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超寫實玫瑰

超寫實玫瑰

發布時間: 2022-03-09 18:28:43

A. 超現實主義大師作品被描述成一個充滿兒童般天趣的世界

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馬加拉,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不朽的地位。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 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位畫家之首。對於作品,畢加索說:「我的每一幅畫中都裝有我的血,這就是我的畫的含義。」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賣價的畫作裡面,畢加索的作品就占據4幅。 畢加索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也許是對人世無常的敏感與早熟,加上家境不佳,畢加索早期的作品風格充滿了早熟的憂郁。早期畫近似表現派的主題;在求學期間,畢加索努力地研習學院派的技巧和傳統的主題,而產生了象《第一次聖餐式》這樣以宗教題材為描繪對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調,與羅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會的題材,也是畢加索早年學習的對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畫作中,總看到用羅特列克手法經營著浮動的聲光魅影,曖昧地流動著款款哀傷。畢加索十四歲那年與父母移居巴塞羅那,見識了當地的新藝術與思想,然而正當他躍躍欲試之際,卻碰上當時西班牙殖民地戰爭失利,政治激烈的變動導致人民一幕幕悲慘的景象;身為重鎮的巴塞羅那更是首當其沖。也許是這種興奮與絕望的雙重刺激,使得畢加索潛意識里孕育著藍色時期的憂郁動力。 遷至巴黎的畢加索,既落泊又貧窮,住進了一處怪異而破舊的住所「洗衣船」,這里當時是一些流浪藝術家的聚會所。也正是在此時,芳華十七的奧麗薇在一個飄雨的日子,翩然走進了畢加索的生命中。於是愛情的滋潤與甜美軟化了他這顆本已對生命固執頹喪的心靈,筆下沉淪痛苦的藍色,也開始有了跳躍的情緒。細細緩緩地燃燒掉舊有的悲傷,此時整個畫風膨脹著幸福的溫存與情感歸屬的喜悅。 玫瑰紅時期的作品,人物表情雖依然冷漠,卻已注重和諧的美感與細微人性的關注。整體除了色彩的豐富性外,已由先前藍色時期那種無望的深淵中抽離。摒棄先前貧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徵,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生百態充滿興趣、關注及信心。在《穿襯衣的女子》中,一襲若隱若現的薄紗襯衣,輕柔地勾勒著自黑暗中涌現的侗體,堅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輕女子的傲慢與自信。鬼魅般地流動著纖細隱約的美感。整體氣氛的傳達幽柔細致,使得神秘的軀體在氤氳中垂憐著病態美;拼貼藝術形成的主因,源於畢加索急欲突破空間的限制,而神來一筆的產物。實際上拼貼並非首創於畢加索,在19世紀的民俗工藝中就已經存在,但卻是畢加索將之引至畫面上,而脫離工藝的地位。首張拼貼作品《藤椅上的靜物》與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貼手法實現立體主義的最佳詮釋。 後期畫注目於原始藝術,簡化形象。1915-1920年,畫風一度轉入寫實。1930年又明顯的傾向於超現實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畢加索作油畫《格爾尼卡》抗議德、意法西斯對西班牙北部小鎮格爾尼卡進行狂轟濫炸。這幅畫是畢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手法相結合的抽象畫,劇烈變形、扭曲和誇張的筆觸以及幾何彩塊堆積、造型抽象,表現了痛苦、受難和獸性,表達了畢加索多種復雜的情感。晚期製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畫和陶器等,亦有傑出的成就。畢加索從十九世紀末從事藝術活動,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畢加索是整個二十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現代派畫家。畢加索的作品對現代西方藝術流派有著很大的影響。 畢加索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選為自己的風格。他的才能在於,他的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他有過登峰造極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論是陶瓷、版畫、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戲。在他一生中,從來沒有特定的老師,也沒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紀活躍的畫家,沒有一個人能將畢加索打開的前進道路完全迂迴而進。 他靜靜地離去,走完了九十三歲的漫長生涯,如願以償地度過了一生。 畢加索藝術活動年表 1900年至1903年藍色時期由1900年起畢加索一直往來於西班牙及巴黎之間。1904年在巴黎定居,住在著名的「洗衣坊」。在巴黎,他結交了馬克斯雅各布、范唐吉、隆爾蒙、阿波里耐和拉平阿吉爾的東主的女兒馬德萊娜,他為馬德萊娜繪了幾幅肖像。其時他的作品仍受到在巴塞羅那大行其道的象徵主義影響。 畢加索當時的生活條件很差,又受到德加、雅西爾與土魯斯.勞特累克畫風的影響,加上在西班牙受教育時染上的西班牙式的憂傷主義,這時期的作品彌漫著一片陰沉的藍郁。 1904年至 1906年粉紅時期 1906年畢加索結識了馬蒂斯。其後又認識了德蘭和布拉克,與費爾南德奧利維耶在蒙馬特同住。其時他的經濟已好轉,生活比前愉快,畫作用色變為輕快的粉紅;繪畫對象亦由藍色時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婦女轉向街頭藝人、雜耍藝人及風華正茂的女孩。 1906年至1910年非洲時期 1906年畢加索從德蘭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啟發,直至年底,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響,此即為畢加索的非洲時期。他筆下的人體健碩而深沉,這種特徵,在1907年的《阿威農的姑娘》中顯露無遺,由不同組件組成的人體可從幾個角度來觀看,揭示畢加索的立體主義時期的來臨。然而,整個時期仍有受塞尚影響的痕跡。 1910年至1914年分析立體主義畢加索大部分的藝術家朋友都由蒙馬特遷到蒙帕納塞,他亦隨他們遷居。其時的立體主義體驗達到巔峰。雅克比斯這樣評論他:「作品由素描建構,色與調弱化到最起碼的灰色與淺暗橘黃色;形體是幾何圖形化與綜合而成的,造成跡近壓抑其可辨認身份的效果,闖出桎梏,最終與形體剝離。」仿如從一面棱鏡的焦點去看一個單一影象的多元角度。生活本來就是如此,然而畢加索把它延伸到肖像上。他與布拉克製作出第一批拼貼畫。 1914年綜合立體主義 1914年,戰爭使立體主義畫家分道揚鑣,各奔前程。畢加索重拾自由與個人在色彩上的品味,還有那旺盛的精力。無論從風格與繪畫的對象上,他的「立體印象派」創作變得更加自由。縱觀他的所有作品,他並未把自己局限於立體主義,而是繼續從各方面探索。例如,1915至1916年的作品是自然主義的;1917年的卻是現實主義。 1917年至20年代新古典時期 畢加索居於義大利,剛為迪亞希列夫執導的俄羅斯芭蕾舞劇《遊行》設計背景與服裝,其時邂逅了芭蕾舞演員奧爾加科赫洛娃。1918年他與科赫洛娃結婚,婚後誕下一子。這段較安逸生活正值畢加索創作生涯的新古典時期,1921年與1926年他繼續製作立體主義作品,1923年的作品卻走現實主義路線。 1925年至1932年,畢加索進入超現實主義時期。1933年至1934年逗留西班牙期間,牛首人身怪作品出現。在大奧古斯丁路的新工作坊內,畢加索創作了大型製作《格爾尼卡》,其間做了許多籌備製作工作。 1945年他在瓦洛里斯繪畫了一系列的靜物畫,並創作陶瓷。他的兒子克洛德於1947年出生,1949年再誕下女兒帕洛瑪。他的作品中除了顯示這種簡單家庭生活的快樂之外,還表達了他對政治的承擔:1944年繪制《骸骨的藏室》,1947年有《為了法國而的西班牙人》。他繼續繪畫靜物、風景、肖像……1950年,庫爾貝的《塞納河邊的女人》啟動了他的圍繞名家大師作品的變奏創作。 1959年之前他居於康城,他在康城為德拉克魯的《阿爾及爾的女人》與貝拉斯克斯的《宮女》埋頭作畫,同時繼續《畫室》的後續工作。他先搬到沃韋納蓋斯,然後在木甘附近的娜特丹德米城堡定居,繼續他的變奏系列創作。由1960年到1972年,他孜孜不倦地工作。僅在這13年內,在目錄中記載的作品已超過千件,種類分別有版畫、素描和油畫等。畢加索於1973年逝世,終年92歲。 畢加索的作品,無論質還是量,都是驚人的,約達六萬件之數。這位天才橫溢的藝術家「在極其漫長的創作活動的每一刻,似乎想做的都讓他准確無誤地作到了。為何有此能耐?他自己都不能解答。結果是十八般武藝,他樣樣皆能。」

B. 有誰知道哪些中國作家受到了菲利普·蘇波的影響

菲利普·蘇波(Philippe Soupault),是超現實主義詩歌的創始人之一。他是在阿波利奈爾的提攜下走上文壇的,阿波利奈爾幫他發表了處女作,並把他推薦給布勒東,後來他又遇到了阿拉貢,於是這幾個人扯起了超現實主義的旗幟,在文壇上大鬧了一番。他與布勒東合作的《磁場》是超現實主義理論的首次實踐,在當時影響極大。此後,他又單獨寫了《水族館》和《風中玫瑰》等,這些都是典型的超現實主義作品,不講邏輯,也無情可抒,只機械而「自動」地記錄潛意識的活動,如同夢囈,令人不得而解。
蘇波的思想復雜而矛盾,他曾宣稱世上沒有文學,卻又創辦了一個名叫《文學》的雜志;他大肆宣揚超現實主義,卻又說他之所以寫宣言發聲明是因為無話可說;他狂熱地參加超現實主義運動,卻又不願意因此而犧牲某些友誼,毀滅心中的某些偶像,他對英俄的一些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作家一直懷有崇高的敬意。所以,妥協性和折衷主義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他所主持的幾個刊物如《新寫作》和《歐洲雜志》上。1922年,他退出文壇上的論爭,開始外出作長途旅行,回來後作《我們去西方》一書。這本旅行詩集雖然有記實因素,但仍帶有強烈的超現實主義色彩。直到1929年他正式宣布與超現實主義決裂後,其作品的題材和風格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開始在詩中用抒情的筆調表現愛情的痛苦和歡樂,揭示人類面對死亡和衰老所產生的種種神秘的憂慮,詩中出現了一種廣闊感和莊重感。
蘇波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暴露了法國當權者的怯懦、自私和虛偽,給整個法國蒙上了一層死亡和失望的陰影,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蘇波參加超現實主義運動,以發泄自己內心的愁悶和憤怒,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的動亂和慘景以及他當記者所接觸到的嚴酷事實則使他意識到詩歌和小說的局限,於是,他以後更多是寫論文、專著、報道乃至名人傳記。他的一生並非如某些論家所說,荒廢在政治動盪和文學動亂之中,而應該說,作為一個思想深刻、思維活躍的作家,蘇波一直在關注和參與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所發生的一切變革。

C. 紋個玫瑰花多少錢

不超過200

D. 第一次約會送女孩的禮物,女生最喜歡什麼禮物

普遍的就是送花啦,但是也可以選擇些有意思的禮物。主要看女孩子喜歡什麼

E. 超現實主義簡介、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一、簡介

超現實主義是一種現代西方文藝流派。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盛行於歐洲,在視覺藝術領域中其影響最為深遠。

致力於探索人類的潛意識心理,主張突破合乎邏輯與實際的現實觀,徹底放棄以邏輯和有序經驗記憶為基礎的現實形象,將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及夢的經驗相融合展現人類深層心理中的形象世界。

認為,現實世界受理性的控制,人的許多本能和慾望受到壓抑,能夠真正展示人心理真實和本來面目的是現實之外那絕對而超然的彼岸世界,即超現實的世界,這就是人的深層心理或夢境。

打破理性與意識的樊籬,追求原始沖動和意念的自由釋放,將文藝創作視為純個人的自發心理過程,這些都是其基本特點。

二、代表人

1、安德烈·布勒東

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1896–1966年),法國詩人和評論家,超現實主義創始人之一。他和其他超現實主義者追求自由想像,擺脫傳統美學的束縛,將夢幻和沖動引入日常生活,以創造一種新的現實。

安德烈·布勒東出生在法國的丹什布雷市(Tinchebray)。就讀於巴黎大學醫學院,其間接觸到弗洛伊德的著作。弗洛伊德關於潛意識的概念對布勒東的作品有重要的影響。

2、讓·尼古拉·阿蒂爾·蘭波

讓·尼古拉·阿蒂爾·蘭波(法語: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1854年10月20日——1891年11月10日),或譯阿爾圖爾·蘭波、韓波、林包德,19世紀法國著名詩人,早期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超現實主義詩歌的鼻祖。

3、路易·阿拉貢

法國詩人、作家、政治活動家。年輕時學醫。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陸軍醫院服役。1920年棄醫從文,成為超現實主義派作家。

1930年訪蘇歸來後成為共產黨人,在文學創作上轉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後成為共產黨文藝周刊《法蘭西文藝報》的主編。

著有詩歌《斷腸集》、《法蘭西的曉角》,長篇小說《現實世界》(4卷)、《共產黨人》(6卷)、《受難周》等。作品中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

4、保爾·艾呂雅

保爾·艾呂雅(1895——1952年),法國當代傑出詩人。一生寫詩和戰斗,參加達達運動和超現實主義運動,以及反法西斯斗爭。

出版詩集數十種,主要有《痛苦的都城》、《不死之死》、《公共的玫瑰》、《豐採的眼睛》、《詩與真》、《鳳凰》、《為了在這里生活》、《獸與人,人與獸》、《當前的生活》、《天然的流水》、《和平詠》等。

三、代表作

1、《記憶的永恆》

《記憶的永恆》是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薩爾瓦多·達利於1931年創作的布面油畫,現藏於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

《記憶的永恆》以袖珍面的技法,描繪了一個死寂般寧靜的曠野。平靜如鏡的海、一馬平川的沙灘、荒涼的海岸,以及一個不可能在這個環境中出現的方形台座、一塊板、一棵樹。

面面突出表現了像軟餅似的三塊鍾表和一塊沒有變形的紅色鍾表,上面爬滿了黑色螞蟻,方台上一塊軟表上還歇著一隻蒼蠅。

2、《內戰的預兆》

西班牙畫家薩爾瓦多·達利作於1936年的油畫作品,是畫家的代表作之一。畫家運用細膩的筆法畫出了被肢解的人體,用人體貫連構成框架式的結構充滿畫面,用藍天白雲作背景,表明這一罪行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的。

畫家以此象徵戰爭的恐怖和血腥,就像一場血肉橫飛、屍骨四迸、令人毛骨悚然的惡夢。

3、《娜嘉》

安德烈·布勒東創作的小伙,全書撲朔迷離,充滿偶然、隨機、巧合和夢境,作者的主觀思想交叉出現在事件的客觀敘述過程中,圖像與文字交相輝映,成為超現實主義的名篇,極大影響了西方20世紀的文學與藝術流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超現實主義

F. 菲利普·蘇波的作品年表

菲利普·蘇波(Philippe Soupault),是超現實主義詩歌的創始人之一。他是在阿波利奈爾的提攜下走上文壇的,阿波利奈爾幫他發表了處女作,並把他推薦給布勒東,後來他又遇到了阿拉貢,於是這幾個人扯起了超現實主義的旗幟,在文壇上大鬧了一番。他與布勒東合作的《磁場》是超現實主義理論的首次實踐,在當時影響極大。此後,他又單獨寫了《水族館》和《風中玫瑰》等,這些都是典型的超現實主義作品,不講邏輯,也無情可抒,只機械而「自動」地記錄潛意識的活動,如同夢囈,令人不得而解。
蘇波的思想復雜而矛盾,他曾宣稱世上沒有文學,卻又創辦了一個名叫《文學》的雜志;他大肆宣揚超現實主義,卻又說他之所以寫宣言發聲明是因為無話可說;他狂熱地參加超現實主義運動,卻又不願意因此而犧牲某些友誼,毀滅心中的某些偶像,他對英俄的一些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作家一直懷有崇高的敬意。所以,妥協性和折衷主義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他所主持的幾個刊物如《新寫作》和《歐洲雜志》上。1922年,他退出文壇上的論爭,開始外出作長途旅行,回來後作《我們去西方》一書。這本旅行詩集雖然有記實因素,但仍帶有強烈的超現實主義色彩。直到1929年他正式宣布與超現實主義決裂後,其作品的題材和風格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開始在詩中用抒情的筆調表現愛情的痛苦和歡樂,揭示人類面對死亡和衰老所產生的種種神秘的憂慮,詩中出現了一種廣闊感和莊重感。
蘇波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暴露了法國當權者的怯懦、自私和虛偽,給整個法國蒙上了一層死亡和失望的陰影,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蘇波參加超現實主義運動,以發泄自己內心的愁悶和憤怒,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的動亂和慘景以及他當記者所接觸到的嚴酷事實則使他意識到詩歌和小說的局限,於是,他以後更多是寫論文、專著、報道乃至名人傳記。他的一生並非如某些論家所說,荒廢在政治動盪和文學動亂之中,而應該說,作為一個思想深刻、思維活躍的作家,蘇波一直在關注和參與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所發生的一切變革。

G. 社會主義超現實主義代表作 來看一下

很多年前, 一個爸爸和一個媽媽想休假,所以他們決定晚上去城鎮。他們叫來最信任一個人來照看孩子。當保姆來的時候,他們的連個孩子已經在床上睡著了。所以保姆只是看了看孩子是否睡的好,就坐下了。
深夜,保姆覺得無聊就想去樓下看電視。但是她看不了,因為樓下沒有電視(因為孩子的父母不希望他們的孩子看太多垃圾)。她就打電話給孩子的父母,問是否可以在他們的卧室看電視,當然孩子的父母同意了。
但保姆又想要最後一個請求。
她問是否可以用毯子或者衣服蓋住那小丑雕像,因為那使她感到很害怕。
電話沉默了一會。
(此時爸爸在和保姆通話)
他說:帶孩子離開房間……
我們將會叫警察……我們從來沒有什麼小丑雕像。
那小丑很可能是一個從監獄逃出來的殺人犯。

電話里沉默了一會兒。

(正在跟保姆通話的孩子的父親)說:帶上孩子們,離開房子……我們會通知警察……我們沒有一個小丑雕像……

孩子們和保姆被小丑謀殺了。

結果是,小丑是一個從監獄里逃出來的殺人犯。

如果你不在5分鍾內轉發這個貼子,這個小丑在凌晨3點時將會拿著刀站在你的床前。

我在這里發了,這就是惡魔般的小丑沒有殺我的原因。

H. 什麼是寫實性色彩

通過色彩的搭配把對象的特徵特性及其色調色相的特點表現出來。

有彩色系的顏色具有三個基本特性:色相、純度(也稱彩度、飽和度)、明度。在色彩學上也稱為色彩的三大要素或色彩的三屬性。
色彩色環、色相、冷暖、明度、對比度

色相
色相是有彩色的最大特徵。所謂色相是指能夠比較確切地表示某種顏色色別的名稱。如玫瑰紅、桔黃、檸檬黃、鈷藍、群青、翠綠……從光學物理上講,各種色相是由射入人眼的光線的光譜成分決定的。對於單色光來說,色相的面貌完全取決於該光線的波長;對於混合色光來說,則取決於各種波長光線的相對量。物體的顏色是由光源的光譜成分和物體表面反射(或透射)的特性決定的。

純度
色彩的純度是指色彩的純凈程度,它表示顏色中所含有色成分的比例。含有色彩成分的比例愈大,則色彩的純度愈高,含有色成分的比例愈小,則色彩的純度也愈低。可見光譜的各種單色光是最純的顏色,為極限純度。當一種顏色參入黑、白或其他彩色時,純度就產生變化。當參入的色達到很大的比例時,在眼睛看來,原來的顏色將失去本來的光彩,而變成摻和的顏色了。當然這並不等於說在這種被摻和的顏色里已經不存在原來的色素,而是由於大量的參入其他彩色而使得原來的色素被同化,人的眼睛已經無法感覺出來了。
有色物體色彩的純度與物體的表面結構有關。如果物體表面粗糙,其漫反射作用將使色彩的純度降低;如果物體表面光滑,那麼,全反射作用將使色彩比較鮮艷。

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
程度。各種有色物體由於它們的反射光量的區別而產生顏色的明暗強弱。色彩的明度有兩種情況:一是同一色相不同明度。如同一顏色在強光照射下顯得明亮,弱光照射下顯得較灰暗模糊;同一顏色加黑或加白摻和以後也能產生各種不同的明暗層次。二是各種顏色的不同明度。每一種純色都有與其相應的明度。黃色明度最高,藍紫色明度最低,紅、綠色為中間明度。色彩的明度變化往往會影響到純度,如紅色加入黑色以後明度降低了,同時純度也降低了;如果紅色加白則明度提高了,純度卻降低了。
有彩色的色相、純度和明度三特徵是不可分割的,應用時必須同時考慮這三個因素。

I. 電影《十二生肖》中的《玫瑰花》真的有這幅畫嗎

沒有這幅畫,這幅畫是杜撰出來的,是虛構的。

《十二生肖》劇情簡介:

當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致使大批珍貴文物流落海外,其中四尊十二生肖獸首最引人關注,不僅惹出國內外的廣泛爭論,更有收藏家開出天價競拍這幾尊珍品。當然,其間不乏姦邪的文物販子,試圖通過偷盜的手段獲取寶貝。以此為契機,正在度假的國際大盜JC(成龍飾)隆重登場。

JC背後有一支Simon(權相宇飾)、David(廖凡飾)、Bonnie(張藍心飾)等人共同組成的超專業團隊,他們一同遠赴巴黎,尋求國寶鑒定專家Coco(姚星彤飾)的幫助。

經過周密細致的准備,JC等人一步步逼近重兵把守的獸首,而圍繞珍寶不可避免爆發連番驚險火爆的打鬥與追逐。在這一過程中,JC似曾被利益和金錢泯滅的愛國之心漸漸蘇醒。

(9)超寫實玫瑰擴展閱讀:

主要人物:

1、JC

為領取國際文物販子勞倫斯開出的巨額獎金,也在積極尋找「圓明園」十二生肖中失散的最後四個獸首。

在尋寶過程中,他與中國文物專家關教授的學生Coco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被關教授和coco的愛國情懷所感動,一向惜金如命的JC在最後關頭放棄了金錢,轉而幫助Coco全力挽救國寶,最終將尋回的獸首歸還給中國。

2、SIMON

全能打手和飆車高手,負責一切差旅的安排,整個部門就他一個人,他要騎摩托開飛機使用各種交通工具救人,有時也需要用身體語言影響一下敵人,是BONNIE的老公,兩人處在分居階段,最後孩子讓他們和好。

3、BONNIE

跆拳道高手且身材惹火的BONNIE是俠盜集團里最能打的女人,有時也要用女性魅力干擾一下敵人的判斷。美麗動人的外表下卻有著最迅速凌厲的身手,是SIMON的老婆,兩人處在分居階段,最後孩子讓他們和好。

4、COCO

知識控和天才鑒寶大師,是被俠盜集團「拐騙」的鑒寶專家,負責鑒定集團奪回來的寶貝的真假。她簡單的赤子之心,感染了JC和其他成員,讓他們由一夥「盜賊」變成了「俠盜集團」。

J. 畢加索的簡介 生平經歷

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西班牙著名畫家,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是二十世紀西方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數量驚人的作品,風格豐富多變,充滿非凡的創造性。

1881年10月25日畢加索出生於西班牙小城馬加拉。受父母熏陶,自幼喜愛繪畫,先後入巴塞羅那和馬德里皇家藝術學院學習。1904年他定居巴黎,從此在法國生活近70年。他早期的繪畫受印象派的影響。1907年,畢加索代表作《阿維農的少女》問世,從此與勃拉克開創了一個新的畫派--立體主義繪畫,後來形成分析立體主義和綜合立體主義兩個階段。1920年前後其作品較注意寫實,而1925年後的作品又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1937年在西班牙內戰期間作《格爾尼卡》一畫,揭露了法西斯的殘暴。1944年他加入法國共產黨。1949年為世界和平大會作宣傳畫《和平鴿》。畢加索創造力驚人,一生創作油畫1800多幅,素描7萬多件,還有版畫、雕塑和陶瓷製品等。其作品對現代西方藝術有極大影響,享有根高聲譽。1973年4月8日在法國逝世,享年92歲。

畢加索 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他的藝術生涯幾乎貫穿其一生,作品風格豐富多樣,後人用「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的說法形容畢加索多變的藝術形式。史學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為不同的時期——早年的「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盛年的「黑人時期」、「分析和綜合立體主義時期」(又稱「立體主義時期」)、後來的「超現實主義時期」等等。

一、藍色時期

1900年畢加索來到巴黎,並在1904年定居在那裡。這期間他的創作被稱為"藍色時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風格。這個時期作品背景藍,人物藍, 頭發、眉毛、眼睛皆藍,藍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簡化(《熨燙衣服的人》),避開光感和深度的感覺,把人物結合成一種簡單的圖樣,其中沉重,強烈而流動的線條,給人以不真實的、虛擬世界的印象(《兩姐妹》)。這種線條具有情感的重量。畫家後來的作品大多具有這種富於表現力的線條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從觀察人的動作和姿勢中得到的。這一時期也是畢加索對現實生活關注的時期,他還沒有脫離普通群眾太遠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強於藝術性的表現。那時候的藍色,是貧窮和世紀末的象徵,於是作品多表現一些貧困窘迫的下層人物,畫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獨。至於為什麼畢加索會採用藍色作為主調,尚沒有確定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受法國畫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響,認為這種色調加強了畫面中的詩意成分。另一種說法則認為,畢加索之所以偏愛藍色是因為它代表著憂郁。也就在那片單色的淺藍、粉藍、深藍、湛藍中,畢加索開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二、粉紅時期

畢加索從後印象派色調的精細中重新發現形體上的大略簡潔筆法,而這就是「玫瑰紅時期」的典型畫法。

1904年春,畢加索在巴黎蒙馬爾特區永久地定居下來,隨著他遷居巴黎、與菲爾南德·奧里威爾的同居,他的藍色風格時期也宣告結束。柔和的粉紅色調開始滲透到他的畫布上的單一藍色中去(《扇子女人》),很快成為他畫布上主要的顏色(《花籃女人》)。那種暖洋洋的、嬌滴滴的玫瑰紅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鬱的一片藍色。青春和愛情活生生地出現在畫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玫瑰紅時期"就這樣開始了,畢加索的油畫進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個與流浪藝人和雜技演員接軌的世界,於是也有人稱之為"馬戲團風格"(《馬上的姑娘》)。在這時,畢加索的聲望使他得到了與眾多女人接觸的機會,在這個充滿慾望和希圖的時代,他用公牛一般的意志統轄著他的女人們(《玫瑰色的裸女們》)。

三、(lssjt.com)黑人時期

1905年下半年,與奧里威爾關系破裂後,畢加索進入了他的第一個古典主義時期,表現出他對藝術形式無休無止的探索(《土耳其裝束的夫人》)。他預示著畢加索藝術思想中的一個新的傾向,他追求古典式的單純線條,勻稱和永恆的和諧。粗大的造型如同雕像一樣簡練,沒有偶像的背景和與主題無關的任何細節(《立著的裸女》)。造型人物,開始帶上了某種幾何形的稜角和簡化了的結構,不再用什麼玫瑰色和淡藍色,而是用簡朴的褐黃色;與此同時,又有力圖強調和保持畫面的平衡感。

1906年,畢加索結識了馬蒂斯。他從這位野獸派泰斗那裡發現了黑人雕刻,從此迷上了黑人雕刻,並吸收其藝術精華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這年,畢加索將調色板上的胭脂洗掉,換上灰褐色的顏料,為文學家斯坦因畫肖像。這幅《斯坦因畫像》,是畢加索從『玫瑰紅時期』躍入『立體主義時期』的跳板,即受到原始藝術的影響,也注意了幾何學的基本形,畫中的手是寫實的,而臉卻似土著面具式的形象。

斯坦因是1902年來巴黎定居的美國女作家。她以實驗式表現手法,曾給年輕的先鋒派文學家們以巨大影響。她和現代派的藝術家們交往頻繁,使其大名常常在現代美術史著作中出現。她不但與比自己小七歲的畢加索相處得很好,而且與馬蒂斯、(Lssdjt.com)布拉克以及那些立意創造新型藝術的畫家十分親密,經常在這些畫家最困難得時候慷慨解囊。她和哥哥利奧不斷收藏他們那些富有爭議得作品,以示在經濟上支持窮畫家們專心致志地從事新藝術的創造。

斯坦因曾為這幅肖像做了八十次模特兒,最後還是在沒有模特兒地情況下,畢加索獨自潤色此畫。朋友們看了完成作後大吃一驚,都指責所畫人物根本不象斯坦因。畢加索說:「這有什麼關系呢?最後她總會看起來跟這幅畫一模一樣的。」斯坦因很感激地收下這幅畫。數十年過後,評論界一致認為,這幅畫與女作家的內在氣質是一致的。

在1909年末,畢加索從事一件有重大意義的作品的創作,這件作品是他的經驗總結,並且標志著他未來的活動朝現代派方向發展的開端。這部作品就是《阿維尼翁的少女》。這位西班牙畫家的著眼點,不像野獸派那樣放在色彩上,而是放在形體上,他採用靈活多變且層層分解的、雄渾有力的、寬廣而有概括性的平面造型的手法,把形體的結構隨心所欲地組合起來。這些平面甚至發展到超越單個的物象,囊括周圍的全部空間。這時我們還沒有達到完全理性地控制物體,但是,畢加索的畫已經導致我們必須走上這一道路。到1909年,畢加索才確立了真正嶄新的繪畫語言,這語言是從事物的內涵去認識和解析,而不再只是從事物的視覺表象來描繪事物的形象了。

《阿維尼翁的少女》徹底否定了文藝復興時期以來視三度空間為主要目的的傳統繪畫。畢加索斷然拋棄了對人體的真實描寫,把整個人體利用各種幾何化了的平面裝配而成,這一點在當時來說,是人類對神的一種褻瀆行為。同時它廢除遠近法式的空間表現,舍棄畫面的深奧感,而把量感或立體要素全體轉化為平面性。這幅畫,既受到塞尚的影響,又明顯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藝術的成就。強化變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畢加索說:「我把鼻子畫歪了,歸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們去注意鼻子。」

這幅畫對藝術界的沖擊相當大,展出時,蒙馬特的藝術家們都以為他發瘋了。馬蒂斯說那是一種「煽動」,也有人說這是一種「自殺」。有人感到困惑不解,有人怒不可遏。布拉克這位受到塞尚影響的畫家也甚為驚訝,然而他知道另一種藝術的形式已經誕生了。 這種新創造的造型原理,成為立體派及以後的現代繪畫所追求的對象。《阿維尼翁的少女》不僅是畢加索一生的轉折點,也是藝術史上的巨大突破。要是沒有這幅畫,立體主義也許不會誕生。所以人們稱呼它為現代藝術發展的里程碑。

四、立體主義時期 (1910-1911分析立體主義;(LSJT.NET)1912-1914綜合立體主義)

不久之後,畢加索創立了立體主義。這個時期的觀點是:不要去描繪客觀物體的外表形態,而是把客觀物體引入繪畫,從而將表現具象的物體本身和表現抽象的結構形態綜合起來。

按照傳統的透視法,只有一個固定的感覺,多重透視的畫法是不允許的。畢加索開創的這種立體主義的造型方法,就是要通過畫面同時表現人(有臉有背)的所有部分,而不是象傳統畫法那樣以一個固定視點去表現形象。

畢加索的新古典主義繪畫雖然描繪了三維空間的立體結構,但與傳統的古典主義繪畫相比,其韻味迥異其趣,那巨大的結構和人體造型等無不表現畫家對其中線、面與體積的相互關系,以及其形成的空間的關注;用似乎洪荒偶人的笨拙粗稚(《海灘上奔跑的婦人》、《熟睡的農民》、《坐著的裸女》)大大否定了以往古典派的比例法和印象派的自然法。事實上,畢加索的新古典主義繪畫並非與立體主義相對抗,而是一種對立體主義的純然凈化,是在重新研究其本質構成上進行的旁支探索。

五、超現實主義時期

很快,畢加索步入了他生命中最神秘的「超現實主」探索,當撕裂的造型(《格爾尼卡》)、深邃和兇殘(《女主角》)代替了以往的憂郁或是怪誕的時候,畢加索的生活也陷入了一個個的旋渦。他開始以放盪不羈的個人形象展現在公眾面前。女人們在這個狂暴、貪婪的男人身上渴望著分享他的藝術靈感與名氣,但她們得到的卻只是虛無而殘酷的現實;相對感情而言,畢加索更看重她們的身體,為了使她們在使他娛興之餘成為他聽話的創作工具(《哭泣的女人》、《自我陶醉的女人》),他甚至使用了許多令人瞠目的低級手段。

對佛朗哥政府的殘酷行為不滿的畢加索定居巴黎,但當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省的歷史名城 —— 格爾尼卡 在西班牙內戰的混亂中,遭到法西斯德軍的突擊,全城被炸為一片瓦礫,死傷數千人,而且大多是老弱婦孺時,激起了畢加索強烈的憤怒,因為他一想到德軍這樣強大的軍事力量,對一個不設防的小村莊竟然進行這樣殘暴的轟擊,就義憤填膺,於是開始動手繪制這幅壁畫,要以畫筆為槍來抵抗不人道的暴戾行為。

這幅《格爾尼卡》到底表現了什麼呢?裡面沒有飛機、炸彈、坦克、槍炮,只有牛、馬、女人、燈……等物體,然而它的意義已經超越了表象。畢加索把象徵性的戰爭悲劇投入藍色調中,那淺青、淺灰在黑色調的對照中表現正義的極點,它聚集了殘暴、痛苦、絕望、恐怖的全部意義。這木然屹立的公牛、瀕死嘶鳴的馬、仰天狂叫的求救者、斷臂倒地的士兵、抱著死嬰號啕大哭的母親、嚇得發呆的見證人……到底表現了什麼呢?

畢加索對於他的作品經常保持沉默,希望給予觀賞者自由的體驗空間,但是對於《格爾尼卡》這幅作品他曾解釋道畫作中的牛、馬和以生氣勃勃的線條繪出的手的涵義,以及西班牙神話中那些象徵的起源的涵義。他說:「……牛代表殘暴,馬則代表人民。不錯,我在那畫里用了象徵主義,但並不是在其他畫里都這樣做……。」「那幅畫是存心向人民呼籲,是有意識的宣傳……」

因為在西班牙一般人心目中,鬥牛場上出現的公牛,往往代表著妖怪、惡魔等黑暗勢力之文化因素下,所以畢加索會以牛來代表著無視人民疾苦的殘暴政權。同時,在鬥牛場上的鬥牛士攻擊下,公牛終難以逃脫死亡的命運之西班牙鬥牛文化下,這匹馬乃為象徵著面對公牛咆哮不屈服的人民,他們是對抗暴政的主力軍。戰士雖然已經倒下,但他仍然緊緊地握著那柄劍與象徵著生生不息的精神花朵,表達了人民的復仇的決心和決戰到底的精神。

因為這幅巨畫是畢加索為以進步和平為主題的巴黎萬國博覽會之西班牙館所繪制,(LSSDJT.com)並且曾到英國、美國等其它國家巡迴展覽,引發了全世界熱愛自由、擁護民主人士的共鳴,同時在畫家聲明要將該畫捐贈給結束佛朗哥政權後的西班牙祖國之種種動作下,使得該畫的意義很快就超出了單純事件的抗議范疇,而成為政治斗爭中的一種文化示威,甚至成為文化對暴力的一種對抗。

就其意義來說,這幅作品超過了這樁偶然事件,而正好是通過繪畫技巧起了象徵啟示、重要契機的作用。這是由一個觸目驚心的、狂暴的、尤其是缺乏色彩的形體所構成的畫面;這色彩是指光影和立體感,也正是由於缺乏這一點,它就象徵著死亡。這死亡不僅是轟炸受難者的死亡,而且也是文明的死亡。

47歲的時候,畢加索結識了17歲的金發女郎華爾特(《坐著的女人》),他深深地被這位散發著青春的異性徵服,他們的關系成為與畢加索交往中女人的神話。畫家64歲時,他畫了華爾特眾多畫像中最著名的《夢》,隨著這幅慶祝他生日的作品,他寫道「雖然你度過了你年齡的倍數,但在我心中依然是你17歲的樣子,那一頭美麗的金發。」這很難與那個被剖視了性器的《鏡前的女人》聯系在一起,藝術的非邏輯把一切傳統打得粉碎。

沒有人真正理解畢加索,理解他在畫什麼,他的意圖;也許用他的話解釋才最為貼切「我什麼也沒有畫,我只是在透視生命與死亡的某種關系」,醜化和變形是他理解死亡的自我方式。

畢加索1973年4月8日卒於法國木甘,終年92歲。畢加索的作品,無論質還是量,都是驚人的,約達六萬件之數。這位天才橫溢的藝術家「在極其漫長的創作活動的每一刻,似乎想做的都讓他准確無誤地作到了。為何有此能耐?他自己都不能解答。結果是十八般武藝,他樣樣皆能。」

熱點內容
陽台水流盆景 發布:2025-09-02 03:02:44 瀏覽:648
盆栽雪羅花 發布:2025-09-02 03:01:51 瀏覽:218
海棠春曉樓 發布:2025-09-02 03:00:30 瀏覽:445
情人節沒送老婆禮物 發布:2025-09-02 02:59:51 瀏覽:287
今年蘭花又開 發布:2025-09-02 02:51:32 瀏覽:393
請求茶花圖片 發布:2025-09-02 02:51:31 瀏覽:365
紅麻海棠 發布:2025-09-02 02:29:42 瀏覽:457
盆栽怕偷 發布:2025-09-02 02:28:19 瀏覽:908
嶺北花卉 發布:2025-09-02 02:24:01 瀏覽:504
胡兵七夕 發布:2025-09-02 02:23:09 瀏覽: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