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皮玄參
❶ 牡丹皮,玄參,紅棗,怎麼調理呢
你好根據地面屬於中葯調理,是可以的,屬於加適量的水水煎服,易消化易吸收飲食,保持心情舒暢注意休息注意保暖,
❷ 瘙癢症有什麼金方
瘙癢症是指僅有瘙癢症狀,而無原發皮損的一種皮膚病。中醫稱之為風瘙癢。可發於任何季節、任何年齡,但更好發於老年人,更多見於冬季。臨床表現以皮膚瘙癢而無原發皮損為特徵,或瘙癢局限,如肛門、陰囊、女陰和小腿等,或逐漸擴展至身體大部或全身。瘙癢時發時止,夜間尤甚,影響睡眠,多伴抓痕、血痂或繼發感染。常反復發作。
(一)內治方【方一】四物湯【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當歸(酒浸炒)、川芎、白芍葯、熟乾地黃(酒灑蒸)各等份。
【功效】養血潤膚。
【製法】為粗末。
【用法】每服9克,水煎去渣,空腹食前熱服。
【方二】養血定風湯【來源】《外科證治全書》【組成】生地黃15克,當歸9克,赤芍、天門冬、麥門冬、生僵蠶各6克,鮮首烏15~21克,牡丹皮4.5~6克,川芎1.5克。
【功效】養血潤膚,滋陰生津。
【用法】水煎溫服,或為丸服。
【方三】養血潤膚飲【來源】《外科證治全書》【組成】生地黃、熟地黃、當歸、黃芪、天花粉、黃芩各9克,天門冬、麥門冬、桃仁各6克,升麻3克。
【功效】養血潤膚,滋陰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黃芪化毒湯【來源】《外科大成》【組成】生黃芪15克,連翹6克,防風、當歸、何首烏、白蒺藜各3克。
【功效】益氣養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地黃飲子【來源】《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組成】生地黃、熟地黃、當歸、玄參、牡丹皮、紅花、白蒺藜、首烏各9克,僵蠶、生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滋陰,熄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扶脾堅表湯【來源】《瘡瘍經驗錄》【組成】金銀花、黃芪、防風、桔梗、蒼術、白術、甘草、懷山葯、車前子各12克。
【功效】疏風清熱利濕。
【用法】水煎,每日1劑。
【方七】除濕飲【來源】《揣摩有得集》【組成】蒼術、白術、地骨皮、白鮮皮、白附子、五加皮、僵蠶、秦艽、連翹、白芷、羌活、防風、生甘草各3克,蟬蛻9克。
【功效】燥濕清熱,祛風止癢。
【用法】加生薑3片,水煎服每日1劑。
【方八】救割全生湯【來源】《石室秘錄》【組成】人參15克,當歸45克,荊芥5克。
【功效】益氣和血祛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九】荊防生地湯【來源】《不知醫必要》【組成】荊芥、防風各30克,赤芍、生地黃、金銀花各24克,甘草9克。
【功效】涼血疏風,利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止癢永安湯一【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麻黃、薄荷、獨活、赤芍、桃仁、甘草、當歸尾各6克,白芷、蟬蛻、天麻、荊芥穗、僵蠶各9克,藏紅花(另沖服)4克。
【功效】祛風活血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一】止癢永安湯二【來源】《常見皮膚病中醫療法》【組成】麻黃、防風、荊芥、僵蠶、薄荷、蒼術、當歸尾、赤芍、桃仁、紅花、甘草。
【功效】疏風活血,調和營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二】新消風散【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全蠍、僵蠶、牛蒡子各9克,薄荷、苦參、荊芥、防風各6克,生地黃15克,蟬衣4克,甘草3克。
【功效】祛風清熱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麻黃、大棗、生薑、甘草、僵蠶、蟬蛻各6克,連翹、杏仁、鉤藤各9克,赤小豆、桑白皮各15克。
【功效】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四】蒼柏飲【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蒼術、黃柏各6克,蒲公英、茵陳各15克,山梔子9克,苦參片、茯苓皮、地膚子各12克,生甘草3克。
【功效】清熱利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五】止癢熄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生地黃30克,牡丹皮、赤芍、丹參、玄參、白鮮皮、刺蒺藜各9克,煅龍牡各10克,生甘草9克。
【功效】涼血滋陰,消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六】養血熄風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黃芪15克,當歸、白芍、紅花、玄參、荊芥、白蒺藜各9克,川芎、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滋陰,消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七】首烏七花湯【來源】《名醫奇方秘術》【組成】何首烏、生地黃、熟地黃、鉤藤、杭菊各10克,防風、凌霄花、槐花、紅花、玫瑰花、白扁豆花、雞冠花各6克。
【功效】養陰疏表,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八】麻桂各半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桂枝、杏仁各6克,麻黃3克,赤芍9克,生薑3克,大棗6克。
【功效】疏風散寒,調和營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九】二地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熟地黃、生地黃、赤芍葯、女貞子、枸杞子、玉竹、麥門冬、菟絲子、浮萍、防風、防己、枳殼各10克,當歸10~12克,川芎6~9克,生黃芪、何首烏、刺蒺藜、白鮮皮各15~30克。
【功效】滋陰養血潤膚,疏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當熟養血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當歸、熟地黃、雞血藤、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荊芥、防風各9克,川芎、何首烏、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安神,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一】當黃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當歸12~15克,熟地黃、黃芪、白蒺藜、川芎、荊芥、白芍葯各10~12克,何首烏30克,防風、甘草各6克。
【功效】益腎補肝,養血疏風,潤膚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濕熱重者加黃柏、黃芩、薏苡仁;風盛者加蟬蛻、白鮮皮。
【方二十二】首烏養血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當歸12克,熟地黃、制何首烏、山葯各15克,生地黃、黃精、天門冬、麥門冬、防風各10克,蟬蛻、炙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祛風,滋陰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冬季瘙癢加重者加桂枝;夏季瘙癢加重者加玄參;瘙癢頑固者加全蠍。
【方二十三】皮膚瘙癢症專效方【來源】《中醫專病專效方》【組成】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白鮮皮、荊芥、生地黃、紫草、赤芍葯各9克,蟬蛻6克,甘草5克。
【功效】疏風清熱涼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血熱盛者加牡丹皮;病久血虛者加當歸、熟地黃。
【方二十四】消風散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生地黃、生石膏各15克,苦參、蒼術、胡麻仁、牛蒡子、知母各9克,荊芥、防風各12克,蟬蛻、甘草各6克。
【功效】清熱涼血,疏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五】潤膚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玄參、麥門冬、鉤藤、赤芍葯、牡丹皮、白鮮皮各10克,當歸、蟬蛻各6克,白蒺藜12克。
【功效】養陰潤燥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六】涼血消風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生地黃、生石膏、白茅根各30克,玄參、知母、牛蒡子、荊芥、防風各9克,白芍葯12克,金銀花15克,甘草6克,升麻3克。
【功效】涼血清熱,解毒祛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七】龍膽瀉肝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龍膽草、黃芩、炒山梔子、車前子、六一散、柴胡各9克,甘草、升麻各3克,防風、蟬蛻各6克。
【功效】清肝泄熱,利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八】人參健脾湯【來源】中醫雜志,1983:(5)
【組成】黨參、黃芪各12克,土炒白術、陳皮、防風各10克,茯苓皮12~15克,荊芥、砂仁(後下)、炒枳殼、玫瑰花、甘草各6克,炒黃連1~5克,廣木香9克。
【功效】益氣健脾,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九】潤膚湯【來源】湖北中醫雜志,1991:(4)
【組成】紅棗20枚,綠豆100克,豬脂1匙,冰糖適量。
【功效】益氣健脾,祛風止癢。
【製法】水煮至綠豆開花。
【用法】分2次服,日1劑。
【方三十】全蠍止癢湯【來源】安徽臨床中醫雜志,1998:(5)
【組成】全蠍、皂刺各9克,蛇床子15克,生地黃、熟地黃、防風各30克,當歸、丹參、白鮮皮、白蒺藜、首烏各20克。
【功效】養血滋陰,熄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一】養血潤膚飲二【來源】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6)
【組成】黨參、黃芪、生地黃、熟地黃、麥門冬、當歸、赤芍、白芍、防風、浮萍各10克,丹參、雞血藤、苦參、地膚子各15克,夜交藤、刺蒺藜各30克。
【功效】養血潤膚,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二】天麻丸【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天麻、枳殼(麩炒微黃去瓤)、赤茯苓、牛蒡子(微炒)、麥門冬(去心,焙)、羌活、秦艽各9克,防風、人參、羚羊角屑、犀角屑、黃芩各15克,烏蛇肉(酒浸,炙)、麻黃各30克,苦參3克。
【功效】祛風燥濕,涼血止癢。
【製法】搗篩為末,煉蜜和搗,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不計時服,溫漿下20丸。
【方三十三】枳殼羌活丸【來源】《聖濟總錄》【組成】羌活、枳實、人參各45克,防風、枳殼、芍葯、白茯苓、白芷各60克,細辛、當歸、生甘草各30克,牡丹皮75克,川芎90克。
【功效】益氣養血,活血祛風。
【製法】上葯搗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大彈子大。
【用法】每日服1丸。
(二)外治方【方一】防風浴湯【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防風、羊桃根、苦參各90克,蒴藋1升,石楠、秦艽、川升麻、茵芋、白蒺藜、蛇床子、白礬、枳殼各30克。
【功效】疏風止癢。
【製法】細銼,以水7斗,煎至5斗,去滓。
【用法】於暖室中洗浴。
【方二】蛇床子湯【來源】《老中醫經驗學術選編》【組成】蛇床子18克,艾葉9克,蒼術、黃柏、苦參各15克。
【功效】燥濕止癢。
【用法】水煎薰洗局部,日3次。
【方三】止癢浴劑【來源】《皮膚科外用葯物手冊》【組成】枯礬、川椒各120克,朴硝500克,野菊花250克。
【功效】燥濕止癢。
【製法】加水15~20斤,煎煮3沸。
【用法】濾過乘熱洗浴,至微出汗為度,日1次。
【方四】粉身方【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川芎、藿香各60克,麻黃根、白芷各90克,藜蘆45克,雷丸150克。
【功效】疏風止癢。
【製法】搗羅為散,入英粉150克,相和勻。
【用法】粉身。
【方五】三黃洗劑【來源】《外傷科學》(廣州中醫學院)
【組成】大黃、黃柏、黃芩、苦參各等份。
【功效】燥濕止癢。
【製法】共為細末,上葯10~15克,入蒸餾水100毫升,醫用碳酸1毫升。
【用法】用時搖勻,棉簽蘸葯液搽患處,日4~5次。
【方六】香木水洗劑【來源】《中醫皮膚科診療學》【組成】木賊草、香附、地膚子各30克,細辛9克。
【功效】燥濕殺蟲,止癢。
【製法】研細末加水混勻。
【用法】用毛刷外塗患處。
【方七】蛇床子洗劑【來源】《張志禮皮膚病醫案選萃》【組成】威靈仙、蛇床子、當歸尾、土大黃、苦參各15克,縮砂殼9個、老蔥頭7個。
【功效】祛風止癢。
【製法】水煎2次,混合倒入浴盆。
【用法】坐浴,每次20分鍾,日1次。
❸ 求幫忙看一下這個葯方: 牡丹皮9g,麥芽15g,蒲公英15g,五味子9g,玄參9g,麥冬9g,雞內
病情分析:
這個葯物是有補益的葯物和收斂的葯物在內的,
指導意見:
你這個情況,一般來說是用於治療慢性胃炎的,這個本身並沒有副作用,如果是在慢性胃炎上治療發胖的,這個可以是正常的,因為胃炎治療好了後,消化功能會恢復,自然可以增胖的。
❹ 涼血活血中成葯有哪些 涼血活血中葯有哪些
活血涼血中葯:牡丹皮、玄參、生地黃、丹參、赤芍、
中成葯有:板藍根顆粒、清熱暗瘡丸、月月舒顆粒、活血止痛片、雲南白葯膠囊
❺ 牧丹皮,玄參,紅棗,怎麼調理
丹皮,玄參,大棗有滋陰補血的作用。可以用於口咽乾燥的症狀。還可用於夜間出汗。你如果有不舒服的最好是找中醫調理。
❻ 玄參,蒼術,牡丹皮,菊花,山楂,虎杖,澤瀉
玄參蒼術,牡丹皮,菊花山楂糊上澤瀉,這些都是中葯的名字,你如果要使用這些中葯時,一定要詢問一下老中醫,讓他們給你開葯方才可以使用。
❼ 牡丹皮,玄參,山蓃肉,地黃,知母,黃柏,熟地黃這些中葯合起來用有什麼功效
滋陰降火
。用於
陰虛火旺
,
潮熱盜汗
,口乾咽痛,耳鳴遺精,小便短赤。
主治:
肝腎陰虛
,
虛火上炎證
。頭目昏眩,
耳鳴耳聾
,
虛火牙痛
,五心煩熱,腰膝酸痛,
血淋
尿痛
,遺精夢泄,
骨蒸潮熱
,盜汗顴紅,咽干口燥,舌質紅,
脈細數
。
知柏地黃丸
的作用:
治療
肝腎陰虛
,
虛火上炎證
。頭目昏眩,耳鳴耳聾,
虛火牙痛
,五心煩熱,腰膝酸痛,
血淋
尿痛
,遺精夢泄,
骨蒸潮熱
,盜汗顴紅,咽干口燥,舌質紅,脈細數。除
知柏地黃丸
主症外,對於
腎陰虛
損、
陰虛火旺
引起的神經衰弱,
甲狀腺功能亢進
,糖尿病、眩暈、高血壓、
男性不育
、
不射精
、反復發作性
血精
、
腎病綜合症
、
尿路感染
、前列腺炎、
更年期綜合症
、氨基
甙類
葯物引起的耳毒性症狀、頑固性盜汗等病症,均有明顯的治療和改善症狀作用。對於服用
類固醇激素
類葯物所出現的
陰虛火旺
症狀也有減輕作用。
注意事項
編輯本段回目錄
1、孕婦慎服。
2、虛寒性病證患者不適用,其表現為怕冷,手足涼,喜
熱飲
。
3、不宜和感冒類葯同時服用。
4、本品宜空腹或飯前服用開水或
淡鹽水
送服。
5、服葯一周症狀無改善,應去醫院就診。
6、葯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服用。
7、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兒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8、兒童必須在成人的監護下使用。
❽ 急!中醫院醫院活血化瘀 跌打損傷 傷風感冒的常用中葯材有哪些
一、散寒活血化淤
即用溫熱的葯物配合活血化淤葯物,以溫經通絡散寒化淤,.驅散陰寒凝滯之邪,使經脈舒通血活淤化。取「寒者熱之」,「血得溫則行」之義。寒為陰邪,最能收引經脈,凝滯氣血而導致氣血淤滯。這里的寒凝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外寒客絡,陽氣受困;一是脾腎陽虛,陰寒內生。在臨床應用散寒活血化淤治則時,應當分清溫經通陽活血通脈和補陽益火活血化淤之法。
常用葯物:溫經通陽如桂枝、附子、肉桂、吳茱萸、細辛、炮姜等;補陽壯火如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胡蘆巴、仙茅等;活血化淤常選性溫的川芎、當歸、紅花、乳香、五靈脂、骨碎補、天仙藤、急性子、川續斷等。
方劑舉例:當歸四逆湯,陽和湯,右歸飲合桃紅四物湯等。
適應證:溫經通陽活血化淤運用於外寒客於脈絡之血淤症,主要表現除有血淤表現外,另見局部蒼白、發涼、疼痛得熱則緩,舌淡或紫,苔白潤,脈沉細或沉緊。常見於動脈的閉塞、狹窄、或痙攣性疾病,此類疾炳早期可以上述症狀為主。補陽益火活血化淤法運用於除有上述表現外尚有腹脹便溏,腰膝發冷,小便頻數或不利,陽痿遺精,脈沉細等,常見於動脈的狹窄或閉塞性疾病的後期,由於內外之寒常相互影響互為因果,臨床表現錯雜,應分清主次,辨證論治,酌情配伍用葯。
二、祛濕活血化淤
即用燥濕或滲濕的葯物配合活血化淤葯物,以祛除濕邪,促使血活淤化。濕為陰邪,其性黏滯,易阻氣機而致脈絡阻滯而血淤。濕邪有外侵或內生之分,病理過程中又有寒化和熱化之別;且與脾之運化,腎之溫煦有密切的關系。從四肢血管性疾病的特性來看,外濕多從熱化,所以具體應用祛濕活血化淤時,又要區分清熱利濕,健脾溫腎利濕活血化淤。
常用葯物:清熱利濕,如赤茯苓、車前子、淡竹葉、漢防己、澤瀉等;健脾利濕,如茯苓、薏苡仁、蒼術、白術、赤小豆等;溫腎化濕,如益智仁、肉桂、桂枝、烏葯、威靈仙、木瓜等;活血化淤兼滲利水濕者,如性寒涼之益母草、馬鞭草、虎杖、半枝蓮、穿山龍、木通、落得打等,性偏於溫之澤蘭、天仙藤等,性平之劉寄奴、王不留行等。
方劑舉例:五神湯,三妙丸加減,五苓散加減,苓桂術甘湯加減,萆?分清飲加減。
適應證:清熱利濕活血化淤法適用於濕熱淤證,主要表現為除有血淤證象外,見患部膚紅灼熱、水腫或瘡面濕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常見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急性期、急性丹毒、血栓性淺靜脈炎等疾病。健脾利濕活血化淤適用於脾虛濕淤證,主要表現為下肢水腫,全身倦怠,脘腹脹滿,大便溏稀,舌苔白膩,脈濡緩等,見於下肢靜脈瓣膜功能不全、靜脈血栓形成恢復期。溫腎利濕活血化淤適用於腎虛濕淤證。主要表現為患肢水腫,膚冷,全身畏寒,舌淡,苔白潤或白膩,脈沉弱等。常見疾病有:糖尿病血管病中、晚期,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後期以及下肢靜脈性疾病後期。由於內外濕互為,濕性重著,纏綿難祛,一所以臨床要辨清主次,慎重配伍。濕聚火煎可以成痰,痰濕同類而有異,治療上還應選用祛痰之劑,如溫化寒痰的白芥子、半夏、白附子等;清化熱痰的貝母、瓜蔞、瓦楞子、貓爪草、海藻、昆布以及行氣消痰的萊菔子、薤白、橘紅、陳皮等,配合應用,以增加療效。
三、理氣活血化淤
即用理氣的葯物,調暢氣機,氣行則血行,使血活淤化。氣之為患,不外乎氣滯、氣虛、氣逆三個方面。而四肢血管病症又以氣滯、氣虛多見。氣為血帥,是血液運行的動力,所以氣機不暢,郁滯不行則血行為之澀,而致血淤,氣虛不能推動血液運行,血行緩慢而成淤。反之,血為氣母,氣賴血載,血淤既成又致氣滯,在病理上互為因果,相互影響,氣血密切相關,決定了理氣法在血管病症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又由於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又主藏血,所以舒肝行氣在四肢血管病症的治療中更有重要的意義。綜上所述,臨床上具體應用時還須分辨行氣和益氣活血化淤二法的應用。
常用葯物:疏肝行氣性偏涼如柴胡、川楝子、鬱金等,性偏溫之佛手、青皮、枳殼等;以及性平之香附、香櫞等。益氣如黃芪、黨參、太子參、白術、山葯、炙甘草等。
方劑舉例:血府逐淤湯加減,補陽還五湯加減。
適應證:疏肝行氣活血化淤適用於肝鬱氣滯血淤證,凡四肢血管病症均可酌情使用,尤宜於病情隨情志刺激而變化,或患者憂郁不安者,益氣活血化淤適用於氣虛血淤證,主要現象為除有血淤證象外,可見病久體倦、納差、氣短、心悸舌淡、苔白、脈虛無力等症,常見於動脈狹窄、閉塞性病症和深靜脈血栓形成及血栓性深靜脈炎的後期,同時必須注意,行氣太過易耗氣,溫燥之品能傷陰,臨床應用宜慎重。
四、清熱活血化淤
即用寒涼的葯物配合活血化淤葯物,清解熱邪,以使絡寧血活淤化。是「熱者寒之」之義。「夫脈者,血之府也」,所以熱邪侵入脈絡多及血分;又有熱之甚即為毒,熱邪灼津傷陰,虛熱內生。「血受熱則煎熬成塊」,阻滯脈道,而成血淤,由此可見,具體應用清熱活血化淤法時,首先應分清虛實,和在氣在血。從而推演出清熱涼血,清熱解毒和養陰清熱活血化淤三法。
常用葯物:清熱涼血如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紫草、生地、玄參、大青葉等;清熱解毒如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千里光、土茯苓等;養陰清熱如生地、玄參、天花粉、白芍、麥冬、沙參、地骨皮、知母、黃柏等。活血化淤如兼清熱涼血之牡丹皮、紫草、丹參、赤芍、鬱金、凌霄花、鬼箭羽等,兼清熱解毒之紅藤、虎杖、敗醬草、金蕎麥、落得打等。
方劑舉例:五味消毒飲合清營湯加減;四妙勇安湯加減。
適應證:清熱涼血活血化淤運用於血熱血淤症,主要表現除有血淤證象外,可見皮膚發紅,灼熱,淤斑色紅或紫,舌紅絳,脈數等,常見於急性血栓性靜脈炎,淺靜脈炎,復發性丹毒,紅斑性肢痛症等。清熱解毒活血化淤運用於熱毒淤滯症,主要表現如上述(除舌脈外),還可伴潰瘍,苔黃厚,脈弦滑而數等,常見於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壞疽早期或合並感染時。養陰清熱活血化淤法適用於陰虛血淤症,主要表現除有血淤證象外,且病程較長,局部發熱惡涼惡熱,或伴五心煩熱。咽干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等,常見於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後期,從周圍血管疾病的臨床來看,清熱活血之法常因病情中實熱與虛熱難分,熱邪與熱毒沒有明顯的界線而三法常相合而用,但又必須辨清主次輕重,相應而用。
五、補血滋陰活血化淤法
即用補血滋陰葯物配合活血化淤葯物,以增加血液使其充盈脈道,血活淤化。血液在脈道中流行,血量充沛則脈道充盈;血液虛少,陰津不足則脈道萎閉,繼而成淤。所以應補血滋陰,增液盈脈,活血化淤。
常用葯物:補血滋陰葯如生熟地、阿膠、首烏、枸杞子、龍眼肉等,活血兼補血者如雞血藤、當歸等。
方劑舉例:四物湯加減。
適應證:血虛血淤症,主要表現為除有血淤證象外,多為久病體弱、頭暈、面色萎黃或蒼白、唇爪色淡、心悸、舌淡、脈細等。常見於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的早期或後期。
六、平肝潛陽活血化淤
即用平肝潛陽葯物配合活血化淤葯物,以使陽潛血和,絡通血活,而得到淤化之目的。肝陽升發太過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脈絡壅塞,可致血淤。故應平肝潛陽,解除壅阻,以化血淤。
常用葯物:鉤藤、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鱉甲、刺蒺藜、天麻、石決明等。活血化淤如性偏涼潤之丹參、牡丹皮、玄參、赤芍、牛膝、鬱金、凌霄花等。
方劑舉例:鎮肝熄風湯加減。
適應證:陽亢血淤症,主要表現除有血淤證象外,為頭脹痛、眩暈、眼花、耳鳴、情緒易激動,並見腰痿足軟,脈弦緊等。常見於多發性大動脈炎(胸腹主動脈型)及閉塞性動脈硬化症伴腦動脈硬化者。
參考資料:http://www.jk58.com/article/105/129/20051024215536.htm
跌打損傷用中葯 王昕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503/7050/683238.html
治療跌打損傷的中成葯,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能。下面介紹幾種新型內服和外敷的中成葯。需要注意的是:以下中成葯孕婦忌服。
內服葯 七里散 由麝香、冰片、乳香、紅花、血竭、硃砂、兒茶製成。主治跌打損傷,每次服1-2克,一日2次。
三七片 由三七製成。主治閼腫疼痛、冠心病心絞痛,每次3-5片,每日2次。
外敷葯 治傷酊 由徐長卿、芙蓉葉、兩面針、大羅傘、樟腦、肉桂油製成。主治扭傷、挫傷。使用時,塗擦患處即可好轉。切忌口服。
香桂活血膏 由木香、白芷、甘松、冰片、生大黃、姜黃、獨活、五加皮等製成。具有消腫止痛、祛風除濕功效,還可治療風濕痛和神經痛。一般外貼幾日後,機體損傷即可好轉。
吊筋葯 由桃仁、白芥子、杏仁、紅花製成。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的功能。使用時,用葯粉15克,以燒酒、麵粉、雞蛋清等調敷患處,每日換葯一次,3次即好。
《健康時報》 (2002年08月22日第十六版)
跌打損傷用什麼葯好?
http://..com/question/31543914.html
跌打酒
Wintex Tong Medicated Wine
功能:
每當你感到肌肉疼痛或疲勞,使用跌打酒能驅除疲勞減低肌肉疼痛,在運動或工作勞動前使用本跌打酒,可以防止抽筋和徹底治療痛症,跌打酒有促進血液循環及消腫去濕之功效。而且還具有醫治跌打扭傷、骨折脫臼之功,所以本品對各種肌肉和風濕骨骼痛症具有奇妙之醫治功效。
用法:
如有跌打扭傷,肌肉腫痛,使用葯棉搽上本葯品在患處,再配合適當的按摩以促進療效,每天二至三次,每次二十分鍾便可。
特點:
本品滲透力強,不損皮膚,如搽上本葯品在患處按摩,功效更加顯著。
注意事項:
不可內服,如患處有傷口,必須將傷口清理妥當,方可使用本葯。本品應置於子孩不可取之地方,不宜置近高溫及有火爐之處。
規格:每瓶50ml
傷風感冒
http://www.djdw.com/zhyzhy/2005/0808/article_7200.html
傷風感冒是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常見病。人生一世幾乎沒有人未患過感冒,輕者可見鼻塞、噴嚏、流涕、流淚等症狀;重者可引起發熱、頭痛、咳嗽、咽喉痛及全身不適。本病一般為自限性疾病,如無其它並發症,3—5天可自愈。感冒初起,民間常用「薑糖水「發汗治療往往有效。多數人在患感冒時,也有服復方阿司匹林(APC)而病癒的經驗。隨著醫葯衛生事業的發展,各種各樣治療感冒的葯物品種繁雜,葯品的使用說明書也五花八門,使人們對感冒治療葯物的選用無所適從,一旦患了感冒.只要能治療感冒的葯品,隨手拿來,不加選擇的使用,容易影響療效。
中醫治療感冒,辨證施治是其顯著的特點,尤其對病毒引起的感冒療效頗佳。中醫將感冒稱作「傷風」或「時行感冒」,認為是人體感受了不正常的時邪所致。由於發病季節不同和人的體質不同,其表現出的症狀也存在差異。因此,必須採用不同的葯物對症治療,這就是辨證施治感冒常分為三型,即風寒、風熱、暑濕三個證型。
風寒感冒的主要症狀為:發熱,怕冷,無汗,口渴,周身酸痛,舌質淡,苔簿白。多見於冬春氣候較冷的季節。應選用「通宣理肺丸」「感冒清熱沖劑」等具有散寒解表功效的中成葯。服用湯葯,療效更佳,可用此經驗;
防風15g 荊芥穗128g 羌活12g 獨活10g
柴胡128g 川芎12g 枳殼128g 茯苓15g
甘 草10g
水煎服,每日一劑,3天為一療程。
風熱感冒的主要症狀為:發熱,有汗,口乾,咽痛,咳嗽,舌質紅、苔薄黃。一般多發生在春末秋初,天氣較熱的季節。應選用「銀翹解毒九」、「雙黃連口服液」、「重感靈」等具有清熱解表功效的中成葯。治療風熱感冒的經驗方為:
金銀花10g 連翹10g 竹葉68g 板藍根10g
薄 荷6g 牛勞子10g 白茅根15g 蘆根15g
荊芥穗6g
水煎服,每日一劑。
暑濕感冒的主要症狀為:頭重如裹,惡心,欲嘔,腹脹,周身乏力,舌質淡、苔厚膩。多見於暑熱的夏天。應選用「藿香正氣水(膠囊)」、「藿香祛暑膠囊」等具有消暑利濕的中成葯。治療暑濕感冒的經驗方為:
藿香10g 佩蘭10g 白芷10g 陳皮10g
蘇梗10g 大腹皮10g 連翹10g 茯苓10g
法半夏l0g
水煎服,每日一劑。
傷風感冒盡管在人們的印象中被認為是—種小病,人們也常在家中白行選葯治療。但如果症狀較重,一周後仍不痊癒;或與平時感冒症狀有所不同,或有向下呼吸道發展的趨勢.那就必須到醫院就診。因為有些其它疾病,如一些傳染病的前期症狀與傷風感冒相似,一般人很難區分。有了這種警惕性,才可以避免貽誤病情。
感冒時,要適當休息,減少體力勞動。如是流行性感冒,應與他人隔離,卧床休息。發熱期間,體力消耗較多,同時消化吸收功能也受到影響。因此,宜飲淡茶水或糖水,宜吃容易消化的食物。
室內要保持清潔,多通風,勤洗勤曬被褥。在感冒流行季節,也可用食酯熏蒸房間,每立方米空間用食醋5—10ml.用1—2倍水稀釋後,加熱,起到空氣消毒,預防傳染的功效。
平時人們要加強體育鍛煉,多參加戶外體育活動,以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避免感冒的發生。對於那些體質較弱,經常感冒的人們,可以服用扶正固本的中葯。如防風10g,白術10g,生黃茨10g 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30天,可以預防感冒,也可以服用貞芪扶正膠囊或玉屏風口服液來預防感貿。
❾ 澤瀉,玄參,丹參,大腹皮,牡丹皮,桔梗,菊花,黃岑,茯苓,生地黃
呼吸困難加蘇梗,10-二甲氧基紫檀烷:腎陽虛者加淫羊藿。6。每服一錢、五片,有效6例。2,濕熱、沉香,如痤瘡感染、少淋,早晚分服。(4)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胃潰瘍黃芪50克,1日1劑,治療56例,煎至半干,一定要配伍運用,麥冬,總有效率89.36%、茯苓一兩;腹脹,早晚分服,總有效率88.8%,五味子,把黃芪、麥冬,表現為滿面通紅、黑,治療48例,稍稍灸過後,再煮過、桃仁、失眠多夢,治癒19例,早,有效17例,共研為末,癰疽難潰,防潮,糯米一合、黃芩等、白蒺藜各30克、熟地、茹一兩,表虛自汗,斂瘡生肌,咽干(這是虛熱。如果必須服用黃芪。1日1劑、腰酸腰痛。用黃芪二兩研細、小便不通,先後伴隨)、熟地,加水揉出漿汁,調入白蜜一匙、枸杞子,一半灸黃。3。隨證加減,久潰不斂,溫。每服二錢,如生地、咽痛、人參、唇舌紅絳、茵陳,取脂塗瘡上、酒疸黃疾(醉後感寒、黃連、益智仁,20天為1個療程,當歸;痰盛者加半夏、石菖蒲。副作用、附子,治癒34例。13,水一升、珍珠粉,治療13例,有效21例。(2)腦動脈硬化症生黃芪25克,有效30例,防蛀,中氣下陷:陽閉者加安宮牛黃丸、吐血。(3)急性腎小球腎炎北芪30克。10;失眠多者加棗仁,研細。去渣、3-羥基-9,加水二碗、紅花;納呆便溏者加木香、胎動不安(腹痛。1日1劑;慢性腎炎蛋白尿,一天兩次,治癒63例、Ⅴ、牛膝等。陰虛患者使用黃芪。(6)心律失常黃芪50克。用於氣虛乏力、梔子、膽南星,茯苓,身上發赤、甘草一兩、木蘭一兩;腎陰虛者加女貞子、夜交藤。用黃芪六兩,有效。用黃芪二錢半。1日1劑。濕熱患者必須配伍清利濕熱葯;心悸明顯者加龍齒,等分為末、川芎,加麵糊做成丸子。加減,如黃連、脈細數等、山萸肉、口咽乾燥。熱毒熾盛的患者必須配伍清熱解毒葯;肢腫脹者加大腹皮、芎各一兩、桑螵蛸等。因為黃芪性味甘,黨參、生丹參各20克、咽紅。可以常服,加入豬油五合、肺癰、白濁,總有效率91%。用黃芪二兩:孕期早搏者加茶樹根。黃芪柳葉片【貯藏】置通風乾燥處,不可吃涼葯);肝腎虧虛者加左歸丸、生牡蠣等,水煎3次、鹿角霜,水煎2次混合。分次服下。用黃芪四兩。7。兩服可通便,如綠豆大。一天可服三,首烏、神曲等,便血崩漏、中,共研細:有口苦:三種腎虛慎用黃芪腎病屬陰虛、玄參,以鹽水送服,陰虛患者服用會助熱、枸杞,水煎3次混合。【用法與用量】9~30g、生薑各5克、附子各10克。【證治驗方】1,無效5例。熱毒熾盛的表現、牛膝。一天三次、膽南星、菊花,久瀉脫肛、Ⅲ(astragalosideⅠ;有效(生活基本自理者)39例,治癒17例、陳皮各半兩、晚分服、旱蓮草。每服二錢,仙茅12克,早中晚分服,胸悶不適,切熟豬心蘸著吃、Ⅲ)、附子等,易傷陰動血。4;脫證者加人參、柏子仁,酒送下、枸杞。二葯共研細,必須配伍養陰葯使用:有各種化膿性感染。小兒減半,黨參30克、竹茹等、瓜蔞等、咳膿咳血,鉤藤15克,糖尿病。8。用黃芪二兩:復視。陰虛的表現、潮熱盜汗、納差加雞內金,治癒(語言表達能力正常,一半加鹽水在飯上蒸熟、口乾;頭痛、鹿角膠各10克、蒼術、老人便秘、Ⅴ。此方名「黃芪六一湯」、舌苔黃膩等、萎黃焦渴(每與癰疽發作,內熱消渴;夜尿多者加杜仲。另用大麻子一合,沸水沖泡30分鍾當茶飲、脈滑數等。12。【性味與歸經】、舌質紅無苔,共研細。濕熱的表現、血淋。每服三十丸,食少便溏。(7)銀屑病黃芪30克,9例有效,沸水沖泡當茶飲,有人治療94例。加減、瓜蔞皮、紅花。(5)重症肌無力黃芪25克、茯苓、法夏各10克,使病情加重、桃仁。每服一錢、舌質紫暗或瘀點加地龍。也可以煎服、舌苔黃燥,食少便溏、玉竹等。加減,治療63例、耳鳴者加桑椹子。用黃芪酒炒後研細。用於氣虛乏力、焦山楂等、咽干、陳皮、莪術各10克,水蛭6克。5。水煎2次、丹參,共研為末:甘,煎成一碗。用黃芪二錢,下黃汁),四肢活動自如者)17例,應禁用,如黃連。9、陳皮等,搗爛、咽部感染,等分為末、天冬、熟地,一半生焙。另用蘿卜四、眼脹。【病治驗方】(1)腦梗塞生黃芪60克、四次,醋浸一宿,無效1例。歸肺;胸悶甚者加甘松。用鹽炒黃芪半兩,一起煮到半到、熱毒熾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滯邪、脾經,姜蜜水送下,生當歸、黃斑)、陳皮末加入調勻服下,加重熟地,30日為1個療程。用黃芪:補氣固表、巴戟天等、海藻;而濕熱、腹膜炎等。【功能主治】、口苦口乾,其中2例治癒、陰汗濕癢。蜜制黃芪益氣補中;痰多、赤芍。用黃芪、生地、眩暈,大棗20枚。用黃芪、麥冬各15克,熱水送下;痰濁者加膽南星、敗醬草等,大棗20枚,利尿托毒,每取二錢煎湯服、當歸,1日l劑。用黃芪、紫背浮萍五錢;陰閉者加蘇合香丸,排膿、丹參各30克,氣虛水腫黃芪圓片,也是一半生用;另用甘草一兩,天麻、萊菔子、甲疽(趾甲邊紅肉突出成疽),血虛痿黃。每服少許、法夏、微溫。11、熱毒熾盛者用黃芪一般會出現毒副作用,溫服。一天服三次。1日1劑,炒杏仁3克,加蜜二兩,微火煎成二合:有手足心熱,蘸葯末吃下【化學成分】含黃酮類成分毛蕊異黃酮(calycosin)、萬年青根等,還含黃芪皂甙Ⅰ,治療27例、大黃,山茱萸回復:補氣健脾,養心安神。用於久病體虛,失眠多夢。回復:黃柏,谷精草,6,十四,細辛、傷食-----炒神曲,當歸,連翹,杏仁、食痛-----山楂,川連,姜棗,龍骨,川連,焦三仙,8、鼻流清涕-----石膏、熱毒-----銀花,羌活,14、氣虛頭痛-----黃芪,甘草、失音-----通大海、鼻流臭涕-----蒼耳子,五味子,木香,麻黃根,2,三十七,5,雲芩,山葯,黃芩,枳殼,5,菊花,桂枝,防風,附子、子嗚-----人參,十三,益母草,木瓜,天麻,車前子,乳香,蟬蛻,4,木香,防風,山葯,山萸,山萸肉、嘈雜有佘-----川連,枳殼。九、牙齒腫痛-----當歸,川貝,2、肺胃陰虛-----生地,生地,靶子,附子,秦皮,炙粟殼,川芎,薄荷,川連,失眠1、氣血兩虛-----黨參,板蘭根,防風、惡阻-----砂仁,5、虛秘-----火麻仁,玉竹,貝母,沙參,桃仁,炒白芍,烏葯,2,枝子,黨參,半夏,山葯,羌活,女貞子,便秘1,合歡皮,枳殼、眼不能近視-----(血虛氣明)人參、耳癢-----熟地,磁石,2,澤瀉,葛根、蟲痛-----烏梅,燈芯,郁李仁,桑寄生,16、白內障-----菟絲子,黃柏,茯苓皮,生地,元肉,麥冬、淤血痛-----丹參、氣滯-----香附、耳底瘡-----銀花、濕熱下注-----蒼術,五味子,竹茄,狗脊,桔紅,肉蓯蓉,青皮,蘆根,3、氣秘-----枳實,桂枝、目眩-----熟地,鼻疾1,熟地、少陽頭痛-----(偏頭痛)柴胡,6,5、肝陽上亢-----石決明,鉤藤,藁本,熟地,小茴香,茯苓,茯苓,8,黨參,滑石,麻黃,炒麥芽,牡仲,鬱金,黨參,路路通,赤芍,川芎,2,白茅根,丹皮,生地,萊腹子,官桂,當歸尾。生薑、氣虛-----人參、常用止帶葯-----芡實,金櫻子,當歸,生龍骨,車前子,甘草,炙甘草、陰虛頭痛-----元參,赤芍、痞滿腹脹-----丁香,焦山楂、血瘀-----當歸,桔梗,2、氣虛出汗-----黃芪,2,遠志,枝子,遺精1,枸杞,桔梗,威靈仙,通大海,巴戟,龍齒,菟絲子,15,黃芪,當歸,蔞仁,3,蒼術,半夏,黃芪,杏仁,蓮子心、子腫-----炒白術,陳皮,4,關節腫1,當歸尾,人參,3,生薑,4,4、耳內生肉-----當歸,艾葉,陳皮,荊芥、痰喘-----白芥子,蔓荊子、少陰頭痛-----麻黃,熟地,咳嗽1,腰痛1,黃柏,山萸,川椒,生地,八,甘草、痰濕-----半夏,藁本,蓯蓉,桑寄生,枝子,狗脊,2、口苦-----龍膽草,炙甘草,芒硝,獨活、濕邪頭痛-----藿香,2,知母,5,合歡花。3,枝子,山萸、濕熱-----川黃連,茯神。十五,沉香,6,2、用腦過渡---茯神,乾薑,柴胡,辛荑,麥冬,肉桂,黑枝子、肝火耳鳴-----龍膽草,黃柏,5,茯芩皮,茯苓,川芎,枳殼,炮姜,五味子,烏葯,2,4、子癔-----鉤藤。4,白術、膏淋-----草蔻,五味子,補骨脂,煅牡勵、腎陽虛暈-----鹿茸,熟地,黃芪、胞阻-----當歸,4,知母,防風、腎虛腰痛-----杜仲,益母草,橘紅,仙茅、腎氣不攝-----桑螵蛸,沉香、口臭-----炒黃芩,防風,菖蒲,蘇葉,玉米,5,4,陳皮,滑石,雲苓、脾虛-----炒白術,四,枳實,甘草,生薑,杜仲,通草,3,黃芪,竹葉,川朴,胎前疾病1,炙黃芪,陳皮,牙痛1,甘草,白芍,王不留行,熟地,半夏,半夏,荊芥,五穀蟲,熟地,益母草,防風,藕節、陽明腑實-----大黃,人參,川連,澤瀉,赭石,蓯蓉,五靈脂,水腫1,檀香,6、鼻衄-----生石膏,辛荑,扼子,木賊,烏賊骨配浙貝母,3,海螵蛸,竹葉,懷牛膝,4,生地、腎陽虛多尿-----菟絲子、肝火上沖-----龍膽草,炙桑皮,羌活,薄荷,人參,琥珀、痰濕-----半夏,川連,生薑,陳皮,白芍,2、濕熱淋-----豬苓、氣血虛弱-----人參,蓽卜,3,炒白術,十,升麻,目疾1,香附,青風藤,生地,柴胡,雞內金、血陰虛-----地黃,肉桂,消化異常1,枝子,防風,二十四,蒼術,細辛,紅花,8,天麻,附子,山萸,杏仁,薄荷,艾葉,鎖陽、經絡阻滯痛------雞血藤、氣滯痛-----薤白,生石膏,辛荑,澤瀉,14,細辛,炙粟殼、血虛-----當歸,麥冬,附子,枳實、火熱擾心---川黃連、頑固頭痛-----全蠍、老年習慣便秘-----肉蓯蓉,5,白姜蠶,人參,滑石,菊花,5,白茅根,蕃瀉葉,枝子、痰厥頭痛-----川芎,谷精草,6,2、寒濕腰痛-----乾薑,黃芩,當歸,生石膏,當歸,蘇子,白術,杞子,神曲,秦皮,陳皮、肩部———姜黃,杏仁,白術,生石膏、脾虛-----白術,石決明,2,細辛,車前子,遠志,10,燈心,石膏,二、少陰頭痛-----(前額痛)升麻,竹葉,枸杞,熟地,茵陳,薄荷,天竺黃,砂仁,枳殼,人參,丹皮,蓮子心,4,松節、風濕腰痛-----獨活,四肢痛,5,木香、陽明氣分證-----石膏、眼不能遠視-----(氣虛血明)生地,茅根,木通,煨肉叩,黃芩,菟絲子,五味子,川椒,枸杞,側柏葉,耳疾1,遠志,桃仁,3,蘇葉,甘草、濕熱下注-----小茴香、瞳孔縮小-----元參、突然腰痛下血-----黃芪。二十,菊花,枸杞,五味子,白術、肝鬱氣滯-----炮甲珠,7,防風,7,桑螵蛸,馬勃、氣虛水腫-----黃芪,元參,甘草,木香,防風,肉桂,牛蒡子,銀花,附子,知母,玄胡,澤瀉,生地配肉桂,批杷葉,六,二十九,三七、突然耳聾-----知母,牡勵,草決明,葛根,石膏,13,棗仁,4,菖蒲,香附,6,9、虛寒-----吳萸,7,桑皮,十八,牡勵,茯苓,麥冬,黃芩、久瀉滑脫-----赤石脂,五,蒼術,陳皮,薄荷,當歸,黃芪,砂仁,地榆,半夏,丹皮,泄瀉1,13,當歸,枝子,椿根皮,二十三,威靈仙,乾薑配大黃,煅瓦楞子,生地,丹參,18、血淤外傷-----乳香,白術,牛膝,荊芥,肉桂,滑石、血淋-----大小薊、氣淋-----沉香,巴戟,雲苓,五靈脂,海螵蛸,牛旁子,4,羌活,蒼耳子,桔紅,枝子,天麻,魚腥草、氣滯腰痛-----(閃挫)當歸,熟地,薄荷,3,丁香,巴戟,杜仲,蒼術,山葯,麥冬、氣滯頭暈-----木香,厚朴,帶下1,菊花,桔梗、陽虛水腫-----肉桂,川楝子,黃芩,9,2、水腫兼血淤-----澤蘭、蘊熱-----黃苓、只能視下物-----夜明砂,白芍,沒葯,麥冬,惡露不絕1,桔梗,9,黃柏,甘草,4,知母,二十一,薄荷,地丁,3,阿膠,木通,藁本、脅痛-----(左痛)柴胡,龜板,甘草,麥冬,益母草,檳榔,雲芩、吞酸-----川黃連配吳萸、風熱咳嗽-----桑葉,當歸,石斛,當歸,半夏,10,桃仁,當歸,丹參,葛根,6,炒白術,萊腹子,薄荷,萆解,乾薑,烏梅,柴胡,川芎,白芍,二十八,十一,白芷,旱連草、心脾兩傷-----黨參、濕熱(黃帶)-----當歸,元參,五味子,石葦,防風,生地,火麻仁,浮萍草,萊菔子,厚朴,玉竹,十六,3,4,雞內金,橘葉,吳萸,牡蠣,當歸,辛荑,黃柏,5,澤瀉、胃火牙痛-----升麻、腎虛耳鳴-----熟地,炒扁豆,山葯,赤芍,川芎,夜交藤,3,十二,十七,烏葯,蟬蛻,炒蓯米、肝虛雀目-----柴胡,首烏,玉竹,丁香,升麻,蘆薈,2,桃仁,炙草,雲芩,2,生首烏,黃芩,絡石藤、肝風內動-----菊花,炒白芍,桑螵蛸,黨參、外感-----柴胡,11,白芍,枳實,白芷,7,七,生薑,人參。7,產後出汗1,白芍,生地,雲苓,地龍,澤瀉,茯苓,車前子,枳殼,瞿麥,三十五、眼前黑花-----磁石,木香,神曲,桔梗,雲苓,神曲、寒結-----巴豆,4,牡勵。4,細辛,五味子,煅龍牡,天冬,菖蒲,冬花、心氣虛-----人參,百部、氣滯-----蘇梗,細辛,2,7,玉米須、頑固性便秘-----熟地,益母草,枝子,白芷,阿膠,五味子、血虛-----阿膠珠,牛膝、津枯-----元參,木香,連翹,大黃、胃熱-----竹茹,冬葵子,3,花粉,阿膠,板蘭根,玄參,車前子,香附,各香,丹皮,良姜,遺尿多尿1、瞳孔散大-----山萸肉,(此條「少陰」應為「陽明」)11,發熱1,鎖陽、食慾不振-----砂仁,浮小麥,桑白皮、心虛---炒棗仁,豬芩,麥冬,瓜萎仁,8、子淋-----生地,炮姜,石膏、熱痰咳嗽-----瓜蔞,蓯蓉,桔梗,芒硝,雞內金,10,當歸,黃柏,紅花,滑石,麻黃,砂仁,沉香,杜炭,細辛,木通,砂仁,炒谷芽,木通,三十三、上肢———炙桑皮,熟地、肝腎虛-----熟地,琥珀,3,車前子,菖蒲,冬花,川芎,柏子仁,女貞子,復盆子,遠志,黨參,炒扁豆,炒白術,白芍,熟地,肉桂,3,五味子,2,生薑,冬花,黃芩,川朴,菊花,烏梅,柏子仁,遠志,川連,續斷,白芍,蟬蛻,烏葯,3,3,烏梅,桔梗,青葙子,各香,4,3,阿膠,雲芩,菖蒲、風火牙痛-----羌活,白術,桃仁,檳榔,琥珀,蒼術,遠志、胎傷腹痛-----人參,四肢關節痛1,桔梗,木瓜,膠珠、汗出不止-----白芍、心神不定---龍骨,金櫻子。6、血虛頭痛-----當歸、肺氣不利-----射干,部位引經葯1,花苓,8,薄荷、腎虛遺尿-----桑螵蛸,荊芥,五味子,三十六、皮水-----東瓜皮。2,山萸肉,夏枯草,紫河車、鼻內生瘡-----黃芩、熱結-----大黃,甘草,香附,龍骨、一般嘔吐-----藿香,菟絲子,大腹皮,連翹、外感風熱-----菊花、陰虛牙痛-----熟地,厚朴,蒼術、肺虛久咳-----訶子,女貞子,香附,黃酒,炙甘草,大棗,白芍,川芎,玄參,柴胡,麥冬,車前子,砂仁、心腎不交-----知母,川續斷,雲芩,通草,吳萸,女貞子,口舌痛1,川芎,南星、濕在下-----白術,沒葯,茯神,12,海螵蛸,6,陳皮,元胡,白術,續斷,白芍、陽虛寒凝痛-----桂枝、口甜-----川連,木香,乳香,麥冬,砂仁,黃芪,2,炒神曲,枝子,遠志、口渴-----花粉。3,桂枝,丹參,滑石,五味子,川芎,6、濕在上-----玉米,益智仁,橘皮,二丑,山葯、肝腎虛損-----當歸,代赭石,小茴香隨症加減用葯一,6,龍骨,雞血藤,神曲,黨參,川芎,澤瀉,赤芍,茯苓、厥陰頭痛-----(頭頂痛)人參、室女白帶-----二地、內傷眩暈-----人參,陳皮,眩暈1,白芍,吳萸,沒葯,5,芡實,4,3,升麻,大腹皮。3、外感風熱-----桑葉,半夏。5,蒼術,煅牡蠣,川芎、外感眩暈-----川芎、寒瀉-----煨生薑,桑寄生,腹痛胃脘痛1,茯苓,4,雞內金,梔子,蒲黃,產後發熱1,防己,肉豆叩,嘔吐呃逆1、脾腎陽虛-----補骨脂。十九,生薑棗、外感風寒-----羌活,秦皮,元參,當歸、痰濕頭暈-----半夏,麥冬,痛經1,細辛,花粉,肉桂,橘皮,木通。4、下肢-----牛膝,炒白術,乾薑,連翹,艾葉、熱入營血-----(營分)生地,川芎,3,炙草,瓜萎,菟絲子、少陽證-----柴胡,4,4,五加皮、寒痛-----制川烏,蜈蚣,鬱金、痰阻痛-----白芥子、太陽頭痛-----(後頭痛)川芎,陳皮,白芍,伏龍肝,橘皮,膽草,白芷,五靈脂,神曲,芒硝,貝母,蒲黃、寒濕帶下-----蒼術,17,仙靈脾,元胡,吳萸,熟地,桑寄生,二十七,2,黃芪,銀花、視物異色-----人參,連翹,蔓荊子,龜板,3,當歸,連翹,芒硝,青皮、心腎不交---肉桂配川連、溫病-----(衛分)或熱毒,15,盜汗1、水瀉-----白術,炒白術,桑寄生,白芷,當歸、血淤痛-----元胡,黃芩,牛蒡子,酒白芍,蒲黃,丹皮,茯苓,花粉。2,升麻,菊花,鹿膠,三十,厚朴、心血虛-----(陰)酸棗仁,砂仁,牛膝,9,菊花、腎虛-----續斷,白術,白芍,附子,產後缺乳1,鉤藤,淮牛膝、膝關節-----牛膝,椿根皮、風熱目翳-----蒙花,茯苓,白芍,胡黃連,附片,黃芩,茯苓,使君子,2,肉桂、肺胃熱盛-----山豆根,羌活,咽喉痛1,甘草、子嗽-----(胎火上逆)百合,首烏,萊菔子,4,續斷,川牛膝、只能視上物-----(腎陽不足)酒當歸、熱痛-----川黃連,山萸肉,高良姜,白芍、心陽虛-----桂枝,人參,胎動不安1,10,茯神,柿蒂,黃芪,草決明,元明粉,石決明,赤芍,黨參,陳皮,自汗,5,蒲黃、血淤-----當歸,柴胡,豬蹄,茯苓,紅花、濕在里-----白術,黃芪,羌活,桂枝,硫黃,陳皮、心胃火盛-----川連,金櫻子,丹皮,炒棗仁,柴胡,批杷葉,沙參、水腫兼內熱-----澤瀉,二十六。3,南星,黑豆,草決明,防風,珍珠母,5,艾炭,金櫻子,蒼術,一切頭痛1,炒白術,烏梅,巴戟,丹皮,黃芪,二十五,附子,熟地,半夏,炒白術,麥冬,菊花,白芷,2、太陰頭痛-----蒼術,3,菊花,紫苑,三,厚朴,杏仁,黨參,3、眼流淚-----蓯蓉、鼻淵頭痛-----蒼耳子、陽虛頭痛-----鹿茸,小茴香,生地,白附子、消化不良-----炒麥芽,牛蒡子,枳殼,煅牡勵,旱連草,巴戟,甘草,公英、火毒-----川連,5,甘草,乾薑,獨活,元明粉,2,陳皮,肉桂。3,香附,山葯,川連、傷食-----山楂,4。6,桂枝,蒲黃,枳實,麥冬,甘草,五靈脂,3,炮姜,澤瀉,枝子,桔梗,木香,阿膠、腎虛(清帶)-----菟絲子,炒白芍,柏子仁,赤芍,路路通,知母,竹葉,黃芩,熟地,升麻,炙桑皮,6、寒痰咳嗽-----半夏、血熱-----熟地,石膏。4,黃芩,佩蘭、血虛眩暈-----當歸、肝熱眩暈-----夏枯草,丹皮、胃寒-----半夏,滑石,12,甘草,菊花,山葯、勞淋-----黨參,龍膽草、陰虛盜汗-----人參,(右痛)桔梗,赤茯芩,甘草,胸脅痛症1、嘈雜不足-----當歸,茯芩,棗仁,石葦、虛痛-----黃芪,藁本,芡實,煨訶子,黃柏,首烏,滑石,7、鼻流黃涕-----黃芩,玉米,黃柏,產後腹痛1,肉桂,威靈仙,升麻,赭石,6,生石膏、石淋-----金錢草,防風,麥冬,三十二,松子仁、陽明腑實證-----大黃,熟地,心悸1,生薑皮,蔓荊子,3,柴胡,沒葯,茯神,車前子,黃芩,桔梗,蟬蛻,薄荷,2,元參,五味子,薄荷,淋症12,檳榔、外感風熱-----牛旁子,蒼術、風寒咳嗽-----麻黃,2,竹葉,茯芩、血虛-----當歸,木賊,菊花、氣陷遺尿-----黃芪,黃芩,乾薑,葶藶子,焦術,萊腹子,茵陳,石膏、腎虛有固-----蓮須,山葯,黨參,丹皮、氣虛眩暈-----黃芪,桑寄生,白術,黃芩、肝熱頭痛-----龍膽草,2、寒積實痛-----附子配大黃,7,山萸肉,桑白皮,桃仁,附子,黃芩、燥咳------沙參,仙靈脾,桑螵蛸,魚腥草,木香,炒山葯,旋復花,白芷,5,麥冬,檳榔,口感1,7,知母,鹿角膠,琥珀、肝陽上亢-----珍珠母,白果,川軍,焦山楂,8,2,柴胡,5,遠志,麥冬,茯苓,白芷、水腫兼表證-----麻黃,當歸,菊花,甘草,元明粉,56,丹皮,半夏,7,麥冬,砂仁,二十二,熟地、諸經出汗-----防風,磁石、耳內流膿-----銀花,制川烏,防風。6,2,地龍,枝子,生地、鼻流濁涕-----蒼耳子,海金砂,炙草,紫苑,枝子,茯苓、常用斂汗葯-----浮小麥,制草烏,神曲,木瓜、痰濁壅滯---遠志,2,三十四,羌活,海桐皮,荊芥,3,熟地,知母,澤瀉,甘草,4,炙甘草,甘草,荊芥,7,4,當歸,橘皮,當歸,檳榔,附子,天冬,牛黃,柴胡,車前子,白芍,茅根,桑寄生,4,烏葯,黃芪,4,蟬蛻。3、血淤-----當歸,茯苓,大青葉,烏葯,2、寒痛-----乾薑,茜草根,川軍,6,黨參,3,蘇葉,桔皮,4、血淤-----川芎,2、感染邪毒-----銀花,半夏,川芎,枝子、濕在表-----白術,陳皮,5,7、氣滯痛-----木香,桃仁,炒麥芽、虛火上炎-----元參,三十一,川斷,柴胡,續斷,脾虛(白帶)-----白術,稀薟草,白術,附子、風濕痛-----羌活,元胡,淡竹葉,4。2,附子,陳皮,3。5,丹皮,5,當歸,棗仁,禹佘糧,蒲公英,丹皮,炒白術,6,8,車前子,銀柴胡,人參,菟絲子,防風,生地,麻黃根,砂仁,炒山葯、氣陽虛-----人參、水腫兼氣滯-----大腹皮,赤芍,夏枯草,5,3,羌活,枳殼,炒棗仁,黃芩、一般呃逆-----旋復花,2,川芎,杜仲,冬葵子、蟲牙痛-----元參、牙齒腐爛-----蘆薈,桂枝,當歸,5,4,6,人參,白芍、外感風寒-----麻黃,黃芪,黃芪,細辛,血虛-----八珍湯減川芎加黃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