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玫瑰茄的種植

玫瑰茄的種植

發布時間: 2022-05-11 10:52:12

Ⅰ 有誰知道玫瑰茄的生長季節嗎越詳越好!先謝了!

玫瑰茄為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以葉、花萼入葯。廣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台灣、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區有栽培。味酸、性寒。有降壓、利尿、止咳、解毒、促進膽汁分泌等功效。國外用於治療高血壓、動脈硬化和神經性病等。花萼可提取天然食用色素,是葯用、飲料和食品的原料。

一、植物形態特徵

株高1.5~2米。莖淡紫色,無毛。葉互生;葉柄長2~8厘米,托葉線形,增疏被長柔毛;莖下部地卵形而不分裂,裂片披針形,長2~8厘米,寬5~15毫米,先端印或漸尖,基部圓形至寬楔表,邊緣具鋸齒,兩面均無毛,主脈3~5條,下面肋具腺。花單生葉腋,近無梗;小苞片8~12,紅色,肉質,披針形,疏被長硬毛,近端具刺狀附屬物,基部與萼合生;花萼杯狀,紫紅色,疏生粗毛及刺,5裂,裂片三角狀,長1~2厘米,花瓣5,黃色,基部與雄蕊柱合生,內面基部深紅色,直徑6~7厘米;雄蕊多數,花絲連合成柱;子房5室,花柱5。蒴果卵球形,直徑1.5厘米,密被粗毛,果瓣5。種子多數,腎形無毛。

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喜溫暖,畏寒冷,怕早霜。生長在北緯30度以南,海拔600米以下的丘陵與平地。寒冷高山地區不宜栽培。喜陽光充足,為短日照植物。在長日照條件下喜陽光充足,只生長不能孕蕾開花結果。

三、栽培技術

1.品種類型

根據收獲期可分為二個類型:

①早熟型。植株較矮,高1.0~1.5米。分枝能力強,分枝部位低。枝條細軟,株型鬆散,不宜密植。花萼紅色,萼片較薄,果略小,單株結果數130個以上。抗寒力較強,需肥量大,耐旱力較差。適宜初霜早的地地區栽培。

②晚熟型。株高2.0厘米左右,以一次性分枝為主,枝條較粗硬,株型緊湊,適宜密植。

花萼深紫紅色,萼片厚,果實較大,單株結果數120個左右。根系發達,抗旱耐薄,抗寒力較弱,適宜山地種植。

2.選地與整地

宜選向陽、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每畝施腐熟廄肥或堆肥2000公斤作基肥,施後翻耕,耙細整平。

3.繁殖

用種子繁殖。

於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播種。選雨後晴天,按株行距1米×1米開穴,寬10~15厘米,深10厘米左右,每穴點播4~5粒,播種深度3厘米,覆土0.5~1厘米,每畝播種量約0.6公斤。播後約一周出苗。苗高15厘米左右間苗,每畝穴留壯苗株。

4.田間管理

苗高15厘米,間苗和補苗。株高30厘米,結合追肥培土,適時進行中耕2~3次。

除施足基肥,還應適時追肥。第一次在苗期每畝施硫酸銨10~15公斤;第二次在現蕾前後,每畝施腐熟餅肥或過磷酸鈣50~100公斤或人糞尿1000~1500公斤,施後蓋土。當70%植株現花蕾時,及時摘頂,並疏去發育不良花蕾,以促進果實發育。

5.病蟲害防治

根頸腐病 病部呈現黃褐色凹陷病斑,病斑擴展後導致根莖部腐爛,外皮縱裂,內部纖維外露,縊縮變細,全株枯萎。防治方法:播種前種子用50%多菌靈400倍液浸10分鍾;發病期間用多菌靈800倍液、退菌特500~600倍液混合噴霧7~10天一次,連續2~3次。

四、採收與加工

11月中下旬,葉黃籽黑時將果枝剪下,摘去花萼連同果實,先曬一天,待縮水後脫去花萼。花萼要保持完整,不能分掰剝下,然後置於干凈草席或竹籮上曬干,或經40℃烘乾,萼片色澤好,內含物損失少。折干率為10.5∶1。一般畝產干萼片50~100公斤。

所脫出的果實經日曬,外皮自然開裂,籽粒散出。種子曬干,貯於通風燥處。

Ⅱ 玫瑰茄種植多久才開花結果

玫瑰茄一般需要種植一個半月左右才會開花,花期在8月份。


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

光照

洛神花是一種種植在陰涼條件下的植物,所以每日的光照時數會影響它的生長,日照時數對於花蕾開花期有著極為顯著的影響。

濕度

洛神花是一種比較喜歡乾燥土壤的植物,一般來說,如果將其種植在水分充足、肥料充足的環境中,極易引發疾病,種植在較為乾燥的環境中,反而生長的旺盛。

土壤

洛神花對土壤的要求並不是很高,在一般肥力的土壤中就可以生存,如果生長在肥力好的土壤中,分支會多,但是容易產生倒伏現象,如果生長在比較貧瘠的土壤中,會發生白化苗的疾病,所以洛神花最好的養殖土壤加入碧卡微生物菌劑。

溫度

洛神花種子生長最適宜的溫度在20攝氏度到25攝氏度之間,每日平均溫度在16攝氏度左右就能夠發芽。

防治病蟲害

洛神花的病蟲害並不多,比較常見的像:菜青蟲、蚜蟲等,病害有枯萎病、白化苗等。要注意及時防治。

Ⅲ 玫瑰茄可以扦插嗎

是可以的,在驚蟄及驚蟄後七天內,選用300毫米一 500毫米的強壯玫瑰茄枝條進行扦插,扦插時無需澆水只用雜草再次覆蓋在根部,春分前扦插完畢,春分清明及穀雨時節降雨自然灌溉。



田間管理:每月將超過250毫米高度以上的雜草留根切除,切除後的雜草再次覆蓋在植株根部及田埂間,以保持田地內的土壤全部內雜草覆蓋到;乾旱地區或特殊乾旱天氣每兩個月灌溉一次。玫瑰茄不需大水大肥,但地力太差的土地要適當追施肥料。每畝澆施采法特水溶肥,滿足開花的需要。


採收:秋分後採收成熟果實,小雪時採摘完所有果實,包括未成熟果實,以保證植株有良好養分的過冬;第二年每四個月留根切除雜草一次,切除高超過600毫米以上的雜草;特殊乾旱天氣需灌溉一次;酵素液是按照植物和水和紅糖的重量比為3.2:10:1混合,密封發酵3個月,過濾後取液體,用50倍的水稀釋獲得的液體。

Ⅳ 有關玫瑰茄概況是怎麼樣的

Hibiscus sabdariffa L.

別名

山茄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圓錐狀根系,主根略細,入土較深,側根發達,多集中在表土。主莖高1.5—2.5m,分枝多,下部的可長達l.5m左右,淡紫紅色,無毛。葉異型,下部的卵形,不分裂,上部的掌狀3—5裂,具鋸齒,先端鈍或漸尖,基部圓至寬楔形,無毛,主脈3—5條。托葉條形,疏被柔毛。花生於葉腋,黃色,內面基部為深紅色,每株一般開50—100朵花,多者近300朵;萼杯狀,由5片組成的內萼片和8—12片組成副萼的小苞片構成,紅色,肉質,味酸。蒴果卵球形,內有種子20—30粒,種子腎形,深灰褐色(圖113)。

圖113 玫瑰茄

Hibiscus sabdariffa L.

地理分布

原產非洲熱帶地區。現廣泛分布於世界上北緯30°至南緯30°之間的熱帶和亞熱帶國家。我國廣東、福建等省在40年代已引種,現在廣西、雲南、江西、湖南、浙江等省區均有栽培。在江西贛州,種子不能完全成熟;在浙江溫州,只有早熟品種可以收到部分種子,在江蘇,可採收花萼和莖葉,營養生長良好。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喜溫好光,氣溫在12℃以下對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不利,不耐霜凍。不同品系對日照強度的反應不同,在亞熱帶它是一種短日照夏季作物,於夏末開花。在廣東和贛南始花期均在8月份,12月份種子全部成熟。單株結果數與分枝數呈正相關,故採用分枝多的品種,施肥和打頂等是促進分枝的措施,均有助於增加結果數。適應性強、耐旱、耐瘠性好,砂質或粘質土均可生長,在紅壤和磚紅壤的平田或坡地都宜種植,但以土層深厚、排灌良好及肥沃的土壤有利於獲得高產。

飼用價值

玫瑰茄的花萼含有多種氨基酸、還原糖及有機酸等,並含有花青素,故主要用作調制飲料及食品用的天然色素,果膠可作化妝品和葯物的配料。其豐富的葉片、種子、果殼及種子榨油後的油餅均可用作家畜飼料,由於葉有酸味,適口性不高,化學成分如表113所示。

表113 玫瑰茄的化學成分北京農業大學分析。(%)

采完花萼後的莖葉可作綠肥,一般產鮮草26.25—30.0t/ha,含氮0.25%;莖枝剝皮可作纖維,畝產精製纖維1050—1500kg;畝產乾花萼為1500—2625kg;畝收種子600—825kg;帶殼籽實出油率為11—13%,富含亞油酸,可食用。

栽培要點

土地需耕耙細碎,築好壟畦,3—4月份當氣候穩定在15℃以上時即可播種。播前種子先經40℃溫水浸泡6小時。穴播,穴距120×100cm,每公頃約8250—9000穴,每穴播3—5粒。種子千粒重40—50g,播種量1.5—2.25kg/ha,播後覆土約2cm。基肥需畝施糞肥或堆肥15—22.5t/ha,磷、鉀化肥適量;追肥可結合中耕除草及培土進行,初次在出苗後約一個月,第二次在現蕾封行時,均以氮肥為主,至開花結果期,再補施氮鉀混合肥一次。

玫瑰茄有地老虎、盲椿象、葉跳蟲及立枯病、縮葉病等危害,播種時每公頃需撒施呋喃丹30—37.5kg,幼苗出土後還需捕捉以防地老虎危害。葉跳蟲、芽蟲用樂果液噴殺,這樣也可避免縮葉病的發生,立枯病可用0.2%托布津液噴治。

此外,要做好清溝排水,避免漬水;在蕾花盛期如遇高溫乾旱,還應適時灌水抗旱。

Ⅳ 大花飛燕草、玫瑰茄的播種時間

大花飛燕草通常用播種繁殖,秋播春播均可。秋播宜在9月中旬進行。若播種早,氣溫較高,則出苗稀疏且不整齊。播種後要覆蓋保濕,以免土壤乾燥影響發芽,待出苗後逐步去掉覆蓋物。飛燕草屬直根性,須根少,小苗移植應在2片真葉時帶土球移植,否則影響成活率,初移植時盆宜小,待苗長大後再換一次盆,並施入干糞作基肥。為防止植株長得太高,可施一次5000PPM的多效唑,或者1500PPM的比久,每半月一次,直至現蕾,澆水要掌握間干間濕,花期要適當多澆水,不使土壤過干。根據生長狀況,每月施餅肥水1-3次。

花後8-9月種子成熟,因其種子是先開花者先成熟,熟後骨葖果就自然裂開,所以要及時採收,以免散落。

玫瑰茄於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播種。選雨後晴天,按株行距1米×1米開穴,寬10~15厘米,深10厘米左右,每穴點播4~5粒,播種深度3厘米,覆土0.5~1厘米,每畝播種量約0.6公斤。播後約一周出苗。苗高15厘米左右間苗,每畝穴留壯苗株。

4.田間管理

苗高15厘米,間苗和補苗。株高30厘米,結合追肥培土,適時進行中耕2~3次。

除施足基肥,還應適時追肥。第一次在苗期每畝施硫酸銨10~15公斤;第二次在現蕾前後,每畝施腐熟餅肥或過磷酸鈣50~100公斤或人糞尿1000~1500公斤,施後蓋土。當70%植株現花蕾時,及時摘頂,並疏去發育不良花蕾,以促進果實發育。

Ⅵ 玫瑰茄海拔1300可以種嗎

玫瑰茄的話海拔1300米,我覺得應該是不可以種植的。這種東西應該只能在地海拔的地區種植。希望對你有幫助。

Ⅶ 玫瑰茄的生長條件

玫瑰茄(學名:Hibiscus sabdariffa Linn.)又名洛神花、洛神葵等,屬錦葵目,錦葵科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

玫瑰茄的生長條件:

玫瑰茄屬熱帶、亞熱帶短日照作物,喜光,喜溫,忌早霜,在25℃~30℃條件下生長最佳。一般玫瑰茄在3-5月播種,9-11月採收,全生育期160-200天,有效積溫500-550℃左右,對溫度、濕度、光照、土壤條件等有一定的要求。[4]土壤玫瑰茄屬直根系,側根發達,紮根深,耐旱不耐澇,適應性廣。在中等或中下肥力的砂質壤土和pH6-8范圍的土壤中生長良好;肥地種植分枝多,萼片肥厚,產量高,但易徒長倒伏而影響產量;過於瘦薄、粘重的土壤生長不良,易產生白化苗等生理性病害。生長期中排水不良易染根腐病,爛根死亡。收獲時如遇陰雨,花萼易霉變,直接影響產量和品質。玫瑰茄土壤適應性廣,平原、丘陵、山地栽培都可,紅黃壤、青紫泥、礫石沙土、粘塗種植均可成功,以半熟化黃泥土為好。玫瑰茄可與矮稈作物如花生、豆類等作物或未投產的果樹園等進行行間套種。同一塊土地一般連作二年為好,繼續連種易感病。[4]溫度隨溫度升高,種子發芽時間縮短,發芽率增高。種子發芽最適溫度為20-25℃,日平均溫16℃開始發芽,營養生長要求22℃以上,10℃生長趨於停止。株高、莖粗營養生長高峰在7-8月,此時高溫高濕達到玫瑰茄生長適宜條件。[4]濕度在生長期積水,高肥土壤,易感青枯病、白絹病,發病率高達40%以上,乾旱山地,甚至新開荒山種植,極少發病。[4]光照玫瑰茄是強光性植物,種在密林樹蔭下,種植密度1×0.5m密植條件下,植株高而桿細,分枝少,產量低,日照時數對現蕾開花期有明顯影響。附玫瑰茄鑒賞圖片:

玫瑰茄

其他可參考:http://ke..com/view/37926.htm?fr=wordsearch#4

Ⅷ 為什麼我種的玫瑰茄都全軍覆沒了問題出在哪裡

1. 土壤的要求

玫瑰茄是一種直根系植物,具有發達的側根,而且根扎很深,屬於耐旱不耐澇的植物,適應性比較廣泛。在中等或較低肥力的砂質壤土和pH值為6-8的土壤中生長最為適宜;在肥沃的土地種植玫瑰茄則分枝多,萼片肥厚,產量高,但容易出現傾倒的現象,會影響產量;太過瘦薄的粘性土壤不適宜玫瑰茄的生長,容易產生白化苗等生理疾病。

玫瑰茄土壤適應性強,不論是平原、丘陵、山地均可栽培,紅黃土壤、青紫泥、礫石沙子、也可以種植成功,即使用半成熟的黃土也是如此。

2. 澆水量的控制

因為玫瑰茄屬於耐旱性植物,因此我們在給玫瑰茄澆水的時候應該少澆水,可以3-5天澆水一次,即使是土壤短時間乾旱也不會影響植株的生長,在雨季時應適當將植株移至遮雨的地方,避免積水過多導致植株根部侵泡,出現根部腐爛的現象。

3. 溫度

隨著溫度的升高,種子發芽時間會相應縮短,增加植株發芽率,玫瑰茄的種子萌發的最佳溫度為20-25°C,日平均溫度開始在16°C發芽,營養生長一般控制在22°C或更高,但溫度在10°C時植株停止生長。植株的高度和莖的生長巔峰一般處於7月至8月份左右。

4. 濕度

在植物生長季時出現積水,土壤肥力高,會導致植株易患青枯病、白絹病,等增加患病率,乾旱山區,新種植的荒山,卻很少發病。

5. 光照

玫瑰茄是一種喜強光的植物,在茂密森林樹蔭下種植,種植密度一般在1×0.5m的密集種植條件下,玫瑰茄的植株高而薄,分枝少,產量低,日照時數對現蕾開花期有明顯影響。

Ⅸ 玫瑰茄花茶的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及陽光充足的環境,畏寒冷,怕早霜,怕澇,忌積水。對土壤要求不嚴,宜在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上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直播於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種,按行株距1m×1m開穴,每穴點播4-5顆,覆土0.5-1cm,每lhm2播種量約9kg。播後約1星期出苗。苗高15cm左右間苗,每穴留壯苗1株。育苗移栽:撒播或條播,每1hm2播種量600-750kg。苗高15-25cm時,選雨後晴天或陰天,按行株距0.8×0.8或1m×1m,每穴栽1株。
田間管理 苗高15cm時,進行拔草和缺株補苗,苗高30cm時,第1次中耕除草,結合追肥培土。苗期以氮肥為主,現蕾至花萼、果實增大期,以磷鉀肥為主。
病蟲害防治 根預腐病,播種前種子用50%多菌靈400倍液浸10min,發病期間用多菌靈800倍液、退菌特500-600倍液混合噴霧,7-10dl次,連續2-3次。蟒螬、地老虎、螻蛄嚙食種芽,咬斷嫩莖,咀食幼根。蚜蟲、卷葉蟲、紅蜘蛛為害莖、葉、花,防治方法參見人參、紅花、地黃等有關蟲害防治。

熱點內容
玫瑰壁紙大圖 發布:2025-10-08 14:23:26 瀏覽:764
2017年全年一句梅花詩 發布:2025-10-08 14:06:19 瀏覽:83
醴陵瓷荷花 發布:2025-10-08 13:50:38 瀏覽:647
牡丹江到日照的飛機票 發布:2025-10-08 13:41:52 瀏覽:506
丹卷花語 發布:2025-10-08 13:39:35 瀏覽:707
茶花匯網 發布:2025-10-08 13:37:05 瀏覽:901
覃浩畫牡丹 發布:2025-10-08 13:32:32 瀏覽:883
魔女櫻花戀 發布:2025-10-08 13:26:07 瀏覽:151
櫻花大戰本子 發布:2025-10-08 13:17:20 瀏覽:5
荷花酥素食 發布:2025-10-08 13:05:47 瀏覽: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