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紫釉
1. 均窯瓷器釉有哪些分類
瓷,以其色彩艷麗、藝術風格獨特聞名中外,久享盛譽。在國外,鈞瓷被稱為中國寶瓷,是難得的藝術珍品。鈞瓷不但在色彩上鶴立它瓷之上,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獨辟蹊徑,自成體系。鈞瓷色彩之多,不勝枚舉。最著名的有:玫瑰紅、海棠紅、胭脂紅、雞血紅、硃砂紅、茄色紫、葡萄紫、鸚哥綠、蔥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窯變的各種色彩。相傳以胭脂紅、蔥翠青和墨色為難得之佳品。
2. 宋鈞窯丁香紫尊
宋鈞窯 丁香紫尊
宋代五代名窯之一的鈞瓷,窯址發現在河南省禹縣內的八卦洞和古鈞台,本來也是燒制天青單色釉的,但天緣湊巧,產生了「窯變」,使鈞窯在瓷史中能獨樹一幟。
在此之前,也曾傳說產過不少「變作」的作品,但窯工以為有鬼,多半都打碎了,至鈞窯才肯定了「窯變」瓷器之美,從此以後,由於窯變瓷器出之偶然,反而更加貴重了。窯變的產生是釉葯不純的結果,後來窯工由此悟出了鈞釉配製的方法。鈞窯的釉色是一種乳濁釉,釉中含有豐富的磷酸鈣,如果將窯內的溫度燒成「還原焰」,鈞釉便呈藍色調,著色劑是銅氧化的結果;如果窯內的溫度是「氧化焰」,可使鈞釉呈綠色調。鈞窯偏重紫色,紫是鐵質和銅質混合後,以「還原焰」燒出來的,但是作品因擺放時距離火膛或近或遠,使窯品的顏色因受熱度的不同而有偏紅、偏藍的差異。
鈞窯大部份是日常家庭用器,花盆、盆托、插花等用器特多,這類用器的底部都刻有數目字,數字愈大,器物愈小,反之亦然。
本器是仿商周之銅尊,唯分割裝飾面的稜脊並不周到,一般張口下面的稜脊是延到口沿的,但是此器在一半處便打住了。整體上是紫藍釉,泛紫紅斑,又留有不少氣泡,從前的鑒賞家稱之為「橘皮」釉。圈足內是天藍色釉,甚為光滑。
一般鈞窯的造型多蓮花式,而六瓣葵花式、圓形、正方式斗形也有。總之,鈞窯瓷釉色厚、變化多,是最富有現代意味的瓷器。
3. 北宋出戟尊做甚麼用的
頸、腹、脛的四周各飾一戟,故名。宋鈞窯的出戟尊是名貴的珍品。
鈞窯月白釉出戟尊,宋,高32.6cm,口徑26cm,足徑21cm。
窯口:劉家鈞窯
作品是經典的傳統造型。其型規整俊挺,具有將軍之威,國家之尊,其釉為純正的月白色,古樸厚重,渾然天成。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銅器式樣,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頸、腹、足之四面均塑貼條形方棱,俗稱「出戟」。通體施月白色釉,釉內氣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邊棱處因高溫燒成時釉層熔融垂流,致使釉層變薄,映現出胎骨呈黃褐色。圈足內壁刻劃數目字「六」。
傳世宋代鈞窯瓷器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為多見,出戟尊較為少見。上海博物館收藏一件宋代鈞窯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宋代鈞窯丁香紫釉出戟尊。
4. 宋代的五大名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有什麼特點,怎麼區分
1、汝窯特點:釉色以天青為主,用石灰一鹼釉燒制技術,釉面多開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較薄。
區別:鈞瓷與以上四大名窯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銅元素,創造性的燒出了五彩斑斕的窯變紫紅色釉,開銅紅釉之先河。
2、官窯特點:釉層豐厚,有粉青、米黃、青灰等色;釉面開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
區別:汝窯採用滿釉支燒工藝,器物底部會留有支釘痕,多為3~5個,也有6個的,器物以盤、洗較多,另有碗、碟、瓶等。
3、哥窯特點:由於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晶,所以乳濁感較強。釉面開(小開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
區別:哥窯主要瓶型有瓶、尊、碗、盤等,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
4、鈞窯特點:以燒制銅紅釉為主,還大量生產天藍、月白等乳濁釉瓷器。
區別:器物主要有各式瓶、爐、洗、盤等,相傳哥窯是從官窯發展而來,常說官哥不分,一般「開大片為官,開小片為哥」做為簡單判斷。
5、定窯特點:白瓷釉層略顯綠色,流釉如淚痕。北宋後期創造覆燒法,碗盤器物口沿無釉。
區別:定瓷光澤柔潤,釉面可可見「淚痕」和「竹刷絲紋」,定窯常以雕刻來體現它的紋飾之美,雕刻圖案以花果、禽鳥比較多見。
(4)丁香紫釉擴展閱讀:
中國的陶瓷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北宋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也是傳統制瓷工藝繁榮昌盛的時期。
當時,制瓷業空前繁榮,大江南北名窯迭起。現今已發現的古代陶瓷遺址分布於全國170個縣,其中北宋窯址的就有130個縣,約占總數的75%。
當時的窯廠各有特色,定窯、景德窯清秀,汝窯、耀州窯渾厚,官窯、哥窯典雅,鈞窯絢麗,建窯淳樸,磁州窯、吉州窯具有民間風采,都是我國的藝術精品。
而「五大名窯」代表了中國單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館和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瑰寶,其市場價值不言而喻。從北宋流傳至今,「五大名窯」傳世瓷器極為稀少。
5. 顏色大全
1、藍色(blue)
輕快、自由、安靜、寬容、柔情、永恆、理想、藝術、憂郁、廣闊、深邃、清新,歐洲為對國家之忠誠象徵。
2、紅色(red)
最熱情的色彩,熱情、豪放、激情、喜慶、轟轟烈烈的象徵。容易鼓舞勇氣,西方以此作為戰關象徵犧牲之意,東方則代表吉祥、樂觀、喜慶之意。看到就讓人有熱血沸騰的感覺,但是看久了會讓視覺產生巨大的壓力。
3、橙色(orange)
時尚、青春、快樂、甜蜜、活力四射。熾烈之生命,太陽光為橙色。
4、綠色(green)
清新、希望、安全、平靜、舒適之感,在四季分明之地方,如見到春天之樹木、有綠色的嫩葉,大自然的顏色。有新生之感。
5、紫色(purple)
夢幻,高貴,浪漫的象徵。淡紫色有愉快之感。中國傳統中紫色代表聖人,帝王之氣,如北京故宮又稱為「紫禁城」,也有所謂「紫氣東來」。在西方,紫色亦代表尊貴,常成為貴族所愛用的顏色。
6、黑色(black)
寂靜,嚴肅,無情色,神秘之感,隱秘,炫酷的顏色。如和其他顏色相配合含有集中和重心感。
7、灰色(grey)
高雅,簡素,簡朴。代表寂寞、冷淡、拜金主義,灰色使人有現實感。
8、粉紅色/粉色(pink)
由紅色和白色組成。有很多的意義,可愛、溫馨、嬌嫩、青春、明快、美麗、戀愛等,是廣大女性喜愛的顏色,深淺由淡粉色到中粉色再到艷粉色。這種顏色用途很廣泛,經常為花朵、裝飾品的顏色。
9、白色(white)
明快,無瑕,冰雪。無情色,表純潔之感,及輕松、愉悅,濃厚之白色會有壯大之感覺。還有一種特殊的顏色叫米白色,是在白色中泛著極淺的黃色,經常為衣服、鞋子的顏色。
10、黃色(yellow)
活潑的顏色,最溫暖,但禁不起白色的沖淡。東方代表尊貴、優雅,西方基督教以黃色為恥辱象徵。
11、棕色(brown )
代表健壯,與其它色不發生沖突。有耐勞、暗淡之感情。很難用水彩顏料調出來。
12、肉色(Meat color)
即黃種人的膚色,由紅色、白色、橙色組成,和黃色很相似的顏色,這種顏色很少出現,在蠟筆中可以找到它。也有一種顏色叫肉黃色。
13、青色(Cyan)
青色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顏色,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青色象徵著堅強、希望、古樸和莊重,傳統的器物和服飾常常採用青色。
14、褐色(brown)
褐色,是處於紅色和黃色之間的任何一種顏色。其特徵含有適中的暗淡和適度的淺灰。褐色亦稱棕色、赭色、咖啡色、啡色、茶色等,是由混合小量紅色及綠色,橙色及藍色,或黃色及紫色顏料構成的顏色。
6. 北宋官鈞為什麼會成為歷代窯變釉瓷 色彩
鈞瓷,自唐末宋初以來,歷代都有燒制。其中最著名的,當首推北宋徽宗時禹州鈞台窯和八卦洞窯燒制的御用祭祀瓷器。此時所燒鈞瓷的神奇窯變釉是後世歷代(包括現在)任何仿鈞都無法達到的。為什麼呢?首先是它變幻莫測的神奇色澤種類之多就無法與之相比。因為它僅在一器中幾乎就分別含有茄皮紫、海棠紅、丁香紫、硃砂紅、玫瑰紫、雞血紅、葡萄紫、瑪瑙紅、豆青、天青、月白、蔥綠、天藍、桂花黃、翡翠綠等。即使在這些能命出名的顏色釉裡面,又還有各種不同層次的神奇變化效果和讓人叫不出名並無法形容的色彩和形狀出來,更還不要說上面有極致的、到迄今都未仿出來的蚯蚓走泥紋。
這些「似玉非玉勝於玉」的窯變釉,後人根本就無法燒出這么多的窯變色彩出來。本文就以這個北宋中後期的鈞窯敞口花瓶上所顯諸色的窯變釉一一分述下:
此瓶製作以四節成型,器底內凹而滿施香灰釉,底邊有支燒痕和「二」字樣編號,頸和腹部內面均有一道較明顯的接胎痕。這些特點都是典型的北宋官窯制瓷工藝。它的胎質堅硬,呈灰白色,從它的斷面處看,這種胎經過嚴格的精細加工,顯得平滑而細膩堅致。整個瓶事先在胎面施過褐黃色化妝土,然後再施以銅的氧化物為作色劑,在1300度左右的高溫還原焰中燒成窯變釉,因而成「進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效果。此瓶為頸、肩、腹、底的手工四節接逗,其頸和上腹內面的手工逗接甚至指紋捏痕都很明顯。肩上有兩條細炫紋,腹下收,足的餅底微凹而邊向外撇,這種內凹而外撇的餅足還帶有很明顯的五代遺韻。
北宋鈞窯以蔥綠的翡翠和月白、天青以及茄皮紫為主。月白是鈞窯中的一大特色。它的顆粒點在細小的情況下、若散布於茄皮紫中,因稀密的不同而所顯各異:顆粒大些的就如夜空中的鵝毛絨雪花樣飄舞;顆粒小些的就象夜間浩瀚天際的星斗樣顯得深邃曠遠,成片的月白就成了如雲如霧如棉狀而顯得輕盈飄逸。
月白夾在翡翠蔥綠與麻黑色的茄皮紫之間所出現不規則的彎曲線,就象蚯蚓從泥灰或泥漿中不定形彎曲擺動走過留下的痕跡,故古人將之稱為「蚯蚓走泥紋」。這種「蚯蚓走泥紋」為什麼在後世的仿鈞和當時的民窯中都極難出現?它是因為這種窯變現象必須要自然地出現在茄皮紫與蔥綠之間的結合處所顯的月白彎曲線才能形成。而當時的民窯和後世的仿鈞都沒有燒出唐末宋初的釉下黑色兼紅點的相變茄皮紫。由於沒有這三種色澤窯變現象的自然合理過渡出現,就不會有蚯蚓走泥紋的產生。
天青:蔥綠翡翠的綠色過渡到月白相交間形成大片的熔融淡處就是天青。這天青的形狀和色彩也變幻莫測,有的如瀑布垂簾;有的象湛藍的海水,有的象天空深邃的青藍色雲朵;有的由於邊有月白,它就象深山古巗上生長的苔蘚樣石花。
蔥綠:蔥綠在鈞瓷中也很有特色,它有的象翡翠,有的像玻璃光澤樣呈半通透感而顯得翠綠深深;在月白與蔥綠輕的地方,有的就成了疏曠淡雅的天青;它有這樣一個現象:蔥綠過渡到月白之間,絕不會出現玫瑰紫和海棠紅這種色彩。因為它在窯變中,只有濃厚的深色積釉處才會出現紅色,冷色之間的淡處過渡是不會出現紅色的。因此,它到了淺色的地方就再也不會出現紅釉色了。總之,這些色彩的奇異變化都是自然形成,人是根本無能為力的,完全聽天由命。
從瓶上腹與肩處有一褐黃色的痕斑看,說明了此瓶在燒制前曾經施過褐黃色的護胎釉,然後再罩以氧化銅的窯變溶劑。又從瓶底外撇施的褐黃色釉看,上面有一層象煤油漂浮於水面斜視所顯的暈彩蛤蠣光(有的又把它叫錫光)。這種蛤蠣光的散暈色彩在高古瓷中都常有出現,它是證明和鑒定彩色高古瓷的一個很重要依據。
鈞窯中有這樣一種現象,由於它是「進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現狀,因此有很多地方是色與色之間的過渡色彩,有些色彩和形狀具體象什麼,很難用准確的具體形象去形容和描述。就以茄皮紫來講,它總體裡面是含黑而帶紫,由於它是從唐末黑釉瓷中產生相變的演進而來,因此它透顯出深沉、穩重、高雅、大度的氣質,並顯出紫色點、月白點、海棠紅點、桂花黃點等,在這深沉的黑中,有的呈墨玉黑,有的呈紫黑,有的呈玻璃樣的亮黑,有的呈麻點黑;而在這麻點黑中,有的又呈黃麻黑,有的呈灰麻黑,有的呈白麻黑,有的呈紫麻黑,有的呈綠麻黑,有的呈雜麻黑。它不單是黑色的變化如此,其它各色之間的深淺變化只要你仔細觀察也是一樣。它的色彩變化根本不是人為所能掌控的。這就是北宋鈞窯最迷人的地方。它不像現在燒制出的鈞窯色彩層次幾乎都是有規律可循,能人為的去控制:紅就是一個層次稍帶變化的大片紅,綠就是有層次變化的大片綠,紫也是有層次變化的大片紫,天青就是大片天青,它完全可以由人為調配釉料的科技方法控制而變化不大並有規律可循。但在古宋鈞窯上所體現出來的很多窯變釉色彩,到迄今為止都還仿製不出來。哪像北宋的鈞窯色彩,它所體現的窯變奇異讓你根本無法想像。
從俯視殘缺瓶口內面頸處施黃褐釉的地方看,其手工捏痕的工藝很自然明顯。瓶的內面也沒有施釉,仍顯灰白胎。在向外侈的瓶口面上,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蔥綠、天青、月白俱顯。內口與黃釉結合處,釉的墜垂雖明顯,但還尚未像民窯和後仿的鈞瓷釉那樣聚集成坨而成淚流的乳狀。
器底內凹而滿施香灰釉,外撇的餅足邊上面為黃褐色,底邊有支燒痕和「二」字樣編號,從邊沿有不規則的圓凹處可以看出:此器在燒制時與支燒的窯具有摁壓造成的凹陷痕跡。器底所顯流傳過程中使用的自然磨蝕痕和洗不掉的積垢都很明顯。
從瓶肩部的炫紋處與整器的對比中可以看出:鈞窯中海棠紅、玫瑰紫、瑪瑙紅的形成雖然出現很少,但一般它都是出現在茄皮紫中通透發亮的墨玉黑與蔥綠、月白邊沿周圍外面的濃厚釉聚集處才會產生。它很少夾在月白與蔥綠之間釉的稀薄處出現,也就是說,它絕不會在鈞窯的淡雅處出現。
大家都知道鈞窯奇異變化的色彩主要是銅的氧化劑,它在不同的溫度、不同的厚度,不同的燒制時間、不同的配料中會出現不同的變化色彩。因而會在各自紅綠黑白紫中又有其不同的奇異變化。但在所有鈞窯的歷史記載中,從來還不曾見有黃色窯變的記載,而此瓶的頸部就出現了黃色,它像花粉一樣布撒在月白、天青、翠綠、茄皮紫之間。由於以前還從沒有發現過這種黃色報道的記錄,根據其形,我把它命名為「桂花黃」。因為它像秋天黃色桂花飄散的花粉狀。
為了證明此瓶是北宋中晚期的瓷器,下面就引用現今世界公認的一個北宋官窯鈞瓷花盆與此瓶對比,從它們之間的釉色變化中,就可看出其共同的時代特色。
此為北宋官窯鈞瓷花盆,它是解放前被譽為中國的洋酒大王、愛國實業家「上海慎利洋酒食物號」章雲生「萃孝堂」所藏之物。其父張燮理(秀園)是光緒20年進士,他收藏了不少歷代文物精品。此北宋鈞窯花盆曾刊登在《收藏》雜志2013年第5期133頁上,它是現在世上公認的北宋官窯鈞瓷。也是我所見的北宋鈞瓷中,唯一一個窯變顏色的多彩變化和底器施釉的方法與我的花瓶一樣的鈞瓷。因為它上面的天青、月白、茄皮紫、如雪花飄的茄皮紫窯變、蚯蚓走泥紋,腳底的黃胎和器底的香灰釉色等都與我這個花瓶幾乎一樣。憑心而論,此花瓶的窯變釉色比這個花盆的窯變色彩還要豐富和奇特。只不過花瓶已殘,花盆完好,若論研究價值,這花瓶還顯得更高,因為它的釉色變化更奇特、更齊全。
最後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北宋鈞窯上所說的茄皮紫,我原以為是象茄子表皮的成片紫色,可在所見的鈞瓷上根本就沒有這種茄皮的成片紫色。後來才發現,這「茄皮紫」是指茄子把上所顯象麻點一樣的紫色麻點。這樣把它與茄子把上的茄皮紫一對比,才知道古人取名真是比喻得既中肯又恰當。
(茄子把上所顯茄皮紫的實物與鈞窯所顯茄皮紫對比,方知古人說的茄皮紫是指茄子把上紫色點而不是茄子食用部分成片紫色的皮)
至於「蚯蚓走泥紋」,我在很多環境下仔細觀察過蚯蚓走泥的不同現象:有夏天下雨前空氣稀薄缺氧時蚯蚓發悶掙扎在沙上身體移動所顯泥沙邊沿留下的走泥紋痕跡;有蚯蚓排便壘起留下的走泥紋痕跡;有蚯蚓在土中穿泥徘徊泥漿上留下的走泥紋痕跡,它們雖然所顯的形狀都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圓環彎曲不定形的自然擺動痕跡都與鈞瓷上體現的「蚯蚓走泥紋」相似,雖然它只是一個大概,但茄皮紫與蔥綠間形成月白樣的彎曲線,的確就象蚯蚓走泥留下的痕跡一樣,古人對它的命名真是取得入神。
二、鈞窯花瓶的流傳經過
此瓶原是一對,它是解放時從我地清末一翰林院庶吉士黃秉湘之子黃大潮(當時人稱六老爺)家土改分地主財產作為添頭搭配分給佃戶家的。五八年的大躍進伙食團我地餓死很多人,當時我父親是道士,他在為死者家屬請去做道場開靈、送死者上山安葬後,死者家人作為開工錢的抵當物。那時所有的人都很窮,死主家都沒有錢,一般就以物抵工錢。當時拿回來還遭到我母親的嘮叨,說:這兩個爛口瓶拿來有啥用,還不如一合(ge)米(相當於半斤到一斤)!那時家家都拿不出吃的呀!這對花瓶後來聽我哥哥姐姐說,當時拿回來口沿就是爛的。它以前可能曾經包過黃金,瓶口缺爛是黃金被取所致之故。兩個瓶形制大小完全一樣,只是上面釉的窯變花色不同。70年代時我曾將兩個花瓶放在我的書桌上,裡面還插一束假花。這是我青年時生產隊好多人都看見過的,他們中有些人都知道,還說這對花瓶好看。後來因為這個花瓶我家一直用它來裝煮豆腐時點豆花的膽巴(即鹵水),才沒有被甩而被保留下來。瓶口用膠粘起的那塊是我在70年代生產隊幹活收工回來放鋤頭時,因不小心鋤把倒下去打爛的,隔了20多年後,我開始收藏了,又找到了被打爛的這塊缺片才將之粘合起。還有一個花瓶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我家建房時,因為那時沒有收藏意識,不知將那個瓶甩到哪裡去了。
由於真正的北宋鈞瓷存世太罕,在我歷來所見的文獻和各種書籍的圖錄中都沒有見到過這種鈞窯的窯變特色。但我一直都認為它是鈞瓷,只不過根本沒有想到它會有這么高古能達到北宋。我最先一直以為它是道光的爐鈞,後來知道道光的爐鈞釉是用筆點和吹的,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研究,才認識到道光時吹點的爐鈞工藝和雍正乾隆時流釉的爐鈞工藝與北宋鈞窯所顯鈞窯的窯變釉現象完全不一樣,金代粗獷大氣變化少的鈞釉與之相比就更遜色。今年5月我見到了上海著名的藏瓷大家章瑜先生所藏的北宋花盆圖片,才發現它上面的窯變特色和施釉工藝完全與我這個花瓶一樣,經過仔細的對比和更深層次的研究,最後才將它定為北宋。
三、假作真時真亦假
「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這是歷來藏家對北宋官窯鈞瓷的贊譽。由於它當時就是貢品中的御瓷,歷史以來又有多少藏家能真正上手過這種珍品?在以前沒有照相術的年代,很多藏家終其一生恐怕連鈞瓷色彩和樣式都沒有見過。就是現在信息這樣發達的年代,很多人也沒有見過真正鈞瓷的圖片。幾乎很多照片和圖錄都是以訛傳訛,以致還成了把真的說成假的,假的倒反成了真的。那些所謂的「磚家」把佛說成鬼,鬼說成佛的荒唐事,不能不說是當今藏界的悲哀。現將網上和各種圖錄中所謂的「大宋鈞窯」圖片略展幾幅如下,這些「鈞瓷」,我在北京潘家園地攤上見到不少,小的十幾元,大的幾十元甚至上百元幾百元的不等。現將之傳出後讓那些擁有這些鈞瓷和喜愛鈞瓷的讀者自辯:
以上所傳的這些現代鈞瓷如果還有誰硬要相信它是古代的宋鈞,我可以告述喜愛它的讀者們電話號碼,上面這些各種各色型號的盆、洗、缽、尊等瓷你都可以買到。並且,只要你願意出錢,還可以要買多少有多少而成為鈞瓷擁有者的「大家」。
7. 怎樣鑒定宋代鈞釉瓷器
北宋官窯鈞瓷的發色和紋理大小和分布,都難以做到人為控制而恰到好處,是北宋瓷藝的最高工藝水平的體現。這批鈞瓷工藝早已失傳,而窯址也隨冰凍積水而下沉。「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可見當時鈞瓷產生的轟動效應。於是各地群相仿效,窯口林立,但至今仍然不得要領。宋鈞瓷窯變釉色大體上分為三類:一是窯變單色釉,主要有月白、湖藍、天青、豆綠等;二是窯變彩斑釉,以天藍紅斑或乳白紫暈為代表;三是窯變花釉,主要有丹紅、海棠紅、霞紅、木蘭紫,丁香紫等品種。其中以窯變花釉的藝術價值為最高,因為它最能代表鈞瓷自然窯變的風格神韻。大多數意境精妙的景觀圖畫,都是由花釉窯變自然形成,從而使瓷器成為藝術珍品。人們見到的都是後是仿製的鈞窯瓷器。謝謝
8. 有哪些顏色
1、藍色
它是紅綠藍光的三原色中的一員,在這三種原色中它的波長最短,為440~475n納米,屬於短波長。由於空氣中灰塵對日光的瑞利散射,晴天的天空是藍色的。由於水分子中的氫-氧鍵對約750納米的光的吸收,大量的水集中在一起呈藍色。
2、紅色
可以和藍色(光的三原色之一)混合成品紅,可以和黃色混合成橙色。紅色的補色是青色。紅色是光的三原色之一,它能和綠色、藍色,混合疊加出任意色彩。紅色,是以通過能量來激發觀察者的可見光譜中長波末端的顏色,波長大約為610到750納米。
3、橙色電磁波的可視光部分中的長波,波長大約為590~610nm。界於紅色和黃色之間的間色。又稱桔黃或桔色。橙色是歡快活潑的光輝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溫暖的色。
4、綠色
是一種比剛長的嫩草的顏色深些的顏色或呈艷綠,和在光譜中介青與黃之間的那種顏色。綠色是電磁波的可視光部分中的中波長部分,波長為492~577納米。
5、紫色(purple)
紫色是由溫暖的紅色和冷靜的藍色化合而成,是極佳的刺激色。 在中國傳統里,紫色是尊貴的顏色,如北京故宮又稱為「紫禁城」,亦有所謂「紫氣東來」。
9. 鈞瓷用的什麼釉
鈞窯瓷器歷來被人們稱為「國之瑰寶」,在宋代五大名窯中,以「釉具五色,艷麗絕倫」而獨樹一幟。它創造性地使用銅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還原焰中燒出窯變銅紅釉,並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紅、丁香紫、硃砂紅、玫瑰紫、雞血紅等多種窯變色彩,宛如蔚藍色的天空出現一片彩霞,五彩滲化,相映交輝。釉中的流紋更是形如流雲,變化莫測,意境無窮。 鈞窯瓷器釉色豐富多彩,徹底改變了以往青釉類瓷器的單調格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天然效果,恰似「月夜望星空,暉暈自然成」,這種豐富多彩的特點,為後來陶瓷裝飾藝術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尤其是鈞紅釉的燒製成功為元代的釉里紅,明清時期著名的寶石紅、祭紅、郎窯紅以及美人醉等新品種的燒成,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在中外首工美術館就有幾件劉富安大師的鈞瓷,讓我切身體會到什麼是意境無窮.你可以上他們官網看一下
10. 如何欣賞宋代鈞窯瓷的胎和釉
如何欣賞宋代抄鈞窯瓷的胎和釉?宋鈞窯瓷胎骨都相當粗重,胎土因淘煉不精而夾有各種雜質呈土黃色,也有少量的白、紅、灰色,瓷化程度差。胎和釉之間有一層化妝土(或稱化妝釉,護胎釉),厚約1毫米,白色或灰色。
宋代鈞窯瓷的釉色有藍、紅兩大系列:藍色的有月白、天青、天藍、翠青數種、紅色的有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雞血紅、丁香紫、硃砂紅沒、火焰紅等。
鈞瓷的釉有三個特徵:
一、乳光釉:即釉呈一種瑩光一樣藍色乳光,會隨光線而變幻不定,由釉層中的極小石英粒所造成。
二、窯變:系各種釉色交匯變化而成,這是宋鈞窯瓷區別於同時代其它青瓷的重要特點,其中紅、藍色相融形成極為美麗的紫色。
三、蚯蚓走泥紋:即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相間,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中遊走。這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上釉後釉層因乾燥或再燒初期產生裂縫,在燒制的高溫價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孔隙而形成,仿鈞窯瓷則無法燒出同樣的效果。因而有否「蚯蚓走泥紋」成為鑒定宋鈞窯瓷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