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丁香李可
❶ 古龍的所有小說集對應的人物
樓主這個工程太龐大了,以下是我所搜集的一些信息,肯定還差得遠。見笑,我也很喜歡古龍小說。
《大地飛鷹》
阿蘇 波娃 卜鷹 大年 杜永 方偉 風史 馮浩 歌者 韓章
加答 嬌雅 老大 老二 老四 呂恭 呂三 麻雀 馬魯 馬沙
美雅 苗昌 苗宣 普松 錢明 錢通 沙平 水銀 蘇瑪 蘇蘇
孫亮 唐麟 鐵翼 駝子 文雀 小方 陰靈 月婆 趙群 朱雲
大煙袋 獨孤痴 胡大磷 花不拉 藍陽光 林正雄 柳分分
柳三眼 呂天寶 馬嘯峰 齊小燕 衛天鵬 嚴正剛 趙胡氏
班察巴那 噶倫喇嘛 胡大掌櫃 朗佛烈金 宋老夫子
《鐵劍紅顏》
阿仁 阿同 班平 悲天 鄧初 杜岱 方遷 賀六 鈞伯 老霍 連安
呂續 孟遷 歐刀 彭飛 彭亮 錢青 倩倩 秦遲 秦斬 譚三 王過
姚石 葉五 曾笑
百里追 悲大師 畢玉麟 布大手 蔡紅袖 崔命來 丁黑狗 丁世華
東方木 杜飛萼 樊巨人 費西園 伏景清 高六六 公孫忌 公孫燕
谷長青 顧十行 顧植為 海尋月 韓化生 郝世傑 郝一耀 何一勇
胡不笑 胡小翠 霍天崩 姜谷銘 焦四四 金腳帶 金魔口 老賭精
李公雞 李神工 李相嶼 柳紅電 柳青鵬 龍城璧 陸太君 呂兆熊
呂自鵬 木鵬王 南宮千 歐守誠 歐陽闊 潘天星 龐六仙 濮陽勝
濮陽玉 齊拜刀 齊巨山 錢百魁 錢大方 容小仙 上官堡 上官殺
尚師古 邵南青 沈青鶴 石嘯天 時九公 舒美盈 舒鐵戈 司馬血
孫福島 譚世羽 唐千里 唐竹權 田逢劫 鐵鳳師 佟天祿 王常笑
衛寶官 衛空空 衛天禪 溫無意 吳婆子 洗霸北 洗南峰 蕭天君
謝白衣 許竅之 血公爵 嚴川魂 閻一孤 葉紅血 葉雪璇 陰地靈
游疾舞 岳無淚 雲雙雙 雲戰衣 周冬勇 卓碧君
不瘋道士 長孫倚鳳 單六太爺 靈鷲老人 上官寶樓 司馬縱橫
死未道人 鐵拐婆婆 五龍上人 易大先生 諸葛超凡
《蕭十一郎》
冰冰 跛子 杜吟 馮五 高剛 何平 花平 霍英 老黑 老張 老趙
雷雨 厲剛 龍光 梅子 沈義 蘇燕 王猛 小白 小雯 心心 閻寶
章橫 鄭剛
白老三 飛大夫 風四娘 馮士良 哥舒冰 哥舒天 公孫鈴 海靈子
侯一元 花如玉 霍無病 解老二 金鳳凰 金菩薩 雷滿堂 李紅櫻
厲青鋒 連城璧 兩頭蛇 柳色青 柳蘇州 柳永南 龍飛驥 龍一閃
呂掌櫃 馬回回 牛掌櫃 彭鵬飛 人上人 沈璧君 沈太君 沈天菊
沈天松 沈天竹 史秋山 司空曙 屠嘯天 萬重山 王萬成 逍遙侯
蕭石逸 小公子 謝天石 徐青藤 楊開泰 楊綠柳 魚吃人 張果老
趙伯奇 趙無極 周至剛 朱白水
歐陽文伯 歐陽文仲 司徒中平 蕭十一郎 軒轅三成 軒轅三缺
《多情劍客無情劍》
阿飛 巴英 白蛇 邊浩 卜霸 查猛 朝斑 朝明 戴五 單鶚 黑蛇
胡非 胡媚 花蜂 梅大 梅二 秦重 丘獨 孫逵 唐獨 田七 向松
蕭靜 心燈 心湖 心鑒 心眉 心樹 心燭 一塵 一茵 伊哭 虞二
百曉生 楚相羽 段開山 樊林泉 高行空 公孫雨 郭嵩陽 洪漢民
胡不歸 胡雲冀 金風白 荊無命 藍蠍子 李尋歡 林鈴鈴 林麻子
林詩音 林仙兒 龍小雲 龍嘯雲 呂鳳先 呂總管 潘小安 秦孝儀
上官飛 申老三 施耀先 孫老頭 孫駝子 孫小紅 鐵傳甲 翁大娘
翁天傑 吳問天 西門烈 西門柔 西門玉 謝天靈 燕雙飛 楊承祖
易明湖 易明堂 游龍生 張承勛 張勝奇 趙老大 趙老二 趙正義
至尊寶 諸葛剛 諸葛雷
公孫摩雲 千手羅剎 薔薇夫人 上官金虹 鐵笛先生 大歡喜女菩薩
《圓月彎刀》
阿古 春花 翠仙 丁鵬 丁香 葛奇 紅紅 紅梅 甲子 金獅 藍藍
凌虛 美美 墨竹 青青 秋月 商震 史定 宋中 天美 田萍 銅駝
仙仙 小雲 銀龍 鍾展
杜玲玲 杜珍珍 郭雲龍 郭正平 黃如風 雷總管 李大戶 李可笑
林若萍 林祥熊 凌一鴻 柳若松 龍小香 呂正剛 羅開廷 孟開山
彭天壽 秦可情 孫伏虎 孫杏雨 田一飛 王小七 向華強 謝亭生
謝小玉 謝曉峰 謝雲岳 燕靈雲 玉無瑕
慕容秋獲 南宮華樹 弱柳夫人 天戒上人 鐵燕長老 鐵燕夫人 紫陽道長
《大旗英雄傳》
鐵中棠 鐵青樹 鐵青箋 水靈光 水柔頌 溫黛黛 冷一楓 冷秋霜 冷青萍
易冰梅 易清菊 易小芳 易 明 易 挺 雲婷婷 雲九霄 雲 錚 雲 鏗
雲 翼 朱 藻 孫小嬌 盛存孝 司徒笑 柳棲梧 潘乘風 李洛陽 李劍白
艾天蝠 沈杏白 花雙霜 花大姑 雷小雕 白星武 黑星天 風九幽 龍堅石
麻衣客 玉狐狸 小雷神 趙奇剛 馮百萬 海大少 武振雄 武 鵬 夜 帝
陰 嬪 陰 儀 陰 素 錢大河 卓三娘 霹靂火 珊 珊 翠 兒 茜 人
敏 兒 楊 群 姚四妹 楊八妹 李二姐 冷全福 盛大娘
雷鞭老人 南極毒叟 饗毒大師 九子鬼母 跛足童子 無色大師 日後娘娘
《浣花洗劍錄》
方寶玉 小公主 胡不愁 鐵溫侯 公孫紅 萬老夫人 黃 英 水天姬 王半俠
王大娘 牛鐵娃 牛鐵蘭 萬子良 齊星壽 無相大師 鐵髯道長 李英虹 李春風
紫衣侯 木郎君 白三空 金河王 潘濟城 居魯大士 火魔神 李名生 李永青
英鐵翎 魚傳甲 馬叔泉 呂 雲 單毅成 東方玉環 冷冰魚 金祖林 蔣笑民
壽天齊 蕭配秋 柳依人 花清清 土龍子 丁老夫人 陸秀秀 隋如平 呼延壽
金不畏 石不為 莫不屈 楊不怒 魏不貪 公孫不智 西門不弱 鐵金刀 鐵髯通
孫玉龍 孫 超 熊 雄 王烈火 馬 良 伽星大師 白水宮主 白水娘 紫髯龍
彭 清 周 方 田 通 姚 達 姜 風 一木大師 丁老夫人 獨眼龍 水仙娘
許 鑄 柳 松 甘 孫 鐵 虎 喬 飛 歐陽天矯 無情公子 鈴 兒 珠 兒
歐陽珠 葉 冷 石 涼 宋 光
《白玉老虎》
趙無忌 趙千千 香 香 柳三更 上官憐憐 上官刃 衛鳳娘 雲飛揚 司空曉風
趙 簡 趙 標 李玉堂 蕭東樓 軒轅一光 連一蓮 唐 缺 唐紫檀 司空摘星
一丈紅 梅寶貝 梅夫人 冰雀兒 半面羅剎 屠 強 唐 猴 唐三貴 唐娟娟
郭雀兒 雷震天 樊雲山 丁瘤子 丁 棄 丁 罷 唐 玉 曲 平 胡跛子
朱掌櫃 廖老八 賈大爺 賈 六 焦七太爺 毒菩薩 黑婆婆 費老頭 蜜 姬
小 寶 雙 喜 地 藏 金老大 老 孔 老 姜 喬 穩 小 雷 郭 狼
郭 豹 郭 狗
《血鸚鵡》
王 風 常 笑 血 奴 李大娘 張 鐵 安子豪 譚天龍 譚天虎 譚天豹 鐵 恨
蕭百草 郭 易 郭 繁 郭蘭人 宋媽媽 董 昌 老蛔蟲 武三爺 甘老頭 韋七娘
唐老大 富貴王 太平王 林 平 魔 王 萬 通
《情人箭》
展夢白 展化雨 林軟紅 孫玉佛 鐵 駝 蕭王孫 秦瘦翁 杜雲天 賀君雄
趙明燈 金 鷹 金 非 柳淡煙 陳倩如 宮伶伶 宮錦弼 蕭飛雨 蕭曼風
譚肅風 風入松 風散花 賀君俠 賀君傑 鐵飛瓊 林秋谷 方巨木 蘇淺雪
唐無影 孟如絲 莫忘我 莫小靜 冷葯師 樂朝陽 玉空子 杜漁翁 秦 琪
秦無篆 西門狐 西門獅 呂長樂 花大姑 熊正雄 夏光平 孫九溪 李冠英
馬玉天 黑燕子 大鯊魚 百靈筠 百花仙子 吳 興 吳 七 唐迪 唐鳳
唐 福 唐 豹 黃 虎 方 辛 方 逸 火鳳凰 麻衣人 花 飛 楊 飛
楊 璇 翠 紅 萍 兒 小 蘭 南 燕 龍浩人 歐陽妙 魏子雲 楊 成
胡天麟 趙明燈 李松風
蕭三夫人 烈火夫人 天凡大師 藍大先生 神機大師 天馬和尚 鐵骨大師
朝陽夫人 斷紅大師 絕紅大師 滅紅大師 迷林老人 天形老人 玉璣真人
胖大和尚
《劍。花。煙雨。江南》
纖 纖 小 雷 金 川 小侯爺 雷 升 雷 幸 雷奇峰 陶 峰 雷夫人 丁丁
丁殘艷 杏花翁 龍四爺 歐陽急 閻羅傘 閻羅索 閻羅斧 閻羅令 閻羅刀 魏奇
南宮良 褚 彪 司徒令 趙大先生 冷血觀音
《名劍風流》
朱淚兒 俞佩玉 俞放鶴 金燕子 王雨樓 林黛羽 林瘦鵑 沈銀槍 紅蓮花 鍾 靜
謝天璧 金燕子 梅四蟒 魚 璇 柳淑真 君海棠 黑鴿子 歐陽龍 絕情子 高老頭
姬葬花 姬靈風 姬夫人 姬靈燕 姬悲情 姬苦情 唐無雙 金花娘 銀花娘 鐵花娘
馬嘯天 海東青 唐 琪 唐 琳 唐守清 唐守方 唐 珏 太湖王 田龍子 曹子英
楊子江 王澤遠 朱 媚 雷 風 田際雲 宋宏星 天吃星 桑二郎 桑木空 徐若羽
屠 飛 香 香 韓大元 胡佬佬 張三少 十 雲 鳳 三 怒真人 郭翩仙 乙 昆
小 乖 胡 義 李佩玲 紅 虎 黑 豹 灰 狼 富八爺
富八奶奶 海棠夫人 飛魚劍客 神刀公子 天雲大師 出塵道長 天鋼道長
雲雀姑娘 銀光老人 白蛇郎君 巧手三郎 東方美玉 東方大明 天蠶教主
胡太夫人 東郭先生
《絕代雙嬌》
江小魚 花無缺 鐵心蘭 蘇 櫻 燕南天 江別鶴 江 楓 江 琴 江玉郎 鐵萍姑
花月奴 沈輕虹 萬春流 張 菁 慕容九 顧人玉 路仲遠 黑蜘蛛 鐵無雙 鐵 戰
杜 殺 李大嘴 屠嬌嬌 哈哈兒 陰九幽 蕭咪咪 歐陽丁 歐陽當 (羅 三、羅 九)
白開心 白山君 白夫人 胡葯師 南宮柳 秦 劍 慕容雙 藏翼子 魏無牙 魏麻衣
蕭女史 俞子牙 南郭生 鬼童子 韓笛子 桃 花 海紅珠 海四爹 雲 姑 李 迪
白凌霄 荷 露 趙香靈 段 貴 孫天南 柳玉如 海長波 海金波 司晨客 黑面君
金猿星 金狼星 黃 牛 白 羊 灰蝙蝠 貓頭鷹 毛毛蟲 毛猩猩 韋公雞 陳鳳超
邱清波 趙全海 馮天雨 厲 峰 巴蜀東 楊 平 雷嘯虎 史老頭 李明生 小 蠻
王一抓 雷老大 錢 二 趙 慶
邀月宮主 憐星宮主 段三姑娘 慕容珊珊 碧蛇神君 獻果神君 嘯雲居士
黃雞大師 軒轅三光 神錫道長 昆侖道人
《碧血洗銀槍》
鐵震天 杜青蓮 馬如龍 沈紅葉 邱鳳城 金振林 彭天霸 馮超凡 絕大師 玉道人
玉玲瓏 謝玉侖 張老實 王萬武 碧玉珠 鐵良天 鐵全義 無十三 大 婉 小 婉
孫 早 黑 石 黑 霸 俞 五 俞 六 碧玉夫人
《蝴蝶。流星。劍》
小蝶 (楊蝶) 葉翔 石群 小何 朱青 毛威 孫劍 韓棠 孫巨
屠城 馮浩 江風 江平 小武 方剛 趙雄 黛黛 鳳娟 林秀
夏青 蘭蘭 文虎 文豹
孟星魂 孫玉伯(老伯) 律香川 萬鵬王 高老大 屠大鵬 羅金鵬 蕭銀鵬 原怒鵬
方鐵鵬 秦護花 金槍李 方幼萍 易潛龍 陸漫天 高鳳鳳 馬月雲 馬方中 馬中駒
余百樂 夜貓子 王二呆 林中煙 林中鶴 武老刀 徐青松 鐵成鋼 秦中亭 南宮遠
段四爺 楊玉鱗 張老頭
一石道長 一雲道長 一泉道長
《武林外史》
沈浪 單弓 莫希 黃馬 丁雨 丁雷 冷三 冷大 喬五 時銘 勝澇 金林 李霸
阿堵 李挺 孫通 春嬌 春水 染香 明珠 可人 勝泫 齊智
朱七七 白飛飛 王憐花 金無望 熊貓兒 柴玉關(快活王、柴英明、柴亮、柴立)
柳玉茹 金不換 徐若愚 斷虹子 展英松 呂鳳先 鐵化鶴 火孩兒(朱八、喜兒)
鐵勝龍 花蕊仙 歐陽喜 苦孩兒 方千里 方心騎 獨孤傷 司徒變 卜公直 左公龍
錢公泰 范汾陽 范守成 龍四海 鄭蘭州 王夫人 夏沅沅 龍卷風 周天富 連天雲
西門皎 龍常病 燕冰文 一笑佛 施榮貴 賈剝皮 彭立人 蕭慕雲 萬詩崇(萬事通)
小精靈 小霸王 石文虎 石文豹 花四姑 李長青
無法大師 烏簪道人 眇目乞丐 幽靈宮主 胖大和尚 王二麻子 山左司徒
《歡樂英雄》
燕七 王動 夾棍 趙廣 劉虎 楊斌 釣詩 掃俗 閻王 梅蘭 心心 小林
郭大路 羅振翼 林太平 酸梅湯 麥老廣 胡得楊 金毛獅 南宮丑 梅汝男
鳳犧梧 何雅風 紅娘子 小金剛 水柔青 鬼影子 催命符 活剝皮 赤練蛇
玉玲瓏 金大帥 金螞蟻 銀螞蟻 紅螞蟻 衛夫人 老門房 紫衣女 獨臂人
陸上龍王 歐陽兄弟 趙老先生
《湘妃劍》
仇獨 仇恕(繆文) 毛臬 丁衣 程楓 林琳 毛冰 石磷 庄容 墨一 侯林
凌龍 計謀 鐵平 彭鈞 空幻 還魂 錢卓 桃姑 柳兒 蕭遲(蕭老雕)
謝錘 程駒 潘僉 妙諦
柳復明 宋令公 汪魯平 汪一鵬 汪一鳴 杜仲奇 林琦箏 趙國明 毛文琪
胡之輝 魏凌風 朱子明 朱白羽 謝東風 歐陽明 劉定國 錢崇淵 小喪門
梅允泰 龍在田 樑上人 羅一刀 張一桶 尉遲文 鐵大力 長孫策 牛三眼
龐士湛 龐良湛 李鐵掌
端木方正 淳於獨秀 尉遲東山 諸葛一平 海天孤燕 慕容惜生 銀鶴道長
亂發頭陀 萬妙先生(屠龍仙子)
<楚留香系列>
楚留香 金伴花 萬無敵 生死判 李紅袖 左又錚 宋甜兒
西門千 靈鷲子 扎木合 蘇蓉蓉 宮南燕 程三 冷秋魂
楊松 沈珊姑 宋剛 無花 天鷹子 孫學圃 黑珍珠
白玉魔 南宮靈、 秋靈素、 錢麻子、 天峰大師 中原一點紅
張嘯林(楚留香化名) 秋楓十四郎(無花化名)
胡鐵花 姬冰雁 迎雁 伴冰 小潘 彭一虎 琵琶公主
龜茲王 司徒流星 杜環 昆彌 吳青天 吳白雲 孫空
老顏 半天風 小黃 敏洪奎 洪學漢 長孫紅 石觀音
曲無容 柳煙飛 皇甫高 青鬍子 石駝(皇甫高化名)
王沖(柳煙飛化名) 吳菊軒(無花化名) 龜茲王妃(石觀音化名)
李玉函 柳無眉 姚長華 毛健扁 戴獨行 帥一帆 屠狗翁
杜漁婆 李觀魚 趙老大 平姑娘 凌飛閣 蕭石 鐵山道長
黃魯直 雷老二 司徒靜 雄娘子 水母陰姬 南蘋 青衣尼
左輕侯 張簡齋 左明珠 施孝廉 花金弓 施傳宗 施茵
薛笑人 櫻兒 梁媽 薛衣人 薛紅紅 薛斌 石綉雲
倚劍 小禿子 小麻子 小火神 左升 葉盛蘭 小謝
老黃
枯梅師太 高亞男 丁楓 張三 金靈芝 海闊天 勾子長
武維場 向天飛 雲從龍 孫老二 夏奇峰 英萬里 白獵
王得志 李得標 錢風 魯長吉 原隨雲 華真真 東三娘
趙剛 王天壽 魏行龍 錢不賺 錢不要 楊標 單鄂
公孫劫餘(英萬里化名)
艾青 張潔潔 艾虹 卜阿鵑 孫不空 衰公 肥婆
金四爺 黑衣老嫗 卜擔夫(孫不空化名)
焦林 花姑媽 黃病夫 黑竹竿 崔大娘 白雲生 薛穿心
櫻子 何玉林 杜先生 新月 伊賀春雷 石田齊彥左衛門
小情 盼盼 阿嬌 金娘 楚青 小玉 大喬
豹姬 胡開樹 司徒平 金震甲 李盾 史天王
鐵大爺 羊玉 柳明秋 王中平 阿干 割頭小鬼 林還玉
慕容 蘇佩蓉 李藍袖 朱儒 馬佳佳 丁子靈 燕沖霄
呂慎 呂密 程凍 郭溫 郎格絲 苦行僧 蘭花
林還恩(慕容原名)
剩餘下的留給其他人統計吧。比較重要的就還有陸小鳳系列,七種武器系列等。
剛才逛古龍帖吧。列出古龍筆下一百零八將:大概這個是你想的吧http://tieba..com/f?kz=30616548
❷ 公益歌曲
因為愛 抗擊非典公益歌曲
情暖人間 抗擊非典公益歌曲
我們的家園 環保公益歌曲
足球明星演唱公益歌曲《loveunited 》
1997永恆的愛 香港回歸公益歌曲
《孩子不哭》2006最感動網路公益歌曲
公益歌曲《犬心犬意》。
新華網獨家首發:曉光、徐沛東、宋祖英為災區獻歌
《與你同在》
新華網獨家首發:抗震救災歌曲《承諾》
新華網獨家首發:抗震救災歌曲《總理來了》
抗震救災公益歌曲:《我們手挽手》
MTV 歌曲
《兵》譚晶
《愛的家園》(賑災公益歌曲) 群星
《牽著你的手》蝴蝶組合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8-05/26/content_825.htm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word=%BF%B9%D5%F0%BE%C8%D4%D6%B9%AB%D2%E6%B8%E8%C7%FAWe are friends
We are the future
We are a happy family
Every one
Every heart
Everyday is wonderful
點燃心中不滅的火
照亮每個世界
充滿無限感慨
無限的光彩
懷著心中不停的夢
實現每個心願
充滿無限幻想
無限的希望
We are friends
We are the future
We are a happy family
手拉手心相依
我們永遠是朋友
Every one
Every heart
Everyday is wonderful
肩並肩向前走
未來明天到永久 到永久
相互擁有沒有界限
相互擁有在每一天
相互擁有沒有遺憾
相互擁有輝煌起點
http://www.bamc.com.cn/download/friends.wma(2008奧運會會歌)
❸ 請問:中草葯的九畏十八反是什麼
中葯之九畏與十八反
九畏
硫磺畏朴硝、
水銀畏砒霜、
狼毒畏密淪繒、
巴豆畏牽牛、
丁香畏鬱金、
川烏畏草烏、
牙硝畏三棱、
官桂畏石脂、
人參畏五靈脂。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芝花。
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
藜盧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葯。
中葯是中醫辨治病證的重要手段,一般以多味葯物相配伍而治療疾病。如果配伍得宜,可以增強療效,如果配伍不當或禁忌,不僅會降低葯效,還會產生毒副作用,所以中醫治病非常重視葯物的合理配伍。
中葯的配伍禁忌,有「相反」和「相畏」。兩種葯物同用,能產生毒性或副作用,就謂之「相反」,兩種葯物同用,葯物之間能產生互相抑製作用,就謂之「相畏」。對於中葯的配伍禁忌,自古流傳有「十八反」和「十九畏」之說,此兩說源於《神農本草經》,《本經》在所附諸葯制使篇中,對中葯的玉、石、草葯、木葯、獸、蟲、魚、果、菜、米分別上、中、下三部詳盡闡述了其相使、相反、相殺、相畏、相惡等原則。
五代後蜀之主孟昶命翰林學士韓保升修訂《蜀本草》時,首先統計七情數目,謂:「《本經》載葯365種,有單行者71種,相須者12種,相使者90種,相畏者78種,相惡者60種,相反者18種,相殺者36種」,今人所謂「十八反」之名,即源於此。《新修本草》承襲了18種反葯的數目,《證類本草》載反葯24種。
歷代關於配伍禁忌的認識和發展不盡相同。直至金元時期,才正式將相反葯概括為「十八反」,並編成歌訣流傳。「十八反」歌訣最早見於金代醫家張從正所著的《儒門事親》中,元代醫家李東垣所撰《珍珠囊補遺葯性賦》中也載有這首歌訣:「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即:烏頭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蘆反人參、丹參、玄參、沙參、細辛、芍葯。
而「十九畏」歌訣,則首見於明代永樂太醫劉純所撰的《醫經小學》:「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喜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監炙煿莫相依」,即:硫磺畏朴硝(芒硝、元明粉);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牙硝(芒硝、元明粉)畏三棱;川烏、草烏(附子)畏犀角(廣角);人參畏五靈脂;官桂(肉桂、桂枝)畏赤石脂。
「十八反」和「十九畏」達成共識後,歷代大多中醫遣方用葯基本上准此而不越雷池一步。而這相反相畏葯在臨床上是否就絕對不能合用?對此,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為,這些相反相畏葯是古代醫家幾千年臨床經驗教訓的總結,中葯之間只有合理配伍,才能產生的良好療效,如觸犯配伍禁忌,輕則誤病,重則害命,須慎之又慎;但也有人認為,古人只說「十八反」,並沒有大量的病例來論證是否正確,「十八反」中,除甘草反海藻一組外,其餘配伍皆為有毒中葯之間相配,其產生的毒性到底是有毒中葯本身所致,還是二者配伍後毒性增加所致,並無詳細的定論,不足為憑。
所以,歷代不少醫家,對相反相畏葯並沒有生搬硬套,而是正視病證復雜多變的現實,勇於實踐,勇於探索,敢於創新,敢於打破禁律,認為「十八反」和「十九畏」並非絕對的配伍禁忌,並據證聯用相反相畏葯辨治疑難重症,屢獲奇效。
臨證善用相反之葯者,首推漢代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中治療留飲欲去證的甘遂半夏湯,甘遂和甘草同用,因勢利導攻逐祛飲。《金匱要略》治療寒飲腹痛證的赤丸方,烏頭與半夏合用,除沉寒痼冷,化飲降逆。
唐代醫家孫思邈《千金方》中的「大八風散」,烏頭與白蘞同用,主治諸緩風濕痹腳弱。
明代外科學家醫家陳實功《外科正宗》中的海藻玉壺湯,清熱消癭,化痰軟堅,理氣散結。方中海藻與甘草同用,相反相激,使「激之以潰其堅」。
清代醫家徐大椿《蘭台軌范》中的「大活絡丹」,烏頭與犀角同用,主治中風癱瘓,痿痹,痰厥,陰疽,流注。清代醫家孟文瑞《春腳集》中的「十香返魂丹」,丁香與鬱金同用,主治痰厥中風,口眼歪斜,牙關緊閉,昏暈欲死,等等。
對於相反相畏之葯合用能產生奇效,不少醫家也都有精闢的見解,如日本江戶時代的漢方醫學家丹波元簡所撰《葯治通義》中曾引清代醫家張志聰語:「考《傷寒》、《金匱》、《千金》諸方,相畏相反者多並用。」
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分析得更為獨到:「古方多有用相惡相反者。蓋相須相使用同者,帝道也;相畏相殺同用者,王道也;相惡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經有權,在用者識悟耳」。
當代老中醫李可臨證也善用相反相畏葯,其創制的「三畏湯」(紅參、五靈脂、公丁香、鬱金、肉桂、赤石脂),三對相畏之葯相合,相反相激相成,功能益氣活血,啟脾進食,溫腎止久瀉、久帶,消寒脹,寬胸利氣,定痛散結消症。他說:「三對畏葯,見一症用一對,三症悉俱則全用。余使用本方42年,以平均日用3次以上,則已達4萬次以上,未見相畏相害,且有相得益彰之效。對難症、痼疾,一經投用,便入佳境。」
國醫大師朱良春辨治病證從來都是有是證則用是葯,不受「十八反」、「十九畏」之類成說的約束。其從醫六十年來,以海藻與甘草同用治療頸淋巴結核,單純性及地方性甲狀腺腫大,腫瘤;以人參(黨參)與五靈脂同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以海藻、甘遂與甘草同用治療胸水,滲出性胸膜炎等,皆獲佳效,且未見任何毒副作用,堪稱善用相反相畏葯的高手。
筆者受上述大師的啟發,也常據證應用相畏葯治療重症。如一位頭部患帶狀皰疹的男患者,73歲,年高體弱,劇烈疼痛,夜不能寐,中西葯應用數天療效不顯。據其有氣虛血瘀的見證,在對證經方中加味人參與五靈脂相伍,一補一通,益氣化瘀定痛,一服葯即使疼痛大見減輕,夜可安睡,患者稱奇。由此可知,只要辨證准確,方葯配伍合理,相反相畏葯也能出奇制勝。
綜上所述,
一、對於「十八反」、「十九畏」之說,不能不遵,又不可拘泥,應當有是證用是葯,關鍵在於對證(症)。實際上,中葯不良反應的發生,大多與辨證不準,治療不對證(症)有關。再則,也與盲目使用劑量過大,服用時間過久,或炮製不當有一定關系。
二、臨證用葯,要膽大心細,古人既然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說,用葯時採取審慎的態度是必要的。因為中醫治病以偏糾偏,即利用葯物的陰陽寒熱屬性來糾正人體生病時的陰陽寒熱不協調、不平衡狀態,使之趨於「陰平陽秘」,平衡諧和,所有葯物都具有治療作用與毒副作用,是集療效與毒副反應二者於一體的雙刃劍,用好了可救人,用之不當會傷人。用葯當遵《本經》,其葯分為上中下三品,上葯養生、中葯養性、下葯除病,「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葯物一般都在下品之列,毒副作用較大,用之須高度注意,要辨證准確,用量適宜,一般中病即止,不宜長期服用。對於其中一些相反相畏的葯物,若無充分依據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仍需避免盲目配合應用。
❹ 中葯治療癌症
肺癌的主要症狀是咳嗽,咯血或血痰,胸痛,發熱,胸悶,氣急,甚至全身疲乏、消瘦、貧血、食慾不振等。臨床常用的有效偏方主要如下。
[方一]
丹皮、生地各12克,魚腥草、蒲公英各30克,丹參、王不留行、野菊花各12克,五味子9克,夏枯草、海藻、海帶,各15克。水煎服,日l劑,早晚服。
本方滋陰清熱,化瘀散結,對肺癌治療有效。
[方二]
甜杏仁10枚,牛乳100毫升,大棗5枚,粳米50克,桑白皮10克,生薑3克。杏仁用水浸泡,去皮尖,加入牛乳絞取汁液,大棗去核,生薑切片,備用。先煮桑白皮、姜棗,煎取湯液,加米煮粥,臨熟時點入杏仁汁,再繼續煮至粥成,每日2次。
本方止咳平喘,補中養胃,防癌抗癌。本葯膳可作為呼吸道癌症、肺氣腫、肺心痛患者的輔助食品。
[方三]
魚腥草30克,瓜蔞皮、八月札各15克,生苡仁、石上柏、白花蛇舌草、石見穿各30克,山豆根15克,生牡蠣、夏枯草各30克,赤芍12克,龍葵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為肺癌的有效方,功能軟堅化痰,解毒散結。
[方四]
夏枯草、海藻、海帶、生牡蠣、石見穿、徐長卿各30克,丹皮9克,瓜蔞15克,生地、野菊花、王不留行子、鐵樹葉、蜀羊泉、望江南、魚腥草、蒲公英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功能清熱解毒,化瘀散結。
[方五]
垂盆草、白英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功能抗癌消腫,對肺癌有效。
[方六]
紫草根60克,人工牛黃10克,七葉一枝花60克,前胡30克,魚腥草印克。將紫草根、七葉一枝花、魚腥草、前胡製成浸膏,乾燥後粉碎,加入人工牛黃和勻。每次15克,日服3次。
本方清熱解毒,對肺癌有效。
[方七]
仙鶴草、蟾蜍、人參若干。將葯製成片劑,每片合生葯O.4克,每次6片,每日3次,可連服數月至1年。
本方功能補氣扶正,解毒消癌,對肺癌有效。
[方八)
核桃樹枝60克,草河車、女貞於、白花蛇舌草、淡竹葉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解毒抗癌,對肺癌有療效。
[方九]
當歸、赤芍、川芎、枳殼、橘梗、桃仁、紅花、牛膝、三棱、莪術各12克,生地、浙貝母、百部各15克,蚤休30克,柴胡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本方功能行氣活血,化瘀散結,適用於肺癌。
[方十]
白花蛇舌草、貓爪草各20克,黃芩15克,豬芩、大薊、小薊各20克,三七6克(沖服),元胡、黃芪、黨參、薏苡仁、生半夏各20克,守宮2條(為末沖服)。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功能扶正解毒,散結消癌,適用於肺癌。
[方十一]
紅參、田三七各200克,菟絲子400克,穿山甲、浙貝母、淫羊藿、射干各200克,破故紙、龜板、黃芪、茯苓、巴戟天、威靈仙、金櫻子各400克,生半夏300克,生南星100克,七葉一枝花300克,天竹黃、海馬、五味子、陳皮各100克。將葯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每次1丸,日3次。
本方功能解毒化痰,散結,適用於肺癌。
[方十二]
炙黃芪、柴胡、清半夏各15克,西洋參、香附、神曲各10克,瓜蔞、色腥草、川貝母 各20克,白蔻、陳皮、升麻、白及各6克,三七參、炙甘草各4克,九香蟲、桑葉、炒菜菔子各10克,燈草、竹葉為引。水煎服,每日1劑,30天為1療程。
本方功能補氣托毒,化痰散結,適用於肺癌。
[方十三]
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各50克,蜂房25克,魚腥草50克,山豆根12克,山慈菇20克,地丁、苡米各、海藻、昆布各30克,大貝、瓜蔞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清熱消痰,解毒散結,適用於肺癌。
[方十四]
生黃芪30克,生白術12克,北沙參30克,天冬12克,石上柏、石見穿、白花蛇舌草各30克,蟬衣、山豆根、夏枯草、海藻各15克,昆布12克,生南星30克,瓜萎皮15克,生牡蠣30克。水煎服,日1劑。
本方益肺養陰,抗癌散結,適用於肺癌。
[方十五]
半枝蓮、白毛藤各45克,白花蛇舌草30克,沙參15克,麥冬、雙花、雲苓、黨參各9克,懷山葯6克,甘草4.5克。水煎服,日1劑,早晚服。
本方補氣養陰,解毒抗癌,適用於肺癌。
[方十六]
老母雞1隻,蟾蜍4隻。把蟾蜍切碎喂雞,如雞不吃就用手往雞嘴裡填食。4-5日後雞呈嗜睡狀即殺雞,去五臟加食鹽燉熟,吃肉喝湯。
本方功能扶正解毒,適用於肺癌。
[方十七]
大蒜20瓣,木瓜、百部各9克,艾葉18克,陳皮、生薑、甘草各9克。水煎服,日1劑。
本方功能祛痰止咳,健胃止嘔,適用於肺癌咳嗽劇烈,胸疼氣短,略膿樣痰者。
[方十八]
七葉一枝花30克,半枝蓮15克,赤白芍各、白花蛇舌草各10克,龍葵30克,三棱、莪術、茵陳、當歸、丹參、鬱金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本方清熱解毒,化瘀祛濕,適用於原發性肺癌。
[方十九]
雄黃15克,乳香、沒葯各7.5克,石膏5克,甲珠7.5克,蜈蚣3條,蝸牛10克,全蟲15克,血竭、輕粉各2.5克,硃砂、冰片、蟾蜍、硼砂各10克,大黃15克,白芷5克,麝香0.5克。先將硃砂、冰片、輕粉及麝香共研細末,再將其他葯物研成細末混合,用麵粉作粘合劑,調製成丹。口服,每次2——3克。每日 1次,飯後服。先從小劑量開始,漸加至常用量。服葯期間忌蔥、蒜、韭菜、辣椒等。
本方功能化痰解毒,軟堅散結,適用於肺癌。
[方二十]
雪梨250克,魚腥草60克,食糖適量。生雪梨洗凈,連皮切碎、去核。用冷水800毫升將魚腥草浸透先用旺火燒開,再用文火煮30分鍾,去渣取上清液500毫升,將梨置入葯液內加入適量食糖後用文火燒煮,待梨完全煮爛即可食用。
本方潤肺清心,清熱解毒,適用於肺癌患者。
[方二十一]
南北沙參各、天冬、麥冬各30克,瓜蔞皮、大貝、桑白皮各15克,仙鶴草、魚腥草、 白花蛇舌草各30克,小薊炭10克,半枝蓮20克。水煎服,日1劑。
本方功能養陰清熱,軟堅散結,適用於肺癌陰虛內熱型。
[方二十二]
(1)干蟾皮、藤梨根、魚腥草、銀花各30克,沙參、天冬、麥冬、百部、夏枯草各15克。
(2)芙蓉花15克,白茅根60克,紫草根、公英、海藻、昆布各30克,橘核9克。
(3)卷柏30克,地榆15克,生地30克,熟地15克,半枝蓮30克,澤蘭10克,全蟲9克,蜂房30克,五味子9克。
上三方交替使用,水煎服,日1劑。
本方功能滋陰清熱,軟堅化痰,適用於肺癌。
[方二十三]
(1)槐木、並頭草各30克。
(2)紫河車、生地、熟地、茯苓、豬苓、澤蘭、紫貝齒、首烏、生龍骨各12克,當歸、白芍、女貞子、公丁香、白術、神曲、麥芽、山楂、內金、阿膠、生玳瑁、蘆薈、貝母、麥冬各9克,余糧石、牡蠣各30克,砂仁、人參、硃砂、琥珀、甘草各3克。
水煎服,每日1劑,每方連服7天後交替使用。
本方功能補氣養血,抗癌,對肺癌有一定療效。
[方二十四]
生地、五味子、北沙參、王不留行子、麥冬、公英、石見穿、百部、徐長卿、地骨皮、南沙參、望江南、野菊花、懷山葯、白花蛇草、煅牡蠣、夏枯草、海藻、海帶、元參、花粉、丹參、川貝、炙山甲、制鱉甲、蜀山羊、丹皮、魚腥草、紫花地丁各10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功能養陰清熱,軟堅散結,適用於原發性支氣管肺,苗。
[方二十五]
I號方:葶藶子、炙目部、川楝子、炒枳殼、茯苓、赤芍各20克,馬兜鈴、本通各15克,麥冬、澤瀉、制大黃各25克,懷牛膝135克,半枝蓮、石見穿、側柏葉、仙鶴草、苦參各75克,蒲公英、龍膽草各45克,北五味、全瓜蔞各18,克,橘梗、元胡、石斛各24克。
Ⅱ號方:龜板60克,全蠍、白花蛇舌草、地鱉蟲各45克,蜈蚣16條,活腹蛇1條,活癩蛤蟆4--6隻,活甲魚1隻。
Ⅲ號方:石見穿、半枝蓮、七葉蓮各t00克,降香屑6克,大麥冬、大貝母、玄參各30克,香附子、陳皮、茯苓、秦艽、生薏苡仁、熟薏苡仁各10克,丹參、冬蟲夏草各15克,蚤休60克,紅棗3枚。
I號方水煎代茶飲,每劑服2天。Ⅱ號方加水煨至甲魚爛為度,每劑濃汁服2--4天。甲魚肉可吃。Ⅲ號方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功能扶助正氣,解毒抗痼,適用於中央型肺癌患者。
[方二十六]
三棱、莪術、丹參各15克,桃仁12克,王不留行15克,大黃廖蟲丸12克(包),石見穿30克,大黃9克,羊蹄根、鐵樹葉各30克,蜈蚣3條。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活血破瘀,軟堅散結,適用於原發性肺癌。
[方二十七]
桑葉、紫菀各15克,象貝母10克。水煎服,每日l劑。咯血加白及15克,阿膠10克,大小薊各、藕節炭、氣虛加黃芪、沙參各30克;痰多加南星10克,海浮石15克,發熱加生石膏60克,山葯、地骨皮、青蒿各15克;胸水加赤小豆、石韋、茯苓、蘆根各30克,葶藶子12克,大棗7枚。
本方功能化痰散結,適用於肺癌。
[方二十八]
白花蛇舌草、白茅根、鋪地錦、苡仁、夏枯草各30克,橘核、橘紅各9克,麥冬、海藻、百部、昆布、生牡蠣、芙蓉花、蚤休各15克,生地、元參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功能解毒化痰,散結抗癌,適用於肺癌。
❺ 李可老中醫的培元固本散
鹿茸50克、胎盤1具、紅參50克、五靈脂50克、三七100克、血琥珀50克。
❻ 不論白貓黑貓中國及全球有能治癒糖尿病例嗎
不能。
糖尿病目前主要包括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1型糖尿病。
第二種是2型糖尿病。
第三種是妊娠糖尿病。
第四是其它特殊類型的糖尿病。
1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是體內產生了一些針對胰島的抗體,破壞了胰島,造成胰島素的絕對缺乏。1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沒有胰島素的注射,就不能夠生存下去。
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於環境、生活方式、遺傳等多種因素,導致胰島功能的逐步下降,胰島素抵抗逐步加強。它是逐步發病的過程。
妊娠糖尿病和妊娠期間激素水平的明顯升高、生活方式的改變有關系。
其它特殊類型的糖尿病,包括庫欣綜合征、嗜鉻細胞瘤等,是由於一些特殊的疾病繼發造成。
所有的糖尿病,根據目前的科學條件都不能夠徹底治癒。但是只要把血糖控制好,就能夠延緩並發症的發生和發展。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學習、工作、結婚、生孩子都沒有問題,前提是把血糖控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