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雕塑
A. 中世紀到近代【比如上世紀20年代】,歐洲貴族喜歡在傢具上雕刻什麼花
法國人喜歡雕刻白色的百合花。
因為百合花是法國皇室以及巴黎的象徵,許多小貴族都為了攀附權貴的,都喜歡用這種百合花來彰顯自己出身高貴。
B. 除了中國還有哪些國家把國家比作母親
「祖國-母親」是民.族國.家建構和愛.國主.義教育中最為常見的話語象徵。作為一種「隱喻結構」,它通.過「擬血緣關系」映射.了個體與國.家間的關系,建構了國.家的合法性,也塑造了公.民的國.家想像和國.家認同。「祖國.母親」是一個將人.倫倫.理轉化為政.治倫.理的隱喻概念,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從歷.史來看,「祖國.母親」的政.治隱喻是在近代以來的民.族和民.主革.命中逐步建構起來的,她主要來自對歐洲政.治文化的移植。這一隱喻植根於西方的宗.教及政.治傳統。晚清以來,隨著民.族國.家觀念的引入,這種國.家象徵女性化的歐洲傳統也傳入中.國,法國及蘇聯政.治文化的影響尤其明顯。這一隱喻的移植與內化也受到中.國自身政.治演變邏輯及文化傳統的影響。
作為一個來源於人們生活經驗的「實體隱喻」,「祖國.母親」具體可感,這一隱喻因而被廣泛傳播和接受。但從歷.史來看,這種人格化的、女性化的「祖國.母親」隱喻,其出現的時間並不悠久。實際上,在漢語中,現代意義上的「祖國」這個詞語是20世紀初才出現的。在之前的漢語文獻中,「祖國」只代指「祖先以來所居之地」。
據考證,中.國人稱呼自己的國.家為「祖國」應該是從清末的一批留日華人開始的。鄒容1903年初在日本所作的《革.命軍》中多次使用「祖國」一詞。秋瑾也有「頭顱肯使閑中老,祖國寧甘劫後灰」的詩句(《柬某君》)。梁啟超則在新舊兩種意義上使用「祖國」一詞,在1902年所著的《論佛教與群治之關系》中,稱「吾祖國前途有一大問題」。梁啟超在1905年的《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中,也使用了「祖國」一詞。實際上,「祖國」一詞在20世紀之後的中.國才逐漸成為現代國.民國.家的代稱,這當中應該經過了日語的中介。
而將「祖國」比喻為「母親」並形成一個固定的隱喻結構則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的事情,它最早在文學領域中.出現。聞一多的《七子之歌》對促成這一隱喻結構的形成及廣泛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
《七子之歌》是聞一多於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一首組詩,作者有感於神州故土「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故作歌「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七子之歌》引言)。詩中將「祖國」比喻為「母親」,將割讓的殖民地比喻為「子女」,字里行間充滿了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感。《七子之歌》的廣為流傳,使「祖國.母親」的類比在全國的白話文中流行開來,也標志著「祖國.母親」這個概念隱喻的正式形成。
20世紀20.年代以後,「祖國.母親」的隱喻開始慢慢向各種文本繁衍。僅在現代詩歌語料庫中,就有16首重要詩人的作品中.出現過「祖國是母親」的概念隱喻,出現頻率非常之高。而經過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戰爭,「祖國.母親」的隱喻得到進一步的使用和引申,通.過文學和藝術傳播渠道,形成了一個以「祖國.母親」為核心意象的抒情話語網路,其影響也從文學領域擴散至政.治社.會領域。1949年以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祖國.母親」的隱喻得到進一步的強化,直到今天,它已然是我們語匯中的一種「超穩定結構」。
萊考夫(Lakoff)和約翰遜(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指出:「隱喻的本質就是通.過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當前的事物。」可以看出,「祖國.母親」隱喻結構的核心是將「母親」和「兒女」的血緣關系和情感體驗投射和遷移至「祖國」和「國.民」的關繫上,進而使後者的關系變得可理解和可體驗。而從事實層面看,國.家和子民之間當然不可能存在血緣關系。
按照洛克、盧梭等人的說法,國.家與國.民實際上是一種契約關系,是通.過社.會契約而形成的共同體。國.家和「母親」的角色也是有根本差異的。正如劉擎教授所言:「與父母之愛不同,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情感遠不如前者那樣是一種自然的本能。因為國.家或民.族並不具有像家庭(以及宗族、部落、村落、地方社區甚至城市)那樣的經驗具體性和直接可感性。人們對國.家觀念的理解,以及對國.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都不是『現成的』而是『養成的』。」但通.過「祖國.母親」這一隱喻,「現成的」和「養成的」這兩種東西融為一體,這正體現出隱喻的「創造性功能」。
「祖國.母親」隱喻中的兩種角色類型
布萊克(ВLack)認為,一個隱喻包含兩個主體,即喻體和本體,或稱為目標域(target domain)和始源域(source domain)。隱喻意義的產生是本體和喻體之間交互作用的結果,這一交互通.過映射(map onto)的方式進行。「映射」可以通.過「是」或「像」等語法和修辭手段喚.起「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性。「祖國.母親」實際上包含了「祖國是母親」和「祖國像母親」兩種意象關聯。這兩種關聯就建立在對本體和喻體的「相似性」的喚.起、建構和強化上。
作為喻體,「母親」有多種形象和內涵,她既是偉大的、堅強的,有時又是柔.弱的、悲傷的。歷.史地來看,「祖國.母親」的隱喻所包含的形象、角色與「母親」的內涵十分相似。在筆者看來,近代以來的「祖國.母親」形象主要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作為「強者」或者說「庇護者」的「祖國.母親」;另一種是作為「弱者」或「被庇護者」的「祖國.母親」。
中.國「祖國-母親」的隱喻產生於近代以來「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語境下,國.家四分五裂,民.族危亡迫在旦夕,因此作為「弱者的母親」是「祖國.母親」最早的喻象。在聞一多的《七子之歌》中,「祖國.母親」丟失了孩子,顯然就是一個「骨肉分離」的「受難者」。
而「九.一.八」之後,抗.日救亡運.動風起雲涌,民.族主.義及其構建也掀起了新的高.潮。如同「中.華民.族」的觀念形成一樣,反帝.國主.義侵略和亡.國滅種的民.族危.機加速了這一概念的形成。「祖國.母親」的政.治隱喻也一樣。正是在抗.日戰爭期間,這一隱喻更加頻繁見諸於各種文學藝術作品。
如1935年方誌敏在《可愛的中.國》中寫道:「朋友!中.國是生育我們的母親……我們的母親太可憐了,一個天生的麗人,現在卻變成叫化的婆子!站在歐洲、美洲各位華貴的太太面前,固然是深愧不如,就是站在那日本小姑娘面前,也自慚形穢得很呢!」在各種詩歌中,這一時期的「祖國」也頻繁地以一位「受.辱」的母親形象出現。如七月派重要詩人胡風1937年的《為祖國而歌》一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侮辱」「苦難」「眼淚」「呻.吟」「蹂.躪」「屈辱」「掙扎」等都是那一時期「祖國.母親」隱喻的關鍵詞。
1949年以後,中.國迎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政.權,「祖國.母親」的受難形象開始被新的形象所代替。「苦難的母親」的喻體轉變成為「新生的母親」「強大的母親」喻體。如冰心在《祖國.母親的心》一文中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九百多萬平方公里的河山被開發了,和煦的東風吹拂著,遍地進散著新土的芬芳,嶄新的社.會主.義建設,正在飛躍發展,我們多麼需要更多的勞動雙手呵!」
作家巴金在《我們偉大的祖國》(1959年)一文中將「祖國.母親」的新生描述為「返老還童」,抒發了生活在新中.國.母親庇護下的無比幸福之情。
孤兒們終於找回了自己的母親,一個和睦的大家庭在一盤散沙上面出現了。東方的天空中升起了一輪鮮紅的太陽。祖國帶著笑容站在我們的面前,展開兩只胳膊,把我們大家全抱在懷里,而且抱得那麼緊,一刻也不放鬆!我們中間哪一個不帶著哭泣又帶著笑聲接連地喚「親愛的媽媽」?哪一個不充滿幸福地感覺到自己和祖國中間那種血肉相連的關系?國.家變了!社.會變了!人也變了!這十年來我們走了多麼遠的路程!這十年來我們有了多麼大的變化!這十年來我們創造了多少移山倒海的奇跡!這十年來我們寫出了多少振奮人心的詩篇!做兒女的並沒有辜負這位返老還童的母親,我們偉大的祖國也為了兒女們的幸福一直不停地向前飛奔。
可見,1950年代的「祖國.母親」已經一改1949年.前母親的「受難者」形象,面目煥然一新。而50年代爆發的抗美援朝戰爭對於建構「偉大的祖國.母親」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無數的作家、藝術家充滿深情地歌頌國.家的偉大和祖國兒女保家衛國的豪情壯志。
盡管1949年以後中.國政.治曲折發展,但「祖國.母親」的形象並沒有發生大的改變。1⑨80年代後,隨著中.國與全球交往的增加及綜合國力的提升,歌頌「祖國.母親」的課文、歌曲、藝術創作及全國性的教育活動等有增無減,藉助各種大眾傳播的力量,「祖國.母親」的隱喻已經變得「日常化」,其形象也愈發「高大」。
「祖國.母親」的隱喻結構具有重要的政.治社.會化功能。「祖國.母親」實質上是一種對母.子血緣關系的模擬和再現。從社.會生物學的視角看,血緣關系是建立在人類生物學基礎上的最為親.密的一種關系,尤其是母.子(女)關系,它幾乎不需要藉助任何.文化灌輸就能形成緊密聯結。
由於「祖國-母親」模擬了這樣一種具有生物學基礎的血緣關系,因此具有一種幾近「天然的」合法性。當「祖國」變成了「母親」,「祖國」的合法性就建立在「母親」的合法性之上,母親的善良、慈愛以及對兒女的養育為「祖國」及「愛祖國」的正當性提.供了人.倫基礎。顯然,這一政.治隱喻彰顯了良好的國.家形象,也界定了國.家與國.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那麼,這個具有重要政.治功能的「祖國.母親」的隱喻又從何而來呢?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國.家」或「民.族主.義」的觀念在中.國古代就有,如《論語·微子第十八》中也有「父母之邦」的說法,但傳統中.國是一個男權主導的「君父一體」的政.治結構。因此,「祖國.母親」這樣一種國.家象徵的女性化現象,其淵源顯然是移植自外部而不可能是從傳統中內生的。
「祖國.母親」政.治隱喻的歐洲淵源
中.國人的現代民.族國.家觀念及愛.國主.義觀念直到近代才開始形成。在此之前,中.國人只有朝.廷和「天下」的觀念。19、20世紀之交,具有近代意義的國.家意識才逐漸為中.國知識分.子所接受。
陳獨秀在《實奄自傳》中回憶,直到1902年八國聯軍以後他才知道世界「是分作一國一國的……我們中.國,也是世界萬國中之一國……我生長二十多歲,才知道有個國.家,才知道國.家乃是全國人的大家,才知道.人人有應當盡力於這大家的大.義。」而在此之前,中.國人根本不知道「國.家」和「愛.國」為何物。正如梁啟超指出的:「其不知愛.國者,由不自知其為國也。」中.國人形成現代的國.家觀念和愛.國主.義觀念,是受到西方民.族國.家及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所致。
姜義華先生指出:「近代國.家形態,就中.國而言,不是傳統國.家形態在近代社.會發展基礎上的自然轉型,而是主要藉助對西方近代國.家的認同與移植建立起來的。」因此可以肯定,近代中.國「祖國.母親」的隱喻也只能是從西方民.族國.家建構的話語當中借鑒而來。實際上,早在中.國20世紀20.年代「祖國.母親」隱喻形成之前,在歐洲尤其是法國的民.族國.家話語建構中,「祖國.母親」的隱喻早已出現了上百年的歷.史。
歐洲「祖國」象徵的女性化及其宗.教色彩
在西方,「祖國」一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的時代,從古典時期的patria,到現代政.治中的patrie,veterland,motherland,「祖國」的概念具有多重含義,也歷經演變,這一詞語濃縮了西方幾個世紀的歷.史與社.會變遷。
美國學者毛里齊奧·維羅里(Maurizio Viroli)在梳理西方愛.國主.義的歷.史時指出:「現代的愛.國主.義話語是建立在古人遺產的基礎上的。現代哲學家、歷.史學家以及詩人都從古希臘羅馬尋找愛.國主.義的宗.教與政.治內涵。」
在歐洲,「祖國」與「熱愛祖國」一開始就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美國學者里亞·格林菲爾德在《民.族主.義:走向現代的五條道路》一書中詳盡闡述了歐洲民.族主.義的歷.史來源,他指出歐洲人對「祖國」的愛一開始就是與對宗.教的虔誠、對國王的虔敬關聯在一起的。在中世紀的西歐,「愛.國主.義」根本上是一種基.督教情感。「不論當patria一詞被解釋成『天國』,還是當它指代人出生的地方時,都是如此。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為了國.家而犧牲生命的虔誠越來越受重視。塵世間的祖國由於與宗.教有關系而被神聖化,因此它後來能夠成為神聖的來源。」
法國學者吉爾·德拉諾瓦(Gil Delannoi)也認為,歐洲「為民.族獻身」「為祖國犧牲」的現象和理念只有在歐洲濃郁的宗.教背景下才能得到理解,否則難以想像。
理解歐洲的「祖國」概念要置身於其宗.教和歷.史傳統,理解「祖國.母親」的隱喻也一樣。早在16世紀,法國就出現了民.族主.義建構中的「法蘭西母親」的隱喻。倡導「民.族共同體」的政.治家將法國想像成一個婦女,一位母親,她所生的孩子之間的宗.教沖.突撕.裂了她的身.體,蹂.躪了她的靈魂。
當時的作家也經常引用「法國.母親」形象:「法國,藝術、武力和法.律之母親,長年以來你用你的乳汁哺育我。」法.王亨利四世的醫生熱拉爾·弗朗索瓦(Gerard Francois)曾在給國王的名為《法蘭西偉大軀體的病痛》獻辭中寫道:「陛下,既然上帝使我在血統和名字上都是法蘭西人,因此……我最忠誠於我祖國的利益……當我看到祖國受到折磨的時候,我要給予她我力所能及的支持,這是每一個孩子天生就欠母親的。」
1765年狄德羅第一版的網路全書中收錄的「祖國」這一詞條中就有:祖國是每一個人的第一個母親。可見,祖國.母親在西方觀念認識中,具有普遍性的認識。
這種「祖國.母親」的隱喻一直延續到法國大革.命,並在大革.命時期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的建築材料。在法國大革.命中,「救國」(la salut puВLic)的觀念貫穿了始終。這個觀念的背後是一種新型的國.家觀念。祖國既是依法.治理的共同體,更是一種情感的共同體。聖茹斯特(Saint-Just)就將祖國這種共同體比喻成是「每個小家庭的圈子通.過那種子女對父母的愛一樣的感情連接起來的整體」。
「祖國.母親」及「祖國兒女」的隱喻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宣.傳與動員中十分普遍。1792年2月1日,巴黎聖安托瓦郊區的公.民向議會捐獻長矛,並發出呼請:「請接受我們的長矛和忠誠吧,尊重公共的意願,這能拯救我們的祖國,這也是祖國兒女傳達給主.權人.民代.表的心聲。」
革.命領.袖羅伯斯庇爾更致力於將法蘭西傳統的女性形象轉化為愛.國主.義的素材,他大力宣.傳「祖國是所有人.民共同的母親」這一觀念。1793年12月15日當內戰的前線傳來13歲孩子因反.抗叛軍而不幸被殺的消息時,羅伯斯庇爾立即決定以母.子意象來進行宣.傳,樹立「祖國.母親」的公.民信.仰。1793年12月28日,他在導報上歌頌約瑟夫·巴拉(Joseph Bara)贍養.母親為國犧牲的英雄事跡,稱約瑟夫·巴拉「用其所有來回報母親,再也沒有比此更完美的例子用來激發對榮耀祖國和美德的熱愛了」。
在法國大革.命後期,復雜的政.治斗.爭形勢使得羅伯斯庇爾急需建立一種新的公.民宗.教,以最大程度上實現國.民團結。這個新宗.教就是「祖國信.仰」。而「祖國.母親」隱喻的構建,是這個公.民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這種隱喻不僅影響了法國,也隨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而傳播至其他國.家。
歐洲「祖國.母親」隱喻的原型
在筆者看來,歐洲「祖國-母親」的隱喻主要有兩個原型或來源:一是古代希臘羅馬的「女神」崇拜。伴隨著文藝復興的出現,女神被視為一種精神象徵,進而被整合進政.治民.族主.義的建構中。通.過擬人化手法來表達抽象概念的做法,是西方政.治社.會化中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這一傳統並沒有因為反宗.教的政.治運.動而中斷。
我們發現,在法國大革.命時期,許多政.治象徵都是女性化的。莫娜·奧祖夫在《革.命節日》中寫道:「我們在革.命節日里看到,守護女神有自.由女神、勝利女神、理性女神和共.和國女神,雖然沒有法蘭西女神和祖國女神,但這個看不見的『女神』卻主.宰了整個節日。」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以羅伯斯庇爾為代.表的激進的革.命理想主.義者,希望在法蘭西建立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共.和國,女神形象十分適合成為這種「政.治圖騰」。法國大革.命將「高舉著法.律和法蘭西盾徽的女性形象」圖騰化,這成為法國.民.族主.義建構的重要話語和象徵策略。
這種象徵和話語呈現在不同的傳播媒介中。在美術作品中,法國繪畫大師杜米埃創作了油畫作品《共.和國》(1848年),它表現了一幅「祖國.母親」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她的子女——人.民的親切的形象。這一隱喻主題在德拉克洛瓦創作的油畫《自.由引導人.民》(1830年)、呂德創作的雕塑《馬賽曲》(1836年)等藝術作品中也能觀察到。顯然這種大革.命文化是對法國文化傳統中對女性或母性崇拜傳統的轉化。
這種轉化和女性隱喻具有重要的大眾動員功能,尤其在徵兵與軍事戰爭中,「祖國.母親」的隱喻有利於武.裝全體公.民以保衛祖國。正如法國學者吉爾·德拉諾瓦(Gil Delannoi)在《民.族與民.族主.義》中所指出的:「近乎女神,要求其子女獻身的『祖國.母親』,出現在平等主.義的社.會里,其中所有人都為民.族的有機整體服.務,而當民.族成為在歷.史扮演其生命和命運角色的集體性人物時,這一專橫的母親便登上統.治者的寶座。」在女神般的「祖國.母親」面前,每個平等的公.民,都需要為她奉獻自己的一切。
歐洲「祖國.母親」隱喻的另外一個來源就是基.督教中的「聖母崇拜」文化。例如法國人,對聖母的崇拜古已有之,它和王.權崇拜以及王.權的神聖化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科萊特·博納(Colette Beaune)考察了法國國王通.過百合花接受天恩和被神聖化的過程。百合花原是聖母瑪利亞的象徵,法蘭西君主聲稱特別忠誠於她,因此,百合花就成了王室權威的象徵。
國王.權威通.過象徵性轉移,「混淆了上帝之母和法國國王的形象。在他們之間建立了一種新的關系,將國王們籠罩在瑪利亞的神聖光環下。對瑪利亞的崇拜同對國王的崇拜在貞潔的百合花標志中融合在了一起,它同時又是王室的標志。二者都由百合花來代.表,並統.一於百合花中」。
在現代意義上的法國.民.族主.義誕生以前,「國.家」與「國王」,「愛.國」與「愛王」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對祖國的崇拜」與對「聖母」的崇拜也是交織在一起的。在民間文化中尤其如此。我們可以從法國人對聖女貞德的崇敬中看出「聖母崇拜」對法國式愛.國主.義的影響。正如19世紀的浪漫史家儒勒·米什萊(JuLЕS Michelet)所指出的,貞德是法蘭西民.族最初的祖國意象,近代法蘭西的愛.國主.義誕生於這位女性身上,這顯然不是偶然。
而在俄羅斯的斯拉夫文化傳統中,女性崇拜的傳統也十分悠久。俄羅斯思想家別爾嘉耶夫在論述俄羅斯文化的特徵時就曾指出「俄羅斯民.族之魂」的女性氣質。在古羅斯接受基.督教以後,受原始女神崇拜及東正教「聖母崇拜」的影響,女性也被賦予了特殊含義。在俄羅斯文化中,女性因為她們美麗、強大而被賦予了「拯救」的使命。
「只有女性才能拯救俄羅斯」是許多俄羅斯文學、藝術的主題。在俄羅斯的東正教中,聖母崇拜更是十分普遍,這對俄羅斯人的國.民性格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蘇聯成.立後,沙俄時期的文化遺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繼承。實際上,蘇聯的政.治宣.傳充滿了「彌賽亞主.義」的氣息,對東正教傳統中的儀式、隱喻和象徵等都進行了吸收和轉化。東正教和沙俄傳統中的「聖母崇拜」和愛.國主.義顯然也被蘇聯所繼承和吸收。
實際上,蘇聯在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不久,就「創造性」地復活了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就在1934年,這個一度被認為在革.命和社.會主.義的意識中身敗名裂的『祖國』一詞,被布爾什維克恢復了名譽,而且注.入了新的內容,變成了『社.會主.義祖國』和『蘇聯愛.國主.義』。」蘇德戰爭是一個重要的催化劑。與沙俄傳統時代一樣,女性形象被蘇聯有機地整合進了愛.國主.義的話語中,表現在教育和宣.傳上,「祖國-母親」的政.治隱喻在蘇聯十分常見。
在蘇聯的衛國戰爭期間,愛.國主.義高漲,「祖國.母親的召喚」就是各種政.治宣.傳中的重要主題,這在許多宣.傳畫中有所表現。1941年,由伊·莫·托依澤創作的《祖國.母親在召喚》是這種政.治隱喻的代.表。宣.傳畫上隱喻「祖國」的「母親」神情嚴峻,目光堅定,充滿激.情,她正在號召她的兒女拿起武.器,打敗侵略者。這幅宣.傳畫大量印刷,在戰時發揮了巨大的感.召和激勵作用。
另外如《紅軍戰士,救救我們》(柯列茨基,1942年),《紅軍戰士,一切希望都在你們身上!》(依凡諾夫,1943年)等,表現的都是「堅定」或「充滿期待」的母親形象。蘇聯莫斯科國.家藝術出版局1948年編輯出版的《蘇維埃宣.傳畫三十年》一書中說:「保衛社.會主.義祖國,保衛蘇聯人.民這個主題是蘇維埃宣.傳畫創作的中心主題。在宣.傳畫面前擺著的任務不僅僅是去影響觀眾的理智,而且也要去影響其感情、良心和意志。」
「祖國.母親」的具象化無疑可以影響受眾的情感。從宣.傳效果看,這些宣.傳畫確實起到了很好的激發士氣、廣泛動員的效果。
除了宣.傳畫,蘇聯「祖國.母親」的雕塑也十分常見。1960至1967年在伏爾加格勒的瑪瑪也夫高地,蘇聯建成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英雄紀.念碑》,其中最壯觀的就是《祖國-母親》雕塑,它高達104米。「祖國.母親」右手高舉著利劍,左手直指柏林,意味著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扭轉了蘇德戰爭的局面。
在《祖國.母親》雕像的下面,還建有一座圓形的紀.念廳,紀.念廳對面廣.場的中心水池中的也有一座雕刻,題為《母親的憂傷》,意喻著祖國永遠懷念為國捐軀的英雄兒女。「祖國」的人格化和女性化,使「愛.國主.義」變得容易感知和理解。作為多民.族國.家,「祖國-母親」的隱喻使蘇聯人.民能夠團結一心,在戰爭及社.會建設中激發出強大的動力。實際上,這正是政.治隱喻的功能所在。
中.國對「祖國.母親」隱喻的移植和內化
中.國對法國及蘇聯「祖國.母親」隱喻的移植
與歐洲及蘇俄相比,中.國歷.史上沒有尊崇女神及聖母崇拜的傳統,女性化象徵難以被鑄入民.族國.家的構建話語當中。不過晚清以來,隨著民.族國.家觀念的引入和傳播,這種「革.命化女性」的歐洲傳統也傳入中.國。我們可以觀察到,近代中.國的民.族國.家建構顯然吸收了歐洲的這種政.治文化。
在晚清的政.治文化語境中,西方塑造出來的革.命化身的「女神」形象一度變成了中.國人口.中的「西方美.人」。在晚清西學東漸及革.命浪潮風起雲涌的背景下,中.國人發現並熱情引進了西方的「革.命女神」。當時出現了眾多諸如《外國列女傳》《世界十女傑》《世界十二女傑》等這類頌揚西方革.命女傑的編譯著作。這些讀物中的「西方美.人」既成為先進的中.國女性師.法效仿的完美典範與理想榜樣,也成為知識精英構建愛.國主.義話語中的重要原料。
如熱情鼓吹「歐風美雨返精魂」的秋瑾就以俄國的蘇菲亞、法國的羅蘭夫人等西方女傑作為「精神導師」。在秋瑾遇.害後,時人獻詩「獻身甘做蘇菲亞,愛.國群推瑪利儂」。台.灣學者劉人鵬對「西方美.人」在晚清民.族國.家建構中的隱喻意義做過精彩的分析。在她看來,「『西方美.人』與『二萬萬女子』是在國族欲.望成為長生帝.國的現代化進程中被生產出來的比喻」。
前蘇.聯《祖國-母親》雕塑
C. 各個國家送禮物的禁忌
中國人送禮禁忌:1、不能給戀人送傘哈!傘和散音同。2、不送綠色帽子給男人,表示妻子不忠。3、不能給老人送鍾在中國,白色常是大悲之色和貧窮之色。同樣,黑色也被視為不吉利、是凶災之色,哀喪之色。4、如不能為健康人送葯品,不能為異性朋友送貼身的用品等。
英國人送禮禁忌:一般送價錢不貴但有紀念意義的禮物,切記不要送百合花,因為這意味著死亡。
您可能也喜歡:女兒節的別稱叫什麼?世界環境日是哪天?詳解:什麼是風俗文化?盂蘭盆節的來歷與習俗
美國人送禮禁忌:送禮物要送單數,且講究包裝,認為蝸牛和馬蹄鐵是吉祥物。
法國人送禮禁忌:1、不要送菊花,杜鵑花以及黃色的花。2、不要送帶有仙鶴圖案的禮物,認為仙鶴是愚蠢的標志。3、不要送核桃,核桃是不吉利的。4、不給女士送香水,被認為過分親熱。5、法國人喜歡那些融知識性、藝術性為一體的禮物。比方說可以是印有美景良物的風光雜志、畫冊、一幅裝潢精美的芭蕾舞劇照或者是蘊意深刻的小工藝品。
您可能也喜歡:解析:回族為什麼不吃豬肉?解析:中元節出生的人命運好嗎?哈尼族風俗習慣及有關故事盤點侗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德國人送禮禁忌:1、德國人是很會挑剔的,包裝要力求盡善盡美。2、德國人不習慣玫瑰送人,他們認為玫瑰是情人間的專利,萬勿送給主顧。3、德國不喜歡別人送厚禮,送禮超過一定金額必須納稅。4、送花不能送十支,他們反感「成打出售」的物品。5、帶有「黑貓」和「喜鵲」圖案的物品不能作新年禮物。德國人認為,看見黑貓會帶來不幸,因為黑貓是邪惡女巫的化身。喜鵲有「小偷」的惡名。
澳大利亞送禮禁忌:1、在數目方面,受基督教的影響,澳大利亞人對於「13」與「星期五」普遍反感至極。2、在人際交往中,若澳大利亞人應邀出遊,請不予以拒絕,會被他們理解成不給面子。3、澳大利亞人崇尚人道主義和博愛精神。在社會生活中,他們樂於保護弱者。除了保護老人、婦女、孩子、弱小種族之外,他們還講究保護私生子的合法地位,甚至將保護動物看作是自己的天職。4、金合歡花與桉樹,是澳大利亞人最喜歡的植物,並且被視為澳大利亞的象徵。因此,它們分別被定為澳大利亞的國花與國樹。5、澳大利亞人最喜愛的動物是袋鼠與琴鳥。前者被澳大利亞人視作澳洲大陸上最早的主人,後者則是澳大利亞的國鳥。在澳大利亞人眼裡,兔子是一種不吉利的動利。他們認為,碰到了兔子,可能是厄運將臨的預兆。
您可能也喜歡:重陽節為什麼又稱為「老人節」詳解:回族的三大傳統節日開齋節的由來及習俗解惑:回族人為什麼不吃豬肉?
阿拉伯送禮禁忌:1、阿拉伯世界禁酒,烈性酒和印有動物圖案的禮品他們是忌諱的,他們認為這些禮物包上有動物圖案的禮品紙其蘊意會帶來不幸。2、初次見面不送禮,被認為你想行賄。3、您千萬不能給他們的妻子送禮物。這樣做是對他們妻子的侵犯,他們同時也會認為你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俄羅斯送禮禁忌:1、俄羅斯人送鮮花要送單數。2、用麵包與鹽招待貴客,表示友好和尊敬。3、最忌諱送錢給別人,因為這意味著施捨和侮辱。
您可能也喜歡:回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壯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壯族有哪些風俗習慣?關於苗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香港人送禮禁忌:不能送鍾,毯子,白色與紅色的花,這意味著不吉利,禮物數目不能有4,而以8、6、9為最好。
日本人送禮禁忌:訪親問友、參加宴請都會帶禮物。接、送禮物時要用雙手,也不能當面打開禮物。再次見到送禮的人時要提及禮物的事,並表示感謝。忌送梳子,也不要送有狐狸、獾圖案的禮物,因為梳子的發音與死相近。另外,菊花一般是王室專用花卉,所以一般人也不能送菊花。
D. 海百合化石有什麼用
【較高的科研價值和考古價值】:海百合對其生存的環境要求極其苛刻,能成為完整化石存世極其稀少,非常珍貴,更是一幅天然巧奪天工的藝術品,形狀酷似一幅天然的荷花藝術,栩栩如生。花朵越大的其晶體亮度越強,收藏價值越高。06年就當時向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珍品藏家轉讓一塊長2米寬1.2米的海百合,在2006年當時的轉讓價格就達到1200萬,價值不菲。但如此珍稀的古生物化石,確不是用價值可以衡量的。
【補充】:海百合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已經生存了5億年,在2億3千萬年前,海洋里到處都生長著海百合,由於海百合對環境要求非常苛刻,如今,人們只能在深海里見到它們美麗的身影。 這些珍貴的海百合化石在地下沉睡了兩、三億年,如今依然栩栩如生,恰似國畫大師筆下綻放的百合花。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r4Hx1EcW72Nne3Q-rn2OXNnn2i9_
E. 誰能講下東方百合花呢
東方百合--鮮艷燦爛的「個性」使此品種被譽為「百合王國的超級巨星」。東方百合花大而美,花香濃烈,花朵在花莖上散開生長,比亞洲百合分散。東方百合的價格一般比亞洲百合要高,但其形態優美,只要在花瓶里插上一兩支,並大大提升整體插花的美感。
F. 法國凡爾賽宮噴泉群是如何建造起來的
1655~1661年,在君主專制的法國,最大的銀行家富凱根據建築師路易·勒沃的方案重建了自己的郊外城堡。在沃勒維孔特花園宮殿中主要的不是宮殿本身,而是其建築原則。整個宮殿就是一個由園藝建築師安德烈·雷諾建造的巨大的人工公園。
宮殿展示了法國貴族在自然中,在狹窄、人潮擁擠的城市圍牆之外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路易十四很喜歡這個花園宮殿,因而對它不是自己的財產而耿耿於懷。於是他把富凱關進監獄,命令路易·勒沃和安德烈·雷諾在凡爾賽為自己建築宮殿。
凡爾賽花園宮殿是17世紀建築中最宏偉的紀念碑,對18世紀的城市建設影響很大。凡爾賽是文藝復興時代人們所幻想的理想之城,它是建築師和園藝師根據太陽王路易十四的意願,用自己的才智在離巴黎很近的地方真實地建立起來的。
從最初建造第一個公園開始,凡爾賽宮這一宏偉的工程持續了幾十年。
皇家建築師安德烈·雷諾新開辟出來一個大廣場做花園,而那時,年輕的路易十四對父親留給自己的狩獵小屋還是比較滿意的。根據國王的命令小屋被修繕,重新裝飾和粉刷。當決定要把狩獵小屋擴建時,建築師勒沃和安德烈·雷諾繪制了新的草圖,其中也糅合了自己的方案。
這個方案的構思之一就是要能一眼窮盡廣闊的空間,因此凡爾賽的許多壯觀景色只有在最高點才能一覽無余。由於露天式的設計,凡爾賽公園可以很好的盡收眼底,因此整片公園場地上沒有什麼劇烈的地形變化,因為土地早被平整過了。
首先要排干沼澤,然後用土和沙石填平,平整土壤建造人工陽台。接著開始挖隧道、鋪設排水管,而排水管在開工的最初就已經為後來著名的噴泉和瀑布做好了准備。
在宮殿正面,著名的鏡廊窗前露天處,有兩個對稱的花崗岩鑲邊的長長的水池,水流噴涌而出。水池以自己的冷艷一下子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在如鏡的水平面上反射出天空、夕陽還有宮殿。水池的側邊裝飾著一些雕塑,象徵著法國王室充沛的水力。
方案根據古希臘神話的情節建造了很大的雕塑群,主要用鉛,有的地方鍍金。池子的邊緣是向心的圓形,像金字塔一樣向上隆起。上面坐著青蛙和一些奇怪的人物——看似人,但面部卻是青蛙,就像人變成兩棲爬行動物這一可怕的景象發生在我們眼前。這些人物噴出的無數水柱罩住了拉托娜噴泉。
從拉托娜噴泉通往古樹林圍著的寬廣的綠色草坪是中心林陰路。像是對拉托娜噴泉的回應,在草坪深處是一個有阿波羅雕像的水池,他正駕車迎向自己的母親。「阿波羅噴泉」是建築師久比根據勒布倫的方案建造在一個老水池原址上的,它很快就噴出了歡快的、閃閃發光的水柱。巨大的壓力使中心水柱猛地噴上25米高,而側面15米高的水柱則交織出百合花的圖案——這是法國王室的象徵。
「阿波羅噴泉」表現的是一輛由四匹駿馬牽引的戰車破水而出,沖向升起的太陽。特里同避開他們藏進貝殼,從水的深處發出陽光。
整個阿波羅噴泉是對上帝的頌揚,但對凡爾賽來說,這無疑是對路易十四的頌揚。
公園的盡頭是綿延1.5公里(1520米)的運河,有兩條支流,一直伸向遙遠的地平線。運河一望無際的水面不僅與地平線融為一體,好像還一直延伸到童話般的遠方。每逢夏日的夜晚,太陽反射在如鏡的水面,慢慢地沉到大運河中,用落日的余暉裝點水面。
大運河不僅是凡爾賽宮美妙的裝飾,從實用的角度來說它也是不可或缺的,它從沼澤深處取水,使這個地方變得清潔。
在建築的頂峰時期凡爾賽的人手不足,因此經常找來士兵和水手。宮殿的南面是瑞士衛隊士兵挖掘的瑞士湖。他們在舊沼澤地挖出了一系列的池塘,不僅用來娛樂和釣魚,還是一個灌溉體系,使宮殿的南部要沖變得乾燥。
凡爾賽宮以北是由紫杉樹圍起的北池座,裝飾有「磨刀工」和「蹲著的維納斯」雕塑。樓梯從北池座通向「塞壬」、「王冠」池和「金字塔」噴泉,後者無論從構思,還是美感上來說都具有童話色彩。
「金字塔」噴泉由勒博倫構思,並由希拉東建造。鍍金的特里同、海豚和大蟄蝦噴射出許多水柱,承載著呈階梯分布的水池。
著名的「水上林陰路」,又叫「水上劇院」,是由阿爾杜恩—芒薩爾設計的。周圍有14個彼此呈階梯狀分布的小的圓形大理石水池。這些水池裝飾有銅制的小孩,手裡拿著裝滿蔬菜和鮮花的籃子。「水上林陰路」通向最高的「龍」噴泉,該噴泉的中心水柱噴射達47米。
離「龍」不遠是波光如鏡的「尼普頓」噴泉。這一建築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因為它建造了整整60年。「尼普頓」噴泉是個宏偉的池座,沿著坡度放置了22個裝飾用的鉛制花瓶。中央是尼普頓和安菲特里忒的雕塑,分列在噴泉角兩側。
在波塞冬和安菲特里忒旁邊是「海洋」噴泉,而這一建築群的結束之筆是雕塑群「伴隨海龍的愛神」。整個「尼普頓」噴泉在陽光下五光十色,這是凡爾賽花園最美麗的建築之一。
G. 據報道;沈陽世博園四大主題建築之一的百合塔,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雕塑體建築,整體造型如同盛開的銀白
(1)電動機消耗的電能 W=Pt=45×10 3 W×40s=1.8×10 6 J. 答:電動機消耗的電能為1.8×10 6 J. (2〕乘客的質量版m=15×60kg=900kg, 乘客的重力G=mg=900kg×10N/kg=9×10 3 N, 電梯做的權有用功W 有 =Gh=9×10 3 N×100m=9×10 5 J, 因為W 總 =W, 所用η=
答:電梯的效率為50%. |
H. 百合花這部電影和小說在情節上有何不同
百合花這部電影和小說的情節基本上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就是根據小說來完全分配的。
《百合花》是茹志鵑創作的短篇小說,首發於《延河》1958年第3期,小說以解放戰爭為背景,描寫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隊發起總攻之前,小通訊員送文工團的女戰士「我」到前沿包紮所,和他們到包紮所後向一個剛過門三天的新媳婦借被子的小故事。
表現了戰爭年代崇高純潔的人際關系,歌頌了人性美和人情美,贊美了小戰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
情節結構
小說的情節雖然單純,但有很強的節奏感。隨著情節的發展,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個性特徵也逐漸展現。我起初對小通訊員生氣,接著發生了興趣,到後來從心底里愛上這傻乎乎的小同鄉。
直到最後懷著崇敬心情看著百合花被蓋上這位平常的拖毛竹青年的臉,筆調起伏跌宕,結構單純而又縝密,耐人尋味。
I. 茄花,是怎樣形成的
【來源】為茄科植物白曼陀羅或毛曼陀羅的乾燥花。
【植物形態】①白曼陀羅,又名:風茄兒、山茄子(《綱目》),大顛茄(《生草葯性備要》),顛茄、悶陀羅(《廣西通志》),野蓖麻、豬顛茄、豬波羅、老鼠愁、白花曼陀羅、金盤托荔枝。
一年生草本,全體近於無毛.莖直立,圓柱形,高25~60厘米,基部木質化,上部呈叉狀分枝.葉互生,上部的葉近於對生;葉柄長2~6厘米,表面被疏短毛;葉片卵形、長卵形或心臟形,長8~14厘米,寬6~9厘米,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不對稱,圓形或近於闊楔形,全緣或具三角狀短齒,兩面無毛,或被疏短毛;葉脈背面隆起。
花單生於葉腋或上部分枝間;花梗短,直立或斜伸,被白色短柔毛;萼筒狀,長4~6厘米,淡黃綠色,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先端尖,花後萼管自近基部處周裂而脫落,遺留的萼管基部宿存,果時增大呈盤狀,邊緣不反折;花冠漏斗狀,長12~16厘米,頂端直徑5~7厘米,向下直徑漸小,白色,具5棱,裂片5,三角狀,先端長尖;雄蕊5,不伸出花冠管外,花葯線形、扁平,基部著生;雌蕊1,子房球形,疏生細短刺,2室,胚珠多數,花柱絲狀,柱頭盾形。
蒴果圓球形,表面有疏短刺,成熟後由綠變為淡褐色。
種子多數,略呈三角狀。
花期3~11月。
果期4~11月。
生長於山坡草地或住宅附近。
分布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北,四川等地;上海、南京一帶有栽培。
②毛曼陀羅,又名:軟刺曼陀羅、毛花曼陀羅。
一年生草本。
形與上種相似,但全體密被白色短柔毛;葉互生或近於對生,葉片廣卵形,長8~20厘米,寬5~12厘米,全緣或微呈波狀。
花白色或淡藍色,萼管基部宿存,邊緣向外反折。
蒴果近圓形,密生柔軟針刺。
花期5~9月。
果期6~10月。
分布遼寧、河北、江蘇、浙江等地;北京、南京、上海等城市均有栽培。
以上兩種植物的根(曼陀羅根)、葉(曼陀羅葉)、果實(曼陀羅子)亦供葯用,各詳專條。
【採集】8~11月間,將初開放的花朵採下,曬干、陰干或微火烘乾。
亦可捆把後再曬干。
【葯材】①南洋金花:為白曼陀羅的乾燥花朵。
多為數十朵捆成一把。
花萼一般已除去。
花冠漏斗狀,長10~15厘米,黃棕色至淡棕色,皺褶,筒狀部具縱皺紋,上部5裂,多已破碎,完整者裂片尖端呈絲狀,兩者之間呈凹陷,雄蕊5,多包於花冠筒內。
雌蕊1。
花紙質,易碎。
氣微,味苦而澀。
以去萼、朵大、質厚、整齊、黃棕色、有香氣者為佳。
主產江蘇、福建、廣東等地。
②北洋金花:為毛曼陀羅的乾燥花朵。
多分散,或捆成小把。
花形狀與南洋金花類似而較短,但帶有黃綠色至灰綠色的萼筒,萼筒上有5個稜角,長3~5厘米,灰綠色,外被灰白色柔毛。
氣味同南洋金花。
以朵大、黃棕色、完整、無雜質者為佳。
主產河北、山東、河南等地。
除上述兩種外,尚有幾種同屬植物的乾燥花,亦同等入葯:①歐曼陀羅,莖淡綠色。
花白色。
蒴果卵球形,先端具較長的堅硬針刺,成熟時規則的4瓣裂(分布長江流域各省)。
②紫花曼陀羅,莖淡紫紅色。
花淡紫色;花萼上部亦略具淡紫點。
蒴果卵球形,具近於等長的堅硬針刺;成熟時規則的4瓣裂(分布長江流域各省)。
③無刺曼陀羅,花白色,蒴果平滑無刺。
④重瓣曼陀羅,花冠2~3層,外面紫色,內白色。
J. 贊美白色百合花的現代詩句
贊美白色百合花的現代詩句:
風中百合
一襲白衣
站老了
你的思念
衍生今生唯一不老的傳奇
三生石上的盟約已被你的目光燒成雕塑
思念穿過長長短短的詩行
借清照的蚱蜢舟
載來你五千年漫長的等待
在輕輕測測剪剪風里
搖曳我一簾幽夢
目光如火烤紅滿山紅杜鵑
五千年的等待
面色蒼白
思念決定遠嫁他鄉
蓮的心事亭亭於一池碧水
在寂寂的子夜中途轉身
夜雨隨目光滴落
瘦弱的手
已
點不起一枝紅燭
夕陽西下
在你告別的衰草里
我是唯一的一株百合
背對著你的背影
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