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蓬巴杜玫瑰紅

蓬巴杜玫瑰紅

發布時間: 2021-03-07 20:56:28

① 17、18世紀的法國繪畫是如何發展的

法國的17世紀被稱為路易十四時代,這位稱霸歐洲的君主不忘建立統一的官方藝壇。為國王及其精英服務的藝術把古代和現代思想、天主教和世俗思想兼收並蓄,並讓現實描寫帶上神話的外表。它崇尚古典精神,表現出嚴正、高貴、酷愛秩序的特點。其主要畫家大多到義大利觀摩學習,甚至長期居住,他們以希臘、羅馬為典範,受到卡拉奇折衷主義、卡拉瓦喬強烈對比的手法及威尼斯色彩的影響。

烏埃(Vouet,1590—1649)在義大利生活13年,歸國後任路易十三的首席畫師,在巴黎地區的香底恰、聖日耳曼昂萊、楓丹白露作了大量壁畫。從現存盧浮宮的《豐盛》、《神廟中的拜見》、《對神廟的獻祭》中可以看到他明亮豐富的色彩,宏大的氣魄,優美的環形節奏,以及和諧的衣褶造型。

普珊(Poussin,1594—1665)18歲瞞著家裡到巴黎學習雕塑和繪畫,30歲定居義大利。1640年,他被請回法國,為楓丹白露王宮和聖日耳曼大教堂作畫,任宮廷首席畫師,並領導裝飾王宮的工作。但法國畫家的敵視與不合作態度終使他憤憤而去。《薩賓婦女被掠》、《摩西遇救》、《詩人的靈感》等作品使我們感到這位古典主義大師既崇尚古代藝術,又善於發掘自然的美;既服從感覺,又尊重理論;既有純熟技巧,又有高昂熱情。《阿爾卡迪牧人》以一塊石碑作為畫面中心,上面的銘文指出這便是傳說中的樂土。竭力辨認字跡的幾位牧人或立或跪,環狀的構圖把人體與幽雅的風景組成詩一般和諧的世界。普珊晚年最傑出的作品是歷史風景畫《四季》,其中《冬季》尤其巧妙地選取了《聖經》中大洪水的場面,掙扎逃命的人群加強著陰冷凄慘的氣氛。這位被認為最正統不過的畫家其實是一位最勇敢的革新者,他那情景交融、飽含寓意的畫風與畫中反映出來的崇高思想境界,不愧是該時代一切畫家的楷模。

勒絮埃爾(Le Sueur,1617—1655)的畫使人難以相信他從未去過義大利。事實上,他的確沒有離開過法國。或許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才具有那種令人感到親切可及的朴實自然。《朋友聚會》在氣氛渲染上有卡拉瓦喬之妙,《三纓斯》又不乏卡拉奇的華美。德拉克羅瓦說得好:「要仿效勒絮埃爾的幽雅和樸素,就如同要效仿普珊構圖的氣魄與其完整性等優點一樣,是極不容易的。」

勒布侖(Le Brun 1619—1690)在造就法國統一藝術風格方面的作用是無人能比的。他15歲人烏埃畫室,23歲又與普珊同赴羅馬。在上述兩位大師的指導下,他迅速掌握了該時代繪畫技巧的精華。其油畫代表作《塞古埃大臣》宏偉壯觀。畫中人春風得意,雍容華貴,服裝與坐騎富麗堂皇,馬側的兩排隨從安排得錯落有致,動態神情極具變化。無論是小幅的《牧人來拜》,還是巨幅的《亞歷山大與波魯斯》,都表現出畫家在處理人物眾多的場面時的游刃有餘。他在擔任首席宮廷畫師的同時,還領導美術學院和戈伯蘭壁毯廠,主持凡爾賽宮鏡廳和盧浮宮阿波羅廳的裝飾工作,建立起以普珊的古典主義為主,從義大利巴洛克藝術中汲取營養的官方風格。

榮譽無加的勒布侖在暮年卻由於米涅爾(Mignaxd,1612—1695)的出現而暗淡無光。這位後起之秀從義大利一回國,便以婦女肖像和大幅天頂畫聞名遐邇。他在瓦爾德格拉斯教堂繪制的《天堂》有200多個人物,是法國現存17世紀最重要的天頂畫。《持葡萄的聖母》著筆精妙,人物的端莊純潔與拉斐爾相比,也不多讓。

較之上述畫家,瓦朗丹(Valentin,1591—1634)和拉圖爾(IJaTour,1593—1652)受卡拉瓦喬的影響要多一些。瓦朗丹很年輕時便赴義大利。他擅用黑色畫出濃重陰影,並把樂師、衛兵、賭徒、吉普賽女人放入其中。《有算命者參加的聚會》、《音樂會》的濃郁生活氣息和在人們心中激起的美妙質朴印象是無與倫比的。《所羅門的裁決》則把驚惶失色的母親,恐怖萬分的嬰兒,凶神惡煞的武士,密切注意兩位婦女反應如何的所羅門王畫得栩栩如生。拉圖爾以燭光、火把作為其藝術表現的核心,富有獨創性和神秘感。其構圖往往能出奇制勝,手法的簡練也令人驚訝不已。《燈前的瑪德萊娜》冥思苦想的面部和扶著骷髏、代表善惡決斗的手在黑夜之中格外傳神。《木匠聖約瑟》運用大角度透視,突出木匠前傾的頭和用力的雙手,而讓其餘的一切都淹沒在陰影之中。幾乎平塗而就的持燈小童的臉更造成畫面極為奇特的繁簡對比。《寡婦伊萊娜照料聖塞巴斯蒂安》是畫家最後的作品之一,藍色的衣袍似乎在火紅的色調中發出震響,凝練概括的藝術處理,在對角線上對明暗、動態所作的安排,使氣氛的悲壯達到極點。

更加忠實於傳統,不為義大利影響所左右的法國畫家代表應推香拜涅(Champaigne,1602—1674)和勒南(Le Nain)兄弟(安東尼,1588—1648;路易,1593—1648;馬修,1607—1677)。香拜涅生於布魯塞爾,1628年定居巴黎,成為王後的畫師。其肖像嚴謹、雄強、傳神,令上流社會趨之若騖。盧浮宮陳列的《男子肖像》和《畫家之女神奇地恢復健康》使克洛埃父子奠定的傳統發揚光大。勒南兄弟幼年生活在父親的農庄之中,對農村有深刻了解和特殊感情。他們經常共同作畫,署名勒南。其中路易成就最大,粗礦的農民形象,簡陋的鄉村環境在他的筆下發出迷人的魅力。《農民進餐》、《農民家庭》雖無任何華美的顏色,卻能感人至深。手法的樸素與畫家感情所達到的崇高,除了19世紀現實主義大師米萊、柯羅之外,可以說無人能及。《鐵匠鋪》、《乾草車》(該畫也可能是安東尼所作)根據畫面需要,隨心所欲地安排光線,和倫勃朗的《夜巡》有異曲同工之妙。

洛蘭(Lorrain,1600—1682)在義大利度過平靜的一生,其畫同其人一樣平和明朗。開闊的海平線總給天空留出巨大位置,近景則總是帶有羅馬式建築、船隻、人物的逆光海濱。《克婁巴特拉在塔爾斯登岸》、《烏利西斯將克莉賽絲交還其父》、《聖保羅登舟》都以海空一色,寧靜優美的畫面令人賞心悅目。

18世紀的法國繪畫之所以取得公認的領銜地位,是由於它的畫家把握住了時代精神。步入繁榮的歐洲正需要對女性彬彬有禮的交際往來,巧妙幽默的言談舉止和更加輕松的藝術風格。

被稱為羅可可的艷情藝術主宰了18世紀前半期,它以上流社會男女的享樂生活為對象,描繪全裸或半裸的婦女和精美華麗的裝飾。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杜巴莉夫人的趣味左右著宮廷,致使美化婦女成為壓倒一切的藝術風尚。它一方面不免浮華做作,缺乏對於神聖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卻以法國式的輕快優雅使繪畫完全擺脫了宗教題材。愉悅親切,舒適豪華的場景取代了聖徒痛苦的殉難,從而在反映現實上向前大大地邁進了一步。它的主要代表是華多、布歇、弗拉戈納。

華多(Wateau,1684—1721)少時貧窮,曾靠給畫商臨畫維持生計。《舟發西苔島》是其一生的轉折點。它描繪一群情侶依依惜別地離開神話中的愛情之島,返回現實生活之中,每個人物的姿態都被賦予了同愛情有關的象徵意義。畫家以理性駕馭感覺,運筆用色騰奇爍妙,樹立了纖弱苗條的女性典型形象。華多絕大多數作品取材戲劇,但《熱爾桑畫店》可算是一個例外。為了「活動活動手指」,而在幾個半天之內畫就的這幅傑作本是為其好友在聖母院橋上的畫店作招牌的。畫上有不同階層的人物,賣畫者的忙碌、認真和買畫者的聚精會神都生動無比。它把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反映得如此真實,以至於人們看到裝向箱內的油畫像,就必然聯想到「太陽王」統治的完結。華多的另一名畫《小丑》原也是作招牌用的,畫中主要人物是位流動劇團的演員,他身著白衣,麻木的外表掩蓋著內心的悲愴。從該畫上,我們可以了解到為什麼華多輕音樂一般的藝術總帶有一縷淡淡的哀愁,而對於供人取笑的演員和一切藝術家的深切同情正是華多高出於其他羅可可畫家的原因。

布歇(Boucher,1703—1770)有神童之稱,從義大利歸國後,又備受蓬巴杜夫人賞識,擔任美院教授、首席宮廷畫師、戈伯蘭壁毯廠總監,真是一帆風順。他技巧純熟,畫得迅速,不乏大幅作品,而且能運用明亮色彩和新穎手法使古典神話題材盡麗極妍。《沐浴的黛安娜》一畫的女人體在景物的襯托下明亮耀眼,削弱素描明暗對比而加強色彩透明感的技巧使後來的印象派大受啟發。《裸女(奧莫爾菲小姐)》動作的大膽和肉感近乎色情,床上鮮亮奪目的綢緞也最合路易十五宮廷的胃口,足以代表羅可可風格。在以神話為題材時,布歇往往有濫用玫瑰紅和天藍色的傾向,人物膚色的蒼白和鮮紅也浮於表面,但如果有真實對象在眼前,他的畫面頓時出現勃勃生氣,《午飯》、《帶磨坊的風景》的作者和《維納斯與武爾坎》的作者簡直判若二人。

弗拉戈納(Fragonard,1732—1806)是最受社巴莉夫人關照的畫家,擅於在嫵媚的人物和華貴的服裝上逞其逸筆。《鞦韆》一畫中的少女故意踢落鞋子,要為他盪鞦韆的男士去拾,在取悅婦女上可謂登峰造極。《浴女》構圖突兀,女人體似乎同雲朵、樹木、河流一起在急劇旋轉,別致而誘人。《蒂布爾瀑布》更是戛戛獨造,強光在曬台衣服上造成的點點閃光和豐富層次,甚至可和兩個世紀以後的風景畫相比。不過,弗拉戈納最拿手的還是肖像,大塊的厚色、飛舞的筆觸與傳統手法大相徑庭。《狄德羅》、《讀》、《舞蹈家吉瑪爾》等畫,至今仍以其瀟灑奔放的手法而膾炙人口。

勒莫阿納(Lemoyne,1688~1737)和柯瓦貝爾(Coypel,1688—1772)追隨華多、布歇的風格,用神話題材壁畫和粉紅色的女人體裝飾了巴黎大量的宮室和府第。前者的《赫拉克利斯與奧菲爾》和後者的《老人像》都表現出素描的精到和運筆設色的大膽沉著。

法國肖像畫從17世紀向18世紀過渡的代表是利戈(Rigaud,1659—1743)和拉傑利埃爾(LargiUiere,1656—1746)。利戈專為國王繪制標准像,其代表作《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很有氣派。拉傑利埃爾則給上層社會留影。他的代表作《畫家及其妻女》把自己一家的親密和諧表達得淋漓盡致。在女肖像方面名重一時的納吉埃(Natier,1685—1766)能把貴婦們畫得漂亮,如《黛散伯爵夫人》。納吉埃的女婿托蓋(Tocque,1696—1772)更能使貴婦們迷人,《王後萊金絲卡》堪稱宮廷肖像少見的佳作。拉都(IJa Tour,1704—1788)和佩羅諾(Perronneau,1715—1783)不但在油畫上同他們不相上下而且還使色粉畫的逸韻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感覺敏銳,色調微妙,善於捕捉瞬間表情,在真實的基礎上美化對象是他們的共同特點。

隨著羅可可風遭到猛烈抨擊,藝術的美化逐漸讓位於再現生活。以理性反對自由放任,以回歸自然反對矯揉造作的風俗畫、靜物畫取代了裝飾畫、歷史畫。開辟風俗畫新路的格勒茲(creuse,1725—1806)在1761年沙龍展出《鄉村的訂婚》,大獲成功,它真實地展現了法國農村家庭最重要的事件。畫中小夥子送聘金時的恭敬,姑娘內心的喜悅和外表的靦腆,公證人的全神貫注,小妹妹的難舍難分,大姐的滿腔妒忌使狄德羅欣賞不已,認為「畫上的每個人都恰如其位」。格勒茲極重題材的選擇,《父親的詛咒》、《被懲罰的兒子歸來》、《打破的水罐》都以出色的藝術語言,巧妙地宣揚了資產者的道德觀念,受到公眾的盛贊。不過,這位「提倡貞操的畫家」從1780年起,便幾乎專門致力於肖像畫了。他感情真摯,筆調靈妙,色彩透明。《送奶女》、《小鳥死了》把平凡人家女孩的心靈畫得純潔高尚,使宮廷肖像相形見絀。

在萬事崇尚奢華的路易十五時代,夏爾丹沉穆凝重的靜物畫愈顯醇美動人。畫家的眼睛靜靜地注視著碟子、魚、水果、麵包這些極其普通的東西,從中發掘深藏的美。人們司空見慣、以致不屑一顧的物品被點石成金地賦予了雋永深長的詩意。它們是《鋼水罐》、《樂器》、《廚桌》、《蛋糕》、《帶高腳杯的靜物》。夏爾丹的人物畫同樣渾博精深,《祈禱》只畫了一位母親和兩個兒童,便充分展現了市民階層的生活境遇和品格情操。《集市歸來》的那位家庭主婦正靠著油亮的舊櫥櫃,喘著粗氣,筆調的自然和質感的逼真使人們很容易地感受到畫中的溫暖、生命、時代氣息,而這卻是其他靜物畫家和風俗畫家望塵莫及的。

在風景畫上值得一提的是威爾奈(Vemet,1714—1789),其《燈塔》、《洛托之橋》在手法的大膽和色彩的明亮上,遠遠地超過了那一時代,說它們預示著柯羅的義大利風景並非溢美之詞。羅伯爾(Robert,1733—1808)描繪羅馬遺跡的風景使古代廢墟帶上真實美麗的天空。《戛爾橋》構圖的巧妙和運用色調對比抒寫晚霞的新穎手法則表現出他過人的敏感。

② 歐洲貴族服飾是什麼樣子的

18世紀中葉,由於歐洲對一些古代遺跡的發現挖掘的興起,引起了人們對古典主義文化的興趣,於是就出現新古典主義思潮。這時期女裝造型自然、樸素、簡單。

襯裙式女裝裙子面料是沙似的乳白色或淺黃色棉布,像古希臘長裙女裝低領、短袖、高腰的款式。披肩為了女士禦寒用的披肩,常用經編絹網,後來興開士米的長披肩。

19世紀男裝變得更加女性化,背心、外套和長褲是最常見的組合。為了凸現身材,男士們開始使用緊身胸衣。男士主要配飾有領結、桶形禮帽、文明杖。

這種設計從實用藝術向現代又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常被用在建築裝飾和工業設計領域,在服裝發面特點是否定傳統樣式,採用流暢的曲線造型突出線性裝飾風格。

(2)蓬巴杜玫瑰紅擴展閱讀:

中世紀歐洲的統治階級追逐奢華和享樂,無視宗教戒律,在服裝方面表現尤為顯著。無論貴人、貴婦,皆如兒童之喜著新衣,喜戴首飾。此為善奢侈浪費之時代,男子穿尖頭鞋,而女子戴高一尺之圓錐帽。

人們對於服飾的正當的美的追求被看成是輕狂的行為,禁慾和反禁慾的斗爭也表現在服裝方面。人們按照美的標准不斷地推進著服裝的前進,直至文藝復興,服裝發展才有了一個較大的變化。

女式服裝有斗篷,還有披肩(王室皇後專用)長外衣,是由基督教法衣演變而來。女外衣短至臀部,長至腳踝。戶外服裝是長斗篷,從頭部垂落覆蓋全身。貴族婦女服鑲嵌金銀寶石、珍珠瑪瑙,勞動婦女穿無袖或短袖上衣,衣身到腰。

從查士丁尼皇後的畫像看,其服裝華貴無比,身穿一蓋住腳面的長衣,衣制下擺很寬,似裙狀,衣袖瘦窄至腕,袖口束緊。腰間系各種絲帶,衣服上裝飾各種寶石,胸前掛著各種珍珠寶石飾物,頭戴帽,帽上飾著各種寶石,耳環垂下。其服裝式樣有的為歐式,其絲織面料與寶石飾物產於東方。

③ 怎樣從香水瓶上識別香水是什麼味的

你寫的這個說明不了什麼東西,只是說的CK總部設在NY之類的吧..好像是....
看瓶子很難分辨出來味道,我找到一些關於香香的基本資料..你可以看下..~*^^*

香水資料雜談

香水這個詞,從拉丁文"per fumum"衍生而來,意思是"穿透煙霧"。舊約聖經提到香水,通常指一種香料形成,這與拉丁文定義相符。埃及歷史表明,香精和油膏,用於沐浴及沐浴後。它們通常儲存在精緻的容器里,這在古埃及墳墓中發現了一些例證。在中東和遠東的其他地區,還有中國,人們也早已學會運用香料的芬芳來實現對美的追求。公元前1500年,香水的使用已日趨普遍,埃及艷後克婁巴特拉奧(Cleopatra)就經常使用15種不同氣味的香水和香油來洗澡,甚至還用香水來浸泡她的船帆。古羅馬人喜歡把香水塗在任何地方,馬的身上,甚至造牆的砂漿中。古埃及時期,在公共場所中不塗香水是違法的。古埃及人死後,用香料裹屍,使之永存(干木乃伊)。古希臘婦女在宗教儀式上也要撒潑香水。有人認為,是波斯人發現了如何通過蒸餾,從花朵中提取香精的技巧;阿拉伯人創造了一種使用香水的宗教禮儀。正是他們對於奇異香料的使用奠定了他們在接下來幾個世紀的香水發展業中的重要地位。亞洲人對於香水用途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他們相信,香水不僅使人更增美麗,而且助人長壽。其後,隨著羅馬帝國沒落,香水的發展也分成了兩個不同的領域。一方面,德國教士發明了蒸餾技術;另一方面,香水王國——法國從東方進口的獨特香料中,發掘其中的芳香特質。於是,歐洲香水工藝開始進入了繁盛時期。

14世紀,第一批現代香水被創造出來,它由一種香精和酒精混合而成,這是應匈牙利的伊麗莎白女王之命而研製的。

15世紀至19世紀末,義大利人廣泛使用了香水。16世紀還出現了濃烈的動物脂香味,隨後很快流行到法國、英國和其它歐洲國家。

到了1709年,義大利約翰.瑪利亞.法麗納在德國科隆用紫蘇花油、摩香草、迷迭香、豆蔻、薰衣草、酒精和檸檬汁製成了一種異香撲鼻的神奇液體,被人稱之為「科隆水」(「古龍水」)。當凱薩琳.德.梅迪西(Catherine de Meidici)嫁給法蘭西的亨利二世時,她帶著她的香水調配師來到法國,開設了第一家香水店。酷愛服裝和化妝品的法國人對香水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熱情,趨之若騖。路易十四嗜香水成癖,成了「愛香水的皇帝」。他甚至號召他的臣民每天換塗不同的香水。路易十五時期,蓬巴杜夫人和杜巴莉夫人對香水的喜好不亞於對服裝的興致,宮內上上下下紛紛效仿,於是每個人的飾物和服飾,乃至整個宮廷都香氣四溢,被稱為「香水之宮」,整個巴黎也成了「香水之都」。路易十六的皇後瑪麗.安托瓦內特尤其喜歡一種以堇菜、薔薇為主要原料的香水。這時,再次掀起香水沐浴的潮流,回復羅馬時期之後不曾有過的奢華。當時香水更被認為具有緩解疲勞、鬆弛神經和治療疾病之功效。當時人們在手帕上灑以香水,隨身攜帶,令全身散發香氣。後因瑪麗.安托瓦 內特在法國大革命期間被處以絞刑而死,故而得名「絞刑之精」。另一位香水迷是拿破崙。征戰期間,他一天用掉12公斤香水(「法高納爾」),當他被放逐到島上時,香水用光了便自創薄荷製造香水,稱為eau de toilette,成為日後的香水典範。約瑟芬皇後對麝香情有獨鍾,以至留下了「麝香皇後」的美名。

隨著香水業的發展,種植花卉在法國南部成為18世紀的重要產業並延續至今。隨著香水業的發展及香水日益增長的特殊性,對基本香料的需求有所增加。結果致使世界各地都生產用來製造香水的花草、水果、樹木及防揮發劑。

19世紀下半葉起,由於揮發性溶劑取代了早期的蒸餾法尤其是人造合成香料在法國的誕生,使香水不再局限於單一的天然香型,香水家族也由此迅速壯大,並奠定了現代香水工業的基礎。

20世紀初的歐洲彌漫一片自由和獨立的風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從維多利亞時代解放出來,香水正好反映了當時嶄新的自由風氣。當時因為戰爭的關系,女性人口要比男性人口多出近二百萬。20年代的女性是浪漫的典範,她們從有限的選擇中選取富有女性韻味的花香香氣來展示自己的魅力。隨著時代的演進,婦女走向社會拓寬了眼界,於是香水的香味少了幾分濃郁甜美,混合了乾苔溫謦古雅的香氣。20年代,婦女的服飾、香水、形象都發生了從古典走向現代的變化。這一切,法國時裝大師夏奈兒(Chanel)功不可沒,她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款加入乙醛的香水——Chanel NO.5。這款經典香水飄散著清爽淡雅的芬芳,體現出新時代女性的自立和理性精神,使身穿職業裝的婦女莊重而迷人。另一款加入乙醛的香水 Arpegn,匯集了60餘種花香、果香和木香,其香味高雅不凡、清新脫俗,令人傾心。隨著婦女社會活動領域的擴大,婦女開始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香水。法國著名的嬌蘭(Guerlain)化妝品公司推出首款東方香型的香水,表現出了奔放的激情和成熟的韻味。此後,散發著東方香料和東方植物奇異香味的香水深受婦女喜愛。
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明顯地影響了香水生產,法屬印度和東印度群島及香料供應國因為戰爭而中斷生產,因而刺激起商人自製香料。戰爭把婦女也同樣地拖入噩夢,美國婦女爭購香水送給赴前線的親人,期盼前方來信中的香味兒,帶給對方存在的感覺。戰後,香水業迅速發展,新鮮的花香給飽受戰爭之苦的人們以深情的慰藉。尼娜.里奇(Nina Ricci)的香水比翼雙飛(L'Air Temps)彷彿送給人一束晨露中摘取的鮮花。1947年,法國大師迪奧(Dior)推出了他的服裝驚世之作——「新風貌」(New Look),同時推出他的香水迪奧小姐(Miss Dior)。被稱為「新風貌」的衣裙嫵媚如花,「迪奧小姐」的芬芳溫謦優雅,真正使戰後的婦女再現芳華。

50年代的雅絲.蘭黛(Estee Lauder)女士結合當時的文化,為香水帶來了戲劇性的影響。1952年雅絲.蘭黛公司推出朝露(Youth Dew),這飄逸著花果清香,洋溢著青春氣息的香水,讓人感到輕松、隨意,從此打破了只有在隆重場合才使用香水的慣例。

60年代的年輕人視香水為時裝,青年反叛思潮興起, 摒棄傳統稱為時尚。香水也開始追求前衛風格,出現了異彩紛呈的流派。

70年代,女權運動高漲,女士們開始脫下裙裝,換上長褲、塗起男士用淡香水。富於清涼柑橘味兒的Eau Sauvage最受時髦女性的青睞。迎合社會思想,迪奧公司的Diorelle和香奈兒公司的Cristalle相繼問世,帶給婦女新感覺。表現婦女高雅風格,別致不凡的Chloe、Oscar、Noire也頗受歡迎。這個時代,香水中的傑作當為伊夫.聖羅蘭(YSL)的鴉片(Opium),散發出誘人的東方之香,其名稱驚世駭俗。雅絲蘭黛在1978年推出的白麻(White Linen)加入了茉莉、玫瑰、鈴蘭和柑橘等香料,成為高貴而爽朗的香水,讓人醒覺到香水也可以是日常用品,並非特別場合才可以使用。

傳統回歸、情思懷舊的80年代,也是香水創新的年代。雅皮士的智慧、富有和才華,使香水成為炫耀身份的象徵。人們推崇香水味兒先人而至的豪華氣派。毒葯(Poison)香水彌漫著濃郁的芳香,吸引著無數成功的女性。女用的香水香氣襲人,花團錦簇,男用香水也不再局限於清爽的淡香水。美國的服裝名師拉爾夫.勞倫(Rauph Lauren)的馬球(Polo)從包裝到富有男性魅力的芳香,都讓人感到強健的活力。此時的香水,往往是一個品牌兩種香型,一種是男用(for men)、一種是女用(for women)。80年代香水的設計,似乎在探索人生哲理。美國服裝名師卡爾文.克萊恩(Calvin Klein)推出香水三步曲:迷惑(Obsession)、永恆(Eternity)及逃逸(Escape),就象是在用芬芳陳述他對人生的看法,從沉迷走向大徹大悟。1985年雅絲蘭黛推出美麗(Beautiful),並提出香水的選擇是很有個性的,塗香水的作用是與周圍的人分享自己的個人感受和魅力。3年後,雅絲蘭黛又再次推出盡在不言中(Knowing),馥郁的香氣更是讓人無法忽略塗香者的存在。

對於90年代的香水潮流,法國著名香水師Jacques Cavallier如是說:「80年代曾是濃郁香水的天下,但到了現在,女性已對刺鼻的香味厭膩了,因為她們認為,自己勿須濃濃香氣吸引別人對她的注意,所以轉而選擇能與她們擦出新火花的香水。」女性喜愛香水給予她的舒適感和誘惑力,甚至使其誘發她對某種感覺的聯想。女性喜歡嗅到男性香水所散發出來的迷惑異香,而男性反過來亦然,中性香水便能滿足他們對異性香水的好奇和渴求。男女共用香水便是90年代的時尚香水概念。COMME des GARCONS無性別淡香水、CK one中性香水、Paco Rabanne中性香水、Bvlgari的Eau Parfumee綠茶香水等等,均產生於中性取向的香水新時代。時裝設計師川久保玲對其中性香水COMME des GARCONS的詮釋是:它是為每一個「自己」而設計的,無論你是男性還是女性,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Paco Rabanne推出的Paco,氣味清新脫俗,雅淡怡人。其冰冷外型包裝設計,亦帶點未來派的感覺,迎合了90年代新一代消費群。Bvlgari 的綠茶香水,靈感來自茶藝及有關茶的文化,因為茶和茶藝向來代表生 活上的情趣,藉茗茶來消閑冥想,更是快樂逍遙的體驗。此款香水是專為崇尚自然簡朴,悠然自得及懂得生活藝術的男女而設。Calvin Klein的CK one更是不用多說,其在全球取得的巨大成功,反映著今日的世界大氣候,那便是每個人都保持真正的自我,但同時也懂得與他人 分享一切。
香 水 大 辭 典 ---------------------------------------

ABSOLUTE(純香)
香花和芳香植物的最純粹和濃縮的提取物,價格相當昂貴,相關的詞還有CONCRETE(凝香體)。

ACCORD(調協)
一系列的香味混合在一起調和成一款新的香水(就好象在調色盤上藍色和黃色可以混合成綠色)。

ALDEHYDE(醛)
一組氣味強烈的化合物。多數是從酒精中提煉出來的,在現代香水業中運用得很多。它們幫助人們合成某種特定香料的香味。散發出獨特的氣息,同時可以使香水的氣息加強。這種化合物最早是使用在夏奈爾的五號中的。

AMBER(琥珀)
從龍涎香中提煉的香料,在其它的天然香料中也能發現,比如琥珀香塊(不是在珠寶業中使用的琥珀寶石)。見東方調(OPIENTAL)詞條。

AROMACHOLOGY(芳香學)
香味對人的作用的研究,(比如,香味有安撫和刺激的作用)

AROMATHERAPY(芳香療法)
用香油和其它的芳香物質做按摩或治療方法。

AROMATIC(芳香料)通常說來,是一種有辛香味的植物或香料。更特別的是在香水業中,它被用來形容一些特定的香料比如熏衣草和迷迭香等主要用在男式香水中的香料。它也可以簡單地被看成是"製造香味"。

ATOMIZER(噴霧器)
用來噴射或者製造氣霧,(有一些已經成為收藏者的愛物)。

ATTAR(焦油)
也叫香油,或玫瑰香油。是從花特別是玫瑰花中提煉出來的提純物。

BALSAM(香脂)
也叫香膠,從某種特定的植物中間提煉出來的厚而粘的膠狀物質,氣味像蜜糖一樣甜絲絲的。(比如圖魯膠)。

BDELLIUM(樹膠)
一種從熱帶的樹上提純的芳香的膠體(比如芳香樹脂)。

BOUQUET(花束)
香水中花香的混合物,也是一種香水的合成方式。

CHYPRE(柏香)
從羅馬時代和中世紀的義大利就是香水中重要的一個分支。現在經常被看成香水主要的族。在這種香水中,前調的用料(比如佛手柑)和中調的花香(比如玫瑰)長被木香和琥珀香的尾調柔合在一起。(比如橡樹苔,廣藿香,勞丹脂等)。

COFFRET(套盒)
一系列的小瓶香水裝在一個禮盒中間出售。

CONCRETE(凝香體)
用揮發性的溶媒提煉出的精華油產品,當被稱為玫瑰蠟的蠟狀物質去掉以後,我們就能得到"純香"(見前條)但是香水師們經常更喜歡用凝香體制香而不是純香。

CONIFEROUS NOTE(松柏調)
松樹、雲杉、會樹等樹木的香味。

COUMARIN(香豆素)
在幾種植物中間能夠找到的物質,也可以從煤焦油裡面合成,味道好象是新割的乾草。

DISTILLATION(蒸餾法)
從植物中獲得精華油的主要方法,,現在幾乎都是用水蒸氣來代替開水了。油蒸發出來並重新冷凝以後,漂浮在水面上,就可以收集起來。這種方法在公元8世紀的阿拉伯就開始運用了。

DOUBLE SCENT BOTTLE(雙味瓶)
維多利亞時代的中期,有一種特別的香水瓶,兩頭都可以打開,通常一頭是香水而另一頭是嗅鹽。

DRY PERFUME(干香粉)
近來發展的一種新的香水種類,如珍珠粉半是粉狀的細末,塗在皮膚上面會四散而發出香味。

EARTHY NOTE(泥土調)
香水散發出類似泥土般的氣息,在某種特定的香油中可以發現它,比如廣藿香和香根。

EAU DE COLOGNE(古龍水)
18到19世紀在古龍地區發展出的一個香水品類,現在這個詞的意思是有3%~5%的香油,被濃度70%的酒精稀釋以後得到的混合物。

EAU DE PARFUM(濃香水)
是"水"中濃度最高的一種,通常是15%~18%的香油,被濃度80%~90%的酒精所稀釋。

EAU DE TOILETTE(淡香水)
也被稱為化妝水,原來是在水中得到的香味劑,現在的標准狀況是有4%~8%的香油含量。

EAU FRAICHE (清涼水 )
和古龍水一樣是極淡的香水,不過酒精的含量比古龍水要高。

EXTRACTION(萃取法)
也叫浸提法,是用溶媒提煉香油(或浸膏)的一種方法。

EXTRAIT(花凈油)
在櫃台上出售的最純粹的香水。也叫提純香或香精。一般含有15%~30%的香油,酒精的濃度也相當高。香油的比例低於它的香氛都叫"某某水"。
FACTICE(油膏)
用來展示和做廣告的很大的香水樣品。

FAN STOPPER(扇形瓶蓋)
略呈扇形的香水瓶蓋,可能比香水瓶本身的體積還要大。

FIXATIVE(固香劑)
也叫固定劑。是香水中的一種成分,可以讓香水的香味持久,也可以讓香水中其它的成分留存得比較久。通常這種成分都是膠體、樹膠和香脂(比如沒葯、白松香等)

FLORAL PERFUME(花香香水)
以花香調佔主導地位的香水。

FLORIENTAL(花香東方調)
以花香與東方香調佔主導地位的香水。

FOUGERE(馥奇)
一種以苔蘚和蕨類的味道為主導的新鮮的香味,多數用在男式香水裡面。也是香水主要的類別之一。

FRAGRANCE BLOTTER(香水試條)
也叫聞香紙或者試香物。紙條上吸香味,可供香水師等人實驗香味。

GOURMAND NOTE(食品香味)
也叫食用香味。香水裡麵包含某種食物的味道,比如水果味和巧克力味道。

GREEN NOTE(綠葉調)
青草和綠色植物的氣息,散發在香水裡面。綠葉調的香水是香水的主要類別之一。

HAIR POWDER(發粉)
一種帶香味的粉末,用在17到18世紀的人們清理假發的時候。

HESPERIDIC(柑橘香)
從柑橘類的果子中得到的香味。

INCENSE(焚香)
用燃燒芳香物質的方法來得到香味,常用在宗教禮儀的場合。古代的乳香就是主要的用品,所以現代的焚香和乳香在某種程度上是同義詞。

INFUSION(浸提)
亦稱萃取,見萃取法(EXTRACTION)詞條。

LIGHT NOTES(清香調)
清新、花香味、柑橘味、果味或者含有綠葉香而沒有甜香盒氣味濃烈的動物性香味。

LINEAR FRAGRANCE(線性香水)
一種香水的調性分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問世,這種調性是所有的香水都同時揮發出香氣而沒有先後次序。

MOSSY NOTE (苔蘚調)
從苔蘚和地衣中間提取的香氣。

NEROLI(橙花油)
從苦橘樹的花朵中蒸餾出的精華油。

ORIENTAL(東方調)
也叫琥珀調,在香水工業中這是象徵著東方色彩的成分。氣息濃烈。東方調的香水在香水種類中占相當重要的位置。

POMADE(潤發脂)
用在頭上的芳香劑。也是用有或者脂肪糅合了精華油支撐的香料。它是一小球固體的芳香物質,裝在修飾考究的容器裡面,在古代用做放鬆神經和預防病毒。以前曾包含龍涎香的成分。所以英文名的原意是琥珀球的意思。

POTPOURRI(混合香料)
顧名思義是一些香料的混合體,多數是乾燥處理過的,包括玫瑰花瓣等材料,放在罐子和碗裡面使房間氣息芬芳。

RESINOID(香樹脂)
一種用苯和酒精清洗過的樹脂。

SACHET(香袋)
裝著乾花香料的小袋子,多數是放在衣服裡面使其氣味芳香的。現在這個名字也用來形容那種塑料的袋子,或者裝液體的容器。

SILLAGE(這是法語,念成西雅,意思是痕跡)
是一種無形的痕跡,一個撒了香水的人走而留下的淡淡的氣息。

SINGLE NOTE (單一香型)
一種特定的花或者植物的香味在這種香型裡面得到強調。

STREWING HERB(彌漫香)
中古的時候用香料植物從房間的地板上拖過,從而使整個房間香氣彌漫。

SWEET NOTE(甜香調)
香水業中的一種甜蜜蜜的氣息,比如香子蘭的香氣。

SYNTHETIC FRAGRANCE(合成香氛)
實驗室里對天然的香料的模仿,或者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實驗室里製造出來的香味。許多的合成香氛都可以替換天然的材料。比如香葉醇,就代替了玫瑰的香味,但是要便宜得多,並且可以大量得到。在香水師那裡,現在有數千種不同的合成香料可以備用。

TIGELLA(引管)
通常用玻璃等材料製作,探到香水瓶的蓋子下面吸取香水。

TOILET WATER(化妝水)
參見淡香水(EAU DE TOILETTE)詞條。

UNGUENT(軟膏)
一種濃稠的香味劑,常用於將植物香料浸透進動物的脂肪裡面去。是古代的一種方法。

VINAIGRTTE(香醋嗅瓶)
一個小小的瓶子,蓋子被刺穿,裡面是木頭或者海面的物質浸透了香醋,做為嗅瓶使用。香醋嗅瓶在17和18世紀的時候常用,常用銀子等貴重的材料製成,並且裝飾華麗。

WASHBALL(浴球)
氣味芳香的或者是有治療作用的球狀香皂,17和18世紀的時候常用來洗手洗臉。

香 水 的 分 類
對不同的香味進行門類劃分總是挺難的。因為准確地形容一種香味不太容易。 阿傑納.瑞美爾(Eugene Rimme),原籍法國,是英國著名的香水師,他的公司現在還在從事化妝品製造業。19世紀末,他嘗試著把各種香水分成18類(像檀香類就包括了檀香木、香根和杉木)差不多同一時期,另一位香水師查爾斯.皮瑟爾(Charles Piesse),試著用對應音階的方法來給香水分門別類。他認為香水的排列應該像音樂的音調一樣有自己的秩序,這種方法最後並沒有成功推廣,但是有些和音樂有關的術語卻保留到現在,比如和音,再比如調性。

1920年,威廉姆.普歐徹(William Poucher)用100為基數來界定香料的易揮發性,這意味著揮發越快的香型就越適合做前調的頭香。比如橘(最易揮發的香味之一)、薄荷、佛手柑、含羞草就排在名單的前幾位。而持久性好的香型如龍涎香、香油、岩薔薇、橡樹苔、乳香、檀香、香根、廣藿香等,就通常被用做尾調的末香。

香料的分類,目前也就做到了這種程度。多年來,人們覺得對各種香型做些粗略的描述反而簡單明了。通常的描述包括琥珀香型、木香型、芳香型、皮革香型、厥香型、柏香型、柑橘香型、松香型、干香型、結晶型、土香型、花香型、、煙香型、果香型、甜香型、辛香型、閃香型、煙草香型、草香型、乾草香型、青草香型、濃香型、淡香型、海味香型、金屬香型、涼香型、蘚香型、醛香型、大洋香型、健康香型和木香型等。還能舉出更多的名稱。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描述還會繼續出現。因為香水組成的比例不同,香油的揮發率成了現代香水業中的重要指標。到19世紀末,香水師發明了單一香型的香水(獨香型香水),這種香水只散發出某一種特別植物的香味。

根據香精及所用的溶液濃度的不同,香水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濃香水(Perfume)
香精濃縮度最高,含量在18~25%左右,所用乙醇濃度在60~95%之間。香味濃郁、持久,可使余香綿飄四方。由於香精由少則數十種,多則數百種香料配製而成,因此,價格昂貴。建議用於脈搏活躍的部位,如手腕、膝後、頸部。

香水(Eau de Parfum)
香精濃度在12~18%間。香氣 比Perfume清淡,但較Eau de Toilette濃郁。

淡香水(Eau de Toilette)
又叫盥用水。香精含量在5~12%之間,所用乙醇濃度在75~90%之間。比Eau de Parfum清淡,給人更清爽的印象,是適用於全身的理想香水。

科隆香水(Eau de Cologne)
即古龍水。香精含量在3~5%之間,所用乙醇濃度在60~75%之間。

香 水 的 派 別
根據有關專家的研究總結,香水隨著香精香料工藝的發展,形成了自然派、真實派、印象派、表現派等不同派別。

自然派:18世紀以前,合成香料尚未出現,這一階段的香水均屬於自然派。其原料構成是純天然的植物和動物提取物,其代表產品是1710年著 名的"古龍水"(Eau de Cologne),至今仍風行不衰。

真實派:18世紀以後,合成香料出現。香水中多採用天然香料與合成香料進行調香,其香氣強調與天然香氣接近,以賦予香水天然而成的真實感。這一派別的代表產品為1902年法國的Roger & Gallet公司生產的"Vera Violette"香水,它是由合成紫羅蘭酮調配而成。

印象派:以自己對現實中的某種印象為主題而創擬出的香氣,其創意是主創人對當時、當地某種自然香氣的復制,它蘊涵了許多的人文(主觀)氣息,由其命名可見一斑:如"五月初的香水"表示的是五月初的紫丁香鮮花香氣;又如"我家的香豌豆"香氣指的是我家當時(氣候、溫度情況下)的香豌豆的香氣。

表現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調香師更強調香水的香氣主題及感情色彩,不但從大自然中得到廣泛的香氣題材,而且從實際印象出發充分發揮想像力,表現事物、記憶、感情。如"香奈爾五號"(Chanel No.5,1921年生產),"驚奇"(Shocking,1935年生產),"我的印記"(Ma Griffe,1944年生產)。從近期的調香創擬來看,偏於"表現派"和"真實派"的融合,打開香水瓶人們宛如在花叢中散步,香氣極為優雅、接近天然花香,給人無限遐想,與人們追求華美、自然、個性渾為一體。

香 水 流 行 趨 勢 ---------------------------------------


☆香味趨勢☆

60年代是人工合成香料新乙醛的廣泛被使用;70年代爽朗的綠香調香氛甚受歡迎;80年代,女性更加自信,香味以豪華妖艷的東方香調為主;進入80年代後半期,香味又開始重視自然取向;90年代初則以安定心靈為主,香水的選擇越來越多樣,還產生了中性香水和嬰兒香水。90年代後期,香水的趨勢又有復古的傾向,浪漫女人味的淡粉花香調再度受到歡迎,清淡的花香在亞洲尤其走紅。中性香味的時代已經結束,取而代之的是讓女人更強調女人味、男性更顯陽剛氣的花香。

此外,香水也不再拘泥於前、中、後味,有的香水只分兩段,有的甚至分六段,早就沖破了傳統的束縛。

香 水 的 味 階

隨著時間的推移,香味在不斷地揮發,各種香料的揮發率不一樣,也造成了不同時間段有不同的香味。這樣,就形成了香水結構的基本構思,並且在1889年由愛默.嬌蘭(Aime Guerlain)在姬琪(Jicky)香水上付諸實施。從此以後,大批量的香水生產就採取這種金字塔式(或叫三階式、三層式和經典式)的結構。也就是分前味的頭香、中味的基香和後味的末香三個基本的香味階段。

前味(或叫前調、頭調、頭香、初香)包含了香水中最容易揮發的成分,指在香水噴、擦後最初辨嗅到的香氣,即人們首先感受到的香氣特徵。它只能維持很短時間,也許是幾分鍾,作用是給人最初的整體印象,吸引注意力。

中味(或叫中調、核心調、體香),緊隨前味出現,散發出香水的主體香味。是香水開始和你特有的皮膚上的化學物質(如同每一個人特有的指紋)融合時,幽幽彌漫出的香味,這是香水的主要香氣特徵,能在較長時間保持穩定和一致。它體現一款香水最主要的香型,一般要維持最少4個小時。

後味(或叫尾調、後調、末香、底香、基香、深調、體香調、逸香、散香)是香味最持久的部分,也就是揮發最慢的部分,留香的持久使它成為整款香水的總結部分。後味可以維持一天或者更長,有的香水,其後味可殘留數日乃至數十日。(題外話:::粉色本人是覺得香香後味可以留香那麼久..表示懷疑..噴在身上是覺對不會滴..尤其是那種EDT的...香精就8知道了..貴..米銀子買-_-#)

為描述的方便起見,含有三個層次的香水的主要內容,經常是寫成金字塔的樣式,分段排列。當然,雖然多數的香水都是用金字塔式的調性來描述的,但也有例外,比如醛香調就有其獨特之處。其它的化學原料就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所以對分類學者來說,金字塔原則可以當作比較完全的香水結構指南。當配方中用到純香精成分時,香水師會在金字塔結構中做出特別的說明。(比如"晚香玉"香水的廣告詞),這樣的香水往往是優質而昂貴的。

調 香 常 識

好香水,需要您用一生的時間去體會其香味創造出的藝術與科學。各種可能性無窮無盡,新的發明層出不窮。理解香水的味道,需知其單一和混合的香味是如何制出的。製造香水,是一種藝術;如其它藝術一樣,香水的藝術成果歷經了幾個主觀和情感的層次。當各種香精混合在一起時,神奇的事情隨之發生。各種原料互相影響,有的原料本身沒有,或只有輕微氣味,但它們經常充當其它原料的催化劑,從而改變了原有的特點。僅僅聞聞某種特定香水的一種配料,你還無法猜想出各種配料相混合的味道。這,就是香水的神秘性和奇特性的一部分。

調香是調香術的簡稱,指調配香精的技術和藝術。是將選定的香精按擬定的香型、香氣,運用調香技藝,調制出人們喜好的、和諧的、極富浪漫色彩和幻想的香精。調香師要具有豐富的香料、香精知識、靈敏的辨香嗅覺、良好的藝術修養、豐富的想像能力及扎實的香精配備理論基礎和合成工藝技術。

香精調配需要經過三個階段:處方試驗、試樣試驗、大樣調配和加香實驗。

④ 有哪些服裝設計特別棒的電影

《絕代艷後》比較完美的展示了18世紀後半葉洛可可的各種異化,比如堆疊高回聳的頭發,越來越寬的帕尼埃裙撐答。劇中頭發上的船模型是歷史真實存在的,真實的瑪麗王後頭發上最高有30多寸。已經流行了近百年的洛可可服裝迎來最後一次大變動,由於瑪麗王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繁復艷麗、布滿絲帶和蕾絲的服裝逐漸失寵,取而代之的是造型簡潔、色彩恬淡的裙裝。

⑤ 被稱為「西方審美智慧巔峰」的作家是誰

十九世紀偉大的藝術巨匠文森特·威廉·凡·高 (本站簡稱梵谷) 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蘭南部,Brabant(布拉班特省)的小村莊 --Zundert(尊得特)的一個牧師家庭。他父親叫西奧多盧·凡·高,是當地牧師。母親叫安娜·科尼莉亞

更多的信息請參見《梵谷家族》

就在梵谷出生一年之前,有一個和他同名的哥哥出生但夭折了,這件事成為梵谷心理上的一個陰影,但究竟對梵谷有多大的影響似乎已不得而知。

4年後,梵谷的弟弟提奧·梵谷出生,他是梵谷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堅定的支持者與崇拜者。

小時候的梵谷不愛學習,但他很有語言天賦。他會說英語,德語,法語,還會用它們寫信。再加上後來學習宗教時學的拉丁語和希臘語,還有母語荷蘭語,他總共會六種語言。(這說明梵谷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不是個瘋子!這一點必須澄清!請見《"瘋子"是不可以用來形容他的》一文)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於1869年12月31日生於法國南部勒-卡多小鎮。

馬蒂斯先就學於學院派畫家布格羅門(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下,因個人興趣與老師所循的傳統規律相左1892年轉入象徵主義畫第一次在「國家美術聯盟沙龍」公開展出,獲得成功。兩年後、初露頭角的馬蒂斯成家立業,妻子是個溫順而賢慧的女性,畫家夙願得償,且在繪畫間隙嘗試雕塑的創作。

1896至1904年間是藝術家尋找新方向時期。馬蒂斯內心萌動了革新意念,開始注視印象派、後印象派、新印象派的作品,欲從各種風格汲取營養。一段時間,他跑到街頭、咖啡館等地畫了無數的畫;畢沙羅、高更、凡·高、西涅克等畫家的表現手法,使他進一步熟悉了色彩的特性,塞尚的技巧又促進他研究新的技法。1899年,馬蒂斯的風景畫、人物畫、靜物畫已與昔日大相徑庭,形體之簡潔。色彩之鮮亮,讓老師莫羅甚感驚訝。20世紀初,他好像被強烈色彩的表現力所喚醒。開始用誇張的色彩和奔放的筆觸塑造形體,至1903年,帶有明顯」野獸派」特徵的作品,便提前出現在他的筆下。這類作品乍看似乎草率粗放,事實上,在 「亂塗」之中顯示出畫家的敏銳性和豐富的創造力:直接從顏料管擠出的色彩,本意已不是再現客觀物象的視覺真實,它變成作畫人追求內在情感及自我表現的手段,並在形式上探索一種新的受色彩運動制約的繪畫空間。野獸派最終否定了西方各種傳統形式和與之相關的審美習慣,實現了色彩的解放,能動地驅使造型藝術抽象化。馬蒂斯也在對形式進行根本改革中,找到自己的路子。

遺憾的是野獸派僅盛行了3年。這期間反對者的咒罵聲此起彼伏,馬蒂斯也遭到強烈攻擊,幸好有幾個收藏家獨具慧眼,大量購買他的作品,馬蒂斯一時身價百倍。

1906年後,馬蒂斯的藝術創作進入多產時期。他的個展在巴黎、紐約、莫斯科、倫敦、斯德哥爾摩、柏林等城市輾轉展出。他也借機旅行歐洲、北非,巡禮各地藝術尋求新的靈感源泉。他成為當時國際畫壇最活躍的畫家之一。1914年起,馬蒂斯年年到南方的尼斯港過冬,在一間用靜的畫室里完成了許多作品,室內的女人及靜物是他最喜歡畫的題材。畫家樂此不疲、孜孜不倦研究著各種色調之間的關系,尋找造型上的新技巧,色彩艷麗卻不浮華,筆觸大膽但不狂野,野獸派時代的強烈原色畫面,逐漸變成靜謐和諧的畫面,既蘊含睿智與詩意,又賞心悅目。馬蒂斯由此獲得「顏色與線條游戲家」的美譽。

20年代後,馬蒂斯擴大了創作領域,他在雕塑、版畫、壁畫、插圖方面的造詣同樣展示出過人的才賦。30年代,他的藝術達到巔峰,他被同行推為本世紀最負盛名的美術巨匠。

為人謙虛、儒雅的馬蒂斯,對人生的榮華富貴和畫壇的名利都毫無野心,性格也與同時期畫壇另一巨人畢加索迥然不同。二戰期間,他倆都參加了反對德國法西斯的抵抗運動,並加入法國共產黨,在政治上參加過進步活動,但馬蒂斯在其藝術中並未有任何體現,沒有把繪畫作為一種武器。他篤信希臘哲學家柏拉圖 「美是賜給人快感」的理論,並在自傳中這樣闡述個人的畢生追求:「我所企望的藝術是一種平衡、純粹與寧靜的藝術,我避免觸及令人苦惱或窒息的題材,藝術作品要像安樂椅一樣,使人的心情獲得安寧與慰藉。」

馬蒂斯晚年一直受疾病折磨,但仍堅持剪紙藝術的創作,或卧在床上或坐在輪椅上,專心致志地從預先塗好顏色的紙張中剪出各種形象,作品依然充滿大膽、完美和開朗樂觀的精神,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野獸派時代他對形式美的熱戀與執著。1907年野獸派經歷了一場危機,面對夥伴們一個個背棄野獸派宗旨而去,馬蒂斯反而堅定信念,並在爾後近半個世紀的藝術生涯中恪守不渝,成為唯一終生保持野獸派畫風的人。

1954年11月3日,馬蒂斯逝世於長年居住的尼斯,享年85歲。

1.奧古斯特·羅丹
(Auguste Rodin1840~1917)
簡介
法國著名雕塑家。他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它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把他送進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因此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他的姐姐。他14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並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坎兒。可以說,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煉得成熟而有力的大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當年輕的藝術家們蜂擁而入向前跑去時,他卻已入衰邁之年,他走不動了。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羅丹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生平
羅丹進的美術工藝學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寵幸的畫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創建的,學生在這里學習裝幀藝術和制圖。在這里他遇到了終生敬仰的啟蒙老師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是一個普通的美術教員,但他一開始就鼓勵羅丹忠實於真正的藝術感覺,而不要按照學院派的教條去循規蹈矩。也許正是這種教導影響了羅丹的一生。在此期間,他常去盧浮宮臨摹大師的名畫。由於買不起油畫顏料,羅丹轉到了雕塑班,並從此愛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紹他到當時法國著名的動物雕塑家巴耶(Barye 1796~1875)那裡去學習,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礎訓練。在渡過三年艱苦而勤奮的學習時間後,羅丹躊躇滿志,准備投考巴黎美術學院。勒考克把羅丹介紹給當時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Hippolyte Maindron 1801~1884),讓他做為推薦人在羅丹的入學申請書上簽字 ,但這也沒用,羅丹落選了。第二年依然落選。第三年,一個老邁的主持人在羅丹的名字旁邊乾脆寫上:「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系浪費。」就這樣,未來的歐洲雕刻巨匠,竟被巴黎美術學院永遠拒之門外。這對渴望成為雕塑家的年輕的羅丹,是一個沉重打擊。
更大的打擊接踵而來,羅丹心愛的姐姐瑪麗因失戀而入修道院了,兩年之後, 她柔弱的精神和肉體承受不了失意而又清寒枯索的生活,因病去世。羅丹的精神在這雙重打擊下徹底崩潰了,他毅然走上姐姐的路,當了一名修道士。但是羅丹強健的肉體供給他源源不斷的慾望,其中創造慾望在一顆藝術家的心中燃起了難以遏制的火焰,使對上帝和藝術同樣虔誠的羅丹陷入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善良而明達的修道院院長埃瑪爾,從羅丹受壓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他創造條件讓羅丹有機會去畫畫和雕刻。當他看到羅丹確有才氣後,就勸說羅丹還俗,去繼續其雕塑事業,「用藝術為上帝服務」。這樣鼓勵羅丹。羅丹用一顆被撫慰而充滿感激的心在修道院為埃瑪爾院長做了一件雕像,這件雕像顯示出23歲羅丹已經具備當一個雕塑家的洞察力、技巧和手勁兒。
羅丹重新回到勒考克身邊,在他的幫助和支持下,開始了邊工作邊自學的奮斗生涯。雇不起模特兒,他就請一個塌鼻的乞丐畢比給他當模特兒。乞丐的醜陋使羅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損的臉上,有著人類所共有的愁苦和凄涼,同時他也想到了那位終生辛苦勞作而孤獨的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從而在羅丹的眼中生活的美醜和藝術的美醜有了不同意義。他創作時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現,將其所要展現的思想內涵容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藝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語言,人們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內容要遠遠超過視覺感受。這一藝術思想正是大師米開朗基羅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經過三百多年後第一次在羅丹的《塌鼻男人》得以成熟展現,並貫穿其一生,成為它們的靈魂和魅力的源泉。
羅丹不僅是一位雕塑大師,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他的學生或者助手,哪怕是僅僅有過交往,都在藝術上深受羅丹的影響。但羅丹作為先生從不在藝術觀點上束縛學生們,因此他的學生都能成熟為自己的獨特風格而脫穎而出。他們學習的是羅丹的創造精神,所以其中出類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後與老師齊名。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以此而論,羅丹是最傑出的浪漫主義雕刻大師。然而,他的偉大,還在於他的深刻思想:他沒有浪漫派中容易見到的那些弊病,如膚淺的熱情,空洞的誇張,虛假的內涵。他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動人之情,又啟人之思,使我們得以神遊於心靈的波濤,生命的奧義,宇宙的玄遠,創造的神奇。由此觀之,羅丹又超越了浪漫主義,超越了門戶派別,超越了時代和區域,成為歷史星河中一顆璀璨的巨星。他同情底層勞動人民,熱愛自己的祖國,將其畢生投入到對藝術執著追求和人生種種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羅丹藝術術論
在藝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為他銳利的慧眼,注視到一切眾生萬物之核心;如能抉發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觸及其內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
--羅丹
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飛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內而外開放的。同樣,在美麗的雕刻中,常潛伏著強烈的內心的顫動。這是古代藝術的密。 --羅丹
藝者的德性只是智慧,專注,真誠,意志。 --羅丹
藝術之源,在於內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傳達情感。 --羅丹
最主要的是感受,愛憎,希冀,吟哦,生活。要做藝術家,先要從人做起。 --羅丹
惡是枯乾。 ——羅丹
《羅丹藝術論》是對歐洲雕塑史的科學總結,又是個人經驗的精練概括,其中貫穿著羅丹對前人的崇敬、對名作的卓見和創作的喜悅、深思的刻痕、點滴的自省。當年傅雷先生任教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翻譯此書作「美學講義」發給學生,意在未曾涉及純粹美學之前,先對於美術名作的形式與精神有一確切認識與探討。
重編彩圖本緊扣大師談話,將二百餘幅美術名作與談話內容融為一體,更利於名作的欣賞和名著的理解。
這里只對該書作簡要介紹,阿文建議你去買一本,因為可以放在床頭慢慢的看,還可以聞到書香。裡面有很多精美圖片,書頁的紙質也很好。另外,為了不損壞原書,阿文捨不得掃描,因為掃描圖片的時候要把書壓平,很容易把書弄壞……
《羅丹藝術論》法國·葛塞爾【著】 傅雷【譯】
巴伯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年)出生在西班牙馬加拉,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不朽的地位。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 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派及各種變異風格,都能在其作品中展現並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畢加索最終成為立體主義畫派的開拓者。
【生平】
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馬加拉,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不朽的地位。
1881—1900年 童年時期
1881年 10月25日畢加索出生於西班牙南部的馬拉加;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畫作品《鬥牛士》;
1895年 進入巴塞羅那的隆哈美術學校;
1897年 進入馬德里的皇家聖費南多美術學院就讀,油畫作品《科學與慈善》獲馬德里全國美展榮譽獎,後來又在馬拉加得到金牌獎;
1900—1903年 藍色時期
1902年 完成「藍色自畫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濃郁的藍色調表示貧老與孤獨的苦難;
1904—1906年 玫瑰時期
1904年 開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時期開始。邂逅費爾南德·奧利維葉,並同居:
1905年 創作《拿煙斗的男孩》並被慈善家約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萬美元重金購得;
1906年 結識野獸派大師馬蒂斯,為美國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畫像,《斯坦因畫像》是畢加索從「玫瑰時期」躍入「立體主義」的跳板;
1907—1916年 立體主義時期
1907年 結識布拉克,開始立體派風格創作,創作《亞威農少女》;
1909年 解析立體派開始;創作《費爾南德頭像》;
1917—1924年 古典時期
1917年 在義大利邂逅舞者歐嘉·科克洛娃,創作《歐嘉的肖像》;
1918年 與歐嘉結婚,與馬蒂斯舉行聯展;
1920年 手工彩繪珂羅版《三角帽》;
1922年 創作《海邊奔跑的兩個女人》;
1925—1932年 超現實主義時期
1927年 邂逅年僅17歲的瑪麗·德蕾莎·沃爾持,成為畢加索的模特。並生下女兒馬姬;
1929年 與雕塑家貢薩列斯一起創作雕塑和鐵線結構成。作系列以女人頭像為題的攻擊性畫作,顯現婚姻危機,結識達利;
1932—1945年 蛻變時期
1932年 創作《紅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為題,創作蝕版畫
1934年 創作以鬥牛為題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內戰暴發。認識多拉。瑪爾,並創作《多拉·瑪爾的肖像》;
1937年 創作完成《格爾尼卡》;
1942年 創作版畫《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歲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國共產黨;
1945年 開始嘗試石版畫創作;
1946—1973年 田園時期
1947年 兒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藝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藝術品;
1948年 為世界和平會議作「和平之鴿「海報和《貢戈拉的二十首詩》;
1949年 創作《卡門》系列;
1950年 獲列寧和平獎章;
1953年 在瑪都拉陶藝工作坊邂逅傑奎琳·洛克;
1954年 開始創作德拉克羅瓦的「阿爾及利亞女人」變奏系列;
1956年 與克羅魯佐共同拍攝電影《神秘的畢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紐約現代藝術館舉辦「畢加索75歲紀念展」,創作版畫《鬥牛系列》;
1958年 畢加索為設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總部大廈創作了壁畫《伊卡洛斯的墜落》;
1959年 創作仿馬奈《草地上的午餐》變奏系列;
1961年 與35歲的傑奎琳·洛克結婚,並慶祝畢加索80大壽;
1963年 繪制《畫家與模特兒》;
1966年 巴黎大皇宮及小皇宮舉辦大型《畢加索回顧展》。創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創作《塞萊斯蒂納》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畫;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贈結巴塞羅納畢加索美術館:
1971年 巴黎國立現代藝術館舉辦了《畢加索誕生90同年回顧展》;
1973年 92歲,4月8日逝世於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於佛文納菊別墅花園里。

【藝術成就】
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
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位畫家之首。對於作品,畢加索說:「我的每一幅畫中都裝有我的血,這就是我的畫的含義。」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賣價的畫作裡面,畢加索的作品就占據4幅。

【藝術活動年表】
1900年至1903年藍色時期
由1900年起畢加索一直往來於西班牙及巴黎之間。1904年在巴黎定居,住在著名的「洗衣坊」。在巴黎,他結交了馬克斯雅各布、范唐吉、隆爾蒙、阿波里耐和拉平阿吉爾的東主的女兒馬德萊娜,他為馬德萊娜繪了幾幅肖像。其時他的作品仍受到在巴塞羅那大行其道的象徵主義影響。
畢加索當時的生活條件很差,又受到德加、雅西爾與土魯斯.勞特累克畫風的影響,加上在西班牙受教育時染上的西班牙式的憂傷主義,這時期的作品彌漫著一片陰沉的藍郁。
1904年至1906年粉紅時期
1906年畢加索結識了馬蒂斯。其後又認識了德蘭和布拉克,與費爾南德奧利維耶在蒙馬特同住。其時他的經濟已好轉,生活比前愉快,畫作用色變為輕快的粉紅;繪畫對象亦由藍色時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婦女轉向街頭藝人、雜耍藝人及風華正茂的女孩。
1906年至1910年非洲時期
1906年畢加索從德蘭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啟發,直至年底,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響,此即為畢加索的非洲時期。他筆下的人體健碩而深沉,這種特徵,在1907年的《阿威農的姑娘》中顯露無遺,由不同組件組成的人體可從幾個角度來觀看,揭示畢加索的立體主義時期的來臨。然而,整個時期仍有受塞尚影響的痕跡。
1910年至1914年分析立體主義
畢加索大部分的藝術家朋友都由蒙馬特遷到蒙帕納塞,他亦隨他們遷居。其時的立體主義體驗達到巔峰。雅克比斯這樣評論他:「作品由素描建構,色與調弱化到最起碼的灰色與淺暗橘黃色;形體是幾何圖形化與綜合而成的,造成跡近壓抑其可辨認身份的效果,闖出桎梏,最終與形體剝離。」仿如從一面棱鏡的焦點去看一個單一影象的多元角度。生活本來就是如此,然而畢加索把它延伸到肖像上。他與布拉克製作出第一批拼貼畫。
1914年綜合立體主義
1914年,戰爭使立體主義畫家分道揚鑣,各奔前程。畢加索重拾自由與個人在色彩上的品味,還有那旺盛的精力。無論從風格與繪畫的對象上,他的「立體印象派」創作變得更加自由。縱觀他的所有作品,他並未把自己局限於立體主義,而是繼續從各方面探索。例如,1915至1916年的作品是自然主義的;1917年的卻是現實主義。
1917年至20年代新古典時期
畢加索居於義大利,剛為迪亞希列夫執導的俄羅斯芭蕾舞劇《遊行》設計背景與服裝,其時邂逅了芭蕾舞演員奧爾加科赫洛娃。1918年他與科赫洛娃結婚,婚後誕下一子。這段較安逸生活正值畢加索創作生涯的新古典時期,1921年與1926年他繼續製作立體主義作品,1923年的作品卻走現實主義路線。
1925年至1932年,畢加索進入超現實主義時期。1933年至1934年逗留西班牙期間,牛首人身怪作品出現。在大奧古斯丁路的新工作坊內,畢加索創作了大型製作《格爾尼卡》,其間做了許多籌備製作工作。
1945年他在瓦洛里斯繪畫了一系列的靜物畫,並創作陶瓷。他的兒子克洛德於1947年出生,1949年再誕下女兒帕洛瑪。他的作品中除了顯示這種簡單家庭生活的快樂之外,還表達了他對政治的承擔:1944年繪制《骸骨的藏室》,1947年有《為了法國而的西班牙人》。他繼續繪畫靜物、風景、肖像……1950年,庫爾貝的《塞納河邊的女人》啟動了他的圍繞名家大師作品的變奏創作。
1959年之前他居於康城,他在康城為德拉克魯的《阿爾及爾的女人》與貝拉斯克斯的《宮女》埋頭作畫,同時繼續《畫室》的後續工作。他先搬到沃韋納蓋斯,然後在木甘附近的娜特丹德米城堡定居,繼續他的變奏系列創作。由1960年到1972年,他孜孜不倦地工作。僅在這13年內,在目錄中記載的作品已超過千件,種類分別有版畫、素描和油畫等。畢加索於1973年逝世,終年92歲。

⑥ 蓬帕杜夫人的藝術造詣

蓬帕杜夫人最著名的兩項建造成就是巴黎的塞夫勒瓷器廠和陸軍士官學校。她把樊尚瓷器廠遷到了塞夫勒,自己的一所住宅附近。在她的推動下,塞夫勒瓷器成為寫字桌上的一種流行飾品,塞夫勒瓷器的經典粉紅色因此就叫做蓬帕杜玫瑰紅色。
蓬帕杜夫人鍾愛新的建築和裝飾藝術,她所採用的式樣也因此被稱為「蓬帕杜風格」。在這些興趣的促使下,小翠安農宮。小翠安農宮是建築師加布里埃爾最知名的建築,專門為蓬帕杜侯爵夫人設計,被認為是法國最完美的建築之一。在凡爾賽宮的王室教堂邊,她還修建了兩座劇院,並成立了一個劇團,為國王進行了122場演出。
蓬帕杜發型也是以蓬帕杜夫人命名的,這種發型就是由她開始推行的。留這種發型的男性把前面的頭發向上梳起,女性則在前額上留一綹卷發。20世紀50年代,蓬帕杜發型在男性鄉村搖滾樂藝術家和演員中風靡一時,其中包括馬龍·白蘭度和詹姆斯·迪恩。20世紀後期,著名的鄉村搖滾樂歌手布萊恩·塞瑟留的也是這種發型。另外,還有一些拉丁式的蓬帕杜發型,它們與歐洲和阿根廷的探戈時尚潮流關系更密切,偶爾也與20世紀後期的其他一些音樂風格有關。
蓬帕杜夫人與洛可可藝術洛可可來自法語詞rocaille,原指用石塊和貝殼裝飾庭園,後引申為洛可可式布置或裝飾,是18世紀流行於歐洲、特別是法國的一種高雅昂貴的裝飾風格,常用於室內設計、繪畫、建築和雕塑。主要特點是輕快柔美、裝飾精緻,強調漂亮而不是深度,主題偏重於羅曼蒂克、神話、幻想、日常生活而不是沉悶的歷史或宗教事務。這種藝術風格富有優美的動感,線條運用好玩有趣,著色柔美雅緻。洛可可藝術的鼎盛時期大致與路易十五統治法國的時期(1715-1774)相對應,這與蓬帕杜夫人的促進不無關系。
蓬帕杜夫人是一位很有才藝的女性,對洛可可室內裝飾具有很好的鑒賞力。她對凡爾賽宮進行了洛可可式的裝飾,還僱傭時尚裝飾用品經銷商把中國式花瓶變成了帶有洛可可鍍金青銅手柄的花瓶狀水罐。在裝飾方面,完全成熟的洛可可式風格主要以蔓藤花紋、貝殼、細致的曲線和不對稱的裝飾為特點,在巴黎蘇比斯府第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巔峰狀態。整體效果絢麗鮮活,背景與18世紀的貴族社會生活非常相稱,而且強調個人隱私和對人際關系的崇拜。
在洛可可繪畫中,巴洛克繪畫所特有的那種強烈的勻稱、濃重的色彩和英雄主義主題也都讓位於輕快細膩的動感、淺淡的色彩和各種愛的主題,如華托畫作中的羅曼蒂克式愛情、布歇畫作中的性愛以及夏爾丹作品中的母愛。蓬帕杜夫人資助的華托和布歇都是洛可可風格的代表性畫家,洛可可彩粉畫中的粉紅色和薄荷色是蓬帕杜夫人最喜歡的顏色。
18世紀60年代,洛可可藝術風格開始走向衰落,一些批評家抨擊它沒有品味、輕浮,象徵著一種腐朽的社會,後來與巴洛克藝術一起被新古典主義所取代。但兩個多世紀以來,藝術家對洛可可風格的懷舊式詮釋為其豐富了新的內容,如在服裝設計上出現了以華託命名的華托背(指女式禮服從領口到下擺有寬襇的不束腰背部)。蓬帕杜夫人領導了追求快樂漂亮的洛可可時代,今天的設計師們把對這種風格的了解作為2006年時尚創新的基礎,美麗豪華仍然被視為女性服飾創新設計中的一個核心要素。

⑦ 「玫瑰色蓬帕杜爾式」的瓷器是指什麼

從1757年~1764年法國塞弗爾(Severs)瓷窯產品大多是蓬帕杜爾夫人所喜歡的玫瑰色底,所以亦稱「玫瑰色蓬帕杜爾式」。

⑧ 蓬帕杜的哪些舉措推動了洛可可時期的藝術進程

蓬帕杜夫人因其愛情魅力而出名,但最出名的還是她在藝術王國留下的足跡。從她版19歲時穿著粉紅權長袍坐著藍色馬車以吸引國王眼球的時候開始,便註定了她對美麗事物的天然敏感和擅長色彩搭配將使她成為時尚的引領者。作為路易十五時期歷時20餘年的法國實際皇後,她成了洛可可風尚當之無愧的主導者和推動者,並將這一漂亮、雅緻、輕浮又羅曼蒂克的藝術風格和生活方式吹遍全歐洲。她對凡爾賽宮進行了洛可可式的裝飾,參與設計了巴黎協和廣場以及她個人購買的多處豪宅,水罐,把塞夫勒瓷器變成寫字桌上的流行飾品,其中一款經典粉紅因此被稱作蓬巴杜玫瑰紅。——常識藝術篇。

⑨ 簡述古希臘與古羅馬工藝美術的風格特徵

第一章:原始社會工藝美術
1、歐洲 奧瑞納文化 時期的女裸體小雕塑。
2、指揮棒被考古學家們認為是原始人類舉行咒術儀式時所用的器物。
3、什麼是「化狀土」? 用水將陶土調和成泥漿塗在陶胎上,形成色漿層,從而起到美化和裝飾作用,且可避免胚胎大量吸收釉水或燒裂,又能填補胚胎氣孔,亦稱「陶衣」、「裝飾土」或「護胎釉」。
4、日本的繩紋文化、朝鮮的篦紋陶器、兩河流域哈拉夫文化土陶。 哈森納文化的陶工藝作品分為古拙哈森納期、標准哈森納期和薩馬拉期。
5、原始工藝的啟示? 1、有了人既有了工藝美術。2、實用功能先於審美功能。3、材質決定技術和工藝形成。4、人的意義和價值在於積極地、不斷地創造,而不是維持和固守。
二章:古代大洋洲工藝美術
1、什麼是塔帕布?在大洋洲諸島普遍流行用樹皮做成紡織品——塔帕布。
2、樹皮畫 是澳大利亞土著居民至今仍流行的獨特工藝。
3、大洋洲工藝美術特點?1、古代大洋洲工藝美術深受其特殊的自然環境的制約和影響,普遍具有適應大洋環境的特徵。2、古代大洋洲工藝美術在當地土著民族的宗教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3、古代大洋洲工藝美術表現出相當濃厚的原始藝術特徵。4、古代大洋洲工藝美術充分體現了民族風格和地區特徵。5、縱觀古代大洋洲工藝美術,可以看出,這里的人們幾乎都是用木、石、植物纖維、貝、砂等自然材料直接進行工藝美術創作,絕少有人用再造的材料。
三章、古代美洲工藝美術
1、素有「美洲的希臘」之稱的瑪雅文化,在古代美洲各文化中最發達,水平最高,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之一。
2、莫奇卡文化的陶工藝以馬鐙壺為主。
3、在古代美洲染織工藝中,納斯卡文化類型的織物可謂一枝奇葩。絢麗多彩、職工精美的納斯卡織物沒譽為「世界紡織品的奇跡」。
4、古代美洲工藝美術的認識?1、古代美洲個工藝美術的發展和演變體現了當時的歷史、文化、經濟和宗教的要素。2、古代美洲個工藝美術自然而平凡地反映了人性中純朴的情感,與他們悲壯而奇詭的大型建築和雕塑相比,工藝美術的創作充滿了質朴善良的願望和天真歡快的生活氣息。3、古代美洲個工藝美術表現出一定的宗教性質。4、古代美洲個工藝美術充滿著巨大的活力。5、古代美洲各區域民族的創作表現出風格迥異的工藝文化特徵。
四章、古代非洲工藝美術
1、從工藝美術的角度來看,這里出土的一些與真人等大的陶塑頭像特別引人注目,這些陶工藝製品基本都以紅色陶土製成,因而被稱為「赤陶」。
2、15——16世紀初,工藝美術的繁盛時期,著名的《母後青銅頭像》屬16世紀初的早期的貝南青銅工藝作品。
3、班巴拉族的「奇瓦拉」羚羊面具,是非洲黑人藝術中最為著名的工藝品之一。這是一種面具頂飾,是佩戴在舞蹈者頭上的裝飾物。
4、古代非洲工藝美術基本特徵和意義?1、由於自然環境的影響和歷史發展進程的制約,古代非洲工藝美術保持了一定的原始特徵。2、古代非洲工藝美術帶有顯著的宗教性。3、由於非洲幅員遼闊,族部繁多,在工藝美術風格上形成了個自不同的鮮明的民族特徵和地域風格,主要表現在各類作品的造型比例、裝飾手法、裝飾內容以及材質肌理等具體的構成因素方面。4、帶有原始的自然主義風格或抽象風格,一直是古代非洲工藝美術的靈魂。5、古代非洲工藝美術的大量作品雖然是古老的,但在造型、裝飾和色彩等形式因素上,表現出濃郁的現代氣息。
五章:古代埃及工藝美術
1、新王國時期的石工藝主要集中在第18至19王朝時期,代表作品雪花石燈是傑作。
2、玻璃石由古代埃及人發明創造,後經阿拉伯傳播到世界各地,當時的一種製作手法「沙芯法」
3、第21王朝時期製作的黃金拖鞋,作品以純金板組合而成,設計新穎,造型奇特,製作相當精細。鞋底上銘刻著圓形的花紋,使之愈加精美別致,同時亦為這件冷峻的金屬工藝品注入了一絲溫情。

2010-1-14 15:17 回復
119.162.109.* 2樓

4、古代埃及工藝美術的啟示?1、古代埃及工藝美術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掀起了人類歷史上工藝美術全面發展的一個浪潮。2、古代埃及工藝美術雖然歷史悠久,但許多作品在造型設計,裝飾技藝及材料應用和整體表現手法上,蘊涵著某些現代審美意識和現代工藝的要素。3、古代埃及工藝美術涉及非常廣泛的材質,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4、就整體而言,古代埃及工藝美術注重裝飾性的表現,強調精神上的作用,工藝作品的使用功能並非是最根本的目的。5、縱觀古代埃及的工藝美術,始終充滿著靜穆、莊重、渾厚和遒勁的風韻,同時伴隨著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和宗教氣息。6、埃及人「永恆」和「不變」的信念直接影響了工藝美術的創作觀念和作品風格。
六章:古代兩河流域工藝美術
1、兩河流域北部的「尼尼微式」陶工藝十分興盛。作品造型薄巧、做工精緻的小型容器而得名。這類彩紋陶器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即裝飾紋樣幾乎布滿整個器壁,其成形方法亦普遍採用輪制,造型配有耳、把燈附件。其形制多為高杯,偶有高足的壺。器身施掛白色化妝土,並以鮮艷的紫紅色描繪幾何紋、飛鳥以及其他變形的動物紋樣,裝飾結構極為嚴格。
2、阿卡德時期——納拉姆.辛石碑 古巴比倫王國時期——漢謨拉比法典碑
亞述帝國時期——尼布甲尼撒一世的界碑 翼獅與牧鹿是一件著名的大型青銅工藝作品,它製作與傑姆狄特那斯爾末期至蘇美爾王國初期。 阿卡德王國時期——薩爾貢一世銅像
3、兩河流域工藝美術的啟示?1、古代兩河流域的工藝美術歷史悠久,在距今六七千年以前,已經在陶器、石器、金屬等工藝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就。2、由於歷史和地理原因,古代兩河流域工藝美術在某些方面形成了與古代埃及相近似的風格:首先,這種相似表現在數千年來工藝美術的風格基本保持著原始的傳統;其次,在各類工藝美術創作的形式法則與技法上的表現較為程式化;再次,類似古埃及的「正身側面律」的表現形式在各種工藝製品的裝飾中應用較為廣泛。3、兩河流域工藝美術所表現出的獨特風格主要在於更多地注重人們現世生活的表現,這不僅反映在各類工藝製品的功用與造型上,也在大量的裝飾紋樣內容中得以充分體現。4、兩河流域工藝美術的形式豐富多彩、品種繁多、技藝精湛、風格古樸典雅,材料的應用十分廣泛,並已注重材質與表現形式和內容的關系。5、值得強調的是,古代兩河流域工藝美術與當時人們生存環境的聯系十分密切,不論在工藝製品的造型上,還是在其裝飾紋樣中,皆始終離不開以動物形態為主要內容的基本創作方法,這種方法代表了整個古代世界,尤其是古代東方工藝美術創作的風格特徵。
七章:古代波斯工藝美術
1、翼獅形角杯在古代波斯所有的工藝中最具代表性,因為這種造型的角杯在其他地區很少發現。
2、古代波斯工藝美術特點?1、巨大大包容能力。2、強烈的造型意識。3、濃郁的裝飾情趣。4、鮮明的形式美感。5、豐富的材質肌理。6、濃厚的世俗氣息。
八章:古代印度工藝美術
1、哈拉帕文化的創始者是達羅毗荼人。
2、佛教的創始者喬答摩.悉達多,通常稱他為「釋迦牟尼」或「佛陀」,簡稱「佛」
3、孔雀王朝阿育王統治時期——阿育王的獅形石柱頭和桑奇佛塔的石工藝裝飾,最能代表這一時期石工藝的藝術成就。
4、伽膩色迦王舍利容器是以合金銅鑄造而成。
5、印度美術特徵?1、宗教性。2、豐富性。3、象徵性。4、神秘性。5、官能性6、韻律性。
6、什麼是「舍利容器」?容放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結成的珠狀物或指德行較高的和尚死後燒剩的骨頭的器皿。
九章:伊斯蘭工藝美術
1、什麼是錫白釉陶器?錫白釉陶是在淡黃色胎土上施掛鉛釉系統的錫白釉,成為純白的優質陶器。器型以缽為主,也有壺類製品。
2、什麼是華麗彩陶器?華麗彩陶器也是以錫白釉體味基礎,然後用氧化金,氧化銀,氧化銅等釉彩描繪各種紋樣的陶器,經還原焰燒成,紋樣閃閃發光,具有金屬光澤般的美妙效果,所以稱「華麗彩」或「彩虹器」。

2010-1-14 15:17 回復
119.162.109.* 3樓

3、「米奈」型陶器?所謂米奈型陶器即用「米奈手法」製作成的陶製品,首先用鈷藍在白釉底上畫草圖,經過一度烘燒之後,再加上各中色彩固定,再燒一次,伊斯蘭陶器生產最盛期的這種技巧,曾廣泛影響到中國與日本。
4、土耳其紡織品的特徵:設計已經有了自己十分鮮明的特點,極為粗獷的植物紋樣,並且在比列上進行精心而有變化的布置;在大花邊上飾以小花邊;在圖案中造成一種紋樣的動感。
5、伊斯蘭工藝美術啟示?1、一神教的宗教信仰、特殊的地理環境,以及阿拉伯民族的求異心理和文化傳統,培育了伊斯蘭工藝美術的大力發展,並使之成為世界工藝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不僅體現了伊斯蘭教的精神實質,也反映了阿拉伯民族的獨特風采。
2、抽象性的表現和繁縟而刻意的裝飾,是伊斯蘭工藝美術的特點。3、伊斯蘭工藝美術表現了濃重的世俗性。4、伊斯蘭工藝美術中的裝飾紋樣,豐富並發展了人類的裝飾藝術,它把以植物紋樣為主的裝飾藝術的水平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從而形成了獨特的阿拉伯紋樣。5、伊斯蘭工藝美術在藝術形式法則上注重:1、整體與局部的統一;2、弧線與直線的統一;3、簡潔與繁縟的統一;4、造型與裝飾的統一;5、文字與形象的統一。
十章:古代日本工藝美術
1、埴輪:埴輪按其形制和風格特徵可分為「圓筒埴輪」和「形象埴輪」兩大類型;圓筒埴輪的基本特徵是器物上下呈圓筒狀,類似器座,是一種抽象性很強的陶塑紀念物,作為喪葬用品。形象埴輪的形制非常豐富,它以表現與人們生活有直接關系的內容為其特徵,是一種具象性很強的陶制紀念物。
2、室町時代,從中國帶來的漆工藝品稱為「唐物」在中國漆器的影響下產生了「鐮倉雕」
3、桃山時代作品——秋草蒔繪見台。
4、友禪染:是印染技術上的一場革命,它是先在絲綢地上用膠描繪紋樣後印染,最後再用水將膠洗掉從而完成製品的,這種技法,可以忠實的表現出作者想要表現的內容。
5、什麼蒔繪?在原有技法中攝取了中國,朝鮮的技法,進而受到南蠻人帶來的西洋文化的影響,以巧妙地圖案化紋樣,表現了自然景象,而且將徽章組合到紋樣之中,以電光形的線將圖案斜著分割開。在技法上只有簡單地施以金平蒔繪i,但粉末因疏密而形成調子上的變化,採用繪梨地、針描等技法,產生輕松而自然地效果。
十一章:古代地中海區域工藝美術
1、 小提琴形石偶,不久便向著較為接近人的姿態的方向發展。這是令人倍感親切的「偶像」。
2、 什麼叫卡馬萊斯陶器?由菲斯特斯宮向北望去,在正面能看到美麗的屋頂形的山脈。在距這里2000m的山頂的下方,可見到一個很大的山洞,這就是卡馬萊斯洞窟。在這里最初發現了極為優秀的陶器,因而稱之為「卡馬萊斯陶器」
3、 什麼叫「復合陶器」?
在塞普勒斯北岸的烏奴斯遺址,出土了大量形制富於變化、裝飾手法新穎,而且額顯然已經充分地消化了外來因素的陶器。極具獨創性的各種變形壺、復合壺等如雨後春筍般問世。
十二章:古代希臘工藝美術
1、 古希臘陶器工藝經歷的幾個時期:一、幾何紋樣式期。(公元前9——前8世紀),
二、東方紋樣式期(公元前7世紀),三、黑紋樣式期(公元前6世紀),
四、紅紋樣式期(公元前5世紀),五、白地彩紋樣式期(公元前5世紀後半期)。
2、古希臘美術特點?1、古代希臘奴隸制的民主制度是產生工藝美術繁榮的社會基礎。
2、富於想像力的希臘神話是古希臘工藝美術繁榮的精神資源。3、古希臘的陶器在製作工藝和裝飾效果上都達到了極其完美的程度。4、古希臘工藝美術在其發達的美學思想指導下,創造出優美、典雅、和諧的古典美的標准。
十三章:古代羅馬工藝美術
1、 關於玻璃器的製作技法,首先是叫做「穆拉諾」的製品,這與稱作「熱熔馬賽克」的玻璃加工技法是相同的。最精彩的是文藝復興時代的稱之為「萬花玻璃」的製品。

2010-1-14 15:17 回復
119.162.109.* 4樓

2、 羅馬赤陶 是在初具規模的手工作坊中生產的 。 羅馬玉器雕刻代表作現藏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的一塊瑪瑙雕製品,便是最著名的代表作。藝術風格:羅馬人巧妙地利用了玉石中的色彩和明暗變化,在有限的面積上精雕細刻,刻畫出極其柔軟的肌膚效果和飄逸的衣紋形象,表現出高超的製作技藝和藝術感知力。
3、 古羅馬工藝美術特徵:1、在材質應用、造型設計、裝飾紋樣及製作技術方面,有了極大地改進與發展。2、洋溢著濃郁的人文主義色彩。3、充滿了享樂主義氣氛。4、具備了顯著的世俗特徵。5、古羅馬工藝美術既表現了強烈奔放、豪華奢麗的風貌,有體現出和諧典雅的美感。6、強調立體性的表現,善於在作品上進行附加的裝飾時古羅馬工藝美術的一大特徵。
十四章:歐洲中世紀工藝美術
1、 聖遺物箱:一般皆按照中世紀拜占庭式、哥特式或羅馬式建築式樣造型,猶如一個精緻的建築模型。此類聖遺物箱莊重肅穆、豪華典雅,往往以多種材料加以裝飾,造型尺寸也較大。聖遺物箱式用來安放基督教聖者遺物或骸骨的容器,在中世紀工藝美術中是最典型的一類。有三大類型:建築形、人物形、動物形。
2、 歐洲中世紀工藝美術特徵:1、歐洲中世紀工藝美術可以說是宗教的產物。2、基督教的傳播與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歐洲中世紀工藝美術的發展。3、在神學思想的影響下,在教權的統治下,歐洲中世紀的工藝美術反映了當時特有的審美觀念。4、中世紀工藝美術顯著的特色就是:工藝美術與人們的精神生活的聯系更為密切,它不是通過存在於人們具體生活中的實用功能從而達到一種享受或美感,而是通過宗教活動,將基督教精神滲透到人們的心靈之中,以調節和平衡人們的心理活動,感化人們的精神世界為目的。
3、 試述基督教與中世紀工藝美術之間的關系(同上)
十五章:文藝復興時期的工藝美術
1、 馬略卡式陶器 的地方特色並不明顯,因為當時的陶工常常變換工作地點。
2、 金屬工藝;著名的金工師是貝維努.切利尼,由他撰寫的自傳和技法論是研究文藝復興時期金屬工藝的重要文獻,他的傑出代表作是法蘭索奧一世的鹽缸。
3、 在德國,紐倫堡是銀器製作的最大中心,丟勒就是以銀器工匠的身份跨進藝術殿堂的。
羅馬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另一個木工藝中心。 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木工藝可分為南北兩大系統。德國南部地區木工藝的中心是紐倫堡。
4、 文藝復興時期木工藝的風格特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木工藝取得了突出成就,不僅反映了文藝復興文化藝術的某些共同特徵,同時也在木器的造型設計、製作工藝和裝飾手法等各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發展。尤其是各個國家由於歷史、地理和民族文化藝術傳統的不同,出現了木工藝風格的迥異,從而形成了歐洲木工藝史上繁榮燦爛的局面。
5、 文藝復興時期工藝美術概括:1、文藝復興時期工藝美術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世紀工藝美術的宗教性質。2、文藝復興時期工藝美術呈現出莊重典雅、和諧含蓄、充滿古典意蘊和世俗情調的風格特徵。3、文藝復興時期工藝美術在歐洲工藝美術發展史中佔有重要篇章。4、文藝復興時期工藝美術在材料運用、製作工藝、表現題材等方面有了顯著的提高和突破。5、文藝復興時期工藝美術為歐洲工藝美術史上的黃金時期——巴洛克和羅可可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十六章:巴洛克時期的工藝美術
1、 現藏巴黎戈貝蘭博物館的《路易十四加冕式》是國王的故事中的一幅壁毯。
2、 路易十四的宰相戈培爾曾於1662年將分散在巴黎的織錦壁毯作坊集聚起來,成立了宮廷性質的「戈貝蘭織物所」。

2010-1-14 15:17 回復
119.162.109.* 5樓

3、 安德烈.夏路.布爾創造了一種所謂「布爾鑲嵌法」。 德國中世紀玻璃器,特別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所謂「森林玻璃」工藝很早就在歐洲享有盛名。
4、 巴洛克的詞義:「巴洛克」一詞的出處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有以下三種:一是葡萄牙文的「barroco」和西班牙文的「barorueco」,意為「畸形珍珠」、「不合常規」等;二是中世紀拉丁文的「baroco」,意為「荒誕的思考」、「繁縟可笑的神學討論」;三是義大利文的「barocchio」,意為「曖昧可以的買賣活動」。它被18世紀末新古典主義理論家用來嘲笑17世紀義大利盛行的一種奇異的藝術或文學風格,認為它完全背離了現實生活和古典傳統,於是「巴洛克」作為一種藝術風格的名稱,後為史學界所沿用,不僅指文藝復興之後的義大利藝術發展的一個階段,也包括17世紀整個歐洲的藝術。
5、 巴洛克時期玻璃工藝的基本特徵?
1、 主要以琺琅彩繪式的玻璃器為特色,多裝飾著神話式寓言故事,以及肖像等。
2、 文藝復興時期的所謂「森林玻璃」工藝很早就在歐洲享有盛名,由於受威尼斯的影響,琺琅彩繪玻璃工藝流行一時,一般玻璃器皿上都裝飾著筆法細膩的風景畫。
3、 英國的玻璃工藝逐漸出現了自己的特點,特變是著名的玻璃工藝家喬治.列維茲克羅托創制出一種含鉛的特種玻璃,它比威尼斯玻璃器透明度更強,還不易碎,曾為歐洲不少國家所仿製。
4、 在佛蘭德斯,具有威尼斯式浮雕裝飾的玻璃器曾盛行一時,在荷蘭以阿姆斯特丹為中心的玻璃工藝也受到威尼斯的影響,威尼斯式的金剛鑽刻花 發揮的更加完美。

十七章:羅可可時期工藝美術
1、 德國人約翰.弗里得里希.伯蒂格爾和埃倫弗里德.瓦爾特.馮.切恩豪斯燒制出朱紅色瓷質炻器,人稱「伯蒂格爾炻器」。
2、 麥森瓷廠大量仿製日本柿石衛門和伊萬里彩繪瓷器。 法國賽弗爾瓷器瓷窯的產品大多是蓬巴杜夫人所喜歡的玫瑰色底,所以亦稱「玫瑰色蓬巴杜式」。
3、 法國羅可可時期的傢具工藝分為攝政時期和路易十五時期,前者是法國傢具從巴洛克發展到羅可可的過渡階段,史稱「攝政時期風格」後者是羅可可式傢具繁榮發展的階段,稱「路易十五風格」
4、 攝政時期傢具工藝的特點是對後期巴洛克式傢具某些顯而易見的不足之處進行了修飾,其藝術風格是以優美的曲線變現出一種動感,但其中並不失嚴謹的裝飾效果。具體的講,是在傢具造型,裝飾手法,材料運用和器物種類上都有了明顯的改進。
攝政時期傢具造型所出現的明顯變化是基本以彎腿代替了過去的支腿,以曲線造型充分形成了輕柔流暢、富於韻律的裝飾效果。 路易十五時期的傢具工藝吸收和發展了攝政時期的一切成就,並在倡導豪華而優雅的裝飾風尚的宮廷庇護下使羅可可式傢具工藝日趨成熟。
5、 羅可可時期工藝美術的風格特徵和發展概況?
1、 羅可可時期工藝美術是純粹的宮廷藝術,變現了宮廷藝術共有的特徵,注重裝飾性的表現,帶有明顯的享樂主義色彩。
2、 羅可可時期工藝美術的風格特徵可概況為:繁縟精緻、奢麗纖秀、華貴嫵媚,呈現出陰柔之韻和矯揉造作的氣質,熱衷於精雕細琢的變現手法。
3、 羅可可風格促進了各種工藝技巧的發展和提高,同時也展示了工藝技巧的精湛和完美。
4、 羅可可風格的工藝美術,以艷麗的色彩,細膩的工藝,豐富多變的曲線和不均衡、不對稱,甚至帶有反秩序,反常規傾向的裝飾構成,給人以強烈而充滿動感的視覺沖擊力和豪華奢麗的印象。

2010-1-14 15:17 回復
119.162.109.* 6樓

5、 由於宮廷性質的局限,羅可可時期工藝美術最終走向了追求純粹裝飾的極端,忽略了實用功能,從而在藝術風格上變現出奢靡和單純追求玩味的傾向。
十八章:新古典主義時期工藝美術
1、「新古典主義」是一種藝術風格的名稱,是指18世紀末至19世紀前半期在歐洲流行的一種崇高莊重典雅、帶有復古意趣的藝術風格。它的產生,一方面是為了反對羅可可藝術的過分雕琢,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人們對重新創建古希臘羅馬藝術的普遍要求所致。
2、在英國,韋奇伍德創辦的埃多努尼亞工場,生產了一大批模仿希臘陶瓶的陶器,倫敦大英博物館的「青色蓋壺」就出自他的工場。
3、新古典主義時期玻璃工藝的風格是什麼?
新古典主義時期的玻璃工藝製品在造型上變現出對稱,和諧的特徵,一般都是同心圓的處理手法,因此,盡管玻璃器皿的造型線變化多樣,但其對稱的基本形式決定了造型的莊重典雅與和諧統一。在裝飾上,這時期的玻璃工藝繼承和發揚了威尼斯的刻花技法和德國的彩繪手法,以及在古羅馬時代就已創造的熱熔鑲嵌技法等,總之,融各種技法於一爐的作品時有出現。但由於歐洲各地區的環境,民族等諸多因素的差異,也影響到玻璃製品在各國變現出不同的風格特徵。
十九章:近代工藝美術
1、19世紀末,在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以威廉.莫里斯為首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和20世紀初風靡全歐的「新藝術運動」以及1919年在德國誕生的「包豪斯」,告別了長期以來在歐洲形成的以宮廷為中心的工藝美術狀況,迎來了面向廣大民眾的新興工藝美術創作的局面。
2、1888年在莫里斯的組織和領導下,在英國成立了「藝術與手工藝展覽協會」。
3、「新藝術運動」是19世紀90年代在歐洲大陸的法國、比利時、德國、奧地利以及英國掀起的一場新興藝術運動。
4、1895年12月,薩穆爾.賓 在巴黎開辦了「新興藝術之家」 在巴黎,新藝術運動的代表建築家是 赫克托.吉馬德。 在南錫,以埃米爾.加萊 為中心的「南錫派」於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初出現。 比利時新藝術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亨利.凡.德.威爾德。
5、包豪斯
為包豪斯的創立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的是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他與 米斯.凡德洛 和 勒.科布西耶 被譽為20世紀藝術設計的三大巨匠。
包豪斯從1919年創立到1933年結束。 從1919年到1925年是包豪斯的魏瑪時期,也是包豪斯初創和奠定基礎的時期。
6、 那基 主持的金屬盒印刷工廠,文澤爾.哈布利克 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工藝家,在金屬 和染織上都有成就。 馬謝.布魯爾 主持的傢具工廠和 貢塔.絲托茲 主持的編織工廠。
7、 米斯.凡德洛設計的巴塞羅那椅。
8、 包豪斯時期工藝美術的風格特點?
包豪斯時期,工藝美術力圖打破打破藝術和工藝美術之間的界限,追去精神和物質合一的完美。
魏瑪時期,堅持功能第一,形式第二。力求以幾何圖形的結構完整與平衡地進行造型,並在色彩上追求單純明快。最能體現包豪斯工藝作品風格的是金屬作品,受到荷蘭構成主義及風格的直接影響。
德紹時期,包豪斯的設計真正從二次元的繪畫形式過渡到產品設計,傢具造型優美,結構單純緊湊,具有良好的功能,並利用材料和加工技術,進行了工藝技術與美結合的大膽嘗試;編織物利用幾何形的線與面相互交叉.復合,以及排列的疏密.參差和連續手法,形式優美而富於變化的抽象畫面,產生獨特的韻律與節奏之美。主張編織作品應為手工製作。范德洛設計的塞羅納椅造型新穎,色彩調和,簡潔大方,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二十章:現代工藝美術
1、 現代工藝美術的風格特徵:
1、傳統風格——現代人使用現代材料,表現傳統工藝美術的造型與裝飾風格,追求懷舊情思和復古意趣。這在任何時代都有所表現。
2、 裝飾風格——強調工藝美術作品的裝飾功能,忽略材質肌理的展現,但實用功能依然佔有相當比重。
3、 現代風格——強調工藝美術作品的材質肌理本身的美感效果,同時考慮到一定的實用功能,但忽略裝飾性的表現。
4、前衛風格——無視工藝美術作品的實用功能,強調單純的「美」和「刺激」,強調「視覺沖擊力」和工藝家個性的表現,有意改變作品材質肌理的感覺。

http://tieba..com/f?kz=695771747

⑩ 「羅可可」藝術的代表畫家是誰

樓主的選項中好像沒有烏德里,他是羅可可藝術的典型代表喔
拉斐爾·聖齊奧 (1483-1520)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由於高超的藝術造詣而被神化了的拉斐爾,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從事理想美的事業所能達到的最高峰。
拉斐爾的一生雖然像莫扎特那樣短促,傳說和範例一方面肯定了這位畫家無可爭辨的才華,另一方面卻也可能阻礙了對這位畫家的了解。一提起拉斐爾其人,提起拉斐爾的藝術風格,總離不開「超凡入聖」、「盡善盡美」這些始於瓦薩里的形容詞,這使廣大公眾對拉斐爾(世界藝術史上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的作品無法深刻領會並與之溝通,無法立即把拉斐爾的作品與那些總想用「天才」、「天才表現」等詞句來標榜的蹩腳作品分開,從而在他的作品中體味生命的苦悶、浪漫的熱情及感情的折磨。
拉斐爾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安寧、和諧、協調、對稱以及完美和恬靜的秩序——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作品確實可被稱為「人文主義及文藝復興世界的頂峰」。人們往往忘記或忽略的是這樣一種情況:拉斐爾是在歷史的中心、在一系列重大事件及某種只持續了很短時間的思想風潮上攀登了頂峰,這個奇跡的創造者是一個年輕人,而這個年輕人以偏巧不得於兩位最偉大的巨匠——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相較量,三人生活的年代前後差不了多少年。拉斐爾找到了「第三條路」,就是對他那個年代所有藝術成就的綜合與超越。這正是拉斐爾的光榮及歷史作用,那是他憑借藝術與思想、努力與理性,通過堅持不懈的檢試、體驗與思考而獲得的。他的成功歸因於他那非凡的才能:把來自藝術的那一崇高的革命性時代(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的任何一種激勵和啟示加以提煉和消化。這表明了他的巨大智慧和高超的造諧。這種能力確實異乎尋常。

烏德里 (1686-1755年)
讓·巴普蒂斯特·烏德里是18世紀羅可可藝術早期的代表畫家。
烏德里早年從事插圖繪畫,畫過聖經插圖。在他34歲以前以肖像畫家著名畫壇,後來就專畫動物,作為動物畫家在當時的巴黎畫界獨一無二。33歲時就被法蘭西皇家美術院接納為院士。他在動物畫上取得很高成就後又轉畫靜物,專畫死去的動物,這種轉變純屬自己的愛好,在畫中並不著意追求什麼主題思想,只是把一些對象組合在一起,描繪它們的形態、質感和空間感,有的甚至雜亂無章,但很自然、真實生動,就像常見到的生活中一個角落,有時將這些對象堆放在具有巴洛克特徵的建築物前,作為整體背景統一著前景雜亂物象,構成和諧統一的藝術效果。
烏德里的畫造型力強,畫中雜物共處一畫樣樣如真。這幅《死去的狼》中,無論是死去的狼還是活著的獵犬,無論是檯面上的各種靜物,還是背後的風景,都極富質感,嚴謹的色彩、細膩的筆觸都融化在物象之中。
由於他為路易十五設計一系列國王狩獵生活畫面而博得了國王的歡心,特聘他為皇家專職畫師。我們可以從他1730年畫的《路易十五在聖·熱爾曼森林獵鹿》中看到烏德里全部藝術成就。

布歇(bucher,1703一1770)
有神童之稱,從義大利歸國後,又備受蓬巴杜夫人賞識,擔任美院教授、首席宮廷畫師、戈伯蘭壁毯廠總監,真是一帆風順。他技巧純熟,畫得迅速,不乏大幅作品,而且能運用明亮色彩和新穎手法使古典神話題材盡麗極研。<冰浴的黛安娜>一畫的女人體在景物的襯托下明亮耀眼,削弱素描明暗對比而加強色彩透明感的技巧使後來的印象派大受啟發。<裸女(奧莫爾菲小姐)>動作的大膽和肉感近乎色情,床上鮮亮奪目的綢緞也最合路易十五宮廷的胃口,足以代表羅可可風格。在以神話為題材時,布歇往往有濫用玫瑰紅和天藍色的傾向,人物膚色的蒼白和鮮紅也浮於表面,但如果有真實對象在眼前,他的畫面頓時出現勃勃生氣,<午飯>、<帶磨坊的風景>的作者和<維納斯與武爾坎>的作者簡直判若二人。

庫爾貝(1819--1877)
法國東部弗朗什—孔太山區葡萄園主的家庭。自幼天賦聰穎、相貌出眾,既高傲自大、自命不凡,又熱情奔放、慷慨大方,從中學時代;就成為同齡朋友們心悅誠服的領袖。他的許多自畫像,如《叼煙斗的庫爾貝》、 《帶黑狗的庫爾貝》和大型寓意畫《畫室》中的庫爾貝,都具有這樣的氣質。1841年,他的父親送他到巴黎念大學,要他學習法律,但他卻立志做一名畫家,在皇家美術學院和貝桑松美術學院學習。在古代大師中,他最欣賞17世紀西班牙畫家委拉斯貴支的技巧,專心地臨摹過不少收藏在盧佛宮的委拉斯貴支的作品。
由於革命思想家普魯東和詩人波特萊爾的影響,庫爾貝在1848年就積極投身法國社會的革命運動。1855年木板枷畫展的反傳統精神,使他贏得了一大批激進的青年畫家的擁戴。..1872年,庫爾貝又投身偉大的巴黎公社運動,擔任公社委員和美術家聯合會主席,熱情為公社繪制旗幟、徽章和各種宣傳品。巴黎公社失敗後,庫爾貝被捕入獄,在獄中所畫的《戴貝雷帽系紅領帶的庫爾貝》,表現了他這個時期的革命風貌。1873年,經友人保釋,庫爾貝出獄,隨即流亡瑞士,1877年12月31日在瑞士的洛桑逝世。
繪畫中的現實主義,早在17世紀荷蘭小畫派的作品中即已嶄露頭角。但是,就其審美特徵而言,荷蘭畫家更注重表現生活中幽默、快樂的情趣,以投合新興市民階層的口味。而庫爾貝的現實主義,是19世紀中葉法國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產物。社會上嚴重的兩極分化、貧富不均和政治腐敗的現象,使藝術家更自覺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在思辯方式和認識方法上,他是18世紀網路全書派辯證經驗論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他要求藝術家揭示事物的本質方面,而不僅僅停留在一成不變的形式模式上。因此,庫爾貝不無尖刻嘲諷之意地稱古典主義為「裝腔作勢」,稱浪漫主義為「無病呻吟」,倒也恰到好處。法國評論家認為: 「沒有庫爾貝,就沒有馬奈;沒有馬奈,便沒有印象主義。」庫爾貝在發現生活中平凡的美和朴實的外光技巧方面給予以後的青年畫家們的重要影響,證明這一論斷是確鑿無疑的。

保羅.高更 (1848-1903)
高更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簡化和色彩的裝飾效果,但還沒有擺脫印象派的手法。後來多次到法國布列塔尼的古老村莊進行創作,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民間版畫及東方繪畫的風格感到興趣,逐漸放棄原來的寫實畫法。由於厭倦城市生活,嚮往仍處於原始部落生活的風習和藝術,高更不顧一切,遠涉重洋到南太平洋上的一個島上去生活和畫畫,直到去世。
高更以極大的熱情真誠地描繪了土著民族及其生活。作品用線條和強烈的色塊組成,具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和裝飾效果。高更的藝術對現代繪畫影響極大,他被稱為"象徵派的創始人"。
高更似乎總是響往遠方,留戀那些具有異國情調的地方。這種感情,最終在他的一種救世的信念中具體化了。也許所有同時代的藝術家的感情,都要求拋棄現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礙,回到更簡單、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
高更在現代藝術中的重要意義,在於他對於繪畫本質的信念,他把繪畫的本質看成是某種獨立於自然之外的東西,當成記憶中經驗的一種「綜合」,而不是印象主義者所認為的那種直接的知覺經驗中的東西。他不斷地運用繪畫和音樂的類似性,把色彩的和諧、色彩和線條當成抽象表現的形式。比起大多數同輩藝術家來,他的探索甚至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東方、古典前以及原始藝術的影響。我們在他身上,發現了現代原始主義的根源,發現他嚮往獲得一種表達方式,以拋棄西方傳統的習慣勢力,回到史前人類和野人的真理中去,從而達到真理。

若安·米羅(Joan Miro,1893-1983)
二十世紀繪畫大師,超現實主義繪畫的偉大天才之一。
米羅藝術的卓越之處,並不在於他的肖像畫或繪畫結構,而是他的作品有幻想的幽默——這是其中一個要素。另一個卓越之處就是,米羅的空想世界非常生動。他的有機物和野獸,甚至他那無生命的物體,都有一種熱情的活力,使我們覺得比我們日常所見更為真實。
米羅是非常多產的,畫風始終如一而又多樣變化。以至想要一般性地追述一下都十分困難。早期作品受塞尚、梵高和畢加索及野獸派畫家的影響,作品或帶有極為精雅的色彩和線條的運動,或具有立體主義的作風。在1920年代中期,他在他的新天地中,探索了非常困難的一些方面,從《哈里昆的狂歡》的復雜性,到《犬吠月》和《人投鳥一石子》這類作品非常有魅力的單純性。1928年他訪問了荷蘭,受到荷蘭少有的幾個大師的影響。他製作了一系列的繪畫,題名為荷蘭的室內,那是從真實到幻想變形的實例。

熱點內容
趙海棠真多餘 發布:2025-09-24 12:03:47 瀏覽:540
梅花賦碑文 發布:2025-09-24 12:03:03 瀏覽:950
九月海棠紅了 發布:2025-09-24 11:52:07 瀏覽:888
東營福源花卉 發布:2025-09-24 11:32:36 瀏覽:860
工筆盆栽圖 發布:2025-09-24 11:32:32 瀏覽:986
臭海棠不開花 發布:2025-09-24 11:31:54 瀏覽:363
梅花易樹 發布:2025-09-24 11:31:05 瀏覽:130
女子與玫瑰 發布:2025-09-24 11:14:04 瀏覽:95
黃曉明海棠花 發布:2025-09-24 11:13:31 瀏覽:888
瑪櫻花價格 發布:2025-09-24 11:05:36 瀏覽: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