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縣牡丹園
① 文襄公圖海馬佳氏是康熙年間的嗎
是。文襄是死後的謚號。
圖海,字麟洲,馬佳氏,滿洲正黃旗人。父穆哈達,世居綏芬。圖海自筆帖式歷國史院侍讀。世祖嘗幸南苑,負寶從,顧其舉止,以為非常人。擢內秘書院學士,授拜他喇布勒哈番,遷弘文院大學士、議政大臣。順治十二年,加太子太保,攝刑部尚書事。與大學士巴哈納等同訂律例。侍衛阿拉那與公額爾克戴青兩家奴斗於市,讞失實,坐欺罔,免死,削職。世祖崩,遺命起用。聖祖即位,授正黃旗滿洲都統。
李自成餘眾郝搖旗、劉體純、李來亨嘯聚鄖、襄間。康熙二年,命圖海為定西將軍,副靖西將軍都統穆里瑪,將禁旅,會湖廣、四川諸軍討之,屢破賊。未幾,郝搖旗為副都統杜敏所擒,劉體純亦破滅,惟李來亨據茅麓山,恃險負固,圖海圍之,絕其外援。來亨窮蹙,自焚死,其下以眾降。執斬明新樂王及所署置官屬,俘三千餘以還。六年,復為弘文院大學士,進一等阿達哈哈番。頃之,以兼都統乞解機務,不許。九年,改中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請老。七月,吳三桂繼之,實探朝旨。廷議移籓狀,莫洛、米思翰、明珠等皆主如所請,惟圖海持不可。上意決,遂黜圖海議。三桂既反,命攝戶部,理餉運。
十四年,察哈爾布爾尼劫其父阿布柰以叛。命信郡王鄂扎為撫遠大將軍,圖海副之,討布爾尼。時禁旅多調發,圖海請籍八旗家奴驍健者率以行,在路騷掠,一不問。至,下令曰:「察哈爾元裔,多珍寶,破之富且倍!」於是士卒奮勇,無不一當百。戰於達祿,布爾尼設伏山谷,別以三千人來拒。既戰,伏發,土默特兵挫。圖海分兵迎擊,敵以四百騎繼進,力戰,覆其眾。布爾尼乃悉眾出,用火攻,圖海令嚴陣待,連擊大破之,招撫人戶一千三百餘。布爾尼以三十騎遁,科爾沁額駙沙津追斬之,察哈爾平。師還,聖祖御南苑大紅門,行郊勞禮。敘功,進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陝西提督王輔臣以平涼叛應三桂,定西大將軍貝勒董額督諸軍攻之,久未下。三桂遣王屏籓、吳之茂等犯秦、隴,欲與平涼合。十五年,以圖海為撫遠大將軍,八旗每佐領出護軍二名,率以往。臨發,上御太和殿賜敕印,命諸軍咸聽節制。既至,明賞罰,申約束。諸將請乘勢攻城,圖海宣言曰:「仁義之師,先招撫,後攻伐。今奉天威討叛豎,無慮不克。顧城中生靈數十萬,覆巢之下,殺戮必多。當體聖主好生之德,俟其向化。」城中聞者,莫不感泣,思自拔。五月,奪虎山墩,虎山墩者,在平涼城北,高數十仞,賊守以精兵,通餉道。圖海曰:「此平涼咽喉也。」率兵仰攻,賊萬餘列火器以拒師。圖海令兵更迭進,自巳至午,戰益力,遂奪而據之,發大炮攻城,城人洶懼。圖海用幕客周昌策,招輔臣降。
昌,字培公,荊門諸生。好奇計。佐振武將軍吳丹有勞,以七品官錄用。圖海次潼關,以策干之,客諸幕。輔臣所署置總兵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皆昌鄉人,屢勸輔臣反正,以蠟丸告昌,昌白圖海。圖海即令昌入城諭降,輔臣遣其將從昌出謁,圖海聞上,上許之。乃假昌參議道,賚詔往撫。輔臣使榮遇上軍民冊,子繼貞繳三桂所授敕印,顧猶觀望,復命昌偕兄子保定諭之,乃剃發降。因令吳丹入城撫定。
吳之茂聞平涼下,自秦州遁,遣將軍佛尼勒敗之於牡丹園,又敗之於西和縣北山。將軍穆占進攻王屏籓於樂門,敗賊於紅崖,復禮縣。輔臣所署置巡撫陳彭,總兵周養民、王好問等相繼降。秦地略定。敘功,進三等公,世襲。
圖海疏請遣兵赴湖廣,會征三桂,上命圖海親率精銳以行。圖海疏陳陝西初定、反側未安狀,乃授穆占征南將軍,率滿洲兵及平涼降卒往,圖海仍留鎮。時平涼、慶陽雖下,漢中、興安猶為賊據。圖海奏調綠旗兵,期明年正月檄提督孫思克赴秦州,趙良棟赴鳳翔,與張勇、王進寶會師進取,勇等謂須俟夏秋。上慮克漢中、興安轉餉難,令守諸要隘,分兵赴荊州攻三桂。十六年,圖海招撫韓城等縣偽官,又遣兵逼禮縣、益門,先後敗賊五盤山、喬家山、塘坊廟、芭蕉園、沙窩諸處,復塔什堡。十七年,復疏請分兵下漢中、興安,上密諭止之。將軍佛尼勒等又敗賊牛頭山香泉,四川總督周有德亦敗賊秦嶺,復潼關堡五寨。慶陽賊袁本秀受三桂札,謀亂。圖海發慶陽、宜君、延安三營兵,會王進寶討平之,斬本秀衛遠溝。頃之,入覲。十八年,還鎮。
湖南、廣西平。上命亟攻寶雞,規取漢中、興安,定四川。圖海乃厲師攻益門鎮,破之。會賊毀偏橋,兵不得進,狀聞,詔嚴責。乃決策期分四路:圖海親率將軍佛尼勒等趨興安,總兵官程福亮為後援,屯舊縣關;將軍畢力克圖、提督孫思克等自略陽進,總兵官朱衣客為後援,駐西河;將軍王進寶、總兵官費雅達自棧道進,總兵官高孟為後援,駐寶雞;提督趙良棟自徽縣進。十月,師次鎮安,分兵為二隊,進敗三桂將王遇隆,渡乾玉河,奪梁河關。三桂將韓晉卿遁。進寶亦復漢中。良棟復徽縣、略陽。畢力克圖復成縣,又復階州,遣參將康調元復文縣。於是平利、紫陽、石泉、漢陰、洵陽、白河、竹山、竹溪、上津諸縣皆下。興安既克,圖海統大軍之半屯鳳翔,尋移漢中,護諸軍餉。會降將譚洪復叛,陝西總督哈占溯江討之,詔圖海遙為聲援。
二十年,以疾徵還。卒,謚文襄。太宗實錄成,贈少保兼太子太傅。雍正初,追贈一等忠達公,配享太廟。子諾敏,襲爵,歷刑、禮二部尚書,正黃旗蒙古都統。諾敏子馬爾賽,自有傳。
周昌初入城,自陳父明季死流寇,母孫剜目破面觸棺死,原捐軀表母烈。及輔臣降,圖海以聞。上命旌其母,遣官致祭,授昌布政使參政。昌復參蔡毓榮軍事,事平,授山東登萊道,攝布政使,以與總兵互訐罷。昌既罷,猶喜言兵。噶爾丹擾邊,數上書當事陳利害。後卒於家。
② 康熙早年有一大臣叫圖海,晚年有一個叫圖里申他們是什麼關系
圖海的兒子是諾敏,諾敏的兒子是圖里深。
圖海隸滿洲正黃旗,清朝初期名將。天資忠愨,性情敦篤。順治二年(1645年),起家筆帖式,遷國史院侍讀。順治八年(1651年),擢內秘書院學士,遷弘文院大學士、議政大臣。
順治十二年(1655年),加太子太保、刑部尚書,因事奪官。康熙帝即位,起為正黃旗滿洲都統。康熙六年(1667年),拜為弘文院大學士,加一等輕車都尉世職,充《世祖實錄》總裁官。
(2)禮縣牡丹園擴展閱讀:
圖海家族墓原來位於關西庄村南,墓早已無存,僅存五通石碑、一對石獅。因為當地興建京師園住宅區,所以石碑和石獅被遷到花虎溝,2005年初又遷到龍王堂村的龍王廟暫存。
其中,圖海墓的石獅起初被放置在龍王廟門前,後來又因石獅嘴部有殘缺,故遷至五方橋旁邊的肅慎親王敬敏墓宮門內放置。
2008年初,朝陽區文物管理部門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升旗廣場附近的綠樹林中,成燕翅狀永久放置圖海家族墓的五通石碑,以及在龍王廟前的林萃路發掘出土的清代龜趺一座。
③ 對綏芬河有影響的歷史人物
馬佳·圖海(?—1681年)原為費莫氏,字麟洲,隸滿洲正黃旗。父穆哈達,世居綏芬河。
平察哈爾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以年老疏請歸遼東。七月,平西王吳三桂亦上書請求撤藩,實則窺探朝廷意旨。諸臣廷議時,除莫洛、米思翰、明珠等少數人主張撤藩外,多以撤藩必亂為虞,反對之,圖海亦持反對意見。康熙帝認為,當時三藩俱握兵權,恐日久滋蔓,馴至不測,拒絕了圖海等人的意見,下令撤藩。15這次在撤不撤藩的問題上,圖海站在了大多數人一邊,屬於比較保守求穩的一派。當年十二月,吳三桂發動叛亂。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叛應之。從此,戰事開始,康熙帝傾全國兵力投入了平叛戰爭。為了籌集軍餉,康熙帝命圖海管理戶部事務,負責督運軍餉。圖海本來已因病奏請解除閣務,但現在平叛需要他,他也就毫不猶豫地應允了。為了防止地方在徵集軍餉時增加百姓負擔,他特意疏請飭令「一應軍需不得私派,夫役不得先期拘禁,徵收錢糧正項外不得絲毫科斂」,得到康熙帝准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橫征暴斂的發生。
正當清廷全力准備平叛時,蒙古的察哈爾王布爾尼乘機興兵作亂,軍情緊急。康熙帝因京師禁旅皆南征,守備空虛;又急欲派大臣去平叛,十分擔憂,就向孝庄太皇太後問詢。孝庄說:「圖海才略出眾,可以勝任這個位置。」康熙帝遂命圖海為副將軍,隨撫遠大將軍多羅信郡王鄂扎率軍征討。此時,京師已無兵力可用,圖海便奏請選拔八旗家奴中的健勇者,得數萬人,當天便集於德勝門外。次日黎明,圖海整裝至教場,檢閱完畢,立即出發,一路急行軍,不許夜宿,所過宣府等地州縣村堡,任聽眾家奴搶掠,使其獲金帛無數,不數日便到達察哈爾境內。四月二十二日,清軍到達達祿。布爾尼早已設伏兵於山谷,列陣以待,並派三千人徑直來戰。鄂扎命圖海、吳丹率輕騎迎戰,令洪世祿率左翼搜山。當土默特兵行進過山澗時,忽然有伏兵沖出,陣亂。圖海等分兵奮擊,大敗之。布爾尼又以四百騎繼進,圖海率兵力戰,陣前號令曰:「之前此所掠奪的財物都是士庶家裡的,不足以被稱為寶物。如今察哈爾承元朝之後,數百年的基業,珠寶貨寶奪的無法計算,你們如果能獲取它們,可以保證終身富貴啊。」
眾家奴聽後,踴躍向前,戰斗中無不以一當百,奮力殺敵,很快就將敵軍打敗。布爾尼又悉兵而出,列火器相拒,圖海也嚴陣以待,接連重擊叛軍,大敗之,其下都統晉津率其族陣前投降,布爾尼兄弟僅以三十騎倉皇逃遁,至扎魯特境內貴蘇特時,被前來會剿的蒙古科爾沁額駙沙津斬殺。至此,察哈爾被平定,清朝的後方得以安定。圖海又奏請豁免所過宣府等地的糧稅,以恤邊氓。閏五月,清軍班師凱旋,康熙帝率文武大臣至南苑大紅門親迎,行郊勞禮,特命副將軍圖海至御幄侍坐,問以戰陣之事。回宮陛見時,康熙責問圖海縱兵擄掠事,並將彈劾的奏章給他看,圖海謝罪說:「以家奴的貧賤,抵禦強大的敵人,如果不用財帛引誘壯大他們的膽量,如何讓他們以死效力?」康熙聽到後非常開心,說:「朕也知道你一定有今日的作為。」論功行賞,圖海晉為一等男爵。這次平定察哈爾,圖海立了大功,他以臨時集結的、未經訓練的烏合之眾,戰勝了強悍的蒙古騎兵,用的是縱兵擄掠以激勵士兵的非常手段,這當然違反了「兵貴紀律」的原則,但在當時緊急的情況下,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所以後人對圖海的這種做法給予了理解和肯定。圖海初次帶兵就以出奇制勝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2.降王輔臣
察哈爾剛剛平定,陝西提督王輔臣又據平涼城反叛響應吳三桂。康熙帝派定西大將軍、貝勒董鄂率兵攻打,久未下。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康熙帝命圖海為撫遠大將軍,率兵急赴陝西。三月,圖海抵達平涼,「明賞罰,申約束,軍威大震,賊眾聞之懼」。諸將請乘勢攻城,圖海說:「仁義之師,先招降然後才攻打。我憑借皇上的天威,討伐這些兇殘的逆賊,不用擔心無法攻克。顧念到城中數十萬生靈,他們沒有一個不是朝廷的赤子,如今慘遭叛賊劫掠到這種地步,覆巢之下,殺戮一定很多。等待他們主動投降歸誠,用來體現聖主好生之德,不是更加美化嗎?」城中軍民聽說後,莫不感泣,多有自相出城者,因此人心動搖,叛軍的形勢江河日下。圖海在未開戰之前,先用感化人心之術,效果是十分明顯的。
為了打下平涼,圖海與總兵官孫思克等對虎山墩進行了巡視。虎山墩位於平涼城北,高數十仞,是通往西北的餉道。圖海看了後說:「此地是平涼的咽喉,得到這個餉道,那麼此城可以不攻而下。」正在巡視中,有王輔臣兵萬余突來迎戰,布列火器挨排。圖海立即指揮軍隊分路還擊,自巳至午,越戰越勇,叛軍被殺及墜崖而死者無數,清軍遂奪虎山墩,平涼全城盡在俯視之下。接著,圖海下令炮擊城中王輔臣軍營,軍民皆洶懼。六月初一,圖海軍據虎山墩斷平涼餉道,並派參議道周昌進城招撫王輔臣。周昌即周培公,荊門諸生,善用奇計。因輔佐振武將軍吳丹有功,以七品官錄用。圖海軍至潼關時,周昌求見,獻招撫王輔臣之策,圖海遂把他收為幕僚。王輔臣的總兵官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都是周昌的老鄉,他們屢次勸說王輔臣投降,並以蠟丸密報周昌。周昌遂將此事報給圖海,圖海決定招降王輔臣。
王輔臣此時已窮蹙無計,只好派其副將謝天恩隨周昌出城乞降。圖海立即上奏康熙,康熙命頒布赦令,撫慰之。初六日,圖海復令周昌入城宣詔。次日,王輔臣派布政使龔榮遇等率士民至清軍大營,獻上軍民冊。又派其子王繼楨及總兵蔡元等,上交吳三桂所頒給的敕書和印札。圖海見王輔臣並未親自出降,知其仍心懷疑懼,便於十三日又派周昌及前鋒侍衛保定圖海之侄再次入城,溫言開導。至十五日,王輔臣最終下定決心,親往圖海營中,叩頭謝恩,剃發歸降。圖海遂傳令各營嚴整隊伍,只令副都統吳丹率數騎入城安撫,秋毫無犯。平涼城被圍日久,百姓慘遭戰爭塗炭,死亡過半。圖海命地方官賑濟窮乏,掩埋屍骨,安頓流亡。於是,遠近帖然,反叛者聞風相繼來歸。戰後,軍中論功,圖海以諸將士記功牌上報兵部,而將記過牌全部焚毀,故深得軍心。
平涼城的收復,促進了西北局勢的好轉。體內六月,圖海派振武將軍佛尼勒、提督張勇、王進寶等追擊自秦州逃遁的吳之茂,於牡丹園擊敗之,又於西和縣北山再次擊敗之,斬獲無數,吳之茂僅以十餘騎逃遁。31圖海又派將軍穆占進攻樂門,將逃遁的王屏藩部擊敗於紅崖,收復了禮縣。於是,叛軍方面的固原巡撫陳彭、慶陽總兵周揚名、嘉峪關王好問、關山副將孔印雄等率所屬文武官員九百餘人、兵丁四萬八千二百餘名,陸續投誠。關隴地區遂平定。西北戰場的勝利,使全國局勢轉危為安。圖海處置得當,深得康熙帝贊許。
3.平定三藩
當時漢中、興安尚在叛軍手中,而平涼、慶陽初定,也人心不穩,所以圖海奏請分兵防守各關隘,另派一軍會同諸師征剿湖廣叛軍。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四月,圖海招撫了韓城叛軍,擊敗了五盤山、喬家山、塘坊廟、芭蕉園等地的叛軍,收復了塔什堡。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吳三桂在不斷受挫之後,於衡陽稱帝,並於當年秋天死去,他最後的一次垂死掙扎也未能扭轉局面。清兵卻抓住時機在湖南展開大規模反攻,從此叛軍一蹶不振。
鎮武將軍佛尼勒、副都統吳丹等在牛頭山、香泉等處擊敗叛軍,四川總督周有德、副都統覺和托等,在秦嶺擊敗叛軍,恢復了潼關堡五寨。
康熙十八年(1679年)二月,康熙帝命圖海速滅進犯寶雞之敵,恢復漢中、興安等地。九月,圖海分兵四路,進取漢中、興安。圖海親率將軍佛尼勒等由興安出發,總兵官程福亮為後援,駐守舊縣關;將軍畢力克圖、提督孫思克等由略陽出發,西寧總兵朱衣克為後援,駐守西河;將軍王進寶等由棧道進發,延綏總兵高孟為後援,駐守寶雞;提督趙良棟由徽州的巴都山進兵。十月,圖海軍至鎮安縣,分兩路進剿,行至火神廟,遇叛軍總兵王遇隆等拒戰,圖海軍擊敗之,渡干玉河,奪梁河關,叛軍逃入四川。當月,王進寶收復漢中,趙良棟收復徽縣、略陽,畢力克圖收復成縣、階州。十一月,圖海軍收復興安,又收復平利、紫陽、石泉、洵陽、白河及湖廣的竹山、竹溪、上津等縣。至此,陝西全省基本上已重新回到清廷的掌控之中。捷報陸續飛報朝廷,得旨嘉獎,下部議敘。不久,命圖海率大軍之半屯駐鳳翔,防守陝西全省。另一半由吳丹等統領督運糧餉。十二月,圖海上疏獲准,於現存半兵中撥發千人,令署副都統鄂克濟哈等統領,駐守要地漢中。
漢中、興安的收復,為清廷收復四川創造了有利條件。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月,康熙帝諭議政大臣等說:「進取四川,以滿洲大兵為後應最為要策。」於是令圖海帥師前赴漢中,接濟進蜀諸軍糧餉。九月,清廷為消滅降而復叛的譚弘,命總督哈占由保寧出擊,圖海奉命酌發軍中滿漢兵為之聲援,以分敵勢。同月,圖海根據揭發,在漢中三河口地方,破獲了清廷通緝八年之久的「朱三太子案」的要犯楊起隆。
④ 禮縣八大景
禮縣部分名勝古跡簡介
祁山堡 位於禮縣城東23公里的祁山鄉,是三國時蜀漢承相諸葛亮統帥三軍,揮師北上進攻曹魏扎營之地,因而聞名於世。「祁山暮雨」為禮縣八景之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祁山堡為寬闊秤地上突起的一座孤峰,座落在西漢水北岸,高數十丈,周圍里許,四面如削,高峻奇拔。蜀漢後主建興六年(228),諸葛亮率師第一次出祁山攻魏,街亭一戰,蜀軍潰敗,揮淚斬馬謖。建興九年(231)又二次出兵祁山,在上邽(今天水),鹵城(今鹽官)等地與魏兵周旋,於木門道射殺魏將張郃,終還祁山堡。後人為紀念這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堡內建諸葛武侯祠。相傳城堡始建於西漢,今城垣遺跡清晰可見。武侯祠始建於南北朝,現存殿宇多系清代重建,分三殿三院,有房20餘間,系硬山頂土木結構。殿內有孔明、關羽等人塑像,有壁畫、匾額、楹聯、碑刻數十方,形態生動,字跡勁秀,概述了諸葛亮畢生事跡和功業。遊人身臨其境,古趣盎然。
禮縣文廟大殿 在縣城東街縣政府招待所中院。據《秦州新志》記載:「文廟初建城東錦屏山麓,後遷縣南之西關,順治十三年(1656)署縣事歐陽瑊改遷茲地,後經康熙年間、乾隆四年(1739)、道光十九年(1839)先後重修,」原以大殿為中心,有欞星門、魁星閣、鄉賢祠、名宦祠等群體建築,規模寵敞,計有3院,房屋40餘間。1958年由縣政府招待所佔用後,逐年拆除改為新型建築。現僅存大殿一座,面闊五間,長期2米,進深四間,寬大7米。重檐歇山頂,上復琉璃筒瓦,正脊兩端施龍吻,中置麒麟火球,看面飾二龍戲珠浮雕。垂脊、戧脊飾雲雷、卷草紋,玲瓏秀麗。梁架結構為十架椽,身內雙槽,六椽栿前後乳筏扎牽用五柱,柱子排列規整。檐柱與老檐柱之間以穿插 枋加固。上層檐下斗拱為單拱三踩單下昂,下層檐下斗拱為重拱五踩二下昂,該殿除門窗改換外,其餘保存完好。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維修後辟為文物陳列館。
鹵城古鹽井 在禮縣城東30公里的鹽官鎮。漢代置鹽官,三國時稱鹵城。因盛產食鹽而馳名。諸葛亮率師伐魏,兵出祁山時,在鹵城做過糧倉;酈道元稱鹽官食鹽「相承營鹽不輟,味與海鹽同」;杜甫入蜀經鹽官有吟詠《鹽井》詩;吳璘抗金於茲地,設地網、築二連城。現存有古城垣兩段,約長50米,寬7米,高3至5米,古鹽井一口、井院中的鹽神廟尚有硬山頂式正殿三間,內有鹽神塑像;制鹽工具全套,有關鹽井的碑刻,匾額,典籍和書畫多種。其中,明嘉靖丁未年(1547)《重修鹽官鎮鹽井碑記》,清代無名氏撰寫的《鹽泉賦》,民國時《甘肅鹽法志略》等文獻,對進一步研究鹵城及鹽井歷史,具有較高的參與價值。
趙孟頫書趙世延家廟碑 位於禮縣縣城南郊農田裡。碑刻建於元代仁宗延佑三年(1316),為翰林學士承旨程鉅夫奉敕撰文,趙孟頫奉敕書丹並篆額。碑由碑首、碑身、碑趺三部分組成。外觀雄渾,整體宏麗。碑首高1.3米,頂拱形,上雕六龍盤踞左右,威麗壯觀,面額書「敕賜雍古氏家廟碑」八字。碑身高2米,寬1.3米,厚0.42米。正面四周陰刻串枝蓮紋,中間刻文皆為楷書,右起豎列33行,行64字,共1230多字(個別字損)。書體用筆圓潤,骨力內藏。龜趺長2米,寬1.3米,外露0.2米。碑文記載了翰林學士承旨、中書平章政事趙世延三代六英,為創立元朝所建的豐功偉績。因趙世延其先世為雍古族人,故稱「雍古氏家廟碑」。此碑對研究元蒙歷史和書法藝術有較高價值。為省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新建了保護碑亭。
王仁裕神道碑 在禮縣城西南15公里的石橋鄉斬龍村。碑外觀高大雄渾,碑文書法蒼勁秀麗,刻工精細巧嫻,是研究五代史和宋代書法藝術的珍貴石刻。由碑首、碑身、碑跌三部分組成。通高3.05米,寬1.14米,厚0.4米。碑首拱形頂,上覆六龍盤踞,威武壯觀。碑額篆書「周故少師王公神道碑」九字。碑面兩邊陰刻纏枝牡丹與石榴花紋。碑面中間陰刻楷書碑文,自右向左豎列36行,行71字,共2500餘字,主要介紹了王仁裕的家世及生平事跡。王仁裕為天水人,五代周兵部尚書,工文祠,其門生多為一時名公。碑建於北宋雍熙三年(986年),門生李昉撰文,「天水江得山刻」。1983年在王仁裕神道碑附近又出土王仁裕墓誌銘。同列為現級文物保護單位。
寨子里遺址 在禮縣城西南10公里的高寺頭村,是西漢水上游一個較為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聚落遺址,距今6000年左右。1947年至1988年,經過多次考察,發現有灰層、灰坑、灶址、房址等遺址。地表遺有較多的陶片,歷年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等出土。石器有斧、錛、鑿、刀、鏟、磨棒、磨盤、箭頭和紡輪;骨器有骨針和魚鉤;陶器有缽、盆、碗、壺、瓮、罐、瓶等。陶器底部多有席紋和布紋,細泥陶器上多施紅底黑花彩繪,有幾何紋及動植物形象。裝飾品有骨笄、石璜、獸牙、石珠、陶環和各種佩飾。從器形和紋飾可以認定為仰韶文化半坡和廟底溝類型。為進一步探討這一區域的開發時代,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1986年初冬進行了小面積試掘,其資料正在整理。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家坪遺址 位於禮縣城南50公里的雷壩鄉蒲陳村,遺址東西長400米,南北寬300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3米.1976年農田基建中出土陶器數十件,銅鐎斗一件,人骨數十具。陶器有雙馬鞍口罐、單耳罐、雙耳瓶口罐、扁腹罐、鼓腹罐、高領罐、圓腹罐及盆、豆、簋、鬲等。泥質有夾粗砂陶與細砂陶兩種。陶胎大部分為褐色,表面色澤不勻,多為褐、灰、黑相雜。全部陶器有褐、橙、黃、灰、黑色多種。陶器皆為手制,以素麵為主,也有彩繪、附加堆飾,刻劃紋、鏤空等形式;此外還有刻劃符號,多飾於雙馬鞍口、豆、鬲和罐類的頸部。屬寺窪文化安國類型,對研究甘肅東南部西漢水中游先民生活具有重要價值。
鄭家磨遺址 在禮縣鹽關鎮中川村境內,西距縣城約35公里。遺址位於茅水河西岸的第一台地里。東近上磨村,西臨下磨村,天水至禮縣公路由該遺址南邊穿過。1947年考古學家裴文中發現,1958年以來,省、地、縣進行過多次復查。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500米,文化層厚0.5—1米不等。地面及斷崖上均暴露有仰韶文化的陶、石、骨器等遺存,經鑒定為半坡和廟底溝類型文化遺存。面積較大,遺存豐富,保存尚好。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溝坪遺址 位於禮縣石橋鄉聖泉村境內,遺址面積約4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85—2.8米,歷年有陶、石、骨器出土。陶器有夾沙、泥制兩種,有灰、褐、紅、黃等色,紋飾有繩紋、旋紋、附加堆紋,彩陶為紅陶黑彩,有勾葉圓點紋、網紋、鯢魚紋等。地面散布陶片較多,器形有缽、盆、罐、瓶等等。出土完整器物有變體鯢魚彩陶瓶一件,高44厘米,口徑9厘米,侈口、平唇、細高直頸、圓肩、深斜腹、平底、腹中附雙鼻耳,頸間繪二橫線與數點,肩繪弧線三角和似雙角樣圖案,腹繪雙變體鯢魚紋,弧線勾葉圓點紋。該遺址遺存比較豐富,多屬仰韶文化半坡、廟底溝、石嶺下類型,周代遺存次之。1947年裴文中首次發現,1962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寺頭遺址 位於禮縣石橋鄉高寺村境內,遺址東西寬約150米,南北長約200米,文化層厚達4米以上,斷崖上暴露有灰層、灰坑、灶址、居住面等遺跡,地表遺有大量夾沙、泥質、細泥質的灰、紅、橙黃色陶片。紋飾有細繩紋、彩繪等。器形有尖底瓶、卷沿盆、碗等。另外還有石刀、石斧、陶紡輪、骨錐、骨魚鉤等生產工具。該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廟底溝等類型。內涵豐富,保存較好。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原始社會女頭塑像 1964年禮縣高寺頭村出土,屬仰韶文化遺物。殘高12.5厘米,寬8.5厘米,陶色橙黃,五官部分用堆塑與鏤空相結合的手法塑造,雙目深沉,嘴唇微啟,以極為洗練的藝術手法,塑造了母系氏族公社繁盛時期的少女形象,為原始人像傑作。現藏甘肅省博物館,已納入《中國美術辭典》。
⑤ 清朝的名將
湘軍名將曾國荃、楊載福、彭玉麟、鮑超等都可以算作清朝的名將,他們在鎮壓太平天國或捻軍起義時建立了不少的功勛。
大清篇·歷代名將譜
作者:.彭志文 .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文明從來不曾中斷的古國。中華民族擁有驕傲的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歷史,璀璨而幽古的大河孕育出了許許多多的優秀兒女。本文僅是從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萃取出從春秋戰國至清朝這段歷史間,歷次戰爭中華夏大地涌現出來的最出類拔萃、最能夠代表著中華尚武、善武的名將與精英。誠然,限於本人水平及學識淺薄的制約,評選出的中華名將中難免不會有漏選(名單控制在一百人)及泛泛之輩充斥期間的現象存在。不正確的地方,請各位高人(學者)予以指正為感。
本人製作的這個歷代名將譜單的依據是必須合符下列條件中的至少一個條件:
①入選者必須在軍事領域有著為人稱道的戰績,並且明顯強於同時代的同行或之對壘的對手,對於社會的發展起過推動作用或者發揮過顯而易見的影響的這樣的將軍或軍事指揮官。
②入選者不能只是逞匹夫之勇地沖鋒陷陣,要有能統領(統帥)三軍,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③入選者或者在軍事理論上有較深的造詣或獨創,其學說或理論並在軍事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由滿族愛新覺羅氏統治。從1644年,李自成退出北京,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定都北京。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統治瓦解。清帝於1912年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代自入關後,共歷十帝,二百六十八年。這一時期軍事領域代表著最高水準的名將入選譜單簡介如下:
清朝(10個):
多爾袞:★★★★★
(1612年-1650年)大清軍事統帥,攝政王,奴爾哈赤的第14子。身經百戰,統領八旗兵多次擊敗明朝軍隊。招降蒙古國大汗,繳獲蒙古國傳國玉璽。1636年,入寇北京,擊敗大明名將盧象升。繼而攻破濟南,所戰20次,每戰皆捷。克城40座,掠奪人口25萬。參加松錦之戰,兩次圍攻錦州。在松山決戰中,大敗明軍洪承疇等8總兵13萬,並生擒明朝統帥洪承疇,迫使祖大壽投降。誘降吳三桂,在山海關大破李自成10萬大軍,佔領北京。後來繼續追擊剿滅了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權、大西政權。多爾袞一生征戰無數,戰無不勝,數不勝數。年僅39歲死於河北承德。
洪承疇:★★★★
(1593-1665)字彥演,號亨九。福建南安英都霞美鄉人。崇禎四年,任陝西三邊總督,於隴東晉西追剿義軍。七年,授兵部尚書,總督關外五省軍務。十一年,率部於潼關南源大破義軍,李自成敗走商洛山中。洪承疇為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十二年,洪承疇又授薊遼總督,成為明末重臣。崇禎十三年,清兵包圍錦州,邊關告急。十四年,洪承疇授命率八總兵十三萬軍隊,一年糧草,出山海關駐鎮寧遠,往救錦州。因兵部尚書陳新甲、張若麟從中作梗,洪承疇難以從容布陣。加上糧草被劫又無援軍,兵無鬥志。總兵王朴率部先逃,各軍紛紛奔命,又遭清軍伏擊,損失慘重,退守松山。被困松山城達半年之久,糧盡援絕,因叛徒出賣,洪承疇被俘。洪承疇被送到盛京,「只求速死」,且又絕食七日。眼見明廷政治腐敗,無可挽回。又看到清廷勃勃興起,兩朝之君襟懷兩樣,以清代明,大勢所趨。為了拯救中華民族於水火,減少生靈塗炭,才決心為清廷統一中國效力。洪承疇成為清朝建國的功臣。
岳鍾旗:★★★★
(1686-1754年)字東美,四川成都人,據說是岳飛之後。文官改武職後,在歷次征戰中,以謀略見長,慣於以少勝多。歷經三朝,先後參與平定西藏、青海等地的叛亂;他將孫子、吳起兵法靈活運用於戰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如:大軍速戰(烏蘭木呼兒);以迂為直(果密番部)。又如,雍正2年,他率兵5000人,深入敵境,5月以火燒郭隆寺,大破羅卜藏丹津萬余叛黨,在黎明突襲敵營,最後平定青海。另外他在乾隆時平定了金川叛亂。「自松潘至西寧,五千餘里,烽煙肅清,青海為之奪氣。」(《小倉山文集。威信公岳大將軍傳》)
年羹堯:★★★★
(1679—1726)清朝名將,字亮工,漢軍鑲黃旗人。多次參與平定少數民族武裝叛亂。平定西藏叛亂,1723年青海叛亂,他官拜撫遠大將軍,領兵征剿,只用一個冬天,迫使叛軍10萬人投降,羅卜藏丹津逃往柴達木。以功高加太保,封公爵。後來因為居功自傲,被雍正帝猜忌,最後以92條罪狀勒令自盡。其一子被處斬。著有《年將軍兵法》和《治平勝算全書》。年大將軍一生轟轟烈烈的,凡是談清代領兵、打仗的,無不談到年羹堯。
石達開:★★★★
太平天國翼王,太平天國諸王中最具有軍事才華的指揮員。也是天國初期,清軍最畏懼的人。他成功地指揮了奪取武昌和天京,在西征中他指揮的蕃陽湖戰役更是兵家經典。逼得曾文正幾乎投水自殺。令人可惜的是因為天京事變後洪綉全的猜忌,石達開領兵負氣出走,在條件並不成熟的情況下,企圖奪取四川以為立國之本,另建天朝。一路轉戰連連碰壁,他率領的20萬大軍離開他返回了天朝。兵力被嚴重削弱的石達開開始走向覆滅,前進到大渡河邊時終於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在這里,被優勢的敵軍合圍,進退無路,石達開就此終結了他傳奇的神話。
曾國藩:★★★★
湖南湘鄉人,大清名臣,是理學經世派、洋務派代表,第一個發展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主張「西體中用」。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曾國藩在湖南組織團練,後改編為湘軍對太平軍作戰。湘軍是清兵中最能打的部隊,在鎮壓太平天國中為清廷立下汗馬功勞,所謂「無湘不成軍」即由此而來。曾文正作為湘軍的教父,治軍以程朱理學和申韓之術,特別重視軍魂的塑造,提出了「誠便是忠信」的觀點。曾國藩長於治兵,而短於用兵。曾文正攻破天京的一整套完美的計劃足可以說明他是一個很冷靜、狠辣的軍事謀略家(曾剃頭嘛)。在曾國藩等人的籌劃下,清軍長期以江北、江南大營掐住天國的命脈咽喉,屢敗屢戰。採取分化瓦解等手段收買招降天國叛徒,奪取了戰略要塞九江、安慶等地,重兵圍攻天京等環環相扣的煞手,使太平天國全無還手之力,一直被動防禦,最終走上了覆滅的道路。曾國藩在鎮壓捻軍採取河防圈制,以靜制動,以主制客卻慘遭失敗。曾國藩的兵法雖然有一點落後,但曾文正在軍事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堪比三國的司馬懿。曾國藩仍然以儒將資格躋身名將行列,雖然他這個儒將形象與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儒將形象不太吻合。
李秀成:★★★★
原名以文,後稱李壽成,又改為李秀成,1823年出生在廣西梧州府藤縣。太平天國忠王,太平天國後期的擎天白玉柱。李秀成奠定他在軍事名將地位的經典之戰就是擊破江南大營。1860年3月19日,他精兵奇襲攻破杭州。引誘敵軍分兵馳援,乘敵兵力分散,突然回師。5月初,李秀成組織太平軍兵分數路,里外夾擊,大破江南大營,殲敵數萬,摧毀軍營50多座,解除了清軍對天京的威脅。李秀成後來率軍西征,所向披靡,佔領江西。進入湖北,但後聽信英國領事的話,沒有攻克武昌。至使天國援救安慶的軍事行動失敗。他回來退守天京,天京陷落後,被清朝擒殺。李秀成那種「取勢於千里之外」的作戰理念和指揮藝術,其對手望塵莫及。忠王李秀成屢敗敵頑,獨撐天國危局,無愧於一代名將的稱號。
左宗棠:★★★★
(1812-1885年)大清名將,他的軍事活動極大地影響了晚清的軍事將領和政局。初出茅廬的左宗棠與林則徐與一面之緣,林「一見傾倒,詫為絕世奇才」。1860年,他在曾國藩、胡林翼的薦舉,被授四品卿銜,開始長沙金盆嶺募練5000楚軍,以勇代兵,提出了精兵思想。左宗棠治軍嚴謹,賞罰分明,在江浙一帶對太平軍作戰。在曾國藩對付捻軍失敗後,左宗棠通過採取卡住渡口,封鎖渭河,把西捻軍圍困在四河之間的策略,最終剿滅了捻軍。1869年,左宗棠平定了回民馬化龍起義。在平定新疆的戰役中,左宗棠抬棺臨敵,首次提出了縱深梯次配備軍隊的方案,具有現代戰爭的特徵。左宗棠挫敗了沙俄的陰謀,擊敗浩罕國的阿古柏,因為收復新疆,左宗棠被因此稱為「塞防之星」。他是清以來第一個重視軍隊後勤補給的將領。1885年9月,左宗棠病逝於福州。
丁日昌:★★★★
此丁日昌非甲午海戰那個丁汝昌也。(1823——1882年)廣東豐順人,字禹生,又作雨生,晚清洋務運動的重要代表。他的軍事活動集中19世紀60年代,曾參與鎮壓太平天國,是洋務運動中的重要人物。1869年開始丁日昌第一個編練新軍,為清末新軍的正規部隊和地方部隊最終分立准備了理論前提。丁日昌在改革陸軍的同時,提出了建立近代海軍的主張和設想。後來許多名將都出自由丁日昌力主創辦的軍事學堂,他頂著巨大壓力促成了首批留美學生,其中就有後來著名的嚴復、劉步蟾。1875年繼沈葆楨之後主持福州船政局。1880年,會辦南洋海防,節度水師,旋兼理各國事務大臣。丁日昌提出了許多的軍事思想和理論,對晚清軍事近代化以及後來新軍的設立作出的貢獻不可低估。丁日昌的功績可謂當世之顛峰。
劉永福:★★★★
(1837年-1917年)清朝名將,字淵亭,廣東欽州人。早年當過水手。1857年,先後參加鄭三、吳亞忠領導的反清起義軍,以七星黑旗為軍旗,稱黑旗軍。在清朝的征剿下,他余部三百餘人進駐保勝(今越南老街),屯墾安民。隊伍很快發展到兩千餘人。法國侵略軍進攻越南河內等地,他應越方要求,率黑旗軍與越軍聯合作戰,在河內西郊大敗法軍,斬法軍首領安鄴上尉等數百人,乘勝收復河內。在河內城西紙橋一帶同法軍激戰,斃法軍司令李維業以下數百人。清廷被迫向法國宣戰,授予劉永福記名提督的官銜。他率黑旗軍同清軍聯合向法軍進攻,包圍宣光,伏擊法國援軍,接著又在臨洮大敗法軍,收復廣威。甲午戰爭爆發。他奉命率黑旗軍兩個營赴台灣,幫辦台灣防務。他在台灣同日軍血戰近五個月,拒絕日軍勸降。但因清廷斷絕援台,義軍逐步退至台南,其的部下大都戰死。台南失陷。劉永福潛回大陸。1915年,日本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將近80歲高齡的劉永福義憤填膺,要求重上戰場。1917年1月,病卒。
===================================================================
〓★〓關於清朝沒有選入的軍事家的特別說明:
(限於名額數量和分布比重,我在選擇中忍痛放棄掉了2位名將,第一個是陳玉城,另一個是賴文光。)
■乾隆帝:號稱為「十全老人」,曾經發動十次戰爭:大小金川戰役,兩次對准葛爾的戰爭;平定回部,平定台灣天地會;征緬甸、征安南;廓爾格戰役,其實惟有平定西北的戰役是他親自指揮,但也顯示了他的武略。
■陳玉成:太平天國英王,綽號「四眼狗」,但實際上陳玉成是位帥哥。陳玉成是清軍最畏懼的一位太平天國的將領,許多的清朝名將都曾是他手下敗將。他14歲就加入了太平軍,參加金田起義,在戰斗中累立戰功,很快地成長為太平天國的重要將領,其實早在天平天國初期,陳玉成已經是位不可多得的驍將。攻破武昌,打下天京等戰役他都戰功赫赫;他在三河大捷中大破湘軍名將李續賓部,而聞名全國。參與配合打破江南、江北大營的戰斗。並主持策劃了著名的慘烈的援救安慶戰役,可惜功敗垂成,此非戰之罪也。安慶戰役後,因為叛徒出賣而被清朝擒獲,他就義前留下了「大丈夫死則死耳,何須繞舌耳!」的名言。勇將陳玉成是太平天國全期的擎天白玉柱。但其帥才稍嫌不足。
■李鴻章:最出彩的是鎮壓捻軍和太平天國,建立三洋海軍。但是他因為職務原因很少有機會領兵出戰,在甲午戰爭中拙劣的表現使他失去了成為名將的可能。
■鄭觀應:(1842-1922年)廣東香山人,晚清資產階級維新思想家。他在軍事上尤其是海防上、陸防上和軍事訓練上的主張本可以使他躋身軍事理論家的行列,限於名額,忍痛舍棄了。
■張之洞:(1837-1909)直隸南皮人,清末洋務派重要代表,一生忙於軍政,追求軍事改革,主張軍事自強。第1階段,強調「西體中用」;第2階段「體用觀」,並編練了「自強軍」,成為新式陸軍的創始人之一。後來張之洞建立的這支「自強軍」改編成湖北新軍,稱為「天下勁旅」,成為了武昌起義的骨幹力量,清朝政府的掘墓人。鑒於張之洞並沒有真正在戰場上搏殺過,所以不予選入。
■僧格林沁:滿清親王,執掌清朝最精銳的王牌軍蒙古兵兵權。他曾參與鎮壓太平天國北伐軍的戰斗,取得勝利。還曾鎮壓捻軍。但總結其軍事經歷發現他在第2次鴉片戰爭中,在本來可以講和的情況下,恃勇鬥狠,使和談破裂,並在關系北京安危的八里橋戰役中大敗,雖然其中有武器裝備差距的原因,但他錯誤的指揮也脫不了干係。最後他在鎮壓捻軍時屢敗於賴文光;高寨樓中計,更顯示出他的匹夫之勇,他也因此丟了命,所以曾格林沁不夠格選入。
■施琅:原鄭成功的部將,擅長水戰,他整船練兵,經過一年的准備,於康熙22年,出其不意,攻取台灣,仔細探究施琅成功的原因,重要的原因是攻其不備,施琅2萬大軍,300艘戰船突然襲擊,鄭將劉國軒倉促迎戰,再加上中施琅的「惑敵之計「,又逢風浪相助,用火箭一次搞掂劉國軒12000人,劉國軒逃回台灣。然後鄭氏就投降了。僅僅憑一次戰役不足以位列歷代名將之林。
■鄂爾泰:雍正時的雲貴總督,以剿撫並施,解決西南各省的改土歸流,是「大一統」思想在軍事領域的實施。但鄂爾泰更多依靠政治手腕,軍事手段只是相輔,因此不予選入。
■馮子材:字南干,號萃亭,晚清抗法名將。在鎮南關戰役中馮子材持矛大呼,領兵躍入敵陣肉搏,酣戰半日,殺敗法軍,取得鎮南關大捷。旋揮師猛追,採用夜戰抄襲戰法,連克越南文淵、諒山,重傷了法軍第2旅指揮官尼格里。馮子材雖然參與鎮壓過太平軍,但在征伐太平天國的戰史上他的默寂無聞,說明他起的作用實在有限。直到60多歲才出彩,有了鎮南關一戰的勝利。他和施琅一樣屬於曇花一現的人物,其他看不出他有什麼太多的韜略。
■聶士成: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也許他很有才華,但是作為名將如果沒有成功的戰績作為支撐是沒有說服力。僅憑抗法取勝升為總兵還不夠。聶士成,他沒有成為名將的土壤,那是他生不逢時,抗日、抗八國聯軍他好象沒有太多可以令人信服的戰績,只是不怕死,愛國沒有用。只有用勝利來證明他的軍事才華才行。
■鄧世昌:他位卑職輕,戰略意義有限,稱之抗日愛國名將,或者民族英雄即可。站在純軍事角度,鄧世昌在甲午海戰中的表現,實際上起的塑造了一個中國軍人的軍魂作用。硬要說他顯示了什麼很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華和指揮藝術,確實沒看出來。他開著軍艦去撞擊敵艦途中被魚雷擊沉,至少可以看出他還是不夠冷靜。
■劉銘傳:(1836—1895年)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清末淮軍將領。參與鎮壓天平天國和捻軍,但主要扮演馬前卒的角色,沖鋒陷陣。1884年,中法戰爭起,以巡撫銜督防颱灣。8月,法軍侵犯基隆,攻陷炮台,他發揮官兵陸戰優勢,將敵擊退。後法軍再陷基隆,他指揮清軍守滬尾,衛台北,與敵肉搏激戰,相持八個月。戰後台灣建省,為第一任巡撫,任內增設州縣,修築炮台、電線,並興建鐵路溝通南北,加強台灣防務。
可見劉銘傳並沒有取得什麼決定性的勝利,只是沒有敗,也沒有勝,而當時他守的台灣並不是敵人的主攻方向,受到壓力也是有限的。
■湘軍名將曾國荃、楊載福、彭玉麟、鮑超等都可以算作清朝的名將,他們在鎮壓太平天國或捻軍起義時建立了不少的功勛。
=================================================================================
■關於洪承疇的特別說明:
關於洪承疇降清,我覺得部分的憤青把他攻擊為「賣國賊」有點偏激,雖然洪承疇到底是不是「賣國賊」,並不是我選不選他為名將應該考慮的。我只會站軍事領域來看這個人在軍事領域的成就,一個人人品或氣節的好壞是無法否定他軍事上的成就的。很簡單的比如林彪,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建國後反黨叛國,企圖謀朝篡位。我們的政府(也就是官方)現在還是承認他為中國革命做出的貢獻,並沒有因為他曾叛逃到蒙古就否定他在軍事領域的貢獻。洪承疇投降的時候,北京已經被農民軍攻破,明朝皇帝已經上吊自殺,明朝已經沒戲了。清的嘉定,揚州三屠那是發生在洪承疇投降以後。至於部分人認為的滿清入關後殺漢人殺了多少多少,這不能要求洪承疇未卜先知。
作為一個軍事將領,洪承疇確實是明朝末年比較有影響,很有才華的軍事家。在潼關他設伏擊敗李自成是他的成名之戰。隨後他還追剿了其他一些農民武裝。這十年間,洪承疇轉戰中原沙場,採取集中優勢兵力,逐個圍殲的戰術,使明末農民起義走向低潮。洪承疇為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是明朝末年剿滅農民軍的名將之一,與孫傳庭、左良玉等齊名,文韜武略遠勝過吳三桂、賀人龍、曹變蛟等人。他在松山之戰的失敗確實是情有可原,兵部尚書陳新甲、張若麟從中作梗,是明軍遼錦會戰失敗的重要原因。
洪承疇被擒以後曾經想自殺,但沒有成功。因為他這個人太有才華了,所以皇太極非常重視他,想盡了一切辦法要勸降他。如果他沒什麼本事,清朝根本就沒有必要這么做,從反面證明了洪承疇的軍事才華和價值。人非草木,在清朝的誠心誠意下,再加上他看明朝確實沒什麼希望了,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崇禎帝弔死在柳樹上,洪承疇看到明王朝已將徹底崩潰,洪承疇投降了。
多爾袞接受洪承疇的意見,先遺官宣布王令,錄用明朝降臣,設府縣施政,穩定社會秩序,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約束軍紀,秋毫無犯;免除三餉,民有輕負之喜。
洪承疇藉助參與國家大計之機,對清朝的政權建設、穩定社會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諸如襲明制、行保舉、選人才、學漢語、讀儒書等,促進社會發展。
洪承疇授命招撫江南各省總督軍務大學士的重任,採取「以撫為主,以剿有輔」的策略。在政治上聯絡族漢地主,以「原官留任」為條件,招撫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招降鄭芝龍,清軍入閩;軍事上以瓦解前明兵部尚書張縉顏的抗清力量為重點,使豫、鄂、湘諸省四十餘寨「漸次馴服」;文化上則連續開科取士,(傳說有「狀元不滿中,漢女不入官」的條款)弘揚民族文化傳統,使新進之士有機參與朝政;經濟上疏請准予減免蘇杭賦稅,停徵漕糧等。這些措施,對緩和民族矛盾,減少兵火洗劫,生靈塗炭,減輕人民負擔,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生產發展,均起了積極作用。洪承疇然後幫助清朝進攻內地,直取雲貴,後來只要抬出「洪承疇」三個字,許多明朝的將領就紛紛投降。
(文中資料及觀點系作者的博覽群書而編撰引證的或為個人觀點結論,僅供參考之用,文章系原創編撰,版權歸作者彭志文所有,轉載請署名作者。謝謝!)
本頁面為鐵血書庫檔案頁,提供網友方便查閱,風格簡潔,沒有眩雜廣告。希望帶給您一個安靜的讀書空間,歡迎常來! 軍事、歷史、玄幻、武俠、網游、言情等大量小說,盡在鐵血文學!
[一統天下][一統天下]
⑥ 圖海的人物生平
圖海早年天資忠愨,性情敦篤。初任筆貼式加員外郎銜。
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改任內國史館侍讀,五月,兼任明史纂修官。這一年,與圖海同時被提為國史館侍讀的有五人,被提為明史纂修官的有九人。
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圖海背著史書跟從順治帝到南苑,順治帝見他舉止穩重,「欲重用之」,恐別人不服,就對眾人說:「這個中書舉止異常,應當依法處置。」眾人都以圖海無罪為他求情,順治帝說:「不然,立刻讓他擔任卿相,才可以滿足他的願望。」因此,立即授予他內秘書院學士。
順治十年(年),圖海被晉升為弘文院大學士,列議政大臣,參與機務。
順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因恪勤職守,加太子太保。五月,兼管刑部尚書事。次年考滿,加少保,萌一子入監讀書。可以說,正是由於順治帝的賞識提拔,圖海才迅速成為朝中的股肱大臣。後來順治帝也說:「圖海原系白身,朕破格優擢,任用一品。」
圖海在管理刑部期間,並沒有辜負順治帝的期望,做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受到時人的肯定。據史載,他與姚文然同定律例,將明代酷法進行刪除,並奏准除去死囚的長伽、匣床,以免獄卒凌虐。又毀掉明代鎮撫司所用的酷刑刑具,如呂公絛、紅綉鞋等,以免後人效法。這些做法,使得「當時翕然頌德」。
但圖海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順治帝對他的寵信日漸減少。
順治十三年(1656年)七月,圖海管理刑部僅一年多,就被順治帝革去拜他喇布勒哈番、太子太保,又降三級。
順治十五年(1658年),因江南鄉試作弊一案,刑部「徇庇遲至經年」,「問擬甚輕」,圖海受牽連,被革去少保、太子太保及所加之級。十二月,他奉命同大學士巴哈納、金之俊、衛周祚、李霨等校訂《大清律》。
順治十六年(1659年)閏三月,圖海再次受到嚴重的打擊。起因是侍衛阿拉那與公額爾克戴青家奴斗毆於市,刑部在審理時,判處阿拉那鞭一百,折贖,上奏得准。但十八天後,順治帝下旨嚴辦圖海,圖海被革職,家產籍沒。這次處罰對圖海來說,當然是非常致命的打擊,丟官敗家,還險些喪命。
但是順治帝並沒有忘記這件事。在順治十八年十月,他臨終彌留之際,留下了遺言:「原任都統圖海,情罪原屈,欲改未及。遇有滿洲都統缺補用。著圖海補授都統。」可知順治帝反省此事,承認圖海是被冤屈的,所以留下遺言,待日後由新皇帝為他彌補。正是因為有了順治帝的這句話,所以康熙帝即位後,馬上就授予圖海正黃旗滿洲都統一職。 清兵入關二十年來,南明政權、大西、大順農民軍以及各地各階層的抗清斗爭勢力,幾乎全部被鎮壓下去。這時只有大順農民軍余部在郝搖旗、劉體純、李來亨等率領下,據湖廣、四川、陝西三省交界地的隕陽荊襄一帶堅持抗清。清朝為統一全國,安定統治,決定消滅這塊抗清據點。
康熙元年(1662)九月,下令三省各抽調三萬綠營官兵,加上西安駐防八旗,實行會剿。面對十餘萬眾的大敵,郝搖旗等組織農民軍聯合反擊。次年七月下旬於彝陵(今湖北宜昌)附近重創湖廣總督董學禮部。接著,又合師以七萬之眾進攻駐扎在四川巫山縣境的湖廣、四川總督李國英部,清軍戰事不利。八月,清廷決定再加強力量,任命圖海為定西將軍做為靖西將軍都統穆里瑪的副手,率領禁旅從京師出發,取道荊州前往征剿。圖海至前線後與李國英、提督鄭蛟麟、總兵俞奮起、於大海等實行連營圍困。農民軍乘清兵立足未穩之際,以三千餘眾襲擊俞奮起營地,圖海得報即親自率兵迎戰,擊敗之。終因眾寡之勢懸殊,農民軍各部被圍困在湖廣興山縣一帶,相繼失敗。十二月底,清軍攻破農民軍陳家坡大營,劉體純自縊而死。三天後農民軍另一據點黃草坪亦被攻下,郝搖旗等被俘犧牲。只有李來亨獨據茅麓山憑險抵抗,清軍雖有二十萬眾卻接近不得。最後由於圖海等實行長期圍困,絕其糧道和聲援,農民軍處境愈加險惡。至康熙三年(1664)終於力不能支,李來亨下令燒毀山寨,闔門自焚而死。十月,圖海與穆里瑪等下令將俘獲的六千餘名農民軍盡數屠殺,然後攜帶被俘的三千餘人口及八千餘名降兵班師。
康熙六年(1667年),圖海晉升為弘文院大學士,加世職為一等輕車都尉。九月,充任纂修《世祖章皇帝實錄》總裁官。
康熙七年(1668年)十二月,比利時人南懷仁劾欽天監監副吳明烜推算歷法差錯,圖海奉命同諸大臣同往測驗。後來,在康熙八年(1669年)七月、康熙九年(1670年)六月、康熙十一年(1672年)六月,他幾次受命同刑部審理重犯,皆稱旨,不但當時就受到康熙帝的稱贊,而且在幾十年以後,康熙帝還以圖海為例,讓刑部的官員向他學習。
康熙九年(1670年)改為中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此時他在大學士中又位列第三。康熙十年(1671年)晉居第二。康熙十一年(1672年)七月,加太子太傅。聲名復振,權勢顯赫。圖海以文武之才,干練任職,卓有成效,而得到青年天子康熙帝的信任。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以年老疏請歸遼東。七月,平西王吳三桂亦上書請求撤藩,實則窺探朝廷意旨。諸臣廷議時,除莫洛、米思翰、明珠等少數人主張撤藩外,多以撤藩必亂為虞,反對之,圖海亦持反對意見。康熙帝認為,當時三藩俱握兵權,恐日久滋蔓,馴至不測,拒絕了圖海等人的意見,下令撤藩。15這次在撤不撤藩的問題上,圖海站在了大多數人一邊,屬於比較保守求穩的一派。當年十二月,吳三桂發動叛亂。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叛應之。從此,戰事開始,康熙帝傾全國兵力投入了平叛戰爭。為了籌集軍餉,康熙帝命圖海管理戶部事務,負責督運軍餉。圖海本來已因病奏請解除閣務,但現在平叛需要他,他也就毫不猶豫地應允了。為了防止地方在徵集軍餉時增加百姓負擔,他特意疏請飭令「一應軍需不得私派,夫役不得先期拘禁,徵收錢糧正項外不得絲毫科斂」,得到康熙帝准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橫征暴斂的發生。
正當清廷全力准備平叛時,蒙古的察哈爾王布爾尼乘機興兵作亂,軍情緊急。康熙帝因京師禁旅皆南征,守備空虛;又急欲派大臣去平叛,十分擔憂,就向孝庄太皇太後問詢。孝庄說:「圖海才略出眾,可以勝任這個位置。」康熙帝遂命圖海為副將軍,隨撫遠大將軍多羅信郡王鄂扎率軍征討。此時,京師已無兵力可用,圖海便奏請選拔八旗家奴中的健勇者,得數萬人,當天便集於德勝門外。次日黎明,圖海整裝至教場,檢閱完畢,立即出發,一路急行軍,不許夜宿,所過宣府等地州縣村堡,任聽眾家奴搶掠,使其獲金帛無數,不數日便到達察哈爾境內。四月二十二日,清軍到達達祿。布爾尼早已設伏兵於山谷,列陣以待,並派三千人徑直來戰。鄂扎命圖海、吳丹率輕騎迎戰,令洪世祿率左翼搜山。當土默特兵行進過山澗時,忽然有伏兵沖出,陣亂。圖海等分兵奮擊,大敗之。布爾尼又以四百騎繼進,圖海率兵力戰,陣前號令曰:「之前此所掠奪的財物都是士庶家裡的,不足以被稱為寶物。如今察哈爾承元朝之後,數百年的基業,珠寶貨寶奪的無法計算,你們如果能獲取它們,可以保證終身富貴啊。」
眾家奴聽後,踴躍向前,戰斗中無不以一當百,奮力殺敵,很快就將敵軍打敗。布爾尼又悉兵而出,列火器相拒,圖海也嚴陣以待,接連重擊叛軍,大敗之,其下都統晉津率其族陣前投降,布爾尼兄弟僅以三十騎倉皇逃遁,至扎魯特境內貴蘇特時,被前來會剿的蒙古科爾沁額駙沙津斬殺。 至此,察哈爾被平定,清朝的後方得以安定。圖海又奏請豁免所過宣府等地的糧稅,以恤邊氓。閏五月,清軍班師凱旋,康熙帝率文武大臣至南苑大紅門親迎,行郊勞禮,特命副將軍圖海至御幄侍坐,問以戰陣之事。回宮陛見時,康熙責問圖海縱兵擄掠事,並將彈劾的奏章給他看,圖海謝罪說:「以家奴的貧賤,抵禦強大的敵人,如果不用財帛引誘壯大他們的膽量,如何讓他們以死效力?」康熙聽到後非常開心,說:「朕也知道你一定有今日的作為。」 論功行賞,圖海晉為一等男爵。這次平定察哈爾,圖海立了大功,他以臨時集結的、未經訓練的烏合之眾,戰勝了強悍的蒙古騎兵,用的是縱兵擄掠以激勵士兵的非常手段,這當然違反了「兵貴紀律」的原則,但在當時緊急的情況下,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所以後人對圖海的這種做法給予了理解和肯定。圖海初次帶兵就以出奇制勝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察哈爾剛剛平定,陝西提督王輔臣又據平涼城反叛響應吳三桂。康熙帝派定西大將軍、貝勒董鄂率兵攻打,久未下。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康熙帝命圖海為撫遠大將軍,率兵急赴陝西。三月,圖海抵達平涼,「明賞罰,申約束,軍威大震,賊眾聞之懼」。諸將請乘勢攻城,圖海說:「仁義之師,先招降然後才攻打。我憑借皇上的天威,討伐這些兇殘的逆賊,不用擔心無法攻克。顧念到城中數十萬生靈,他們沒有一個不是朝廷的赤子,如今慘遭叛賊劫掠到這種地步,覆巢之下,殺戮一定很多。等待他們主動投降歸誠,用來體現聖主好生之德,不是更加美化嗎?」城中軍民聽說後,莫不感泣,多有自相出城者,因此人心動搖,叛軍的形勢江河日下。圖海在未開戰之前,先用感化人心之術,效果是十分明顯的。
為了打下平涼,圖海與總兵官孫思克等對虎山墩進行了巡視。虎山墩位於平涼城北,高數十仞,是通往西北的餉道。圖海看了後說:「此地是平涼的咽喉,得到這個餉道,那麼此城可以不攻而下。」正在巡視中,有王輔臣兵萬余突來迎戰,布列火器挨排。圖海立即指揮軍隊分路還擊,自巳至午,越戰越勇,叛軍被殺及墜崖而死者無數,清軍遂奪虎山墩,平涼全城盡在俯視之下。接著,圖海下令炮擊城中王輔臣軍營,軍民皆洶懼。六月初一,圖海軍據虎山墩斷平涼餉道,並派參議道周昌進城招撫王輔臣。周昌即周培公,荊門諸生,善用奇計。因輔佐振武將軍吳丹有功,以七品官錄用。圖海軍至潼關時,周昌求見,獻招撫王輔臣之策,圖海遂把他收為幕僚。王輔臣的總兵官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都是周昌的老鄉,他們屢次勸說王輔臣投降,並以蠟丸密報周昌。周昌遂將此事報給圖海,圖海決定招降王輔臣。
王輔臣此時已窮蹙無計,只好派其副將謝天恩隨周昌出城乞降。圖海立即上奏康熙,康熙命頒布赦令,撫慰之。初六日,圖海復令周昌入城宣詔。次日,王輔臣派布政使龔榮遇等率士民至清軍大營,獻上軍民冊。又派其子王繼楨及總兵蔡元等,上交吳三桂所頒給的敕書和印札。圖海見王輔臣並未親自出降,知其仍心懷疑懼,便於十三日又派周昌及前鋒侍衛保定圖海之侄再次入城,溫言開導。至十五日,王輔臣最終下定決心,親往圖海營中,叩頭謝恩,剃發歸降。圖海遂傳令各營嚴整隊伍,只令副都統吳丹率數騎入城安撫,秋毫無犯。平涼城被圍日久,百姓慘遭戰爭塗炭,死亡過半。圖海命地方官賑濟窮乏,掩埋屍骨,安頓流亡。於是,遠近帖然,反叛者聞風相繼來歸。戰後,軍中論功,圖海以諸將士記功牌上報兵部,而將記過牌全部焚毀,故深得軍心。
平涼城的收復,促進了西北局勢的好轉。體內六月,圖海派振武將軍佛尼勒、提督張勇、王進寶等追擊自秦州逃遁的吳之茂,於牡丹園擊敗之,又於西和縣北山再次擊敗之,斬獲無數,吳之茂僅以十餘騎逃遁。31圖海又派將軍穆占進攻樂門,將逃遁的王屏藩部擊敗於紅崖,收復了禮縣。於是,叛軍方面的固原巡撫陳彭、慶陽總兵周揚名、嘉峪關王好問、關山副將孔印雄等率所屬文武官員九百餘人、兵丁四萬八千二百餘名,陸續投誠。關隴地區遂平定。西北戰場的勝利,使全國局勢轉危為安。圖海處置得當,深得康熙帝贊許。 當時漢中、興安尚在叛軍手中,而平涼、慶陽初定,也人心不穩,所以圖海奏請分兵防守各關隘,另派一軍會同諸師征剿湖廣叛軍。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四月,圖海招撫了韓城叛軍,擊敗了五盤山、喬家山、塘坊廟、芭蕉園等地的叛軍,收復了塔什堡。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吳三桂在不斷受挫之後,於衡陽稱帝,並於當年秋天死去,他最後的一次垂死掙扎也未能扭轉局面。清兵卻抓住時機在湖南展開大規模反攻,從此叛軍一蹶不振。
鎮武將軍佛尼勒、副都統吳丹等在牛頭山、香泉等處擊敗叛軍,四川總督周有德、副都統覺和托等,在秦嶺擊敗叛軍,恢復了潼關堡五寨。
康熙十八年(1679年)二月,康熙帝命圖海速滅進犯寶雞之敵,恢復漢中、興安等地。九月,圖海分兵四路,進取漢中、興安。圖海親率將軍佛尼勒等由興安出發,總兵官程福亮為後援,駐守舊縣關;將軍畢力克圖、提督孫思克等由略陽出發,西寧總兵朱衣克為後援,駐守西河;將軍王進寶等由棧道進發,延綏總兵高孟為後援,駐守寶雞;提督趙良棟由徽州的巴都山進兵。十月,圖海軍至鎮安縣,分兩路進剿,行至火神廟,遇叛軍總兵王遇隆等拒戰,圖海軍擊敗之,渡干玉河,奪梁河關,叛軍逃入四川。當月,王進寶收復漢中,趙良棟收復徽縣、略陽,畢力克圖收復成縣、階州。十一月,圖海軍收復興安,又收復平利、紫陽、石泉、洵陽、白河及湖廣的竹山、竹溪、上津等縣。至此,陝西全省基本上已重新回到清廷的掌控之中。捷報陸續飛報朝廷,得旨嘉獎,下部議敘。不久,命圖海率大軍之半屯駐鳳翔,防守陝西全省。另一半由吳丹等統領督運糧餉。十二月,圖海上疏獲准,於現存半兵中撥發千人,令署副都統鄂克濟哈等統領,駐守要地漢中。
漢中、興安的收復,為清廷收復四川創造了有利條件。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月,康熙帝諭議政大臣等說:「進取四川,以滿洲大兵為後應最為要策。」於是令圖海帥師前赴漢中,接濟進蜀諸軍糧餉。九月,清廷為消滅降而復叛的譚弘,命總督哈占由保寧出擊,圖海奉命酌發軍中滿漢兵為之聲援,以分敵勢。同月,圖海根據揭發,在漢中三河口地方,破獲了清廷通緝八年之久的「朱三太子案」的要犯楊起隆。 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圖海得悉叛軍並力進犯四川敘州諸處,請率兵赴援,康熙帝諭稱已派將往援,令圖海仍駐漢中防守秦蜀。長年在外征戰的圖海已積勞成疾。康熙帝對他深表關注,七月諭兵部說:「大將軍圖海年老有疾,今四川雲南漸次平定,可令攜大將軍敕印還京師。」十月,圖海還朝,康熙帝召見於乾清門,嘉勞之。十二月初十,圖海以病乞休,康熙帝加以慰留。十二月十九日,圖海病故。康熙帝命大臣侍衛往祭茶酒,賜銀三千兩及蟒緞鞍馬。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予祭葬,加祭二次,謚文襄。六月,以其子諾敏襲爵三等公。十一月,以《清太宗實錄》告成,圖海曾為監修總裁官,特為追敘加贈少保仍兼太子太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五月,特御制碑文,贊揚了圖海一生的勞績。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九月,圖海之妻亡故,特遣官往奠茶酒。
雍正二年(1724),追贈圖海為一等忠達公,配享太廟,尋命建祠立碑,春秋致祭。
⑦ 馬廷賢的罪惡一生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11月與其三兄馬廷勷退往青海藏區,聯合馬仲英殺害許多無辜藏民。不久隨馬廷勷投蔣介石,任討逆軍第十五路軍第1路縱隊司令。1930年利用中原大戰之機,率部回西北,攻下天水縣城。1月22日至26日率部留駐武山縣,渭河南北兩川民房全部被搶占,群眾避逃深山。所部日間搜山,夜間放火,燒殺淫掠。26日因國民軍追剿西逃隴西,掠走婦女多人。1930年5月又攻陷了天水。天水被占後,隴南十三縣不戰而降。5月6日糾合韓進祿、王占林、馬入倉等1萬餘人由靜寧南下攻佔天水縣城,燒殺淫掠,兩小時慘殺無辜百姓3000多人。禮縣縣長馬紹棠被委任為第二旅旅長。不久,馬廷賢通知馬紹去秦安任職。馬紹棠疑慮重重,認為是「調虎離山」,便籌集糧食,擴充民團,整修城防,准備武力抗拒,並四處求援。作好准備後,馬紹棠即將新派來的縣長安瀾拘押入獄。馬廷賢聞訊大怒,派韓進錄、王占林率兵六千直奔禮縣。農歷六月十七日開始圍城,並猛攻四面城門。馬紹棠則據城固守,雙方對峙二十餘日,馬紹棠糧盡彈絕,外援無望,派人談判。韓進錄、王占林一面談判,一面請煤礦技工,准備炸城。閏六月十日,馬廷賢軍隊挖地道至東北城牆下,遂用炸葯炸倒城牆,人馬蜂擁而入。馬紹棠督軍死戰,終不能敵,遂四散逃走。韓、王軍如狼似虎,不分老小,逢人便殺。屠殺整整持續了一天一夜,城內八千餘人,死亡七千二百多,死屍遍地,血流成河。馬紹棠被俘,押解到天水後被殺。僅禮縣保安隊丁隊長以下20餘人縋城而出,城內排水渠內血流成溪。平民僅本縣東鄉寬川廖紳士(時為天水參議局參議)家店鋪內躲藏的百餘人未受其戕害。5月12日自稱「甘肅國民軍」總司令,編所部為第3軍,分駐隴南15縣。收編各地土匪,更換各縣縣長。6月27日天水縣牡丹園、楊家寺民眾組織「扇子會」,反抗第3軍的暴行。遂下令派軍鎮壓,並將所殺者的首級展示在電燈局門口。是年下令銷毀轄境一切紙幣,交易納稅全部用銀元。
1931年3月其部接受改編,被南京政府任命為陸軍少將隴南綏靖指揮。2月8日至16日和部下韓進祿內訌,韓占據天水大城,集合各縣軍隊圍攻,激戰破城,大肆搶掠。5月2日隴南各縣群眾代表通電控訴隴南綏靖軍屠殺民眾、苛征稅捐等罪行。國民黨中央派赴甘肅視察員嚴爾艾查報,嚴收受馬廷賢重賄20萬元,即顛倒事實,為馬廷賢掩飾。後民眾又控告於國民政府監察院,結果不了了之。10月中旬蟄伏四川的軍閥吳佩乎帶領隨員200餘人經武都抵達天水縣城。便在九問樓為吳佩孚設「孚威上將軍行轅」,一時十紳官僚爭相攀附。後吳佩孚風聞陝軍有驅逐意向,即離天水經甘谷前往蘭州。1932年1月11日川軍鄧錫侯部師長黃隱率三路支隊並聯合各反馬(廷賢)力量會攻天水。與川軍作戰失敗逃往寧夏,率殘部投馬鴻賓麾下。馬鴻賓認為所部多為慣匪,怕這些人難以駕馭,便收繳一批馬匹槍支後,大部分士兵被遣散。因得不到重用,後逃往天津,從此銷聲匿跡。
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被日軍委為「西北長官」,後一度去包頭,又化裝回天津,改名換姓藏匿於民間。1941年回甘肅河州。
⑧ 清朝圖海簡介
圖海,字麟洲,馬佳氏,滿洲正黃旗人。父穆哈達,世居綏芬。圖海自筆帖式歷國史院侍讀。世祖嘗幸南苑,負寶從,顧其舉止,以為非常人。擢內秘書院學士,授拜他喇布勒哈番,遷弘文院大學士、議政大臣。順治十二年,加太子太保,攝刑部尚書事。與大學士巴哈納等同訂律例。侍衛阿拉那與公額爾克戴青兩家奴斗於市,讞失實,坐欺罔,免死,削職。世祖崩,遺命起用。聖祖即位,授正黃旗滿洲都統。
李自成餘眾郝搖旗、劉體純、李來亨嘯聚鄖、襄間。康熙二年,命圖海為定西將軍,副靖西將軍都統穆里瑪,將禁旅,會湖廣、四川諸軍討之,屢破賊。未幾,郝搖旗為副都統杜敏所擒,劉體純亦破滅,惟李來亨據茅麓山,恃險負固,圖海圍之,絕其外援。來亨窮蹙,自焚死,其下以眾降。執斬明新樂王及所署置官屬,俘三千餘以還。六年,復為弘文院大學士,進一等阿達哈哈番。頃之,以兼都統乞解機務,不許。九年,改中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請老。七月,吳三桂繼之,實探朝旨。廷議移籓狀,莫洛、米思翰、明珠等皆主如所請,惟圖海持不可。上意決,遂黜圖海議。三桂既反,命攝戶部,理餉運。
十四年,察哈爾布爾尼劫其父阿布柰以叛。命信郡王鄂扎為撫遠大將軍,圖海副之,討布爾尼。時禁旅多調發,圖海請籍八旗家奴驍健者率以行,在路騷掠,一不問。至,下令曰:「察哈爾元裔,多珍寶,破之富且倍!」於是士卒奮勇,無不一當百。戰於達祿,布爾尼設伏山谷,別以三千人來拒。既戰,伏發,土默特兵挫。圖海分兵迎擊,敵以四百騎繼進,力戰,覆其眾。布爾尼乃悉眾出,用火攻,圖海令嚴陣待,連擊大破之,招撫人戶一千三百餘。布爾尼以三十騎遁,科爾沁額駙沙津追斬之,察哈爾平。師還,聖祖御南苑大紅門,行郊勞禮。敘功,進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陝西提督王輔臣以平涼叛應三桂,定西大將軍貝勒董額督諸軍攻之,久未下。三桂遣王屏籓、吳之茂等犯秦、隴,欲與平涼合。十五年,以圖海為撫遠大將軍,八旗每佐領出護軍二名,率以往。臨發,上御太和殿賜敕印,命諸軍咸聽節制。既至,明賞罰,申約束。諸將請乘勢攻城,圖海宣言曰:「仁義之師,先招撫,後攻伐。今奉天威討叛豎,無慮不克。顧城中生靈數十萬,覆巢之下,殺戮必多。當體聖主好生之德,俟其向化。」城中聞者,莫不感泣,思自拔。五月,奪虎山墩,虎山墩者,在平涼城北,高數十仞,賊守以精兵,通餉道。圖海曰:「此平涼咽喉也。」率兵仰攻,賊萬餘列火器以拒師。圖海令兵更迭進,自巳至午,戰益力,遂奪而據之,發大炮攻城,城人洶懼。圖海用幕客周昌策,招輔臣降。
昌,字培公,荊門諸生。好奇計。佐振武將軍吳丹有勞,以七品官錄用。圖海次潼關,以策干之,客諸幕。輔臣所署置總兵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皆昌鄉人,屢勸輔臣反正,以蠟丸告昌,昌白圖海。圖海即令昌入城諭降,輔臣遣其將從昌出謁,圖海聞上,上許之。乃假昌參議道,賚詔往撫。輔臣使榮遇上軍民冊,子繼貞繳三桂所授敕印,顧猶觀望,復命昌偕兄子保定諭之,乃剃發降。因令吳丹入城撫定。
吳之茂聞平涼下,自秦州遁,遣將軍佛尼勒敗之於牡丹園,又敗之於西和縣北山。將軍穆占進攻王屏籓於樂門,敗賊於紅崖,復禮縣。輔臣所署置巡撫陳彭,總兵周養民、王好問等相繼降。秦地略定。敘功,進三等公,世襲。
圖海疏請遣兵赴湖廣,會征三桂,上命圖海親率精銳以行。圖海疏陳陝西初定、反側未安狀,乃授穆占征南將軍,率滿洲兵及平涼降卒往,圖海仍留鎮。時平涼、慶陽雖下,漢中、興安猶為賊據。圖海奏調綠旗兵,期明年正月檄提督孫思克赴秦州,趙良棟赴鳳翔,與張勇、王進寶會師進取,勇等謂須俟夏秋。上慮克漢中、興安轉餉難,令守諸要隘,分兵赴荊州攻三桂。十六年,圖海招撫韓城等縣偽官,又遣兵逼禮縣、益門,先後敗賊五盤山、喬家山、塘坊廟、芭蕉園、沙窩諸處,復塔什堡。十七年,復疏請分兵下漢中、興安,上密諭止之。將軍佛尼勒等又敗賊牛頭山香泉,四川總督周有德亦敗賊秦嶺,復潼關堡五寨。慶陽賊袁本秀受三桂札,謀亂。圖海發慶陽、宜君、延安三營兵,會王進寶討平之,斬本秀衛遠溝。頃之,入覲。十八年,還鎮。
湖南、廣西平。上命亟攻寶雞,規取漢中、興安,定四川。圖海乃厲師攻益門鎮,破之。會賊毀偏橋,兵不得進,狀聞,詔嚴責。乃決策期分四路:圖海親率將軍佛尼勒等趨興安,總兵官程福亮為後援,屯舊縣關;將軍畢力克圖、提督孫思克等自略陽進,總兵官朱衣客為後援,駐西河;將軍王進寶、總兵官費雅達自棧道進,總兵官高孟為後援,駐寶雞;提督趙良棟自徽縣進。十月,師次鎮安,分兵為二隊,進敗三桂將王遇隆,渡乾玉河,奪梁河關。三桂將韓晉卿遁。進寶亦復漢中。良棟復徽縣、略陽。畢力克圖復成縣,又復階州,遣參將康調元復文縣。於是平利、紫陽、石泉、漢陰、洵陽、白河、竹山、竹溪、上津諸縣皆下。興安既克,圖海統大軍之半屯鳳翔,尋移漢中,護諸軍餉。會降將譚洪復叛,陝西總督哈占溯江討之,詔圖海遙為聲援。
二十年,以疾徵還。卒,謚文襄。太宗實錄成,贈少保兼太子太傅。雍正初,追贈一等忠達公,配享太廟。子諾敏,襲爵,歷刑、禮二部尚書,正黃旗蒙古都統。諾敏子馬爾賽,自有傳。
周昌初入城,自陳父明季死流寇,母孫剜目破面觸棺死,原捐軀表母烈。及輔臣降,圖海以聞。上命旌其母,遣官致祭,授昌布政使參政。昌復參蔡毓榮軍事,事平,授山東登萊道,攝布政使,以與總兵互訐罷。昌既罷,猶喜言兵。噶爾丹擾邊,數上書當事陳利害。後卒於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