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江建國

牡丹江建國

發布時間: 2021-02-23 17:36:41

牡丹江市歷史

牡丹江是一座歷史積淀非常厚重的城市,早在3000多年前,滿族人的祖先肅慎人的一支就在這片土地上揭開了牡丹江流域人類歷史的最早篇章。
牡丹江歷史發展脈絡
50年代末至70年代,黑龍江省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鏡泊湖南端考古挖掘了著名的鶯歌嶺原始村落遺址,其中出土的鹿角做成的鋤頭,是黑龍江省發現最早的農業生產工具,表明鶯歌嶺人已進入原始農業階段。出土的4隻惟妙惟肖、形態各異的小陶豬形象與近代東北各地飼養的大民豬有某些相似之處,屬野豬向黑龍江地方豬種的過渡類型,是研究黑龍江泥塑最早的實物資料。鶯歌嶺的文化遺存,記載了牡丹江流域人類從童年時代起所走過的艱難歷程,也將牡丹江流域的人類歷史向前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時期。 牡丹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在漫長的歷史變革中,由於各個朝代的更替,其稱呼也不盡相同。在夏、商、周時期,被稱為肅慎、息慎和稷慎。在兩漢、三國、魏晉時期,肅慎人改稱為「挹婁」。南北朝時期,挹婁人又轉稱勿吉。隋唐時期,勿吉又轉稱靺鞨,靺鞨族當時分為七個部落,其中佛涅部居張廣才嶺東牡丹江和寧安境內,呈寶部居綏芬河流域。五代時靺鞨族改稱女真,居住在牡丹江流域的舊日渤海國邊民被稱為生女真。到了清朝皇太極即位後,便將族名定為「滿洲」,簡稱滿族,由此牡丹江流域的土著居民又稱為滿族。 公元698年,栗末靺鞨族首領大祚榮在牡丹江上游敦化敖東城建立了「震國」,史稱「舊國」。公元705年,大祚榮受招唐朝改國號為「渤海」,正式成為唐朝管轄下的地方自治政權。公元755年,大祚榮之孫,渤海三世王大欽茂將國都遷到今天寧安市渤海鎮,定首都名為上京龍泉府。渤海強盛時期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洲,疆域包括今吉林省、黑龍江省的大部,遼寧省少部以及俄羅斯濱海地區和朝鮮咸鏡北道、兩江道、慈江道及平安北道的一部分,幅員五千餘里,有戶十餘萬,常備兵數萬,號稱「海東盛國」。公元十世紀初,渤海國開始衰落。公元926年,契丹攻佔上京龍泉府。渤海末王大湮撰率眾出城投降,渤海國滅亡。公元928年,契丹將渤海國王族及城內居民財特遷到契丹腹地今遼南地區,為使渤海人忘其國土,臨行前放火將渤海故都化為灰燼。渤海國眾698年建國到926年滅亡,共傳十五世,歷時229年。 公元十二世紀初,女真完顏部崛起。據《金史·本記第一》記載:「始祖居完顏部仆干水之涯」,仆干水就是今天的牡丹江,女真完顏部最早就是居住在這里。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今寧安、海林、穆棱及牡丹江市區均屬金代胡里改路管轄。 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牡丹江流域女真族歸於元朝政府統治之下。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明朝建立,建洲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綏芬河、長白山一帶。明永樂八年(1410年),建洲女真斡朵里部酋長努爾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耳率部從牡丹江西岸南行至寧古塔(今海林市舊街鄉)定居下來,這一支女真在歷史上被專稱為建洲女真。十年以後,他們東進至今俄羅斯雙城子對面克拉斯諾雅爾山城定居下來,再後來又經過多次遷移,最後定都於新賓的赫圖阿拉。明朝後期,建洲女真日益強大,努爾哈赤相繼統一了建洲諸部和海西女真四部。1608年,努爾哈赤派兵進駐寧古塔舊城,並以此為基地征服了今興凱湖、三岔口、烏蘇里斯克、穆棱、寧安、密山、琿春等地的女真部落。1666年,寧古塔將軍巴海率部在今寧安市寧安鎮修建新城,同年12月駐地遷往新城,原來的舊址便被稱為「舊城」或「舊街」,寧古塔舊城作為清朝各級章京駐地和治所,自1636年至1666年前後共存30年。 清王朝入主中原後,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後來,為了穩定政權,繼續擴張中原地區的疆域,清王朝從順治到康熙年間不斷往寧古塔一帶撥民和安置有戰功的八旗官兵及其家屬,滿族人逐漸增多。寧古塔遷往新城後,寧古塔作為清朝政府的流放地,先後有大批被朝遷罷職、刻黜的官員和一些有學識的文士被「謫戍」或「遺戍」到這里。他們的到來,對傳播中原文化,加速民族融合、開發建設邊疆都做出了積極貢獻。 1860年,清政府開始對東北地區局部解禁。1881年,清政府開放了寧古塔管轄下 牡丹江歷史圖片

㈡ 牡丹江市都有哪些醫院

請問一下男士68歲手腳麻木腿和腳腫腹腔有積液是怎麼回事應該掛什麼科查看

㈢ 牡丹江以前是怎樣的

牡丹:滿語稱「穆丹烏拉」,「穆丹」漢譯為「曲曲彎彎」之意。 「烏拉」為「江」之意。即彎彎曲曲的江。此江在唐代時期稱「敖羅河」;以後又稱「忽漢河」;金代稱「胡里改江」;元代稱「窩多里江」,又稱「忽爾哈江」; 清代稱「庫爾堪江」、「忽爾哈河」,後稱牡丹江。上述所涉及的「敖羅」、「忽汗」、「庫爾堪」、「忽爾哈」等滿語的含義均是「圍網」的意思。

牡丹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在漫長的歷史變革中,由於各個朝代的更替,其稱呼也不盡相同。在夏、商、周時期,被稱為肅慎、息慎和稷慎。在兩漢、三國、魏晉時期,肅慎人改稱為「挹婁」。南北朝時期,挹婁人又轉稱勿吉。隋唐時期,勿吉又轉稱靺鞨,靺鞨族當時分為七個部落,其中佛涅部居張廣才嶺東牡丹江和寧安境內,呈寶部居綏芬河流域。五代時靺鞨族改稱女真,居住在牡丹江流域的舊日渤海國邊民被稱為生女真。到了清朝皇太極即位後,便將族名定為「滿洲」,簡稱滿族,由此牡丹江流域的土著居民又稱為滿族。

公元698年,栗末靺鞨族首領大祚榮在牡丹江上游敦化敖東城建立了「震國」,史稱「舊國」。公元705年,大祚榮受招唐朝改國號為「渤海」,正式成為唐朝管轄下的地方自治政權。公元755年,大祚榮之孫,渤海三世王大欽茂將國都遷到今天寧安市渤海鎮,定首都名為上京龍泉府。渤海強盛時期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洲,疆域包括今吉林省、黑龍江省的大部,遼寧省少部以及俄羅斯濱海地區和朝鮮咸鏡北道、兩江道、慈江道及平安北道的一部分,幅員五千餘里,有戶十餘萬,常備兵數萬,號稱「海東盛國」。公元十世紀初,渤海國開始衰落。公元926年,契丹攻佔上京龍泉府。渤海末王大湮撰率眾出城投降,渤海國滅亡。公元928年,契丹將渤海國王族及城內居民財特遷到契丹腹地今遼南地區,為使渤海人忘其國土,臨行前放火將渤海故都化為灰燼。渤海國眾698年建國到926年滅亡,共傳十五世,歷時229年。

公元十二世紀初,女真完顏部崛起。據《金史·本記第一》記載:「始祖居完顏部仆干水之涯」,仆干水就是今天的牡丹江,女真完顏部最早就是居住在這里。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今寧安、海林、穆棱及牡丹江市區均屬金代胡里改路管轄。

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牡丹江流域女真族歸於元朝政府統治之下。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明朝建立,建洲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綏芬河、長白山一帶。明永樂八年(1410年),建洲女真斡朵里部酋長努爾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耳率部從牡丹江西岸南行至寧古塔(今海林市舊街鄉)定居下來,這一支女真在歷史上被專稱為建洲女真。十年以後,他們東進至今俄羅斯雙城子對面克拉斯諾雅爾山城定居下來,再後來又經過多次遷移,最後定都於新賓的赫圖阿拉。明朝後期,建洲女真日益強大,努爾哈赤相繼統一了建洲諸部和海西女真四部。1608年,努爾哈赤派兵進駐寧古塔舊城,並以此為基地征服了今興凱湖、三岔口、烏蘇里斯克、穆棱、寧安、密山、琿春等地的女真部落。1666年,寧古塔將軍巴海率部在今寧安市寧安鎮修建新城,同年12月駐地遷往新城,原來的舊址便被稱為「舊城」或「舊街」,寧古塔舊城作為清朝各級章京駐地和治所,自1636年至1666年前後共存30年。

清王朝入主中原後,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後來,為了穩定政權,繼續擴張中原地區的疆域,清王朝從順治到康熙年間不斷往寧古塔一帶撥民和安置有戰功的八旗官兵及其家屬,滿族人逐漸增多。寧古塔遷往新城後,寧古塔作為清朝政府的流放地,先後有大批被朝遷罷職、刻黜的官員和一些有學識的文士被「謫戍」或「遺戍」到這里。他們的到來,對傳播中原文化,加速民族融合、開發建設邊疆都做出了積極貢獻。
1860年,清政府開始對東北地區局部解禁。1881年,清政府開放了寧古塔管轄下的鐵嶺河,1904年,牡丹江流域全部開禁,大批漢族人進入了這一地區。

到了二十世紀初,今天的牡丹江市還是一片人煙稀少、土地荒蕪的地區,當時的地圖記載這一帶叫「黃花甸子」,因有大片黃花點綴於草地上而得名,僅有四、五戶人家分散居住,屬於寧安第五區管轄。1903年,沙俄修築的中東鐵路在牡丹江沿岸修建了一座車站,因車站南臨牡丹江,便為車站命名為牡丹江車站,這便是今日牡丹江的雛形。從此,人口不斷增加,牡丹江站開始迅速發展。
1907年,清政府將東三省將軍制改為行省制,牡丹江境域屬吉林省寧安府管轄。民國初年,牡丹江地域沿襲清制,仍歸吉林管轄。
1932年5月,日本侵略軍佔領牡丹江站等地,1937年1月,成立偽牡丹江省公署,轄寧安、穆棱、東寧、密山、虎林五縣。同年12月1日,正式成立偽牡丹江市公署,當時的牡丹江省共轄5縣1市,省會設在牡丹江。
1945年8月14日,蘇聯紅軍進駐牡丹江。日本侵略者敗退,偽東滿省公署和牡丹江市公署同時解體。8月18日,在蘇聯紅軍的幫助下,成立了牡丹江市地方治安維持會。受東北黨委員會派抗聯幹部20餘人進入牡丹江市,建立了牡丹江衛戍司令部,維持剛解放的地方治安。1945年10月14日,在中共領導下的民主政府成立,軍區司令員李荊璞擔任市長。隨後延安幹部團團長張聞天等高級幹部陸續到達牡丹江市,張聞天同志以中共中央東北及駐牡丹江地區代表的身份,指揮和領導了這里的工作。

㈣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建國前離休幹部去世後的代遇問題去知詢當地什麼部門

這個的話可以到當地的人社局去咨詢一下,他們有這方面的政策的。

㈤ 建國初期黑龍江省五大城市有哪些

黑龍江省是東北和全國解放較早的地區,自1945年11月至1946年5月,在今黑龍江省境內先回後成立了5省1直轄市民主政府答,即黑龍江、嫩江、合江、綏寧、松江5個省政府和哈爾濱市政府。1946年10月,綏寧省改設為牡丹江專區,直屬於東北行政委員會。同年11月,哈爾濱市改稱特別市。1947年2月至9月,黑龍江、嫩江2省曾合並為黑龍江嫩江聯合省,簡稱黑嫩省。同年8月,牡丹江專區撤銷,設立牡丹江省,1947年7月該省撤銷,所轄區域分別並入合江、松江2省。1949年5月,合江省與松江省合並成立新的松江省,嫩江省與黑龍江省合並成立新的黑龍江省。同時,將哈爾濱市改為松江省直轄市。黑龍江、松江兩省共轄5市(哈爾濱市、齊齊哈爾、佳木斯、牡丹江、興山),71縣,2礦區(雞西、雙鴨山),2旗。解放戰爭時期,在黑龍江省境內曾設立專區一級的行政區域,除黑河專區外,存在時間均不長。

㈥ 建國初期牡丹江市水泥廠排名第幾

建國初期牡丹江市水泥廠排名第五。

㈦ 東北建國前有幾個省

建國前東北有九個省,分別是分別為遼寧省、安東省、遼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龍江省、嫩江省、興安省。

清朝末年,圖們江對岸的大量朝鮮移民流入中國東部邊境地區,對我國東北邊疆形勢產生重大影響.清政府為了應對越界跨國移民的局面,對東北邊疆的封禁政策進行了調整。

清朝在東北的封禁政策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容.清廷主動確立封禁東北政策.但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被動地調整封禁政策.期間經歷了封禁——弛禁——解禁的演變過程.在此演變下,東北邊防受其影響,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發展歷程。

清廷倒台後,也就是民國時期,由於民族歧視與偏見的存在,政府財政匱乏,旗人自身身無長技,外來移民大量湧入等原因,東北旗人生存狀態不斷惡化。

東北旗人的這種生存狀態是民國時期整個旗人群體生存狀態的一個縮影,折射出在中國由傳統王朝國家向現代民族國家轉型過程中弱勢群體為了適應新的生存環境而作出的努力與掙扎。

東北旗人在生存狀態變遷過程中逐漸產生的對民族國家的歸屬感,以及中國其他民族對統一國家的認同,對旗人的接納,對於近代民族國家的整合及民族關系的和諧均具有重大的意義。

清朝的真正腐敗是從乾隆後期開始的,當時買官和賣官成風,當官的欺上瞞下,魚肉百姓。

1931年爆發918事變,隔年東北被日軍佔領,在日本的扶植之下,建立了「滿洲國」,而原本的東北三省遼寧、吉林、黑龍江也被「滿洲國」分成18個行省進行統治,直到抗戰勝利前,東三省已經名存實亡。

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華民國政府決定將其合並成9個行省,分別為遼寧省、安東省、遼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龍江省、嫩江省、興安省,即把原來的東三省每一個省分成三個省。(安東省、遼北省原為遼寧省的一部分;松江省、合江省原為吉林省的一部分;嫩江省、興安省原為黑龍江省的一部分)

除了設置9個省外,在東北還設有三個直轄市,直屬於行政院,分別是大連市、沈陽市、哈爾濱市。

(7)牡丹江建國擴展閱讀:

東北省份的變化:

「東北九省」的說法出現於1945年之後,到1949年之前,這段歷史時期,事情還要從溥儀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說起。

「偽滿洲國」的控制范圍大致是今天的東三省加上內蒙古東部、河北東北部。就這么大的地方,1934年,被控制者劃分為14個省2市1區,1938年更是喪心病狂地劃分成19個省1個特別市。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國民政府考慮到管理不便,對小省進行了合並。但是,合並之後,仍然還有9個之多。這9個省分別是:遼寧省、安東省、遼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龍江省、嫩江省、興安省。

興安省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呼倫貝爾市,其他8個省基本上都在今天東三省范圍內。除了這9個省,還設立了3個直轄市,即沈陽、大連。哈爾濱。

1949年4月,東北人民政府公布的新行政區劃為6個省,即遼東、遼西、黑龍江、松江、吉林、熱河。除了熱河之外的5省,就是原來的東九省范圍。到1954年,重新將東北劃分為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只不過各省的轄區後來有所調整。

㈧ 牡丹江的歷史沿革

牡丹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在漫長的歷史變革中,由於各個朝代的更替,其稱呼也不盡相同。在夏、商、周時期,被稱為肅慎、息慎和稷慎。在兩漢、魏晉時期,肅慎人改稱為「挹婁」。南北朝時期,挹婁人又轉稱勿吉。隋唐時期,勿吉又轉稱靺鞨,靺鞨族當時分為七個部落,其中佛涅部居張廣才嶺東牡丹江和寧安境內,呈寶部居綏芬河流域。五代時靺鞨族改稱女真,居住在牡丹江流域的舊日渤海國邊民被稱為生女真。到了清朝皇太極即位後,便將族名定為「滿洲」,稱為滿洲族,簡稱滿族,由此牡丹江流域的土著居民又稱為滿族。
公元698年,粟末靺鞨族首領大祚榮在牡丹江上游敦化敖東城建立了「震國」,史稱「舊國」。
公元705年,大祚榮受招唐朝改國號為「渤海」,正式成為唐朝管轄下的地方自治政權。
公元755年,大祚榮之孫,渤海三世王大欽茂將國都遷到今天寧安市渤海鎮,定首都名為上京龍泉府。渤海強盛時期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疆域包括今吉林省、黑龍江省的大部,遼寧省少部以及俄羅斯濱海地區和朝鮮咸鏡北道、兩江道、慈江道及平安北道的一部分,幅員五千餘里,有戶十餘萬,常備兵數萬,號稱「海東盛國」。公元十世紀初,渤海國開始衰落。
公元926年,契丹攻佔上京龍泉府。渤海末王大湮撰率眾出城投降,渤海國滅亡。
公元928年,契丹將渤海國王族及城內居民遷到契丹腹地今遼南地區,為使渤海人忘其國土,臨行前放火將渤海故都化為灰燼。渤海國從698年建國到926年滅亡,共傳十五世,歷時229年。
公元十二世紀初,女真完顏部崛起。據《金史·本記第一》記載:「始祖居完顏部仆干水之涯」,仆干水就是今天的牡丹江,女真完顏部最早就是居住在這里。
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今寧安、海林、穆棱及牡丹江市區均屬金代胡里改路管轄。
公元1234年,蒙古帝國滅金。牡丹江流域女真族歸於元朝政府統治之下。
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明朝建立,建洲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綏芬河、長白山一帶。
明永樂八年(1410年),建州女真斡朵里部酋長努爾哈赤六世祖愛新覺羅·孟特穆率部從牡丹江西岸南行至寧古塔(今海林市舊街鄉)定居下來,這一支女真在歷史上被專稱為建州女真。十年以後,他們東進至今俄羅斯雙城子對面克拉斯諾雅爾山城定居下來,再後來又經過多次遷移,最後定都於新賓的赫圖阿拉。明朝後期,建州女真日益強大,努爾哈赤相繼統一了建洲諸部和海西女真四部。
1608年,努爾哈赤派兵進駐寧古塔舊城,並以此為基地征服了今興凱湖、三岔口、烏蘇里斯克、穆棱、寧安、密山、琿春等地的女真部落。
1666年,寧古塔將軍巴海率部在今寧安市寧安鎮修建新城,同年12月駐地遷往新城,原來的舊址便被稱為「舊城」或「舊街」,寧古塔舊城作為清朝各級章京駐地和治所,自1636年至1666年前後共存30年。
清王朝入主中原後,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後來,為了穩定政權,繼續擴張中原地區的疆域,清王朝從順治到康熙年間不斷往寧古塔一帶撥民和安置有戰功的八旗官兵及其家屬,漢族人逐漸增多。寧古塔遷往新城後,寧古塔作為清朝政府的流放地,先後有大批被朝遷罷職、刻黜的官員和一些有學識的文士被「謫戍」或「遺戍」到這里。他們的到來,對傳播中原文化,加速民族融合、開發建設邊疆都做出了積極貢獻。 1860年,清政府開始對東北地區局部解禁。1881年,清政府開放了寧古塔管轄下的鐵嶺河,1904年,牡丹江流域全部開禁,大批漢族人進入了這一地區。
到了二十世紀初,今天的牡丹江市還是一片人煙稀少、土地荒蕪的地區,當時的地圖記載這一帶叫「黃花甸子」,因有大片黃花點綴於草地上而得名,僅有四、五戶人家分散居住,屬於寧安第五區管轄。1903年,沙俄修築的中東鐵路在牡丹江沿岸修建了一座車站,因車站南臨牡丹江,便為車站命名為牡丹江車站,這便是今日牡丹江的雛形。從此,人口不斷增加,牡丹江站開始迅速發展。
1907年,清政府將東三省將軍制改為行省制,牡丹江境域屬吉林省寧安府管轄。民國初年,牡丹江地域沿襲清制,仍歸吉林管轄。
1932年5月,日本侵略軍佔領牡丹江站等地,1937年1月,成立偽牡丹江省公署,轄寧安、穆棱、東寧、密山、虎林五縣。同年12月1日,正式成立偽牡丹江市公署,當時的牡丹江省共轄5縣1市,省會設在牡丹江。
1945年8月14日,蘇聯紅軍進駐牡丹江。日本侵略者敗退,偽東滿省公署和牡丹江市公署同時解體。同年8月18日,在蘇聯紅軍的幫助下,成立了牡丹江市地方治安維持會。受東北黨委員會派抗聯幹部20餘人進入牡丹江市,建立了牡丹江衛戍司令部,維持剛解放的地方治安。1945年10月14日,在中共領導下的民主政府成立,軍區司令員李荊璞擔任市長。隨後延安幹部團團長張聞天等高級幹部陸續到達牡丹江市,張聞天同志以中共中央東北及駐牡丹江地區代表的身份,指揮和領導了這里的工作。

㈨ 今日頭條 熱,察,綏是什麼建國後有哪些省份消失了

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自從年之後就沒有什麼大的變動了,很多人已經把這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倒背如流了。但你可能不知道,在新中國歷史上還存在過這些省份。
了解民國和抗戰歷史的都知道,八@路@軍有晉察冀根據地,國@民@黨有晉綏軍等等,晉是山西,冀是河北,那察和綏都指什麼呢?下面我們一一盤點那些消失的省份。
一、先說上邊提到的察,察就是察哈爾的簡稱,以察哈爾命名的行政區誕生於民@國二年,當時叫察哈爾特別區,1928年成為一個省,省府是張家口市,察哈爾的名字是由蒙古察哈爾部得來。抗日名將張自忠曾擔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
建國以後,行政區劃調整,陝西北部的雁北地區和大同市並入察哈爾省。當時察哈爾省的轄區主要有張家口、大同、宣化3市及雁北、察南、察北3專區,共32縣。
不過察哈爾省在1952年就被撤銷了,轄區現主要劃給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省和河北省,另外延慶縣劃給了北京市。今天的察哈爾名稱則是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下轄的三個旗。
(熱、察、綏三省地圖,也是民@國時期的,與建國後的有出入)
二、綏,看到這個字我首先想到的是雲飛兄的晉綏軍358團。綏是綏遠省的簡稱。綏遠與察哈爾、熱河(下文會介紹)和寧夏是民@國時期的塞北四省。在清朝,原來是歸綏道,屬於陝西省,1914年,袁世凱把他從山西分出來與興和道合並為綏遠特別行政區,1928年正式成為綏遠省。省會是歸綏市。
之後,綏遠省幾經調整,於1954年,並入了內蒙古自治區。
三、塞北四省現在只有寧夏建立了回族自治區,其他三省都已撤銷,剩下一個沒介紹的叫熱河省,簡稱熱。省府是著名的承德市(避暑山莊)。
1914年,熱河脫離了直隸省直屬於民@國政府,設立熱河特別區域,1928年,正式改為熱河省。熱河不僅是塞北四省之一,也是東北四省之一。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步步蠶食,1933年,熱河被日本人佔領,劃入了滿洲國。
1949年,新中國成立,熱河省被保留,下轄承德、赤峰兩市,還有16個縣,4旗。1955年,熱河省被撤銷,轄區分別劃入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和遼寧省。
(東北九省,短暫存在過)
四、剛才說到熱河屬於東北四省之一,都知道現在東三省東三省的,四省叫著有點別扭,其實從前還有過東北九省,這都是民@國時期的劃分,建國的時候就取消了。東北解放的時候,先後成立了遼西省(1949年1月)和遼東省(1949年4月)。遼西省省府是錦州市,遼西省轄四個市,二十一個縣。遼東省省府是安東,遼東省轄5個市、29個縣。
1954年,兩省撤銷合並為遼寧省,遼東省所屬部分轄區劃歸吉林省。
五、松江省,是前面提到的東北九省中保留的一個省。省會是牡丹江市,命名取名自東北重要的河流松花江~

熱點內容
玫瑰糠疹抹什麼葯膏 發布:2025-07-13 04:33:48 瀏覽:730
頭發編玫瑰花 發布:2025-07-13 04:17:43 瀏覽:523
七夕的結局 發布:2025-07-13 04:15:12 瀏覽:275
西峰梅花鹿 發布:2025-07-13 03:58:07 瀏覽:41
南風與玫瑰番外 發布:2025-07-13 03:34:11 瀏覽:650
七夕美陳布置 發布:2025-07-13 03:32:53 瀏覽:297
美夢一朵 發布:2025-07-13 03:32:04 瀏覽:119
向蘭花一樣 發布:2025-07-13 03:31:18 瀏覽:869
七夕群互動 發布:2025-07-13 03:30:44 瀏覽:130
龍盆景起名 發布:2025-07-13 03:22:52 瀏覽:366