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人鈔綠牡丹

人鈔綠牡丹

發布時間: 2022-01-27 21:03:12

⑴ 歷史上姓吳的名人有那些

吳起(?-前381),戰國時兵家。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北)人。善用兵。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字叔,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吳道子,唐畫家。河南陽翟人。又名道玄。所繪人物,時號「吳家樣」。善畫衣褶,有飄舉之勢,時稱「吳帶當風」,又有「吳裝」之稱。後被尊為「畫聖」。

吳丹(744-825),唐常州晉陵人,字真存。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正字。累歷協律郎、殿中侍御史等職。憲宗元和五年,遷太子舍人。穆宗長慶二年,以駕部郎中充宣慰副使,隨韓愈赴鎮州宣慰王庭湊。使還,拜諫議大夫。官至諫議大夫。能詩。

吳承恩(1500?-1582?),明小說家。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山陽人。科舉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後任浙江長興縣丞。恥為五斗米折腰,指袖而歸,專意著述,著《西遊記》。另有《射陽先生存稿》、《禹鼎志》等。

吳炳(?-約1647),明末戲曲作家。字石渠,號粲花主人。江蘇宜興人,有傳奇《綠牡丹》等五種,合稱《粲花別墅五種》。

吳三桂(1612-1678),明末清初高郵人,遼東籍。字長白。吳襄子。出身武舉,累擢為寧遠總兵,封平西伯。崇禎十七年引清兵入關,受封平西王。後以不願撤藩舉兵叛清,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建國稱周,不及半年即死。

吳歷(1632-1718),清初畫家。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桃溪居士。蘇州常熟人。與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惲壽平合稱「清六家」。亦工詩,著有《墨井詩鈔》、《三巴集》、《桃溪集》及《墨井畫跋》等。

吳銘道(1671-1738),清安徽貴池人,字復古。吳應箕孫。父吳孟堅亦隱居以終。銘道守祖與父之志,布衣終老,游跡半天下。有《復古詩集》、《滇海集》。

吳敬梓(1701-1754),清小說家。字敏軒,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諸生。受博學鴻詞薦,不赴。從此不應科舉。有小說《儒林外史》。另有《文木山房集》。

吳修(1764-1827),清浙江海鹽人,字子修,號思亭。諸生。官布政使司經歷。精於鑒別古今字畫金石。陸續刊刻有《湖山吟中嘯集》、《思亭近稿》、《居易小草》、《吉祥居存稿》。另有《青霞館論畫詩》、《續疑年錄》、《曝書亭詩集箋注》、《紀元甲子表》及《居易居文集》。刻有所集清人六百餘家尺牘。

吳其浚(1789-1847),清植物學家。字瀹齋,別號雩婁農。河南固始人。嘉慶進士。著有《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吳昌碩(1844-1927),近代書畫家、篆刻家。初名俊、俊卿,字倉碩、昌石,別號缶廬、苦鐵。浙江安吉人。清末諸生。工書法,擅寫石鼓文,尤精篆刻。與同道創立西泠印社,並任社長。有《缶廬集》、《缶廬印存》等。

其它吳姓名人有三國魏文學家吳質,南朝梁文學家吳均,唐史學家吳兢,宋音韻訓詁學家吳棫,南宋詞人吳文英、名將吳玠、吳璘,元畫家吳鎮,明末醫學家吳又可,清文學家吳綺、書畫篆刻家吳煕載,清末金石學家吳大澄、小說家吳趼人等,近當代有戲曲理論家吳梅、生物化學家吳忠、教育家吳玉章、史學家吳晗、物理學家吳有訓、醫學家吳階平、新聞學家吳冷西、作家吳組緗、劇作家吳祖光、畫家吳作人、圍棋名手吳清源等。

⑵ 描寫綠色牡丹的句子

融融春意染綠風光旖旎的鄺嶺、洛浦時,煦煦的春風就送來了牡丹花日日漸盛的誘人消息。此時,每日以數十萬計的中外遊客,接踵而來,盡情欣賞「牡丹仙子」的豐姿。
春天,百花爭艷,繁花怒放,萬紫千紅紅爛漫。每年4月,牡丹那豐富的花容,絢麗的色彩,在百花叢中爭艷斗麗。牡丹,姿態優美;牡丹,玉笑珠香,冠絕群芳。中國人一向把牡丹看作是富貴吉祥、繁榮幸福的象徵。
牡丹池中心,那灼灼如火的洛陽紅、玉骨冰心的夜光白、端莊秀麗的魏紫……那一簇簇嬌貴的品種,簇擁著一位炯娜多姿高達5米的少女塑像,那就是牡丹仙子。啊!牡丹仙子,千百年來,你以自己不屈的品格、高傲的氣節,博得人們贊頌,今天你站在萬花叢中,更為家鄉的春天增添了光彩。我徜徉在流光滋彩的牡丹王國,如痴如醉,彷彿里身於仙境之中。
牡丹的莖又細又短,老乾可達3米,枝葉特別茂盛。它的葉子又扁又短,綠得好像就要底下來似的。每當到了百花盛開的四月份,杜丹就像成了花的海洋。那裡的花顏色各異,花朵碩大,花瓣肥厚,花蕊也非常多。有紅色的、黃色的、白色的、粉色的……紅的似火,黃的似金,粉的似霞,白的似玉……
牡丹的葉子是綠色的,形狀像楓樹葉,像大掌。幾場春雨過後,來到這里你會看見幾顆晶瑩的露珠靜靜地躺在葉子上,懶洋洋地曬太陽,被春風一吹,露珠從葉子上滑落下來,像小孩子在玩滑滑梯似的。
牡丹花,色香都絕。五彩繽紛的色澤,有紅、黃、藍、白、粉墨、綠、紫,超越百花。即使花色同為紅花,有的如似丹,有的像火,有的卻似紅瑪瑙那樣晶瑩;同為白花,有的似冰,有的若銀,有的宛如白玉。花香沁人肺腑,令人陶醉。牡丹被譽為「花中之王」。
牡丹花的顏色特別吸引人!有大紅的,紅得像一團火;有水紅的,有粉紅的,它們都嬌艷艷的,像美麗的小姑娘。還有深紅的,紫紅的。最引人注目的要數紫紅的「黑牡丹」了,因為它紅得太深了,就像黑色的了,所以叫黑牡丹,這可是很名貴的花,是育花員精心培育出來的。
牡丹花的顏色也有很多。白牡丹像一個雪白的玉盤,黑牡丹像一個黑寶石,綠牡丹像翡翠,紅牡丹像一把火炬……牡丹花真是數不勝數,它們爭奇斗艷,競相開放。尤其是那一棵牡丹上有兩朵不一樣顏色的花,一朵是紫色的,另一朵是粉紅色的,它們兩個挨的很近,像是在竊竊私語。
牡丹花的姿態很多,有的花瓣兒才展開兩三片,小露珠正在它身上打滑梯;有的花瓣兒全展開了,露出燦爛的笑臉,好像在熱烈歡迎遊客的到來;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就要破裂似的。
牡丹花沒有梅花那樣堅強,沒有菊花那樣楚楚動人,但它依然非常自信,它生長在百花齊放的春天,和其它花兒們爭奇斗艷。之所以牡丹是我們的花中皇後,是因為它有勇於挑戰的精神,才會成為花中皇後,它有一個信念,無論做什麼事情必須要贏,不能輸。這樣的行為令我驚訝。
牡丹花是我最喜歡的一種花。在綠油油的葉叢中,花朵格外顯眼。我無法用文字准確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說它粉紅吧,又似乎有一種淡淡的白色鑲在邊緣;我也無法用文字准確形容那花瓣的質感,說它濃妝淡抹吧,它又顯得那樣清新雅緻。總之,只憑幾個優美的詞句是無法稱贊這「花中之王」的。
.每年4月,牡丹那豐富的花容,絢麗的色彩,在百花叢中爭艷斗麗。牡丹,姿態優美;牡丹,玉笑珠香,冠絕群芳。中國人一向把牡丹看作是富貴吉祥、繁榮幸福的象徵。
進入洛陽國家牡丹園,500畝的牡丹爭芳斗艷,茫茫花海,色彩繽紛。在導游的帶領下,我們穿行其間,領略了牡丹的風采。看牡丹,看那碩大的花冠,彷彿看見豐腴的唐代少婦;看牡丹,看那艷而不俗的色彩,彷彿看見少婦高貴的表情;看牡丹,看那各樣的花型,不僅使人想到牡丹仙子顧盼的眸子和飄逸的裙裾。
三月牡丹呈艷態,壯觀人間春世界。春天,百花爭艷,繁花怒放,萬紫千紅紅爛漫。每年4月,牡丹那豐富的花容,絢麗的色彩,在百花叢中爭艷斗麗。牡丹,姿態優美;牡丹,玉笑珠香,冠絕群芳。中國人一向把牡丹看作是富貴吉祥、繁榮幸福的象徵。
牡丹的葉子是綠色的,形狀像楓樹葉,像大掌。幾場春雨過後,來到這里你會看見幾顆晶瑩的露珠靜靜地躺在葉子上,懶洋洋地曬太陽,被春風一吹,露珠從葉子上滑落下來,像小孩子在玩滑滑梯似的。
另一個院子,牆上纏繞著慢慢的藤蔓,藤蔓上一朵朵嬌小動人的形似牡丹,但要比牡丹小得多的不知名的小花獨佔了正面為強,可圍牆下的土地上,僅僅只有幾顆小草和幾朵野花,「嘿!那就是牡丹!」有人指著牆上的「迷你牡丹」喊道,仔細一看確實像牡丹除了體型小一點之外,導游說,這是一種家養型牡丹。
看牡丹,看那碩大的花冠,彷彿看見豐腴的唐代少婦;看牡丹,看那艷而不俗的色彩,彷彿看見少婦高貴的表情;看牡丹,看那各樣的花型,不僅使人想到牡丹仙子顧盼的眸子和飄逸的裙裾。
各色牡丹花,厚厚的花瓣如珊瑚形狀,讓人浮想聯翩。名為姚黃的牡丹,淡淡的鵝黃似嬌還羞,令人愛戀不已。蘭田玉、脂紅、黑撒金、蘋實艷等牡丹花汲大地之靈氣而異彩紛呈,一團團一簇簇,讓人心曠神怡、目不暇接。

⑶ 誰能告訴我古文張(這個字打不出來)鈔書

溥。。。。

張溥

張溥(1602-1641),字天如,號西銘。江蘇太倉人。明崇禎進士,選庶吉士,文學家。自幼發奮讀書,明史上記有他「七錄七焚」的佳話。與同鄉張采齊名,合稱「婁東二張」。兩人相互砥礪,崇尚節氣,切磋文理,立志改革世風日下的文壇。天啟四年(1624年),二人在蘇州創建復社。天啟六年,撰寫《五人墓碑記》,痛斥閹黨。崇禎元年(1628年),與張采一起,在太倉發起了驅逐閹黨骨幹顧秉謙的斗爭,所撰散文,膾炙人口,因此,「二張名重天下」。崇禎二年(1629年),組織和領導復社與閹黨作斗爭,復社的聲勢震動朝野。

張溥一生著作宏豐,編述三千餘卷,涉及文、史、經學各個學科,精通詩詞,尤擅散文、時論。

幼年勤奮好學,所讀書必手抄,抄畢吟誦即燒掉,如此六、七遍方止,冬夏皆然。因此他的讀書室名為"七錄齋"。崇禎四年(1631)中進士,後改庶吉士。曾與郡中名士結為文社,叫做復社,興復古學,進行文學與社會活動。復社表面是講學"以文會友",實際是評議時政,並與貴族大官僚斗爭的一個政治集團。是東林黨與閹黨斗爭的繼續。張溥名聲很大,復社影響甚廣。《七錄齋集·國表序》載有復社活動的盛況。"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觀,無不知有'復社'者"。其影響遍及南北各省。執政巨僚由此頗為忌恨。里人陸文聲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發張溥等結黨,案未結而溥已故世。

張溥在文學方面,推崇前、後七子的理論,主張復古,反對公安、竟陵兩派逃避現實,只寫湖光山色、細聞瑣事或追求所謂"幽深孤峭"的風格。但他在提倡興復古學的同時,又以"務為有用"相號召,與前、後七子單純追求形式、模擬古人有所區別。

張溥散文,在當時很有名,風格質朴,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其《五人墓碑記》,贊頌蘇州市民與閹黨斗爭,強調"匹夫之有重於社稷",為"縉紳"所不能及。敘議相間,以對比手法反襯五人磊落胸襟,為傳誦名篇。

張溥著作有《七錄齋集》。包括文12卷,詩3卷。此集今存明崇禎時刻本。輯有《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張溥於各集前均寫有題辭。此集是張溥為"興復古學"而編輯的一部規模宏大的總集。《四庫全書總目》說:"此編則元元本本,足資檢核。"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殷孟倫注),將各集卷首題辭首次輯成一書,並加必要注釋。是研究漢魏六朝文學及張溥著作的重要參考書。張溥其他著作有《春秋三書》32卷。《歷代史論二編》10卷。《詩經註疏大全合纂》34卷。此外,張溥又為《宋史紀事本末》及《元史紀事本末》補撰論正。

故居位於太倉市區西街,建於明代天啟、崇禎年間,為三進組合式的院,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也是市博物館所地,內設復社紀念堂、文物陳列館、太倉名人館、「四王」紀念館等。

張溥之死

張溥之死,結束了晚明眾多文人救國的白日夢,也是一場時代的悲喜劇。「讀罷驚魂似夢里,千行清淚不成悲」「八月胥江濁浪奔,千人縞素為招魂」多少人為之失聲痛哭,多少人因此驚惶無主。張溥是為了社稷死的:「南冠君子朔風前,慷慨西行倍可憐」,多少人含悲流淚悼念著「西行」的張溥。

一介書生張溥,成長於晚明風雨飄搖的時代。他滿懷一腔熱血,繼東林而起,聯合正義之士,組織和主持文人團體復社,欲只手撐起明朝搖搖欲墜的天下。二十三歲時他在蘇州創立應社,團結了吳中有抱負的文人;二十六歲憤而作《五人墓碑記》,風神搖曳,正氣浩然,矛頭直指腐敗的明王朝的宦官和貪官;二十七歲入太學,目擊朝綱不振,丑類猖狂,與北京文人結成燕台社,作檄文揭發閹黨罪行;二十八歲又召集了尹山大會,在會上,張溥倡導合大江南北文人社團為復社,關心國家政事和民族興亡。崇禎六年,三十二歲的張溥主盟召開著名的虎丘大會。「山左(西)、江左(西)、晉、楚、閩、浙以舟車至者數千人」。他站在千人石上登高一呼,群起響應,朝野震驚。

在當時,復社成員發展幾乎遍及國內,共三千零二十三人,著名的愛國文人陳子龍、夏允彝、侯岐曾、楊廷樞、顧炎武、歸庄、陸世儀、瞿式耜、文震孟等都是社內中堅,蘇州一帶的文人入盟最多,他們有的在朝,有的在野,結成了浩盪洪大的政治力量。由於張溥等人的籌劃和努力,當時的文人士氣大振。一掃 「寧坐視社稷之淪胥,終不肯破除門戶之角立」 的明時士習,打破門戶之見,以國家為重,年輕的張溥在閹勢熏天的日子裡,不計危殆,挺身而出,振臂而呼,樹起了以文會友的旗幟,來綰結天下士人的心。他匡扶正義的勇氣,歆動天下。然而,這只是書生意氣,他在幕後操縱朝政,反被高官大臣利用,聰明反被聰明誤,抱著遺恨而死,年僅四十,留下了值得後人深思的無數問號。

張溥生於蘇州太倉。幼年時,家中財產被身為工部尚書的兄長張輔之凌奪、訟爭,父親張虛宇鬱郁而死。張溥因為庶出(其父與婢女所生),家族中都看不起他,連家中的奴僕也譏笑他「塌蒲屨兒何能為」。但張溥不妄自菲薄,他灑血書壁,暗暗發誓要自強不息,與好友張采日夜在家苦讀,並對經典不憚一而再、再而三地抄錄、默誦,直到能夠流利背誦為止。著名的「七錄齋」的故事由此產生。 明天啟四年,張溥與江南文人在蘇州創立應社,人員有張采、楊廷樞、楊彝、顧夢麟、朱隗、吳昌時等十一人,後來又發展夏允彝、陳子龍、吳應箕等加入,以文會友,兼議朝政。他們崇尚氣節,欲在明末的風雲變幻中有所作為。應社諸人就是未來復社的骨幹。

蘇州周順昌被捕,五人奮起於平民百姓間,為周順昌鳴不平,結果不屈而死。張溥在五人墓前,「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哀痛五人墓只是塊無字石,便寫下了著名的《五人墓碑記》。文中贊揚五人「激昂大義,蹈死不顧」,這也是他自己的寫照。事後他對張采說:「我們這些人應當為國事奉獻自己的生命」。他在北京結燕台社、吳江結復社,都是「目擊丑類猖狂,正緒衰歇」,憂國憂民,指出應對污濁的政治反抗,伸張正義。自復社建立後,他們更是連連發起驅逐閹黨顧秉謙、阮大鋮的行動。

明末,朝廷中高官斗爭激烈,大學士像車輪似的轉換。復社興起時,周延儒為首輔,他是張溥考取進士的宗師,復社中有許多人都出自他的門下。周便利用了這支力量。其實在周延儒的內心對東林黨與復社均無好感,甚至還有些仇恨。後來,周延儒被罷官,溫體仁當上了首輔。溫早就對復社和張溥目為眼中釘,在他的授意下,其弟溫育仁、吳炳等作了《綠牡丹傳奇》,譏誚復社,故意挑釁。如今他一朝成為首輔,自然就快意恩仇了,不久就策動屬下伺機陷害張溥、張采。 張溥會試中會魁,授庶吉士,為官守正不阿,不為權貴所容,「執政要人耿耿視」,溫體仁等在皇上面前累進讒言,並與同黨的刑部侍郎等指使人炮製出《復社首惡紊亂漕規逐官殺弁朋黨蔑旨疏》,又託名制《復社十大罪檄》,說張溥以天如為名號是把自己比作天,並說復社欲傾覆宗社,並將自然界的風蝗之災附會說是因復社招致。復社也不甘示弱,朝中有黃道周等大臣同情復社,復社又集「宇內名宿」,作《留都防亂公揭》揭露閹黨,雙方斗爭激烈,幾乎勢均力敵。 不久,溫體仁被多疑的崇禎帝罷官,後來又被賜死。時人《題壯悔堂集》有句雲:「傳奇最愛《桃花扇》,誰唱溫家《綠牡丹》」,褒貶自見。張溥等復社成員累受挫折,誤以為只要能推出他老師周延儒,就可以改變大局,於是全力推動這個老奸巨猾的大官復出。「太倉張溥為門戶計,鳩金二十萬賂要津,宜興(指周延儒)得再召。」周延儒的東山再起,全靠張溥的幕後活動,正在這個時候,周延儒在江南把人家的婦女據為己有,被張溥抓住把柄。因此張溥就「以數事要(脅迫)之」,將話挑明:我動用了人力物力,您如果復出,必須改變以前的作為,這樣才可以重新獲得大家的信任。機不可失,老政客周延儒一口答應。

周延儒重新當上了首輔,朝政也確實有所更新。張溥興奮異常,與復社同仁研究了改革國事現狀的許多主張,到處議論朝政,還把自己的建議寫成二冊,呈給周延儒,大家都沉浸在喜洋洋的氛圍中,覺得大有作為的時機來臨了。孰料樂極生悲,書生意氣哪敵得了政客綿里藏針的狠毒。當他興沖沖返回太倉家中,當夜就腹部劇痛不已,一命歸西,死得實在離奇。由於人為的歷史遮蔽,真相迷濛湮沒。好友黃道周為之作墓誌銘並揮淚題詩,詩中也隱約留下了對其死因的懷疑。計六奇《明季北略》上則較確定地說,是吳昌時用一劑葯送張溥入九泉的。周延儒的復出,張、吳兩人同是劃策建功的人,但在爭權奪利的斗爭中,吳昌時把大權握在手中,不願張溥嘗鼎一臠,就出此毒計。當然,吳昌時的背後還能看到周延儒獰笑的影子。

張溥少年得志,鋒芒畢露,不但對這個老師的某些行為看不上眼,而且經常要他按照復社的意思做事,因此周延儒對這個學生恨之入骨,只是為了利用才虛與委蛇,哪裡肯真正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呢?

周延儒是個貪錢又貪色的人。不妨回頭看看發生在此前的一件事。東洞庭山富室有一個死了丈夫的少婦,耐不住寂寞,勾通外人自嫁自。那富家當然不願意,告到縣里,娶親的害怕,不得已將少婦盛妝送給了周延儒。周「一見寵悅」,當時恰值朝廷發表他重為首輔,他溺於美色,拖延著不肯進京出仕。張溥就拿了縣里的捕單找到周延儒,也不管什麼師生之禮,把捕單朝他面前一擲,周延儒不由大怒,張溥不買他的賬:「這不過是小事一樁,您用不著發這么大的火。如果您現在不肯出山,將來恐怕會有比這更壞的事情。」這老滑頭一聽,馬上變了臉,對張溥說:「沒有您這番話,我看不到這一點。」竟然將學生也恭恭敬敬稱您了。於是就帶著那個少婦走馬上任。這一出似乎是「小事」,怨毒卻結得極深,無形中為張溥後來的命運埋下了伏線。

周延儒上任伊始,起用了一些人,也罷了一些人的官職,作過些「好事」。這使張溥、張采等人有些得意,天真地認為周延儒以前仇恨東林黨,現在知道錯了,就可以引導他走上正路,真以為周延儒一夕之間就變成了正人君子。待到張溥一死,這些讀書人才知道了政治的凶險。周同谷的《霜猿集》有關張溥之死,有「故人昨夜魂游岱,相國方言好做官」的詩句,詩後有註:「張西銘(即張溥)訃音至,延儒驚起曰:『天如奈何遽死!』既而曰:『天如死,吾方好做官』。客曰:『庶常(指張溥)吾道干城,公何出此言?』延儒乃出一冊示客曰:『此者天如所欲殺之人也,我如何能殺盡?』」在周延儒眼中,張溥實在是個礙手礙腳的人物。張溥將自己一展鴻圖的希望寄託在周延儒的出山,而周延儒則把自己為所欲為的希望寄託在張溥的死亡,這真是悲劇的點睛之筆。

張溥一死,全國性的復社頓時失去了領袖。周延儒的身邊就被吳昌時輩包圍了,他們開始為所欲為,最後不但自己丟了性命,也促使了明朝的加速滅亡。

⑷ 描寫綠牡丹的詩句

賞牡丹

唐 劉禹錫

庭前芍葯妖無格,

池上芙蕖凈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牡丹

唐 皮日休

落盡殘紅始吐芳,

佳名喚作百花王,

竟誇天下無雙艷,

獨占人間第一香。

牡丹詩

唐 李正凡

國色朝酣酒,

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

明月問歸期。

牡丹芳

唐 白居易

牡丹芳,
黃金蕊綻紅玉房。
千片赤英霞爛爛,
百枝絳點燈煌煌。
照地初開錦綉段,
當風不結蘭麝囊。
仙人琪樹白無色,
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輕盈泛紫艷,
朝陽照耀生紅光。
紅紫二色間深淺,
向背萬態隨低昂。
映葉多情隱羞面,
卧叢無力含醉妝。
低嬌笑容疑掩口,
凝思怨人如斷腸。
濃姿貴彩信奇絕,
雜卉亂花無比方。
石竹金錢何細碎,
芙蓉芍葯苦尋常。
遂使王公與卿士,
游花冠蓋日相望。
庳車軟輿貴公主,
香衫細馬豪家郎。
衛公宅靜閉東院,
西明寺深開北廊。
戲蝶雙舞看人久,
殘鶯一聲春日長。
共愁日照芳難駐,
仍張帷幕垂陰涼。
花開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還文勝質,
人心重華不重實。
重華直至牡丹芳,
其來有漸非今日。
元和天子憂農桑,
恤下動天天降祥。
去歲嘉禾生九穗,
田中寂寞無人至。
今年瑞麥分兩岐,
君心獨喜無人知。
無人知,
可嘆息。
我願暫求造化力,
減卻牡丹妖艷色。
少回卿士愛花心,
同似吾君憂稼穡。

絕代只西子,眾芳唯牡丹。~~~白居易

⑸ 姓吳的名人有哪些

吳起(?-前1),戰國時兵家。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北)人。善用兵。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字叔,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公元前0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吳道子,唐畫家。河南陽翟人。又名道玄。所繪人物,時號「吳家樣」。善畫衣褶,有飄舉之勢,時稱「吳帶當風」,又有「吳裝」之稱。後被尊為「畫聖」 吳丹(-),唐常州晉陵人,字真存。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正字。累歷協律郎、殿中侍御史等職。憲宗元和五年,遷太子舍人。穆宗長慶二年,以駕部郎中充宣慰副使,隨韓愈赴鎮州宣慰王庭湊。使還,拜諫議大夫。官至諫議大夫。能詩 吳承恩(100?-1?),明小說家。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山陽人。科舉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後任浙江長興縣丞。恥為五斗米折腰,指袖而歸,專意著述,著《西遊記》。另有《射陽先生存稿》、《禹鼎志》等 吳炳(?-約1),明末戲曲作家。字石渠,號粲花主人。江蘇宜興人,有傳奇《綠牡丹》等五種,合稱《粲花別墅五種》 吳三桂(11-1),明末清初高郵人,遼東籍。字長白。吳襄子。出身武舉,累擢為寧遠總兵,封平西伯。崇禎十七年引清兵入關,受封平西王。後以不願撤藩舉兵叛清,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建國稱周,不及半年即死 吳歷(1-11),清初畫家。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桃溪居士。蘇州常熟人。與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惲壽平合稱「清六家」。亦工詩,著有《墨井詩鈔》、《三巴集》、《桃溪集》及《墨井畫跋》等 吳銘道(11-1),清安徽貴池人,字復古。吳應箕孫。父吳孟堅亦隱居以終。銘道守祖與父之志,布衣終老,游跡半天下。有《復古詩集》、《滇海集》 吳敬梓(101-1),清小說家。字敏軒,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諸生。受博學鴻詞薦,不赴。從此不應科舉。有小說《儒林外史》。另有《文木山房集》 吳修(1-1),清浙江海鹽人,字子修,號思亭。諸生。官布政使司經歷。精於鑒別古今字畫金石。續刊刻有《湖山吟中嘯集》、《思亭近稿》、《居易小草》、《吉祥居存稿》。另有《青霞館論畫詩》、《續疑年錄》、《曝書亭詩集箋注》、《紀元甲子表》及《居易居文集》。刻有所集清人六百餘家尺牘 吳其浚(1-1),清植物學家。字瀹齋,別號雩婁農。河南固始人。嘉慶進士。著有《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卷和《植物名實圖考》卷 吳昌碩(1-1),近代書畫家、篆刻家。初名俊、俊卿,字倉碩、昌石,別號缶廬、苦鐵。浙江安吉人。清末諸生。工書法,擅寫石鼓文,尤精篆刻。與同道創立西泠印社,並任社長。有《缶廬集》、《缶廬印存》等 其它吳姓名人有三國魏文學家吳質,南朝梁文學家吳均,唐史學家吳兢,宋音韻訓詁學家吳棫,南宋詞人吳文英、名將吳玠、吳璘,元畫家吳鎮,明末醫學家吳又可,清文學家吳綺、書畫篆刻家吳煕載,清末金石學家吳大澄、小說家吳趼人等,近當代有戲曲理論家吳梅、生物化學家吳忠、教育家吳玉章、史學家吳晗、物理學家吳有訓、醫學家吳階平、新聞學家吳冷西、作家吳組緗、劇作家吳祖光、畫家吳作人、圍棋名手吳清源等。

⑹ 歷史上姓吳的名人有哪些

吳起(?-前381),戰國時兵家。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北)人。善用兵。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泰伯:生於公元前12世紀,壽九十一歲。父古公澶父,次弟仲雍,三弟季歷。季歷子昌有聖瑞,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

泰伯、仲雍為遂父志,而奔荊蠻,斷發文身,建勾吳古國,從者千餘家。築泰伯城,鑿伯瀆港,傳播中原文化。

孔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吳姓後裔奉為始祖,卒後葬鐵山(在鴻山鎮),為江南第一古墓。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游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⑺ 姓吳的名人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游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吳承恩:(?~公元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明淮安山陽人。約生於孝宗弘治十三年。性敏多慧,博極群書,詩文雅麗。嘉靖二十三年貢生,授長興縣丞,隆慶初,歸山陽,放浪詩酒。身後詩文多散失,邑人邱正綱編纂成射陽存稿四卷,續稿一卷。復善諧劇,著雜記數種,名震一時,尤以《西遊記》一書,為明人四大奇書之一,最為膾炙人口。

吳三桂:(1612~1678)字長白,明末清初高郵人。崇禎年間,以總兵鎮山海關,李自成陷京師,奪三桂愛妾陳圓圓,三桂乃引清兵入關,破自成,清遂入主中國。三桂受封為平西王,鎮雲南。後叛清,自稱周帝,旋病死。

吳丹:(744-825),唐常州晉陵人,字真存。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正字。累歷協律郎、殿中侍御史等職。憲宗元和五年,遷太子舍人。穆宗長慶二年,以駕部郎中充宣慰副使,隨韓愈赴鎮州宣慰王庭湊。使還,拜諫議大夫。官至諫議大夫。能詩。

吳炳:(?-約1647),明末戲曲作家。字石渠,號粲花主人。江蘇宜興人,有傳奇《綠牡丹》等五種,合稱《粲花別墅五種》。

吳歷:(1632-1718),清初畫家。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桃溪居士。蘇州常熟人。與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惲壽平合稱「清六家」。亦工詩,著有《墨井詩鈔》、《三巴集》、《桃溪集》及《墨井畫跋》等。

吳銘道:(1671-1738),清安徽貴池人,字復古。吳應箕孫。父吳孟堅亦隱居以終。銘道守祖與父之志,布衣終老,游跡半天下。有《復古詩集》、《滇海集》。
吳敬梓:(1701-1754),清小說家。字敏軒,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諸生。受博學鴻詞薦,不赴。從此不應科舉。有小說《儒林外史》。另有《文木山房集》。
吳其浚:(1789-1847),清植物學家。字瀹齋,別號雩婁農。河南固始人。嘉慶進士。著有《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吳昌碩:(1844-1927),近代書畫家、篆刻家。初名俊、俊卿,字倉碩、昌石,別號缶廬、苦鐵。浙江安吉人。清末諸生。工書法,擅寫石鼓文,尤精篆刻。與同道創立西泠印社,並任社長。有《缶廬集》、《缶廬印存》等。

吳冷西:(1919—2002),廣東新會人,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任新華社社長、廣東省省委書記、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廣播電視部部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名譽主席和中國廣播電視學會名譽會長等要職;是中共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七、八屆常委會委員。

吳作人:(1908年11月3日—1997年4月9日)中國著名畫家,油畫和國畫都有很高造詣。祖籍安徽涇縣,生於江蘇蘇州。早年受教於徐悲鴻,後赴法國留學,不久轉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院學習油畫。回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任教於中央大學藝術系。提倡現實主義美術,重視基礎訓練和藝術修養。其油畫作品造型准確、色調和諧,肖像畫注重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面貌。

吳有訓:字正之,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江西宜春人,原為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他於1916年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學習,1920年6月畢業於數理化部。1921年赴美國留學,1925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助教,次年回國。1927年8月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49年更名南京大學)理學院物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以系統、精湛的實驗為康普頓效應的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曾先後在多所高等學校任教,培養了幾代科學人才。是中國科學事業的傑出領導人和組織者,對中國科學事業特別是新學科的建立和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⑻ 牡丹送給什麼人

牡丹雖然代表富貴但不適宜送人,一般下列情況可以送牡丹
祝賀開業 可選紅月季、內牡丹。
祝賀新婚 可送花容色艷麗、花香濃郁的鮮花,如百合玫瑰、牡丹、月季等表示富貴吉祥,幸福美滿。
新春佳節 可選送大麗花、牡丹花、水仙花、桃花、吉慶果、金橘、狀元紅、吉祥果等表示吉祥。

⑼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姓吳的偉人或英雄

吳起(?-前381),戰國時兵家。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北)人。善用兵。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字叔,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吳道子,唐畫家。河南陽翟人。又名道玄。所繪人物,時號「吳家樣」。善畫衣褶,有飄舉之勢,時稱「吳帶當風」,又有「吳裝」之稱。後被尊為「畫聖」。

吳丹(744-825),唐常州晉陵人,字真存。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正字。累歷協律郎、殿中侍御史等職。憲宗元和五年,遷太子舍人。穆宗長慶二年,以駕部郎中充宣慰副使,隨韓愈赴鎮州宣慰王庭湊。使還,拜諫議大夫。官至諫議大夫。能詩。

吳承恩(1500?-1582?),明小說家。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山陽人。科舉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後任浙江長興縣丞。恥為五斗米折腰,指袖而歸,專意著述,著《西遊記》。另有《射陽先生存稿》、《禹鼎志》等。

吳炳(?-約1647),明末戲曲作家。字石渠,號粲花主人。江蘇宜興人,有傳奇《綠牡丹》等五種,合稱《粲花別墅五種》。

吳歷(1632-1718),清初畫家。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桃溪居士。蘇州常熟人。與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惲壽平合稱「清六家」。亦工詩,著有《墨井詩鈔》、《三巴集》、《桃溪集》及《墨井畫跋》等。

吳銘道(1671-1738),清安徽貴池人,字復古。吳應箕孫。父吳孟堅亦隱居以終。銘道守祖與父之志,布衣終老,游跡半天下。有《復古詩集》、《滇海集》。

吳敬梓(1701-1754),清小說家。字敏軒,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諸生。受博學鴻詞薦,不赴。從此不應科舉。有小說《儒林外史》。另有《文木山房集》。

吳修(1764-1827),清浙江海鹽人,字子修,號思亭。諸生。官布政使司經歷。精於鑒別古今字畫金石。陸續刊刻有《湖山吟中嘯集》、《思亭近稿》、《居易小草》、《吉祥居存稿》。另有《青霞館論畫詩》、《續疑年錄》、《曝書亭詩集箋注》、《紀元甲子表》及《居易居文集》。刻有所集清人六百餘家尺牘。

吳其浚(1789-1847),清植物學家。字瀹齋,別號雩婁農。河南固始人。嘉慶進士。著有《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吳昌碩(1844-1927),近代書畫家、篆刻家。初名俊、俊卿,字倉碩、昌石,別號缶廬、苦鐵。浙江安吉人。清末諸生。工書法,擅寫石鼓文,尤精篆刻。與同道創立西泠印社,並任社長。有《缶廬集》、《缶廬印存》等。

⑽ 牡丹傳說的綠牡丹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書生很愛好養花,人們便送他一個外號,叫他「花相公」這花相公的花園正靠著大馬路,南來北往的人看了,都誇他的花養得好。花相公聽了,心裡也喜滋滋地直點頭。
一天早上,花相公正在花園里澆花,忽然,從園口走來一個白鬍老頭。花相公笑著走上前,問道:「老爺爺,您看我這花園怎麼樣?」老頭摸了摸鬍子說:「好歸好,就是少棵綠牡丹。」花相公聽後,又問道:「老爺爺,您說上哪兒能弄到綠牡丹呢?」老頭說:「有是有,就怕你受不了苦,找不著。」花相公說:「老爺爺,您說吧,只要能找到綠牡丹,就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也不怕!」白鬍子老頭聽後,說:「好吧,既然你一定要去找,我就告訴你。」於是白鬍子老頭便如此這般地把找綠牡丹的方法和他說了一遍。
花相公聽後,回家帶上了銀子,騎著馬上了路。他按照白鬍子老頭指的路,順著大道一直往前走。走啊走,走啊走,不知走了多少天,走了多少路,銀子花光了,糧食吃完了,後來,連馬也賣了,但,仍然沒找到綠牡丹。正在他左右為難的時候,一抬頭,發現前面果園里,有個老頭摘杏子。他急忙走過去,雙手抱拳,作了一揖,對老頭說:「老爺爺,您行行好,告訴俺上哪兒去才能找到綠牡丹?」老人聽後,嘆了口氣說:「唉,就是告訴你,你也去不了!」花相公一聽,雙膝脆在地上,再三央求老人,讓老人告訴他那綠牡丹長在哪裡。老人見花相公找綠牡丹心切,便說:「想找到綠牡丹要過三關:一是,路上要過黑水湖。那湖裡的水啊,黑得象鍋底一樣,涼得刺骨。這湖上一沒有橋,二沒有船,只有一根獨木頭橫在湖面上,走不好,人就掉進湖裡淹死了。二是,要過蒺藜山。那山上的蒺藜刺,個個都有一尺多長。山上沒路,只能從蒺藜空中過。人要過蒺藜山,弄不好,恐怕連腳也會扎個稀糊子焦爛。三是,要過落魂澗。那澗又深又陡,人站在澗底下往上望,只能看見一線天。要想越過澗去,只能抓住一根又細又長的樹根盪過去。弄不好掉下來,不光沒有了命,連屍首也會跌成碎渣渣!」
花相公聽完老漢的話,說:「老爺爺,謝謝您的指教。為了找到綠牡丹,我什麼都豁出去了!」說完,就照老漢的指點,又上了路。
他走啊走,走啊走,不知走了多少時候,果然看見前面有個黑水湖。放眼望去,那湖水確實黑得驚人,黑色的波浪翻滾著,一眼望不到邊。湖面上,只有一根又細又圓的木頭搭在上面。雙腳踩在木頭上,只打顫,花相公顧不了這些,把眼一閉,趴在木頭上,拚命地往前扒水游去。身子不時浸在湖水裡,那湖水涼得象錐子刺在骨頭里。他咬著牙,忍耐著,又遊了好長功夫,好容易才過了黑水湖。上了湖岸,他又繼續往前走。走啊走,走啊走,不知過了多少時候,前面果然來到了蒺藜山。抬頭看,山上的蒺藜刺,真的都有一尺長。一走不好,身子摔倒在蒺藜山,就會被扎得皮開肉綻。可是,為了找到綠牡丹,他睜大雙眼,兩腳專揀蒺藜空走。走這蒺藜空,要走得穩,站得牢,踩得准才行。因此,走起來很慢很慢。他一直走了兩天兩宿,好不容易才走過了蒺藜山,找到了前行的路。花相公腳不停地順路走了一程又一程,這天來到了一條深山澗里。抬頭一看,這大山澗又長又深又陡,只有一根又細又長的樹根從山上掛下來。為了找到綠牡丹,花相公忍著滿身的傷痛,雙手攥著樹根,兩腳蹬著山崖,使勁往上爬起來。他爬啊爬,爬啊爬,手勒破了皮,他不叫苦;腳割開了口子,他也不抱怨。不知爬了多久,突然看見眼前一閃,一條錚亮的大路橫在眼前。花相公心裡話:這下可找著路了。他急忙跳下樹根,順著大道往前走去。走了不多遠,進了一個小村子,看見村頭上有個老頭坐在小板凳上曬日頭。那老頭一見花相公走來,就站起身來說:「你這位相公,大概來找綠牡丹的吧?」花相公驚奇地說:「正是。老爺爺,您知道那綠牡丹在哪兒嗎?」老頭說:「你別急,先跟我進家歇歇腳,吃點飯。吃飽了,我就領你去找。」花相公一聽,恣得蹦了起來,跟著老頭就去了。他在老頭家,急忙竄火地吃了點飯,就跟老人家找綠牡丹去了。
老頭領著花相公,來到他家的花園里。只見那花園里,開著一色絨絨的牡丹花。花色迷人,香味撲鼻。花相公叫這滿園的綠牡丹給迷住了。他左求右求地告老人給他棵。老頭說:「這樣吧,我叫我七閨女把你送回家去。到家三年後,你家中的花園里也就有綠牡丹了。」花相公聽後半信半疑。這時,只見老頭把手一招,叫出了他的七個閨女來。花相公一看,這七個的個量、面貌都一個樣兒。老頭把排在末後的七閨女叫過來,對花相公說:「你讓她背著,要緊閉著眼,不叫你睜,不要睜開。」起先,花相公還不好意思讓大閨女背。但是,想到為了得到綠牡丹,自己千難萬險都不怕,便一硬頭皮,趴在七閨女的背上,把眼一閉,讓她背著就走了。只聽,耳邊風聲直響,飛沙走石,不一會兒,風停了,聲住了,雙腳也試著落地。那七閨女叫他睜開眼。他睜眼一看,喲,已進了自己的家門。花相公的爹娘一見走了多日的兒子回來了,還領來個俊閨女,歡喜得不知怎麼好。他們問明了原由,當天就給他倆辦了喜事。
第三年頭上,那俊閨女生了個女孩子,又白又胖,俊得活象一朵牡丹花。孩子長得出奇的快,不到三個月工夫,就會走,會說、會笑、會叫人了。
這天,女孩子跟他爺爺上街耍,不小心叫石頭一絆,一下子摔倒在地,摔死了。爺爺見了,便放聲嚎啕大哭起來。他抱起死了的孫女回了家,不知跟兒媳婦說些什麼好。媳婦說:「人已經死了,哭也不會活了。」花相公一看孩子死了,也跟著放聲大哭起來。媳婦又對正在大哭的花相公說:「孩子死,哭也哭不活。你把她埋在咱花園里的百花中間。想她時,就在清早上、日出以前,圍著她的墳子左轉三圈,右轉三圈。孩子就會出來和你見面。」說完,那媳婦一打影也不見了。
花相公一見眨眼工無,死了孩子,又失去了媳婦,更放聲大哭起來。一邊哭,一邊照媳婦的囑咐,抱起孩子走到花園里,在那百花中間挖了個深深的土坑,把她埋在里頭。然後,又哭著回了家。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起床子,他照媳婦臨走時留下的話,日出前,就來到花園中間,圍著自己孩子的墳,左轉了三圈,右轉了三圈。剛轉完,就見那墳「呼啦」一下裂開了,從墳子底下長出一棵綠桿綠葉的牡丹花來。一眨眼,那花的葉間又冒出一個個花骨朵,接著便開出了朵朵綠絨絨、香噴噴的綠牡丹花。
從此,花相公家的花園里,便有那名貴的綠牡丹花。

熱點內容
花卉本地物流 發布:2025-09-14 15:01:13 瀏覽:929
玫瑰橘子皮 發布:2025-09-14 14:52:52 瀏覽:911
七夕詩小學 發布:2025-09-14 14:37:09 瀏覽:537
女人紋玫瑰花有忌悔沒 發布:2025-09-14 14:16:55 瀏覽:575
櫻花任務是百合嗎 發布:2025-09-14 14:07:00 瀏覽:728
荷花薔薇招財 發布:2025-09-14 14:05:21 瀏覽:97
關於玫瑰的微信昵稱 發布:2025-09-14 14:04:24 瀏覽:589
策藏百合 發布:2025-09-14 13:49:37 瀏覽:75
澳門花藝設計 發布:2025-09-14 13:49:06 瀏覽:717
七夕針穿紅線 發布:2025-09-14 13:43:43 瀏覽: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