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藿香丁香散

藿香丁香散

發布時間: 2023-01-31 07:24:35

丁香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丁香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丁香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說起丁香茶可能有一些人覺得不太了解,我們只是知道它是一種花,其實它還可以入葯,並且葯用價值還非常高,那麼,以下分享丁香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丁香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1

丁香有哪些功效?

第一,丁香有助於預防胃潰瘍,保護腸胃。因為它當中的揮發油、丁香酚,可促進胃黏液的分泌,而酸度卻不會增加。

第二,丁香還有防治腹瀉的效果,丁香水提物和丁香酚這兩種物質可以有效抑制番瀉葉或蓖麻油引起的大腸性腹瀉與腸腔積液。推薦一個丁香治療腹瀉的方法:准備15g丁香,3g肉桂,然後將這兩者中葯材放到一起,研磨成細的粉末,然後倒入適量的涼開水,攪拌調成糊狀,貼到肚臍上,可以有效緩解腹瀉的症狀。

第三,丁香還有抑菌殺菌的功效,它當中的丁香油、丁香酚有廣譜抗菌作用,可有效抑制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幽門螺旋桿菌、鏈球菌等。

第四,丁香也有助於口臭的去除,因為它的芳香氣,可以有效抑制住因為胃火上升等原因引起的口臭氣。這里簡單介紹一款去除口臭的調理方:准備沉香、丁香、細辛各5g,藁本、升麻各8g,然後放入鍋中煎制,取其湯汁來漱口,每天飯後使用,堅持一周,可有效改善口臭的問題。

第五,丁香還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抗凝血、預防血栓的功效,對心臟具有負性肌力作用,並可逐漸減慢心率,從而降低血壓。

食用丁香需要注意哪些?

1、陰虛體熱的人群不建議服用丁香,可加重體內內熱現象。

2、不可大量食用丁香,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等毒副作用,危及健康。

3、胃熱、胃火旺的人也不建議食用丁香,以免加重症狀。

4、嬰幼兒以及孕婦為了安全起見,也不建議食用丁香茶。

5、丁香的搭配也是有講究的,比如丁香和鬱金,不可同用。

總的來說,丁香的功效雖然很多,但是它也有一定的食用禁忌,所以在食用丁香之前,大家最好是先了解清楚,自己是否適合食用丁香,以及食用丁香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問題,這樣才是對自身健康最為負責的方法。

丁香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2

丁香茶的功效與作用

1、暖胃

丁香茶是暖胃養胃的好手,丁香暖脾胃而行氣滯,尤善降逆,故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呃之功,為治胃寒嘔逆之要葯。常與柿蒂、黨參、生薑等同用,治虛寒嘔逆,如丁香柿蒂湯(《症因脈治》);

與白術、砂仁等同有, 治脾胃虛寒之吐瀉、食少,如丁香散(《沈氏尊生書》);治妊娠惡阻,可與人參、藿香同用。還含有子宮收縮成分,易容於水和乙醇,不易溶於乙醚、石油、氯份、苯和醋酸。丁香內服或製成稠膏外敷臍部可以治療胃寒妊娠嘔吐者。

2、使清新口氣

丁香是古代用來去除口臭的良葯,丁香之所以能夠除口臭,是因為其芳香可以壓制口中的臭氣,當然這與它能去除胃寒的功效有關。很多人認為口臭發生的'原因只是胃熱,實際上胃熱引起的口臭只是一種,而且大部分發生在有胃熱、積食等人的身上。

反復發作的口臭,有不少屬於胃寒引起的,這種口臭只要多喝丁香茶,戒掉寒涼的食物,就能很快消除口臭。女性常喝亦舒堂丁香茶能消除口臭,帶來清新口氣。

3、能抑制幽門螺旋桿菌

丁香茶特有的丁香油和丁香酚,能有效的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活性,從而達到抑制和殺死幽門螺旋桿菌的效果。要知道,一般的胃炎患者都含有幽門螺旋桿菌,而幽門螺旋桿菌的大量繁殖可能會誘發胃癌,因此殺死幽門螺旋桿菌很重要,每天沖泡3——5克丁香茶飲用對胃十分有好處。

丁香茶的禁忌

丁香泡水過量可引起中毒

很多茶葉是用來解毒的,比如綠茶,可是丁香泡水喝的話是很危險的,一旦服用方法不恰當,或者飲用過量,那麼極易發生中度現象,比如會出現渾身無力、呼吸困難的表現。所以說在用丁香泡水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與用量,切勿胡亂食用,以免引起中毒。

易引發過敏

這是很可怕的,尤其是一些年老的年幼的亦或是身體敏感虛弱的人群,一旦用丁香泡水喝的方式等不正確,那麼丁香裡面所含有的丁香酚進入人的身體之後,會與人體里的一些物質進行合成,那麼很容易導致人的肝細胞代謝出現異常,一旦和細胞蛋白成聖反應,那麼會直接導致生命危險,且幾乎沒有什麼挽救的機會。所以這一點請大家注意,千萬不要隨意的飲用丁香泡的水。

導致陰虛內熱人群病情加重

丁香性溫,對於胃寒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人群是可以適當飲用的,但如果是熱病患者,比如正在發燒或者持續低燒的人群,是不能夠服用的。還有一些陰虛內熱體質的人群,也是堅決不能飲用丁香泡的水的,性溫的丁香會導致那些發熱以及肺結核之類疾病,使其病情更加嚴重化。

引發體內上火嚴重

比如說身體強壯者,如果用丁香泡茶來喝的話,偶爾一次沒關系,但稍微次數多一些,就會出現體內火氣旺盛的一系列症狀。在春秋兩季,也是很容易上火的季節,那麼丁香泡水喝這件事盡可能不要選擇了。丁香泡水喝很容易引發人體上火問題的,即使是胃寒等適合飲用丁香茶的人群,也不能過量,一旦引發上火,會影響健康的哦。

丁香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3

丁香有哪些營養價值

丁香的營養成分

丁香含揮發油即丁香油。油中主要含有丁香油酚(含量72%-90% )、乙醯丁香油酚、B-石竹烯,以及甲基正戊基酮、水楊酸甲酯、葎草烯、苯甲醛、苄醇、間甲氧基苯甲醛、乙酸苄酯、胡椒酚、a一衣蘭烯等。

抗胃潰瘍

可抑制大鼠實驗性胃潰瘍形成。丁香揮發油和丁香酚可使胃黏液分泌顯著增加,而酸度不增加。丁香酚可能是抗潰瘍的活性成分。

抑制腸興奮

其水煎劑能抑制離體兔腸自發性收縮,並能對抗乙醯膽鹼、組胺等對離體腸管的興奮作用。

麻醉

丁香酚對幼小對蝦、鯉魚等有麻醉作用。丁香酚可抑制大鼠迷走神經A、B、c纖維的復合動作電位,這可能是丁香制止牙齒的機制之一。丁香酚能阻斷牛蛙坐骨神經傳遞,但不影響肌突觸後膜反應,顯示了選擇性麻醉神經纖維的作用。

丁香本身是兩性花,人們說的公丁香和母丁香,不是學術概念,也沒有性別之分,而是在香料的干貨市場上根據外形特徵,而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而已,那丁香有哪些營養價值呢?

抗菌、抗病毒

丁香油和丁香酚有廣譜的抗菌作用。丁香中的鞣花單寧有抗單純皰疹病毒作用。抗真菌:其水煎劑或乙醇浸出液有廣譜的抗真菌作用,或殺死作用。丁香酚對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隱球菌有顯著的殺滅作用。

② 給馬放氣有風險嗎

給馬放氣有風險的,所以最好是熟人操作或者讓專業的獸醫來,馬通常是脹氣了才會給馬放氣。

③ 端午節香包裡面的香料怎麼配

香包最早稱容臭,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當時的香料是辟芷、秋蘭。在明朝仍有容臭的稱呼。中國傳統的香囊多用綢布製成,內裝雄黃、熏草、艾葉等香料。一說香包可以避邪,端午節時多會配掛香包。

端午節香包裡面的香料

買川芎10克、白芷10克、細辛10克、薄荷8克、冰片2克,先將前四味中葯搗碎成綠豆大的顆粒,再與冰片混勻,裝入1個或兩個小的綢緞或布袋中。也可選擇其它的中葯,如藿香、菊花、桂皮、辛夷、佩蘭、橘皮等。

(3)藿香丁香散擴展閱讀:

有些地方還有新嫁娘贈送親友香包的習俗,國人認為新娘子帶有喜氣,由她親手做的香包,更能袪邪解毒,所以在她新婚的第一年的端午節,新嫁娘必須縫制香包分送親友,這一送,少說要送一,二百個,除了送給親友之外,當然多半還是送給小孩子們佩戴,這是出自上一代對下一代的關愛,希望兒童能夠順利成長,諸邪遠避,同樣地也可以送給長輩以示尊敬和孝思。

至於送給情人的香包含意就更深遠了,一針一線都蘊涵了無限柔情。在以前,婦女們在子女情人要出遠門時,都會縫制香包讓他們帶在身上,一方面保佑他們旅遊平安,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提醒他們,家鄉有人倚門守候,應該早日歸來。這種溫馨的習俗,在現代就比較少見了。

一來因為如今醫葯發達,靠香包袪邪避毒的功能已經消失,再則在工商社會,人們的生活步調緊張,職業婦女也越來越多,她們無暇研究女紅手藝,因此每年端午節前後,就會有大量製作的香包在市面上出售,雖然圖案也綉得相當漂亮,但不免有些匠氣,而且採用的香料大多是化學物質,不但香味無法持久,更重要的是由於大量製造,已經失去了傳統香包,為人們生活帶來的情趣和其中的溫馨。

④ 香包裡面放什麼香料(中葯)好

香包(sachet),古代稱「香囊」,亦稱「佩帷」、「容臭」、「香袋兒」、「荷包」,慶陽俗稱「絀絀」或「耍活」。它是用彩色絲線在綵綢上綉制出各種內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製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綉囊,內裝用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葯研製的細末,以作節令志慶、生活實用和觀賞品玩用。
內裝的香料通常是用白術、白芷、山奈、蒼術、辛夷、香排草等植物的根莖碾碎混合製成的。
製作步驟:http://www.qyxnc.cn/Info/NetQY/Cul/200704/Info_20070424180514.html

一、材料::1,將寬約0.5-7公分的4種顏色絲帶(如紅、綠、藍、黃)各剪10小段,每段長4-5公分。
2,先用厚紙製成直徑約4公分的園塊,作為模具,將模具紙板放在布上,用筆畫、剪出兩塊,布塊對折兩次,確定中心,用筆在中心畫一個點。
3,薄綢子(色不拘)剪成斜條,寬約1.5公分,長約15公分。
4,固體膠、剪刀、針、線。
二、步驟:先做一個。
1,將4種顏色的絲帶,各取1根,頭尾相壓用固體膠貼在布的中部,成田字,田字中心就是布的中心點。此為第一層。以後各層顏色的順序均同第一層.
2,將4色絲帶在田字的外圍平行貼一方框,同色相鄰,首尾相壓,距離相等。此為第二層。
3,將4色絲帶在田字的直角外與田字垂直貼一方框,同色相鄰,首尾相壓,此為第三層。。
4,與2同。絲帶與第三層平行,粘貼時保留相同 的距離,四種顏色絲帶仍成方形。此為第四層。
5,與3同。絲帶與第四層方塊的直角垂直,與第三層平行,方法同上。此為第五層。至此粘貼完畢。四種顏色形成由內螺旋狀向外擴展的圖案。
6,將布塊翻面,邊緣剪齊,未粘好部位補膠。
7,用斜綢條滾一面邊。
按照做香囊大小大概比例是每種中葯2-3克,三個手指捏一撮為1克左右,下面都是仙劍有的,一般比較大的中葯店都可以買到,您只要寫好名稱交付葯店人員說做香包用,一般都可以買到,只是像沒葯之類比較貴。所以您要先讓他們幫您估計下價格再選定。

沒葯×1
為橄欖科植物沒葯樹或其他同屬植物皮部滲出的油膠樹脂。野生或栽培。至次年,採集由樹皮裂縫處滲出於空氣中變成紅棕色堅塊的油膠樹脂。揀去雜質,打成碎塊生用,內服多制用,清炒或醋炙
【葯性】辛、苦,平。歸心、肝、脾經
【功效】活血止痛,消腫生肌。
【應用】沒葯的功效主治與乳香相似。常與乳香相須為用,治療跌打損傷瘀滯疼痛,癰疽腫痛,瘡瘍潰後久不收口以及一切瘀滯痛證。區別在於乳香偏於行氣、伸筋,治療痹證多用。沒葯偏於散血化瘀,治療血瘀氣滯較重之胃痛多用
【用法用量】煎服,外用適量。
【古籍摘要】
1《醫學入門》:此葯推陳出新,故能破宿血,消腫止痛,為瘡家奇葯也。」
2《本草綱目》:散血消腫,定痛生肌。乳香活血,沒葯散血,皆能止痛消腫生肌,故二葯每每相兼而用。
3《醫學衷中參西錄》:乳香、沒葯,二葯並用,為宣通臟腑,流通經絡之要葯,故凡心胃脅腹肢體關節諸疼痛皆能治之。又善治女子行經腹疼,產後瘀血作痛,月事不能時下。其通氣活血之力,又善治風寒濕痹,周身麻木,四肢不遂及一切瘡瘍腫疼,或其瘡硬不疼。外用為粉以敷瘡瘍,能解毒消腫,生肌止痛。雖為開通之葯,不至耗傷氣血,誠良葯也。
丁香×1
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乾燥花蕾。習稱公丁香。我國主產於廣東、海南等地。花蕾由綠轉紅時採收,曬干。生用。
【葯性】辛,溫。歸脾、胃、肺、腎經。
【功用】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溫腎助陽。
【應用】
1胃寒嘔吐、呃逆。本品辛溫芳香,暖脾胃而行氣滯,尤善降逆,故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呃之功,為治胃寒嘔逆之要葯。常與柿蒂、黨參、生薑等同用,治虛寒嘔逆,如丁香茄蒂湯(《症因脈治》);與白術、砂仁等同有治脾胃虛寒之吐瀉、食少,如丁香散(《沈氏尊生書》);治妊娠惡阻,可與人參、藿香同用(《證治准繩》)。
2脘腹冷痛。本品溫中散寒止痛,可用治胃寒脘腹冷痛,常與延胡索、五靈脂、橘紅等同用
3本品性味辛溫,入腎經,有溫腎助陽起痿之功,可與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
【使用注意】熱證及陰虛內熱者忌用。畏鬱金。
【古籍摘要】
《日華子本草》:反胃,療腎氣,奔豚氣,陰痛,壯陽,暖腰膝。
《本草正》:溫中快氣。治上焦呃逆,除胃寒瀉痢、七情五郁。
《得配本草》:丁香,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薑汁治干嘔。
廣藿香×1
為唇形科植物廣藿香。主產於廣東、海南等地。夏秋季枝葉茂盛時采割。切段生用。
【葯性】辛,微溫。歸脾、胃、肺經。
【功效】化濕,止嘔,解暑。
【應用】
1.濕阻中焦。本品氣味芳香,為芳香化濕濁要葯。又因其性微溫,故多用於寒濕困脾所致的脘腹痞悶,少食作嘔,神疲體倦等症,常與蒼術、厚朴等同用,如不換金正氣散(《和劑局方》)。
2.嘔吐。本品既能化濕,又能和中止嘔。治濕濁中阻所致之嘔吐,本品最為捷要。常與半夏、丁香等同用,如藿香半夏湯(《和劑局方》)。若偏於濕熱者,配黃連、竹茹等;妊娠嘔吐,配砂仁、蘇梗等;脾胃虛弱者,配黨參、白術等。
3.暑濕、濕溫。本品既能化濕,又可解暑。治暑月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而致惡寒發熱,頭痛脘悶,嘔惡吐瀉暑濕證者,配紫蘇、厚朴、半夏等,如藿香正氣散(《和劑局方》);若濕溫病初起,濕熱並重者,多與黃芩、滑石、茵陳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丹《溫熱經緯》。
【用法用量】煎服,5~10g。鮮品加倍。
【使用注意】陰虛血燥者不宜用。
【古籍摘要】
《名醫別錄》:「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
《本草圖經》:「治脾胃吐逆,為最要之葯。」
《本草正義》:「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煦而不偏於燥烈,能祛除陰霾濕邪,而助脾胃正氣,為濕困脾陽,倦怠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葯。」
青木香×1
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的乾燥根。主產於江蘇、浙江、安徽等地。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切片。生用。
【葯性】辛、苦,寒。歸肝、胃經。
【功效】行氣止痛,解毒消腫。
【應用】
1.胸脅、脘腹疼痛。本品辛行苦泄,主入肝胃經,能行氣疏肝,和中止痛。治療肝胃氣滯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單味服用即有效,或與香附、川楝子、佛手等同用。
2.瀉痢腹痛。本品苦寒,清熱解毒辟穢,味辛行氣止痛。可取鮮品搗汁服或干品研末服,或與葛根、黃連、木香等配伍,用治夏令飲食不潔,暑濕內阻所致瀉痢腹痛。
3.疔瘡腫毒,皮膚濕瘡,毒蛇咬傷。本品苦寒,有清熱燥濕,解毒消腫之功。治疔瘡腫毒,可單味研末,水蜜調敷,或以鮮品搗敷;若治皮膚濕瘡,可取本品煎水外洗,並研末外撒,或配伍明礬、五倍子、爐甘石等;治毒蛇咬傷,則每與白芷配伍,內服並外用,或與穿心蓮、蚤休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散劑每次1.5~2g,溫開水送服。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使用注意】本品不宜多服,過量可引起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
【鑒別用葯】木香與青木香均有行氣止痛之功,均可用治脘腹脅肋脹痛,泄瀉或嘔吐,以及瀉痢、里急後重等症。但二者行氣的特點不同:木香辛散苦降,芳香溫通,主入脾胃,通理三焦,而尤擅調中宣滯,脾胃氣滯而有寒者用之最宜,並可用治黃疸,疝氣疼痛等症;青木香辛散苦泄,微寒清熱,主入肝胃,兼能解毒消腫祛濕,肝胃氣滯而兼熱者用之最宜,尤善治夏季飲食不潔所致的瀉痢腹痛。
【古籍摘要】
《新修本草》:「主積聚,諸毒熱腫,蛇毒」。
《本經逢原》:「治癰腫,痰結、氣凝諸痛。」
《本草求真》:「青木香,諸書皆言可升可降,可吐可利。凡人感受惡毒,而致胸脯不快,則可用此上吐,以其氣辛而上達也。感受風濕而見陰氣上逆,則可用此下降,以其苦能泄熱也。」
龍腦香×1
為龍腦香科植物龍腦香樹脂加工品,或龍腦香樹的樹干、樹枝切碎,經蒸餾冷卻而得的結晶,稱「龍腦冰片」,亦稱「梅片」。龍腦香主產於東南亞地區,我國台灣有引種。冰片成品須貯於陰涼處,密閉。研粉用。
【葯性】辛、苦,微寒。歸心、脾,肺經。
【功效】開竅醒神,清熱止痛。
【應用】
1.閉證神昏。本品味辛氣香,有開竅醒神之功效,功似麝香但力較弱,二者常相須為用。冰片性偏寒涼,為涼開之品,更宜用於熱病神昏。治療痰熱內閉、暑熱卒厥、小兒驚風等熱閉證,常與牛黃、麝香、黃連等配伍,如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若閉證屬寒,常與蘇合香、安息香、丁香等溫開葯配伍,如蘇合香丸(《和劑局方》)。
2.目赤腫痛,喉痹口瘡。本品苦寒,有清熱止痛、瀉火解毒、明目退翳、消腫之功,為五官科常用葯。治療目赤腫痛,單用點眼即效,也可與爐甘石、硼砂、熊膽等製成點眼葯水,如八寶眼葯水(《全國中葯成葯處方集》);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常與硼砂、硃砂、玄明粉共研細末,吹敷患處,如冰硼散(《外科正宗》);治療風熱喉痹,以冰片與燈心草、黃柏、白礬共為末,吹患處取效(《瀕湖集簡方》)。
3.瘡瘍腫痛,瘡潰不斂,水火燙傷。本品有清熱解毒、防腐生肌作用,故外用清熱消腫、生肌斂瘡方中均用冰片。治瘡瘍潰後日久不斂,可配伍牛黃、珍珠、爐甘石等,如八寶丹(《瘍醫大全》),或與象皮、血竭、乳香等同用,如生肌散(《經驗方》);治水火燙傷,可用本品與銀朱、香油製成葯膏外用(《中草葯新醫療法資料選編》);治療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可以本品攪溶於核桃油中滴耳。
此外,本品用治冠心病心絞痛及齒痛,有一定療效。
【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15~0.3g。外用適量,研粉點敷患處。不宜入煎劑。
【使用注意】孕婦慎用。
【古籍摘要】
《新修本草》:「主心腹邪氣,風濕積聚,耳聾,明目,去目赤膚翳。」
《本草綱目》:「療喉痹、腦痛、鼻瘜、齒痛、傷寒舌出、小兒痘陷。通諸竅,散鬱火。」
《醫林纂要》:「冰片主散鬱火,能透骨熱,治驚癇、痰迷、喉痹,舌脹、牙痛、耳聾、鼻息、目赤浮翳、痘毒內陷、殺蟲、痔瘡、催生,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然散而易竭,是終歸陰寒也。」
鳶尾香×1
別名烏園、烏鳶、紫蝴蝶、藍蝴蝶、老鴉扇、扁竹葉、九把刀、燕子花、扁竹蘭、扁竹、蒲扇風、老君扇、扁柄草、鐵扁擔、交剪七、鯉魚尾等,生於林緣、水邊濕地及向陽坡地。葯材基源為為鳶尾科植物鳶尾的葉或全草。
【葯性】: 辛;苦;涼;有毒
【功效】: 清熱解毒;祛風利濕;消腫止痛
【應用】
咽喉腫痛;肝炎;肝腫大;膀胱炎;風濕痛;跌打腫痛;瘡癤;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絞汁,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使用注意】 體虛便溏及孕婦禁服。
【功效分類】 消食葯;解毒葯
【古籍摘要】:
《神農本草經》:主破症瘕積聚,去水,下三蟲。
《名醫別錄》:療頭眩
乳香×1
為橄欖科植物乳香樹及其同屬植物皮部滲出的樹脂。野生或栽培。春夏季採收。將樹乾的皮部由下向上順序切傷,使樹脂滲出,數天後凝成固體,即可採收。可打碎生用,內服多炒用。
【葯性】辛、苦,溫。歸心、肝、脾經。
【功效】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
【應用】
1.跌打損傷、瘡瘍癰腫。乳香辛香走竄,入心、肝經。味苦通泄入血,既能散瘀止痛,又能活血消癰,祛腐生肌,為外傷科要葯。治跌打損傷,常配沒葯、血竭、紅花等葯同用,如七厘散(《良方集液》);配沒葯、金銀花、白芷、穿山甲等,可治瘡瘍腫毒初起,紅腫熱痛,如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大全良方》);治癰疽、瘰癧、痰核,腫塊堅硬不消,可配沒葯、麝香、雄黃以解毒消癰散結,如醒消丸(《外科全生集》);治瘡瘍潰破,久不收口,常配沒葯研末外用以生肌斂瘡,如海浮散(《瘡瘍經驗全書》)。
2.氣滯血瘀之痛證。本品辛散走竄,味苦通泄,既入血分,又入氣分,能行血中氣滯,化瘀止痛;內能宣通臟腑氣血,外能透達經絡,可用於一切氣滯血瘀之痛證。《珍珠囊》謂其能「定諸經之痛。」治胃脘疼痛,可與沒葯、延胡索、香附等同用,如手拈散(《醫學心悟》);若治胸痹心痛,可配伍丹參、川芎等葯用;治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腹痛,常配伍當歸、丹參、沒葯等葯同用,如活絡效靈丹(《醫學衷中參西錄》);治風寒濕痹,肢體麻木疼痛,常與羌活、防風、秦艽、當歸等同用,如蠲痹湯(《醫學心悟》)。
【用法用量】煎服,3~10g,宜炒去油用。外用適量,生用或炒用,研末外敷。
【使用注意】胃弱者慎用,孕婦及無瘀滯者忌用。
【古籍摘要】
《名醫別錄》:「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風癮疹癢毒。」
《本草綱目》:「消癰疽諸毒,托里護心,活血定痛,治婦人難產,折傷。」「乳香香竄,能入心經,活血定痛,故為癰疽瘡瘍、心腹痛要葯。……產科諸方多用之,亦取其活血之功耳。」
《本草匯言》:「乳香,活血祛風,舒筋止痛之葯也。……又跌仆鬥打,折傷筋骨,又產後氣血攻刺,心腹疼痛,恆用此,咸取其香辛走散,散血排膿,通氣化滯為專功也。」

⑤ 香包節的xi料是什麼

香包:香包又叫香布袋.是用花布和絲線綉成鳥獸.魚蟲.花卉.五穀.人物等各種圖像.並在裡面裝上雄黃.蒼術.艾葉等中草葯物.佩帶在兒童身上.可以散發香氣和防止蚊叮蟲咬."香包身上帶.娃娃逗人愛".香包把兒童打扮得活潑可愛.增加了節日氣氛.薰衣草傳統香包中配以細辛.白芷.丁香.甘松.蒼術等各種中草葯研細配製而成的香味.除穢避邪.驅蟲防蚊.包括玫瑰.鼠尾草.薄荷.芸香.迷迭香.錦葵.蒔蘿.茴香等.它們既作為葯用.也可供烹飪.美容用.香草是我國特有的名貴香料植物香草全身是寶.經濟價值高.干香草放射濃香經久不息.不僅凈化空氣環境.還有除蟲滅菌之功,種子.莖葉都可以提取大量的內酯香種.是各種定香劑的首選材料.其精品有香囊.香水草.香蘭.香芥.香薄荷.檸檬羅勒.纈草.百里香..熏衣草等.可謂郡香薈萃.令人賞心悅目. 香包(sachet),古代稱「香囊」,亦稱「佩帷」、「容臭」、「香袋兒」、「荷包」,慶陽俗稱「絀絀」或「耍活」。它是用彩色絲線在綵綢上綉制出各種內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製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綉囊,內裝用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葯研製的細末,以作節令志慶、生活實用和觀賞品玩用。內裝的香料通常是用白術、白芷、山奈、蒼術、辛夷、香排草等植物的根莖碾碎混合製成的。製作步驟:一、材料::1,將寬約0.5-7公分的4種顏色絲帶(如紅、綠、藍、黃)各剪10小段,每段長4-5公分。2,先用厚紙製成直徑約4公分的園塊,作為模具,將模具紙板放在布上,用筆畫、剪出兩塊,布塊對折兩次,確定中心,用筆在中心畫一個點。3,薄綢子(色不拘)剪成斜條,寬約1.5公分,長約15公分。4,固體膠、剪刀、針、線。二、步驟:先做一個。1,將4種顏色的絲帶,各取1根,頭尾相壓用固體膠貼在布的中部,成田字,田字中心就是布的中心點。此為第一層。以後各層顏色的順序均同第一層.2,將4色絲帶在田字的外圍平行貼一方框,同色相鄰,首尾相壓,距離相等。此為第二層。3,將4色絲帶在田字的直角外與田字垂直貼一方框,同色相鄰,首尾相壓,此為第三層。。4,與2同。絲帶與第三層平行,粘貼時保留相同 的距離,四種顏色絲帶仍成方形。此為第四層。 5,與3同。絲帶與第四層方塊的直角垂直,與第三層平行,方法同上。此為第五層。至此粘貼完畢。四種顏色形成由內螺旋狀向外擴展的圖案。6,將布塊翻面,邊緣剪齊,未粘好部位補膠。7,用斜綢條滾一面邊。 按照做香囊大小大概比例是每種中葯2-3克,三個手指捏一撮為1克左右,下面都是仙劍有的,一般比較大的中葯店都可以買到,您只要寫好名稱交付葯店人員說做香包用,一般都可以買到,只是像沒葯之類比較貴。所以您要先讓他們幫您估計下價格再選定。沒葯×1為橄欖科植物沒葯樹或其他同屬植物皮部滲出的油膠樹脂。野生或栽培。至次年,採集由樹皮裂縫處滲出於空氣中變成紅棕色堅塊的油膠樹脂。揀去雜質,打成碎塊生用,內服多制用,清炒或醋炙【葯性】辛、苦,平。歸心、肝、脾經【功效】活血止痛,消腫生肌。【應用】沒葯的功效主治與乳香相似。常與乳香相須為用,治療跌打損傷瘀滯疼痛,癰疽腫痛,瘡瘍潰後久不收口以及一切瘀滯痛證。區別在於乳香偏於行氣、伸筋,治療痹證多用。沒葯偏於散血化瘀,治療血瘀氣滯較重之胃痛多用【用法用量】煎服,外用適量。【古籍摘要】1《醫學入門》:此葯推陳出新,故能破宿血,消腫止痛,為瘡家奇葯也。」2《本草綱目》:散血消腫,定痛生肌。乳香活血,沒葯散血,皆能止痛消腫生肌,故二葯每每相兼而用。3《醫學衷中參西錄》:乳香、沒葯,二葯並用,為宣通臟腑,流通經絡之要葯,故凡心胃脅腹肢體關節諸疼痛皆能治之。又善治女子行經腹疼,產後瘀血作痛,月事不能時下。其通氣活血之力,又善治風寒濕痹,周身麻木,四肢不遂及一切瘡瘍腫疼,或其瘡硬不疼。外用為粉以敷瘡瘍,能解毒消腫,生肌止痛。雖為開通之葯,不至耗傷氣血,誠良葯也。丁香×1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乾燥花蕾。習稱公丁香。我國主產於廣東、海南等地。花蕾由綠轉紅時採收,曬干。生用。【葯性】辛,溫。歸脾、胃、肺、腎經。【功用】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溫腎助陽。【應用】1胃寒嘔吐、呃逆。本品辛溫芳香,暖脾胃而行氣滯,尤善降逆,故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呃之功,為治胃寒嘔逆之要葯。常與柿蒂、黨參、生薑等同用,治虛寒嘔逆,如丁香茄蒂湯(《症因脈治》);與白術、砂仁等同有治脾胃虛寒之吐瀉、食少,如丁香散(《沈氏尊生書》);治妊娠惡阻,可與人參、藿香同用(《證治准繩》)。2脘腹冷痛。本品溫中散寒止痛,可用治胃寒脘腹冷痛,常與延胡索、五靈脂、橘紅等同用 3本品性味辛溫,入腎經,有溫腎助陽起痿之功,可與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同用。【用法用量】煎服,【使用注意】熱證及陰虛內熱者忌用。畏鬱金。【古籍摘要】《日華子本草》:反胃,療腎氣,奔豚氣,陰痛,壯陽,暖腰膝。《本草正》:溫中快氣。治上焦呃逆,除胃寒瀉痢、七情五郁。《得配本草》:丁香,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薑汁治干嘔。廣藿香×1為唇形科植物廣藿香。主產於廣東、海南等地。夏秋季枝葉茂盛時采割。切段生用。【葯性】辛,微溫。歸脾、胃、肺經。【功效】化濕,止嘔,解暑。【應用】1.濕阻中焦。本品氣味芳香,為芳香化濕濁要葯。又因其性微溫,故多用於寒濕困脾所致的脘腹痞悶,少食作嘔,神疲體倦等症,常與蒼術、厚朴等同用,如不換金正氣散(《和劑局方》)。2.嘔吐。本品既能化濕,又能和中止嘔。治濕濁中阻所致之嘔吐,本品最為捷要。常與半夏、丁香等同用,如藿香半夏湯(《和劑局方》)。若偏於濕熱者,配黃連、竹茹等;妊娠嘔吐,配砂仁、蘇梗等;脾胃虛弱者,配黨參、白術等。3.暑濕、濕溫。本品既能化濕,又可解暑。治暑月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而致惡寒發熱,頭痛脘悶,嘔惡吐瀉暑濕證者,配紫蘇、厚朴、半夏等,如藿香正氣散(《和劑局方》);若濕溫病初起,濕熱並重者,多與黃芩、滑石、茵陳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丹《溫熱經緯》。【用法用量】煎服,5~10g。鮮品加倍。【使用注意】陰虛血燥者不宜用。【古籍摘要】《名醫別錄》:「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本草圖經》:「治脾胃吐逆,為最要之葯。」《本草正義》:「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煦而不偏於燥烈,能祛除陰霾濕邪,而助脾胃正氣,為濕困脾陽,倦怠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葯。」青木香×1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的乾燥根。主產於江蘇、浙江、安徽等地。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切片。生用。【葯性】辛、苦,寒。歸肝、胃經。【功效】行氣止痛,解毒消腫。【應用】1.胸脅、脘腹疼痛。本品辛行苦泄,主入肝胃經,能行氣疏肝,和中止痛。治療肝胃氣滯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單味服用即有效,或與香附、川楝子、佛手等同用。2.瀉痢腹痛。本品苦寒,清熱解毒辟穢,味辛行氣止痛。可取鮮品搗汁服或干品研末服,或與葛根、黃連、木香等配伍,用治夏令飲食不潔,暑濕內阻所致瀉痢腹痛。3.疔瘡腫毒,皮膚濕瘡,毒蛇咬傷。本品苦寒,有清熱燥濕,解毒消腫之功。治疔瘡腫毒,可單味研末,水蜜調敷,或以鮮品搗敷;若治皮膚濕瘡,可取本品煎水外洗,並研末外撒,或配伍明礬、五倍子、爐甘石等;治毒蛇咬傷,則每與白芷配伍,內服並外用,或與穿心蓮、蚤休等同用。【用法用量】煎服,3~9g。散劑每次1.5~2g,溫開水送服。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使用注意】本品不宜多服,過量可引起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鑒別用葯】木香與青木香均有行氣止痛之功,均可用治脘腹脅肋脹痛,泄瀉或嘔吐,以及瀉痢、里急後重等症。但二者行氣的特點不同:木香辛散苦降,芳香溫通,主入脾胃,通理三焦,而尤擅調中宣滯,脾胃氣滯而有寒者用之最宜,並可用治黃疸,疝氣疼痛等症;青木香辛散苦泄,微寒清熱,主入肝胃,兼能解毒消腫祛濕,肝胃氣滯而兼熱者用之最宜,尤善治夏季飲食不潔所致的瀉痢腹痛。【古籍摘要】《新修本草》:「主積聚,諸毒熱腫,蛇毒」。《本經逢原》:「治癰腫,痰結、氣凝諸痛。」《本草求真》:「青木香,諸書皆言可升可降,可吐可利。凡人感受惡毒,而致胸脯不快,則可用此上吐,以其氣辛而上達也。感受風濕而見陰氣上逆,則可用此下降,以其苦能泄熱也。」 龍腦香×1為龍腦香科植物龍腦香樹脂加工品,或龍腦香樹的樹干、樹枝切碎,經蒸餾冷卻而得的結晶,稱「龍腦冰片」,亦稱「梅片」。龍腦香主產於東南亞地區,我國台灣有引種。冰片成品須貯於陰涼處,密閉。研粉用。【葯性】辛、苦,微寒。歸心、脾,肺經。【功效】開竅醒神,清熱止痛。【應用】1.閉證神昏。本品味辛氣香,有開竅醒神之功效,功似麝香但力較弱,二者常相須為用。冰片性偏寒涼,為涼開之品,更宜用於熱病神昏。治療痰熱內閉、暑熱卒厥、小兒驚風等熱閉證,常與牛黃、麝香、黃連等配伍,如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若閉證屬寒,常與蘇合香、安息香、丁香等溫開葯配伍,如蘇合香丸(《和劑局方》)。2.目赤腫痛,喉痹口瘡。本品苦寒,有清熱止痛、瀉火解毒、明目退翳、消腫之功,為五官科常用葯。治療目赤腫痛,單用點眼即效,也可與爐甘石、硼砂、熊膽等製成點眼葯水,如八寶眼葯水(《全國中葯成葯處方集》);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常與硼砂、硃砂、玄明粉共研細末,吹敷患處,如冰硼散(《外科正宗》);治療風熱喉痹,以冰片與燈心草、黃柏、白礬共為末,吹患處取效(《瀕湖集簡方》)。3.瘡瘍腫痛,瘡潰不斂,水火燙傷。本品有清熱解毒、防腐生肌作用,故外用清熱消腫、生肌斂瘡方中均用冰片。治瘡瘍潰後日久不斂,可配伍牛黃、珍珠、爐甘石等,如八寶丹(《瘍醫大全》),或與象皮、血竭、乳香等同用,如生肌散(《經驗方》);治水火燙傷,可用本品與銀朱、香油製成葯膏外用(《中草葯新醫療法資料選編》);治療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可以本品攪溶於核桃油中滴耳。此外,本品用治冠心病心絞痛及齒痛,有一定療效。【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15~0.3g。外用適量,研粉點敷患處。不宜入煎劑。【使用注意】孕婦慎用。【古籍摘要】《新修本草》:「主心腹邪氣,風濕積聚,耳聾,明目,去目赤膚翳。」《本草綱目》:「療喉痹、腦痛、鼻瘜、齒痛、傷寒舌出、小兒痘陷。通諸竅,散鬱火。」《醫林纂要》:「冰片主散鬱火,能透骨熱,治驚癇、痰迷、喉痹,舌脹、牙痛、耳聾、鼻息、目赤浮翳、痘毒內陷、殺蟲、痔瘡、催生,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然散而易竭,是終歸陰寒也。」鳶尾香×1別名烏園、烏鳶、紫蝴蝶、藍蝴蝶、老鴉扇、扁竹葉、九把刀、燕子花、扁竹蘭、扁竹、蒲扇風、老君扇、扁柄草、鐵扁擔、交剪七、鯉魚尾等,生於林緣、水邊濕地及向陽坡地。葯材基源為為鳶尾科植物鳶尾的葉或全草。 【葯性】: 辛;苦;涼;有毒 【功效】: 清熱解毒;祛風利濕;消腫止痛 【應用】 咽喉腫痛;肝炎;肝腫大;膀胱炎;風濕痛;跌打腫痛;瘡癤;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絞汁,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使用注意】 體虛便溏及孕婦禁服。 【功效分類】 消食葯;解毒葯 【古籍摘要】:《神農本草經》:主破症瘕積聚,去水,下三蟲。《名醫別錄》:療頭眩乳香×1為橄欖科植物乳香樹及其同屬植物皮部滲出的樹脂。野生或栽培。春夏季採收。將樹乾的皮部由下向上順序切傷,使樹脂滲出,數天後凝成固體,即可採收。可打碎生用,內服多炒用。【葯性】辛、苦,溫。歸心、肝、脾經。【功效】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應用】1.跌打損傷、瘡瘍癰腫。乳香辛香走竄,入心、肝經。味苦通泄入血,既能散瘀止痛,又能活血消癰,祛腐生肌,為外傷科要葯。治跌打損傷,常配沒葯、血竭、紅花等葯同用,如七厘散(《良方集液》);配沒葯、金銀花、白芷、穿山甲等,可治瘡瘍腫毒初起,紅腫熱痛,如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大全良方》);治癰疽、瘰癧、痰核,腫塊堅硬不消,可配沒葯、麝香、雄黃以解毒消癰散結,如醒消丸(《外科全生集》);治瘡瘍潰破,久不收口,常配沒葯研末外用以生肌斂瘡,如海浮散(《瘡瘍經驗全書》)。2.氣滯血瘀之痛證。本品辛散走竄,味苦通泄,既入血分,又入氣分,能行血中氣滯,化瘀止痛;內能宣通臟腑氣血,外能透達經絡,可用於一切氣滯血瘀之痛證。《珍珠囊》謂其能「定諸經之痛。」治胃脘疼痛,可與沒葯、延胡索、香附等同用,如手拈散(《醫學心悟》);若治胸痹心痛,可配伍丹參、川芎等葯用;治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腹痛,常配伍當歸、丹參、沒葯等葯同用,如活絡效靈丹(《醫學衷中參西錄》);治風寒濕痹,肢體麻木疼痛,常與羌活、防風、秦艽、當歸等同用,如蠲痹湯(《醫學心悟》)。【用法用量】煎服,3~10g,宜炒去油用。外用適量,生用或炒用,研末外敷。【使用注意】胃弱者慎用,孕婦及無瘀滯者忌用。【古籍摘要】《名醫別錄》:「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風癮疹癢毒。」《本草綱目》:「消癰疽諸毒,托里護心,活血定痛,治婦人難產,折傷。」「乳香香竄,能入心經,活血定痛,故為癰疽瘡瘍、心腹痛要葯。……產科諸方多用之,亦取其活血之功耳。」《本草匯言》:「乳香,活血祛風,舒筋止痛之葯也。……又跌仆鬥打,折傷筋骨,又產後氣血攻刺,心腹疼痛,恆用此,咸取其香辛走散,散血排膿,通氣化滯為專功也。」

⑥ 請把下面短文譯成白話文,謝謝。

夫婦人嘔吐者,由脾胃有邪冷,谷氣不理所為也,胃為水谷之海,其氣不調而有風冷乘之,冷搏於胃,胃氣逆則令嘔吐也。夫嘔吐之疾,非特脾胃虛冷而嘔吐也,亦有胃熱而嘔者,亦有胃中冷,胃口熱而吐者,亦有痰盛而嘔者,亦有血弱而嘔者。經雲∶無陰則嘔是也。不可以一概用葯。如胃冷而嘔吐,宜用《局方》人參丁香散、理中丸,及許仁則半夏丸、人參七味丸。如胃熱而嘔吐者,宜用小柴胡湯、蘆根湯、竹茹湯、槐花散。如胃中冷,胃口熱而嘔吐者,宜用《局方》藿香正氣散,生薑、棗子煎,沉冷服即止。如痰盛嘔吐者,宜《局方》半夏湯、茯苓湯、二陳湯。如惡阻兼用茯苓丸,自有專門。如血不歸源而嘔吐者,用十全大補(雜病虛勞。)加陳皮、半夏、藿香、姜、棗煎服。或有香港腳而嘔者,自有專門,不濫及。

⑦ 中醫內科學對證的方劑每一個病症所有的證型都要記住嗎

是的
中醫內科筆記(中醫很多選擇是對證型方葯的考試,所以有基礎的一背這個歌很多主方葯就能記下來,對考試有很重要的意義大部分病證一個歌就能把它的證型方葯記下來。)

一、感冒:

寒荊熱銀署新加,陰葳氣參寒熱解

1.風寒感冒:辛溫解表、宣肺散寒-荊防敗毒散

2.風熱感冒:辛涼解表、宣肺清熱-銀翹散

3.暑濕感冒:清暑祛濕解表-新加香薷飲

4.氣虛感冒:益氣解表-參蘇飲

5.陰虛感冒:滋陰解表-加減葳蕤湯

6.「寒包火」(表寒里熱):解表清里-雙解湯

二、咳嗽:

寒三熱菊燥桑杏,濕陳熱清肝火瀉,涼燥杏蘇肺陰沙

1.風寒咳嗽:疏風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湯合止咳散

2.風熱咳嗽:疏風清熱、宣肺化痰-桑菊飲

3.風燥咳嗽:疏風清肺、潤燥止咳-桑杏湯

4.痰濕蘊肺:健脾燥濕、化痰止咳-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

5.痰熱郁肺:清熱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湯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順氣降火-加減瀉白散合黛蛤散

7.肺陰虛證:滋陰潤肺、止咳化痰-沙參麥冬湯

三、肺癰:

肺癰初起銀翹散,癰葦潰梗復清肺

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銀翹散

2.成癰期:清肺化瘀消癰-千金葦莖湯、如金解毒散

3.潰膿期:解毒排膿-加味桔梗湯

4.恢復期:益氣養陰清熱-沙參清肺湯合竹葉石膏湯

四、哮證:

哮冷射乾熱定喘,寒包青石風痰親,肺脾六君腎生地。

1.發作期

1)寒哮:溫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黃湯

2)熱哮:清熱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湯

2.緩解期

1)肺虛證:補肺固衛-玉屏風散

2)睥虛證:健脾化痰-六君子湯

3)腎虛證:補腎攝鈉-金匱腎氣丸或七味都氣丸

五、喘證:

喘寒麻黃里熱石,熱桑濁陳氣閉五,

肺虛生脈腎虛匱,氣陰兩竭生脈散。

1.實喘

1)風寒襲肺:宣肺散寒-麻黃湯

2)表寒里熱:宣肺泄熱-麻杏石甘湯

3)痰熱郁肺:清泄痰熱-桑白皮湯

4)痰濁阻肺:化痰降氣-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

5)肺氣郁痹:開郁降肺-五磨飲子

2.虛喘

1)肺虛:補肺益氣養陰-補肺湯合玉屏風散或合生脈散

2)腎虛:補腎納氣

腎陽虛-金匱腎氣丸、參蛤散

腎陰虛-七味都氣丸合生脈散

六、肺脹氣平濁蘇越,水泛真苓蒙滌痰。

1)肺腎氣虛:補肺納腎、降氣平喘-平喘固本湯、補肺湯

2)陽虛水泛:溫腎健脾、化飲利水-真武湯合五苓散

3)痰濁壅肺:滌痰瀉肺平喘-葶藶大棗瀉肺湯

4)痰熱郁肺:宣肺泄熱、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湯

5)痰蒙神竅:滌痰、開竅、熄風-滌痰湯

七、肺癆陰月火合保真造

1)肺陰虧損:滋陰潤肺-月華丸

2)陰虛火旺:滋陰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鱉甲散

3)氣陰耗傷:益氣養陰-保真湯

4)陰陽兩虛:滋陰補陽-補天大造丸

八、痰飲:

脾苓腸夏胸柴枳,脅棗絡香陰沙參,

溢支寒飲小青龍,飲退正虛腎氣丸

1.痰飲

1)脾陽虛弱:溫脾化飲-苓桂術甘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

2)飲留胃腸:攻下逐飲-甘遂半夏湯已椒藶黃丸

2.懸飲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湯

2)飲停胸脅:逐水祛飲-十棗湯控涎丹

3)絡氣不和:理氣和絡-香附旋覆花湯

4)陰虛內熱:滋陰清熱-沙參麥氣湯、瀉白散

3.溢飲 解表化飲-小青龍湯

4.支飲 溫肺化飲、下氣平喘-小青龍湯

5.飲退正虛:溫補脾腎、兼化水飲-金匱腎氣丸、苓桂術甘湯

九、自汗、盜汗:

肺屏營枝陰虛六,心血歸脾邪熱龍。

1)肺衛不固:益氣固表-玉屏風散

2)營衛不和:調和營衛-桂枝湯

3)陰虛火旺:滋陰降火-當歸六黃湯

4)邪熱鬱蒸:清肝泄熱、化濕和營-龍膽瀉肝湯

十、血證:

鼻(玉龍歸山),齒(清水),咳(百瀉桑),吐(瀉龍歸),便(黃弟歸),尿(小白要歸),紫斑(十茜歸)

1.鼻出血

1)邪熱犯肺:清熱泄肺、涼血止血-桑菊飲

2)胃熱熾盛:清胃瀉火、涼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瀉火、涼血止血-龍膽瀉肝湯

4)氣血虧虛:補氣攝血-歸脾湯

2.咳血

1)燥熱傷肺:清熱潤肺、寧絡止血-桑杏湯

2)肝火犯肺:清肝瀉肺、涼血止血-瀉白散合黛蛤散

3)陰虛肺熱:滋陰潤肺、寧絡止血-百合固金丸

3.吐血

1)胃熱壅盛:清胃瀉火、化瘀止血-瀉心湯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瀉肝清胃、涼血止血-龍膽瀉肝湯

3)氣虛血溢:益氣、健脾、攝血-歸脾湯

4.便血

1)腸道濕熱:清化濕熱、涼血止血-地榆散

2)氣虛不攝:益氣攝血-歸脾湯

3)脾胃虛寒:健脾溫中、養血止血-黃土湯

5.尿血

1)下焦熱盛:清熱瀉火、涼血止血-小薊飲子

2)腎虛火旺:滋陰降火、涼血止血-知柏地黃丸

3)脾不統血:補脾攝血-歸脾湯

4)腎氣不固:補益腎氣、固攝止血-無比山葯丸

十一、心悸:

悸怯定志虛歸脾,

陰天陽桂凌苓桂,

淤桃痰火黃連溫。

1)心虛膽怯:鎮驚定志、養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補血養心、益氣安神-歸脾湯

3)心陽不振:溫補心陽、安神定悸-桂甘龍牡湯

4)水飲凌心:振奮心陽、化氣利水-苓桂術甘湯

5)陰虛火旺:滋陰清火、養心安神-天王補心丹或硃砂安神丸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氣通絡-桃仁紅花煎

十二、胸痹:

胸痹淤血濁括夏,寒枳滯柴氣生脈,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血府逐瘀湯

2)痰濁壅塞:通陽瀉濁、豁痰開結-瓜萎薤白半夏湯

3)陰寒凝滯:辛溫通陽、開痹散寒-瓜蔞薤白白酒湯

4)心腎陰虛:滋陰益腎、養心安神-左歸飲

5)氣陰兩虛:益氣養陰、活血通絡-生脈散合人參養營湯

6)陽氣虛哀:益氣溫陽、活血通絡-參附湯合右歸飲

十三、不寐:

不寐郁龍痰熱溫,食保虛火黃阿湯,

心腎不交六交泰,心膽安神心脾歸。

1.實證

1)肝鬱化火:清肝瀉熱、佐以安神-龍膽瀉肝湯

2)痰熱內擾:化痰清熱、和中安神-黃連溫膽湯

2.虛證

1)陰虛火旺:滋陰降火、養心安神-黃蓮阿膠湯、六味地黃丸

2)心脾兩虛:補益心脾、養心安神-歸脾湯

3)心膽氣虛:益氣鎮驚、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棗仁湯

十四、厥證

厥實氣五虛四物,

血實通淤虛人參,

痰厥導痰食保神。

1.氣厥

1)實證:順氣開郁-五磨飲子

2)虛證:補氣回陽-四味回陽飲

2.血厥

1)實證:活血順氣-通瘀煎

2)虛證:補養氣血-獨參湯

3.食厥 和中消導-神術散合保和丸

4.痰厥: 行氣豁痰-導痰湯

十五、郁證:

郁肝柴火丹逍遙,氣滯痰郁半夏厚,

心神失養甘麥湯,心脾歸陰火地黃

1.實證

1)肝氣郁結:疏肝解郁、理氣暢中-柴胡疏肝散

2)氣郁化火:清肝瀉火、疏肝解郁和胃-丹梔逍遙散

3)痰氣郁結:行氣開郁、化痰散結-半夏厚朴湯

2.虛證

1)心神惑亂:養心安神、甘潤緩急-甘麥大棗湯

2)心脾兩虛:健脾養心、益氣補血-歸脾湯

3)陰虛火旺:滋陰清熱、補益肝腎-滋水清肝飲

十六、癲狂,

癲狂結痰脾養心,火鐵陰二淤夢狂

1.癲證

1)痰氣郁結:理氣解郁、化痰開竅-順氣導痰湯

2)心脾兩虛:健脾養心、益氣安神-養心湯

2.狂證

1)痰火上擾:鎮心滌痰、瀉肝清火-生鐵落飲

2)火盛傷陰:滋陰降火、安神定志-二陰煎

十七、癇證:

風定痰滌淤通竅,心脾六歸腎左天。

1)風痰閉阻:滌痰熄風、開竅定癇-定癇丸

2)痰火內盛:清汗瀉火、化痰開竅-龍膽瀉肝湯合滌痰湯

3)心腎虧虛:補益心腎、健脾化痰-大補元煎、六君子湯

十八、胃痛:

胃寒良食保滯柴,

瘀失虛寒黃建中,

濕熱清中陰虛貫。

1)寒邪客胃:溫胃散寒、理氣止痛-良附丸

2)飲食停滯:消食導滯、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氣犯胃: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4)肝胃郁熱:疏肝理氣、泄熱和胃-丹梔逍遙散

5)胃陰虧虛:滋養胃陰、和中止痛-一貫煎合芍葯甘草湯

6)瘀血停滯:活血化瘀、和胃理氣-失笑散合丹參飲

7)脾胃虛寒:溫中健脾、和胃止痛-黃芪建中湯

十九、噎膈

痰啟津沙淤通優,氣虛陽微補運脾。

1)痰氣交阻:開郁、化痰、潤燥-啟膈散

2)津虧熱結:滋養津液、瀉熱散結-沙參麥冬湯

3)瘀血內阻:破結行瘀、滋陰養血-通幽湯

4)氣虛陽微:溫補脾腎、益氣回陽-補氣運脾湯或右歸丸

二十、嘔吐

嘔邪藿香食保和,

痰夏肝氣四七煎,

脾香陽理胃陰麥。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濁-藿香正氣散

2)飲食停滯:消食化滯、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飲內阻:溫化痰飲、和胃降逆-小半夏湯合苓桂術甘湯

4)肝氣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嘔-半夏厚朴湯合左金丸

5)脾胃虛寒:溫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

6)胃陰不足:滋養胃陰、降逆止嘔-麥門冬湯

二十一、呃逆

呃寒丁火竹氣五,陽理陰虧益胃湯。

1)胃中寒冷:溫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熱和胃、降逆止呃-竹葉石膏湯

3)氣機郁滯:順氣解郁、降逆止呃-五磨飲子

4)脾胃陽虛:溫補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湯

5)胃陰不足:益氣養陰、和胃止呃-益胃湯

二十二、泄瀉:

泄寒濕藿濕熱葛,食保郁痛脾參四。

1)感受寒濕:芳香化濕、解表散寒-藿香正氣散

2)濕熱內盛:清熱利濕-葛根黃芩黃連湯

3)食滯胃腸:消食導滯-保和丸

4)肝氣乘脾:抑肝扶脾-痛瀉要方

5)脾胃虛弱:益氣健脾化濕-參苓白術散

6)腎陽虛衰:溫腎健脾、固澀止瀉-四神丸

二十三、痢疾:

痢濕芍葯疫毒白,寒濕正氣噤口開,息連陰駐虛寒真。

1)濕熱痢:清熱解毒、清腸化濕、調氣行血-芍葯湯

2)疫毒痢:清熱涼血解毒-白頭翁湯

3)寒濕痢:溫中化濕、調和氣血-胃苓湯

4)虛寒痢:溫補脾腎、收澀固脫-桃花湯或合真人養臟湯

5)陰虛痢:涼血滋陰清腸-駐車丸

6)休息痢:溫中清腸、佐以調氣化滯-連理湯

二十四、腹痛.

腹痛寒良濕熱承,

臟寒小建食導滯,

滯柴血瘀少腹逐。

1)寒邪內阻:溫里散寒、理氣止痛-良附丸合正氣天香散

2)濕熱壅滯:通腑泄熱-大承氣湯

3)中虛臟寒:溫中補虛、緩急止痛-小建中湯

4)飲食積滯:消食導滯-枳實導滯丸

5)氣滯血瘀: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湯

二十五、便秘.

熱秘調承氣六磨,

氣黃血潤冷溫脾,

陰虛增液陽虛濟。

1)熱秘:瀉熱導滯、潤腸通便-麻子仁丸

2)氣秘:順氣導滯通便-六磨湯

3)虛秘:

氣虛:益氣潤腸-黃芪湯

血虛:養血潤燥-潤腸丸

4)冷秘:溫里散寒、通便止痛-大黃附子湯

二十六、脅痛:

脅痛郁柴淤復元,濕龍肝陰虧一貫。

1)肝氣郁結:疏肝理氣-柴胡疏肝散

2)肝膽濕熱:清熱利濕-龍膽瀉肝湯

3)肝陰不足:養陰柔肝-一貫煎

4)瘀血停著: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血府逐瘀湯

二十七、黃疸:

黃疸濕表麻甘露,熱菌濕五膽柴胡,

寒濕術附脾建中,熱盛黃解陷犀角。

濕四脾柴淤逍遙。

1)熱重於濕:清熱利濕、佐以通腑-茵陳蒿湯

2)濕重於熱:利濕化濁、佐以清熱-茵陳五苓散或甘露消毒丹

3)陰黃:健脾和胄、溫化寒濕-茵陳術附湯

4)急黃:清熱解毒、涼營開竅-犀角散加減

二十八、積聚

積聚肝遙食六磨,氣柴虛珍淤血膈。

1)肝氣郁滯:疏肝解郁、行氣消聚-逍遙散

2)食滯痰阻:導滯通便、理氣化痰-六磨湯

3)氣滯血阻:理氣活血、通絡消積-金鈴子散合失笑散

4)瘀血內結:祛瘀軟堅、兼調脾胃-膈下逐瘀湯

5)正虛瘀結:補益氣血、化瘀消積-八珍湯、化積丸

二十九、鼓脹

氣柴濕實熱中消,脾苓陰貫淤結調。

1)氣滯濕阻:疏理肝氣、除濕散滿-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湯

2)寒濕困脾:溫中健脾、行氣利水-實脾飲

3)濕熱蘊結:清熱利濕、攻下逐水-中滿分消丸合茵陳蒿湯

4)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氣利水-調營飲

5)脾腎陽虛:溫補脾腎、化氣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

6)肝腎陰虛:滋養肝腎、涼血化瘀-一貫煎合膈下逐瘀湯

三十、頭痛:

頭痛寒川熱芎芷,濕羌肝天腎補元,

痰濁半夏瘀通竅,氣虛補氣血虛四。

1)風寒頭痛:疏風散寒-川芎茶調散

2)風熱頭痛:疏風清熱-芎芷石膏湯

3)風濕頭痛:祛風勝濕-羌活勝濕湯

4)肝陽頭痛:平肝潛陽-天麻鉤藤飲

5)腎虛頭痛:養陰補腎-大補元煎

6)氣血虛頭痛:氣血雙補-八珍湯

7)痰濁頭痛:健脾化痰、降逆止痛-半夏白術天麻湯

8)瘀血頭痛:活血化瘀-通竅活血湯

三十一、眩暈:

眩亢麻虧歸濁夏,腎精左右淤通竅。

1)肝陽上亢:平肝潛陽、滋養肝腎-天麻鉤藤飲

2)氣血虧虛:補養氣血、健運脾胃-歸脾湯

3)腎精不足:

陰虛:補腎滋陰-左歸丸

陽虛:補腎助陽-右歸丸

4)痰濁中阻:燥濕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術湯

三十二、中風:

中風絡虛白丸子,風痰天麻肝陰鎮,

痰熱桃仁痰火林,痰濁滌痰脫參附。

風痰解語氣虛補,肝腎左歸地黃飲。

中經絡:風痰入絡:真方白丸子

風陽上擾;天麻鉤藤湯

陰虛動風:鎮肝熄風湯

中臟腑:閉證:痰熱腑實:桃仁承氣湯

痰熱瘀閉:羚羊鉤藤湯合安宮牛黃丸

痰濁瘀閉:滌痰湯合蘇合香丸

脫證:參附湯合生脈散

恢復期:風痰瘀阻:解語丹

氣虛絡瘀:補陽還五湯

三十三、痙證

痙羌邪熱甚羚羊,

陰四火營陽虛痰,

剛葛柔括蔞桂枝。

1)邪壅經絡:祛風散寒、和營燥濕-羌活勝濕湯

2)熱甚發痙:泄熱存津、養陰增液-增液承氣湯

3)陰血虧虛:滋陰養血、緩急止痙-四物湯合大定風珠

4)剛痙:解肌發汗、益陰養津-葛根湯

5)柔痙:疏風解表、和營養津-瓜蔞桂枝湯

三十四、瘧疾

正柴溫虎勞何人,寒姜冷金熱清瘴。

1)正瘧:祛邪截瘧、和解表裡-柴胡截瘧飲

2)溫瘧:清熱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湯

3)寒瘧:和解表裡,溫陽達邪-柴胡桂枝乾薑湯

4)勞瘧:益氣養血,扶正祛邪-何人飲

三十五、水腫:

水腫風水越婢術,

水浸胃皮濕滯疏,

毒麻脾實腎真桃

1)風水泛濫:疏風清熱、宣肺行水-越婢加術湯

2)濕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濕消腫-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

3)水濕浸漬:健脾化濕、通陽利水-五皮飲合胃苓湯

4)濕熱壅盛:分利濕熱-疏鑿飲子

5)脾陽虛衰:溫運脾陽、以利水濕-實脾飲

6)腎氣衰微:溫腎助陽、化氣行水-濟生腎氣丸合真武湯

三十六、淋證.

淋熱八石葦勞比,沉䃼薊柏膏清淋。

1)熱淋:清熱利濕通淋-八正散

2)血淋:

實證:清熱通淋、涼血止血-小薊飲子

虛證:滋陰清熱、補虛止血-知柏地黃丸

3)石淋:清熱利濕、通淋排石-石韋散

4)氣淋:

實證:利氣宣導-沉香散

虛證:補中益氣-補中益氣湯

5)勞淋:健脾益腎-無比山葯丸

6)膏淋:

實證:清熱利濕、分清泄濁-程氏萆解分清飲

虛證:補虛固澀-膏淋湯

三十七、癃閉:

癃濕正肺熱清肺,滯沉阻擋脾中腎。

1)膀胱濕熱:清熱利濕、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熱壅盛:清肺熱、利水道-清肺飲

3)肝鬱氣滯:疏調氣機、通利小便-沉香散

4)尿路阻塞:行瘀散結、通利水道-代抵擋丸

5)中氣不足:升清降濁、化氣利尿-補中益氣湯合春澤湯

6)腎陽衰憊:溫補腎陽、化氣利尿-濟生腎氣丸

三十八、腰痛:

寒姜濕熱四,淤身腎虛左右歸

1)寒濕腰痛:散寒行濕、溫經通絡-甘姜苓術湯

2)濕熱腰痛:清熱利濕、舒筋活絡-加味二妙散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氣止痛-身痛逐瘀湯

4)腎虛腰痛:

偏陽虛:溫補腎陽-右歸丸

偏陰虛:滋補腎陰-左歸丸

三十九、消渴:

上消渴中玉術,下消六味腎氣丸

1)上消(肺熱津傷):清熱潤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胃熱熾盛):清胃瀉火、養陰增液-玉女煎

3)下消:

腎陰虧虛:滋陰固腎-六味地黃丸

陰陽兩虛:溫陽滋腎固攝-金匱腎氣丸

四十、痹證:

行防寒烏著苡湯,

熱虎痰合虛榮筋,

陽虛真武陰虛六

1)行痹:祛風通絡、散寒除濕-防風湯

2)痛痹: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烏頭湯

3)著痹:除濕通絡、祛風散寒-薏苡仁湯

4)風濕熱痹:清熱通絡、祛風除濕-白虎桂枝湯

四十一、痿證

痿肺清燥濕二妙,脾參腎虎淤聖俞

1)肺熱津傷:清熱潤燥、養肺生津-清燥救肺湯

2)濕熱浸淫:清熱利濕、通利筋脈-加味二妙散

3)脾胃虧虛:補脾益氣、健運升清-參苓白術散

4)肝腎虧損:補益肝腎、滋陰清熱-虎潛丸

四十二、內傷發熱:

氣郁丹梔淤血府,

血歸陰清氣補中,

陽虛金匱痰連中

1)肝鬱發熱:疏肝解郁、清肝瀉熱-丹桅逍遙散

2)瘀血發熱: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湯

3)血虛發熱:益氣養血-歸脾湯

4)陰虛發熱:滋陰清熱-清骨散

5)氣虛發熱:益氣健脾、甘溫除熱-補中益氣湯

四十三、虛勞

氣,肺福四元,血,心血,陰虛,

沙天胃肝歸,陽,保父歸。

1.氣虛

1)肺氣虛-補肺湯

2)脾氣虛-加味四君子湯

3)腎氣虛-大補元煎

2.血虛

1)心血虛-養心湯

2)肝血虛-四物湯

3.陰虛

1)肺陰虛-沙參麥門冬湯

2)心陰虛-天王補心丹

3)脾胃陰虛-益胃湯

4)肝陰虛-補肝湯

5)腎陰虛-左歸丸

4.陽虛

1)心陽虛-拯陽理勞湯

2)脾陽虛-附子理中丸

3)腎陽虛-右歸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展開剩餘內容
打開APP閱讀全文並永久保存
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葯食兩用食物性味歸經與功效
中醫內科筆記
中醫辯證治療簡解
中醫內科學-本科教材簡單整理
不扯了,貼貼一個老中醫收集並自己編的中醫歌決,有用的自己看. - 新奇軍
中醫內科核心筆記總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搜索
中醫內科分證論治歌訣中醫病名及證型表匯總中醫證型及診斷要點中醫病名證型速記中醫內科看病用葯口訣中醫疾病辨證口訣中醫內科學病證歌訣黃帝內經180個內科病症中醫辨證治療處方口訣中醫內科證型背誦口訣
首頁萬象文化人生生活健康
教育職場理財娛樂藝術上網
留言交流回頂部
聯系我們
觸屏版| 下載APP

京ICP證090625號      京ICP備05038915號

京網文[2022]3822-110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0377號

關注公眾號
保存36
生成長圖
分享

熱點內容
插花表示 發布:2025-08-25 13:50:31 瀏覽:777
白百合馮 發布:2025-08-25 13:50:18 瀏覽:974
冬天綠植通風 發布:2025-08-25 13:48:30 瀏覽:891
丁香三棱茶 發布:2025-08-25 13:38:31 瀏覽:183
百合TTL 發布:2025-08-25 13:32:22 瀏覽:852
知乎情人節 發布:2025-08-25 13:26:24 瀏覽:775
經十東路花卉 發布:2025-08-25 13:20:31 瀏覽:158
美肌之匙櫻花 發布:2025-08-25 13:08:24 瀏覽:278
茶花紅糖 發布:2025-08-25 13:01:45 瀏覽:918
反戰櫻花 發布:2025-08-25 12:58:01 瀏覽: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