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丁香5
① 石竹花,榆葉梅,五色梅,丁香花,江西臘,玉簪花,海棠什麼時候開花
石竹花:花期4月-10月,集中於4月-5月。
榆葉梅:花期為3-4月。
五色梅:花期專5—10月。
丁香花:花屬期4-5月。
江西臘:花期7-10月,溫帶地區秋播的花期5-6月。
玉簪花:花期7-9月。
海棠:花期4月。
② 無行,無味,五色,五音,五臟,五穀,五官,五香分別指什麼
五味:辛、甘、酸、苦、咸 五色:青、黃、赤、黑、白 五音:宮、商、角、徵、羽 五臟:心、肝、脾、肺、腎 五穀:粟、豆、麻、麥、稻 五官:眼、耳、鼻、口、舌五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花蕾、茴香子
③ 丁香與五色梅是同一種花嗎
丁香與五色梅不是同一種花。
丁香應該是:丁香屬。
丁香屬植物主要應用於園林觀賞,因其具有獨特的芳香、碩大繁茂之花序、優雅而調和的花色、豐滿而秀麗的姿態,在觀賞花木中早已享有盛名,已成為全世界園林中不可缺少的花木。可叢植於路邊、草坪或向陽坡地,或與其他花木搭配栽植在林緣,也可在庭前、窗外孤植,或將各種丁香穿插配植,布置成丁香專類園。還宜盆栽,並是切花插瓶的良好材料。丁香對二氧化硫及氟化氫等多種有毒氣體,都有較強的抗性,故又是工礦區等綠化、美化的良好材料。
五色梅,同馬纓丹,客家人稱之為綿鼻公花。
一般花期大約是在4月中、下旬到隔年的2月中旬左右,不過也因氣候與溫度的影響,幾乎整年都能看到開花,可說是常盛的植物 。一叢花序之中常會有多色的變化,所以別名也稱為五色梅、五彩花;同時枝葉含有特別的刺激氣味,所以馬櫻丹也有臭草、臭金鳳等別名。在台灣大約於1645 年由荷蘭人引入,因繁殖力強,目前為台灣平地野外普遍可見的外來種。
④ 無行,無味,五色,五音,五臟,五穀,五官,五香分別指什麼
應該是「五行」、「五味」。
1、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種系統觀,廣泛用於中醫、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義包涵借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金(代表斂聚)、木(代表生長)、水(代表浸潤)、火(代表破滅)、土(代表融合)。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它強調整體,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系。
2、五味(酸、苦、甘、辛、咸)
酸、苦、甘、辛、咸,為中醫五行學說的組成部分。在中醫學的診斷治療、遣方用葯等方面運用廣泛。
3、五色(青、黃、赤(紅)、白、黑)
五色:指青、黃、赤(紅)、白、黑五色,即黑白加三原色。理論上,通過這五種顏色可調出其他所有顏色。故可泛指各種色彩。
4、五音(宮、商、角、徵、羽)
五聲音階,古代文獻通常稱為「五聲」「五音」等。中國傳統樂學理論對「音階」這個現代概念,常分別從「音」、「律」、「聲」等不同角度揭示其內涵。
5、五臟(心、肝、脾、肺、腎)
臟是指胸腹腔內之組織充實緻密,並能貯存、分泌或製造精氣的臟器,即心、肝、脾、肺、腎五個臟器的合稱。
6、五穀(稻、黍、稷、麥、菽)
平常俗稱的「五穀」所指的五種穀物。「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7、五官(眉、眼、耳、鼻、口)
五官,特指人的面貌長相。人們常說的「五官」,指的就是「眉、眼、耳、鼻、口」五種影響容貌面部特徵。
中醫說的五官指的是:眼耳口鼻舌
古代對於官職說的五官指的是:指五位掌握大權的朝廷命官,分別指的是,司馬,司徒,司士,司空,司寇。
字典中說的五官又有不同。
8、五香(茴香、花椒、八角、桂皮、草果)
1)木名。即青木香。
2)指茴香、花椒、八角、桂皮、草果等五種調味香料。 如:五香豆、五香豆腐乾。
3)指都梁、鬱金、丘隆、附子、安息五種香料。陰歷四月八日釋迦誕辰用以溶水浴佛。
⑤ 五穀、五味、五色、五金、五經、五內、五倫、五內、五香、五行、五音是
五穀:稻、黍、稷、麥、菽。
五味:酸、甜、苦、辣、咸五種。
五色:指青、黃、赤(紅)、白、黑五色,即黑白加三原色。
五金:金、銀、銅、鐵、錫五種金屬。
五經:《詩》《書》《易》《禮》《春秋》。
五內:心、肺、肝、脾、腎。
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系 。
五香:茴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等五種主要香料。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音:角、徵、宮、商、羽,五個音級。
(5)五色丁香5擴展閱讀
關於「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
五穀這一名詞在當初創造的時候,究竟指的是什麼,沒有留下記載來。
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最早的解釋,是漢朝人寫的。
漢人和漢以後人的解釋主要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稻、黍、稷、麥、菽(即大豆)。
另一種說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麥、菽。
這兩種說法的差別,只是一種有稻而沒有麻,另一種有麻而沒有稻。
麻子雖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纖維來織布。
谷指的是糧食,前一種說法沒有把麻包括在五穀裡面,比較合理。
⑥ 丁香的功效與作用_丁香的葯用價值
導讀: 的與專區,為您詳細介紹的與、圖片、丁香的葯用價值、丁香的副等,要更多丁香的與作用相關知識,不妨來關注一下。
- 丁香簡介
- 丁香圖片
- 丁香的功效與作用
- 丁香的葯用價值
- 丁香的葯用附方
- 丁香的配伍應用
- 丁香的食用方法
- 丁香的副作用
丁香簡介
丁香,為桃金娘科蒲桃屬植物丁香,以花蕾和其果實入葯。花蕾稱公丁香或雄丁香,果實稱母丁香或雌丁香。在花蕾開始呈白色,漸次變綠色,最後呈鮮紅色時可採集。將採得的花蕾除去花梗曬干即成。
丁香圖片
丁香的功效與作用
溫中降逆;溫腎助陽。主呃逆;脘腹冷痛;食少葉瀉;腎虛陽痿;腰膝酸冷;陰疽。用於脾胃虛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心腹冷痛,腎虛陽痿。
1、《葯性論》:治冷氣腹痛。
2、《海葯本草》:主風疳匿,骨槽勞臭。治氣,烏髭發,殺蟲,療五痔,辟惡去邪。治奶頭花,止五色毒痢,正氣,止心腹痛。
3、《日華子本草》:治口氣,反胃,療腎氣,奔豚氣,陰痛,壯陽,暖腰膝,殺酒毒,消痃癖,除冷勞。
4、《開寶本草》:溫脾胃,止霍亂。(治)壅脹,風毒諸腫,齒疳匿。
5、《本草蒙筌》:止氣忒、氣逆。
6、《綱目》:治虛噦,小兒吐瀉,痘瘡胃虛灰白不發。
7、《本草正》:溫中快氣。治上焦呃逆,除胃寒瀉痢,七情五郁。
8、《本草匯》:療胸痹、陰痛,暖 *** 。
9、《醫林纂要》:補肝、潤命門,暖胃、去中寒,瀉肺、散風濕。
10、《本草再新》:開九竅,舒郁氣,去風,行水。
11、《葯材學》: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腸充氣及子宮疝痛。
丁香的葯用價值
【葯名】丁香
【別名】丁子香(《齊民要術》)、支解香、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雞舌香(《》)。
【性味歸經】辛,溫。
溫中、暖腎、降逆。
【主治】治呃逆、嘔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痃癖、疝氣、癬症。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用葯忌宜】熱及陰虛內熱者忌服。李杲:「氣血勝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氣也。」《本草經疏》:「一切有火熱證者忌之,非屬虛寒,概勿施用。」
丁香的葯用附方
1、治傷寒咳噫不止,及噦逆不定:丁香一兩,干柿蒂一兩。焙乾,搗羅為散。每服一錢,煎人參湯下,無時服。(《簡要濟眾方》)
2、治小兒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一兩。同研為細末,薑汁和丸,如綠豆大。姜湯下三、二十丸。(《百一選方》)
3、治朝食暮吐:丁香十五個研末,甘蔗汁、薑汁和丸蓮子大,噙咽之。(《摘元方》)
4、治霍亂,止吐: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頓服之。用水煮之亦佳。(《千金翼方》)
5、治久心痛不止:丁香半兩,桂心一兩。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熱酒調下一錢。(《聖惠方》)
6、治癰疽惡肉: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葯護之。(《怪證奇方》)
7、治食蟹致傷:丁香末,姜湯服五分。(《證治要訣》)
8、治鼻中息肉:丁香綿裹納之。(《聖惠方》)
丁香的配伍應用
1、配五味子:五味子苦酸,平降肝經氣火。二葯合用,主治奔豚,其機在開在腎,皆所相宜。
2、配柿蒂、乾薑:柿蒂下逆氣。乾薑補中陽,三葯合用,胃寒去,逆氣平,胃虛復。則呃逆自止。胸痞亦除。
3、配五味子,再伍以莪術(別名廣茂):溫腎散寒,平降沖逆,散結消瘀,舉三治一,非此莫效。「
4、配黃連、乳汁:《》」葛洪《抱朴子》雲,凡百病在目者,以雞舌香、黃連、乳汁煎注之,皆愈。「黃連清火瀉火,乳汁補肝明目,三葯合用,標本兼顧,氣血同治,亦補亦瀉,故治百病在目者,以其目為精明之府,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也,目生百疾,三葯合用,皆主治之。
5、配柿蒂:和中降逆,溫腎助陽,治虛寒呃逆最效,兩葯相合無主輔之分,有相佐之效而其他補助腎陽方中,亦多用之。是為佳對。
丁香的食用方法
1、丁香主要用於肉類、糕點、腌制食品、炒貨、蜜餞、飲料的製作配製調味品。
2、胃寒呃逆,脈遲者,可與柿蒂、人參、生薑配伍。
3、久患心腹冷痛者,可與肉桂、乾薑等相伍。
4、腎陽虛衰,陽痿遺精,陰冷不孕,腰膝冷痛者,可與肉桂、附子、鹿角膠等相配。
5、少腹寒疝腹痛者可與川楝子、附子、小茴香等相合。
丁香的副作用
無毒。在常規劑量內水煎服沒有不適反應。長期水煎服也沒有明顯副作用。曾有報道丁香油、丁香酚局部使用,偶然有個別人發生過敏反應。
以上就是一些丁香的相關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葯,請繼續關注頻道。
【丁香油】、【丁香】、【丁香花】、【】、【丁香樹】
⑦ 誰能告訴我佛教里說的:五色米和五色香是指什麼東西啊
五色米指的是五穀.即:大麥小麥稻穀小豆胡麻.密教修護摩法時.以五穀為供貨物.又建立曼荼羅時.與五穀,五葯,五香,等物共納於其中.;置於壇場中心級四方之埋寶處.此賣寶之法即表示安立菩提心中的五智之玉.即能起五穀之善芽,滅除五種過惑.
五色香:(一)密教作壇時.與五寶.五穀等共同埋於地中之五香.指沉香.白檀香.丁香.鬱金香.龍腦香.
(二)密教為成就諸真言而備辦之五種堅香.即沉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羅香.天木香.
(三)謂五分法身清靜之香.又稱五分香.五分法香.即指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剖知見香.
⑧ 墨分五色是哪五色
中國的水墨畫具有獨特的風格,它的特點是運用水墨的淺深濃淡來表達各種事物所具有的光與色。施用水墨,大體可以分為「焦」、「濃」、「重」、「淡」、「清」五種墨度,古代的畫論上稱作墨「彩」。水墨畫在多種多樣的中國畫中,有其獨特的地位。
中國人使用墨作為書畫的物質材料起源很早,長沙出土的晚周帛畫是不是用墨畫的姑且不談,其它如敦煌一帶出土的用墨寫的漢代簡札(「流沙墜簡」有影印本),吐魯蕃附近出土的「木乃伊」被服白綢上用墨寫的東漢初年的年號(有印本),晉唐以來各家的墨跡等等都是研究這個問題最好的例證。中國墨具有以下各特點:
一、用毛筆書畫。無論毛的軟硬,一律保持運筆的靈活,不粘、不澀、不滯。
二、經過若干年,對於木、綢、紙、絹等物質不發生腐蝕作用。
三、墨色經久不消退不變化。
四、遇日光或熱,仍保持黑色。
五、畫在紙或絹上,就是畫得細如游絲,再經水染,也不動搖,不滲暈。有強韌的凝集附著力量。
「漢宮儀」上說:「尚書令仆丞郎,月賜隃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隃麇是地名,在今陝西開陽縣東.是漢代松煙及墨的產地。後漢許慎作的「說文」上說:「墨者黑也,松煙所成土也。」漢末三國時,皇象論墨說「多膠黝墨」。根據這些古文獻的記載已可證明起碼在紀元前二百多年——已經在隃麋這地方,用松煙製成「大塊」、「小塊」的墨。在許慎只說「松煙所成土」。到了皇象,才說明所以製成為「大塊」「小塊」的是「多膠」的緣故。
東魏(第六世紀)賈思勰作的《齊民要術》里,敘述了制墨的方法。這是記述關於勞動人民如何造墨的最早的文獻,書上說:「……好醇煙搗訖,以細絹節於缸內,篩去草莽,若細沙塵埃。此物至輕微,不宜露篩,喜失飛去,不可不慎。墨(按指醇煙)一斤,以好膠五兩浸涔皮汁中——木岑,江南樊雞木皮也,其皮如水綠色,解膠,又益墨色。可以下雞子白、去黃、五顆。以真珠一兩,麝香一兩引治細篩,都合,調下鐵臼中,寧剛不宜澤(就是說寧可稠不可稀)。搗三萬杵,多益善,合墨不得過二月、九月、溫時敗臭,寒則難干……」由這一段記述里.已可看出創造墨的過程非常復雜,是勞動創造的成果。到了唐代以後關於制墨的「佐料」(煙炱為主,各種葯品為佐。)有了變化。唐代是用木皮、皂角、膽礬、馬鞭草、醋、石榴皮水、犀角粉、藤黃、巴豆;宋代由於不光用松煙(自五代時起,制煙炱的地方,已由易水地區渡過長江,轉移到了徽州黃山)。主要是用油煙(桐油一斤,燒得「上煙」一兩有餘。)制墨。除上述「佐料」外,還加生漆、牛角胎、豬膽、鯉魚膽、白檀、丁香、龍腦、地榆、五倍子、黃蓮、紫草、茜根、黑豆、蘇木、胡桃、烏頭、牡丹皮、 子仁、青黛、硃砂等「佐料」,元明對於「佐料」,沒有記載,只明程君房制墨減為十五六種「佐料」。元明對於制煙炱,都著重用油煙,除桐油外,還有用清油(江南烏臼樹子制的油)、麻油、豬油的。又有用敗漆燒煙的叫「漆煙」。(以上並見東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宋晁以道《墨經》、宋李孝美《墨譜》、明沈繼孫《墨法集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下同。)
煙炱也有好壞——無論松煙、油煙、漆煙——凡煙炱都是用窯燒成的。燒成煙炱,靠近火的叫「身煙」,屬下品;在窯中間的叫「頂煙」,屬中品;距離火最遠,在四邊,在窯頂上的叫「上煙」、「頭煙」或「頂煙」,是上好的醇煙,屬上品。現在我們買墨時,在墨塊的上一頭.有的寫「松煙」,有的寫「漆煙」,這是煙炱原料的區別。有的寫「頂上」或「頂煙」,有的寫「貢煙」(貢是說,上好的煙炱,作為「進貢」給「皇上」用的。),有的寫「超貢煙」;這些都是制墨家說他的墨是用上品的煙炱製成的。次些的寫「選煙」,絕沒有寫「身煙」「頂煙」的。目前徽州的胡開文曹素功墨鋪所售出的墨.仍然用這些「頂」、「上」、「貢」、「選」等煙來作為墨質好壞的標志。
制墨另一種重要成分是阿膠、黃明膠等動物膠。我們歷代制墨專家,都主張用陳年(唐張彥遠說兌用顏料、要用「百年傳致 (阿膠)之膠」。)而又清輕的動物膠制墨。如果用新製成的膠,而又不加雞子白、木岑木皮、丁香、烏頭、石籀皮酸,那麼,這墨製成,就容易彎曲、碎制和發臭。
選購用墨
清代制墨,墨工增加了搗杵的次數(十萬杵),減少了:「佐料」減少的都是什麼「佐料」,不清楚)。同時又設立了「官煙廣」屬 「江寧織造」(官署名)光緒初年才撤銷。「御制墨」,只有玄燁(康熙)的「內殿輕煤」、 「烏玉 」、「耕織圖御詩墨」(均墨名)和弘歷(乾隆)的再合墨(取明代碎墨摻入新煙再制)好些;但是用來作畫,還須用同治或光緒初年的墨,兩種兌研使用,在渲染上方不滲暈,在目前為畫中國畫選購用墨,首先要注意下面的幾點:
一、解放前,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漆和桐油(制煙炱原料)大量出口,同時又輕入了美國的「氣煙」代替國產的一切煙炱。它的成分是含炭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五,色度勝於一切煙炱。1880年以後,制墨家漸漸使用它。這種墨宜於在生紙上畫寫意畫,如在熟紙或絹上工細勾染,容易滲墨。
二、胡開文、曹素功等廠家目前仍在制墨售墨,出售時根據重量和煙料的成分來訂價格,他們也有按照舊式模型製成的新墨。
三、選購墨時,先要看它是不是細膩滋潤,再看它泛不泛藍或紫的光,不泛藍光紫光的是次墨。然後再看「漱金」、「填青」的真假新舊,再看它的形式和花紋,如果,看它不細致,顯露著模型的木紋,不滑膩,不滋潤,撫摩著有輕飄飄的粗糙的感覺,那一定是粗製濫造,減料偷工的次貨,至於有無年款和制墨人是哪一家還在其次。
四、作畫不同於寫字,寫字用的墨,只要烏黑有澤即可,作畫尤其是水墨畫,工細的人物畫和花鳥畫。這首先要求墨要濃的真濃,黑要真黑。不泛灰黯;淡要真淡,凝集力、附著力強大,用色或水去渲去染,不滲,不暈,不散。因此,墨不宜專用年月太遠的舊墨。舊墨有的是膠失效,有的是受了潮濕,已泛出灰白色的粉霜。
五、最近用洋煙炱制的墨.在黑的色度上看.是比其它煙炱所製成的墨要黑一些。但是從它之淡的色度上看,仍不能做到清而有神——「入骨」。這大概是杵數減少的緣故。
作者學畫所預備的墨,一種是松煙墨(曹素功端友氏制).一種是漆餾墨(汪節庵造),一種是油煙墨(乾隆年造),與漆煙油煙台用的油煙墨,是同治年間胡開文造的。松煙取其黯黑無光,畫翎毛畫蝶用,漆煙取其黝黑有光澤,用它點晴,兩種油煙墨合用,又黑又亮,又耐渲染,不滲下暈,有濃有淡,並且清得還「入骨』有神」入骨」是浸進紙里去的意思)。
關於使用硯石、水、洗硯、「宿墨」以及水墨畫上對於墨的認識。今分述如後:
一、硯石
硯與墨有直接關系,著名的硯材有端石(廣東端溪所出)、歙石(安徽歙縣龍尾溪所出)兩種、它們都是水成岩,比較易於把墨研稠。端石不如歙石,歙石在南唐李煜時(公元961年),就已為勞動人民所採制。我們首先要求硯石的是下墨。也就是要求無論如何堅硬的墨,用它研起來,易於濃稠,同時硯石也不至於因為被墨磨擦而泛出石屑,這就是好硯。作者以為歙硯用來最方便的是被稱作「墨海」的一種。它的形狀有方有圓,有大有小。上面有石蓋,旁邊有石嘴,是用一塊歙石整挖成功的。墨用得多,在海池裡研,墨用得少或是另用一種墨,還可以用石蓋去研,用起來非常方便。齊白石先生就是用歙石「墨海」進行創作的一位畫家。這種墨海,筆鋪、墨鋪都有。
二、水
研墨的水,最好是用帶苦澀味並含鹼性的井水。它可以「發墨」——使墨增加黑度和光澤度;並且用它畫出來附著力更強些。調和顏色使用的水,也以井水和其它天然水比較好些。施用葯品如漂粉一類消毒了的水,卻不相宜。
三、洗硯
硯必須勤洗。若在熟紙或絹上畫工細的畫,更必須在未研墨之前,先把硯池裡的墨洗得乾乾凈凈。如不洗凈,那是經不起著色。水染時易於滲暈、分散和脫落。什麼叫「宿墨」呢?那就是隔了一夜的墨汁,燥性已退,水墨風景畫家,每喜歡用這樣的「宿墨」,容易渲染。但是在夏天,在南方,隔了一夜的「宿墨」,已不好用,甚至發生惡臭。
四、墨彩
水墨畫里把墨色分成五種色度,那就是焦、濃、重、淡、清。這首先是要看所用墨本質上的好壞。用美國「氣煙」所制的墨或墨精(上海制,有天字的,有壽字的。)它只有焦有濃,淡已很難,更不用說清而有神。用同治光緒時期的墨,也只有焦、重、淡幾種色度,既不濃黑.又不清輕。一般說來,墨的五彩如下:(一)焦墨——即是把研成的墨汁在硯池內經過半日的揮發,再用來畫畫中極其深重而又突出的部分。它是在全幅畫中特別黝黑的部分,黑而有光亮。(二)濃墨—是說墨色的黑度.僅次於焦墨。焦墨可能有光澤,濃墨因為加入水分,雖黑而無亮光。(三)重墨—這是對淡墨說的.它比濃墨水分更多些,比淡墨則又顯出黑一些。(四)淡墨——水分加多,成了灰色的叫淡墨,(五)清墨,這在墨彩上則是僅僅有一些淡灰色的影子,這影子去表現朝霧夕煙似的模糊形象。總起來說,好的墨不但是能焦能濃,而且是能淡能清,這是根據制墨時搗杵次數的多少來決定的。至於畫家使用水墨作到了清的墨彩,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古代畫家能夠善於用墨,畫出清的墨彩的,宋代的馬遠(號遙父),元代的方從義(號方壺),清代的惲壽平(號南田字正叔1633年生)和清代的華秋岳(號新羅),他們都是長於用墨的畫家,他們幾家的山水畫、花鳥畫,至今看來,還是水汪汪的,清而有神,這雖不完全關乎墨的本質,但墨的本貢卻和它有直接的關系。墨彩中的清而有神.是由其它深淺不同的墨彩襯托出來的。換句話說,也就是在一幅畫的空白部分,畫出某種事物的清淡影子,而這清淡影子,在這幅面面上卻具有極其重要的表現價值,它反映著某一時間空間的特點,使看的人深入畫里,想像著這些影子里,埋藏著許許多多的事事物物。所以我們對這種畫,認為是有餘不盡,耐人尋味的。
五、研磨
研磨(也叫磨墨)對於一個畫家也是一件重要的工作。這和民間畫工教徒弟時也先教研顏色,是一個道理。他們早晨起來.總是先研出一池墨來,預備創作時使用。這樣,與其說是研墨,毋寧說是研人——練習腕力和臂肘的活動。日子長了.這對於作畫,是有相當大的幫助的。齊白石先生在早年.總是起來後自己研墨,就是這個道理。研墨的方法:起初是要慢慢的、不太用力的去研,這樣,就不致使乾燥堅實的墨,因為快研和用力研而使墨接觸現石的一面碎裂,研出了墨渣;墨初著水,由於慢研、輕研,水分把墨靠現石的部分浸得較軟.然後再加快加力,墨汁就容易研得濃稠.節省時間.又無渣滓,對於乾隆以前(公元1736年)的墨.更要用這種方法——先慢逐漸加快去研,免得碎裂。
六、收儲
墨最怕潮濕,也怕風吹。受潮濕的墨是膠壞而煙並不壞,風吹容易碎裂,尤其是新制的墨。我們對於墨的收儲,必須是用紙包起來,放在比較乾燥的地方,已經受了潮溫的好墨,若是攙合新墨,合研合用,黝黑無光,對於作畫,也有相當的用處。但最好是用原匣收儲。在民間使用的墨,全是新墨,他們把新買來新墨,先用紙裹緊,下面露出要研磨的部分,大約有二、三分長,然後用蠟把裹紙的部分燙勻,隨時用刀割去蠟紙,這樣就可以使墨永遠保持不碎裂。就是已經破碎的墨,對上碎碴,再粘起來,用上面的方法——裹上紙,燙上蠟,也可以當作整塊的作用。
七、顏色墨
顏色墨有五色十色的。如乾隆製造的「五香」——石青、石綠、硃砂、石黃、白五色墨;如嘉慶製造的「名花十友」——硃砂、石黃、石青、石綠、「車渠白」、紫鉚、黃丹、雄黃、赭石、朱標十色墨。這原是為批點書籍用的。用來作繪畫的顏色,不但是原料好,而且它們所使用的膠也非常好。處理的辦法,不要用硯石研,首先把它錘碎,放入碗中加水,入蒸鍋去蒸,蒸得毫無墨塊,兌入些滾水攪勻,放置澄清。大約經過二三日,膠水全浮在上面,把它撇出,馬上曬干或烘乾,預備將來兌顏色使用,這是極度的輕膠。剩下的顏色,再研再漂。
⑨ 中餐的五色五香五味是什麼
中國菜有五味,五色,五香之說: 五味,酸甜苦辣咸;五色,紅黃藍白黑;五香,花椒、大料、陳皮、丁香、桂皮。 另外吃不光是為填飽肚子,解口腹之慾, 吃還可以食補和食療: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蔬為充。 人生無大事,吃就是大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