於溫帶的氣候特點,並形成了喜歡溫和涼爽,具有一定的耐寒性;宜高燥懼濕熱;喜陽光稍耐半陰的共同生態習性。
2.中國牡丹栽培品種既有典型的生態習性,又有廣泛的生態適應性。
雖然它們的原種分布既集中又相鄰並多有重疊,然而由於種源不同,所在地的海拔高度不同以及具體土地環境條件不同等等,從而形成了難適應不同生態環境條件的不同品種群,並使它們具備了各自典型的生態習性。
中國牡丹野生種群除了具前述共同的生態習性之外,種群間還存在有兩類不同的生態型。一類是分布在海拔2000m以下,年降雨量約1000mm之內,絕對最高溫度大於30℃,絕對最低溫度高於~19m℃生境條件下的矮牡丹、紫斑牡丹以及楊山牡丹(分布在較高緯度內),它們之間具有較近的生態習性,以更喜歡冷涼和乾燥的氣候為突出特點,耐寒性和耐旱性均強,對夏季和炎熱也有一定的忍耐性;另一類則是分布在海拔約2000m以上,年降雨量1000mm以上,絕對最高溫度小於30℃,絕對最低溫度低於~10℃生境條件下的紫牡丹、黃牡丹、大花黃牡丹以及四川牡丹等,其彼此間生態習性相似,與前者相比,更喜歡比較溫暖、濕潤的氣候,而耐寒性、耐旱性以及夏季炎熱的忍耐性均較差。
中國牡丹栽培品種不僅保留有其原種新本的習性,而且在長期自然雜交和人工栽培選育下,獲得了更加廣泛的生態型的品種群。它們要求各自最適宜的生境條件,表現了各自突出的生態習性。如中原品種群,由其栽培中心地的菏澤、洛陽及北京的主要氣象因子中可以得知:這一地區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高溫多雨,秋冬季則寒冷晴燥,具暖溫帶氣候特點,由此也形成了中原品種群性喜溫和,具一定耐寒性、忌酷熱,宜高燥懼濕澇的典型生態型的品種群。西北品種群由其主產地的氣象因子中也可以明顯看出,該品種群具較強的適應性,與中原品種群相比,它們更喜歡冷涼,更耐寒耐旱,可列為冷涼型品種群。而江南品種群,因其主產地的寧國和銅陵,都地處皖南的低山丘陵地帶,屬於亞熱帶氣候,冬季較溫暖濕潤,夏季高溫多濕,空氣相對濕度高達80%以上,生長在當地的牡丹都很健壯繁茂、花朵艷麗、花期早、枯葉晚,說明該品種群更喜歡相對溫暖濕潤的氣修,能耐高溫多濕,具備高溫多濕生態型的特點。西南品種群,目前品種數量雖不多,親緣關系也不十分清楚,但品種習性頗有特色,即耐寒性不強,懼夏季炎熱和強光照射,要求空氣濕度高,喜歡更疏鬆並呈微酸性的土壤。這是它們長期適應其主產地四川彭州地區和雲南麗江等地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溫暖濕潤生境條件的結果,當屬於高山溫暖多濕生態型的品種群。
綜前所述,可知影響中國牡丹正常生長發育的主導因子應當是溫度和濕度(主要為空氣濕度),不同的種和品種群對它們的反應都比較敏感,都有其適應的范圍,超出此范圍時,生長發育便會受到影響,如西南品種群向中原地區引種,常因夏季炎熱,能開花。又如中原品種群內許多品種向青海與黑龍江北部地區引種,常因冬季溫度過低,無法自然露地越冬或地上部分枯死而呈宿根狀態,因此必須保護越冬才能正常生長;而向江南地區引種,又因高溫多濕,致使生長發育不良,但某些品種卻能適應並正常開花。這說明,同一品種群的不同品種間對同一生態因子的反應與適應程度也不相同。
中國牡丹各品種群對光因子與土壤條件的要求均不甚嚴,並有較強的適應性。絕大多數品種喜歡陽光充足,稍耐半陰,如在花期有側方遮蔭,開花效果更好,花期亦可適當延長,特別是對一些不耐日曬的品種更是必要。西南品種群向北方地區引種栽培時,亦有較強的適應性。
繁殖與栽培:
繁殖:
時間在9月下旬(秋分)到10月上旬(寒露)。將4~~~5年生母株全株掘出(注意保持根系完整)。去掉根部附土,然後按生長紋理,順其長勢,用雙手掰開,或用刀劈開,一分為二。生長勢強,枝條多的可分為三或四苗。每株苗要有一個以上的枝條和部分根系。
1.接法:
牡丹可以掘出嫁接,也可就地居接,時間在9月上旬(白露)至10月上旬(寒露)。砧木為芍葯根或2~3年生實生牡丹苗。以長15cm以上,直徑1.5~3cm為宜,接穗用當年生壯枝,長6~10cm,帶有健壯頂芽和1~2個側芽。也可用只有飽滿側芽的枝條。嫁接用嵌接法,先將接穗下部削成長2.5~3cm的楔形,再把根砧頂端削平,削一側面由上向下縱切一條長2.5~3cm的裂縫,把接穗插入,使兩者的形成層對准密接,用麻皮或塑料薄膜綁緊,再用濕泥塗抹介面,稍陰干後栽植。栽時介面要低於地面2~3cm,並培10cm高土堆保護越冬。
2.播種法:
牡丹為異花授粉植物,實生苗易有變異。因此播種一般用於新品種選育和繁殖砧木。種子要在八、九月成熟,種皮完全變黑時採收。采後攤放在通風處乾燥,8月下旬到9月下旬播種。充分老熟和前一年採收的種子出苗率很低,一般不要採用。播種前用70℃濕水浸種24~30小時,視播種量可用盆播、箱播或露地播。
播種前要施足基肥,深翻整地耙平後用畦,按行距30~40cm開深2cm左右的播種溝,溝內每隔3~5cm播種一粒。也可直接在大田按行距50cm,開寬10cm,深2cm的播種溝,在溝內兩側每隔4~5cm播種一粒,成雙行,播後復土2~3cm,再用細土培高10cm的土梗保墒。
牡丹種子有上胚軸休眠現象,播種後,當年只生根而不發芽。翌年三月中旬(春分前)扒去土埂,以利幼苗出土。生長2~3年進行苗木移栽,按行距50cm,株距30cm分栽,一般再經2~3年培養,就能開花。
栽培管理:
牡丹要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地方栽植。以表土為壤土,底土為砂壤土,PH值7左右最相宜。低窪地,粘重土和鹽鹼土均不適於栽植牡丹。
栽前半月,要先施有機肥,深耕耙平。9月上旬(秋分)至10月上旬(寒露)為適栽期,栽植可按株行距各80cm定點刨穴;也可築面寬60cm,埂寬20的畦,花株中間按畦距80cm定點栽植。每畝約栽一千株。觀賞用適當增大株行距。根據木大小刨寬20~50cm見方,深40cm的栽植穴。栽植觀賞用苗木可適當保留花芽,栽植繁殖用的分株苗,可保留基部腋芽或土芽,將上部枝條剪去。栽植前苗木用500倍多菌靈或瑞枯霉葯液浸泡半小時,向上輕提苗木,稍向左右搖動,再將土填平,用木棍搗實。栽植深度以根頸深於地面2~3cm為宜。過淺不利生根成活,過深成活後生長不旺。土壤乾旱時,栽後立即澆水,待水滲下後,封土堆保護苗木越冬。第二年早春隨著鬆土將土堆扒去一半,任其自然生長出土。為防治地下病蟲,可結合栽植,施入辛硫磷殺蟲劑和澆灌多菌靈、瑞枯霉等殺菌劑。
1.施肥、鬆土、澆水:
施肥一般從栽後第二年開始,每年施三次。第一次在開花前15~20天,第二次在花謝後半月,第三次在秋後封凍前。肥料種類以腐熟的有機肥如堆肥、大糞肥、豆餅、油渣等為主,適當摻施復合肥。方法用全園普施或株施。普施時先將肥料均勻撒於地里,一般畝施堆肥五、六千斤或餅肥三百斤左右,然後用鋤鬆土。株施即將肥料撒於植株四周,然後鬆土;或在牡丹兩側20~30cm處,開深10~12cm的穴施入腐熟的豆餅或油渣。3~4年生牡丹株施2~3兩,施後復土。
鬆土除草:一般開花前進行二、三次,謝花後每月一、二次。下雨後待土壤略干即鋤地鬆土。鋤地深度5~10cm,再深易傷根系。為了保墒宜稍深鋤,為排濕可淺鋤。
2.整枝、拿芽、摘蕾:
整枝拿芽又稱定股拿芽,其目的是通過去掉冗枝廢芽,使植株保持一定的株形和枝條,使地上部與地下部生長平衡,集中養分供應開花和長根。定股是根據用途確定留枝數量,高低位置和分布方向。繁殖用的多留,觀賞用的少留,兩者兼顧的可留5~8個。拿芽是剝去從根頸和枝條上發出的無用芽。牡丹分栽後第一年任其生長。到第二年三月下旬(春分)至四月上旬(清明)選留生長健壯、分布勻稱的枝條5~8個,其餘枝條全部剪除。再撥開根際土壤,除因預留枝數不夠,要留作補充的外,其餘萌發的新枝、新芽,都從基部除去。
為了集中養分供應開花和促使生長健壯,當年生栽植苗保留一、二朵花觀賞,將多餘的花蕾摘除。若生長弱時,可將花苗全部摘去。葯用栽培的,可於春季及早摘除花蕾促使長根。
病蟲害:
牡丹的主要病蟲害有葉斑病。可從五月中旬開始,每隔15~20天,噴布一次200倍等量式波爾多液,或500~600倍多菌靈防治。秋後清理田園,剪除和摘拾枯枝落葉集中燒毀,可減輕來年病蟲害的發生。主要蟲害有中華鋸花天牛和蠐螬等地下害蟲。中華鋸花天牛以幼蟲在根部越冬,可在五、六月間用細鐵棍在牡丹根部附近土壤中打2~3個(在植株兩側或呈三角形)深20cm小孔,每個孔內投入一片磷化鋁,隨即踩實土孔,熏蒸葯殺。防治蠐螬可在栽植穴內施毒餌,或用2000倍辛磷葯液澆灌根部葯殺。
園林用途:
牡丹在園林綠化中,無論孤植、叢植、片植,都很適宜。在較小型的古典園林或居民院落,可選景點突出的位置,築以牡丹台進行台植。花台不宜過高,以50~70cm為宜。
在文化休息公園可以開辟牡丹花壇,收集較多品種,進行合理配置,以提高觀賞價值。由於牡丹有喜燥惡濕的特性,應適當提高花壇的標高,以利排水。花壇面積以1000~3000平方米為宜。
在大型公園或風景名勝區,可建立牡丹專類園。
牡丹盆栽應用更為靈活方便,可以在室內舉辦牡丹品種展覽,也可在園林中的主要景點擺放,還可成為居民室內或陽台上的飾物。
㈣ 牡丹花的介紹 牡丹花的詳細介紹
牡丹是中國的特產花卉,生長普遍,歷史悠久,花色艷麗,用途廣泛。中國是牡丹資源豐富的大國。據調查,在山東、河南、四川、河北、甘肅、安徽、貴州、新疆、青海、寧夏、湖南、廣西、廣東、黑龍江、吉林、遼寧、海南等均有牡丹的種植,可分為野生種,半野生種和園藝栽培種。下面詳細了解下牡丹花。 一、牡丹簡介 牡丹原產於中國西部秦嶺、大巴上一帶山區,至今這個地區仍然長有野生單瓣的牡丹品種。牡丹是多年生落葉小灌木,生長速度緩慢,株型小,是我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花色艷麗,富麗端莊,品種繁多,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自古以來被人們當、做富貴吉祥、繁榮興旺的象徵。牡丹以洛陽牡丹最為出名。 牡丹花色豐富,洛陽牡丹花朵碩大,品種繁多,花色奇絕,有紅、白、粉、黃、紫、藍、綠、黑及復色9大色系、10種花型、1000多個品種;花瓣有單瓣、復瓣、重瓣和台閣性花。花萼有五片。牡丹的分辨方法有很多種,可以按株型、芽型、分枝習性、花色、花期和花型等分類。牡丹可以種植在溫帶、寒熱和亞熱帶地區的品種300多個,還有日本、美國、法國品種100多個。 單瓣型:花瓣1~3輪,寬大,雄雌蕊正常。如「黃花魁」、「潑墨紫」、「鳳丹」、「盤中取果」以及所有的野生牡丹種。荷花型:花瓣4~5輪,寬大一致,開放時,形似荷花。如「紅雲飛片」、「似何蓮」、「硃砂壘」。菊花型:花瓣多輪,自外向內層層排列逐漸變小,如「彩雲」,「洛陽紅」、「菱花曉翠」。薔薇型:花瓣自然增多,自外向顯著逐漸變小,少部分雄蕊瓣化呈細碎花瓣;雌蕊稍瓣化或正常。如「紫金盤」、「露珠粉」、「大棕紫」。托桂型:外瓣明顯,寬大且平展;雄蕊瓣化,自外向內變細而稍隆起,呈半球型。如「大胡紅」、「魯粉」、「藍田玉」。金環型:外瓣突出且寬大,中瓣狹長豎直,呈金環型。如「硃砂紅」、「姚黃」、「首案紅」。皇冠型:外瓣突出,中瓣越離花心越寬大,形如皇冠。如「大胡紅」、「煙絨紫」、「趙粉」。 二、牡丹花的由來 牡丹為暖溫帶、溫帶觀賞與葯用雙美的中國傳統名花。傳說為百鳥之王鳳凰所銜的不死仙丹於人間靈地所化生。牡丹最早見於《詩經*鄭風*溱洧》,先人最早是利用它來治病的,並載入《神農本萆經》造福於華夏子孫。自此與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972年在甘肅省武威柏樹鄉發掘的東漢早期的墓葬中所出土的醫簡巳有以牡丹治療血瘀病的處方。南北朝時,牡丹就已成為名貴的觀賞花卉。唐朝皇室在驪山開辟牡丹園,特別珍視牡丹。明清兩代栽植,賞玩牡丹的風氣也很盛。歐陽修著《洛陽牡丹記》記錄了洛陽24個著名的牡丹品種,並描述了洛陽人賞花、種花、養花的習俗和經驗。 中國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主要集中並交叉分布於青藏高原東南部,川滇交界的西部和北部以及秦巴山地和黃土高原一帶。現在,這些地區仍有野生牡丹種分布。牡丹家族有個野生種與變種均原產於中國。牡丹按花瓣的層數可分為單瓣與千層,而千層型中又有荷花型、菊花型、薔薇型、台閣型、綉球型、金杯型、皇冠型、金蕊型、金心型、托桂型,真可謂絢麗多姿、儀態萬千。 除華南地區外,幾乎遍及大江南北和長城內外。河南洛陽和山東菏澤(曹州),迄今仍是中國牡丹的主要生產基地、良種繁殖基地及游覽觀賞中心。如今在日本、法國、美國和加拿大等國都有牡丹的足跡,這些牡丹都流淌著中國牡丹的「血液」。 三、關於種植牡丹花 牡丹也和其他植物一樣,在進化過程中,生長發育和周圍環境條件相統一的習性。菏澤牡丹(古稱曹州)位於北緯35°20′,春季乾旱,夏秋多雨。平均年溫度為13.6℃,1月份平均最低溫度為2.3℃,7月份平均最高溫度為2689℃。年降雨量為706.68毫米,70%集中於6~8月份。土層深厚,為黃河泛濫沉積而成的沙質壤土,土質疏鬆。適於牡丹根部的生長發育,根深、葉茂、花大、色艷。 牡丹對其生態溫度、濕度、降水、光照、風霜、土壤的綜合運用中所起的作用不可替代,但在某一發育階段中有的因子是起主要作用的。據其習性,可以看出牡丹生存條件中濕度(土壤濕度和大氣濕度)是起主導作用的。牡丹性宜燥懼濕,宜栽植在地勢乾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中性或微鹼性(ph值在6.5~7.5)沙壤土中,才能根深葉茂,花大色艷。溫度在牡丹個體發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枝葉不到一溫度不會發芽生葉,沒有一定的溫度積累,花朵就不會開放,不達到一定的溫度,種籽也不會生根。牡丹對栽培的土壤條件,可以忍受乾旱、瘠薄的土壤,但如果不斷改善栽培,使之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則能更有利於其生長發育。由於自然選擇的結果,使牡丹還具有春發枝,夏打盹,秋生根、冬休的習性。 最後,牡丹花的相關內容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了,牡丹花是花中之王,非常好看,而且有富貴、圓滿等美好寓意,如果喜歡牡丹花的不妨在家居布置中運用上,相信會有很好的效果。
㈤ 四大名花的牡丹
牡丹(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別稱: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葯、白雨金、洛陽花、富貴花等。原產於中國西部秦嶺和大巴山一帶山區,漢中是中國最早人工栽培牡丹的地方,為落葉亞灌木,這一地區尚有野生單瓣品種存在。牡丹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生長緩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間;根肉質,粗而長,中心木質化,長度一般在0.5~0.8米,極少數根長度可達2米。牡丹是中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花大色艷、雍容華貴、富麗端莊、芳香濃郁,而且品種繁多,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長期以來被人們當做富貴吉祥、繁榮興旺的象徵。牡丹以洛陽、菏澤所產最富盛名。 生長環境
性喜溫暖、涼爽、乾燥、陽光充足的環境,惡熱。喜陽光,也耐半陰,耐寒,耐乾旱,耐弱鹼,忌積水,怕熱,充足的陽光對其生長較為有利,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曬。適宜在疏鬆、深厚、肥沃、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中性壤土或砂壤土中生長,忌粘重土壤或低溫處栽植。酸性或黏重土壤中生長不良。 多採用嫁接方法進行栽培,因為與芍葯同屬芍葯屬,又多選用芍葯作為砧木。牡丹不僅有極高的觀賞價值,還有相當重要的葯用價值。歷史上有不少詩人為它作詩贊美。如唐詩贊它:「佳名喚作百花王」、「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又宋周敦頤「愛蓮說」中寫有:「牡丹,花之富貴者也」。中國人民把牡丹看作是人類和平、幸福、繁華與富足的象徵。李時珍指出:牡丹只取紅、白兩色的單瓣者入葯,其他品種皆人工培育而成「氣味不純,不可用」紅花者偏於利,白花者偏於補。牡丹花適用於面部黃褐斑,皮膚衰老。常飲可使氣充沛,容顏紅潤,精神飽滿。
主要產地
我國牡丹資源特別豐富,因牡丹原產我國,有悠久的栽培史,南北朝時代(420年~589年),南朝詩人謝康樂就有「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之說。根據全國牡丹爭評國花辦公室專組人員調查,我國滇、黔、川、藏、新、青、甘、寧、陝、桂、湘、粵、晉、豫、魯、閩、皖、贛、蘇、浙、滬、冀、內蒙古、京、津、黑、遼、吉、海、南、港、台等地均有牡丹種植,大體分野生種、半野生種及園藝栽培種幾種類型。
如今栽培面積最大最集中的有菏澤、洛陽、北京、臨夏、天彭、銅陵等。通過最內幾年中原花農冬季赴廣東、福建、浙江、深圳、海南等地進行牡丹催花,促使了牡丹在以上幾個地區安家落戶,使牡丹的栽植遍布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 河南洛陽自古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有「牡丹之都」、「中國之都」之美譽; 山東菏澤素有「牡丹之鄉」之美稱; 甘肅紫斑牡丹; 安徽銅陵; 河北柏鄉有株千年牡丹; 陝西漢中有、牡園; 安徽巢湖銀屏山有一株千年牡丹; 四川彭州市丹景山為中國天彭牡丹的發源地。 葯用價值
牡丹不僅有觀賞價值,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將牡丹的根加工製成「丹皮」,是名貴的中草葯。其性微寒,味辛,無毒,入心、肝、腎三經,有散瘀血、清血、和血、止痛、通經之作用,還有降低血壓、抗菌消炎之功效,久服可益身延壽。養血和肝,散郁祛瘀、適用於面部黃褐斑,皮膚衰老,常飲氣血活肺,容顏紅潤,改善月經失調,痛經,止虛汗,盜汗。 花語
喜歡牡丹的人以寬大的心胸和獻身的愛情與人交往。 牡丹:圓滿、濃情、富貴、美麗 秋牡丹:生命、期待、淡淡的愛 品質
牡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歷史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葯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葯物學。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史書記載,隋煬帝在洛陽建西苑,詔天下進奇石花卉,易州進牡丹二十箱,植於西苑,自此,牡丹進入皇家園林,涉足園藝學。唐代,牡丹詩大量涌現,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膾炙人口;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千古絕唱。宋代開始,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專著,諸如歐陽的《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等,宋代有十幾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王象晉有《群芳譜》,薛鳳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灝有《廣群芳譜》、蘇毓眉有《曹南牡丹譜》、余鵬的有《曹州牡丹譜》等。散見於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賦,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數見不鮮。
解放後,牡丹種植有長足地發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漸重視,出現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專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文化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與其他類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 較濃重的生物學特點; 較濃重的葯物學特點; 較濃重的園藝學特點; 較濃重的美學特點; 較濃重的文學特點; 較濃重的鄉土氣息; 濃重的富貴之感; 濃重的人生回味; 濃重的生活氛圍; 濃重的旅遊氛圍等特點。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相結合產物,從古今中外牡丹發展的歷史來看的確如此,牡丹發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國運昌時花運昌」,歷史又一次證明了這一深刻的哲理。歷史上,古都洛陽的牡丹為最多、最好,有兩個傳統名種,一個開黃花的名姚黃,另一個開紫花的名魏紫,一直流傳到今天。「洛陽牡丹天下無」,牡丹已被洛陽市定為市花,並確定每年4月15日~25日為「洛陽牡丹花會」。每當花會期間,中外遊人群集,共賞花王。除此之外,牡丹在中國稱為花之富貴者也。
相關詩詞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李白《清平調》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開花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
宋 楊萬里君不見,沉香亭北專東風,謫仙兒詞天無功。若不見,君王殿後春第一,領袖眾芳捧堯日。此花可令轉化鈞,一風一雨萬物春。十分整頓春光了,收黃拾紫歸煤表。天香染就山龍裳,余芬卻染水雲鄉。青原白鷺萬松竹,被渠染作天上香。人間何曾識姚魏,相公新移洛中裔。呼灑撫招野客看,不醉花前為誰醉。
唐 劉禹錫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唐 皮日休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竟誇天下無雙艷,獨占人間第一香。
典故
牡丹是中國傳統名花,富麗堂皇,國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寓意,代表著中華民族泱泱大國之風范。「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洛陽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於隋、盛於唐、甲天下於宋。傳說,天授二年臘月初一,西長安大雪紛飛,武則天飲酒作詩,乘興醉筆寫下沼書:「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百花懾於此命,連夜開放,獨牡丹不違時令,閉蕊不開。武則天盛怒之下,將牡丹貶出長安,發配洛陽,並施以火刑。牡丹遭此劫難,體如焦炭;卻根枝不散,在嚴寒凜冽中挺立依然,來年春風勁吹之時,花開更艷,被譽為「焦骨牡丹」。洛陽牡丹遂馳名天下被稱作「花魁」,洛陽人培育牡丹、觀賞牡丹亦日盛成俗。又傳,唐玄宗李隆基有一次在後苑沉香亭畔,與楊貴妃一起觀賞牡丹。為記眼前美景遂召李白來賦詩,此時詩仙酒醉未醒,半夢半醒之間提筆作《清平調》三首: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玄宗貴妃皆大喜贊嘆,馬上讓李龜年譜成曲讓梨園樂人演唱。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唯牡丹花開時節也。唐代詩人劉禹錫和白居易有詩記之:「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丁一 編輯整理)
洛陽牡丹觀賞部位主要是花朵,其花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洛陽牡丹可在公園和風景區建立專類園;亦可在古典園林和居民院落中築花台種植;在園林綠地中自然式孤植、叢植或片植。也適於布置花境、花壇、花帶、盆栽觀賞,應用更是靈活,可通過催延花期,使其四季開花。根皮入葯,花瓣可釀酒。
洛陽牡丹品種繁多,花色甚豐,至今已有紅、白、粉、黃、紫、藍、綠、黑及復色等9大色系1100多個品種,以及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薔薇型、托桂型、綉球型、皇冠型、金環型、千層台閣型、樓子台閣型等十種花型。如今洛陽牡丹商品已具規模,全市商品牡丹面積4萬多畝,4800餘萬株,初步建立「邙山萬畝牡丹產業帶」和洛南「隋唐城遺址萬畝高效農業觀光園」。牡丹遍布全城園林景點、街頭花壇、機關庭院和城郊園圃。在科技進步推動下,洛陽牡丹已實現四季開花,盛花期不斷延長。洛陽牡丹源源不斷地進入國際花卉市場。
1982年9月21日,洛陽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命名牡丹花為洛陽市「市花」,每年根據牡丹開放情況於4月某日至5月某日舉辦洛陽牡丹花會。從1983年起,洛陽已連續成功地舉辦了27屆牡丹花會(2009年),並且第28屆牡丹花會也將於2010年4月1日在洛陽市隋唐城遺址植物園隆重開幕。二十多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貫徹「以花為媒,廣交朋友,宣傳洛陽,擴大開放」的指導思想,「洛陽搭台,全省唱戲」,將牡丹花會辦成一個融賞花觀燈,旅遊觀光,經貿合作與交流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經濟文化活動。
相傳武則天(心月狐下界)酒醉曾寫下一道聖旨,命冬季群花齊放。牡丹不開,武便命將牡丹全部斬伐。
人文寓意
牡丹團花,寓意「富貴團圓」;牡丹連根整枝花,寓意「富貴根基」;牡丹串枝(或纏枝),寓意「富貴萬年」;牡丹滿開,寓意「富貴全盛」;單獨一朵大牡丹花,寓意「富貴一品」。牡丹被譽為中國國花。 牡丹栽植應選擇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栽在背風向陽,不易積水的地方。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栽植。栽植深度以根、莖交接處齊土面為宜,栽植坑的大小以根能伸展為度,坑內留些細土攏成小墩,使根在土壤上坐定,理順根系,然後復土,踏實,澆二、三次透水,株行距以50×50(cm)為宜。
培育方法
1、播種
牡丹種子在8月上旬成熟後及時採收,立即播種。播種過晚,種子來春不宜發芽。播種牡丹5~6年才開花,故此法一般只在培育新品種時採用。
2、分株
把生長五年以上的大株牡丹連株挖出,放陰涼處晾置2~3天,待根變軟時將其分成2~3枝一組的小株,植於圃地。
3、嫁接
剪取大株牡丹發出的土芽或一年生的短枝將其部2~3厘米削成楔形嵌接於15~20厘米長的芍葯根上,用麻皮纏緊,抹上泥巴進行栽植,嫁接時間為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嫁接苗應挖溝栽植,其株距10~15厘米,行距30~40厘米,栽後培上土埂,以接穗不露出土為宜。
養護管理
1、施肥
每年至少施三次肥,第一次在花前施,以促進開花;第二次在花後半個月施,以補充開花消耗的養分;第三次在越冬前施越冬肥。肥料以腐熟的餅肥為主。肥量以每株每次0.5~1千克為宜,也可摻拌化學復合肥。
2、澆水
牡丹較耐旱,但乾旱季仍需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為宜保持空氣濕度,雨後要及時排除積水。
3、病蟲害防治
牡丹病害常見的有褐斑病,防治方法是,每年花後開始,每半月噴一次波爾多液或托布浸,多菌靈液。入冬前及時剪除病葉燒掉,春季發芽前噴灑石硫合劑。
牡丹蟲害主要有吹綿介殼蟲,夏秋季節白色蟲體附著在枝乾和葉背上,可用500倍的氟乙醯胺或1000倍液的氧化樂果葯液噴殺或在入冬後用石硫合劑塗刷枝幹。
地下害蟲主要是蠐螬,防治方法:用50%的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洗澆根部20~30厘米深處,以每畝地0.25千克為宜。
4、光照與溫度
充足的陽光對其生長較為有利,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曬,溫度在25℃以上則會使植株呈休眠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