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牡丹園事件
『壹』 關於圓明園的資料
圓明園位於北京市西郊,海淀區東部。原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佔地約5200畝,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圓明園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總面積達350公頃。
它的陸上建築面積和故宮一樣大,水域面積又等於一個頤和園。圓明園匯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以園中之園的藝術手法。
將詩情畫意融化於千變萬化的景象之中。圓明園的南部為朝廷區,是皇帝處理公務之所。其餘地區則分布著40個景區,其中有50多處景點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園勝景。
如杭州西湖十景,不僅模仿建築,連名字也照搬過來。更有趣的是,圓明園中還建有西式園林景區。最有名的「觀水法」,是一座西洋噴泉,還有萬花陣迷宮以及西洋樓等。
都具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在湖水中還有一個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邊山上便可欣賞萬里之外的「水城風光」。
圓明園是一座珍寶館,裡面藏有名人字畫、秘府典籍、鍾鼎寶器、金銀珠寶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華。圓明園也是一座異木奇花之園,名貴花木多達數百萬株。
完整目睹過圓明園的西方人把她稱為「萬園之園」。的確,如果今天還和140年前一樣,這座超巨型園林就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園林之王」了。
遺憾的是,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園中的建築被燒毀,文物被劫掠,奇跡和神話般的圓明園變成一片廢墟,只剩斷垣殘壁,供遊人憑吊。
(1)926牡丹園事件擴展閱讀:
圓明園是於1860年被英法聯軍搶掠並燒毀的。英法聯軍於1860年10月6日攻抵北京德勝門、安定門等處,僧格林沁和瑞麟部士兵紛紛退至圓明園一帶,英法聯軍遂追至圓明園。
守園的官兵寡不敵眾敗走。法軍首先展開搶劫行動,英軍司令格蘭特遂批准英軍入園。聯軍士兵大肆劫掠園中的珍寶和陳設物。根據英國官員事後估算。
被掠走的文物珍寶(金銀、寶石、綢緞和古玩陳設等)價值達600萬英鎊之多,因不識其價值或因搬運不便而被毀壞的珍本圖書、佛塔、瓷器、傢具等價值與此相仿。
法國作家雨果曾經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大肆搶劫,另一個強盜縱火焚燒,原來『勝利』就是進行一場洗劫的兩個征服者平分贓物,一個把口袋裝滿。
一個把箱子裝滿,然後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歐洲。這就是兩個強盜的一段經歷……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貳』 圓明園的毀滅
圓明園的毀滅(資料)- -
1860年10月5日,英法聯軍兵臨北京城下。根據俄國外交官伊格納提耶夫提供的情報:清
朝守軍集中在東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應先攻取;並聽說中國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
的圓明園。於是,英法聯軍繞抄安定門、德勝門,進犯圓明園,並將圓明園洗劫一空,
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火燒圓明園」事件。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北郊,建於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該園賜給四子胤禎(後
來的雍正帝),並賜名圓明園。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經營,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無數能工巧匠,傾注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營造成一座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離宮。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圓明園周圍連綿10公里,由圓明園、萬春園、長春園組成,而以圓明園最大,故統
稱圓明園(亦稱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屬園,分布在圓明園的東、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清漪園(後來的頤和園就是在此基礎上建造起
來的)等,全園面積合計5000多畝。
圓明園不僅匯集了江南若干名園勝景,還創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園林建築,集當時古
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園中有宏偉的宮殿,有輕巧玲瓏的樓閣亭台;有象徵熱鬧街市
的「買賣街」,有象徵農村景色的「山莊」;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蘇州獅子林的風景名勝;還有仿照古代詩人、畫家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萊瑤
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說,圓明園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也是中國人民建
築藝術和文化的典範。不僅如此,圓明園內還珍藏了無數的各種式樣的無價之寶,極為
罕見的歷史典籍和豐富珍貴的歷史文物,如歷代書畫、金銀珠寶、宋元瓷器等,堪稱人
類文化的寶庫之一,也可以這樣說,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館。
10月6日,英法聯軍闖進圓明園,立即瘋狂地進行搶劫。
首先闖入圓明園的是法國侵略軍,他們見物就搶,每個法國士兵口袋裡裝進的珍品,
價值三四萬法郎。他們空手而進,滿載而歸。在法國軍營里,堆積著珍奇的鍾表、五光
十色的綾羅綢緞,以及珍貴的藝術品,價值達3000萬法郎。
英國侵略軍雖然來遲了一步,但金銀財寶也裝滿口袋。更可惡的是,對那些搬不走
的大瓷器和琺琅瓶,他們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軍把圓明園搶劫一空之後,為了消贓滅跡,掩蓋罪行,英國全權大臣額爾
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竟下令燒毀圓明園。大規模的焚燒共兩次,第一次是
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燒圓明園,大火連燒3晝夜,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焦土。這
場浩劫,正如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繪和抨擊的那樣: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夏宮,
一個進行搶劫,另一個放火焚燒。勝利原來可以成為強盜。
參考資料:丁紫瑩教育網志
『叄』 圓明園毀滅過程的資料
圓明園的毀前景象只有通過畫卷和照片來展現了:
圓明園景圖:http://www.tibet40.cn/chinese/zhuanti/gujian/484589.htm
圓明園老照片:http://www.hsm.com.cn/zhwh/zyxx/200608/10/40183.shtml
最值得你驚喜的是: 投資一千多萬元人民幣的歷史紀錄片《圓明園》歷經近6年的艱苦製作終於面世。電影通過講述清王朝歷史和三個外國傳教士眼中的圓明園兩條線索,從不同視角交待了這一罕見的皇家園林的建成以及毀滅的過程。「圓明園見證了一個帝國最後的輝煌,也昭示著一個民族苦難的開始。通過圓明園,我們折射的是清朝盛衰的大歷史。」《圓明園》導演金鐵木說。
號稱世界第一的皇家園林圓明園因一場大火只剩斷壁殘垣,不知道多少人曾站在廢墟上想像其當年的輝煌。為了在電影中還原真實的視覺效果,製片組查閱了大量資料,並求證專家,整整籌備了4年才正式開拍,並且製作了35分鍾三維動畫場景,比如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人在牡丹園相聚、大水法的建造過程以及清王朝鼎盛時期圓明園的勝景。
有一場戲是在如今大水法的斷壁上「生長」出大水法整體結構隨之鏡頭推向整個園林,在場觀眾無不為之震撼。導演金鐵木介紹說,為《圓明園》製作特技的公司和《指環王》、《金剛》是同一家。
為了營造道具布景,攝制組跑遍了京城大大小小的道具庫,最後到紫檀宮和金漆鑲嵌廠才找到了逼真的龍椅、屏風、玉璽等器物。
更有意思的是,片中的幾位傳教士也是攝制組在北京「大海撈人」找到的,「咱們看外國人都一樣,但其實兩百年前大不一樣,義大利人、英國人、法國人差老遠了,我們都是找來一個讓劇組其他外國演員評審,他們說通過了才可以。」這幾個外國傳教士在片中擔任了「旁白」的作用,從另一個客觀的視角補充講述《圓明園》和清王朝的興衰。
為描述圓明園毀滅前清軍和英法聯軍的「八里橋之戰」,攝制組在北京和河北交界處康莊拍攝,金鐵木說:「當時我們有50匹馬和50個騎手,全部都是群眾演員,有三個人還從馬上跌落,我當時血液都凝固了。可是那些演員似乎都毫不在乎,根本不把自己的安危當一回事,像當年八里橋上的蒙古士兵一樣勇猛。但是我告誡自己,以後絕對不能在沒有百分百安全把握的狀況下拍戲。」
「這是一場載入歷史的戰役,不是因為榮耀而是恥辱和教訓。面對英法聯軍的大炮和連發槍,曾經叱吒風雲的蒙古軍隊全軍覆滅。我們要揭露一點,那就是清王朝為什麼會認人欺負,圓明園為什麼會毀之一炬,那就是『技不如人』。
詳情:http://news.cctv.com/special/C16263/01/index.shtml
『肆』 母愛作文(要求:多事件,一件是描寫,兩件是敘事)
母親從不會放過天氣預報欄目。以前我和妹妹讀書,她關注濟南和武漢;現在妹妹和弟弟赴地圖上遙遠的亮點,媽媽會比妹妹提前知道上海梅雨季節的來臨,她也會在弟弟未下班之時告訴他廣州將颳起台風。現在她只憑聲音就能准確判斷出是哪個播音員,並能規律性地猜出明天該裴新華還是趙紅艷。現只有我,在離家三里的鎮中教書,我和她守侯著同樣陰晴變幻的天空,噓寒問暖便成了有質量的立體語言免費那是母親不可或缺的生活內容。
眼前總閃現母親為我煮熟的雞蛋。像一顆記憶里的珍寶,歲歲年年不曾褪色,滋潤我成長的每一個年輪。無論上學還是上班,雞蛋總會伴隨我的餐飯,我慣於坦然地接受這無償的饋贈。直到有一天,同事那縷驚羨的眼神射向我時,才徹悟「長大」的涵義,才復甦了那份足以讓我感動今生的最深沉偉大的母愛之片片如海的記憶!因為我從小偏食,母親便在我成長的歲月里傾注了她全部的心血,哪怕在家裡最困頓的日子裡媽媽也是傾其所能地為我做最可口的飯菜,以至讓我幼小時的妹妹弟弟眼饞得大喊媽媽偏心,每每憶起都令我慚愧不已淚光閃爍!漸漸我像媽媽一樣學會了感恩,懂得了媽媽是用最淳樸的精神滋養著兒女的心靈,用最樸素的形式闡釋了世間最無私的母愛!
母親的眼淚總承載不起離別的憂傷。村南有一個停車的路口,媽媽總是在迎接我們的時候望眼欲穿提前趕到,而從不曾在離別的時刻抵達。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怎能訴盡母親在兒女出門時的忙碌和牽掛?雖則她從不輕言離別之苦而勸說著我們不要想家,但她的眼睛在訴說太多的不舍,母親常在我們還未出家門的時候就就播下了思念的種子,很快就會萌芽開花葳蕤成一棵枝繁葉茂的牽掛樹。妹妹大四開學的一個夏日,媽媽執意送行,當打理好行李將走向家門拐角的時候,妹妹的一句「媽,您回去吧!」,回望母親她已經淚眼婆娑得說不出話,而終究沒有邁到乘車的路口。一次次重逢和一次次告別中,我知道母親不再年輕,幾十年的風吹雨打漸漸風干母親的容顏,當皺紋爬上鬢角頭發失去光華,兒女卻各自去尋夢,架著日益豐滿的翅膀遠走他鄉。這對於一顆善良易感的母親心,是件多麼欣喜欣慰而又殘忍無奈的事情啊。
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懷是我奮斗不息的源泉。媽媽讀書不多,但她知書達理、深明大義的處世觀令飽讀詩書的爸爸都贊嘆不已,她在漫長的艱難歲月里一直和爸爸並肩支撐著我們的「家」,為我們姊弟鑄造了最溫暖的親情港灣最唯美的精神家園。在媽媽的溫情關懷下,我一帆風順地完成中師學業,當不足二十歲踏上講台時,她終於驕傲得笑了!然而她沒有想到,女兒的工作起點又成了一條學業的起跑線,十幾歲只懂得躊躇滿志而不懂得風雨兼程更讀不懂步履惟艱,如今我在考研的路上飽經風雨。是我最親愛的媽媽,她的關愛和鼓勵無論何時都雨露潤心田般地撒向我,使我得以全身心地在硝煙彌漫的考研戰場上縱橫沖殺,她讓我明瞭望女成鳳乃世間最深沉的期待!
幾年來,在職考研磨礪了我的品格,也消耗著人生的青春年華,讓一個濡染著理想主義和古典主義的現代女子飽嘗了現實日子裡的酸甜苦辣。從小到大,母親從不曾懷疑兒女的聰慧,當我將今生第一篇日記讀給她聽的時候,她就欣喜地認定她的女兒將來一定會出類拔萃。然而我連續幾次與夢想擦肩而過,當379分刺痛我心坎嘆命運不濟的時刻,而最讓我黯然的是我的成敗直接系連著母親的憂歡。我給父母帶來的快樂遠不如從前,更多的時候是他們為我憔悴,為我不佳的情緒所牽連。安慰我時媽媽眼角里流露的是淡淡憂傷的光芒,我明了眼神折射的不過是內心之冰山一角,肯定是我的痛苦讓媽媽受盡了折磨。
母親極易滿足感動。弟弟為媽媽帶來一把牛角梳,她每天清晨拿起,就會情不自禁地提起弟弟,然後梳理起成串美好的往事;每當做飯時,她又會盪起幸福的微笑,說弟弟買的電磁爐多麼實惠!當妹妹帶領媽媽去武大校園看櫻花,媽媽的腦際便經久不息地飄盪起行程里那片竹海的綠,天空的藍。清楚地記得媽媽常為那幾次不多的旅行而興奮和激動,幾十年土地上的勞作限制了她的出行,甚至扼殺了她的憧憬,她從沒有想過要走出家門去游覽風光,時時處處都會為花費考慮。但我知道母親若去了一個景點,她的思緒定會有熱奮的馳騁,那份不亞於年輕人的激動會給她帶去無比的歡樂。電視里的圖片只是內容不鮮活的概念的東西,它怎能抵得過身臨其境?很慚愧,身為長女,我沒有帶父母遠游過,回憶的天空里只有那個春天裡去曹州牡丹園的唯一經歷,那也是在百般勸解和誘惑的情況下才肯去的。在牡丹花香飄過中午,美妙的噴泉聲響起的時候,母親對父親說:「孩子們都很懂事,我們這輩子,值得。」那時我分明感到媽媽幸福的暖流傳到我的血脈里,而忽略了為我們的成長付出的無比艱辛的代價。
母愛無私無聲,無邊無價。母愛如泉,含蓄靜默而不張揚,點點滴滴都是對兒女的細心呵護;母愛如海,猶如澎湃洶涌的大海,滾滾波濤充溢的都是對兒女的深情厚愛!
『伍』 山東菏澤 發生過什麼戰役啊
自上古至兩漢的數千年間,菏澤為先民生息聖地、天下之中。至南北朝時已經衰退,金元時徹底衰落。天下很少有人知道菏澤過去還曾有過燦爛的文明。菏澤失去古代歷史文明和交通優勢的主要原因有四:黃河的沖擊及泥沙的掩埋、長期戰亂的摧殘、歷史典籍的亡散和失去口傳歷史文化。兩漢四百年,黃河決口達16次之多,尤以兩漢之交為甚,使菏澤天下之中的交通地位受到毀滅性的破壞。東漢以來,河、濟、汴三水交流,菏澤全境在黃泛之中達60年之久,人民流離失所。直到漢明帝時王景治河,才解決了菏澤水患,使河、濟歸流,土地涸出,人民始為生計。金、元、明三代二百年,洪水把菏澤的四澤八水全部淤塞填埋地下,在地表已無任何痕跡可尋。高原黃土隨黃河水一次又一次地掩埋著菏澤之域的上古文化,使兩漢遺跡埋在地表以下8-10米處;使唐宋遺跡埋在地表6-8米以下;就連很多明清遺跡也掩埋在二米黃沙之下。探測表明,古陶丘在地下10米處,漢成陽在地下8米處,唐曹州在地下6米,宋南華、冤句兩城在地下5米,就連1855年單縣黃河決口,有數十村莊竟在今地表3米之下。這樣一次次的掩埋使四澤八水完好的水系全部毀滅,菏澤終於在金、元、明三代被黃河徹底送上黃泛災區。但堯舜禹湯時的居民遺址,卻反呈現在地表之上,皆因其是避水高台之故。遺址之下究竟還有什麼文化,不得而知。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菏澤之域先是官兵與黃巾軍的爭戰之地,後是曹操、呂布、張綉、袁紹等軍閥的混戰之所。古城定陶、廩丘、兗州(鄄城)、昌邑、成陽、巨野、乘氏成了軍閥爭奪廝殺的戰場,十幾座漢城毀於三國混戰。西晉末年,八王之亂,菏澤又成了爭戰之地。《文獻通考?曹州》條稱:「西晉之末,爭戰之地,三百年間,傷夷特甚。自宇內平一,又如近古之風。」查譚其驤編《中國歷史地圖冊》,就會看到,自三國至隋統一中國,菏澤之域被瓜分得四分五裂,版圖歸屬、政權變更皆像走馬燈一樣,又何談兩漢盛世時菏澤農業的輝煌。隋末唐初,唐末五代,宋末金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清末民國,菏澤每一次都是農民戰爭或政權更替的重要戰場。這無疑都是對菏澤農業、商業經濟的一次次毀滅。
『陸』 火燒圓明園的資料
清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於10月6日佔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英、法軍隊洗劫二天後,向城內開進。10月11日英軍派出1200餘名騎兵和一個步兵團,再次洗劫圓明園,英國全權代表詹姆士·布魯斯以清政府曾將巴夏禮等囚於圓明園為借口,將焚毀圓明園列入議和先決條件。10月18日,3500名英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火燒圓明園,這是人們說慣了的一個提法。其實,火燒圓明園的真正概念,不僅是火燒圓明園,而是火燒京西皇家三山五園。焚毀的范圍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
這三山五園是: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
歷史上侵略軍火燒圓明園曾有兩次。第一次火燒圓明園是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法聯軍到處燒殺搶掠、野蠻洗劫、焚毀了舉世聞名的圓明園,園內寺廟建築也大多被毀於火。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本意是將其夷為平地,但是由於圓明園園子的面積太大,景點分散,而且水域遼闊,一些偏僻之處和水中景點倖免於難。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園內尚存有建築13處。如,圓明園的蓬島瑤台、藏舟塢,綺春園的大宮門、正覺寺等。
第二次火燒圓明園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燒圓明園,使這里殘存的13處皇家宮殿建築又遭掠奪焚劫。
在文學作品中似乎把火燒圓明園的罪過,歸咎於慈禧太後垂簾聽政之無能。聽起來好象也有一些道理,但並不確切。歷史上的無數事實表明,一個貧窮落後、弱小的國家和民族,只能處於被壓迫、被剝削、被凌辱、被掠奪的地位。火燒圓明園的歷史則再次證明:國家貧窮、落後、軟弱就要挨打。
現在,圓明園已辟為遺址公園,並正對遺址進行保護性維修,恢復山形水系、園林植被、橋涵閘路,部分古建築也將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