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名震
A. 楊子榮是哪裡人
楊子榮(1917-1947),原名楊宗貴,山東牟平人。1945年參加八路軍,歷任戰士、班長、團偵察排長等職。
1929年,楊子榮一家因生活所迫,遷往安東謀生。12歲的楊子榮,在安東一家私營繅絲廠當童工。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安東地區,楊子榮的父親染病身亡。母親領著兩個妹妹回山東老家,留他在安東繼續謀生。四年後,他和老鄉結伙到鴨綠江上當船工,順水放排,逆水拉纖。後來,他被日軍抓當勞工,流放深山采礦,過著牛馬生活。他飽嘗了人間的疾苦和亡國奴的滋味,結識了不少患難與共的朋友。1943年,他不忍洋人的欺凌,帶頭打了為洋人服務的工頭,從東北跑回山東家鄉。
他回家以後,秘密加入民兵組織,積極參加抗日斗爭。1945年8月,他參加八路軍解放牟平城的戰斗。同年秋,29歲的楊子榮報名參加八路軍,編入膠東海軍支隊。10月下旬,膠東海軍支隊赴牡丹江地區剿匪,11月,楊子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部隊改編後,楊子榮編在牡丹江軍區二團三營七連一排一班。首長見他是個「年齡不輕,軍齡不長」的老兵,便分配他到伙房當炊事員。他經常冒著敵人的炮火,把熱飯送到前線,幫助搶救傷員,關鍵時刻還給排長、連長出主意、當參謀,博得指戰員的稱贊和愛戴。
牡丹江地區匪患嚴重。楊子榮所在部隊,擔負著剿匪、保衛土改的重任。首長派楊子榮等30多人,化裝成便衣,先行到達海林鎮。楊子榮進入有百餘人槍的地主武裝孫江司令部,敦促其放下武器,拒降者,就地繳械。1946年2月2日,海林鎮解放。
一次夜行軍,拂曉前在密林中跟綽號「姜左撇子」的慣匪遭遇。楊子榮巧逼姜的副官喊話,智擒「姜左撇子」及姜部百餘人。1946年3月20日早晨,三營在杏樹溝追擊李開江部李匪據險頑抗,楊子榮與營長交換了作戰意見,部隊正面佯攻,進行火力偵察。楊子榮帶領一班人迂迴到敵人陣地側後,他示意副班長和戰士隱蔽好,獨自一人躍出掩體,巍然挺立在敵群中,威逼400餘名敵人放下武器,迫使匪首李開江、張德振投降。楊子榮被評為團戰斗模範。大股匪徒殲滅後,小股殘匪流竄於深山老林中。部隊首長組建武裝偵察小分隊(團偵查排),消滅殘匪。小分隊負責人由既熟悉當地情況,又有獨立指揮作戰能力的楊子榮擔任.小分隊組建後,首先生擒了所謂許家四虎(許福、許祿、許禎、許祥),消滅了九彪李發林、馬希山等慣匪,其後楊子榮帶領四名戰士,化妝成敵人,深入林海雪原,摸清敵情。1947年2月6日晚,他隻身打入虎穴,里應外合,活捉國民黨保安旅長、牡丹江一帶匪首「座山雕」。東北軍區司令部給楊子榮記了三等功,授予他「特級偵察英雄」的光榮稱號。
同年2月23日,楊子榮在追殲頑匪鄭三炮、丁煥章時,不幸中彈犧牲,時年31歲。楊子榮生前所領導的偵查排,命名為「楊子榮排」。烈士的遺體安葬在海林縣烈士陵園,1981年4月,海林縣建起了楊子榮紀念館。
楊子榮為了投身革命,毅然告別了年輕的妻子和剛出生不久的女兒,這一走竟是他和家人的訣別。他的女兒不久夭折,妻子也積郁成疾,幾年後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楊子榮雖然只走過了短暫的31年的人生歷程,但是他和他為了全國解放而浴血疆場的戰友們卻永遠沒有走出我們的記憶,沒有走出林海雪原。無論時空怎樣轉換,雄奇蒼茫的林海雪原,都會因為擁有了他們而熠熠生輝。昔日的青春熱血換來了今日的豐饒安詳,巍巍群山,連綿林海,因此也就永遠融入了他們的呼吸,他們不朽的生命……
B. 中朝血緣政治關系是什麼意思
以下知道了,就知道中朝血緣政治關系是了。
中朝兩國關系史---兼論高句麗民族的歸屬朝鮮半島與中國大陸唇齒相依,中朝兩國及兩國人民具有很深的淵源,研究兩國及人民之間的交往史,對於面向未來的中朝(韓)關系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古朝鮮的歷史朝鮮,朝日鮮明的意思。在朝鮮流傳著遠古(前3000年前)檀君建國的傳說,類似於中國的黃帝蚩龍,荒不可考。朝鮮信史最早見於中國古代文獻,如《山海經》把朝鮮平壤以西稱為「蓋」。自遠古舊石器代以來,朝鮮半島與大陸就有密切的聯系。朝鮮半島出現的新石器時代巨石文化與大陸遼東、山東等地同類文化基本一致。現有人研究《左傳》認為:古朝鮮的先祖應是《逸周書。王會篇》中的良夷,即樂浪夷,在西周初年發人、穢人、高驪(高句麗族的先人)、良夷、肅慎各居其地:肅慎在今牡丹江流域,穢人在今吉林省大部以及朝鮮咸鏡道、江源道一帶,高夷在我國的渾江流域,良夷在今朝鮮大同江中下游一帶;貊人在穢人和高夷之南、良夷之北(或西),其地域是西起今醫巫閭山,東至今清川江,南濱大海。貊人同古朝鮮人的界線是清川江。
公元前1050年,周武王滅商,商紂王的叔叔箕子逃到朝鮮,擊敗當地土著的各部落首領,當上了朝鮮國王,這是古朝鮮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不過這個王朝是漢族建立的,而不是古朝鮮族建立的。而在箕子未到朝鮮之前,朝鮮半島上的人民仍處於穴居時代,文化水平相當落後。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征服貊人,設遼東郡,曾東征古朝鮮。前194年,中國西漢初期,燕國貴族衛滿反漢,聚眾東逃到朝鮮,推翻箕子第40代孫,建立衛氏朝鮮。這是古朝鮮歷史上的第二個政權,不過也是漢人建立的政權。前108年漢武帝吞並衛氏朝鮮後,在我國東北及朝鮮半島中北部,設立了樂浪(平壤)、玄菟、真蕃、臨屯四郡,史稱漢四郡,而此時朝鮮南部的諸韓民族仍然處於部落時代。也就在這個時期,漢字開始傳入朝鮮半島,自此中國文言文長期是朝鮮唯一的書寫文字。
與此同時(西漢初年)在我國東北,居住在嫩江下游的索離國王子東明因不甘受排擠,率眾南遷到松花江附近,並與土著人結成新的民族共同體"夫余"族。勢力漸強後,便於附近的「南城子」建都,國號「夫余」。夫余已進入階級社會,屬於奴隸制國家。扶余金蛙王時期,義子鄒蒙為避殺身之災,逃到今鴨綠江支流東佳江和渾江流域的卒本(今遼寧桓仁)地區,與當地土族高句麗人融合,並與公元前37年,建立高句麗王國,並以高為姓。
二、高句麗的起源、發展及其民族歸屬高句麗族,又稱高麗、高驪,意思是高大的黑馬。以馬為族名,正好反映這個民族崇奉馬圖騰,史書上記載有高句麗始祖鄒蒙驅馬骨城稱王的傳說。高句麗族是從東北7夷中的一支部落發展而來的,其名見於後期九夷。(註:《論語。疏》雲:「東有九夷:一玄菟,二樂浪,三高驪,四滿飾,五鳧臾,六索家,八倭人,九天鄙。」)。現在人研究認為高句麗可能出自扶余族居住東北地區的某一支。扶余東部有馬加部,是個以馬為圖騰的氏族,高句麗可能是馬加人的後裔。漢武帝元封年間(前110年),曾在高句麗分布地區置高句麗縣,隸玄菟郡。高句麗建國後,仍隸屬漢玄菟郡管轄。公元前28年,高句麗向東方擴張,滅北沃沮。公元3年,高句麗遷都國內城。西漢末年王莽纂權,曾調遣高句麗兵去攻打匈奴,高句麗因懼怕不從。公元11年,王莽派兵擊斬高句麗王鄒蒙,並將高句麗由王降為侯。鄒蒙死後,兒子琉璃即位,並於公元22年乘王莽內亂時向北擊敗扶余王,成為東北地區的霸主。公元25年劉秀建立了東漢政權。公元31年,東漢出兵遼東,恢復了漢廷在東北地區的行政建置,並重新冊封高句麗為王。在此後近200年中,高句麗偶有犯邊,但長時間還是與漢朝友好往來,稱臣納貢,遼東比較穩定。與此同時(公元前後),朝鮮半島南端諸韓民族融合,出現三個小國―馬韓、辰韓、弁韓,史稱三韓(這才是現在朝鮮族的祖先)。「HAN」在古朝鮮語中是「大」的意思,當時三韓還沒有漢字,後來漢字傳入朝鮮,朝鮮人就將「HAN」寫作「韓」字。而朝鮮北部(平壤-樂浪)一直穩定地屬中國(漢)管轄,直至魏、晉。
中國東漢末年,遼東太守公孫度割據稱侯,控制樂浪郡,並東擊高句麗,西擊烏桓和鮮卑,勢力達黑龍江流域,樂浪成為東北亞各族的交通中心。204年,公孫度子公孫康割樂浪郡南部設立帶方郡,統轄中日朝交往事宜。238年魏國司馬懿滅公孫氏,魏國控制朝鮮半島中北部,高句麗與魏國保持臣屬關系。239年,日本邪馬台國派使者到帶方郡,要求向魏國「朝獻」。當時邪馬台國軍事力量較強,多次對朝鮮南部用兵。242年,高句麗王位宮南侵遼東郡,並佔領魏西安平(今遼寧丹東附近),掠奪大量漢族人為奴隸。244年魏王朝遣幽州刺史毋(音灌)丘儉率騎兵萬余,與高句麗2萬步騎,激戰太子河。位宮敗走,毋丘儉乘勝追擊,屠國內城(今集安城)。其副將王頎追「過沃沮千餘里,至肅慎南界」。265年,晉代魏。313年,高句麗趁西晉的混亂和衰落,西侵吞並了帶方、樂浪,並從此與此朝鮮半島南部的國家開始發生關系。也就是從此開始近300多年中,中國東北及朝鮮半島進入了多民族國家的混戰中。
337年,鮮卑人慕容光在遼寧建立前燕,首都龍城(今遼寧朝陽)。公元342年,前燕東征打敗高句麗,占其首都,高句麗王高釗以母為人質,向前燕臣服;347年前燕向北打敗扶余,稱霸東北。370年前燕被氐人所建前秦滅亡,高句麗扶余歸附於前秦。384年鮮卑人慕容垂建後燕,400年後燕打敗高句麗,東北各族為其控制。407年漢人馮跋建北燕,與高句麗及北邊的後扶余相互之間比較友好。436年北燕被鮮卑人拓跋氏所建北魏滅掉,北魏在統一黃河流域後將其勢力擴展到東北,並設東夷校尉管理東北各族。
457年,扶余、高句麗、百濟等五十國遣史向北魏朝貢。478年,勿吉人(肅慎人的後代、女真、滿人的祖先,發源於松花江流域),曾朝貢北魏,要求准許其和百濟配合,南北夾攻高句麗。魏廷以三方都是自己的藩屬,令彼等「宜共和順,勿相侵擾」。勿吉聽從魏廷的諭令,停止對高句麗的進攻。
494年,勿吉滅扶余。534年,東魏亡北魏。550年,北齊亡東魏,直至577北周亡北齊,這段時間中原政權對東北的統治逐漸弱化。從北魏亡後,高句麗就向西逐步佔領了遼東,壯大起來了。在同一時期,在朝鮮半島南部,346年馬韓中的一個小部落統一馬韓諸部,建立了百濟國,國王姓扶餘,在半島西南;356年,另一弁韓中的小部落則統一了牟韓辰韓諸部,建立了新羅國,國王姓金,在半島東南。而此前,331年高句麗佔領朝鮮北部,進至大同江一帶,朝鮮半島出現三足鼎立的局面,這也就是朝鮮人所稱的「三國時期」。
初期,由於高句麗受制於中國北方政權,無暇南顧,新羅與百濟主要與日本發生關系。300年,日本大和國(倭)建立。隨著日本的統一和強大,加強了對朝鮮半島的侵略。366年倭派使者到百濟,百濟和倭結盟。369年,倭侵佔弁韓(今韓國釜山),建"任那"殖民地,設「日本府」統治之。391年,倭渡海大破百濟、新羅。399年,百濟又勾結倭,進攻新羅。400年應新羅請求,高句麗派兵支援新羅,戰爭前後進行了七年,倭軍終被高句麗打敗,高句麗名震朝鮮半島。427年,高句麗從吉林集安遷都平壤(樂浪),其國家中心開始向朝鮮半島轉移,欲統一朝鮮半島,在中日之間坐大。436年475年高句麗兩次攻破百濟首都漢城,迫使百濟遷都熊津,高句麗向南擴大了疆土。562年,日本任那殖民政權被新羅所滅亡。585年,高麗(隋以後稱高句麗為高麗)在北邊打敗勿吉,成為跨東北(東至大海)和朝鮮半島的霸主。
581年,中原隋朝建立。588年,高麗首次渡過遼河,進攻遼西,隋文帝親自帶兵進行了反擊。612年,隋煬帝在征服北部突厥後,東征高句麗,欲收復遼東。主力部隊圍攻遼陽不下,先頭部隊在朝鮮清川江被高麗消滅,隋煬帝大敗而歸。此後隋煬帝第二次東征,因負責押運糧草的楊玄感在范陽反叛而撤回;第三次東征因各地農民起義遍布,不了了之。
618年,唐朝建立。高麗聞唐室開基,兵勢強盛,乃遣使入貢。唐高祖李淵冊封高麗國王高建武為遼東郡王。百濟新羅,也相繼貢獻方物,唐廷又冊封百濟王扶余璋為帶方郡王,新羅王真平為樂浪郡王,三國共受唐封。
天下本無事。不料642年,高麗發生政變,國王高建武被大臣泉蓋蘇文殺死。為鞏固統治,泉蓋蘇文聯合百濟,發動了對新羅的戰爭。新羅不能支持,向唐求救。以此為理由,645年,唐太宗親征高麗,戰爭初期還算順利,連下遼東十餘城,但在安市受阻,屢攻不克。東北嚴冬到來,唐軍沒帶棉衣,只有撤回。唐軍撤回後,高麗百濟繼續對新羅進行戰爭。新羅再次向唐求救,唐朝改變策略,決定先打較弱的百濟。660年,唐高宗派大將蘇定方帶兵十萬,從水路出發,在百濟登陸,並迅速攻佔了百濟首都,百濟滅亡。高宗下令將原百濟五部三十七郡分成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定五都督府,使用原百濟官僚集團進行統治。隨後唐軍大部撤退回國,蘇定方本人則押解百濟國王連同重臣九十三人前往帝都長安,只留下原百濟太子扶余隆以穩定人心。
唐軍撤走不久,百濟就爆發了以原百濟軍人為主體的叛亂,高句麗也出兵南下,策應百濟叛軍。唐朝在得知百濟叛亂的消息後,迅速派兵進剿,同時要求新羅出兵會同進攻。就在唐。新羅與百濟。高句麗打的熱火朝天之際,日本出兵了。因朝鮮(百濟)問題引發了第一次中日戰爭。
日本與百濟素來交好,兩國曾一起發動過對新羅的戰爭。在日本在朝鮮的殖民地任那被新羅滅亡後,百濟就成為日本進攻朝鮮的唯一落腳點。百濟亡國後,大批百濟人逃到日本,請求日本出兵幫助復國。此時日本正在進行大化改新,政治開明。在軍事上,日軍剛在北海道打敗了蝦夷肅慎聯軍,吞並了北海道,國力正盛,因此決定出兵了。663年,近四萬多日軍陸?在白江口(今朝鮮錦江)決戰,唐軍大勝,日軍近400艘戰船被焚毀。百濟之亂迅速平定,第一次中日交鋒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百濟既滅,唐朝決定乘勝前進,進攻高麗。大將薛仁貴為元帥,唐軍從遼東,百濟舊地,新羅也出兵,三面夾攻。668年,平壤終被攻克,高麗滅亡。唐朝在平壤建立安東都護府,高麗王高藏及其大臣屬民近20多萬,被移居到遼西及河南甘肅等地居住。高麗北部的黑水??各族乘機南下,進入了吉林遼東等地。
高(句)麗雖然滅亡了,但高句麗對中國乃至整個東北亞歷史的影響是很大的,並且對今天的朝鮮國家及民族的形成作出了貢獻(高句麗在遷都後改稱高麗,高麗國亡後,其國民扶餘人貊貉人主要流入唐朝和渤海(國),融入漢族??(女真-滿族的祖先),進入朝鮮半島的只是一部分;今天的朝鮮族的主體還來源於半島南部的土著三韓族;因此高麗之對於朝鮮族的影響主要是在精神上而不是在血緣上,這與拓跋鮮卑人對漢族的影響只是精神而不是血緣是一樣的。)
現在朝鮮(韓國)把高句麗(高麗)尊為自己的祖先,進而有人對東北提出土地要求,應該說是相當牽強的。高句麗(高麗)作為東北亞歷史上的一個民族政權,其的出現與發展與朝鮮民族和歷史的關系並不很大。至於其在後期的擴張中與朝鮮半島等國發生國家關系及其在滅亡後一部分後人與朝鮮諸族發生的民族融合關系,是不能做為理由與證據的。
三朝鮮統一後的中朝關系朝鮮半島僅剩下新羅和唐朝勢力,戰爭很快爆發,唐軍戰敗,退出百濟舊地。不久唐和新羅講和,新羅向唐稱臣,兩國劃定以平壤大同江為界,從此一直較為友好。
696年借契丹反叛之機,高麗人大祚榮率眾從營洲(今遼寧朝陽)返回牡丹江上游,後逐漸發展壯大,先依附突厥,後被唐召安,國民以??人和高麗遺民為主。713年唐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史稱"渤海國"。渤海國與唐一直較為友好,但其北侵黑水??至黑龍江,南欺新羅至泥河(今朝鮮龍興江)為界,東抵大海,西與唐交接,在中日之間坐大。此後渤海國曾致書唐朝,以渤海勢力強於新羅為由,要求唐廷變更朝會中的排列順序,把渤海的席位排在新羅之前,但未獲准。
907年,唐朝滅亡。918年,新羅亡於戰亂,奪得王位的王建自稱自己是原高句麗(高麗)人之後,改國名為高麗(王氏朝鮮)。注意此"高麗"是朝鮮一個歷史時期的國家稱呼,與我國的高句麗民族及所建立的高麗古國是相差二百七十多年的兩回事。926年渤海國被興起於蒙古高原的契丹(遼)所滅。
遼多次發動對高麗的戰爭,迫使高麗稱臣。1007年女真(金)在東北興起,與遼長期戰爭。1117年,高麗趁遼敗,襲取了遼的來遠、保州二洲,並將保洲改名義洲(今朝鮮新義洲附近),並開始以鴨綠江為界設關防。1125年遼亡,1126年,高麗主動向金稱臣,金將來遠、保州賜於高麗。
後蒙古興起,一統天下,1259年高麗亡。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蒙古退回漠北。大將徐達征東,恢復了中原對東北的統治。藉此機會,高麗也擺脫了蒙古的統治。1392年,在明朝的幫助下李成桂奪得政權,並向明稱臣。明太祖朱元璋欽定了「朝鮮」作為李氏政權的國號,這是「朝鮮」作為國號的開始。明定朝鮮為永不征討之國,朝鮮尊明為永世的父國和天朝,明和朝鮮正式以鴨綠江作為邊界,至此後700年再無大變更,開始了中朝歷史的友好紀元。
中朝同受倭寇之害,1419年,朝鮮決定以武力解決倭寇問題,發動已亥東征,大舉進攻日本的對馬,清剿倭寇。
十五世紀中葉,朝鮮出現了拼音式的諺文,從此漢、韓兩種文字並存。
1593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進而夢想統治朝鮮和中國。1592年,豐臣秀吉派軍十五萬入侵朝鮮,史稱「壬辰倭亂」。倭陸軍節節進逼,攻陷朝鮮京城。明朝應朝鮮的要求,派出援朝軍,因朝鮮引發了第二次中日戰爭。
以遼東騎兵和戚家軍為主力的明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勁,損失慘重,終於在1596年將倭軍戰敗。1597年,豐臣秀吉再度入侵朝鮮,史稱「丁酉倭亂」。明盡發陝晉冀遼四省之兵參戰,1598年豐臣秀吉死,倭退出朝鮮,從軍事角度看中日在第二次交鋒中算是打了個平手。
明兩次抗日援朝,國力大損。在戰爭期間,女真族在東北重又興起。159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1608年,拒絕向明朝貢;1616年建"後金",1618年薩爾滸一戰大敗明軍,盡占遼東。
在薩爾滸戰斗中,朝鮮奉命也派一萬軍隊參戰。但朝鮮軍隊做夢也沒想到明軍會失敗,官兵遊山玩水到了戰場,得知明軍失敗的消息後,已軍無鬥志,在逃跑不成後投降了後金(滿清)
後金以一萬降兵要挾朝鮮脫離明朝,被朝鮮拒絕。後金很快發動了對朝鮮的戰爭,朝鮮戰敗,宣布脫離明朝,與後金同稱"兄弟之國"。後金撤兵後,朝鮮再次與明友好。1635年皇太極即位,改女真為滿洲,改國號為"清"。為穩定後方再次發動對朝鮮戰爭,並帶十萬蒙古騎兵隨征,朝鮮再次戰敗,正式向清稱臣。
1644年明亡,不久清統一中國。中國與朝鮮的關系歸於穩定,在清與沙俄在東北的幾次交鋒中,朝鮮多次出兵相助。直至1894年,在因朝鮮問題引發的第三中日戰爭(甲午)中中國戰敗,朝鮮失去獨立,被日本吞並。
以後的歷史大家都清楚,就不寫了,此仇至今未報。
四中國境內現朝鮮族的由來中國境內原沒有現在的朝鮮族人。1860--1870年間朝鮮北部連年水災,大批流民越界到中國境內墾荒居住。清政府最初採取封禁政策,後改為招民開墾政策,在吉林設置荒務局,凡應募移入者,均為中國居民。1885年清政府將圖門江北岸長約350公里,寬約25公里的地區劃為朝鮮移民專墾區。1910年日本滅亡朝鮮後,又有大批朝鮮人進入中國。據統計1918年,在中國的朝鮮移民約有36萬人。到現在約有300萬以上,並且現在每年仍有不少朝鮮北部居民進入中國五中朝邊界問題自明朝起,中朝確定以鴨綠江圖門江為界,清康熙年間又一次加以確認,並立"審視碑"。後因朝鮮流民越界開墾問題,中(清)朝雙方於1885年,1887年兩次勘界,並與1904年簽訂了<中韓邊界善後章程>。
日本吞並朝鮮後,利用<中韓邊界善後章程>中圖門江源頭究竟為那條水源未確定的不足,製造了所謂"間島"問題,否認今延邊海蘭河布爾哈通河流域約1萬多平方公里土地為中國固有領土。經過清與日本兩年多談判,1909年中日兩國簽訂了<東三省交涉五案條款>和<圖門江中韓界務條款>,清政府用付出的大量利益,換取了日本對"間島"是中國領土的承認。
抗美援朝結束後,中朝再次確認了邊界。中國放棄了國際上公認的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線為邊界的劃分原則,將鴨綠江上基本所有島嶼劃給了朝鮮。
C. 潘長江的吃相為什麼那麼難看關鍵是他實在是太缺錢了 ,為何這樣說
相信很多網友都是看過潘長江的小品和電視劇,他的那一首,《纖夫的愛》還是朗朗上口,被很多的人傳唱。潘長江老師年少出名,這么多年以來一直能夠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歡聲笑語。
不過,潘長江今年已經六十多歲,算是老藝術家了,本應盡享天倫之樂,但他卻開啟了直播帶貨的道路,可見這直播帶貨的魅力非常大。他的一次直播帶貨當中卻翻了車,差點讓潘老師的帶貨之路就此斷掉。
可現實卻很打臉,就現在的情況來看,潘長江非但賺不到什麼錢,而且由於自己花樣作死,還把自己多年積累的口碑也給敗光了,其實,潘長江換個方法賺錢也未必賺不到,自己是演員,這么多年積累的作品,完全是可以開直播跟大家聊聊以前的一些事情,靠著刷老觀眾的好感度,說不定能賺上不少的錢。
如今的潘長江年過六旬,短短數月的直播帶貨,就因深陷「假酒問題」被嘲晚節不保,昔日名震全國的「東北虎」終究沒能抵過金錢的誘惑。但是,反過來想,老藝術家也需要養家,也需要為兒女們留好後路,所以想賺錢也是天經地義。
D. 求黑龍江景點排名,哪些比較值得去
黑龍江景點排名:哈爾濱太陽島 、五大連池 、鏡泊湖 、雪鄉、林海奇石國家森林公園 、西大圈森林公園、漠河北極村、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比較值得去的是哈爾濱太陽島 、五大連池。
3、西大圈森林公園,風光旖旎,令觀光者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公園內有極其豐富的自然景觀,洪峽谷可供漂流,河水清澈見底,河道磐石錯落、蜿蜒曲折,兩岸樹木高大茂盛,百鳥爭鳴,百花爭艷,景色秀美;卧龍峰可供攀登,峰頂是一座高43米、長350米的懸崖,崖的一側怪石林立,千姿百態,
E. 中國歷史上姓楊的名人有哪些
楊堅: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
楊廣:隋明帝
楊素:隋朝名臣,詩人,傑出的軍事統帥。
楊炯:唐代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一。
楊國忠:唐天寶年間著名權臣。
楊玉環: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楊業: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之首。
楊延昭: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第二代。
楊文廣:北宋抗夏名將,「楊家將」第三代。
楊再興:南宋抗金名將。
楊憲:明初名臣。
楊士奇、楊榮、楊溥:明初「三楊」,明朝前期三大楊姓政治家,文學家;「仁宣之治」期的治世名臣;「台閣體」詩文代表人物,合稱「三楊」。
楊慎:「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明朝中期著名詩人,文學家。
楊繼盛:明代嘉靖朝著名忠臣。
楊璉:明代東林黨代表人物,正直士大夫。
楊秀清:太平天國傑出領袖之一,東王。
楊子榮:東北人民解放軍牡丹江軍分區軍官。
楊靖宇:東北抗日聯軍領導人,抗日名將。
楊虎城:抗日愛國名將,「西安事變」發動者之一。
楊尚昆: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楊開慧:毛澤東夫人。
推薦於 2019-10-17
查看全部8個回答
女孩子姓楊取名字 起名吉祥 好聽大氣 高分寶寶名字大全
女孩子姓楊取名字,寓意好,韻味足,名字含義深,期望高,名字引經據典,參考詩經楚辭,女孩子姓楊取名字,名字寓意吉祥,好聽好看又好念,對寶寶日後贏得同齡人的幫助,起到很大作用,女孩子姓楊取名字
銅陵辰陽文化科技有..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歷史上姓楊的名人有哪些?
楊堅:隋朝開國皇帝 楊廣:楊堅的兒子,開鑿大運河,征高麗! 楊家將那一家子 楊戩:有天眼的那個,鎮守南天門,不知道歷史上有沒有 楊振寧:物理學家 楊利偉:中國第一個上天的人 楊朱:戰國時期哲學家,主張"人人不損一毫"。 楊章:秦朝華陰侯。 楊敞:西漢丞相。 楊震:東漢太尉,為官清廉,四世三公。 楊修:漢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楊駿:車騎將軍,臨晉侯。 楊播:北魏上柱國。
15 瀏覽21492018-04-09
歷史上姓楊的名人有哪些
楊子:即楊朱,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 楊雄:西漢著名文學家。 楊敞:西漢丞相。 楊震:東漢著名文學家。 楊彪:(142~225)字文先,弘農華陰人,東漢光祿大夫,臨晉侯。 楊修:(175~219)字德祖,弘農華陰人,東漢丞相主簿,是楊彪之子。 楊儀:(?~235)字威公,荊州襄陽人,官至蜀漢中軍師。 楊洪:(?~228)字季休,益州犍為武陽人,官至蜀郡太守、越騎校尉、關內侯。 楊大眼:北魏名將。 楊纂:北周名將。 楊堅(541-604年):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開皇之治」。 楊廣(569~618年):隋朝皇帝(隋明帝),戰功顯赫,開鑿大運河,創立科舉制。 楊素:隋朝名臣,詩人,傑出的軍事統帥。 楊炯:唐代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一。 楊巨源:唐代詩人。 楊國忠(?-756年),:唐朝天寶年間著名權臣。 楊玉環:唐玄宗的貴妃,古代四大美人之一.體態豐盈,容貌美艷。 楊行密:五代吳國開國君主。 楊業(?-986年):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之首。 楊延昭(958—1014年):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第二代。 楊文廣(?-1074):北宋抗夏名將,「楊家將」第三代。 楊再興:南宋抗金名將。 楊幺:南宋農民起義領袖。 楊輝:南宋傑出數學家。 楊萬里: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 楊時:南宋思想家,洛學大家。 楊文:南宋抗蒙名將。 楊璟:明開國將領,封營陽侯,後追封芮國公,謚武信。 楊憲:明初名臣。 (明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 明朝前期三大楊姓政治家,文學家;「仁宣之治」時期的治世名臣;「台閣體」詩文代表人物.合稱「三楊」。 楊洪:明朝前期戍邊名將。 楊昺(bǐng):明朝永樂壬辰進士,歷任廣西、福建、山東道御史及浙西分按。 楊一清:明朝中期軍事家,戍邊名將。 楊廷和:明代名臣,明朝中期內閣首輔,文學家。 楊慎:「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明朝中期著名詩人,文學家。 楊繼盛:明代嘉靖朝著名忠臣。 楊璉:明代東林黨代表人物,正直士大夫。 楊鶴:明末崇禎時將領,任職三邊總督。 楊遇春:清朝前期戍邊名將。
6 瀏覽1802016-11-11
歷史上姓楊的名人有誰?
楊子:即楊朱,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 楊雄:西漢著名文學家。 楊敞:西漢丞相。 楊震:東漢著名文學家。 楊彪:(142~225)字文先,弘農華陰人,東漢光祿大夫,臨晉侯。 楊修:(175~219)字德祖,弘農華陰人,東漢丞相主簿,是楊彪之子。 楊儀:(?~235)字威公,荊州襄陽人,官至蜀漢中軍師。 楊洪:(?~228)字季休,益州犍為武陽人,官至蜀郡太守、越騎校尉、關內侯。 楊大眼:北魏名將。 楊纂:北周名將。 楊堅(541-604年):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開皇之治」。 楊廣(569~618年):隋朝皇帝(隋明帝),戰功顯赫,開鑿大運河,創立科舉制。 楊素:隋朝名臣,詩人,傑出的軍事統帥。 楊炯:唐代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一。 楊巨源:唐代詩人。 楊國忠(?-756年),:唐朝天寶年間著名權臣。 楊玉環:唐玄宗的貴妃,古代四大美人之一.體態豐盈,容貌美艷。 楊行密:五代吳國開國君主。 楊業(?-986年):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之首。 楊延昭(958—1014年):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第二代。 楊文廣(?-1074):北宋抗夏名將,「楊家將」第三代。 楊再興:南宋抗金名將。 楊幺:南宋農民起義領袖。 楊輝:南宋傑出數學家。 楊萬里: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 楊時:南宋思想家,洛學大家。 楊文:南宋抗蒙名將。 楊璟:明開國將領,封營陽侯,後追封芮國公,謚武信。 楊憲:明初名臣。 (明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 明朝前期三大楊姓政治家,文學家;「仁宣之治」時期的治世名臣;「台閣體」詩文代表人物.合稱「三楊」。 楊洪:明朝前期戍邊名將。 楊昺(bǐng):明朝永樂壬辰進士,歷任廣西、福建、山東道御史及浙西分按。 楊一清:明朝中期軍事家,戍邊名將。 楊廷和:明代名臣,明朝中期內閣首輔,文學家。 楊慎:「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明朝中期著名詩人,文學家。 楊繼盛:明代嘉靖朝著名忠臣。 楊璉:明代東林黨代表人物,正直士大夫。 楊鶴:明末崇禎時將領,任職三邊總督。 楊遇春:清朝前期戍邊名將。
32 瀏覽40522020-04-12
中國歷史上的名人有哪些
近代的:佟麟閣: 誓死堅守陣地的抗敵英雄 英勇抗日的愛國將領——趙登禹 威震敵膽的抗日英雄——馬本齋 戰斗在日寇鐵蹄下的女共產黨員——張宗蘭 智勇雙全喪敵膽——包森 抗聯英豪——李兆麟 抗日虎將盪氣回腸——葉成煥 抗日怒火燃赤心——馬耀南 冀中平原的「呂司令」:呂正操 陝西抗日名將許權中 「絕不給中華民族丟臉!」——劉老莊連 堅如磐石抗日心——魏大光 抗日赤心日月可鑒——許亨植 「打仗數第一」——陳錫聯 抗日壯士英氣沖天——董天知 俠肝義膽破「圍剿」——曹亞范 「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東 鐵骨錚錚抗日到底——夏雲傑 出奇制勝大將風范——粟裕 爆破英雄馬立訓 夜襲戰斗常勝英雄——桂干生 寧死不屈的八女投江 冉庄地道戰組織者——張森林 寧死不屈的抗日英雄——趙尚志 文武兼備一代英才——彭雪楓 「太行浩氣傳千古」——左權 鋼鐵戰士——楊靖宇 「甘將熱血沃中華」——趙一曼 一、 酒聖杜康 「杜康,字仲宇,為我縣康家衛人,善造酒」的記載。杜康溝里的泉水「隱隱噴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許入白水河,鄉民謂此水至今有酒味」。相傳杜康正是取些水造酒,有文字為證:「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獨醫病。故飲之終日,而無沉湎之患;服之終身而得氣血之和。鄰里百里許,多沽酒於白。先澤之遺,本地獨得其身,至今遺址槽沿存,此其明驗也。」 杜康生卒 於白水,是白水人民的驕傲。杜康酒釀出了淳厚的風土人情,釀出了古老的白水文化。明清、民國年間,白水燒鍋千家,酒坊四鄉。三國時,曹操吟詠出了「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千古絕唱:唐朝詩人杜甫寫出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勞頻勸」的優美詩句:晚唐詩人皮日休亦有「滴滴連有聲,空凝杜康語」的佳句傳頌,濃香的杜康酒將黃土高原的淳樸和熱烈展現得淋淳盡致。 二、文聖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秀的有72人。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曾周遊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系,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也要「愛物」的道理。孔子堅決主張國家要實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會與文化得到發展。孔子認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於造就理想人格以創立理想社會,通過潛志躬行「內聖外王之道」,以達到「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於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思想影響深遠,他才被中國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三、史聖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他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卻因此更加發憤著書,創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四、詩聖杜甫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五、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是東漢名醫,姓張名機,字仲景。南陽郡涅陽人(今河南省鄧縣穰東鎮),約生於公元150年,卒於219年。張仲景天賦聰穎,勤奮好學,少年時學醫於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明代《李濂醫史》稱:「仲景之術精於伯祖,起病之驗,雖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醫也。」 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系統地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學精華,根據自己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唐宋以後將《傷寒雜病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後世醫學者稱張仲景為「醫聖」,奉「傷寒」、「金匱」為醫經。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人類醫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葯」完備的醫學典籍,他第一次系統完整地闡述了流行病和各種內科雜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並為後世臨床各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六、武聖關羽 關羽,字雲長,東漢末期蜀國大將,重義氣,精武藝,後人稱其為「關聖」、「關帝」。 關羽生前除曹操奏請漢獻帝封其為漢壽亭侯外,正式官職為襄陽太守、都督荊州事務。劉備封賜的爵位先為盪寇將軍,後為前將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在其歿後的41年,即三國蜀景耀三年(260,正好是其誕辰100周年),後主劉禪追謚為壯穆侯。然而,從南北朝開始,直到清朝末年,關羽受歷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無減,「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褒封不盡,廟祀無垠,關羽名揚海內外,成為歷史上最受崇拜的神聖偶像之一,以致與孔夫子齊名,並稱「文武二聖」。關羽是以忠貞、守義、勇猛和武藝高強稱著於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需要這樣的典型人物來作為維護其統治的守護神,因而無比地誇張、渲染其忠、義、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將能象關羽那樣盡忠義於君王,獻勇武於社稷。 七、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臨沂人(今屬山東)。晉懷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於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後世稱為「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後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游名山,博採眾長,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對後世影響很大他的正體世稱「書之聖」。王羲之在書法上是個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還是表現在行書和草書上。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他把散見於前代、當代的書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筆、結字優點,融合統一在一種嶄新的書法作品中。
2 瀏覽1572016-11-24
歷史上有那些姓楊的歷史名人
楊子:即楊朱,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 楊雄:西漢著名文學家。 楊敞:西漢丞相。 楊震:東漢著名文學家。 楊彪:(142~225)字文先,弘農華陰人,東漢光祿大夫,臨晉侯。 楊修:(175~219)字德祖,弘農華陰人,東漢丞相主簿,是楊彪之子。 楊儀:(?~235)字威公,荊州襄陽人,官至蜀漢中軍師。 楊洪:(?~228)字季休,益州犍為武陽人,官至蜀郡太守、越騎校尉、關內侯。 楊大眼:北魏名將。 楊纂:北周名將。 楊堅(541-604年):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開皇之治」。 楊廣(569~618年):隋朝皇帝(隋明帝),戰功顯赫,開鑿大運河,創立科舉制。 楊素:隋朝名臣,詩人,傑出的軍事統帥。 楊炯:唐代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一。 楊巨源:唐代詩人。 楊國忠(?-756年),:唐朝天寶年間著名權臣。 楊玉環:唐玄宗的貴妃,古代四大美人之一.體態豐盈,容貌美艷。 楊行密:五代吳國開國君主。 楊業(?-986年):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之首。 楊延昭(958—1014年):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第二代。 楊文廣(?-1074):北宋抗夏名將,「楊家將」第三代。 楊再興:南宋抗金名將。 楊幺:南宋農民起義領袖。 楊輝:南宋傑出數學家。 楊萬里: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 楊時:南宋思想家,洛學大家。 楊文:南宋抗蒙名將。 楊璟:明開國將領,封營陽侯,後追封芮國公,謚武信。 楊憲:明初名臣。 (明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 明朝前期三大楊姓政治家,文學家;「仁宣之治」時期的治世名臣;「台閣體」詩文代表人物.合稱「三楊」。 楊洪:明朝前期戍邊名將。 楊昺(bǐng):明朝永樂壬辰進士,歷任廣西、福建、山東道御史及浙西分按。 楊一清:明朝中期軍事家,戍邊名將。 楊廷和:明代名臣,明朝中期內閣首輔,文學家。 楊慎:「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明朝中期著名詩人,文學家。 楊繼盛:明代嘉靖朝著名忠臣。 楊璉:明代東林黨代表人物,正直士大夫。 楊鶴:明末崇禎時將領,任職三邊總督。 楊遇春:清朝前期戍邊名將。
F. 中國有哪些抗日的英雄
1、曾賢生
1937 年9月25 日,八路軍首戰平型關的大戰,他腰插駁殼槍,身帶大刀片,是伏擊部隊——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六團五連連長,外號「猛子」!那次戰斗中,八路軍以身殉國的英烈中,他是職務最高的一位抗日民族英雄。那年秋天,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國民黨守軍在日軍的瘋狂進犯下南退。
2、葉挺
1938年,葉挺親率部粉碎了日軍對皖南的「掃盪」,得到了蔣介石的致電嘉獎。他雖未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但他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的正確路線,堅持華中敵後抗戰,雖與政委項英多次發生矛盾導致其出走數次,但在抗日大局以及周恩來的勸導下最終返回新四軍軍部。
3、彭德懷
1928年4月在大革命失敗後的革命低潮時期,經段德昌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22日與滕代遠、黃公略等領導平江起義,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任軍長兼第13師師長。8月起率部在湘鄂贛邊界開展游擊戰爭,建立革命根據地,成立中共湘鄂贛邊界特委,任特委委員。
年底率紅5軍主力到井岡山,同朱德、毛澤東率領的紅4軍會師。所部編為第30團,任紅4軍副軍長兼第30團團長。
4、朱德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不久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率領八路軍開赴華北前線,協同國民黨軍隊對日作戰,取得平型關等戰斗的勝利,爾後指揮八路軍各部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建立和擴大了許多抗日根據地。
曾先後兼任第二戰區東路軍總指揮和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指揮所轄部分國民黨軍隊與八路軍共同作戰,維護了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局面。1940年5月返回延安,提出「南泥灣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以打破國民黨對陝甘寧邊區的經濟封鎖。
5、劉伯承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9師師長,和政治委員鄧小平一起,率部奮戰在太行山上。面對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軍,他指揮部隊先後進行了夜襲陽明堡、設伏七亘村以及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晉東南反「九路圍攻」、冀南反十一路「掃盪」、百團大戰中的正太榆遼等一系列著名戰役戰斗。
給侵華日軍以沉重打擊,創建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他堅決執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戰略方針,積極組織正規軍、游擊隊和民兵相結合的游擊集團,並組建大量武裝工作隊,實行「敵進我進」,向敵占區、交通線廣泛出擊,粉碎了日偽軍的頻繁「蠶食」和殘酷「掃盪」。
與此同時,他率部多次反擊國民黨頑固派對根據地的進犯,牢牢把緊太行山這道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南大門」,使「平遼半壁山」得以免遭敵寇的蹂躪塗炭。
G. 鏡泊小鎮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牡丹江鏡泊小鎮
城市:牡丹江
樓盤位置:鏡泊湖東北部火山熔岩台地
開發商:牡丹江市名震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產權年限:70年
其他交通方式:東南起牡丹江北岸,西至規劃靚瀑西路,北至規劃靚瀑北路、丹江大道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8600000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35%,共0棟樓,停車位普通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全面及時的樓盤信息,點擊查看
H. 清福小學的歷史是什麼
位於牡丹江畔的清福小學,始建於1948年,原名平民小學,後相繼更名為第八完小、文革小學、清福小學.學校佔地面積10188平方米,建築面積6193平方米,現有教學班28個,在校學生1258人,教職員工74名.學校具有一流的教育教學環境,多功能教室、計算機教室、語音室、音樂室、體育室、圖書室、電子備課室等專用輔助室一應俱全,儀器設備配套先進.學校精心設計建造了富有時代氣息的歡樂益智長廊,充滿人文風貌的陽光潤德走廊,展現藝術魅力的藝體特色畫廊.配套完善的服務設施、清新優雅的校園環境、優質高效的教育教學質量,使清福校園成為深受師生們喜愛的快樂家園.
自八十年代起,清福小學就以其體育傳統優勢名震丹江.九十年代,學校確立了「以藝強體,以體促藝,藝體結合,五育和諧發展」的辦學思路.2005年,又將其提升為「藝體互動」辦學特色.2009年,清福人依託傳統優勢,挖掘特色內涵,凝練辦學思想精髓,將辦學理念內化為「讓快樂伴我們健康成長」,走出了一條「快樂教育」的特色辦學之路.
清福小學踐行「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讓教師在愉悅中工作,讓學校在和諧中發展」的辦學宗旨,秉承著「讓快樂伴我們健康成長」的辦學理念,勵精圖治,銳意進取,堅持以人為本,實行了「科學化、精細化、人文化」的管理模式,營造了和諧、快樂、奮進的人際氛圍,在「快樂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全方位實施「陽光體驗、快樂潤德,七彩讀書、歡樂益智,藝體互動、愉悅健體」的特色教育.「桐花萬里丹山路」,學校先後涌現出特級教師1人,國家級骨幹教師1人,省級骨幹教師7人,市區級骨幹教師25人,有六百多名學生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獎.學校先後榮獲國家級心育實驗先進學校、省文明單位、省標准小學、省示範小學、省綠色學校、市教育系統標兵單位、省標准化小學先進單位等多項殊榮.目前,學校已成為學生嚮往、家長滿意、社會認可的特色學校.
I. 五行屬性,
出生年月日時: 公歷 1978年 5月 13日 21點 此命五行火旺缺金;日主天干為木,生於春季;必須有火助,但忌土太多。
(取名時可根據以上情況進行相應糾偏補缺)
農歷 戊午年 四月 初七 亥時
八字: 戊午 丁巳 乙亥 丁亥
五行: 土火 火火 木水 火水
納音:天上火 沙中土 山頭火 屋上土
五行生剋制化宜忌 木旺得金, 方成棟梁.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強木得火, 方化其頑.
木能克土, 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 必為傾陷.
木賴水生, 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 木多水縮.
五行之性 木主仁, 其性直, 其情和, 其味酸, 其色青. 木盛的人長得豐姿秀麗, 骨骼修長, 手足細膩, 口尖發美, 面色青白. 為人有博愛惻隱之心, 慈祥愷悌之意,清高慷慨, 質朴無偽. 木衰之人則個子瘦長, 頭發稀少, 性格偏狹, 嫉妒不仁.木氣死絕之人則眉眼不正, 項長喉結, 肌肉乾燥, 為人鄙下吝嗇.
四柱五行生剋中對應需補的臟腑和部位 肝與膽互為臟腑表裡, 又屬筋骨和四肢.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肝, 膽,頭, 頸, 四肢, 關節, 筋脈, 眼, 神經等方面的疾病.
宜從事的行業與方位 宜木者, 喜東方. 可從事木材, 木器, 傢具, 裝潢, 木成品, 紙業, 種植,養花, 育樹苗, 敬神物品, 香料, 植物性素食品等經營和事業.
三命通會 乙日丁亥時生,此命死裡逃生。乙木對亥來說正好處死的狀態,但亥中壬水可做乙木的印綬;乙又以丁為食神,但亥使丁處胎的狀態,氣息微少,幸好有亥中甲木能生丁,扶持丁火為食神。如果柱中遇到金局,且行水運,應防眼病。四柱遇見財星,或貪財壞印,必然破財。乙木以戊為財神、為妻星,以庚金為正官、為子星,但對亥來說,庚金、戊土或處病的狀態,或居絕地,因此,此命對妻子、兒女不利。
乙亥日丁亥時生,雖有財神,也會自身受克破。生於寅月或卯月,自身健旺,如果能透出天干為乙的財神,富足。生於辰月或丑月,且行金運或火運,尊貴。生於亥月或子申月,官星、印綬純凈,如有財神輔助,必然大貴。
月日時命理 四月生: 此月生人,前年七月受胎,立夏節後出生。廣交朋友,多才巧智。學藝能成功,奈慾望過大,心性難定。宜不懈奮斗,終保發達。義俠心強,肯犧牲自己,敗強助弱,後逢貴提拔,聲揚名震,卅七歲後發展,為頭目之人。
詩曰,一年喜樂一年憂,無須怨恨匆憂愁,最宜持濟行方便,夫婦齊眉樂到頭。
初七日生: 此日生人,性格多變易動,事業浮沉末定,半生波瀾風霜,卅五後來佳運,事事如意,女命福祿,守身平和,乃健全長壽之命。
亥時時生:
J. 雪城牡丹江的秋天美文秋天的牡丹江美章散文
美麗的牡丹江
作者:謝仲舒
走進牡丹江,看到白花花的不是牡丹,而是漫天飛雪。對於熱愛牡丹的人來說,雖然會異想天開的留下失望,但可收獲更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因為這方被白雪覆蓋的黑土地,就如同國色天香的牡丹一樣,名滿一條江,盛譽滿天下。
牡丹江的名字源於滿語,其實就是彎彎曲曲的江。滿族是中國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堪稱古老而神奇。歷史上的靺鞨人、女真人、滿洲人都是滿族人的祖先,宋朝時建立金國,將宋徽宗父子俘虜。清朝時又皇權獨攬,開創了封建社會最後一個鼎盛時期。因此,彎彎曲曲的牡丹江,實際上到處都流動著國色天香的影子。雖然江畔的柳樹已經蒼老,燕子不再在楊柳中穿行,但隱約可以聽見它們在帶著暖氣的遠古閣樓里呢喃。
人們說牡丹的第一性格是高貴,我覺得牡丹江凸顯了這個特點。聽說過「八女投江」的故事么?那可是所有抗日英雄們的悲壯縮影。她們雖然像落花一樣,美麗身亡,但高貴的身姿在縱然一躍間,卻凝固成氣吞山河的民族氣節。因此,在北國冰封的世界裡,我除了感覺這里像聖潔的天堂一樣之外,似乎再也找不到紅顏綠鬢的細節。這里不像江南,望著青山綠水,可以抒發一些憂傷的句子。更沒有南方那股濕漉漉的氣息,飄渺間彷彿可以將夢停泊在無邊無際的夜色里。這里連石頭都帶著凍的傷痕,連做夢都在金戈鐵馬中,穿過莽莽蒼蒼的長白山叢林,一路嘀嘀答答地在賓士。
人們說牡丹的第二性格是堅強,我覺得牡丹江濃縮了這一特點。牡丹原本生長在秦嶺和大巴山一帶的荒野,喜歡陰涼,但經過幾千年的變遷,如今足跡已經遍布全中國許多地方。在牡丹江生存的人,大約比牡丹更堅強。叢林深處,掛著半裸的殘陽,荒蕪里拴著烏鴉的哀鳴。風吹過空曠,讓人感覺沒有憂傷,只有寒冷和飢餓。因此,在如此冷酷的氣候條件下,不僅滋生了名震東北的土匪座山雕,更鑄就了智取威虎山的虎膽英雄楊子榮。「穿林海,跨雪原,氣沖霄漢;抒豪情,寄壯志,面對群山。」這種英雄豪邁的氣概,只有冰天雪地的世界才能夠孕育出來。如果處在一個柔山秀水的地方,想像著把一朵黃花,插上正當紅顏的鬢角,那種環境里頂多培養出一個或幾個自作多情的風流才子。所以我從江南北上,站在長白山的天池巔峰,雖然感到自己像條風幹了的魚,但隱約覺得骨頭在變硬。當寒風長著無數雙細腳到臉上來搜刮時,我不獨知道疼,更懂得一種生活的嚴酷。這個季節里沒有弱者,弱者已經死亡。只有堅強的意志,才能證明生命的存在。我真想在牡丹江畔化作一場白雪,將人性的弱點全部覆蓋。甚至希望變成一枝堅韌的桃花,忽然在雪地里開放,讓嬌艷的生命開得更加美麗,直至無法形容。
人們說牡丹的第三性格是雍容大度,我覺得牡丹江渲染了這一特點。雪就像北方的土著。在白茫茫的叢林中,這里的雪山像父親,村莊更像母親,兄弟姐妹就像黑土地一樣憨厚朴實。甚而至於,連家門口剩下的黃狗也可以稱兄道弟。兩個素不相識的人,被風刮到一起,也許就開始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雖然外面蓋著白雪,但屋子裡很溫暖,熱炕頭上洋溢著一種說不完的幸福。江水,在這里打坐。貓冬的時候,以淺淡的筆墨,把季節描繪。想著天,天就黑了。想著地,地就白了。村子裡的人像螞蟻關在屋子裡,可以不慌不忙地打洞。這種景象,不像江南桃花一樣的女人,載譽而歸,卻像肌膚如雪的觀音,坐在蓮花深處,拈指阡陌的掌紋。我忽然覺得東北的二人轉很粗俗,實在沒事做時就扇自己的耳光,甚而至於把紅杏伸出牆外,恣意挑逗風來偷襲。東北的二人轉也許是整個大東北生活的濃縮,但卻無端侮辱和詆毀了牡丹江人。牡丹江人很氣派地熱愛著祖國,熱愛著人民,當然也很高貴而又很有情調地熱愛著自己的老婆。這世界很放縱,但如果在牡丹江駕一輛破舊的牛車,慢悠悠走過雪地,絕不叫輕浮,而是一種很原始的生態。所以,這里不僅堰塞了很原始的鏡泊湖,更富有美麗自然且充滿朝氣的雪堡、雪鄉和滑雪場,它們共同打造著一種令江南人驚訝不已的冰雪文化。
牡丹象徵著富貴、吉祥、幸福和繁榮。雖然久負盛名的牡丹江,自古以來就沒有雍容華貴的牡丹開放,但卻把牡丹的性格展示得淋漓盡致。站在長白山頂,俯瞰自己人生,就如同坐在在北極圈設計自己的生活。徜徉在牡丹江市美麗的江濱公園里,和老人們嘮嘮嗑,宛如琴弦上滑動著冰雪,一直潛藏在深山的幽蘭也彷彿在指尖上發芽。冰變成了水的骨頭,涼風給人開悟,孤獨像蛇一樣朝更北方的雪地蠕動而去。剩下白茫茫的世界,不屬於你,不屬於我,只屬於眷戀這方聖潔土地的靈魂。我忽然覺得自己像一株牡丹,夢想著在彎彎曲曲牡丹江畔的雪地里燃燒著開放。我想用時光折疊成相框,在神奇的牡丹江畔拍上一張照,掛在人生的牆壁上。我雖然生活在南方,這輩子做不了北方人,但卻希望學會冰天雪地中的高貴、堅強和大度。(2010年11月於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