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白描牡丹花

白描牡丹花

發布時間: 2022-06-06 15:36:08

Ⅰ 張愛玲《封鎖》中「封鎖」的隱喻是什麼

我們的分析可以從小說的題目入手「封鎖」應該不僅僅是提示宗楨和翠遠遭遇愛情的特殊的時間段,也不僅僅是像開始分析「艷遇」故事的元素那樣,僅是人為地把時間停滯或延長而使用的敘事技巧。它應該具有另一層的隱喻意義。小說的第一段是冗長、平庸和沉寂的,幾乎沒有任何動感的日常生活的喻示。這一段的人物行動線只有兩句話,「開電車的人開電車……開電車的眼睛盯住了這兩條蠕蠕的車軌,然而他不發瘋」。「開電車的人開電車」是小說的第一句話,敘述語言給我們帶來的語感是冷漠、笨拙、貧乏而毫無生氣。「車軌」、「曲蟮」的比喻意象顯示出生命的冗長乏味,它是「柔滑」的,沒有任何的尖銳力度同時又把握不住轉瞬即逝,是「抽長了,又縮短了,就這么樣往前移」,單調的,毫無美感的「蠕蠕」的機構運動,並且還是「老長老長」沒個盡頭。這種生存狀態幾乎會讓人發瘋,然而所有的人都像開電車的一樣不發瘋。 封鎖的隱喻意義在這里呈現為貧乏冗長的日常生存狀態對人們的封鎖。接下來情節的發展使這個隱喻意義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是由封鎖後的宗楨和翠遠的短暫愛情來完成的。這一層的隱喻意義我們可以理解為封鎖中的愛情遭遇導致激情的突然迸發,從而構成對日常生活的封鎖。「如果不碰至封鎖,電車的進行是永遠不會斷的。封鎖了。搖鈴了,……切斷了時間與空間」封鎖成為一個與日常生活失去關聯的突然凸現出來的真空狀態。激情的突然發出,在文本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寫。 街上一陣亂,轟隆轟隆來了兩輛卡車,載滿了兵……出其不意地,兩人的面龐異常接近。在極短的距離內,任何人的臉都和尋常不同,像銀幕上特寫鏡頭一般的緊張。宗楨和翠遠突然覺得他們倆還是第一次見面。在宗楨眼中,她的臉象一朵淡淡幾筆的白描牡丹花,額角上兩三根吹亂的短發更是風中的花蕊。
這個場景,像《傾城這戀》中范柳原和白流蘇在戰亂之後的斷牆下的突然發現。陌生化的文學效果,通過扭曲、變形和緊張,他們才會從陌生中第一次互相發現對方,發現對方和自己的激情。而這之前,在宗楨的眼中,翠遠是像擠出來的牙膏,沒有激情。但現在,宗楨成為一個單純的男子,而翠遠則成為「會臉紅」的「白描牡丹」樣的嬌羞可愛的女人。對比本文的開始段落,一個是冗長和貧乏,一個是激情和想像,它們相互對立,後者否定了前者,激情封鎖了平庸,這構成文本中封鎖的第二個隱喻。
事實上,對《封鎖》敘述角度的分析可能有助於我們理解上述的對立及封鎖的隱喻。在分析之前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敘述角度的絕對劃分和區別,更多的是為了理論闡述的方便,而對於具體文本來說,則很難有那麼純粹。即使像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那樣純粹的旁觀視角,我們也可以在第一段的景物描寫中看到全知的視角。所以一些敘事學的研究乾脆不「視角」而用「聚集」,即在敘述語言中除了敘述者的語言之外還夾雜有人物的意識、觀點等。對於《封鎖》,視角的使用也是混雜的,所以我們此處的分析只是不太精確的精括的分析。
《封鎖》的視角運用,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旁觀視角,一類是全知視角(兼雜著人物的聚焦)。旁觀視角用於宗楨和翠遠之外的場景描寫,像小說開始時遭遇封鎖馬路上的慌亂的場景,以及電車上各色人等和山東乞丐等。這些場景是並置的,更多的是空間的排列而非時間的順序,是展示而非進入。旁觀的視角並不介入人物的內心,和人物保持著距離。它的冷漠,有時又帶有些機智的嘲諷的敘述態度為我們展現了日常生活場景的冗長、混亂、死寂、單調、平庸和無聊。全知視角用於宗楨和翠遠,它在本文中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人物的對話,一是人物的內心描述和分析。人物進入了具體的情境,對話和內心活動不斷推動情節的進展,敘述者不再是冷漠的旁觀者,它直接切入人物和情節,成為故事本身。敘述者對人物的瞭然於心,使人物依賴於敘事者。宗楨和翠遠產生的激情同時也體現為敘述者的激情。激情和冗長的對立,也就是兩種敘述、兩個敘述者的對立。這構成了充滿激情的敘述者對暗淡、冷漠的敘述者的封鎖。對於後者,人物是死亡的,意識、生命和活力消退在一個個的場景中,僅僅成為場景的一個部分和擺設,場景壓倒了人物。對於前者,人物則從場景中凸現出來,空間的並列變為時間的縱深,具有了意識,最終瞬間產生激情,沖破、超越了冗長沉悶的場景。對人物的壓抑和封鎖,反而封鎖了場景。
這是封鎖的第二層隱喻。但我們還可以發現第三層的隱喻意義,它主要是由本文的結構帶來的,它造成本文的悲劇意味;激情的瞬間產生又瞬間消失「封鎖期間的一切,等於沒有發生」,只不過是上海做了一個不近情理的夢。這種封閉式的結構,兩聲冷冷的鈴聲把時間和空間切斷了。第一次切斷產生了激情,第二次切斷是切斷激情。生活重新恢復了常態,冗長和單調又重新封鎖了激情,在翠遠的眼中,人物死亡了,時間又換成了空間,人物重新又成了場景。 一陣歡呼的風刮過這大城市。電車當當當往前開了。……黃昏的人行道上,賣臭豆腐乾的歇下了擔子,一個人捧著文王神卦的匣子,閉著眼霍霍的搖。一個大個子的金發女人,背上背著大草帽,露出大牙齒來向一個義大利水兵一笑,說了句玩笑話。翠遠的眼睛看到了他們,他們就活了,只活那麼一剎那。車往前當當當的跑,他們一個個的死去了。
通過對「封鎖」的三個隱喻意義的分析,我們似乎可以認為,《封鎖》這篇小說在故事層面上是「艷遇」故事,但它的豐富的意蘊又超出了其承載。因此我們可以說它並不是個「艷遇」故事或者說它僅僅是借用了「艷遇」故事的外殼。「旅行」元素的功能原來僅僅是艷遇發生的前提,但「封鎖」,正像我們分析的那樣,它不僅作為前提存在,作為提供人物活動的時空存在,它是從日常生活的冗長中凸現出來的真空狀態,是激情存在的方式;「邂逅」、「調情」也不是和不僅是感官慾望的表現,而是活的生命的發現;封閉的結構也突破了模式化的意義而獲得更深的隱喻意義。
但上述的解讀還不能說對《封鎖》的分析已經完成,還有一些更重要的、有趣的發現。它們可能會對上述分析的結論構成顛覆,但同時也是對結論的一種豐富。三《封鎖》中最精彩、最出色的藝術表現是反諷。在文本中,這是通過宗楨和翠遠的相互錯位,他們的激情只不過是沒有對象的在想像中的獨語,他們成為不可靠的敘述者,隱含的作者和敘述者之間出現裂隙並相互背離,從而構成對激情的消解來完成的。也許,這才是「封鎖」這個題目的最大的隱喻意義。
上文說過翠遠是個極度缺乏的女人。小資產階級、基督教的裝腔作勢、溫文爾雅的家庭教育使她覺得真實的生命對於她是無比的遙遠,她對生命的敏感和渴望是如此的強烈,甚至小孩堅硬的鞋底的觸及都使她感到真實。而宗楨卻是像木頭一樣的毫無生命的東西。渴望和渴望的對象在一開始就是錯位的,滑稽的。在第一部分的分析中曾提到張愛玲設計了一個因果關系讓宗楨和翠遠坐在一起。這里真實的邏輯是因為宗楨害怕培芝的糾纏,另一個邏輯關涉情節的向前發展,是為了讓宗楨能夠「調戲」翠遠。這個因果關系設計得既笨拙又聰明。笨拙在於這個因果關系在文本中顯得突兀,不惜浪費筆墨地設計培芝這樣一個和情節進展幾乎沒什麼關聯的人物,他的功能僅僅是一個局部的因果關系中的因子。但同時這個設計又是聰明的,聰明就在於它的突兀和笨拙,以致讓宗楨調戲翠遠顯得生硬和不可信,最終導致對後面產生的激情的消解。
在涉及宗楨和翠遠的愛情時,張愛玲更多地運用全知和人物視角。在進行對話和內心活動的描述時,這使得人物間的錯位成為可能。具體地分析這些錯位,是很有趣的。 宗楨迫於培芝而向翠遠發出調情的信息,但對於發送者,它卻僅是言語的、能指的滑動,並無具體的所指,所以他隨口「早忘了他說了些什麼」。但接受者翠遠卻錯誤地接收了信息,「翠遠笑了,看不出這個倒也會花言巧語……一個真的人!不很誠實,也不很聰明,但是一個真的人!她突然覺得熾熱,快樂。她背過臉去,細聲道:'這種話,少說些罷!'」
「'申光大學……您在申光讀書?'」這是宗楨嚇退董培芝後的無話找話,亦不含具體的所指,而翠遠又接收錯子,以為是在奉承她的年輕,「她笑了,沒有做聲」。 這是他們的第一個錯位:翠遠的自做多情和宗楨的心不在焉。 宗楨現在真正開始調情了,這個老實人,開始變壞了,這是因為他看到「她頸上的像指甲印子的棕色的」,他「咳嗽」了一聲,表明他對慾望想像的稍微壓制,回到現實,也表明調情的真正開始。但是翠遠又理解錯了,她恰恰以為他是由壞人變成老實人。「她注意到他的手臂不在那兒了,以為他態度的轉變是由於她端凝的入格,潛移默化所致。」翠遠渴望愛情,但宗楨去渴望調情,這是他們的第二個錯位。
宗楨要調情,就要把自己扮成挺可憐的沒人同情的角色。「'你不知道--我家裡--咳,別提了!'……宗楨遲疑了一會,方才吞吞吐吐,萬分為難地說道:'我太太--一點都不同情我。'」翠遠是「皺著眉毛望著他,表示充分了解」。他們兩人同時進入了「調情」的標准化情境。愛情似乎與真假無關。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文本中宗楨的「遲疑」、「吞吞吐吐」、「萬分為難」,翠遠的「皺著眉毛」,以及三個破折號產生對敘述這個故事的敘述者的懷疑。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一個不可靠的敘述者。隱含的作者和敘述者分離了,文本外出現了第三隻眼睛,這讓人想起張愛玲《傳奇》的封面來。因此,文本獲得了一種反諷的意味。現在我們可以懷疑此文第二部分對文本隱喻意義的分析了,它不是一個激情瞬間突破冗長、貧乏的封鎖而又瞬間消失的悲劇故事,而是對激情的顛覆和消解。因而,當宗楨和翠遠在卡車隆隆駛過互相第一次發現時,當翠遠在宗楨的眼裡成為一朵風中美麗的牡丹花時,當宗楨想像自己成為單純的男子時,我們的確會感到其中具有滑稽和喜劇色彩的反諷意味。因而當我們讀到「他們戀愛著了。他告訴她許多……無休無歇的話,可是她並不嫌煩」時,我們可以將它們看成是對愛情戲劇的滑稽摹仿。 但是這些「戲」中的人物對此並不知曉。他們沉浸在自己的激情的想像中,他們「苦楚」、「溫柔」、「慷慨激昂」、「痛哭」的愛情表白實際上是沒有實指對象的。在這里,他們的語言功能不在於交流,而在於為自己提供一個講話的場所,是能指的無限蔓延,他們願望的滿足是沒有對象的,僅在自己的想像中完成。願望、激情變成了純粹是語言組織的結果。小說文本非常明確地指出了這一點。宗楨回到家「他還記得電車上那一回事,可是翠遠的臉已經有點模糊--那是天生使人忘記的臉。他不記得她說了些什麼,可是他自己的話他記得很清楚--溫柔地:'你--幾歲?'慷慨激昂地:'我不能讓你犧牲了你的前程!'」。這是一出可笑的愛情戲。 上述這些:宗楨和翠遠的錯位;不可靠的敘述者--作者和敘述者的距離;激情的表白只不過是能指的滑動;最終構成了文本的反諷力量。
文本最後「烏殼蟲」的意象饒有趣味。整個人尖、整個生命過程就像烏殼蟲一樣,它會思考么,思考是痛苦的,並「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我們還是回窠去吧。現在讓我們也回到此文的第一部分「艷遇」故事上來,我們可能又會發出,《封鎖》和「艷遇」故事,除了故事表層的相同,還有另一些更重要的相同。「艷遇」故事不需要太多的思想,而《封鎖》也不需要。

Ⅱ 描寫牡丹花的古詩

1、牡丹

【作者】李商隱【朝代】唐

錦幃初卷衛夫人,綉被猶堆越鄂君。垂手亂翻雕玉佩,招腰爭舞鬱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譯文

織錦的簾帷剛剛捲起,是美艷的衛夫人;絲綉的褥被還堆擁著,是俊秀的越鄂君。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飾正零亂翻動;又像在彎腰而舞,鬱金裙子正爭相迴旋。

它像石崇家的蠟燭,哪須常把燭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體膚,豈用香爐細細染熏?我是詩人江淹,在夢中得到了那支彩筆,想把清麗的詞句,題在花葉上寄給朝雲。

2、賞牡丹

【作者】劉禹錫【朝代】唐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

庭院中的芍葯花艷麗雖艷麗,但格調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凈倒是明凈,卻缺少熱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國色,是最美的花,當它開花的時候,其盛況轟動了整個京城。

3、牡丹種曲

【作者】李賀【朝代】唐

蓮枝未長秦蘅老,走馬馱金斸春草。水灌香泥卻月盤,一夜綠房迎白曉。

美人醉語園中煙,晚華已散蝶又闌。梁王老去羅衣在,拂袖風吹蜀國弦。

歸霞帔拖蜀帳昏,嫣紅落粉罷承恩。檀郎謝女眠何處?樓台月明燕夜語。

譯文

當蓮花枝幹還未長出,秦蘅已經衰老,人們趕著馬,馱著金子,去買牡丹花苗。把它栽在半月形的花盆裡,培上香泥,澆上水,一夜間,綠色花苞欲放,迎著拂曉。

美人們說話帶著醉意,花園中輕煙繚繞,傍晚花瓣兒已經披散,蝴蝶也漸漸稀少。老一代貴族漸漸逝去,但他們的後輩仍穿著羅衣,賞花玩樂合著《蜀國弦》的曲調。

夜幕降臨,遮花的帷帳漸漸昏暗,宴席已散,粉雕玉琢的花兒也開始蔫敗萎凋。公子哥兒和小姐們都誰到哪兒去了,樓台上月光明亮,夜空中只有燕子嘰嘰叫。

4、思黯南墅賞牡丹

【作者】劉禹錫【朝代】唐

偶然相遇人間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

譯文

在人世間怎會遇見牡丹這樣漂亮的花,花開重瓣,層層疊疊如同西天王母九重的增城。有如此傾國傾城的好顏色,上天應該讓你晚點開放與諸花爭艷。

5、題所賃宅牡丹花

【作者】王建【朝代】唐

賃宅得花饒,初開恐是妖。粉光深紫膩,肉色退紅嬌。

且願風留著,惟愁日炙燋。可憐零落蕊,收取作香燒。

譯文

當初租賃房舍,哪想到竟有牡丹滿院,一開花便絢麗無比,莫非是妖精變現!紫花豐腴,光澤均勻細膩,紅花鮮艷,羞退靚女胭脂面。但願和風惠顧,讓牡丹姣顏久駐,只擔心烈日無情,把它烤成焦爛。可惜花期已過,收起凋零花瓣,且待燒出香氣繚繞的輕煙和火焰。

Ⅲ 工筆牡丹白描構圖時需要注意哪些

常見的構圖形式:
之字形,也叫S形比較普遍的構圖
三角形,必須回是不等邊三角形
十字形,要注意2條線答的安排,勿成直角相交
工字形,取勢需斜角,線和線忌成直角
對角線,需注意留白不能一樣
弧形,注意弧形2邊不可對稱
隨形,畫面空白大小形狀不可雷同
滿構圖,不留白,但需注意虛實疏密
內斂式,畫面內容均在紙內,一般靜物折枝為之
總之,中國畫的構圖有一定的規律也有一定的創造,關鍵是怎麼把素材能夠完美恰當的體現在畫面上,把濃淡虛實縱橫曲直疏密多少這些看似矛盾的關系統一結合在畫面里,最終的目的是要傳達作者的情趣,營造一種意境

Ⅳ 工筆牡丹畫的最出名的是那位大師

王道中先生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師承於非暗、田世光兩位花鳥畫大師,他在繪畫風格上繼承了北宋院體花鳥畫追求精密不苟、刻意求真、色彩絢麗、寓意祥瑞的裝飾畫風,是中國北方工筆重彩花鳥畫的傳人。主要作品有《王道中畫集》、《王道中牡丹畫集》、《工筆牡丹技法》、《工筆草蟲白描畫集》、《工筆花卉白描畫集》等。

王道中的牡丹花鳥畫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王道中的牡丹花鳥畫作品重寫真,重「奪造化而移情,遐想若登臨覽物之有所得也」的怡情作用。王道中所畫牡丹,以花形美麗,結構的扎實,門瓣、覆瓣開合有情,品種特徵明顯,色彩典雅為特點,並擅於以構圖技巧來強調牡丹花頭的如歌若舞的形態和去勢,連葉子的翻轉折疊、枝乾的長法都具有傳情達意的妙用。故而他的畫不僅光彩照人,而且令人浮想連翩。

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王道中的工筆牡丹畫更注重技法的探索和意境的表達。例如,工筆重彩畫《燕子聲聲里,相思又一年》,以象徵性的手法表現了周恩來總理詩詞意境,寄託了生活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中國人民對周總理的思念之情。《雲想衣裳花想容》則是王先生為探索工筆花鳥畫新的表現形式,以白描手法為主進行創作的。畫中,牡丹花叢置身於氣韻生動的雲霧之中,臨露綻開的白描牡丹,僅稍事渲染,卻猶如淡裝美人,楚楚動人。讓人們領略到李白詩「雲想衣裳花想容」的妙處。

牡丹是中國花鳥畫重要的題材之一,歷代善畫牡丹的名家輩出,畫技不同,風格多樣,流派紛呈。《王道中牡丹畫集》收有王先生在不同時期的作品50餘幅。欣賞這些佳作,能讓我們領略到中國工筆重彩花鳥畫的博大精深。

Ⅳ 牡丹花畫法 鉛筆

此乃國畫「白描」,十分講究「線條」美,花瓣的嫻柔,枝乾的蒼勁,綠葉的回質感,統統要靠用答筆頓措壓力,線條的粗細、筆速急徐和張力……來表現。

道中先生初學於非廠先生的牡丹畫法,精於工筆花鳥畫。文革前出版過「怎樣畫工筆牡丹花」一書,對工筆畫發展貢獻殊大。他的白描勾勒,功夫十分了得,其花卉講究寫實「提煉」,得之自然,超乎自然,得眾卉之神髓,精美稱絕。

道中的白描用筆過於混熟,強悍氣稍嫌,不宜初學。白描是學畫的基本功,入門課不可不注重,還是俞致貞、田世光、馬晉……較為傳統,可見於榮寶齋出版的〔百花畫譜〕。

Ⅵ 怎樣畫好白描牡丹或者說,有什麼技巧

牡丹畫繪畫步驟:

()花頭的畫法:
用中號以上京提筆(羊毫配狼毫的兼毫筆)飽蘸大紅色,在調色盤上調和,使顏色向筆根滲透,再用筆尖蘸胭脂色,稍作調和後即在畫面上點畫。傳統的點牡丹方法是一筆緊挨一筆,整個花頭是由一筆筆由濃到淡的色點組成。花頭完成後,乘顏色尚未乾時,在花心和花瓣的交接處用胭脂加墨的重色進行調整,使花瓣的交接清晰生動。待顏色七、八成干時,用石青在花蕊處點上顏色,再用藤黃調白粉點花蕊。點花蕊時要按三筆一組的組織結構進行點畫,千萬不能無組織地隨意點畫。

(2)牡丹花朵畫法:
花朵和花頭的畫法相近,不同之處在於花朵有花萼和托葉,畫時一定要從花朵的整體考慮,使花萼和托葉成為花頭的有機整體。

(3)牡丹葉片的畫法:
用中號以上京提筆蘸花青加藤黃的淡綠色,在調色碟上調和,再用筆尖蘸墨,稍稍糅合一下,使墨色和筆上原有的顏色融合,用側鋒干凈利落地在畫面上畫上葉片。畫葉片要成組地進行,以三筆為一組由規律地點畫,這樣畫出的葉片就不會雜亂無章。寫意畫的魅力不僅表現在生動的筆觸,活潑的形象,還體現在滋潤的色彩和淋漓的筆墨上,所以畫葉片時要掌握用水和用色的技巧。起筆時色墨要飽和,下筆要迅疾,用一筆顏色畫一片葉片,這樣從起筆到收筆,自然就形成了干濕濃淡的變化。葉片色墨點畫完成後,待其晾至七、八成干時,用較重的墨(色)勾勒葉脈。勾葉脈是一個重要的步驟,葉片的轉折向背以及組織結構都是由它決定,因此要從畫面的整體結構出發進行調整,不能只從局部考慮。

(4)牡丹枝乾的畫法:
在一般情況下,枝幹在畫面上與花頭和葉片相比,所佔比重較少,但是在描繪時千萬不可低估它的重要性,更不能隨意點畫,要了解它的結構規律和生長特徵,畫時才能表現出主幹和嫩葉的不同質感。

Ⅶ 牡丹花的特點構圖的規律上色時的步驟.多謝

牡丹的特點構圖我個人認為還是和你想要的表現形式有關系吧?!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豐富多彩,那種都有其吸引人的一面:1,工筆白描;2,工筆重彩畫法;3,沒骨畫法;4,寫意彩墨畫法;5,寫意水墨畫法。不同表現形式不同的規律操作。
上色也是根據表現形式來的:分染法;罩染法;接染法;注染法;歷染法;點染法;其他還有用水,用膠、用礬、用紙都是根據表現形式來的。

Ⅷ 《牡丹花》白描該怎麼上顏色

用桃紅色顏料加水順著花瓣根部向瓣部刷,輕輕的,刷到一半,直接沾水繼續,順著顏料把花瓣刷完,這樣花瓣的顏色就會越來越淡,塗完在用黃色點綴花蕊

Ⅸ 牡丹花葉子的形狀

—— 牡丹,芍葯科,多年生落葉灌木。葉通常為二回三出復葉,偶爾近頂枝的葉為三小葉。頂生小葉寬卵形,三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淺裂。側生小葉狹卵形或長圓狀卵形,不等2裂至3淺裂或不裂。

牡丹葉片( 白描 )

Ⅹ 關於張愛玲《封鎖》的賞析

《封鎖》是張愛玲在民國時期創作的一部小說,寫的是男女主角在公車封鎖的情況下與常態不同的行為,他們在公車上戀愛了,可是下車後就自然而然地分手了。封鎖結束後,愛情也結束了,一切又都復原了。

1、封鎖講述的是一段電車封鎖期間的故事。開電車的、乞丐、中年夫婦、呂宗楨、老頭子、吳翠遠、董培芝……一輛電車中短短的一個封鎖,這些小人物們被暫時封閉在一個空間內,這個空間就衍生為一個小小的社會,各色人等,百態盡露。

2、從故事層面看,這是一個「艷遇」的故事。它具備「艷遇」故事要求的一些元素,比如「旅行」。人物可以暫時從秩序化的日常生活中解脫出來而進入能夠產生愛情的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他們可以暫時忘掉他們的妻子或丈夫,產生愛情的最大障礙;並且他們可以有時間閑得無聊,這使得愛情的慾望能夠產生。

3、封鎖不僅僅是指宗楨和翠遠遭遇愛情的特殊的時間段,它具有另一層的隱喻意義。他們在好人與真人中徘徊和抉擇,卻始終沒有勇氣真正地走下去。封鎖的這段時間就如同生活的一段真空期,它是一個麻痹的謊言。謊言里,是自我與本我的斗爭,渴望成為真人,但現實讓人膽寒,最終退縮。

(10)白描牡丹花擴展閱讀

1、張愛玲善用比喻和擬物擬人,在之前她的其它小說中已經見識過了。

2、譬如這篇《封鎖》,將電車軌喻作曲蟮,「抽長了,又縮短了;抽長了,又縮短了」,光看字面就感覺讓人發瘋,然而開電車的人卻「不發瘋」。又說,「這龐大的城市在陽光里盹著了,重重地把頭擱在人們的肩上,口涎順著人們的衣服緩緩流下去,不能想像的巨大的重量壓住了每一個人。」。

3、小說的前半部分象是描寫世態的,在寂靜中突然唱起歌來的乞丐,百無聊耐的電車司機,公事房裡一同回來的幾個人,一對長得頗像兄妹的夫婦(妻子總擔心那條薰魚會弄臟丈夫的西褲),手裡搓核桃的老頭子,孜孜修改骨骼圖的醫科學生……

4、張愛玲為呂宗楨和吳翠遠設計了一切造成他們「艷遇」的前提,先是「封鎖」,然後是呂宗楨的姨侄。我們可以把這些因素統統叫作偶然,就象「傾城」曾促成了一段姻緣,「封鎖」又為什麼不能「促成」一段艷遇?張愛玲大概是習慣了要把人們擱在極端的情況下來考驗他們的人性。

熱點內容
荷花配桂魚 發布:2025-10-13 13:47:50 瀏覽:385
丁香釣什麼魚 發布:2025-10-13 13:46:13 瀏覽:651
蘭花抽枝 發布:2025-10-13 13:35:46 瀏覽:360
帶露水的玫瑰花圖片 發布:2025-10-13 13:32:40 瀏覽:176
黑牡丹千股千評 發布:2025-10-13 13:25:10 瀏覽:468
西蘭花怎麼做好吃兒童 發布:2025-10-13 13:15:52 瀏覽:556
西米茶花 發布:2025-10-13 13:00:36 瀏覽:181
關於梅花的樣子 發布:2025-10-13 12:56:26 瀏覽:835
粉白色的梅花 發布:2025-10-13 12:56:15 瀏覽:267
牡丹花籃 發布:2025-10-13 12:49:25 瀏覽: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