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玫瑰色時期作品
Ⅰ 求畢加索藍色時期的所有作品
藍色時期為1900——1903年,為畢加索的低潮時期,他於1902年只創作了《人生》。
Ⅱ 畢加索的各個時期的代表作有哪些
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紀西方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
他一生留下了數量驚人的作品,風格豐富多變,充滿非凡的創造性
畢加索生於西班牙的馬拉加,後來長期定居法國。他的父親是一位藝術教師。他自幼喜愛藝術,15歲時以優異成績進入巴塞羅那美術學校,後來轉入馬德里聖費爾南多美術學院。他於1900年來到法國巴黎,開始以極大的同情心描繪窮人的生活。此時,他的作品充滿悲劇性。
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藍色調,使他的畫上充滿孤獨和絕望、災難與不幸的感覺。
人們把這一時期稱為其創作的「藍色時期」(1900—1904年)。
1904—1906年是畢加索創作生涯的「粉紅色時期」 。
他這一時期的作品以描繪馬戲團人物為主,形象雖然憂郁,卻並不孤寂。1906年畢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繪畫影響,而轉向一種新畫風的探索。
於是,他畫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名傑作——《亞維農的少女》。
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紀西方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
他一生留下了數量驚人的作品,風格豐富多變,充滿非凡的創造性。
畢加索生於西班牙的馬拉加,後來長期定居法國。他的父親是一位藝術教師。他自幼喜愛藝術,15歲時以優異成績進入巴塞羅那美術學校,後來轉入馬德里聖費爾南多美術學院。他於1900年來到法國巴黎,開始以極大的同情心描繪窮人的生活。此時,他的作品充滿悲劇性。
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藍色調,使他的畫上充滿孤獨和絕望、災難與不幸的感覺。
人們把這一時期稱為其創作的「藍色時期」(1900—1904年)。
1904—1906年是畢加索創作生涯的「粉紅色時期」 。
他這一時期的作品以描繪馬戲團人物為主,形象雖然憂郁,卻並不孤寂。1906年畢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繪畫影響,而轉向一種新畫風的探索。
於是,他畫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名傑作——《亞維農的少女》。
《亞維農的少女》
這幅不可思議的巨幅油畫,不僅標志著畢加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亞維農的少女》始作於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間曾多次修改。畫中五個裸女和一組靜物,組成了富於形式意味的構圖。這幅畫的標題是由畢加索的朋友安德魯·塞爾曼所加,據說畢加索本人對之並不喜歡。但不管怎樣,這只不過是作品名稱罷了。在現代藝術中,標題與作品的相關性越來越小,畫家們常常有意識地不以標題來說明作品的內容。畢加索這幅《亞維農的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該畫原先的構思,是以性病的諷喻為題,取名《罪惡的報酬》,這在最初的草圖上一目瞭然;草圖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髏,讓人聯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虛空」。然而在此畫正式的創作過程中,這些軼事的或寓意的細節,都被畫家一一去除了。其最終的震撼力,並不是來自任何文學性的描述,而是來自它那繪畫性語言的感人力量。
這幅畫,可謂第一件立體主義的作品。畫面左邊的三個裸女形象,顯然是古典型人體的生硬變形;而右邊兩個裸女那粗野、異常的面容及體態,則充滿了原始藝術的野性特質。野獸派畫家發現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並將它們介紹給畢加索。然而用原始藝術來摧毀古典審美的,是畢加索,而不是野獸派畫家。在這幅畫上,不僅是比例,就連人體有機的完整性和延續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這幅畫(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這里,畢加索破壞了許多東西,可是,在這破壞的過程中他又獲得了什麼呢?當我們從第一眼見到此畫的震驚中恢復過來,便開始發現,那種破壞卻是相當地井井有條:所有的東西,無論是形象還是背景,都被分解為帶角的幾何塊面。我們注意到,這些碎塊並不是扁平的,它們由於被襯上陰影而具有了某種三度空間的感覺。我們並不總能確定它們是凹進去還是凸出來;它們看起來有的象實體的塊面,有的則象是透明體的碎片。這些非同尋常的塊面,使畫面具有了某種完整性與連續性。
從這幅畫上,可看出一種在二維平面上表現三維空間的新手法,這種手法早在塞尚的畫中就已採用了。我們看見,畫面中央的兩個形象臉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卻畫成了側面;左邊形象側面的頭部,眼睛卻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視象被結合在同一個形象上。這種所謂「同時性視象」的語言,被更加明顯地用在了畫面右邊那個蹲著的形象上。這個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於受到分解與拼接的處理,而脫離了脊柱的中軸。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長,暗示著向深處的延伸;而那頭部也被擰了過來,直楞楞地對著觀者。畢加索似乎是圍著形象繞了180度之後,才將諸角度的視象綜合為這一形象的。這種畫法,徹底打破了自義大利文藝復興之始的五百年來透視法則對畫家的限制。
畢加索力求使畫面保持平面的效果。雖然畫上的諸多塊面皆具有凹凸感,但它們並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畫面顯示的空間其實非常淺,以致該畫看起來好象表現的是一個浮雕的圖像。畫家有意地消除人物與背景間的距離,力圖使畫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個面上顯示。假如我們對右邊背景的那些藍色塊面稍加註意,便可發現畫家的匠心獨具。藍色,通常在視覺上具有後退的效果。畢加索為了消除這種效果,便將這些藍色塊勾上耀眼的白邊,於是,它們看上去就拚命地向前凸現了。
實際上,《亞維農的少女》是一個獨立的繪畫結構,它並不關照外在的世界。它所關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構成的世界。它脫胎於塞尚那些描繪浴女的紀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種不同於自然秩序的秩序,組建了一個純繪畫性的結構。
畢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體主義」時期的繪畫,進一步顯示了對於客觀再現的忽視。這一時期他筆下的物象,無論是靜物、風景還是人物,都被徹底分解了,使觀者對其不甚了了。雖然每幅畫都有標題,但人們很難從中找到與標題有關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體與背景相互交融,使整個畫面布滿以各種垂直、傾斜及水平的線所交織而成的形態各異的塊面。在這種復雜的網路結構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現,可即刻間便又消解在紛繁的塊面中。色彩的作用在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畫上似乎僅有一些單調的黑、白、灰及棕色。實際上,畫家所要表現的只是線與線、形與形所組成的結構,以及由這種結構所發射出的張力。
1910年,畢加索作《卡思維勒像》,油畫,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藝術中心藏。
1912年起,畢加索轉向其「綜合立體主義」風格的繪畫實驗。他開始以拼貼的手法進行創作。這幅題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顯示了這種新風格。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1890年—1892年,油畫,45×57厘米,巴黎奧塞博物館藏
油畫《格爾尼卡》,是畢加索作於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託,為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畫中表現的是1937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作為一個具有強烈正義感的藝術家,畢加索對於這一野蠻行徑表現出無比的憤慨。他僅用了幾個星期便完成這幅巨作,作為對法西斯獸行的遣責和抗議
Ⅲ 畢加索藍色時期的畫共有幾幅
畢加索藝術生涯中的這一時期,被稱為「藍色時期」(1901—1904),主要作品有:《生活》、《賣藝人一家及猴子》、《熨衣服的女人》、《窮人的進餐》、《雜技演員與青年丑角》、[喝苦艾酒的人]、[藍色自畫像]、[人生]、《藍室》、《悲劇》、《一個盲人的早餐》、《兩姐妹》。 1、1903《盲人的一餐》與1904《拿熨斗熨衣服的女人》是畢加索藍色時期的兩幅畫,兩者共同處不少。首先是畫面的感覺,冰冷,頹廢,流動著莫名的悲傷;其次是細節,最突出的是手,細長、芊弱、乏力;清瘦的身形,單薄得令人感嘆生活的艱辛;深陷的眼窩,尤其是後者眼部的處理,猶如漩渦,散發著神秘的氣息,攝人心魄,不敢細看。 1902《海邊的母子》同是藍色時期畫作,但意境有所差別。同樣是藍色的基調,一對貧寒的母子,佇立海邊,細浪溫順地貼著海灘,母親赤足,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指尖夾花,胸前作揖,面目凝重,似是祈禱。是在祈求上帝保佑出海的丈夫,還是祈求孩子的安康、祈求讓生活起色……我們不得而知。藍色基調的凝重是如一的,可那抹鮮艷的花紅,如同火花,沖破了這重重的壓抑,絕望中透露著希望,給人心添了一絲溫暖。
Ⅳ 畢加索藍色時期與玫瑰紅時期的藝術風格差異
1、線條
藍色時期避開光感和深度的感覺,把人物結合成一種簡單的圖樣,其中沉重,強烈而流動的線條,給人以不真實的、虛擬世界的印象。這種線條具有情感的重量。畫家後來的作品大多具有這種富於表現力的線條的特點。
玫瑰紅時期畢加索從後印象派色調的精細中重新發現形體上的大略簡潔筆法,而這就是「玫瑰紅時期」的典型畫法。
2、顏色
藍色時期以藍色作為主調,一種說法認為是受法國畫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響,認為這種色調加強了畫面中的詩意成分。也就在那片單色的淺藍、粉藍、深藍、湛藍中,畢加索開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玫瑰紅時期柔和的粉紅色調開始滲透到他的畫布上的單一藍色中去,很快成為他畫布上主要的顏色。那種暖洋洋的、嬌滴滴的玫瑰紅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鬱的一片藍色。
3、人物
藍色時期是畢加索對現實生活關注的時期,他還沒有脫離普通群眾太遠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強於藝術性的表現。那時候的藍色,是貧窮和世紀末的象徵,於是作品多表現一些貧困窘迫的下層人物,畫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獨。
玫瑰紅時期青春和愛情活生生地出現在畫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玫瑰紅時期"就這樣開始了,畢加索的油畫進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個與流浪藝人和雜技演員接軌的世界,於是也有人稱之為"馬戲團風格"。
4、創作狀態
藍色時期是1900—1903年,畢加索處在人生的低谷,生活態度失落低迷。其作品常以藍色為主調,加強了憂郁和悲哀的氣氛。
玫瑰紅時期是1904—1906年,粉紅色時期,畢加索遇見自己的愛情。1904年春,畢加索在巴黎蒙馬爾特區永久地定居下來,隨著他遷居巴黎、與菲爾南德•奧里威爾的同居,他的藍色風格時期也宣告結束。
(4)畢加索玫瑰色時期作品擴展閱讀:
兩個時期的代表作
藍色時期:《人生》
這幅畫表現了人的一生就是為了完成生命的延續。
畫中,相依的男女,都以一腳著地,一腳尖著地的姿勢,似乎預示著人生中的小心翼翼,不敢把自己的全部放到一個地方。又好像再表達戀愛中的若即若離,即使兩人赤裸相對依然避免不了,他們是兩個人。
旁邊的少婦抱著孩子面無表情,絕望地看著他們,好像一個妻子,看見愛人懷中有另一個人,男子蘭花芊指,指向少婦,像一種無力的警告,又像一種蒼白的挽留。少婦懷中的孩子,是安靜的,他不知道外面所發生的一切,好像一切都於他無關。
整幅畫,讓人充滿想像,就好像人生的過程,充滿著變數,又好像生活當中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有時候你無法理解對方的行為和想法。畫中的男人形象是畢加索的一個好友,他在巴黎自殺了,畢加索好像要通過這副畫來表達,他不理解好友的行為,和對好友的懷念。
玫瑰紅時期:《馬戲演員之家》
畫的是一位演員在搖晃著他那乾瘦的胳膊,向觀眾做著手勢。他的身上穿一件鑲有藍邊的粉紅色衣服。藍色盡管沒有褪盡,但柔和的粉紅色已經成了主要色調。此後,小丑和馬戲團演員也成了畢加索這一時期經常描繪的對象。
Ⅳ 畢加索創作的「粉紅色時期」是如何開始的
1904年,畢加索遷居到巴黎蒙馬特爾山附近的一棟房屋。就在這棟破舊不堪的房子里,畢加索經歷了「粉紅色的奇遇」。從此,他的生活和創作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那是一個炎熱的夏日下午,晴朗的天空突然間烏雲密布,雷聲轟鳴。不一會兒,豆大的雨點噼哩叭啦地砸下來,整個世界被一片雨水和霧氣所籠罩著。正在畫室作畫的畢加索看到窗外有一隻小貓被雨水沖得暈頭轉向,蜷成一團伏在地上瑟瑟發抖。畢加索不忍心看見小貓被困在大雨里,於是放下手中的畫筆,沖進雨中,把可憐的小傢伙抱在懷里。
正當畢加索把小貓抱到門廊里時,他聽到了一個溫柔而清脆的聲音:「這只小貓真可愛!」
畢加索循聲望去,他看見了一個美麗的姑娘,她渾身被淋得濕透,緊貼在身上的衣服勾勒出迷人的曲線,一雙大眼睛亮得令人窒息。
畢加索被這位姑娘的美貌驚呆了,很快,他做出了令姑娘心動的反應:他把小貓塞在她的懷里。
畢加索黑亮的眼睛和執拗的神情吸引了姑娘,畢加索請姑娘去他的畫室小坐。她答應了他的邀請,來到他的畫室小坐。很快,畢加索內心熾熱的火焰,像無法抗拒的磁石一樣,使他們倆越走越近,這位姑娘就是費爾南多•奧利維埃——畢加索的第一位情人。
費爾南多的天生麗質和寬厚、開朗的性格,使畢加索忘記了許多生活的煩憂。在她面前,畢加索的詩人氣質和孩子氣得到充分的舒展,他的創作風格也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在這段時期內,他的關注點同樣是立足於表現社會底層的窮人生活,但是畫面上憂郁濃重的藍色逐漸減少,增加了亮麗的粉紅色和玫瑰色,使整個色調由沉重轉向柔和。此外,人物形象的處理也更加到位。後來,人們把畢加索的這一段創作時段稱為「粉紅色時期」。
愛情的力量使畢加索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那一抹一抹明麗的粉紅色就像黎明時分的曙光,預示著即將升起光芒萬丈的太陽。他的創作熱情也日漸高漲。
Ⅵ 畢加索的每個時期的作品和藝術特點
1、童年時期
14歲時創作了《姑媽佩帕的肖像畫》,隨後象徵主義的出現影響了畢加索的現實主義畫風,在一系列的風景畫作品中,在色彩上運用高純度的色彩來表現。以寫實畫風為主,色彩明亮,代表作有《鬥牛士》、《科學與慈善》。
2、陰郁的過渡時期
畢加索受到在西班牙孤單旅行與他朋友自殺的影響,在該時期的藝術創作作品中多以冷色系為主,例如藍與藍綠的色調。在這段時間用色陰暗,並有時以貧困、凄慘的人群為主要創作題材。代表作品有《生命》、《儉朴的一餐》、《盲人的晚餐》、《賽樂絲汀娜》等。
3、粉紅色時期
在巴黎,由於在愛情的滋養下,畢加索創作時大面積地使用歡快、明亮、愉悅、鮮亮、粉紅色的色彩情感來表達,在愛情過渡中的甜蜜,其創作主題常常以馬戲團、雜技表演者為主,描繪這類人群的生活狀態。代表作有《拿煙斗的男孩》、《斯坦因畫像》。
4、立體主義時期
這是它創作生涯中最為輝煌的時刻,在其繪畫創作的過程中,他經常採用靈活多變的、層次分明的、空間造型感的平面造型手法,把形體的結構隨心所欲地組織起來。
拋棄了傳統的畫風,畫中沒有情節,也沒有環境描寫,運用了極其誇張的手法,表現畸形的資本主義社會和扭曲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代表作有《亞威農少女》、《費爾南德頭像》。
5、蛻變時期
這一時期繪畫風格主要偏向於原始的藝術領域,採用簡潔化形象的藝術表現手法,使得畢加索這一時期的繪畫風格轉入寫實的表現形式。
在1930年,他的繪畫風格又轉向超現實主義,表現了夢幻與現實之間的真實生活。畫風極其抽象,表現出痛苦與獸性,代表作有《紅色扶手椅中的女人》、《格爾尼卡》。
6、田園時期
畫風粗狂且和諧統一,手法運用極其嫻熟,代表作有《卡門》、《貢戈拉的二十首詩》系列。
(6)畢加索玫瑰色時期作品擴展閱讀
畢加索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也許是對人世無常的敏感與早熟,加上家境不佳,畢加索早期的作品風格充滿了早熟的憂郁,早期畫近似表現派的主題。
在求學期間,畢加索努力地研習學院派的技巧和傳統的主題,而產生了象《第一次聖餐式》這樣以宗教題材為描繪對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調,與羅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會的題材,也是畢加索早年學習的對象。
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畫作中,總看到用羅特列克手法經營著浮動的聲光魅影,曖昧地流動著款款哀傷。畢加索十四歲那年與父母移居巴塞羅那,見識了當地的新藝術與思想。然而正當他躍躍欲試之際,卻碰上當時西班牙殖民地戰爭失利。
政治激烈的變動導致人民一幕幕悲慘的景象,身為重鎮的巴塞羅那更是首當其沖。也許是這種興奮與絕望的雙重刺激,使得畢加索潛意識里孕育著藍色時期的憂郁動力。
玫瑰紅時期的作品,人物表情雖依然冷漠,卻已注重和諧的美感與細微人性的關注。整體除了色彩的豐富性外,已由先前藍色時期那種無望的深淵中抽離。摒棄先前貧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徵,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生百態充滿興趣、關注及信心。
Ⅶ 畢加索玫瑰色的時期有哪些特點
畢加索玫瑰色的時期開始了。《戲演員之家》和《坐著的裸女》是其中的代內表作。《馬演員容之家》畫的是一位演員在搖晃著他那乾瘦的胳膊,向觀眾做著手勢。他的身上穿一件鑲有藍邊的粉紅色衣服。藍色盡管沒有褪盡,但柔和的粉紅色已經成了主要色調。此後,小丑和馬戲團演員也成了畢加索這一時期經常描繪的對象。
Ⅷ 畢加索三個時期的代表作
1、 童年時期 1881-1900
藝術特點:以寫實畫風為主,色彩柔和,奠定繪畫基礎
代表作品:《鬥牛士》、《科學與慈善》
2、 藍色時期 1900-1906
藝術特點:作品初用藍色調,後又用粉紅色調,描繪充滿孤寂、悲愴的貧困者、殘疾人、江湖藝人等。屬批判現實主義范疇,含有濃重的悲劇成分和民族特色。
代表作品:《藍色自畫像》、《人生》
3、 玫瑰時期 1904-1906
藝術特點:畫作用色變為輕快的粉紅;繪畫對象亦由藍色時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婦女轉向街頭藝人、雜耍藝人及風華正茂的女孩。 色彩清新明快,筆法細膩,人物和景緻刻畫得非常生動逼真
代表作品:《拿煙斗的男孩》、《斯坦因畫像》
4、 立體主義時期 1907-1916
藝術特點:拋棄了西方傳統繪畫的造型法則,畫中沒有情節、環境描寫,只有幾個面的結構。不模仿客觀物象的表面情況下,同時繪出一個物象的幾個方面,並將拼貼方法引進繪畫。極端變形和誇張的藝術手法,表現畸形的資本主義社會和扭曲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方面。
代表作品:《亞威農少女》、《費爾南德頭像》;
5、 古典時期 1917-1924
藝術特點:開始對J.-A.-D. 安格爾精確而細致的素描感興趣,畫風也由立體主義轉向新古典主義。用誇張的手法表達了宏偉的氣勢,畫面注重寫實風格的表現。
代表作品:《歐嘉的肖像》、《三角帽》、《海邊奔跑的兩個女人》
6、 超現實主義時期 1925-1932
藝術特點:以精細的細部描繪為特徵,通過可以識別的經過變形的形象和場面,來營造一種幻覺的和夢境的畫面。
代表作品:《沒有主人的鐵錘》與雕塑家貢薩列斯一起創作雕塑和鐵線結構成。作系列以女人頭像為題的攻擊性畫作,顯現婚姻危機,結識達利;
7、 蛻變時期 1932-1945
藝術特點: 以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手法相結合的抽象畫,劇烈變形、扭曲和誇張的筆觸以及幾何彩塊堆積、造型抽象,表現了痛苦、受難和獸性,表達了畢加索多種復雜的情感。
代表作品:《紅色扶手椅中的女人》、《多拉·瑪爾的肖像》、《格爾尼卡》、《大自然的故事》
8、 田園時期 1946-1973
藝術特點: 仍然以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手法相結合的抽象畫為主,手法更加運用靈活嫻熟,畫面粗獷干勁,和諧統一。
代表作品:《貢戈拉的二十首詩》、《卡門》系列、開始創作德拉克羅瓦的《阿爾及利亞女人》變奏系列、
《鬥牛系列》、《伊卡洛斯的墜落》、《草地上的午餐》變奏系列、《畫家與模特兒》、《流沙系列》、《塞萊斯蒂納》、《可笑的男人》
Ⅸ 畢加索的「玫瑰色時期」是指
邂逅的瞬間,我站在你的面前,只是個陌生人。是浮華的化妝舞會,散場以後,一個落寞而黯淡的女子,是煙花一樣虛空的美麗…
Ⅹ 畢加索的藍色時期的優秀作品是什麼
1900年到1904年期間,畢加索的作品充斥著憂郁蒼茫的藍色,人們把這段時間稱為」藍色時期」。
1903年,畢加索在巴塞羅那創造出」藍色時期」最優秀的作品--《生活》。這幅作品上共有7個人物,左側是一對裸體的男女,象徵著放縱的愛情,男人的手指指向右方,女人順著他的手指望過去:畫面的右邊是一位懷抱嬰兒的母親,她注視著左側的男女,神色凄楚,隱隱流露出責備之意,好像在抱怨沉浸於歡愛中的男女不懂得生活的艱辛。畫面的背景是兩幅素描,上面一幅,女人窩在一個男人的懷里,下面一幅,女人則是孤單地縮成一團。畢加索用這兩幅素描暗示著,相依為命的日子畢竟是短暫的,人最終要獨立,面對生活,要自強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