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山之叟擔一牡丹
『壹』 請問「冬月,山之叟擔一牡丹」出自袁枚的哪篇文章文題是什麼
牡丹說
『貳』 要知道高考文言文列文
要做好這一類文言翻譯題,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方法。
1、加字法
即在單音節詞前或後加字,使之成為包含這個語素的雙音節詞或短語。
例:天下事有難易乎?(《為學》)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
2、替換法
有些詞,在古書里常用,但在現代漢語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詞所表達的意思古今說法不一樣,這就要用今天的說法去置換古代的說法。
例:將兵與備並力逆操(《赤壁之戰》)
"將"換成"率領","並"換成"合","逆"換成"迎戰"。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游褒禪山記》)
"瑰"換成了"珍貴","觀"換成了"景象"。
3、拆分法
有些詞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現代漢語中也使用,但詞義已發生變化,有的擴大縮小了,有的已發生了轉移,這時翻譯的時候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率妻子兒女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妻子"在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兒女"。
4、補充法
文言文中有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譯時要將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補出來,使句意完整,然後再翻譯。
有華陰令欲媚上官,以一頭進,試使斗而才,因責常供。(《促織》)
"以一頭進"前省略了主語"華陰令","試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織","責"後省略了賓語"之",翻譯時要補上再翻譯。
5、轉述法
用符合現代漢語習慣的詞語來表述用了某種修辭格的詞語。
例: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記》)
"縉紳"是古代大臣上朝將手板插在腰帶里,這里是借代用法,譯為"做官的人"。
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過秦論》)
"雲"、"響"、"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譯為"像雲一樣地""像回聲一樣地""像影子一樣地"。
6、保留法
古文中的專名如人名、地名、年號、國名、官職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譯。
例: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
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不譯。
7、刪略法
指刪去那些只起語法作用而沒有實在意義的虛詞,或某些表敬稱或謙稱的詞。
例:戰於長勺,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句中的"之"是個音節助詞,可不譯出來。
張良曰:"謹諾。"(《赤壁之戰》)
句中的"謹"表謙稱,也可刪去不譯。
8、調序法
古漢語中句子成分的位置與現代漢語有一些不同之處,常構成倒裝句,應調整成合乎現代漢語的規范句序後再翻譯。
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這既是一個謂語前置句,又是一個賓語前置句,翻譯時謂語和賓語都必須回到它們應有的位置上,可譯成"您關心別人困難的品行表現在哪裡呢?"
9、變通法
主要用在直譯後很別扭,或根本就無法直譯之處。
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一句,直譯為"連秋天裡鳥獸的毛也不敢接近",這話讀起來不順,聽起來別扭,如果變通一下,譯為"連最細小的東西都不敢占為已有"意思就明白多了。
10、點義法
古人在文中好用典故,翻譯時不必將典故照抄出來,只需點明典故在此的含義即可。
例如:譚嗣同對梁啟超說:"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嬰、析臼、月照、西鄉,吾與足下分任之。"這句話中提到了程嬰等四個人,翻譯時無法把他們的故事也放進去,但如果全部刪去則又影響文意,這時翻譯出該典故在這里的含義--我要像杵臼、西鄉那樣為維新變法這個理想而死,以報答皇上;您要像程嬰、月照那樣為維新變法這個理想而出走,以圖謀將來--就可以了。
11、凝縮法
對古文中特殊的語言現象--互文見義,互文同義這些用了繁筆的文句翻譯時要加以還原,用簡筆的形式翻譯。
例:通五經,貫六藝(《張衡傳》)
這是互文同義,可譯為:"精通五經六藝。"
12、擴充濃縮法
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簡而意豐,有些句子言繁而意單,對這些句子就可用擴充或濃縮的辦法來翻譯它。
例: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論積貯疏》)
翻譯時要將其擴充,使意思明豁,可譯為:使敵人降順,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又如: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過秦論》)句子將一個意思從各方面加以鋪陳,語意連貫,氣勢闊大,但現代漢語里找不到相應的詞語來一一對譯,這時可濃縮為:秦國有並吞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高考模擬卷文言文閱讀材料匯編(二)
(一)、閱讀下文,完成第1—5題。(16分)
時苻堅①強盛,疆場多虞,諸將敗退相繼。(謝)安遣弟(謝)石及兄子(謝)玄等應機征討,所在克捷。拜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建昌縣公。堅後率眾,號百萬,次於淮肥,京師震恐。加安征討大都督。
(謝)玄入問計,安夷然無懼色,答曰:「已別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復言,乃令張玄重請。安遂命駕出山墅②,親朋畢集,方與玄圍棋賭別墅。安常棋劣於玄,是日懼,便為敵手而又不勝。安顧謂其甥羊曇曰:「以墅乞③汝。」安遂游涉,至夜乃還,指授將帥,各當其任。玄等既破堅,有驛書至,安方對客圍棋,看書既竟,便攝放床上,了無喜色,棋如故。客問之,徐答雲:「小兒輩遂已破賊。」既罷,還內,過戶限④,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其矯情鎮物⑤如此。 (選自《晉書沸話泊�?
〔注釋〕①苻堅: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征調九十萬軍隊攻晉,在肥水大敗。 ②山墅:山林中的別墅。 ③乞:給的意思。④戶限:門檻。⑤矯情鎮物:剋制自己的情感,顯示鎮定。
1.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各當其任 ( ) 安夷然無懼色 ( )
親朋畢集 ( ) 便攝放床上 ( )
2.比較下列兩組中加點詞的含義或用法,選出正確的一項( )
①次於淮肥∕操軍不利,引次江北②棋如故∕常以身翼蔽沛公
A.①兩詞含義相同,②兩詞用法相同。B.①兩詞含義不同,②兩詞用法相同。
C.①兩詞含義相同,②兩詞用法不同。D.①兩詞含義不同,②兩詞用法不同。
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疆場多虞,諸將敗退相繼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安常棋劣於玄,是日懼,便為敵手而又不勝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節選文字主要刻畫了謝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風度(用自己的語言回答)。
5.從寫作上看,第①段畫線的內容,對後文展開起到什麼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文,完成第6—10題。(13分)
醫戒
李東陽
予年二十九,有脾病焉。其症能食而不能化,因節不多食。漸節漸寡,幾至廢食。氣漸薾①,形日就憊,醫謂:「為瘵②也。」以葯補之,病益甚,則補益峻。歲且盡,乃相謂曰:「吾計且窮矣。若春水旺,則脾土必重傷③。」先君子憂之。?
會有老醫孫景祥氏來視,曰:「及春乃解。」予怪問之,孫曰:「病在心火,故得木而解④。彼謂脾病者,不揣其本故也。子無乃有憂郁之心乎?」予爽然曰:「嘻,是也。」蓋是時予屢有妻及弟之喪,悲愴交集,積歲而病,累月而憊,非唯醫不能識,而予亦忘之矣。於是括舊葯盡焚之,悉聽其所為。三日而一葯,葯不過四五劑,及春而果差⑤。?
因嘆曰:醫不能識病,而欲拯人之危,難矣哉!又嘆曰:世之徇名⑥遺實,以軀命托之庸人之手者,亦豈少哉!向⑦不此醫之值⑧,而徒托諸所謂名醫,不當補而補,至於憊而莫之悟也。因錄以自戒。 (選自《明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釋〕①薾(ni?:衰弱。②瘵(zh鄆):病。此處指脾病。③「春水」二句:中醫以五行與五臟相配,脾屬土,故稱脾土。脾的功能在於運水化濕,春季水盛,將加重脾臟負擔,因此說「脾土必重傷」。 ④病在心火,故得木而解:中醫認為春屬木,木能生火,到了春季心火便得以散發。因此說「得木而解」。 ⑤差:同「瘥」(ch鄆),病癒。 ⑥徇名:慕其名的意思。⑦向:倘若。⑧值:遇到,逢著。
6、文中庸醫所用的治病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詞句回答)
7、老醫生孫景祥認為病人的症結是□□□□□。
8、從寫作構思看,這篇文章具有□□□□的特點。
9、以下各項中,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在文中,作者批評庸醫的語言婉轉而溫和。
B.作者寫這篇文章時,他的父親已經逝世了。
C.本文作者比《項脊軒志》的作者早一個朝代。
D.「予爽然曰」的「爽然」是爽然若失的意思。
10、這篇文章題為《醫戒》,文章結尾時又說「錄以自戒」,請分析一下作者要「戒」的內容是什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下文,完成第11——15題。(17分)
北山獨游記
余讀書馬跡鄉之山寺,望其北,一峰崒然高,嘗心欲至焉,無與偕,弗果。遂一日奮然獨往,攀藤葛而上,意銳甚;及山之半,足力倦止。復進,益上,則澗水縱橫草間,微徑如煙縷,詰屈交錯出,惑不可辨識。又益前,聞虛響振動,顧視來者無一人,益荒涼慘栗,余心動,欲止者屢矣。然終不釋,鼓勇益前,遂陟其巔。至則空曠寥廓,目窮無際,自近及遠,窪者隆者,布者摶①者,迤者峙者,環者倚者,怪者妍者,去相背者,來相御者,吾身之所未歷,左右望而萬有皆貢其狀,畢效於吾前。
吾於是慨乎其有念也。天下遼遠殊絕之境,非先蔽志②而獨決於一往,不以倦而惑且懼而止者,有能詣其極者乎!是游也,余既得其意而快然以自愉,於是嘆余向之倦而惑且懼者之幾失之,而幸余之不以是而止也,乃泚③筆而記之。
【注】:①摶(tuan):聚集。②蔽:斷、定。③泚(ci):以筆蘸墨。
11、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弗果 ( ) (2)顧視來者無一人( )
(3)余心動,欲止者屢矣( ) (4)鼓勇益前( )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一峰崒然高 B. 復進,益上
然終不釋 益荒涼慘栗
C. 顧視來者無一人 D.余讀書馬跡鄉之山寺
窪者隆者 乃泚筆而記之
13、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左右望而萬有皆貢其狀,畢效於吾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於是嘆余向之倦而惑且懼者之幾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獨決於一往」的心理變化活動,在文中有兩處具體體現,請選其中一處,用自己的話加以概述。(3分) 。
15.本文從游記議論,與王安石的《 》有異曲同工之處。作者這段「北山獨游」的經歷,給我們的啟示是 。(2分)
(四)、閱讀下文,完成16—19題:(11分)
冬月,山之叟擔一牡丹,高可隱人,枝柯鄂韡①,蕊叢叢以百數。主人異目視之,為損重貲。慮他處無足當是花者,庭之正中,舊有數本,移其位讓焉。冪錦張燭,客來指以自負。亡何花開,薄如蟬翼,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牆,立枯死。主人慚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歸其原,數日亦死。
客過而尤之曰:「子不見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遷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與花常兩全也。子既貌取以為良,一不當,暴摧折之,移其非時,花之怨以死也誠宜。夫天下之荊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盡怒而遷之也。牡丹之來也,未嘗自言曰:『宜重吾價,宜置吾庭,宜黜汝舊,以讓吾新。』一月之間,忽予忽奪,皆子一人之為。不自怒而怒花,過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復其處,以其猶奇於新也。當其時,新者雖來,舊者不讓,較其開孰勝而後移焉,則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復故花之位,則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無常,花之性命盡矣!然則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賤也,性果而識暗也。自恃而不謀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無花哉!」
主人不能答,請具硯削牘,記之以自警焉。
[註:①韡:繁盛,音wei。]
16、本文選自袁枚的《小倉山房文集》,中學階段我們學過他的作品《 》。(1分)
17、文章認為怎樣的做法才是善於養花的做法?(用自己的話來回答)(3分)
。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卻在冬季買了牡丹種在庭院里,所以不足一個月就死去了。
B.主人認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還是原有的牡丹好。
C.客人認為如果主人處理得當,舊牡丹可以不死,舊牡丹死了,主人不責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錯上加錯。
D.作者認為牡丹的死因在於主人的喜怒無常,主人的錯誤在於看重自己而輕視牡丹。
19、本文是一篇諷喻性文章,請結合生活中類似現象說說你對文章所闡釋道理的理解。(4分)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0-24題。(17分)
吳 五 百
吳名憃①,南蘭陵②為寓言靳之曰:淮右浮屠客吳,日飲於市,醉而狂,攘臂突市人,行者皆避。市卒以聞吳牧。牧錄而械之,為符移授五百,使護而返之淮右。五百詬浮屠曰:「狂髡,坐爾乃有千里役,吾且爾苦也。」每未晨,蹴之即道,執撲驅其後,不得休;夜則縶其足,至奔牛埭。浮屠出腰間金市斗酒,夜,醉五百而髡其首,解墨衣衣之,且加之械而縶焉,頹壁而逃。明日,日既昳,五百乃醒,寂不見浮屠,顧壁已頹。曰:「嘻,其遁矣。」既而視其身之衣則墨,驚循其首則不發,又械且縶,不能出戶,大呼逆旅中曰:「狂髡故在此,獨失我耳!」
客每見吳人輒道此,吳人亦自笑也。
千岩老人曰:是殆非寓言也,世之失我者豈獨吳五百哉!吾故人或駸駸華要③,當書此遺之。
【注】①憃:愚笨。②南蘭陵:作者世居蘭陵,後遷居江南。故自稱南蘭陵。③駸駸華要:駸駸,馬跑得很快,喻事業進展迅速;華要,華貴顯要。
20、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蹴之即道( ) (2)解墨衣衣之( )
(3)浮屠出腰間金市斗酒( ) (4)是殆非寓言也( )
21、比較下列各組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①醉而狂 ②醉五百而髡其首 B.①牧錄而械之 ②且加之械而縶焉
C.①頹壁而逃 ②顧壁已頹 D.①夜則縶其足 ②又械且縶
22、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1)淮右浮屠客吳,日飲於市。
(2)坐爾乃有千里役,吾且爾苦也。
23、「千岩老人曰:是殆非寓言也。」說這篇寓言不僅僅是一篇寓言的理由,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 文章中講的故事,確實在百姓身上有類似情況發生。
B.雖然故事未必真有,但類似丟失浮屠的事確實發生過。
C.在生活中,像五百那樣「失我」者大有人在。
D.寓言中講的故事有社會針對性。
24、從文末看出,作者的寫作意圖是 。(3分)
(六) 閱讀下文,完成第25-29題。(12分)
論盛孝章書
孔融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為始滿,融又過二。海內知識,零落殆盡,惟有會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於孫氏①,妻孥湮沒,單孑獨立,孤危愁苦。若使憂能傷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春秋傳》曰:「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今孝章實丈夫之雄也,天下談士,依以揚聲,而身不免於幽縶,命不期於旦夕,吾祖②不當復論損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絕交也③。公誠能馳一介之使,加咫尺之書,則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謗前輩,或能譏評孝章。孝章要為有天下大名,九牧④之人所共稱嘆。燕君市駿馬之骨,非欲以騁道里,乃當以招絕足也。惟公匡復漢室,宗社將絕,又能正之。正之術,實須得賢。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昭王築台以尊郭隗,隗雖小才,而逢大遇,竟能發明主之至心,故樂毅自魏往,劇辛自趙往,鄒衍自齊往。向使郭隗倒懸而王不解,臨難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高翔遠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凡所稱引,自公所知,而復有雲者,欲公崇篤斯義。因表不悉。
【注】①孫氏:指孫權,最終,曹操任命盛孝章都尉,未及赴任,已被孫權害死。②吾祖:指孔子,曾提出「益者三友,損者三友」說。③朱穆所以絕交:朱穆:字公叔,東漢時人。他有感於當時不講交友之道的衰敗風俗,寫了《崇厚論》、《絕交論》兩篇文章,表示對世風的不滿。④九牧:九牧,九州。古代分天下為九州,州長稱牧伯,所以稱九州為九牧,也就是「天下」的意思。
25、古代男子五十歲,稱「知命」 ,四十歲稱為「 」 。作者孔融時與王粲、陳琳等七人並稱「 」。(2分)
26、作者出於□□目的,向曹操說明「其人困於孫氏,妻孥湮沒,單孑獨立,孤危愁苦」;出於□□目的,指出「孝章要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稱嘆」。(3分)
27、文中畫線部分引用《春秋傳》中的話,其用意是( )(2分)
A. 說明孝章是幫助帝王成就大業的人。 B. 暗示曹操拯救孝章是義不容辭的事情。
C. 表明桓公是任善用賢的典範。 D. 突出孝章是天下丈夫之雄。
28、作者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還引用了 和 兩件史實佐證。(用自己的話概括)(2分)
29、結合書信的特點,對本文第一段作評析。(3分)
(七)閱讀下文,完成第30-34題。(17分)
於謙,字廷益,錢塘人。……初,三楊在政府,雅重謙。謙所奏,朝上夕報可,皆三楊主持。而謙每議事京師,空橐以入,諸權貴人不能無望。及是,三楊已前卒,太監王振方用事。適有御史姓名類謙者,嘗忤振。謙入朝,薦參政王來、孫原貞自代。通政使李錫阿振指,劾謙以久不遷怨望,擅舉人自代。下法司論死,系獄三月。已而振知其誤,得釋,左遷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闕上書,請留謙者以千數,周、晉諸王亦言之,乃復命謙巡撫。時山東、陝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餘萬,謙請發河南、懷慶二府積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眾,授田給牛種,使里老司察之。前後在任十九年,丁內外艱,皆令歸治喪,旋起復。 (《明史酚誶��?
30、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 及是,三楊已前卒 卒:_______________
(2) 適有御史姓名類謙者 適:______________
(3) 薦參政王來、孫原貞自代 自代:
(4) 謙請發河南、懷慶二府積粟以振 振:______________
31、下列句中加點虛詞的用法和含義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 )
A.劾謙以久不遷怨望,擅舉人自代 (連詞,因為)
B.請留謙者以千數 (介詞,用)
C.周、晉諸王亦言之,乃復命謙巡撫 (副詞,才)
D.謙請發河南、懷慶二府積粟以振 (連詞,用來)
32、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1)而謙每議事京師,空橐以入
(2)已而振知其誤,得釋,左遷大理寺少卿
33、於謙入朝被捕的原因是什麼?(用自己的話概括)(3分) 答: 34、語段側重表現於謙□□和□□兩方面的可貴品質。(2分)
(八)閱讀下文,完成第35-39題。(12分)
祭歐陽文忠公 王安石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猶不可期,況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
惟公生有聞於當時,死有傳於後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質之深厚,知識之高遠,而輔學術之精微,故充於文章,見於議論,豪健俊偉,怪巧瑰琦。其積於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發於外者,爛如日月之光輝。其清音幽韻,凄如飄風急雨之驟至;其雄辭閎辯,快如輕車駿馬之賓士。世之學者,無問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嗚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復,感世路之崎嶇;雖屯邅困躓,竄斥流離,而終不可掩者,以其公議之是非。既壓復起,遂顯於世;果敢之氣,剛正之節,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臨朝之末年,顧念後事,謂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發謀決策,從容指顧,立定大計,謂千載而一時。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處進退,又庶乎英魄靈氣,不隨異物腐散,而長在乎箕山之側與穎水之湄。
然天下之無賢不肖,且猶為涕泣而歔欷,而況朝士大夫,平昔游從,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嗚呼!盛衰興廢之理,自古如此,而臨風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復見而其誰與歸!
35、標題中「文忠」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1分)
36、這篇祭文主要從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兩方面評價歐陽修。(2分)
37、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 )
A.天有不測風雲,一代文豪歐陽修溘然謝世,非人力可以挽回。
B.歐陽修的文字或清麗或雄辯,讀他的文章,便可推知他的為人。
C.歐陽修為官四十年,升降遷貶,顛沛流離,飽嘗仕途坎坷。
D.雖飽經憂患,歐陽修卻是老當益壯,積極進取,一生永不言退。
38、這是一篇祭文,它在寫作上的特點是什麼?請分條陳述。(3分答:
39、作者說「公生有聞於當時,死有傳於後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對歐陽修之死,作者真無「悲」情嗎?說說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答:
『叄』 愛牡丹說文言文200字
牡丹說來
冬月,山之叟擔一牡丹,自高可隱人,枝柯鄂韡,蕊叢叢以百數。主人異目視之,為損重貲。慮他處無足當是花者。庭之正中,舊有數本,移其位讓焉。冪錦張燭,客來指以自負。亡何花開,薄如蟬翼,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牆,立枯死。主人慚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歸其原,數日亦死。
客過而尤之曰:「子不見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遷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與花常兩全也。子既貌取以為良,一不當,暴摧折之,移其非時,花之怨以死也誠宜。夫天下之荊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盡怒而遷之也。牡丹之來也,未嘗自言曰:『宜重吾價,宜置吾庭,宜黜汝舊,以讓吾新。』一月之間,忽予忽奪,皆子一人之為。不自怒而怒花,過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復其處,以其猶奇於新也。當其時,新者雖來,舊者不讓,較其開孰勝而後移焉?則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復故花之位,則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無常,花之性命盡矣!然則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賤也。性果而識暗,也自恃而不謀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無花哉!」
『肆』 求一篇關於牡丹的文言文 要原創 速度
牡丹說
冬月,山之叟擔一牡丹,高可隱人,枝柯鄂韡,蕊叢叢以百數。主人異目視之,為損重貲。慮他處無足當是花者。庭之正中,舊有數本,移其位讓焉。冪錦張燭,客來指以自負。亡何花開,薄如蟬翼,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牆,立枯死。主人慚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歸其原,數日亦死。
客過而尤之曰:「子不見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遷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與花常兩全也。子既貌取以為良,一不當,暴摧折之,移其非時,花之怨以死也誠宜。夫天下之荊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盡怒而遷之也。牡丹之來也,未嘗自言曰:『宜重吾價,宜置吾庭,宜黜汝舊,以讓吾新。』一月之間,忽予忽奪,皆子一人之為。不自怒而怒花,過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復其處,以其猶奇於新也。當其時,新者雖來,舊者不讓,較其開孰勝而後移焉?則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復故花之位,則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無常,花之性命盡矣!然則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賤也。性果而識暗,也自恃而不謀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無花哉!」
主人不能答請具硯削牘記之以自警焉。
『伍』 山之叟的原文
冬月,山之叟擔一牡丹,高可隱人,枝柯鄂①韡②,蕊叢叢以百數。主人異目視之,為損重貲③。慮他處無足當是花者,庭之正中,舊有數本,移其位讓焉。冪④錦張燭,客來指以自負⑤。亡何花開,薄如蟬翼,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牆,立枯死。主人慚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歸其原,數日亦死。
客過而尤⑥之曰:「子不見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遷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與花常兩全也。子既貌取以為良,一不當,暴摧折之,移其非時,花之怨以死也誠宜。夫天下之荊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盡怒而遷之也。牡丹之來也,未嘗自言曰:『宜重吾價,宜置吾庭,宜黜汝舊,以讓吾新。』一月之間,忽予忽奪,皆子一人之為。不自怒而怒花,過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復其處,以其猶奇於新也。當其時,新者雖來,舊者不讓,較其開孰勝而後移焉,則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復故花之位,則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無常,花之性命盡矣!然則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賤也,性果⑦而識暗也,自恃而不謀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無花哉!」
主人不能答,請具硯削牘,記之以自警焉。
[註:①鄂:通「萼」,花萼。②韡:繁盛,音wěi。③貲:音zī,財貨。④冪:覆蓋。⑤自負:這里有」自豪「之意。⑥尤:指責,歸罪。⑦果:果斷,果敢。]
『陸』 ①冬月,山之叟擔一牡丹,高可隱人,枝柯鄂韡①,蕾叢叢以百數。主人異目視之,為損重貲②。慮他處無足當
小題1:①來訪的客人埋怨主人。 ②不懂生物的習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適宜。 小題2:株高(葉繁)、蕾多 小題3:與「主人」對比(1分),突顯「主人」不顧花木習性導致牡丹全死的過錯。 小題4:D 小題5:與「主人」對比(1分),突顯「主人」不顧花木習性導致牡丹全死的過錯。 小題6:寫法上:都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 內容上:《病梅館記》借梅花被束縛、扼殺生機之事,抨擊了當時的社會對人才的戕害(1分);本文則借牡丹被主人不當移植而死之事,揭示了不尊重事物習性、意氣用事的危害(1分)。 『柒』 《「冬月,山之叟擔一牡丹」閱讀答案》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 『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冬月,山之叟擔一牡丹,高可隱人,枝柯鄂韡 ① ,蕊叢叢以百數。主人異
『玖』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山 之 叟冬月,山之叟擔一牡丹,高可隱人,枝柯鄂韡,蕊叢叢以百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