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雲的黑丁香
1. 描寫春天桃花丁香花的詩句
桃花
1、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見一年春。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謝枋得《慶全庵桃花》
2、桃源只在鏡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紅。自別西川海棠後,初將爛醉答春風。——陸游《泛舟觀桃花》
3、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沒。搖盪女蘿枝,半搖青天月。——李白《憶秋浦桃花舊游》
4、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春風助腸斷,吹落白衣裳。——元稹《桃花》
5、爭花不待葉,密綴欲無條。傍沼人窺鑒,驚魚水濺橋。——蘇軾《桃花》
6、扣舷得新詩,茶煮桃花水。礕礕數片帆,去去殊未已。——貫休《上馮使君五首》
7、念遠心如燒,不覺中夜起。桃花帶露泛,立在月明裡。——聶夷中《雜曲歌辭·起夜半》
8、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題城南庄》
9、腸斷春江欲盡頭,杖立徐步立芳洲。癲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絕
句漫興》
10、滿樹和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何當結作千年實,將示人間造化工。——吳融《桃花》
11、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樹香梢幾樹花。只恐東風能作惡,亂紅如雨墜窗紗。——劉敞《桃花》
12、二月春歸風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殘紅尚有三千樹,不及初開一朵鮮。——袁枚《題桃樹》
13、百葉雙桃晚更紅,窺窗映竹見珍瓏。應知吏侍歸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韓愈《題百葉桃花》
14、江上人家桃樹枝,春寒細雨出疏籬。影遭碧水潛勾引,風妒紅花卻倒吹。——杜甫《風雨看舟前落花絕句》
15、桃花春色暖先開,明媚誰人不看來。可惜狂風吹落後,殷紅片片點莓苔。——周朴《桃花》
16、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見一年春。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謝枋得《慶
全庵桃花》
17、楊柳千尋色,桃花一苑芳。風吹入簾里,惟有惹衣香。——《雜曲歌辭·胡渭州》
18、安得舍羅網,拂衣辭世喧。悠然策藜杖,歸向桃花源。——王維《菩提寺禁口號又示裴迪》
19、誰家無春酒,何處無春鳥。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曉。——顧況《聽山鷓鴣》
20、門前洛陽道,門里桃花路。塵土與煙霞,其間十餘步。——劉禹錫《題壽安甘棠館二首》
21、春塢桃花發,多將野客游。日西殊未散,看望酒缸頭。——張籍《和韋開州盛山十二首·桃塢》
22、批竹初攢耳,桃花未上身。他時須攪陣,牽去借將軍。——李賀《馬詩二十三首》
23、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春風助腸斷,吹落白衣裳。——元稹《桃花》
24、楊柳千尋色,桃花一苑芳。風吹入簾里,唯有惹衣香。——張祜《胡渭州》
25、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風頭阻歸棹,坐睡倚蓑衣。——韓偓《野釣》
26、桃花流水須長信,不學劉郎去又來。——李建勛《南唐近事(句)》
27、崦合桃花水,窗鳴柳谷泉。——顧況《題柳谷泉(句)》
28、裹頭極草草,掠鬢不菶菶。未見桃花麵皮,漫作杏子眼孔。——張元一《又嘲》
29、采菱渡頭風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里人家。——王維《田園樂》
30、櫻桃花,一枝兩枝千萬朵。花磚曾立摘花人,窣破羅裙紅似火。——元稹《櫻桃花》
31、魏帝宮人舞鳳樓,隋家天子泛龍舟。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覺桃花逐水流。顧況《雜曲歌辭·桃花曲》
32、漢家宮里柳如絲,上苑桃花連碧池。聖壽已傳千歲酒,天文更賞百僚詩。——《雜曲歌辭·涼州歌第一》
33、西塞山邊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春江細雨不須歸。——張志和《雜歌謠辭·漁父歌》
34、紅粉青娥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羅敷獨向東方去,謾學他家作使君。——杜審言《戲贈趙使君美人》
35、桃花欲落柳條長,沙頭水上足風光。此時御蹕來游處,願奉年年祓禊觴。——劉憲《上巳日祓禊渭濱應制》
36、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滿禊潭。廣樂逶迤天上下,仙舟搖衍鏡中酣。——張說《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蕭令得潭字韻》
37、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張旭《桃花溪》
38、先賢盛說桃花源,塵忝何堪武陵郡。聞道秦時避地人,至今不與人通問。——王昌齡《武陵開元觀黃煉師院三首》
39、雨歇楊林東渡頭,永和三日盪輕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尋李九庄》
40、湖上老人坐磯頭,湖裡桃花水卻流。竹竿裊裊波無際,不知何者吞吾鉤。——常建《戲題湖上》
41、一尉何曾及布衣,時平卻憶卧柴扉。故園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歸。——劉長卿《時
平後春日思歸》
42、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李白《山中問答》
43、水作青龍盤石堤,桃花夾岸魯門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李白《東魯門泛舟二首》
44、紅粉青蛾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羅敷獨向東方去,漫學他家作使君。——張謂《贈趙使君美人》
45、黃雀始欲銜花來,君家種桃花未開。長安二月眼看盡,寄報春風早為催。——岑參《春興戲題贈李侯》
46、朱唇一點桃花殷,宿妝嬌羞偏髻鬟。細看只似陽台女,醉著莫許歸巫山。——岑參《醉戲竇子美人》
47、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絕句漫興九首》
48、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49、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賈至《春思二首》
50、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戴叔倫《蘭溪棹歌》
51、蘄水城西向北看,桃花落盡柳花殘。朱旗半卷山川小,白馬連嘶草樹寒。——戴叔倫《蘄州行營作》
52、千葉桃花勝百花,孤榮春晚駐年華。若教避俗秦人見,知向河源舊侶誇。——楊憑《千葉桃花》
53、樹頭樹底覓殘紅,一片西飛一片東。自是桃花貪結子,錯教人恨五更風。——王建《宮詞一百首》
54、蒼山雲雨逐明神,唯有香名萬歲春。東風三月黃陂水,只見桃花不見人。——劉商《題黃陂夫人祠》
55、桃花流出武陵洞,夢想仙家雲樹春。今看水入洞中去,卻是桃花源里人。——劉商《題水洞二首》
56、桃花嶺上覺天低,人上青山馬隔溪。行到三姑學仙處,還如劉阮二郎迷。——顧況《尋桃花嶺潘三姑台》
57、魏帝宮人舞鳳樓,隋家天子泛龍舟。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覺桃花逐水流。——顧況《桃花曲》
丁香花
1、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南唐中主·李璟《浣溪沙》
2、青雲自有黑龍子,潘妃莫結丁香花。——唐·溫庭筠《蔣侯神歌》
3、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中鉤。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商隱《代贈》
4、揉破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風度精神如彥輔,太鮮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結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夢,卻無情——李清照《攤破浣溪沙》
5、春夜闌,春恨切,花外子規啼月。人不見,夢難憑,紅紗一點燈。偏怨別,是芳節,庭下丁香千結。宵霧散,曉霞暉,梁間雙燕飛。--毛文錫·《更漏子》
6、蘇小西陵踏月回,香車白馬引郎來。當年剩綰同心結,此日春風為剪開。——明·許邦才《丁香花》
7、鳳去鸞歸不可尋,十洲仙路彩雲深。若無少女花應老,為有姮娥月易沈。竹葉豈能消積恨,丁香空解結同心。湘江水闊蒼梧遠,何處相思弄舜琴。——唐·韋庄《悼亡姬》
8、獨坐空山思五陵,丁香花發又逢春。燈前欲共平生話,月落松窗夢故人。——明·岳岱《山中寄張子言》
9、去去!何處?迢迢巴楚,山水相連。朝雲暮雨,依舊十二峰前,猿聲到客船。愁腸豈異丁香結?因離別,故國音書絕。想佳人花下,對明月春風,恨應同。——李珣《河傳》
10、浣溪沙揉破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風度精神如彥輔,太鮮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結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夢,卻無情。——宋·李清照《浣溪沙》
11、楚神鐵馬金鳴珂,夜動蛟潭生素波。商風刮水報西帝,廟前古樹蟠白蛇。吳王赤斧斫雲陣,畫堂列壁叢霜刃。巫娥傳意托悲絲,鐸語琅琅理雙鬢。湘煙刷翠湘山斜,東方日出飛神鴉。
12、落木蕭蕭,琉璃葉下瓊葩吐。素香柔樹。雅稱幽人趣。無意爭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結愁千緒。似憶江南主。——南宋·王十朋《點絳唇?素香丁香》
2. 求辯論資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挫折是否有利於成長"
反方的說法只有在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條件下才能成立,所以,如果人不具有或者不夠主觀能動性是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的,例如,在成長中的兒童,心智發育都不夠成熟,來自外界的力量很容易對他們產生或好或壞的影響。那父母的教養方式來說,父母民主、開明的教養方式對兒童健康人格的發展能起到促進的作用,而粗暴、溺愛的教養方式則容易導致兒童的不健全人格。心理學是有這樣的研究證明的。這就是教育的意義所在了。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是沒道理的。
一:橫向構思,也就是橫斷面構思法。運用這種構思法,論證結構是橫式並列。主要 有以下三種形式。
1)不同側面並列,這是不包含並列。比如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如果把「墨」 理 解為不好的「環境」,就可以從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來論述「黑」或「未必黑」的 論題。�
高中語文課本第一冊有個訓練題。題目提供三則材料,要求歸納出一個論題,寫一段議 論文字。第一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以作為觀點;第二則「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 淮北則為枳……水土異也」,著眼於自然環境;第三則「一傅眾咻」的成語故事,著眼於社 會環境。可見本題是從橫向思維擬題,進行橫向構思訓練的。�
下面是安徽考生《近墨者黑》中的一段:�
現代科學研究也表明,人才的成長起決定作用的是後天的因素。其中,後天的環境的影 響是很重要的。方仲永不就是典型一例嗎?�
我們知道,人是環境的產物。沒有地球這樣的環境,就不會產生人類,更遑論人的主觀 能動性。從這個角度來說,有時人對環境確是無能為力的。�
也許有的同志會說,你看見崖壁上的青松嗎?它們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不是照樣生長了 嗎?哦,是的,可崖壁上畢竟生長不出參天大樹,生長不出鬱郁蔥蔥的森林。�
……�
在我們今天社會環境還沒有得到根本改善的情況下,與其對那些初涉人生,單純天真的中學 生任意誇大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倒不如給他們打一些預防針,將社會有可能對他們稚嫩 心靈的傷害減低到最低限度。�
……
以上片斷,就是從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角度論述的。�
2)點面並列,這是包含並列。例如浙江考生答卷的片斷:
在我們人人都還未成為「聖人」,自身都還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的情況下,我認為還是 應該遠離「墨者」,以免受其影響。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報道,講述一些人是如何由優秀 青年,甚至黨員幹部,墮落成罪人。姑且拋開其個人思想不說,我認為外界的物質利誘,追 求享受的思想及犯罪分子的拉攏,都是使其下水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見,在各種不良習氣的 侵襲下,極易導致一個人的蛻變。�
……�
青少年的思想還未成熟,容易受各樣錯誤思潮的影響,因此,我們要經常告誡大家「近 墨者黑」,注意周圍環境,遠離種種不良風氣。�
——先是「人人」,列舉「優秀青年甚至黨員幹部」,再強調「青少年」:從面到點,論 證「近墨者黑」。�
3)正反並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橫向正反並列。下面是山東考生答卷的片 斷:正是因為「近墨者黑」這一道理,我們交友時往往願與積極進取、品德端正的人交往, 而遠離那些品質低下的小人。孟母三遷其家不正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環境,與好人交往嗎? 記得小學有位同學,平時思想上進,可上了初中後,就與一些小流氓樣的同學混在一起,整 日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結果在一次作案中被抓獲。這不就是近墨者黑的一個典型事例嗎? �
——這是從交友的好、壞,即正、反兩個方面並列論證的。�
之二:正、逆結合,縱、橫結合,辯證思維。
縱橫結合,往往能更有力地證明論點。下面是北京市一類卷中的一段:
我國古代就有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原住在藝人的旁邊,孟子就止不住去聽 ,當遷至屠戶旁時,孟子又常去看殺豬。直至三遷至學館旁時孟子才專心讀書。以至於成了 大思想家。這則故事雖然有輕視勞動人民的意思,但是,它講明了這個道理——近墨者必黑 。 孔子的「居必擇鄰,游必就士」,也說明了這個道理,「墨」是無孔不入的,近墨則黑。廣 州四兄妹同時被捕也說明了這一點,正因為兄弟之間朝夕相處,耳濡目染,才導致了這場悲 劇的發生,正像魯迅說的:「農家的孩子早識犁,兵家的孩子舞刀槍,秀才的孩子弄文墨。 」接觸多的是什麼,學會的就會是什麼。�
這個語段分析,不怎麼樣,而論證結構卻是清晰的。總體呈縱式布局,由古及今。但不 完全按時間順序:孟子,孔子,當今廣州四兄弟,魯迅,時序有顛倒。其實這是縱橫式,古 :事例,名言;今;事例,名言。縱向:古——今;橫向:事例——名言。�
逆境不利於人才的成長
我方認為,逆境更有利於人的成長,是基於三個理由。第一,我方認為,逆境增長人的理念與知識,當我們發現,這條路我們走錯了,我們就多知道一條錯的路是怎麼走的,所以我們人生的見識以及種種的經驗就更豐富了。第二、我們認為逆境拓展了人的視野及格局,當我們發現,這條路比我們想像中走得更困難的時候,下一次我們做的那種預期將會做得更高,我們做得准備將會更多。一個人如果預期他三分鍾完成一個問題,結果他花了八分鍾的時間,下一次他就會做八分鍾的准備。第三,我們認為,逆境有助於刺激我們的潛能,在路上我們有風險,有了挑戰,我們才會激發出我們原來自己也想像不到的這種能力。在心理學上來看,孩童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如果老師對他在高於預估的能力上挑戰,發展的結果是更美好的。
現代的獨生子女在其成長過程中,父母總想方設法排除一切干擾,讓其順利成長,幾乎沒有經歷任何磨難,適應力從何而來,遇到挫折又怎能輸得起呢?
有一名老教授的兒子,從小學到高中不僅學業一直名列前茅,其他方面也甚優,他從來就沒輸過。然而上了重點大學之後,在眾多的尖子生中很難再獨占贅頭,他輸了,但沒有輸得起,就因為考試分低,學校要他留級,他就離校出走了。某市重點高中高考落榜的學生中有四名服毒自殺,後因搶救及時才獲救。我們都還記得曾經活躍在詩壇上的青年詩人顧成,僅僅因為感情上的一點挫折,就自殺了,一顆絢目的流星就這樣隕落了。讓人痛,讓人憐…..類似的由於在順境中成長起來的,遇到一點點挫折就摔倒爬不起來的例子太多了。現實生活中,除這些遇挫折而自殺、出走的典型事件外,青少年中其它心理問題的發生率也很高,在獨生子女身上尤為突出。我們常看到一些學生,因為別人說了自己什麼,覺得自尊心受到損傷,就不願意與別人交往,即使是自己的過錯,也沒勇氣承認,被別人指出過錯,就會被否定的挫折感,得到表揚,就洋洋自得,受到批評,就沮喪,就萎靡不振。究其根源,這種結果與孩子成長過程中沒有獲得對挫折的適應力有直接關系。
再看於逆境中成長起來的典型代表張海迪。她以保爾為榜樣,用毅力和生命在我們面前重塑了一個全新的自我。她用頑強的毅力戰勝了病魔,用生命唱出了人生的真諦……她在重大挫折面前重塑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使我們每個健康的人比之有愧。人生能有幾回搏,遭受重大挫折後的拼搏,是人生的最佳境界,也是一種升華!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縱觀一些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如居里夫人、丁肇中、巴甫洛夫等人的成長經歷,又有哪一位不是在艱苦的逆境中成長起來的呢?
所以我們認為,逆境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玉不琢不成器,為了不讓我們的孩子受挫就敗,經得起生活中的各種應激和挑戰,從小就需要進行一些挫折教育。如果說牡蠣的痛苦凝成了珍珠,那麼當他們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後,自然會形成不屈的毅力,無畏的勇氣和堅韌的性格。盡管他們可能會摔倒,但只要爬起來仍是一路艱辛一路歌。他們必會正視挫折,駕馭挫折,化解挫折,戰勝挫折。逆境更有利於造就人才。
主席:謝謝畢老師的發言。接下來請反方二辯楊文秀老師進一步闡述反方的觀點,時間3 分鍾。有請。
反方二辯(楊文秀):尊敬的主席、對方辯友:
在我們辯論「逆境有利於人才成長還是逆境不利於人才成長「的時候,提醒對方辯友弄清什麼是所謂的順境和逆境。
所謂順境,是指在人生的道路上,社會客觀條件給人提供了較為有利的發展,人們可以充分利用以發展自己。所謂逆境,則是人們向著理想目標前進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多不利因素,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我方堅持認為「逆境不利於人才的成長「
首先逆境對成才,產生極大的危害性,不僅不利於人才的成長,相反還阻礙成才。這是顯而易見的。包括對方辯友在內的所有人都在爭取一個好的環境,也就是順境。無論是為人父還是為人母都希望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試問對方辯友如果是「逆境有利於人才成長「,各位為什麼不去創造更「逆「一點的環境來幫助你的兒女成龍成鳳呢?你創造的好環境好條件,無疑是你在你兒女的成才路上加了攔路虎、絆腳石。對方辯友堅持的「逆境有利於人才成長「顯然是謬論。
許多人感嘆「生不逢時「。我們記憶猶新的「文化大革命「,這段時期的社會環境顯然可以稱之為逆境,是這樣的環境更有利於人才的成長嗎?答案是否定的。輕視教育,輕視人才的社會風氣,使成才主體的智慧和才能沒有施展、發揮的餘地,他們怎樣成才?然而,改革開放,「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有了適宜的環境,也就是順境,許多人才生逢其時,趕上了建功立業的好時光,歸根結底,他們是得到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順境。如果沒有這樣的順境,他們成才成果的美麗夢想也只能是夢想,不會實現。我方始終堅持認為「逆境不利於人才的成長「
我們始終在努力變換自己的環境,讓逆境變為順境。正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不再生活在逆境中,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甚至連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不顧,也要為大家爭來一個生活發展的順境。就連毛澤東,他也不能不感喟「無數革命先烈為了人民的利益犧牲了他們的生活,「假如今天我們為不能生逢亂世而遣憾,先烈泉下有知,真不知會作何感想。如果說「逆境有利於人才成長,那麼這些偉人,他們在歷史上的過錯可真是無法計量的!可真是千古罪人!「
我方始終堅持認為「逆境不利於人才的成長「。
主席:謝謝楊老師的發言。接下來請正方三辯於海峰老師將正方觀點進一步展開,時間3 分鍾。有請。
正方三辯(於海峰):尊敬的主席、對方辯友,大家好!
剛才我方二辯已從現實的角度做了充分的發言,我方立場堅定:逆境有利於人才的成長。下面我再從歷史已證明的事實來重新闡述我方永不改變的立場:逆境有利於人才的成長。
兩千年前,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就是說,人要做些事情,總要經受磨難與鍛煉。
在中國古代,像左丘明、孫臏、司馬遷等優秀人物都是在逆境之中鍛煉出來的,而且都有傑出的成就。抵抗逆境的能力。作為人才,難免遇到逆境。研究歷史就會發現,在逆境中成才的人居多,在順境中能夠成才的比較少。這個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處在逆境當中,就希望擺脫逆境,就會更加努力奮斗。在逆境中成材的例子不勝枚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偉《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常言: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人生多艱,礪人意志,道途坎坷,長人知識。
有多少人傑志士的成功來自於挫折、逆境:孔子周遊列國宣揚「仁」政到處碰壁一生遭遇冷遇困境而不餒,晚年削筆而做《春秋》成為中華民族一聖人;孫臏軍事奇才而遭龐涓之忌,受臏刑而削去雙足,裝瘋而返回齊國,助齊王而大敗魏軍一部《孫子兵法》而為軍事之鼻祖;漢高祖劉邦與項羽爭天下,屢戰屢敗,然屢敗屢戰,最終反敗為勝,開創大漢王朝;俄國大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出生在北極圈內一個偏遠窮困的小魚村終年出海打魚,又遭受繼母虐待,但是在困境中不甘命運安排,他為追求知識而出走,發奮苦學,勤於觀察,多於思索終於成與一個大科學家;英國文學家狄更斯七歲其父因負債而入獄,母親靠給人洗衣服維持生活,從小他不得不去鞋廠做工,飽受窮困憂患,但是遇逆境而不消沉,好學而上進,終成為英國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蘇聯大文豪高爾基,自由家境貧窮。小時靠撿破爛幫助家庭,靠著頑強不息的精神,成為一代名人……這些經天緯世之材,都是在逆境中成材,可以說沒有逆境就沒有他們的成就和輝煌。
主席:謝謝於老師的發言。接下來請聽反方三辯朱紅梅老師的發言,時間3 分鍾。有請。
反方三辯(朱紅梅):主席、對方辯友、各位老師大家好:
需要提醒對方辯友的是,無論孔子也罷,張海迪也罷,都是上下五千年,中外幾十億人口中幾個特殊的例子。他們在取得了一定成績之後,都把他們艱難困苦的環境轉化為有利於他們工作和學習的環,而這些人的成績大部分都是在有利於他們工作和學習的環境中取得的。而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在比較順利適宜的環境中學習成材的。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個人無論干什麼事情都要有一定的條件做准備。根據馬斯洛的需要理論來看,人類只有具備了可以生活和學習的條件之後才會有更高層次的需要。非洲難民生活在食不裹腹,居無定所的環境中,既對方辯友所說的逆境中,如果讓他們去造太空梭這是可能的事情嗎?
我們所說的順境並不是指溺愛的環境。孩子不能成材不是孩子的錯誤,而是家長教育的失敗,這並不是孩子處在順境中的原因,相反的,父母的溺愛反而為孩子設立了逆境,父母剝奪了孩子受鍛煉的機會。而我們可以利用順境來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大家都知道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是非常花費時間和精力的。而處於邊遠山區的孩子生活在對方辯友所說的逆境當中,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呢?他們陷入了放羊---娶媳婦------生孩子-----再讓孩子放羊的惡性循環當中,這就是為什麼鄉村落後於城市,中國西部落後於東部的一個基本原因了。
對方辯友所說的逆境,如果我沒有理解錯誤的話是指不利的環境。人們在不斷的探索努力,就是由逆境進入順境的過程,而在其中必定走了很多彎路,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那麼處在順境中的我們可以利用走彎路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技能,這樣就會大大縮短成功的路程。人人都追求天時、地利、人和,說明我們都需要順境。所以我對你的祝福是:一路順風,而不是一路逆風了,我重申我們的觀點:逆境不利於人才的成長,而只有順境才有利於人才的成長。謝謝!
主席:謝謝朱老師的發言。經過雙方的陳述,下面轉入自由辯論階段。這是正面交鋒、大展辯才,鬥智斗勇的時候,希望雙方能有更好的表現。在自由辯論開始之前,我提醒雙方,你們各有四分鍾的發言時間,正方先發言。好,自由辯論正式開始。(略)
主席:剛才的自由辯論,真可謂是妙語如珠、精彩有加,讓我們一飽耳福。經過8分鍾激烈的自由辯論,現在進入本場比賽的最後一輪較量——總結陳詞階段。先請反方四辯孫玉旺老師總結陳詞。時間四分鍾。有請
反方四辯(孫玉旺):尊敬的主席、對方辯友你們好!
我方一辯、二辯、三辯已從思想領域、物質領域、社會大環境等多方面充分論述了我方的觀點。經過自由辯論,大家一定發現即使對方的事例,也都是變逆境為順境後才成材的。逆境中很難有踏踏實實做事的機會,也難以有成長的機會,連機會都沒有了,能有利於人的成長嗎?時代造英雄!如果身處順境,能給偉人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說不定能做出更大的業績。所以我方更堅信我們的觀點:「逆境不利於人才的成長,順境才有利於人才的成長!」
雖然順境逆境都是人成長過程中必然面對的人生境遇,但比較而言,順境才有利於人的成長,首先從人的身心發展來看,一方面科學的營養供給,健全的公共衛生體系,更有利於人的生理成長,另一方面,順境更有利於人心智的成長,順境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家庭的溫暖,社會的關愛,友情的可貴,從而擁有寬容開放,健康的心態。其次,從人的社會化進程來看,一方面順境更有利於滿足人生各階段的成長需求,另一方面,順境更有利於人社會角色的成熟,持續的社會發展,健全的制度安排,和諧的日常生活,為人的社會角色成熟,提供了更良性的空間,好風憑借力,助我上青雲。從教育這一行來說,綜觀世界各國重視教育投入的國家國民素質就高,重視科研投入的科技成果就多。哈佛大學經濟系居世界第一,為什麼?主要因為哈佛有一流的教授、雄厚的財力,嚴格的制度保障等一切先決條件保證了哈佛學子獨占熬頭。
我國教育大到國家政策,小到學校的策略,都非常重視人力、物力的投資,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加大教育投資,教育界人才輩出,我國的教育也走在了世界前列。並且我們還向貧困地區捐款助學,創辦了許多希望小學,就是為了給那些因逆境而失學的兒童創造上學的條件,也是因為領導、教育家、有愛心的人都堅信「逆境不利於人才成長,順境才有利於人才成長」即我方觀點。
我校徵集大量資金為老師、學生配備了微機,改善老師辦公條件,學生學習條件,建立塑膠跑道,風雨操場,等等。這些都是為了給老師學生創造一個適合人才成長的搖籃,因為我們全校師生都懂得一個道理:「逆境不利於人才成長,順境更有利於人才成長!」
我國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經歷了多次戰火的洗禮,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中,生命財產都受到威脅,怎麼能有利於人才成長呢?尊敬的對方辯友你們還希望這逆境重演嗎?相信你們會肯定的回答:「絕不!」那就請支持我方觀點:「逆境不利於人才成長。!」
主席:謝謝孫老師。最後,我們請正方四辯祝紅老師總結陳詞。時間也是四分鍾。有請。
正方四辯(祝紅):主席、評委、在座的各位,大家好:
剛才我方認真聽了對方辯友的陳述,很精彩,但是,我方覺得對方始終沒有從概念和本質兩方面清楚的認識到二者誰輕誰重。我只好再次強調一下:
1、逆境中的主觀能動性。今天我們討論的是一個比較性話題。成長是發展,發展就要靠動力。逆境給個體的積極發展提供的可能性是,他能夠最大限度的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人的潛力,心理學上此類情況成為應激。《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一部經典作品。古巴老人桑帝亞哥的形象成了很多人崇拜的偶像。他在出海八十四天沒捕到一條魚的情況下,以信念為支柱,與大馬林魚和各種鯊魚糾纏搏鬥三天三夜。他已經年過 ,他的力量從哪裡來?正是逆境激發了它的主觀能動性。順境中的安逸對人的影響無法達到如此大的強度。
2、逆境中的可持續性。我方的概念已經闡述的很明白。在主體克服逆境做出努力的同時,必然根據動機,做出相應的自我調整,以達到超越逆境,尋求積極發展的最終目的,這個過程中所做的嘗試,對於主體長期的乃至一生的發展都是有益的,使得他在日後的生存中能夠根據克服逆境的經驗超越更加困難的「逆境」。
3、逆境中的逆反性。逆境的存在,只對當事人具有意義。對個體成長發揮的作用,也由當事人的表現來決定。大家都應該聽過某大學生不會剝雞蛋的事;那麼,對於這個大學生來說即使是一個有殼的雞蛋,也是逆境;可見在順境中成長的,很可能無法對現實中所產生的需要做出應對的逆境靈活處理;反之,如果從小家長就要求他學會自理,學剝雞蛋的過程中也許他遭遇了「逆境」,但此時,剝雞蛋已經成了「順境」,他所能夠承受的將是對他的人生更有意義的挑戰,而不是面對一個雞蛋一籌莫展。
4、逆境的過程性。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中強調: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性。即把學習中獲得的情感體驗、實踐經驗、個人經歷看作學習成果的一部分。學習的順境中學生的心理不會有太大變化,沒有強刺激也就無法快而深刻的形成記憶。
回到我們教學中來談。先談教師。我們每位老師都清楚,公開課給你帶來了什麼?無論成功與否,給個人帶來的都是進步和思考,需要比平時上課付出更多的勞動,還會在操作中遇到各種「逆境」,解決諸多問題的過程確實促進我們進步的動力。再談學生。過分強調賞識教育給孩子提供了自我滿足的沃土。我們身邊不少見這樣的孩子:他們只聽的進表揚,對批評或置之不理或不能接受。逆境正是一位好老師,他能夠讓孩子們從困難中客觀地認識到自己知識能力的匱乏,進而不斷提高和完善。
各位,誰也不想讓我們的孩子因為在成長的道路上過於依賴「順境」的作用,而缺失應有的勇氣,信心,思考,奮進,而這一切,生活中出現的一些逆境可以幫助他們找到。法國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爾於1972年向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長遞交的一份研究報告,隨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學會生存》,聯合國為21世紀提出的教育口號是「 Learning to be」(學會生存),在飛速發展的時代,提出這樣的口號,意圖是很明顯的,那就是讓我們都學會尋找自己的乳酪!
俗語說,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所謂苦,就是逆境所帶來的苦,所謂人上人,並不是一般功利的想法,而是說,他可以在生活上比一般人更為豁達開通,眼光遠大,處事能夠得心應手,游刃有餘。如果從小在安安穩穩、無風無浪的順境中生活,我們所見的天日就只有那麼一點點,所能適應的溫度也就只有那麼一點點,無疑是只井底之蛙;最終,個體的成長只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 因此我方再次肯定我們的觀點:逆境更利於人的成長。如果想讓你的人生更加精彩,那麼,選擇勇敢的面對逆境吧!用海明威這句結束我的發言:「我可以被毀滅,但是不能被打敗!!」
辯不過時候,就上去一板凳。看看對方還敢不敢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