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畢加索玫瑰時期

畢加索玫瑰時期

發布時間: 2021-12-03 05:06:10

① 畢加索經歷了那些繪畫時期

巴伯羅·畢加索(1881-1973)這位在藝術史上始終為人所追隨與頌贊的人物,於1881年10月25日出生在西班牙馬拉加,畢加索自幼有著非凡的藝術才能。畢加索又在美術學院接受過比較嚴格的繪畫訓練,具有堅實的造型能力。 臨
畢加索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人們試圖劃分畢加索的創作階段。但這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他每兩三年都要用一些繪畫上的創造發明把批評家們難住……研究者們規定了許許多多時期:藍色時期、玫瑰紅時期、黑人時期、立體主義時期、古典主義時期、超現實主義時期、抽象主義時期。 也許是對人世無常的敏感與早熟,加上家境不佳,畢加索早期的作品風格充滿了早熟的憂郁。早期畫近似表現派的主題;在求學期間,畢加索努力地研習學院派的技巧和傳統的主題,而產生了象《第一次聖餐式》這樣以宗教題材為描繪對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調,與羅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會的題材,也是畢加索早年學習的對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畫作中,總看到用羅特列克手法經營著浮動的聲光魅影,曖昧地流動著款款哀傷。畢加索十四歲那年與父母移居巴塞羅那,見識了當地的新藝術與思想,然而正當他躍躍欲試之際,卻碰上當時西班牙殖民地戰爭失利,政治激烈的變動導致人民一幕幕悲慘的景象;身為重鎮的巴塞羅那更是首當其沖。也許是這種興奮與絕望的雙重刺激,使得畢加索潛意識里孕育著藍色時期的憂郁動力。
遷至巴黎的畢加索,既落泊又貧窮,住進了一處怪異而破舊的住所洗衣船,這里當時是一些流浪藝術家的聚會所。也正是在此時,芳華十七的奧麗薇在一個飄雨的日子,翩然走進了畢加索的生命中。於是愛情的滋潤與甜美軟化了他這顆本已對生命固執頹喪的心靈,筆下沉淪痛苦的藍色,也開始有了跳躍的情緒。細細緩緩地燃燒掉舊有的悲傷,此時整個畫風膨脹著幸福的溫存與情感歸屬的喜悅。
玫瑰紅時期的作品,人物表情雖依然冷漠,卻已注重和諧的美感與細微人性的關注。整體除了色彩的豐富性外,已由先前藍色時期那種無望的深淵中抽離。摒棄先前貧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徵,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生百態充滿興趣、關注及信心。在《穿襯衣的女子》中,一襲若隱若現的薄紗襯衣,輕柔地勾勒著自黑暗中涌現的侗體,堅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輕女子的傲慢與自信。鬼魅般地流動著纖細隱約的美感。整體氣氛的傳達幽柔細致,使得神秘的軀體在氤氳中垂憐著病態美;拼貼藝術形成的主因,源於畢加索急欲突破空間的限制,而神來一筆的產物。實際上拼貼並非首創於畢加索,在19世紀的民俗工藝中就已經存在,但卻是畢加索將之引至畫面上,而脫離工藝的地位。首張拼貼作品《藤椅上的靜物》與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貼手法實現立體主義的最佳詮釋。
後期畫注目於原始藝術,簡化形象。1915-1920年,畫風一度轉入寫實。1930年又明顯的傾向於超現實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畢加索作油畫《格爾尼卡》抗議德、意法西斯對西班牙北部小鎮格爾尼卡進行狂轟濫炸。這幅畫是畢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手法相結合的抽象畫,劇烈變形、扭曲和誇張的筆觸以及幾何彩塊堆積、造型抽象,表現了痛苦、受難和獸性,表達了畢加索多種復雜的情感。晚期製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畫和陶器等,亦有傑出的成就。畢加索從十九世紀末從事藝術活動,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畢加索是整個二十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現代派畫家。畢加索的作品對現代西方藝術流派有著很大的影響。
畢加索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選為自己的風格。他的才能在於,他的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他有過登峰造極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論是陶瓷、版畫、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戲。在他一生中,從來沒有特定的老師,也沒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紀活躍的畫家,沒有一個人能將畢加索打開的前進道路完全迂迴而進。他說過:當我們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時,有時我們所作的事會自動地傾向我們。不必過分煩惱各種事情,因為它會必然或偶然地來到你身邊,我想死也會相同吧!
他靜靜地離去,走完了九十三歲的漫長生涯,他如願以償地度過了一生。

② 畢加索玫瑰色的時期有哪些特點

畢加索玫瑰色的時期開始了。《戲演員之家》和《坐著的裸女》是其中的代內表作。《馬演員容之家》畫的是一位演員在搖晃著他那乾瘦的胳膊,向觀眾做著手勢。他的身上穿一件鑲有藍邊的粉紅色衣服。藍色盡管沒有褪盡,但柔和的粉紅色已經成了主要色調。此後,小丑和馬戲團演員也成了畢加索這一時期經常描繪的對象。

③ 畢加索創作的「粉紅色時期」是如何開始的

1904年,畢加索遷居到巴黎蒙馬特爾山附近的一棟房屋。就在這棟破舊不堪的房子里,畢加索經歷了「粉紅色的奇遇」。從此,他的生活和創作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那是一個炎熱的夏日下午,晴朗的天空突然間烏雲密布,雷聲轟鳴。不一會兒,豆大的雨點噼哩叭啦地砸下來,整個世界被一片雨水和霧氣所籠罩著。正在畫室作畫的畢加索看到窗外有一隻小貓被雨水沖得暈頭轉向,蜷成一團伏在地上瑟瑟發抖。畢加索不忍心看見小貓被困在大雨里,於是放下手中的畫筆,沖進雨中,把可憐的小傢伙抱在懷里。

正當畢加索把小貓抱到門廊里時,他聽到了一個溫柔而清脆的聲音:「這只小貓真可愛!」

畢加索循聲望去,他看見了一個美麗的姑娘,她渾身被淋得濕透,緊貼在身上的衣服勾勒出迷人的曲線,一雙大眼睛亮得令人窒息。

畢加索被這位姑娘的美貌驚呆了,很快,他做出了令姑娘心動的反應:他把小貓塞在她的懷里。

畢加索黑亮的眼睛和執拗的神情吸引了姑娘,畢加索請姑娘去他的畫室小坐。她答應了他的邀請,來到他的畫室小坐。很快,畢加索內心熾熱的火焰,像無法抗拒的磁石一樣,使他們倆越走越近,這位姑娘就是費爾南多•奧利維埃——畢加索的第一位情人。

費爾南多的天生麗質和寬厚、開朗的性格,使畢加索忘記了許多生活的煩憂。在她面前,畢加索的詩人氣質和孩子氣得到充分的舒展,他的創作風格也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在這段時期內,他的關注點同樣是立足於表現社會底層的窮人生活,但是畫面上憂郁濃重的藍色逐漸減少,增加了亮麗的粉紅色和玫瑰色,使整個色調由沉重轉向柔和。此外,人物形象的處理也更加到位。後來,人們把畢加索的這一段創作時段稱為「粉紅色時期」。

愛情的力量使畢加索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那一抹一抹明麗的粉紅色就像黎明時分的曙光,預示著即將升起光芒萬丈的太陽。他的創作熱情也日漸高漲。

④ 畢加索三個時期的代表作

1、 童年時期 1881-1900

藝術特點:以寫實畫風為主,色彩柔和,奠定繪畫基礎
代表作品:《鬥牛士》、《科學與慈善》

2、 藍色時期 1900-1906

藝術特點:作品初用藍色調,後又用粉紅色調,描繪充滿孤寂、悲愴的貧困者、殘疾人、江湖藝人等。屬批判現實主義范疇,含有濃重的悲劇成分和民族特色。
代表作品:《藍色自畫像》、《人生》

3、 玫瑰時期 1904-1906

藝術特點:畫作用色變為輕快的粉紅;繪畫對象亦由藍色時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婦女轉向街頭藝人、雜耍藝人及風華正茂的女孩。 色彩清新明快,筆法細膩,人物和景緻刻畫得非常生動逼真
代表作品:《拿煙斗的男孩》、《斯坦因畫像》

4、 立體主義時期 1907-1916

藝術特點:拋棄了西方傳統繪畫的造型法則,畫中沒有情節、環境描寫,只有幾個面的結構。不模仿客觀物象的表面情況下,同時繪出一個物象的幾個方面,並將拼貼方法引進繪畫。極端變形和誇張的藝術手法,表現畸形的資本主義社會和扭曲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方面。
代表作品:《亞威農少女》、《費爾南德頭像》;

5、 古典時期 1917-1924

藝術特點:開始對J.-A.-D. 安格爾精確而細致的素描感興趣,畫風也由立體主義轉向新古典主義。用誇張的手法表達了宏偉的氣勢,畫面注重寫實風格的表現。
代表作品:《歐嘉的肖像》、《三角帽》、《海邊奔跑的兩個女人》

6、 超現實主義時期 1925-1932

藝術特點:以精細的細部描繪為特徵,通過可以識別的經過變形的形象和場面,來營造一種幻覺的和夢境的畫面。
代表作品:《沒有主人的鐵錘》與雕塑家貢薩列斯一起創作雕塑和鐵線結構成。作系列以女人頭像為題的攻擊性畫作,顯現婚姻危機,結識達利;

7、 蛻變時期 1932-1945

藝術特點: 以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手法相結合的抽象畫,劇烈變形、扭曲和誇張的筆觸以及幾何彩塊堆積、造型抽象,表現了痛苦、受難和獸性,表達了畢加索多種復雜的情感。
代表作品:《紅色扶手椅中的女人》、《多拉·瑪爾的肖像》、《格爾尼卡》、《大自然的故事》

8、 田園時期 1946-1973

藝術特點: 仍然以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手法相結合的抽象畫為主,手法更加運用靈活嫻熟,畫面粗獷干勁,和諧統一。
代表作品:《貢戈拉的二十首詩》、《卡門》系列、開始創作德拉克羅瓦的《阿爾及利亞女人》變奏系列、
《鬥牛系列》、《伊卡洛斯的墜落》、《草地上的午餐》變奏系列、《畫家與模特兒》、《流沙系列》、《塞萊斯蒂納》、《可笑的男人》

⑤ 畢加索浪漫主義的畫有哪些是什麼時期的

浪漫主義時期:1904—1906年玫瑰時期(粉紅色時期)

1904年開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時期開始。邂逅費爾南德·奧利維葉,並同居;

1905年創作《拿煙斗的男孩》並被慈善家約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萬美元重金購得;

晚年時的畢加索也較為浪漫:1946—1973年田園時期

1947年兒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藝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藝術品;

1948年為世界和平會議作「和平之鴿「海報和《貢戈拉的二十首詩》;

1949年創作《卡門》系列;

1950年獲列寧和平獎章;

1953年在瑪都拉陶藝工作坊邂逅傑奎琳·洛克;

1954年開始創作德拉克羅瓦的「阿爾及利亞女人」變奏系列;

1956年與克羅魯佐共同拍攝電影《神秘的畢加索》公映;

1957年在紐約現代藝術館舉辦「畢加索75歲紀念展」,創作版畫《鬥牛系列》;

1958年畢加索為設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總部大廈創作了壁畫《伊卡洛斯的墜落》;

1959年創作仿馬奈《草地上的午餐》變奏系列;

1961年與35歲的傑奎琳·洛克結婚,並慶祝畢加索80大壽;

1963年繪制《畫家與模特兒》;

1966年巴黎大皇宮及小皇宮舉辦大型《畢加索回顧展》。創作《流沙系列》;

1968年創作《塞萊斯蒂納》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畫;

1970年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贈結巴塞羅納畢加索美術館:

1971年巴黎國立現代藝術館舉辦了《畢加索誕生90同年回顧展》;

1973年92歲,4月8日逝世於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於佛文納菊別墅花園里。

⑥ 畢加索玫瑰色時期的作品展現出怎樣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畢加索的早來期,藍色源時期之後,還經歷了一個短暫的玫瑰色時期。這是因為困境中的友誼和愛情,使畫家感到人情的溫暖,畫風也就有了變化。雖然以玫瑰紅為主調的畫面較藍色的作品在色調上要明快得多,可這玫瑰色並非反映歡樂,它是一種淡淡的哀愁和含淚的微笑;它和藍色作品所滲透出來的那種強烈的痛苦是不一樣的。

⑦ 畢加索的「玫瑰色時期」是指

邂逅的瞬間,我站在你的面前,只是個陌生人。是浮華的化妝舞會,散場以後,一個落寞而黯淡的女子,是煙花一樣虛空的美麗…

⑧ 畢加索的每個時期的作品和藝術特點

1、童年時期

14歲時創作了《姑媽佩帕的肖像畫》,隨後象徵主義的出現影響了畢加索的現實主義畫風,在一系列的風景畫作品中,在色彩上運用高純度的色彩來表現。以寫實畫風為主,色彩明亮,代表作有《鬥牛士》、《科學與慈善》。

2、陰郁的過渡時期

畢加索受到在西班牙孤單旅行與他朋友自殺的影響,在該時期的藝術創作作品中多以冷色系為主,例如藍與藍綠的色調。在這段時間用色陰暗,並有時以貧困、凄慘的人群為主要創作題材。代表作品有《生命》、《儉朴的一餐》、《盲人的晚餐》、《賽樂絲汀娜》等。

3、粉紅色時期

在巴黎,由於在愛情的滋養下,畢加索創作時大面積地使用歡快、明亮、愉悅、鮮亮、粉紅色的色彩情感來表達,在愛情過渡中的甜蜜,其創作主題常常以馬戲團、雜技表演者為主,描繪這類人群的生活狀態。代表作有《拿煙斗的男孩》、《斯坦因畫像》。

4、立體主義時期

這是它創作生涯中最為輝煌的時刻,在其繪畫創作的過程中,他經常採用靈活多變的、層次分明的、空間造型感的平面造型手法,把形體的結構隨心所欲地組織起來。

拋棄了傳統的畫風,畫中沒有情節,也沒有環境描寫,運用了極其誇張的手法,表現畸形的資本主義社會和扭曲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代表作有《亞威農少女》、《費爾南德頭像》。

5、蛻變時期

這一時期繪畫風格主要偏向於原始的藝術領域,採用簡潔化形象的藝術表現手法,使得畢加索這一時期的繪畫風格轉入寫實的表現形式。

在1930年,他的繪畫風格又轉向超現實主義,表現了夢幻與現實之間的真實生活。畫風極其抽象,表現出痛苦與獸性,代表作有《紅色扶手椅中的女人》、《格爾尼卡》。

6、田園時期

畫風粗狂且和諧統一,手法運用極其嫻熟,代表作有《卡門》、《貢戈拉的二十首詩》系列。

(8)畢加索玫瑰時期擴展閱讀

畢加索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也許是對人世無常的敏感與早熟,加上家境不佳,畢加索早期的作品風格充滿了早熟的憂郁,早期畫近似表現派的主題。

在求學期間,畢加索努力地研習學院派的技巧和傳統的主題,而產生了象《第一次聖餐式》這樣以宗教題材為描繪對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調,與羅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會的題材,也是畢加索早年學習的對象。

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畫作中,總看到用羅特列克手法經營著浮動的聲光魅影,曖昧地流動著款款哀傷。畢加索十四歲那年與父母移居巴塞羅那,見識了當地的新藝術與思想。然而正當他躍躍欲試之際,卻碰上當時西班牙殖民地戰爭失利。

政治激烈的變動導致人民一幕幕悲慘的景象,身為重鎮的巴塞羅那更是首當其沖。也許是這種興奮與絕望的雙重刺激,使得畢加索潛意識里孕育著藍色時期的憂郁動力。

玫瑰紅時期的作品,人物表情雖依然冷漠,卻已注重和諧的美感與細微人性的關注。整體除了色彩的豐富性外,已由先前藍色時期那種無望的深淵中抽離。摒棄先前貧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徵,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生百態充滿興趣、關注及信心。

⑨ 畢加索藍色時期與玫瑰紅時期的藝術風格差異

1、線條

藍色時期避開光感和深度的感覺,把人物結合成一種簡單的圖樣,其中沉重,強烈而流動的線條,給人以不真實的、虛擬世界的印象。這種線條具有情感的重量。畫家後來的作品大多具有這種富於表現力的線條的特點。

玫瑰紅時期畢加索從後印象派色調的精細中重新發現形體上的大略簡潔筆法,而這就是「玫瑰紅時期」的典型畫法。

2、顏色

藍色時期以藍色作為主調,一種說法認為是受法國畫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響,認為這種色調加強了畫面中的詩意成分。也就在那片單色的淺藍、粉藍、深藍、湛藍中,畢加索開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玫瑰紅時期柔和的粉紅色調開始滲透到他的畫布上的單一藍色中去,很快成為他畫布上主要的顏色。那種暖洋洋的、嬌滴滴的玫瑰紅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鬱的一片藍色。

3、人物

藍色時期是畢加索對現實生活關注的時期,他還沒有脫離普通群眾太遠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強於藝術性的表現。那時候的藍色,是貧窮和世紀末的象徵,於是作品多表現一些貧困窘迫的下層人物,畫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獨。

玫瑰紅時期青春和愛情活生生地出現在畫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玫瑰紅時期"就這樣開始了,畢加索的油畫進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個與流浪藝人和雜技演員接軌的世界,於是也有人稱之為"馬戲團風格"。

4、創作狀態

藍色時期是1900—1903年,畢加索處在人生的低谷,生活態度失落低迷。其作品常以藍色為主調,加強了憂郁和悲哀的氣氛。

玫瑰紅時期是1904—1906年,粉紅色時期,畢加索遇見自己的愛情。1904年春,畢加索在巴黎蒙馬爾特區永久地定居下來,隨著他遷居巴黎、與菲爾南德•奧里威爾的同居,他的藍色風格時期也宣告結束。

(9)畢加索玫瑰時期擴展閱讀:

兩個時期的代表作

藍色時期:《人生》

這幅畫表現了人的一生就是為了完成生命的延續。

畫中,相依的男女,都以一腳著地,一腳尖著地的姿勢,似乎預示著人生中的小心翼翼,不敢把自己的全部放到一個地方。又好像再表達戀愛中的若即若離,即使兩人赤裸相對依然避免不了,他們是兩個人。

旁邊的少婦抱著孩子面無表情,絕望地看著他們,好像一個妻子,看見愛人懷中有另一個人,男子蘭花芊指,指向少婦,像一種無力的警告,又像一種蒼白的挽留。少婦懷中的孩子,是安靜的,他不知道外面所發生的一切,好像一切都於他無關。

整幅畫,讓人充滿想像,就好像人生的過程,充滿著變數,又好像生活當中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有時候你無法理解對方的行為和想法。畫中的男人形象是畢加索的一個好友,他在巴黎自殺了,畢加索好像要通過這副畫來表達,他不理解好友的行為,和對好友的懷念。

玫瑰紅時期:《馬戲演員之家》

畫的是一位演員在搖晃著他那乾瘦的胳膊,向觀眾做著手勢。他的身上穿一件鑲有藍邊的粉紅色衣服。藍色盡管沒有褪盡,但柔和的粉紅色已經成了主要色調。此後,小丑和馬戲團演員也成了畢加索這一時期經常描繪的對象。

熱點內容
山西海棠電器有限公司 發布:2025-05-28 02:04:10 瀏覽:311
花語千鳥 發布:2025-05-28 01:58:14 瀏覽:187
盆景破干剪 發布:2025-05-28 01:44:57 瀏覽:736
木蘭花乙 發布:2025-05-28 01:39:08 瀏覽:560
七夕紅綠燈 發布:2025-05-28 01:39:08 瀏覽:431
情人節單只花 發布:2025-05-28 01:26:36 瀏覽:692
滎陽櫻花好嗎 發布:2025-05-28 01:26:04 瀏覽:609
梅花十三蹲 發布:2025-05-28 01:14:01 瀏覽:568
常州時尚花藝 發布:2025-05-28 01:13:25 瀏覽:129
百合固金茶 發布:2025-05-28 01:09:44 瀏覽: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