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結預習
Ⅰ 選文作者有詩句八教不斬第3節丁香空姐與眾籌想到了丁香結並對丁香結與古人有
作品賞析
宗璞散文的特點是清新輕盈,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來形容,是很貼切的。宗璞從清華大學外文系畢業,在一個中國哲學家庭受到傳統哲學文化很深的熏陶,然而,她的散文創作卻不是引經據典的那種文化散文,而是在自己的感受和體驗之上的從筆端流出的心靈之語。《丁香結》正是這樣的作品。
不管怎麼說,從古到今,丁香在文學作品中大多象徵著高潔、美麗而又哀婉的事物。有多少詩人,都曾經用丁香來寫「愁」啊,所以,就給人這樣一種感受,那就是,彷彿丁香花就只能哀愁一般。或許,我也是先入為主了啊,因為看了太多關於丁香與哀愁的詩篇,所以,潛意識中就以為丁香花只能代表哀愁了。
一直以來,丁香花都代表著一個固定的意象,那就是愁思情結,一般來說,我們稱之為「丁香結」。那麼,為什麼會有「丁香結」這樣的說法呢?那是因為,古人發現丁香花蕾結而不綻,就好像是人的情結一般,所以,就取了一個名字,叫「丁香結」。自此以後,丁香結,就成了愁思的代名詞。
二、作者簡介
宗璞,原名馮鍾璞,女,1928年出生,當代作家,常用筆名宗璞,筆名另有豐華、任小哲等。中共黨員,原籍河南省唐河縣,生於北京,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曾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從事小說與散文創作。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紅豆》《弦上的夢》,系
Ⅱ 有需要打字藤槁的,找我。
《紫藤蘿瀑布》教學實錄一、導語設計師:同學們,生活中的花鳥蟲魚,你最喜歡哪一種呢?哪一種曾觸發你的聯想,牽動你的情思?(生暢所欲言)的確,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發現美的眼睛細心觀察,並認真體會,那麼,山水花木、鳥獸蟲魚等平常之物都會帶給我們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啟迪。今天,讓我們到一條紫色的瀑布邊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傾聽生命的歌唱吧。二、感知課文師:課前我們已經預習了,哪位同學先展示自己的積累?生1:宗璞(1927~),原名馮鍾璞,現代女作家。她的小說《弦上的夢》1978年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另創作了大量游記、散文。師:吳奇同學回答的真不錯,老師也找了一些。宗璞(1927~),原名馮鍾璞,現代女作家,為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馮友蘭之女。其小說《弦上的夢》1978年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生石》獲1977~1978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另創作了大量游記、散文,《西湖漫筆》、《紫藤蘿瀑布》、《丁香結》、《水仙辭》、《三松堂斷憶》等,清雅脫俗,溫馨自然,充滿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氣息。師:剛才我們談的是作者,現在哪位同學展示自己的字詞積累?生2:字詞注音:迸濺(bèng)忍俊不禁(jīn)仙露瓊漿(qióng)盤虯卧龍(qiú)詞語解釋:⑴迸濺:向四外濺⑵繁密:多而密。⑶稀落:稀稀疏疏,出現的少。⑷伶仃:孤獨,沒有依靠。⑸酒釀:江米酒。⑹挑逗:逗引,招惹。⑺忍俊不禁:忍不住笑。⑻仙露瓊漿:形容鮮美的酒。⑼盤虯卧龍:盤繞橫卧著的虯龍。師:大家說,劉亞瑩講得怎樣呀?(生小聲回答好)的確好,希望大家以後也和她一樣多讀多寫。師:《紫藤蘿瀑布》是作者受到啟示鼓舞之後所作,老師希望大家既能用心去「感受」,又能用耳去「傾聽」。(朗讀欣賞,學生認真傾聽。)師:同學們聽的多認真,看來大家已沉醉於作者帶給我們的意境了。那我們也來讀讀課文,把我們的感情讀出來,怎麼樣?大家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一段,看誰讀得最好!(學生三分鍾准備。)(生3、生4、生5、生6各讀一段)師:四位同學向我們顯示了他們的「實力」,有沒有同學作個評價?生7、生8:XX同學長句的停頓非常好;XX同學朗讀的節奏把握的很適當;XX同學朗讀的語氣、語調很准確;XX同學能讀准字音,注意感情。師提出要求,希望大家能越做越好。師:大家讀了許多,已初步了解課文,那能不能梳理出文章的結構思路?(生小聲說賞花、惜花、思花,教師於是帶學生一起分析。)賞花第1-7自然段欣喜惜花第8-9自然段遺憾思花第10-11自然段振奮師:剛才同學們講得很好,現在分小組討論投影上的這三道題目?①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盛開的紫藤蘿樹?②作者是怎樣描寫紫藤蘿花的?③找出作者描寫紫藤蘿的樹和花運用擬人和比喻修辭手法的語句,分析其好處?第一大組討論第一題,第二大組討論第二題,第三大組討論第三題,第四按小組由前到後分別討論一、二、三題。(生討論五分鍾。)師:時間已到,哪個小組先來接受挑戰?試一試?(沒有反映)師:回答問題完全可以叢知道的開始,說多說少不要緊。那我們從第一題開始。「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盛開的紫藤蘿樹?」第一小組先來。生9:從外形、顏色、香味三方面來寫的。生10:我們小組認為還應包括狀態。生11:我認為香味不是的。師:這一小組認為香味不是,為什麼?生11:我想它應該算第二題答案。師:XX同學認為香味應歸到描寫紫藤蘿花上去,對嗎?許多學生表示贊同,教師確認。師:完全正確,那我們看投影:⑴色:一片輝煌淡紫色、深深淺淺的紫、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⑵形: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一樹閃光的、盛開的藤蘿。花朵兒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⑶態: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在和陽光互相挑逗,彼此推著擠著。師:剛才我們解決了第一題,大家回答的很好,就應這樣。作者又是怎樣描寫紫藤蘿花的呢?生12:我們小組認為從色彩、形狀、香味等方面來寫的。生13:我們贊同前一小組的看法,比如色彩有句「顏色便上淺下深。」師:剛才兩組回答的很對。課文就是先寫花穗的色彩、然後寫花的形狀、最後寫花的香味。句子老師各找了一句,我們一起來賞析。投影:先寫花穗的色彩:「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顏色便上淺下深。」然後寫花的形狀:「像張滿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最後寫花的香味:「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師:現在我們探討最後一題。作者描寫紫藤蘿的樹和花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生14:比喻和擬人。剛才投影上顯示過了。師:對,只是這題我們稍作修改了。那四個小組講講你們的成果。生15:我先說說比喻,有這么些:①「只見一片輝煌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形象、生動、具體地寫出紫藤蘿生長的繁茂。②「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形象、生動地寫出紫藤蘿色彩上的特點。生16:還有「每一朵盛開的花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這句比喻形象、生動、具體地寫出盛開的紫藤蘿花的形狀。(老師點頭)生16:擬人有①「只是深深淺淺的紫,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把花的顏色寫成人的動作行為,生動形象地寫出花的神態。②「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把花的顏色寫成人的動作行為,生動形象地寫出花色的耀眼與生機。③「我在開花!」它們在笑。「我在開花!」它們嚷嚷。生動地寫出花開之鬧,突出花的勃勃生機。生17:我們這組贊同吳雲龍的回答。師:第三大組回答的不錯,其實擬人文中還有,我們課後再找,好嗎?師:讓我們將注意力放到兩幅圖上,觀察下面兩幅圖片,思考:從這兩幅圖片中你能探究出作者運用了哪種手法,有何作用?探究結果:這是一種對比手法,用十多年前紫藤蘿花的不幸遭遇反襯眼前這片紫藤蘿花的生逢其時,從中曲折地反映出時代的發展變化、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軌跡,這樣寫為引出作者的深入思考作了鋪墊。(下課鈴聲響起)(轉移畫面:向日葵、爬山虎、串串紅、喇叭花)師:請同學們欣賞投影上的某一種植物,發揮聯想,想想產生哪些感悟,把它寫下來,作為家庭作業。
Ⅲ 綴、幽、雅、案、拙、薄、糊、蕾、襟、恍、怨的形近字
1、幽
幽靈、黑色幽默、幽默、幽蘭、空谷幽蘭、幽浮、幽州、清幽、幽若、幽閉、曲徑通幽、幽門、九幽、幽幽、幽雅、幽冥、幽香、幽靜、幽魂、幽夢、幽谷、幽怨、幽會、幽篁、幽僻、幽深、幽禁、幽微、幽咽、幽人、幽宅、幽美、幽徑、幽泉、幽情、幽玄、幽暗、幽都、幽溟
2、雅
雅思、爾雅、雅典娜、雅加達、雅歌、博雅、溫雅、喜馬拉雅山、奧雅、優雅、雅典、信達雅、雅人、雅魯藏布江、溫文爾雅、雅緻、不雅、雅典衛城、雅文、附庸風雅、雅俗共賞、小雅、洪雅、高雅、文雅、淡雅、雅正、儒雅、幽雅、雅格、風雅、雅客、瑪雅文化、靜雅、雅靜、雅麗、典雅、雅潔、雅樂、雅趣
3、案
檔案、備案、教案、文案、舉案齊眉、方案、青玉案、圖案、案例、答案、提案、案由、拍案、冤假錯案、冤案、破案、拍案叫絕、檔案館、立案、案件、懸案、學案、草案、大案、案桌、檔案學、重案、條案、伏案、兇殺案、慘案、拍案而起、
4、拙
拙政園、勤能補拙、拙計、笨拙、拙荊、弄巧成拙、拙見、拙劣、相形見拙、大巧若拙、藏拙、拙作、守拙、古拙、眼拙、粗拙、稚拙、愚拙、樸拙、拙筆、笨嘴拙舌、拙樸、將勤補拙、拙政、巧詐不如拙誠、拙誠、笨口拙舌、拙笨、藏巧於拙、勤拙、以勤補拙、拙澀、弄巧反拙、拙著
5、薄
微薄、薄荷、厚積薄發、妄自菲薄、如履薄冰、義薄雲天、日薄西山、刻薄、薄膜、瘠薄、薄餅、菲薄、薄霧、淺薄、厚此薄彼、涼薄、紅顏薄命、單薄、薄情、薄倖、薄暮、輕薄、噴薄、淡薄、薄紗、尖酸刻薄、薄弱、主薄、對薄公堂、薄暮冥冥、鄙薄、薄酒、厚古薄今
6、糊
模糊、糊塗、糊精、一塌糊塗、漿糊、迷糊、迷迷糊糊、模模糊糊、呂端大事不糊塗、糨糊、含糊、裱糊、糊弄、含糊其辭、麵糊、糊塗蟲、糊口、糊糊、糊里糊塗、養家糊口、黑糊糊、血肉模糊、稀里糊塗、含糊其詞、黏糊、糊葯、毫不含糊、含糊不清、糊劑、黏黏糊糊、
7、蕾
芭蕾舞、芭蕾、花蕾、蓓蕾、味蕾、珠蕾、棉蕾、破蕾
8、襟
捉襟見肘、連襟、正襟危坐、衣襟、胸襟、襟懷、對襟、前襟、大襟、開襟、襟懷坦白、襟兄、琵琶襟、襟章、泣下沾襟、暗門襟、後襟、襟帶、推襟送抱、襟抱、襟裾、沾襟、襟懷灑落、襟袖、襟度、披襟、底襟、
9、恍
恍然大悟、恍惚、恍如隔世、恍然、神情恍惚、精神恍惚、恍恍惚惚、恍若、惝恍、恍如、惝恍迷離、恍然若失、心神恍惚、恍忽、恍悟、恍如夢境、恍恍、迷離恍惚、惚恍、神思恍惚、恍恍忽忽、悵恍、恍如夢寐、恍惑、徜恍、精神恍忽、恍疑、心緒恍惚、忽恍、儻恍、倉恍、
10、怨
自怨自艾、抱怨、以德報怨、怨天尤人、埋怨、怨婦、以直報怨、怨懟、任勞任怨、閨怨、怨聲載道、情怨、怨恨、長門怨、痴男怨女、幽怨、哀怨、怨天怨地、怨歌行、怨情、任怨、恩怨、怨悵、怨毒、、報怨、宿怨、謫仙怨、怨偶、天怒人怨、
Ⅳ 通過預習花之歌你明白了什麼
《花之歌》發現了,本文表面上是關於花的描寫,實際上是借花喻人,作者已與花融為一體,洋溢著對花的欣賞和贊美,含蓄地表達了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文章文辭優美,意味深長,發人深思。
詩人用花的語言來敘述大自然的話語,文中盡顯「紀伯倫風格」中的輕柔、凝練、雋秀與清新。詩人通過花語的清新流露,構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圖畫,圖畫中有詩意的浪漫,也有現實的真實。
如「我是諸元素之女:冬將我孕育;春使我開放;夏讓我成長;秋令我昏昏睡去。」寫出了花的成長與芬芳。都說紀伯倫的詩有著哲理寓意深邃,從這就可以看出,詩人是用詩意的敘述和思考的敏銳來書寫人生的。
(4)丁香結預習擴展閱讀:
人生有開花就有結果,詩人看到這兩點的同時,特別贊賞前者,末尾兩節寫出了花的積極樂觀態度,詩人用辨證的眼光來看待生命,這就是詩人真正意圖。
我在原野上搖曳,使原野的風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風中呼吸,使清風更加芬芳馥郁。」「我總是仰望高空,對光明心馳神往;我從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
體現了詩人的偉大理想,這首散文詩表意是寫花,但真正是寫人,詩人正是利用花這種大自然的語言,來寄託自己的偉大情操。
Ⅳ 六年級上學期第2課《丁香結》主要內容是什麼
六年級上學期第2課《丁香結》主要內容是:
作者描寫了城裡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園的場景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態,表達自己對丁香的喜愛贊美之情,由物及情,最後寫到丁香結是每個人一輩子中都有的不順心的事,而我們能做的是採取樂觀豁達的心態去對待。
(5)丁香結預習擴展閱讀:
《丁香結》的創作背景:
《丁香結》是作家宗璞的一部散文集,寫的是作者多少年來心裡一直裝著丁香,裝著古人吟詠丁香的詩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發現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個個的「結」,於是聯想到「丁香空結雨中愁」的詩句,開始了作者的人生體悟。
從古人的「丁香結」的詩句開始,作者寫到了微雨,寫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順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結」,否則就平淡無味的人生認識,顯露了作者對世事的洞明和對人生的灑脫。生命給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時,也給你幽怨的"丁香結"。這就是生活的常態,也是本文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Ⅵ 《雨巷》的相關介紹
戴望舒(1905.3.5——1950.2.28)現代詩人。原名戴夢鷗。筆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縣人,祖籍南京。現代詩人。他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 。」意思是說屈原上天入地漫遊求索,坐著龍馬拉來的車子,前面由月神望舒開路,後面由風神飛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美麗溫柔,純潔幽雅。出身於職員家庭。在杭州宗文中學求學時即喜愛文學,與杜衡、施蟄存一起切磋詩歌藝術、辦文藝刊物等。1
923年入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並於翌年就讀於該校法科。此時戴望舒在文學愛好上接近法國象徵派詩歌,如魏爾倫等人的作品,這對於以後他的詩歌創作起了重大影響。1926年春,開始在與施蟄存合編的《瓔璐》旬刊上發表詩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曾因參與革命宣傳工作被上海法租界當局拘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避離上海,至江蘇松江。後到北京,結識馮雪峰、李霽野等人,並在《莽原》上發表詩作。1928年回上海,此後全力從事文學創作和編譯工作,開創了他詩歌創作的重要里程。詩集《我的記憶》(包括《舊錦囊》《雨巷》《我的記憶》三輯)於1929年出版。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興起時,曾翻譯、介紹蘇聯的作品和論著。其中《唯物史觀的文學論》一書,為魯迅、馮雪峰合編的《科學的藝術論叢書》之一。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時,即為成員。但後來對某些文藝問題的看法與左翼作家有分歧。1932年《現代》月刊創刊,他在上面發表許多著、譯作。同年11月,赴法國,曾在巴黎大學、里昂中法大學肄業、旁聽,並繼續從事著、譯活動。此時編定詩集《望舒草》(收《我的記憶》集內部分詩作及此後所發表的新作,並附《詩論零札》一文),於1933年8月出版。1934年曾去西班牙旅行,1935年從法國回國。1937年1月,詩創作合集《望舒詩稿》出版。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在上海「孤島」繼續著、譯,後於1938年5月赴香港。與許地山等人組織中華全與許地山等人組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後曾被捕入獄,受傷致殘並創作了《我用殘損的手掌》等。抗戰勝利後,回上海,在上海師范專科學校任教,並進行著、譯、研究等工作。1948年,因參加民主運動受國民黨政府通緝,再次去香港。1949年輾轉到達北平,參加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工作。1950年2月8日因氣喘病逝世。他被稱為是「一個決心為人民服務的有才能的抒情詩人」(胡喬木《悼望舒》,1950年3月1日《人民日報》)。 戴望舒的創作發展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創作主要收在《我的記憶》集的《舊錦囊》《雨巷》兩輯內,這時詩作在藝術上保留著中國古典詩歌傳統及歐洲浪漫主義詩歌的痕跡,並明顯具有法國象徵派詩人魏爾倫等的影響。《雨巷》為此時期的代表作,詩作在對江南雨中小巷的抒情中,反映出大革命失敗後部分青年的壓抑心情,受到人們注意。當它在《小說月報》上發表時,葉聖陶贊許作者「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並由此獲得「雨巷詩人」的稱號。第二階段的創作包括《我的記憶》集內《我的記憶》一輯、《望舒草》的全部以及《災難的歲月》集的前幾首。此時較多接受法國後期象徵派詩人耶麥、保爾·福爾等人的影響,經過創作實踐,也對詩歌藝術建立了自己的見地。詩集《望舒草》中的《詩論零札》反映了他此時對詩歌的理解。如認為「詩不能借重音樂,它應該去了音樂的成分」,即不同於他第一階段的創作,不同於魏爾蘭,而接近後期象徵派詩人的觀念;又如對待韻律和形式,他反對「削足適履」或「選擇鞋子」,而主張「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腳的鞋子」,即強調獨創。總之,這一階段詩歌數量較多,藝術上也較成熟,在他創作中最具代表意義,使他成為中國新詩發展中「現代派」(指主要以《現代》月刊為中心進行創作活動並形成了相近的藝術傾向的一部分詩人)的代表,較早就在中國出現的象徵派詩歌創作從神秘難懂到此時的為人理解或欣賞,有他的重要勞績。但這兩個階段的詩歌所表現的生活內容、思想情緒等都還有較明顯的局限。一些論者,包括他的友人,曾指出其作品中「消極」「狹窄」「幻滅」「陶醉」等因素。這既反映了在當時社會中一些有才智的青年的個人不幸、徘徊和憂郁,也顯現了法國象徵派詩歌的影響。第三階段的創作,指《災難的歲月》集里的大部分。抗戰開始後,他的詩歌從生活、情緒到藝術風格,都轉向積極明朗。1939年《元旦祝福》一詩祝福祖國和人民,渴望自由解放。1941年在日寇監獄中所作《獄中題壁》和稍後的《我用殘損的手掌》,表現了民族和個人的堅貞氣節,對祖國的解放區懷著深情。現在見到的最後一首詩《偶成》,對生活寄予美好的希望,呼喚著「生命的春天重到」「像花一樣重開」。這三個階段創作的發展,正反映了一個正直的、有高度文化教養的知識分子的真實而艱辛的生活道路。 作為一位有成就的詩人,戴望舒文藝實踐的領域是寬闊的。不僅創作詩歌,而且寫散文、論文等,研究、論述的范圍不僅有大量外國文學,而且包括中國古典小說、戲曲等。同時,還作了大量的翻譯介紹外國文學的工作。
寫作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匯總,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中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聖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詩作鑒賞
《雨巷》1927年夏天,寫成後差不多一年,作者將它投寄到《小說月報》。當時代理《小說月報》編輯的葉聖陶一看到這首詩就非常喜歡,稱它「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並送給作者「雨巷詩人」的稱號。這一年,作者才22歲。 一首好的抒情詩,應該是藝術美的結晶。它會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喚起人們審美的感情。然而多年來,《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詩作,卻被視為象徵派和現代派的無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學史的視野外;直到最近,人們才像觀賞出土文物一樣,把這些作品從遺忘的塵土中挖掘出來,又重新看到了它們身上的藝術光輝。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創作道路上,只給我們留下來九十多首抒情短詩,《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戴望舒的詩深得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詩風的遺韻,又受到法國象徵詩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孤獨、抑鬱和消沉的特點。《雨巷》就是這樣。這首詩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果然,夢幻般的姑娘出現了。她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像「我」一樣撐著油紙傘,「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時,「我」看到她是那樣地哀怨、憂愁,投出的目光「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她並沒有停下來,而是「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一般,飄過「我」的身旁。姑娘最終消失在雨巷盡頭「頹圮的籬牆」邊。雨巷裡又只剩下「我」一個人,孤獨地行著,繼續渺茫地希望著、期待著…… 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願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麼、追求什麼,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但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
藝術特色
《雨巷》大約寫於1927年夏天。最初發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說月報》第十九卷第八號上。戴望舒的摯友杜衡在1933年寫道:說起《雨巷》,我們是不能把葉聖陶先生的獎掖忽略的。《雨巷》寫成後差不多有1年,在葉聖陶先生代理編輯的《小說月報》的時候,望舒才忽然把它投寄出去。聖陶先生一看到這首詩就有信來,稱許他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聖陶先生的有力的推薦,是望舒得到了「雨巷」詩人的稱號,一直到現在。(《望舒草· 序》) 《雨巷》創設了一個富於濃重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里,詩人把當時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這里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在自己面前。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悵,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留下來的,只有詩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和那無法實現的夢一般飄然而逝的希望! 有論者說,《雨巷》是詩人用美好的「想像」來掩蓋丑惡的「真實」和「自我解脫」,是「用一些皂泡般的華美的幻象來欺騙自己和讀者」,除了藝術上的和諧音律美外,「在內容上並無可取之處」。(凡尼:《戴望舒詩作試論》,《文學評論》1980,4),這些詰難和論斷,對於《雨巷》來說,未免過於簡單和苛刻了。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於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後,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這種彷徨感傷的情緒,不能籠統地說是純屬個人的哀嘆,而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則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誦再現了這部分青年心靈深處典型的聲音,在這里我們確實聽不到現實苦難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號。這是低沉的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從這傾述和自里,我們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的幻滅後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嗎?失去美好希望的痛苦在詩句里流動。即使是當時的青年也並非那麼容易受著「欺騙」。人們讀了《雨巷》,並不是要永遠彷徨在雨巷。人們會憎惡這雨巷,渴望出離這雨巷,走到一個沒有陰雨,沒有愁怨的寬闊光明的地方。 《雨巷》在藝術上一個重要的特色是運用了象徵主義的方法抒情。象徵主義是十九世紀末法國詩歌中崛起的一個藝術流派。他們用世界末的頹廢反抗資本主義的秩序。在表現方法上,強調用暗示隱喻等手段表現內心瞬間的感情。這種藝術流派於「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第一個大量利用象徵主義方法寫詩的是李金發。戴望舒早期的創作也明顯地就受了法國象徵派的影響。他的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徵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體現了這種藝術上的特點。詩里那撐著油紙傘的詩人,那寂寥悠長的雨巷,那像夢一般地飄過有著丁香一般憂愁地姑娘,並非真實生活本身地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徵意味地抒情形象。我們不一定能夠具體說出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內容,但我們可以體味這些形象所抒發但朦朧的詩意。那個社會現實的氣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種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寫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朧的,既確定又飄忽地展示在讀者眼前。想像創造了象徵,象徵擴大了想像。這樣以象徵方法抒情的結果,使詩人的感情心境表現得更加含蓄蘊藉,也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感到詩的余香和回味。朱自清先生說:「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徵派。他譯過這一派的詩。他也注重整齊的音節,但不是鏗鏘而是輕清的;也照一點朦朧的氣氛,但讓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處。」(《中國新文學大系· 詩集·導言》)《雨巷》朦朧而不晦澀,低沉而不頹唐,深情而不輕佻,確實把握了象徵派詩歌藝術的幽微精妙大去處。 戴望舒的詩歌創作,也接受了古典詩詞藝術營養的深深陶冶。在《雨巷》中,詩人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的象徵性的抒情形象。這顯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把丁香結和雨中惆悵聯系在一起了。他的《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結作為人的愁心的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想像。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唐詩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以為不能這么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 第一,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本身象徵愁心。《雨巷》則想像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憂愁,也有丁香一樣的美麗和芬芳。這樣就由單純的愁心的借喻,變成了含著憂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這個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滅的痛苦。 第二,詩人在《雨巷》中運用了新鮮的現代語言,來描繪這一雨中定西那個一樣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與古典詩詞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的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的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 第三,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託詩人的感情。《雨巷》中那個在雨中飄過的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形象,就帶上了更多的詩人想像的成分。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情景,又是作家馳騁藝術想像的結晶,是真實與想像相結合所產生的藝術真實的形象。戴望舒說:「詩是由真實經過想像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的,也不單是想像的。」(《詩論零札》十三)我們說《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鑒於古典詩詞,又超越於古典詩詞,最主要的即因為它是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像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像的產物。 《雨巷》最初為人稱道,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它的音節的優美。葉聖陶盛贊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雖然未免有些過譽,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節的優美這一特點,不能不說是有見地的。《雨巷》全詩共七節。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除「逢著」改為「飄過」之外,其他語句完全一樣。這樣起結復見,首尾呼應,同一主調在詩中重復出現,加強了全詩的音樂感,也加重了詩人彷徨和幻滅心境的表現力。整個詩每節六行,每行字數長短不一,參差不齊,而又大體在相隔不遠的行里重復一次韻腳。每節押的兩次到三次,從頭至尾沒有換韻。全詩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還切斷了詞句的關連。而有些同樣的字在韻腳中多次出現,如 「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中反復。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回盪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讀起來,像一首輕柔而沉思讀小夜曲。一個寂寞而痛苦讀旋律在全曲中反復回響,縈繞在人的心頭。 為了強化全詩的音樂性,詩人還吸取了外國詩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節詩中讓同樣的字句更迭相見。這種語言上的重復,復沓,像交織一起的抒情樂句反復一樣,聽起來悅耳,和諧,又加重了詩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詩和「新月派」的豆腐乾詩體盛行的時候,戴望舒送來了優美動聽的《雨巷》,開拓了音樂在新詩中表現的新天地。 戴望舒這種對新詩音樂性對追求,到《雨巷》是高峰,也是結束。此後,他開始了「對詩歌底他所謂『音樂的成分』勇敢的反叛」,(杜衡語)走向對詩的內在情緒韻律的追求。他的另一首著名詩篇《我的記憶》,就是這種追求的一個新的里程碑。戴望舒的這種變化,反映了他新的美學見解和藝術追求,但著決不能否認《雨巷》對新詩音樂美嘗試的意義。偏愛是藝術欣賞的伴侶。這首《雨巷》,是新詩中一顆發光的明珠,值得我們珍讀! 戴望舒的詩深得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詩風的遺韻,又受到法國象徵詩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孤獨、抑鬱和消沉的特點。《雨巷》就是這樣。這首詩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編輯本段作品評述小巷中踽踽獨行。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匯總,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匯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運用了象徵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聖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Ⅶ 或者優秀教案,初中一年級上冊語文
初中一年級上冊有課文《紫藤蘿瀑布》
《紫藤蘿瀑布》教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課文,理解內容,感悟中心。
2.揣摩詞語和重點語句的表現力,學會欣賞課文中精彩的語句。
3.學習並運用觀察、感受、聯想、思考的學習方法。
4.掌握迸濺、忍俊不禁、仙露瓊漿、盤虯卧龍等詞語。
教學難點:揣摩詞語和重點語句的表現力,學會欣賞課文中精彩的語句。。
教學方法:朗讀、討論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精心導入
同學們,我們學校紫藤架上的紫藤蘿花正開得旺,請你說說你對它的印象。
(大屏幕出示紫藤蘿花的畫面,放一首輕音樂。)
出示目標並板書課題:
課題:紫藤蘿瀑布 宗璞
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課文,理解內容,感悟中心。
2.揣摩詞語和重點語句的表現力,學會欣賞課文中精彩的語句。
3.學習並運用觀察、感受、聯想、思考的學習方法。
4.掌握迸濺、忍俊不禁、仙露瓊漿、盤虯卧龍等詞語。
(以上內容用多媒體大屏幕出示)學生朗讀目標內容。
二、學習導航
A、作者簡介(多媒體大屏幕出示作者的畫像):
宗璞(1927~),原名馮宗璞,當代女作家,為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馮友蘭之女。其小說《弦上的夢》1978年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生石》獲1977~1978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另創作了大量游記、散文,《西湖漫筆》、《紫藤蘿瀑布》、丁香結》、《水仙辭》、《三松堂斷憶》等,清雅脫俗,溫馨自然,充滿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氣息。
B、了解紫藤(多媒體大屏幕出示藤蘿花的畫面):
「紫藤」簡介:亦稱「朱藤」、「藤蘿」,豆科,高大木質藤本。奇數羽狀復葉,成熟後無毛。春季開花,蝶形花冠,青紫色,總狀花序,產於我國中部,供觀賞,花含芳香油;莖皮纖維可織物;果實、根入葯醫用。
C、學習疑難字詞:
注音練習:迸濺( )忍俊不禁( )仙露瓊漿( )盤虯卧龍( )
詞語解⑴迸濺;⑵繁密;⑶稀落;⑷伶仃;⑸酒釀;⑹挑逗;⑺忍俊不禁;⑻仙露瓊漿;⑼盤虯卧龍。
學生查字典,教師正音,學生認讀兩遍。
D、誦讀欣賞(學生聽多媒體課文朗讀)。
三、朗讀比賽;選擇喜愛的一節,看誰讀得好!
朗讀指導;1) 長句的停頓要得當;2) 朗讀的節奏要緩急適當;
3) 注意朗讀的語氣、語調;4) 注意句子的重讀;5) 讀准字音,注意感情。
四、整體感知
小組討論:
①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情?
②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
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然後討論,再回答。可以請學生聽回答後相互評論、補充(答案即使不太統一,可以由教師鼓勵並說明在下面的研讀中繼續賞析。)
五、合作探究
通過導學、探究、學法指導的學習過程,進一步研討文章的語言魅力,進行合作式探究學習,從中找出好的語言片段,進行探究性賞析。
思考;
① 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盛開的紫藤蘿樹?
② 作者是怎樣描寫紫藤蘿花的?
③ 找出作者描寫紫藤蘿的樹和花運用擬人和比喻修辭手法的語句,分析其好處?
1、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盛開的紫藤蘿樹?
⑴顏色;一片輝煌淡紫色、深深淺淺的紫、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
⑵外形;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一樹閃光的、盛開的藤蘿。花朵兒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
2、作者是怎樣描寫紫藤蘿花的?
先寫花穗的色彩;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顏色便上淺下深。」
然後寫花的形狀;「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顏色便上淺下深。」
「像張滿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
最後寫花的香味;
3、作者描寫紫藤蘿的樹和花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提示:小組討論;先找出有關句子,有感情地朗讀,用「形象、生動地描寫了……」來回答。
(1) 比喻;
「只見一片輝煌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
形象、生動、具體地寫出紫藤蘿生長的繁茂。
「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
形象、生動地寫出紫藤蘿色彩上的特點。
「每一朵盛開的花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
形象、生動、具體地寫出盛開的紫藤蘿花的形狀。
(2)擬人;
「只是深深淺淺的紫,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
把花的顏色寫成人的動作行為,生動形象地寫出花的神態。
「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
把花的顏色寫成人的動作行為,生動形象地寫出花色的耀眼與生機。
「花朵兒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彼此推著擠著,好不活潑熱鬧。」
以動態寫花的靜態,生動地寫出花開的繁盛。
「『我在開花!』它們在笑。『我在開花!』它們嚷嚷。」
生動地寫出花開之鬧,突出花的勃勃生機。
六、拓展遷移(賞圖言志、暢所欲言):
請你欣賞某一種植物,發揮聯想,想想產生哪些感悟?(托物言志)
(有向日葵、爬山虎、白楊樹、牽牛花等)
教法、學法設計:
教法:為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擊破難點,我利用多媒體課件,通過突破重點詞句,圖文結合,反復誦讀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且能節約課堂時間;重點詞句的理解對文章情感把握很關鍵,圖文對比,豐富學生視野,引發學生興趣;通過反復誦讀,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
學法:與教法相配合,引導學生掌握「讀——思——議——寫」的學習方法。通過讀(范讀、有感情的朗讀)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通過思,即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認真思考,從深層次上進一步認識課文內容和寫作方法;通過議,進行信息反饋和交流,檢驗讀和思的效果;通過寫,訓練本文的寫作方法,達到對課文的鞏固。
作業:
請先仔細觀察你所喜歡的某一種植物,發揮聯想,想想產生哪些感悟,然後寫成一篇小短文。
Ⅷ 寫人寫事寫景寫物的作文各一篇
秋天(景色)
時光不停地向前流去,天氣漸漸地涼爽起來,吵人的蟬聲被秋天吹散了,代替它的是晚間階下石板縫里蟋蟀的悲鳴。啊!那可愛的秋天終於來了。
秋天,比春天更有欣欣向榮的景象,花木燦爛的春天固然美麗,然而,碩果累累的秋色卻透著豐收的喜悅;秋天,比夏天更有五彩繽紛的景象,枝葉茂密的夏天雖然迷人,可是,金葉滿樹的秋色卻更爽氣宜人;秋天,比冬天更有生機勃勃的景象,白雪皚皚的冬天固然可愛,但是,瓜果飄香的金秋卻更富有燦爛絢麗的色彩。秋天來到了樹林里,從遠處看,黃葉紛落好似成群結對的金色的蝴蝶,它們飛累了,落到了我的肩膀上、頭上、腳上。把我的思緒從綠色的夏日帶到了金色的秋季。我一轉身,一片桃葉又落在我身旁,我彎腰拾起,捧在手上,細細地端詳,好特別地一片秋葉呀!它還沒來得急完全退去綠色,仍散發著一股濃濃的香氣。秋天來到了果園里,柿子彎下腰鞠了一個躬就壓得枝頭快要折斷了,荔枝妹妹太胖了,撐破了衣裳,露出了鼓鼓、白白的肚皮。碩大的蘋果掛滿了枝頭,露出甜甜的笑容,或羞澀,或豪放。秋姑娘來到農田裡,玉米可高興了,它特意換了一件金色的新衣,咧開嘴笑了,露出滿口金黃的牙齒;西紅柿為了讓自己更漂亮,便把口紅塗在了臉上;土豆的興奮也許太高了,把它那綠色的嘴巴笑破了,露出了黃色的舌頭。秋天來到了花園里,這兒成了菊花的樂園。它們也許是喜歡這沉甸甸的金色,才選擇在秋天裡綻放自己的美麗。菊花的顏色真不少:黃色、粉紅色、白色......那大大的花朵,捲曲的花瓣,像一個卷發的小姑娘。流連菊園或獨自欣賞一盆艷菊,慢慢地陶醉在那股股清香里。 秋天,給大地帶來一片金黃,給藍天送去棉花似的雲朵。秋風,清涼如水,帶著一絲寒意染黃了世界。
我喜歡這秋高氣爽的季節!
我喜歡有花葉扶疏、朴實無華的菊花的秋天。
我喜歡這獨一無二,燦爛輝煌的金秋景色。
秋天,真是個豐收的季節,割草機聲,孩子們的歡笑聲,大人們的談笑聲這些聲音融合到了一起,組成了一首《金色的秋天》的交響曲。 秋姑娘悄悄地來了,田野里金黃色的稻穀像秋姑娘的長發,在秋風里翩翩起舞。還有那綠綠的小草,在秋姑娘的吹動下也漸漸變黃,大地穿上了一件金黃色的衣服。
秋姑娘也來到小河邊,水面上波光粼粼,一條條魚兒在水裡嬉戲,有時會越出水面,好像也來迎接秋姑娘。 秋姑娘還來到果園里,果樹上散發出一陣陣香甜的氣味,讓人垂涎三尺。你瞧,蘋果像一個個紅彤彤的小燈籠掛滿了枝頭。果樹旁邊的幾棵楓樹被秋姑娘羞紅了臉,紅紅的楓葉像一隻只蝴蝶在空中飛舞著,好像在說:「秋天來了,秋天來了。」
遠處的大山也被秋姑娘染成了黃色,一眼望去像金色的海洋波浪起伏。
夕陽西下,整個大地好像被塗上了五彩繽紛的顏料,像一幅巨大的圖畫。
秋姑娘帶來了豐收,帶來了喜悅,帶來了快樂。
Ⅸ 通過預習丁香結這篇課文,你還有哪些疑惑
疑惑1、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丁香的。
答:作者先介紹丁香的生長環境(城裡街旁、宅院里、城外校園等),然後從丁香的開形狀、顏色、氣味等三個方面來描寫丁香的。
疑惑2、丁香結這篇課文寫的是什麼寫作方法?
寫作方法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